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解密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8
中苏关系的嬗变与中苏交恶中苏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和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关系经历了许多变化,并逐渐发展成为敌对局面。
本文将探讨中苏关系的嬗变过程以及导致中苏交恶的原因。
一、友好合作时期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苏关系处于友好合作时期。
那时,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共同努力,推动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
他们相互提供技术援助、贸易合作以及相互间的政治支持。
两国领导人经常互访,加强了双方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二、分歧的加深尽管中苏关系在初期发展顺利,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中苏两国之间的分歧开始加深。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而苏联则试图通过批评和干预中国的内政来施加影响。
此外,两国在对待国际事务和地区冲突上也存在分歧。
苏联在中东、越南和朝鲜等地的政策与中国不同,这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中国对苏联的领导角色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三、中苏交恶与三个世界理论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了中苏交恶的局面。
中国的国家主席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将世界划分为超级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
该理论被认为是对苏联对外政策的批判,进一步加剧了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
此外,1979年中苏之间爆发的中苏边界冲突也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
虽然冲突并没有扩大为全面战争,但它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态势。
四、冷战结束与关系缓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中苏关系开始缓和。
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理念,推动中苏关系的改善。
双方开始加强经济合作,增加贸易往来,并且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
然而,尽管中苏关系有所缓和,但两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
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影响中苏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因素仍然存在。
五、结论中苏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合作到敌对交恶再到缓和的过程。
1963年、1964年中苏大论战期间,苏共在连篇累牍地公开发表反华文章、掀起大论战的同时,也通过信函一次次向中共提出停止公开论战、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
对于苏联反华行动,中共进行了还击,同时也试图寻找机会谋求团结。
但苏共的一些做法使中苏间的分歧进一步扩大。
1965年3月,苏共纠集19个共产党和工人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中共拒绝参加。
这次会议是“一个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极其严重的步骤”,此后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以致中断一切联系。
我当时作为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亲历了这个全过程。
柯西金来华,企图说服中共参加国际会议1964年11月24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
信中表示:把赫鲁晓夫在同年7月30日信中提出的、要在12月15日举行的26国党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迟到1965年3月1日举行。
12月12日,《真理报》发表通告,说26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在1965年3月1日召开。
1965年2月初,苏联新任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率苏联党政代表团前往越南访问途中有意在北京做短暂停留。
2月5日,柯西金到达北京,6日飞往越南,10日又回到北京,11日返回莫斯科。
在京期间,周恩来和毛泽东先后接见了他。
两国领导人谈话主要是围绕着即将召开的国际会议进行的。
当时我正在北京顺义李遂公社参加“四清”运动。
中办通知我有任务,于是我提前返京,担任翻译。
2月5日,柯西金到达北京后,即与周恩来举行了会谈。
柯西金在会谈中表示,国际会议还是要开的,但已经改成了协商会议,不草拟文件。
周恩来说,我在莫斯科的时候就劝你们不要把赫鲁晓夫这个包袱接过来,要把它扔掉,改弦易辙,另起炉灶。
这样双方总能找到一些共同点。
现在你们坚持要召开这个会,我们也无法阻止,其结果必然造成两党彻底决裂。
柯西金认为苏中之间的争吵,有许多都是人为造成的。
他还是动员中共参加这次会议,以此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开端。
2月6日,周恩来与柯西金再次会谈。
在会谈中柯西金抱怨中共领导人不理解他和勃列日涅夫对改善苏中关系的愿望。
党史纵横史海钩沉中苏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分歧揭密□文/苏振兰1958年毛泽东会见赫鲁晓夫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论战期“中印边界问题,是我们同苏联领导人间,之间的重要原则性分歧之一。
”那么,中国和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是怎样一个由来呢?苏联“老大哥”不帮“中国兄弟”说话封信中,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建议通过谈判友好解决边界问题,在此之前维持边界现状。
9日晚,中国政府再次告诉苏联代办,中国方面已经公布了周恩来总理给尼赫鲁的信,请苏联政府考虑中国政府在这封信中所表示的态度和立场,不要发表塔斯社声明。
这时,中国对获得苏联精神支持已经完全不抱希望,只希望苏联保持善意中立。
然而,9月9日夜,苏联政府不顾中方劝阻,竟然提前发表了塔斯社声明,公“苏开暴露了中苏之间的分歧。
声明中说:联领导人表示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不会允许那些不希望国际紧张局势缓和、而希望它尖锐化的势力在这个事件中坐得渔利,这些势力竭力阻挠已经出现的国与国之间紧张关系的缓和。
”在这个表面上呼吁防止美国“坐得渔利”的声明中,苏联政府对中印边境冲突不问是非曲直,笼统地麦示“遗憾”,表面上保持中立,实际上偏袒印度,谴责中国。
中国在台湾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上“好战”。
10月2日,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向赫鲁晓夫当面说明了中印边境冲突的真相和背景,指出是印度方面越界挑衅,对印度反动派一味迁就是不行的。
但赫鲁晓夫不愿了解问题的真相,也不愿了解谁是挑衅者,一口咬定反正打死人就是错误的。
1959年8月25日,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策动和支持西藏上层反动集团进行武装叛乱失败以后,挑起第一次中印边境武装冲突。
同年9月6日,中国领导人向苏联代办说明了此次冲突的真相和中国方面力求避免冲突的方针,并郑重指出:印度政府挑起边境冲突,是为了反共反华;随着国内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资产阶级更加反动,这是完全合乎规律的;尼赫鲁正在力图利用苏联向中国施加压力,不能上当。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探讨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探讨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真正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年的事情。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特别是中国学者在中苏关系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研究力量的不断增强,带动了该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但客观地看,这些成果不仅良莠不齐,甚至还有“人云亦云”的倾向。
以中苏两国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国关系本应在被当时双方称道的“同志加兄弟”、“牢不可破”、“世代友好”的前提下稳固发展。
但事与愿违,中苏关系在保持了近十年的友好之后,两国关系由分歧走向破裂,甚至濒临战争的边缘。
本文力求在全面介绍现有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就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及其结果略谈几点看法。
一从现有的成果来看,所有研究者都赞同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既有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也有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还有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及双方领导人的个人因素。
但与此同时,所有研究者又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是最直接或最重要的原因。
截至目前为止,我们所能了解到的至少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一)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说有关苏联在中苏两国两党关系发展中表现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作风的观点,应当说是中方的一个传统观点。
虽然该观点近年来在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并不占主流地位,但似乎无人否认这个事实的存在。
刘克明指出,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也时有表现。
他强调,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由于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被贬黜、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由恶化发展到最后破裂并走向对抗,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对待中国党人的不平等态度。
论述19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一、1960年代的国际关系背景:两极格局开始受到冲击,世界形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总历史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扩大与尖锐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二、变化原因:主要是由于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所致。
三、变化的具体体现:(一)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冲突的尖锐化1.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1961年10月,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苏联以及其他国家的代表将指责和攻击矛头针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的正确立场遭到拒绝。
1961年,苏联乘中国经济困难之机,要求中国偿还朝鲜战争期间的债款。
1962年春,苏联在中国塔城和伊犁地区大规模颠覆活动,制造伊宁暴乱事件。
1962年10月,中印边境武装冲突时,苏联不顾同盟条约,增加对印度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1963年春起,中苏进入理论上的全面争论。
1963年6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后,中苏关于国际共运的大辩论更加激烈。
1964年9月10日,苏共公然称中国为“世界革命运动的主要敌人”。
2.苏阿关系的断绝与罗马尼亚的自主政策(1)苏阿关系断绝1960年不加勒斯会议上,苏联力图迫使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就范。
1961年春,苏联从阿尔巴尼亚撤出专家,拆除海军基地,驱逐在苏联学习的阿尔巴尼亚留学生。
1961年4月26日,停止向阿尔巴尼亚的贷款。
1961年10月的苏共22大上,赫鲁晓夫对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公开指责和攻击。
两国关系迅速恶化。
12月,双方断交。
(2)罗马尼亚自主政策1962年,罗马尼亚对苏联的一体化计划强烈反对,并实行坚决抵制,积极发展同西方国家及中国的贸易。
罗马尼亚工业化计划不容干涉的立场,实际上宣布了赫鲁晓夫的经互会国家经济一体化的死刑。
(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1.中苏关系的破裂1965年3月,苏共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在实际上导致了共产国际主义运动的分裂,导致中苏两党关系破裂。
同时,苏联在中苏边境制造边界纠纷。
走向破裂(1960—1963)——中共中央如何面对中苏关系危机杨 奎 松“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之际,围绕着如何看待中印边境冲突中中国政府的政策和是否有必要为缓和与美国的关系而主动释放在押美国犯人等问题,中苏两国领导人第一次面对面地在北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在稍稍冷静下来之后,尽管根据赫鲁晓夫的提议,双方各自销毁这次会谈的记录,以抹去这一段不愉快的记忆,但中苏关系恶化的趋势已显而易见了。
这个时候,特别让中国方面如鲠在喉的主要是两件事。
第一是印度暗中支持西藏叛乱,并蓄意挑起边界事端,作为中国盟国的苏联竟然明里暗里偏袒印度;第二是赫鲁晓夫由高唱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进而走到与中国头号敌人美国眉来眼去、一唱一和的地步。
但是,至少在多数中国领导人看来,中苏关系的根基还未发生动摇。
陈毅在这一年12月27日所作的一个报告甚至特别告诫说:“帝国主义者、现代修正主义者和各国反动派企图利用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特别是中苏两国之间的一个指头甚至是一个指头不到的分歧,进行挑拨离间,完全是枉费心机,徒劳无功的”。
①显然,根据陈毅的说法,赫鲁晓夫还不是“现代修正主义者”,在报告中,“现代修正主义”明确指的是南斯拉夫。
1960年1月中旬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反映出这种情况。
考虑到中苏分歧已成事实,有必要向党的高级干部做出说明,经毛泽东批示同意,会议印发了《苏联和我国对于重大政治问题的一些看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苏关于国际形势的若干观点》、《中苏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观点》、《中苏关于理论问题的若干观点》等一系列对照性资料。
但是,中共中央明显地还不打算对中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8年第3期苏两党关系做出某种盖棺论定的评价。
公布的资料也没有刻意搜寻和罗列中苏之间的不同点,而是就所有能够想到的重要问题,全面对照了双方的看法。
从对照的结果看,双方仍有不少看法是相同的或相近的。
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李明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它导致了中苏关系走向对抗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分裂。
中苏大论战中,双方论战的文字汗牛弃栋,而由于种种原因,对这场大论战的研究却近乎空白。
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苏联解体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原因进行过一些研究,并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
不过,由于这一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情况十分复杂,加之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不仅学者们众说纷纭,而且很多研究并不十分客观。
如有些国内外论著把中苏论战的原因单纯归结为文化差异、国际共运中的权利之争、地缘政治冲突、种族不和、体制缺陷及双方领导人个人性格与行为因素,等等,这些都是不准确、不全面的。
现对上述研究进行综述,以促进对中苏论战问题研究的深化和扩展。
一、有多少因素引起中苏论战从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看,对中苏论战的研究大多是对历史过程的叙述或对论战原因的分析。
关于中苏论战的原因,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其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国家利益的矛盾和意识形态分歧。
意识形态分歧始于苏共二十大,主要是对斯大林的评价和“三和”路线问题上的分歧。
中苏关系的恶化是1958年苏共提出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开始的,中共认为苏联想控制中国,伤害了中国的民族感情。
在之后的一系列事件中,如台湾海峡危机,苏联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中印冲突,苏美缓和战略等,双方发生了争论和争吵,增加了不信任,矛盾逐步加深。
关于到底有哪些原因引起中苏论战并使论战逐步升级,学者们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叶书宗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引爆中苏大论战。
斯大林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到50年代其狭窄的框架就已经容纳不下发展着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容。
时代在呼唤改革,理论需要发展。
斯大林逝世后,客观上对社会主义各国特别是苏联的体制改革变得非常有利。
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立即在中央全会上提出忧患意识,着手改革斯大林模式。
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自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苏关系破裂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破裂的原因进行过研究探讨,并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
不过,由于这一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情况十分复杂,加之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不仅学者们众说纷纭,而且很多研究并不十分客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的条件也逐渐成熟起来。
笔者认为,中苏两党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显然是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十分重要的原因,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尤其是意识形态分歧如何导致中苏关系恶化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行们。
(一)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亦明确表示支持新中国,中苏两党两国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苏关系进入了后来被称为“蜜月时期”的友好合作新阶段。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先后到苏联访问,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了会谈。
在此期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正式结成同盟。
此后,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也迅速发展起来。
从1950年到1957年,苏联对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给予了大规模的援助,其中最突出的是援助中国建设156个重点建设项目。
中苏两国还在军事、外交领域紧密合作,共同反对美国对朝鲜的侵略等等。
这种类似“蜜月时期”的中苏关系持续了好几年。
其间苏联虽然发生过斯大林逝世,新领导人登台等重大事件,但它对中苏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并未产生影响。
与“蜜月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关系相适应,中苏两党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也保持着“高度一致”,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分歧”。
双方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都奉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国际上则以一种声音说话,并采取共同的路线政策。
尽管在“蜜月时期”中苏两党两国也有过“矛盾”和“磨擦”,但它所涉及的只是处理双边关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与理论、路线、政策和意识形态问题无关;尽管两国领导人也曾在私下里相互抱怨,却从未将“埋怨”上纲到“意识形态分歧”的高度,更不可能公开地互相抨击。
浅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2019-09-15摘要:发⽣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关系的破裂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随着各种研究档案的解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探讨了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从现有成果看,对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苏联的“⼤国主义、⼤党主义”、领导⼈的个⼈因素以及范式说⼏个⽅⾯。
本⽂试图以相互依赖理论为分析⼯具,在中苏关系以及两党关系的全⾯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解释中苏关系的破裂。
关键词:相互依赖;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份建构由于本⽂以相互依赖的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分析⼯具,故先对相互依赖理论作简要的介绍;同时本⽂试图在中苏关系甚⾄是两党关系全⾯的、历史的环境中去分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并在对长期的历史分析中提出对传统的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疑问,所以不仅会涉及到20世纪60年代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系列国家利益或意识形态的冲突,⽽且会涉及到从中国共产党成⽴的准备⼯作开始,⼀直到中苏关系破裂的历史。
⼀、相互依赖的理论与主要概念;依赖(Dependence)是指为外⼒所⽀配或受到其巨⼤影响的⼀种状态。
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就是彼此相依赖(Multual Dependence)。
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相互依赖分为⼏种类型:均等依赖,即在某⼀领域具有同等资源的国家之间,如美苏之间的核均势;绝对依赖,即在某⼀领域具有绝对不相称资源的国家之间,如⽇本对美国在核安全;相对依赖,即处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虽然存在不平衡,但⼜不像绝对依存的差距那么⼤。
“在这种关系中,依赖性较⼩的⼀⽅常常拥有较⼤的权⼒资源,⼀旦发⽣变化所付出的代价相对较⼩。
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能保证,在⾮对称性依赖中处于优势地位⽽获得的政治资源⼀定会导致在对结果的控制⽅⾯占有优势。
以资源类型为衡量标准的权⼒与以对结果的影响为衡量标准的权⼒之间很少出现⼀⼀对应关系”。
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变化的历史分析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始终备受关注。
虽然双方曾经是结盟的国家,但是在之后的岁月中,其关系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本篇文章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究中苏关系在冷战时期发生的变化。
1950年代:结盟时期在二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之间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
1950年代初,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一条约主要规定,两国应该在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互相支持和帮助。
在此期间,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紧密的。
但是在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对中苏关系造成了影响。
后来,苏联在1958年提出了新的经济合作条约,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两国的关系。
但是,这一次经济条约的谈判并没有成功。
在之后的几年中,中苏关系逐渐转冷。
1960年代:分裂与矛盾在1960年代初,中苏之间的分歧逐渐浮出水面。
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支援开始逐渐缩减,同时也开始质疑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苏联方面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错误的,并向中国提出了一些建议。
但是,中国并没有采纳这些建议,而是继续沿着独立自主的道路前进。
在这一时期,苏联也开始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质疑。
1962年,印度与中国之间爆发了边境战争,苏联方面并未对中国提供足够的支持。
此外,苏联也开始向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提供武器和军事援助,这进一步加深了中苏之间的矛盾。
1970年代:和解与解决在1970年代初,中苏之间的争端愈发剧烈。
但是,在1971年美国向中国提供援助之后,苏共开始改变其对待中国的态度。
在1973年,中国与苏联之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希望能够消除两国之间的不信任和敌意。
1976年,毛泽东去世,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
在此期间,中苏之间的关系得以解决。
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与苏联之间签订了《中苏边界条约》。
此后,中苏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恢复。
中苏关系破裂是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中苏关系于1960年代开始破裂,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
这
些因素包括意识形态分歧、领土争议、经济竞争和国际地位等。
其次,领土争议也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和苏联在边界领土问
题上存在争议,甚至曾爆发中苏边界冲突。
此外,苏联支持越南进行抗美
战争,而中国则批评苏联的战略指导,并试图通过帮助越南对抗苏联来争
取更多的影响力。
这些争议和冲突削弱了两国之间的互信,导致了关系的
破裂。
第三,经济竞争也是中苏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
在1960年代,中国
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和现代化建设。
然而,苏联不愿意给予中国所需的援
助和技术支持,并试图将中国置于其控制下。
这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不满,同时也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综上所述,中苏关系破裂是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
意识形态分歧、领土争议、经济竞争和国际地位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恶化
和破裂。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中苏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得到修
复和改善,两国开始走上了和睦相处的道路。
这为两国和全球的和平与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内容提要:在中苏关系史上,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是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向以国家利益为主的过渡,内容非常复杂,但反映在史书上也最为薄弱。
本文重点评述的这一时期中苏关系中一系列事件的起因、互动关系以及影响。
关键词:中苏关系外交争端军事冲突战略三角现代修正主义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苏两党之间发生举世闻名的大论战,内容涉及到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
中国党将苏共的理论观点称之为“现代修正主义”,封赫鲁晓夫为“现代修正主义的头号代表”。
从本质上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以苏联、苏联共产党和赫鲁晓夫的这种修正主义为参照系展开的,主题就是所谓的“反修”和“防修”。
正因如此,中苏两党理论争执、两国利益冲突并没有因赫鲁晓夫下台而结束,两国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更是进一步恶化,进入到“冰天雪地”的“严冬”,发生了一系列外交事件和军事冲突。
所有这些,不仅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导致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形成。
一赫鲁晓夫刚下台时,从苏联角度说,“莫斯科把尽力改善与中共和毛泽东的关系当成了一个首要的问题来处理。
勃列日涅夫和其他领导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善与中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 另外,赫鲁晓夫的继承者虽然也会像他那样不会对中国的要求让步,但在一些策略上可能发生改变。
从中国角度说,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对苏共的政策走向一时还吃不准,估计苏共可能还要坚持搞修正主义,但具体做法上和策略上会有所改变。
因此,中共中央采取静观其变的方针。
一方面,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联名用比较热情的口吻向勃列日涅夫、米高扬和柯西金发去贺电;另一方面,中央决定“暂时不发表论战文章,我们自己的不发表,其他兄弟党跟苏共进行论战的,特别是批判赫鲁晓夫也不发表。
” 在1964年十月革命4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经过讨论不仅决定以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名义向苏共发去贺电,而且还派周恩来率中共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庆祝十月革命的活动。
中苏交恶原因背景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经历了很大的改变,在苏联瓦解后和中国与印度军事冲突后,中苏关系曾一度急剧恶化。
中苏两国之间产生了诸多分歧和矛盾,这一历史的特点已经影响到现在的中国和俄罗斯关系。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苏关系的历史背景以及双方之间的冲突原因。
一、中苏关系的历史背景中苏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和苏联结成了钢铁般的友谊。
首先,苏联在中国内战时期给了中国大量的重要援助,在工业技术和经济发展方面为中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两国在冷战时期也相互支持,发展了彼此统一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并建立了经济和事联盟,关系异常紧密。
二、中苏交恶的原因中苏关系的恶化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苏联在冷战期间不断挑起对中国的政治性挑衅。
比如,苏联常常对中国在海外推行的政策提出抗议。
此外,苏联也经常干涉中国的内政,在中国的社会改革和军事规划方面进行指责和干涉。
其次,某些文化和思想产生的分歧也在损害中苏关系。
这是由于两国具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以及两国政府对彼此文化和思想的不同取向。
三、中印军事冲突激化中苏关系1962年,由于中印边界纷争,双方开战,持续了一个月。
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激化了中苏关系,苏联拒绝承认中国边界,并在军事上向印度提供支持。
此外,苏联也在上述战争中对中国采取了不公正的态度,这种态度进一步加剧了中苏关系的紧张程度。
四、苏联瓦解导致中苏关系恶化自苏联瓦解以来,中苏关系走向恶化,许多冲突再次出现。
首先,苏联瓦解导致了中国在军事上的弱势,中国不再受到苏联的军事支持,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其次,苏联分裂也使得中国面对新形势,苏联前领土分裂成加盟共和国,遗留了中国面临的许多问题。
五、关系改善后的发展虽然中苏关系起起落落,但最终双方的关系还是发展着。
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中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双方也重新开始对彼此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20世纪50到60年代,影响中国和苏联关系的主要问
题有
可能是在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访华时,苏联的战略部署,他提出了一个长波电台,两国建立了在中国组建联合舰队,允许开放中国共产党(青岛、连云港、南通港口作为苏联太平洋舰队基地,中国领导人立即拒绝。
回到中国后,他召开了一次会议,撤回了专家,停止了建设项目,并向中国申请贷款。
这证实了一个词,在国际政治中,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中国和苏联在60年代的破裂,可以说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首先,前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哥,难以避免在处理国际事务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超出了大哥的风格,中国作为后起之秀与国际野心,拒绝接受心脏必须有一种心态。
第二,在50年代后期,苏联向中国开放一些重要港口,特别是对于中国海军舰队司令部苏联,韩国军方命令交给美国,这已经触及中国民族自豪感和实际支配自己的权力欲望。
第三是在国际事务上,中国和苏联也有区别。
中苏交恶(年)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中苏两个共产主义大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分歧,这一时期被称为“中苏交恶”。
这篇文章将详细探讨中苏交恶的原因、影响和解决过程。
一、交恶的原因中苏交恶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形态分歧: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倾向于以人民战争思想为基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苏联则推崇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双方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导向存在分歧。
2.助长领导地位争执:中国在国共内战中获得胜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苏联领导层并未承认中国的领导地位,而是试图通过操控共产党内部的派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导致了两国领导层之间的争执和不信任。
3.彼此的战略利益:中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存在战略利益的差异。
特别是在对待美国的态度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而苏联则更倾向于与西方国家打对抗性的“一国两制”政策。
这导致了两国在对外政策上的分歧和对立。
二、交恶的影响中苏交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局势的复杂化:中苏交恶使得国际社会的格局变得更加复杂。
中苏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立场分歧和对立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担忧,同时也为其他大国(如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寻找利益和影响力提供了机会。
2.国内政治局势的动荡:中苏交恶对中国和苏联的内部政治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了国内的大规模政治运动和社会动荡,而苏联则面临着领导层的更迭和政策调整的挑战。
3.国际合作及援助的变化:中苏交恶导致了中苏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互助援助的中断。
中国转向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而苏联则试图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合作来回应自身的战略需求。
三、交恶的解决中苏交恶的解决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几个关键时刻值得关注:1.美国的外交策略:中苏交恶期间,美国利用中苏之间的分歧来寻求自身的国际利益和遏制共产主义。
1960-1979年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1960-1979中苏关系演变的大致脉络是:两党关系由意识形态分歧公开化到关系破裂,同盟关系由瓦解走向敌对。
随着1958-1959年中苏两党在中共对外政策(炮击金门、中印冲突)和对内政策(大跃进、人民公社)方面分歧的产生和发展,谁能成为这个运动的领袖问题,俞益突出出来。
意识形态的分歧和两党的政治命运、两党领袖的政治地位密切联系到了一起。
而当意识形态问题与政治命运、就预示了两党分歧最终公开化的前景。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大召开。
中苏关系友好、缓和的局面由此结束。
进入1962年后中苏关系中大事不断,新疆中国边民族外逃苏联的伊塔事件、中苏在加勒比海危机和中印边界战争期间的外交较量,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中共中央对中苏关系的认识,影响了两党两国继续务实的寻求具体的共同利益,在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
但是,促使中共迈出破裂与苏共关系步伐的关键,还不是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而是对中国国内政治形势估计的变化,启动了中国外交政策“左”转的行程,中苏两党一场意识形态大论战,从思想和感情上斩断了这对兄弟之间保存的最后一丝情谊。
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大论战,造成了两党关系实质上已经破裂的现实。
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事实上以党际关系为基础的模式,决定了两党关系的破裂,两国关系也必将走向破裂。
这种状况,使得1964年中期成为毛泽东思考调整中国对外防御战略,改变国内经济政治方针的一个关键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苏联开始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假想敌,中国则被视为觊觎苏联领土的扩张主义者,双方都开始加强对对方的军事防御。
敌友角色的这种质的变换,彻底扭转了中苏关系的发展方向。
进入1965年后,中苏两党围绕莫斯科三月会议和援助越南问题展开了新的冲突。
斗争的中心,前者涉及国际共运的领导权问题,以此次会以为标志,国际共运正式分裂。
中苏两党关系藕断丝连,到1966年3月中共中央拒绝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两党组织关系中断。
60年代的10年,中苏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关系破裂中苏关系可以说是从生死兄弟到生死冤家,在50年代,在西方人的眼里,中苏两国在实质上已经结成了同盟。
但是在60年代,中苏关系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中国和苏联从盟友变成了敌人,中国由倒向苏联,开始转变为倒向美国。
进入70年代以后,中美两国更是开始联手对抗苏联。
一、苏联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制造事端从1959年开始,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也不例外,虽然新疆没有发生自然灾害,但是内陆对新疆的支援却不得不终止了。
当时的新疆地区与内陆的联系只有一条兰新铁路,而且铁路只能通往乌鲁木齐。
除此之外的地区,就只能依靠人和骆驼。
此时苏联开始对中国下手了,几百名苏联克格勃特工化妆进入了新疆北部地区。
新疆地区和苏联的中亚地区属于各民族杂居的地区,很多民族在两国境内都有分布。
苏联就是利用这一点,开始挑拨中国的民族关系。
克格勃特工在新疆北部散发了15万份苏联边防通行证,苏联还在边境地区建立了高音喇叭,怂恿中国一侧的边民逃往苏联。
1962年的春夏之交,大规模的居民外逃出现了。
大批中国边民不顾地方干部的苦苦劝说和边防部队的阻拦,执意要进入苏联。
苏联方面使用卡车将这些冲破了国境的边民,接到了苏联的一侧。
在那一段时间里,共有67000多人逃亡了苏联。
新疆最北部的两个县跑的只剩下了几百人,地方的工作已经无法展开。
新疆军区副参谋长和伊犁军分区司令员都是少数民族,军衔都是少将。
他们向中央打报告,要求前往苏联。
中央军委经过考虑以后,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这两个人在离开的时候,还带走了几十名校尉各级军官,这是至今中国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军官集体叛逃事件。
二、中苏两国谈判在宴会上不欢而散1964年,推行政治经济改革而触犯苏联各派利益的赫鲁晓夫被赶下来台。
作为政治妥协的产物,勃列日涅夫成为新一任的苏联最高领导人。
中国方面认为这是一个改善中苏关系的好机会,周恩来率领高规格的中国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祝贺。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探析中苏关系破裂原因探析在老师的讲授之下经过近八周的学习,对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从五十年代的友好同盟关系发展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的全面对抗。
这三十多年来,中苏关系的发展可谓是经过了复杂曲折的道路,中间也发生过戏剧性的变化。
人们对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对它的未来也有这样那样的揣测。
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原因。
下面我将要根据的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搜集的各方面资料,对中国和苏联关系破裂的原因进行探析,谈谈属于的自己的认识。
资料记载1958年是中苏关系发展的转折点。
苏联在当年的4月和7对中国的提出的要求因涉及到侵犯主权的问题,因此遭到中国政府的断然拒绝,这样却使得苏联怀恨在心,对中国采取报复行为,并在1959年6月声明,苏联不再履行双方于1957年达成的关于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资料的协议。
因此从1960年至1965年,中苏开始进行全面论战。
在这期间,两国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就国际形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两国关系等问题展开争论。
上述就是中苏关系破裂的大概过程,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呢,这要结合当时国际环境、中苏两国的国情、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等等各种因素来谈。
以下就是自己对破裂原因的详细认识。
1.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及国家利益冲突论中苏关系包括中共和苏共、中国与苏联相互关系这样两个层面。
战后,苏联在处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总是以社会主义老大哥自居,不断表现出其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的作风,这不仅损害了兄弟党和国家的利益,而且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发展。
尤其以波匈事件为甚,很好了暴露了这个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苏联的大国作风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而中国则一直以来追求平等的原则,最终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2.意识形态分歧论意识形态在各国的外交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解密1960年7月6日,外交部派我去驻苏使馆任首席参赞、使馆党委副书记,做刘晓大使的助手。
当时正是中苏吵架的时候,我感到任务很重。
为此,我立即着手了解和研究中苏关系的有关情况和我们的对策。
赴任前夕,章汉夫同志找我谈话,他要我赶快去,并说,现在使馆工作很忙,两党会谈马上就要开始,随后还要召开81国党会议。
现在去同过去友好的时候不一样,要有两手准备,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尽可能保持正常。
这个任务是复杂的,也是艰巨的,但也是个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还说陈总不在北京,就不见面了。
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在京的大使参赞夫妇时,对我夫妇说,你们现在去苏联,日子不好过,苏联连给我国抗美援朝的武.器都要钱。
因此,你们去要有思想准备。
我们于9月8日到达使馆。
当时使馆共有302人,另有苏联雇员42人。
这是我国在国外最大的使馆。
一、赴任前后的中苏关系斯大林时代中苏关系是好的,是兄弟党兄弟国家的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时需要我国支持,因此注意同我国我党搞好关系。
至1958年,他渐渐站稳脚跟后,同我关系开始向坏的方向发展。
1958年4月18日,苏国防部长建议在中国设长波电台。
7月21日苏大使又提出建立联合舰队,遭到我拒绝后,赫鲁晓夫大为不满。
他看到对我控制不能实现,就开始向我施加压力。
1959年6月20日苏军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技术资料。
9月9日就中印争端发表了偏袒印度的声明。
9月15日赫鲁晓夫访美大吹戴维营精神,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路线。
赫在我国庆10周年大会上讲话,攻击我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
10月2日两党会谈,他向我提出:1.释放5名美国特务。
2.允许两个中国的存在。
3.指责我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破坏了印度的中立。
4.指责我将达赖逃印的责任推给印。
毛主席、周总理对此作了批驳。
10月6日他回到海参崴发表讲话,说我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
1960年4月,我党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不点名地批评了赫鲁晓夫。
6月下旬,赫在布加勒斯特兄弟党代表会议上,对我党搞突然袭击,攻击我国内外政策,说我国领导是疯子。
我代表团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最后我以中苏团结大局为重,虽在公报上签了字,但同时发表书面声明,阐明了我党的立场。
这次会议后,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恶化两国关系。
7月16日苏召回在华的1390名专家,片面中止应聘来华专家900名,撕毁了600多项协议和合同。
片面撕毁互惠的友好杂志发行协议,并无理要求我政府召回我驻苏使馆一工作人员。
同年,又缩减中苏贸易,并第一次在博孜艾格尔山口挑起边界纠纷。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对策是: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二、8l国党的会议1960年9月10日,我党中央对苏共中央6月21日的通知书作了答复,阐述了我们的观点,批驳了他们的错误观点,提出怎佯消除分歧,加强团结,开好各国党的会议的建议。
接着,9月17日,在莫斯科举行中苏两党会议。
我方团长是邓小平,苏方是苏斯洛夫。
要开好各国党的会议,关键是中苏两党能取得一致的意见。
这次会谈是个前哨战,双方谈了各自的观点和意见,未达成任何协议。
我代表团认为苏方企图是将苏共二十大路线强加给大会。
因此,一场尖锐的斗争势难避免。
会议定在11月召开,10月间在莫斯科举行26国起草委员会会议,我代表团团长是邓小平,团员有彭真、廖承志、刘宁一、刘晓。
顾问有姚溱、熊复、范若愚等。
我们的目的是坚持莫斯科宣言的原则,估计会有一场严重的斗争。
但只要我们作一些妥协和让步,达成协议还是可能的。
因苏方在国内外还有困难,大多数党要求达成协议。
所以我代表团愿意在充分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下达成协议,开好会议。
代表团要刘晓大使将这个愿望透露给苏方和各国党代表团。
苏方起草的声明草案,果不出所料,包括了二十大的一系列观点。
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对草案大部分作了修改,达成部分协议。
可是,赫鲁晓夫从纽约回来后,推翻了有些已达成的协议,使会议濒临破裂。
我代表团采取边缘政策,说你们如果继续采取这种态度,我们只好回国请示丁。
这才使事态好转,达成初步协议。
11月81国党的代表会议如期召开。
中共代表团团长是刘少奇,副团长是邓小平,团员有彭真、陆定一、杨尚昆、廖承志、刘宁一、康生和刘晓。
因为在当时改善中苏关系,不仅对中苏有利,对整个国际共运都有重要意义,我们仍采取以下方针:坚持原则、坚持斗争、坚持团结:愿听取各党代表的意见,经过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开好会议,加强团结,共同对敌。
会议开始时,苏共向各国党代表团散发一封长信,攻击中国共产党,挑起了新的争论。
我党代表团不得不阐明我们的观点和意见,会议一度形成僵局。
这时彭真同志和科兹洛夫在列宁像下交谈怎么办,彭真同志说:为了照顾苏共的困难,对苏共二十大和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可以用1957年宣言中的文字。
科说:那好!咱俩在列宁像下说话是算数的。
他拉着彭真同志的手说,咱俩已达到喜马拉雅山高峰了。
最后,经过大多数党的努力和我们的让步,才达成协议,这次会议体现了独立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打破了苏共的老子党的态度和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各国党的作法,这在国际共运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会后,少奇同志以国家主席身份应邀访苏。
少奇同志认为中苏两党争论已告一段落,目前主要是改善和加强中苏关系。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勃列日涅夫陪同池访问列宁格勒、明斯克回到莫斯科后,在体育场召开了万人大会。
刘少奇发表了热情友好的讲话,他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1年我到苏联学习,入了党。
从那时起,我就为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而努力,无论在风里、雨里,中国人民都将同苏联人民站在一起。
少奇的讲话受到苏联群众的热烈欢迎。
临走时,赫鲁晓夫卧病在家,少奇同志到他家话别,强调了两国应加强团结,发展友好关系,这对两国都是有益的。
最后邀请勃列日涅夫访乍。
少奇同志对刘晓大使说,今后使馆要扎扎实实做中苏友好工作,81国党的会议后,中苏关系有所改善。
1961年2月27日,赫鲁晓夫写信给毛主席说,愿借给中国100万吨粮,50万吨糖+周总理3月8日表示接受50万吨糖,建议把苏提供的粮食作后备,就不必运来了。
赫还表示愿提供生产米格2l型飞机的全部资料。
苏主动提出,在中苏贸易中,中方的10亿卢布逆差可分5年偿还,并不计利息。
1961年国庆,我在莫斯科群众大会上讲话,说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一直得到苏联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和援助,对此,我们永志不忘。
苏即摘登在各报-匕,引起西方的注意。
为此,我受到外交部的批评。
苏并不是一直支持和援助我们的,如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就不支持我们,在建设上也不是一直援助我们,1960年就撕毁了合同,撤退了专家。
对此,我教训很深,并作下深刻的检查。
三、苏共二十二次代表大会1961年10月,苏共决定召开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会前,苏共公布了二十二大纲领草案,要全党进行讨论。
使馆经研究认为仍是二十大的内容,但比二十大更系统。
其主要内容是三和两全(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和全民党、全民国家)。
我党代表团团长是周恩来,团员有彭真、陶铸、康生、刘晓。
代表团估计会上会有分歧,但我们是客人,只正面阐述我们的观点,不参与争论。
1961年10月17日苏共公布了列宁反对斯大林担任党的总书记的遗嘱;将斯大林遗体迁出列宁墓并火化;猛烈攻击反党集团,并宣布伏罗希洛夫和布尔加宁为反党集团成员;指责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领导人,号召阿党推翻他们。
对斯大林问题,我党已有明确的评价;对反党集团问题,我们不参与评论;只是对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问题,周恩来同志在致词中表了态。
他说:我们认为,兄弟党、兄弟国家之间不幸发生了争执和分歧,应本着宣言和声明的原则,以平等协商的精神,耐心地加以解决。
对任何一个兄弟党进行片面的指责,是无助于团结,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
周总理发言后,有些苏共代表对我党进行无理指责。
周总理决定提前回国,以示抗议。
总理借口国内要召开人大需提前回国,并指定彭真同志为代理团长。
使馆党委决定由我夫妇护送总理回国。
赫鲁晓夫到机场为总理送行,并派苏共中央国际联络部中国科科长谢尔巴科夫送到伊尔库茨克。
抵京时,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都亲自到机场迎接周总理。
苏共二十二大后,苏联同阿尔巴尼亚断绝了外交关系,阿将在苏的权益委托我使馆代管。
在1962年2月22日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责我们支持阿劳动党,说我发表了阿党反击苏共的材料,使两党的争论更加激化。
从此开始,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越来越坏。
1962年4月16日,苏驻新疆领事馆人员,经长期策划,诱骗胁迫塔城、裕民、霍城三县居民6万余人逃往苏联。
5月25日,又在伊犁制造暴乱事件。
为此,我使馆前后向苏方交涉4次均无效,我国不得不废除了领事条约,限期驱逐苏领馆人员,我在苏的领馆亦撤销。
同时,在新疆和东北的苏侨要求回国或去其他国家,一律放行,乘此机会,解决苏在我国内搞颠覆的问题。
四、加勒比海危机1962年9月,中央决定调刘晓大使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潘自力同志继任驻苏大使。
10月,刘晓大使开始辞行拜会。
14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在赫鲁晓夫别墅为刘大使夫妇饯行,同时还请了使馆全体参赞和武官夫妇。
苏方出席的有赫鲁晓夫夫妇、科兹洛夫夫妇、柯西金、苏斯洛夫、波利扬斯基、什维尔尼克、谢列平、格里申、波诺马廖夫和苏共中联部长安德罗波夫、苏共中央总务部长马林、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库茨涅佐夫夫妇、副部长伊里切夫等,宴会很隆重和丰盛,进行了4个多小时。
开始时赫鲁晓夫祝酒,赞扬了刘大使的工作。
刘大使表示感谢。
宴会中赫鲁晓夫发表了长篇讲话,主要内容;1.希望改善和加强中苏关系。
他说,1958年以前,我们两党两国的关系好到无法形容。
1958年以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敌人在利用我们的分歧,给兄弟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我们两国都是强大的,就好比两头大象,各自都可以独自地生存下去。
但是,如果我们是团结的,那我们的力量就是无比强大的。
为了改善中苏关系,我们应该抛掉过去的分歧,把它们一笔勾销,一切重新开始。
2.在中印边界争端中,苏是站在中国一边的。
过去仅仅是出于策略考虑而未公开发表声明。
如果你们需要的话,我们明天就可发表声明(赫并当场指示库茨涅佐夫,暂缓向印度出售米格21型飞机)。
3.强调要共同维护古巴的安全。
他说,古巴发表了第二个哈瓦那宣言之后,美国又在准备侵犯古巴。
苏应古巴的要求,在古设置了中程导弹,来保卫古巴的安全。
希望中国同志采取措施,维护古巴的安全。
科兹洛夫说:赫鲁晓夫同志的这番话,表达了苏共中央主席团全体委员的意见-宴会后,在院子里散步时,赫又谈了苏国内情况和里别尔曼的改革建议。
第二天下午,米高扬接见刘大使,正式通报有关加勒比海危机的情况,要求立即转告中国政府,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搞这个高规格的宴会,并讲这番话?他的主要目的,是想在加勒比海发生危帆时,通过刘晓大使,拉拢中国,共同对付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