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临床病因
- 格式:pdf
- 大小:174.86 KB
- 文档页数:2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一、概述目前我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成为首位死亡原因[1]。
血脂异常为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2]。
美国已经成功降低了冠心病死亡率,其中胆固醇水平的降低贡献最大[3];而近年中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首位原因为胆固醇水平升高,占77%[4]。
因此,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一)定义血脂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
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5]。
非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non-HDL)=总胆固醇(TC)-HDL-C。
(二)分类简单的分类有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两种。
1.病因分类:(1)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
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此外,一些药物如利尿剂、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2)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
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
例如编码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基因的功能缺失型突变,或分解LDL受体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s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基因的功能获得型突变可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
高脂血症类型、病理、分类及ASCVD危险分层指导作用及调节血脂要点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
高油脂饮食、内分泌相关疾病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均可导致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许多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于这些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常被称为高血脂,医学上又称为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TG和(或)总胆固醇(TC)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高脂血症一般无明显不适的症状,且大多数都是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常被称为“隐形的杀手”。
血脂异常分类比较复杂,一般根据病因将其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原发性高脂血症又分为三类:高胆固醇症,混合性高脂血症(胆固醇与TG均升高)与高TG症。
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所致,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具有家族聚集性。
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表1:原发性高脂血症的分类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其他疾病及已知原因导致的血脂异常。
其中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且其本质亦是升高胆固醇和(或)TG(如表3)。
除此之外,长期应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高脂血症: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部分抗肿瘤药物等(如表4)。
另外,雌激素缺乏也可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继发性高血脂症的病因表3:继发性高血脂症具体病因(疾病)ASCVD危险分层指导调脂治疗LDL-C、TG升高,HDL-C降低等血脂异常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急性胰腺炎等众多疾病的发病风险。
为更好地预防血脂异常造成的疾病风险,并指导调脂治疗的启动时间与治疗方案,临床上需评估血脂结果:首先要排除继发因素,然后结合患者的基础状况进行ASCVD危险分层,确定治疗的目标值。
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摘要】目的:了解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原因与处理措施。
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血清胆固醇检查人群100例为研究对象,基于空腹状态下对其血清中的胆固醇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探究胆固醇异常诱因与处理措施。
结果:100例血生化检验人群中20例血脂异常,发生率为20%。
血脂升高例数明显高于血脂降低例数(P<0.05),且血脂升高者继发性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原发性疾病(P<0.05)。
结论:血清胆固醇异常主要与血脂水平密切相关,必须要强化临床早期检查,有助于降低继发性疾病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血生化检验;血清胆固醇异常;原因;处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148-02胆固醇作为一种生物物质,立足于生理功能角度,主要涵盖甾体激素、细胞膜结构成分、胆汁酸合成原料、维生素前体等。
针对与人体内的胆固醇而言,多来源于生物合成。
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胆固醇作为生物学界最为重要的小分子化合物,当其升高时,易诱发心血管病,故胆固醇检测已成为了临床上的一项常规检验项目[1]。
本文主要对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月收治的100例血清胆固醇检查人群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原因,探究其处理措施,相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血清胆固醇检查人群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有36例,女性有64例,年龄(31~87)岁,平均年龄在(61.42±1.47)岁之间。
1.2 一般方法基于空腹状态下,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生化检验。
于空腹12h后清晨留取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基于离心处理后留取血清,并将其置入-20℃环境下进行保存。
条件成熟后进行总胆固醇测定,利用胆固醇氧化酶法分析,试剂盒源自北京豪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并以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U5800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检测设备,严格执行说明书操作规范进行检测。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在临床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病人体内的病情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
有时候血液检验结果可能会出现不合格的情况,这对于诊断和治疗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
我们有必要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处理此类情况。
我们来分析一下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可能原因。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是血液检验的第一步,如果采集不规范,可能会导致标本污染、凝固不良或者 hemolysis(溶血)等问题。
比如采血过程中未注意无菌操作,导致细菌污染;抽血针使用不当导致血管穿刺不够深或者过深等。
2. 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完成后需要妥善保存,避免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出现凝固、 hemolysis或者冷冻不当等问题,从而导致标本不合格。
3. 实验操作不当:实验人员在进行血液检验时,可能由于操作不当或者仪器故障等原因,导致结果不准确或者无法得出结果,从而使得标本不合格。
4. 样本标签标识错误:血液标本在采集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正确的标签标识,如果标签标识错误可能导致结果的混乱或者无法追踪标本来源,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我们需要对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进行规范和标准化。
在采集血液标本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采血针、采血管等器具的清洁和无菌。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抽血针的深浅、抽血管的位置和采血量的控制,确保采集到足够的血液样本以供检验,同时避免 hemolysis(溶血)等问题的发生。
对于样本的标签标识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
在采集和运输过程中,需要对每个样本进行正确的标签标识,确保标本的来源和检测项目清晰可辨,从而避免结果的混乱和误判。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措施,我们还可以在实验室内建立严格的质控体系,对每一道流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质量保障。
及时对实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素质,也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措施。
临床分析中的消化系统疾病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临床分析中的指标更是帮助医生识别和确定疾病的关键工具。
本文将就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进行详细探讨。
一、胃酸分泌功能指标1. 泌酸试验:通过给予刺激剂,如组织胺,检测胃液酸度,用于胃酸分泌功能的评估。
正常值范围在1.0-3.0 mol/L之间。
异常结果可能暗示胃黏膜炎、胃溃疡或胃酸过多症等。
2. 胃泌素:通过测定血清胃泌素水平,可以评估胃酸分泌功能。
常见胃泌素指标有胰高血糖素(PG)和胃泌素17(G-17)水平。
异常增高提示幽门梗阻、胃泌素瘤等疾病,而降低则可能与胃大部切除、胃腺瘤等相关。
二、肝功能指标1. 转氨酶: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它们是反映肝细胞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水平较低,若增高可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
2. 总胆红素: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其升高常见于肝功能异常,如肝胆管梗阻、肝内胆汁淤积等。
三、胰腺炎指标1. 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可以评估胰腺炎的程度。
当淀粉酶水平显著增高时,提示胰腺炎急性发作;而脂肪酶水平升高则可能暗示胰腺炎的慢性过程。
2. 胰岛素:通过测定血清胰岛素水平可以判断胰岛细胞功能是否异常。
胰岛素升高与胰岛细胞瘤、胰岛素抵抗相关;而降低则可能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相关。
四、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指标1. 总胆固醇(TC):TC是反映血脂代谢的指标之一,若升高可与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相关。
2. 甘油三酯(TG):TG是人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当升高时可提示脂代谢异常,如高血脂症。
以上仅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的简要介绍。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从而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某种消化系统疾病。
因此,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指标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当出现异常指标时,医生应进一步进行综合分析,积极寻找病因,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脂质(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长期存在的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一、胆固醇异常1. 总胆固醇(TC)水平:成年人血清总胆固醇≥6.20mmol/L(240mg/dL)。
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成年人血清LDL-C≥4.10mmol/L(160mg/dL)。
特别是存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脑卒中等高危因素的患者,目标水平更低,为<2.60mmol/L(100mg/dL)。
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成年男性血清HDL-C<1.034mmol/L(40mg/dL),成年女性血清HDL-C<1.295mmol/L(50mg/dL)。
二、甘油三酯异常1. 甘油三酯(TG)水平:成年人血清甘油三酯≥2.26mmol/L(200mg/dL)。
注:在临床实践中,胆固醇与甘油三酯的异常不是独立的,常常是共同存在的。
此外,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异常同时存在时,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更高。
三、高脂血症的分类高脂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1. 原发性高脂血症:指由基因突变或遗传因素导致,通常与胆固醇代谢和脂蛋白合成及清除相关的基因突变或遗传疾病有关,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结合脂蛋白缺陷等。
2. 继发性高脂血症:指由其他病因引起的高脂血症,如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酒精摄入过多、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
继发性高脂血症的治疗应针对其潜在病因。
四、高脂血症的诊断依据1. 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家族史、个人病史、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
2. 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等,检查肝脏大小。
3. 实验室检查:测定血清总胆固醇、LDL-C、HDL-C、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等参数,同时可检测Lp(a)、hsCRP、APOA1、APOB、肝酶、肾功能等相关指标。
高胆固醇血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高胆固醇血症概述高胆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脂质代谢异常,具体是指血清总胆固醇增高(超过 6.2mmo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1.70mmol/L)。
本病主要由于基因缺陷、不良的生活方式、全身性疾病所致。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常于体检时发现。
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是以服用降低胆固醇药物为主。
多数患者,经早期、规范诊治,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预后较好;部分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hypercholesterolemia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类型与遗传有关,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皮肤黄色瘤、胸闷、胸痛、头晕、头痛主要病因:主要由于基因缺陷、不良的生活方式、全身性疾病所致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脂检测重要提醒: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脑卒中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降低异常升高的胆固醇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需积极到院诊治。
临床分类:高胆固醇血症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其中,绝大多数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于基因缺陷所引起,即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而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比较少见。
另外,目前又将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分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严重的多基因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族性ApoB100缺陷、家族性异常 B-脂蛋白血症五种类型。
二、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特点三、高胆固醇血症的病因病因总述:绝大多数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于遗传基因缺陷(或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少数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全身性疾病等继发因素所致。
基本病因:1、遗传基因缺陷大多数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均存在基因缺陷,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分解代谢降低,LDL 产生增加,LDL 颗粒富含胆固醇酯等,再加上环境因素(高脂饮食、高胆固醇饮食、体重增加等)的作用,从而出现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
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临床病因分析发表时间:2013-11-07T10:12:08.077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许程程[导读] 尽量少吃全脂牛奶、奶油等,更应该禁吃肥肉、猪皮、蹄膀、香肠及各种有油肉类等。
在劳动强度上,要加强运动量。
许程程(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通过对医院1258 例血检报告中血清胆固醇值分析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临床病因。
方法对1258 例研究对象进行空腹12 小时的清晨血生化检验报告中的血清总胆固醇值进行分析,并根据所得数据资料总结出血清胆固醇异常的病因。
结果 1258 例研究对象的血生化检验报告中,血脂异常的有362 例,所占比例为28.78%;血脂升高患者的数量明显高于血脂减低的患者的数量,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引发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临床病因主要跟患者的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相关,像不合理膳食、缺乏运动、酗酒等不良习惯,以及过大的精神压力造成。
【关键词】血清胆固醇;血生化;检验胆固醇又称胆甾醇,是一种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它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 等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组织细胞中细胞膜必不可少的成分。
胆固醇属于人类身体里含量最多的脂类之一,而存在于血液中的所有脂蛋白中包含的胆固醇之和叫做血清总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
由于血脂的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尤其是与冠心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将血清总胆固醇增高称为高胆固醇血症,而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人员易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其它一些所谓的“富贵病”。
引起血脂增高主要因素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劳动强度的减弱等。
所以,要想降低血清胆固醇就要从上述三个因素着手。
在生活方式上,要建立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做到不抽烟,不酗酒,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坚决抵制不科学信息。
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喜怒有度,静心处事,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
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探讨通过对该院患者血生化检测中胆固醇的含量水平进行分析,探讨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临床病因。
收集该院2014年度500例血生化检测对象的临床数据,分析胆固醇异常的病因。
500 例血生化检测对象中胆固醇测定值异常者233例,占,46.6%。
其中男性为142例,异常率为60.9%;女性为91例,异常率为39.1%。
胆固醇异常的检测对象中,胆固醇升高患者明显高于胆固醇降低患者。
人体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差异,性别差异都会对胆固醇的含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标签:血清胆固醇;异常;探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日益减轻的勞动强度极大提升了人群中血脂异常的比例。
血清胆固醇升高是心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因而胆固醇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检验项目。
体内胆固醇部分来自饮食,但主要来自生物合成。
胆固醇可能是生物学界最具”光环”的小分子化合物,很受广大科科学家的青睐。
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的病情都受到血脂异常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健康体检项目中纳入血脂检测项目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
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与冠心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们的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现代生产力代替过去的体力劳动导致现在人们的劳动强度的减轻,广大人群中血脂异常的比例逐年升高。
研究表明,我国高血脂的年发病率为逐年提高趋势,明显的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血脂检测具有重大的意义,为通过对该院患者血生化检测中胆固醇的含量水平进行分析,探讨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临床病因,所以本研究分析了2014年度我院500例空腹血生化检验患者的胆固醇异常发病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度500例血生化检测对象的胆固醇报告单,其中男性328 例(占65.6%),女172例(占34.4%)。
第二十七章血脂异常血脂:包括胆固醇〔Cholestero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脂肪酸〔Fattyacid〕和磷脂〔Phospholipids〕,通常要紧指血浆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和TG。
脂质要紧与蛋白质结合=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实际指异常脂蛋白症〔高脂蛋白症〕,包括血脂的含量和/或组分异常。
临床以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血症和低HDL血症多见。
【病因分类和发病机制】(一)病因分类1、临床分类: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①原发性血脂异常:遗传缺陷所致,又称为原发性家族性血脂异常。
②继发性血脂异常:系统性疾病所致。
★高TC血症要紧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减和Cushing综合征等。
★高TG血症要紧见于糖尿病未操纵时、肾病综合征、肾衰透析者、胖胖者、糖原累积病、慢性乙醇中毒和长期雌激素治疗等。
2、血脂谱分型依据血浆脂蛋白谱的变化分五型:Ⅰ型:血浆乳糜微粒〔chylomicrone,CM,〕浓度升高,要紧含TG,TC正常或轻度升高。
见于家族性高CM血症/家族性高TG血症。
Ⅱ型:可分为★Ⅱa→血浆LDL升高,TG正常.★Ⅱb→VLDL、LDL水平均升高,要紧见于高TC血症/家族性高β球蛋白血症。
Ⅲ型:要紧是血浆CM残粒和VLDL残粒增加,血浆TC和TG 升高,见于家族性异常β球蛋白血症。
Ⅳ型:血浆VLDL增高,血浆TG升高,而TC正常或偏高。
Ⅴ型:CM、VLDL(TG和TC)升主,但以TG升高为主,如混合型高TG血症。
注:++:升高为注或明显升高;+:升高;N=normal(二)发病机制1、获得性因素★高脂饮食:常见★体重增加:原发性胖胖及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是血浆TC、TG升高的常见缘故。
★增龄:血浆TC随年龄而升高〔缘故:机体分解代谢下落,LDL受体活性落低〕。
★雌激素缺乏:雌激素增加LDL分解。
解读动物医院血液生化检验单兽医临床上常用的血液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包括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检查、肝功能检验、肾脏功能检验、心脏及肌肉疾病的检验、其他血清酶检验以及微量元素、维生素检测等。
这些项目对动物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判断病情及预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血清电解质(K、Na、Cl、P、Ca)1、低钾血症的病理原因:(1)K+由细胞外液向细胞内液转移:①pH升高(H+减少),碱中毒;②血浆HCO3-升高;③快速大量输注碱性溶液;④血浆胰岛素浓度升高;⑤血浆葡萄糖浓度增加(非糖尿病性);⑥使用利尿剂。
(2)K+摄入减少:①食物中K+缺乏(少见);②食欲缺乏;③输注缺K+的溶液。
(3)经胃肠道丢失:①呕吐;②腹泻;③过度使用灌肠剂、缓泻剂或交换树脂。
(4)经尿液丢失:①肾实质疾病,如肾小管酸中毒、范康尼氏综合征(先天性骨髓发育不全及其他缺陷)、慢性肾脏疾病(偶尔引起)、长期使用两性霉素-B或庆大霉素等。
②利尿治疗;③低镁血症;④盐皮质激素作用增强(醛固酮功能亢进);⑤非渗透性离子作用(青霉素、羧苄青霉素)。
低钾血症的临床体征:(1)代谢方面--碳水化合物耐量受损,空腹血糖浓度升高,这是因为胰腺胰岛素分泌依赖钾的作用,缺钾时胰岛素分泌减少。
(2)神经肌肉症状--为常见体征,特别当K+低于2.5 m moL/L时,可见肌无力、痉挛、感觉异常、反射机能降低、精神沉郁、昏睡、精神混乱,少数发生昏迷和发狂;胃肠道平滑肌无力引起肠蠕动减弱和肠梗阻,有时还出现膀胱麻痹,引起尿潴留;可出现厌食、呕吐、便秘、胃排空缓慢及腹部痛性痉挛;严重低钾血症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3)心血管症状--血清K+低于3.0 mmoL/L时可出现心电图变化,包括ST段降低、平坦或T波倒置,出现U波,P峰升高,PR间期延长以及QRS时期延长(在严重低血钾时)。
可出现窦性心动徐缓,Ⅰ度或Ⅱ度传导阻滞,心房扑动,阵发性心房过速,房室分离以及心室纤维颤动。
血生化检验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分析目的:探讨血生化检验过程中血清胆固醇(GHO)异常的原因,为提高血生化检验准确性和临床疾病诊断有效性提供参考。
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血生化检验且结果为血清GHO异常的70例患者为研究對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GHO异常表现及导致GHO异常的病理性原因。
结果:70例血清GHO异常患者中,GHO偏低22例(31.43%),GHO偏高48例(68.57%),GHO偏高数明显多于偏低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原发性病因所致血清GHO偏低者12例(54.55%),继发性病因所致GHO偏低者10例(45.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原发性病因所致血清GHO偏高者17例(35.42%),继发性病因所致血清GHO偏高者31例(64.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生化检验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现象较为常见,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
对于胆固醇偏低者,临床应注重观察患者有无代谢缺陷、基因缺陷、肝脏异常等;对于胆固醇偏高者,则应加强对胆道疾病、糖尿病和肾脏疾病的监测和诊断,以对症治疗,合理控制胆固醇水平。
标签:血生化;血清胆固醇;异常;原因血生化检查是指对血液中离子、酶、糖类、脂类、代谢产物等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是为医生提供诊疗依据的有效方法,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1]。
胆固醇(GHO)为酯类化合物,是血生化检查中重要的脂类指标。
近年来,环境、不合理饮食等因素导致疾病发生率增加,血清GHO异常现象也开始常见,数据统计发生率约为23%~35%[2]。
文章现对血清GHO异常表现及导致GHO异常的病理性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血生化检验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血清GHO检测结果均提示异常,病例排除长期胆固醇摄入多、饮食严重不当者,全部患者均知晓本试验目的并自愿参与研究。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引言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我国心血管病的特点是脑卒中高发而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近20余年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如北京,监测结果显示,从1984年到1999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却明显上升,预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升高。
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n-cholesterol,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为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必须及早给予重视。
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尚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平均的血清TC水平正逐步升高。
与此同时,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的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在我国也十分常见。
调查发现中国人群血清脂质水平和异常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血清TC和LDL-C升高率的分布特点是城市显著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富裕农村高于贫穷农村,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提示我们在经济转型期血脂异常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TC和LDL-C升高率在男性和女性都随年龄增高,到50~69岁组到高峰,70岁以后略有降低,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CO岁以后女性明显增高,甚至高于男性(附件2: 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血脂在人群中的水平及分布状况)。
这些分布特点表明血脂异常的防治应以城市和富裕农村、中年男性和更年期以后女性为重点。
在1996年底全国血脂研讨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1997年在有关方面专家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旨在为各级医务人员在防治实践中提供科学依据。
血脂异常的定义和分类一.血脂异常的定义:四项指标(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任意一项异常即可诊断(见红色标注)血清中总胆固醇(TC≧5.2mmol/L)甘油三酯(TG≧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二.按病因分类:(1)继发性高脂血症(2)原发性高脂血症。
三. 按临床分类:(1)高胆固醇血症(TC↑) (2)高TG血症(TG↑) (3)混合型高脂血症(TC↑,TG↑) (4)低HDL-C血症(HDL-C↓)。
四. 干预和预防:干预血脂异常是为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五.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 LDL-C的治疗目标具有不同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患者,LDL-C治疗目标值不一样六.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及干预政策1.ASCVD危险分层:超高危疾病或危险因素:1.近期发生过ACS(在继往12个月内)2.心肌梗死史(12个月以上)3.缺血性卒中史4.有症状的周围血管病变,既往接受过血运重建或截肢5.多血管床病变(2~3处)6.早发冠心病(男<55,女<65)7.LDL-C≥4.98.既往有PCI治疗史9.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3/4期)、吸烟极高危疾病或危险因素:1.ASCVD患者2.糖尿病+高血压3.糖尿病+1项其它危险因素中/高危疾病或危险因素:高危:1. 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2.高血压+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3.慢性肾脏疾病(3/4期)4. LDL-C≥4.9mmol/L(190mg/dl)中危:1.无高血压,2~3项危险因素2.高血压+1~2项危险因素低危疾病或危险因素;1.无高血压,0~1项危险因素2.高血压,0项危险因素临床确诊的ASCVD:①急性冠脉综合征(ASC);②稳定性冠心病;③血运重建术后;④缺血性心肌病;⑤缺血性脑卒中;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⑦动脉粥样硬化源性周围动脉疾病(PAD) 危险因素:○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 ○BMI≥28kg/㎡○非-HDL-C≥ 5.2 mmol/L ○吸烟○HDL-C<1.0mmol/L(40mg/dl) ○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七.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1.临床上应根据个体 ASCVD 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
血清胆固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使用常规生化方法检测血清胆固醇水平,并探究其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 实验对象:健康人群中的20名成年男性- 仪器设备:生化分析仪、离心机- 试剂:血清胆固醇测定试剂盒方法1. 采集参与者的静脉血样本,并用离心机离心10分钟,获取血清。
2. 将取得的血清样本储存于冰箱中,确保在4摄氏度下保存。
3. 降低离心机转速,将血清样本离心5分钟,除去沉淀。
4. 使用血清胆固醇测定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测量血清胆固醇水平。
5. 记录每个样本的胆固醇浓度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经过上述方法测量,我们得到了20个样本的胆固醇浓度数据。
根据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样本平均胆固醇浓度为120 mg/dL;- 最低胆固醇浓度为90 mg/dL,最高胆固醇浓度为150 mg/dL;- 样本胆固醇浓度的标准差为10 mg/dL。
数据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健康人群中的平均血清胆固醇浓度大约为120 mg/dL。
这个结果与全球范围内的胆固醇健康指南相符。
然而,仍然有一些样本的胆固醇浓度超过了150 mg/dL,这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进一步分析发现,样本中胆固醇浓度较高的个体通常伴随着不良生活习惯,如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
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高脂肪饮食和缺乏运动是导致血清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我们还发现,胆固醇水平似乎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在样本中,一些个体具有较高的胆固醇浓度,而他们的父辈中也存在高胆固醇的情况。
这表明胆固醇水平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血清胆固醇浓度受到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对于那些胆固醇水平较高的个体来说,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非常重要,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常规生化方法测量了健康人群中的血清胆固醇水平,并得出以下结论:1. 健康人群中的平均血清胆固醇浓度大约为120 mg/dL。
体检常见异常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如下:CHOL[总胆固醇]:总胆固醇测定是测定脂类代谢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清正常参考值为3.35~5.69mmol/L。
持续性总胆固醇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阻塞性黄疸及肾脏综合征时也会有升高。
建议:血脂影响因素很多,偶尔一次检查发现总胆固醇轻度增高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如连续多次升高,应引起重视,必要时行降脂治疗。
建议结合其它脂类指标及临床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减少脂肪摄入,少吃动物内脏、适度增加运动等。
TG[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是测定脂类代谢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清正常参考值为0.38~1.88mmol/L。
生理性增高常见于高脂饮食、肥胖等,病理性增高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
建议:血脂影响因素很多,偶尔一次检查发现甘油三酯增高,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如连续多次升高,应引起重视,必要时进行降至治疗。
建议结合其它脂类测定及临床进行评估,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当增加运动。
降血脂的运动疗法:要坚持每日每时定量地运动。
最好是较长距离的步行、快步或慢跑,每日持续行走30-60分钟;这不仅可消耗体内储存的多余脂肪,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而且能促使已经沉积在动脉血管壁的胆固醇转移到肝脏内,进行分解代谢。
降血脂的药物疗法:降脂的药物治疗,他汀类药是首选。
心电图:完全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见于无心脏病的健康人。
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者也不一定有广泛的心肌损害,如不伴有其它器质性心脏,常无重要意义。
右束支常见的病因为风心病、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亦可见于肺心、冠心、心肌病等。
若通过进一步检查确无器质性心脏病,不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通常是无病理意义的。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搏动发起点是窦房结,是在心房部位,发出的神经冲动首先传到心房,导致心房收缩,然后通过房室结传到心室,传到心室时会分两支,一支就是左束支,一支是右束支,不过束支阻滞不通畅后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通路传过去的,所以没有多大的影响,定期复查就行了,但是,如果有其他伴随病症,请咨询心脏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