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 日本国名的由来文本素材 川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7.01 KB
- 文档页数:3
第 3 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课题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课型授新课媒体课时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日本大化改新的年代和伊斯兰教创立者的名字,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解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和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兴起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汉文与日文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接受中国先进文化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德育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效仿隋唐封建制度,实现了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教学要点教学重点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的政教合一关系教法讲述法、图示法、问题探究多法结合教学活动共性部分个性部分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上古亚非文明,知道了产生于亚洲和非洲大河流域的几个神奇辉煌的古代文明,今天我们将和同学们一道,继续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两个古代国家,即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也就是封建时代的日本与阿拉伯国家。
我们着重从日本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国家的兴起三方面来了解这段历史,首先我们看日本的大化改新讲授新课:一、日本大化改新(教师引导过渡)大化改新是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一次成功改革。
当时的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有哪些具体内容?改革收到了什么效果?我们下面逐一探究,先看背景。
(教师板书第一个小标题)㈠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㈡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1.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2.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3.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㈢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讲解,进行总结)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解决了土地国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权制问题,打击了旧贵族在经济、政治上的顽固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达到了改革的目的。
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教师激发思考,组织探究活动)1.7世纪中叶的日本通过一次成功的改革,克服了统治危机,实现了国家的跨越发展,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你怎样看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二、阿拉伯的兴起㈠伊斯兰教的创立(教师设问过渡)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创立的?兴起于哪一地区?创始人是谁?基本教义是什么?它跟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有何关系?下面我们逐一探究。
第3课中古的日本与阿拉伯国家识记与理解记住日本大化改新的年代和伊斯兰教创立者的名字,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解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和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兴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一、重点: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二、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的政教合一关系。
掌握日本大化改新(时间、组织者、内容和作用)【预习案】1.7世纪中叶,中大兄皇子依靠在中国隋朝、唐朝留学回国的高向玄理等人,除掉苏我氏,拥立天皇,改年号为“”。
646年,以天皇的名义发布诏令,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改革,史称“”。
2.(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诏令规定: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仿照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和租庸调制;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意义)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
3. 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
5.622年,率少数信徒潜行到麦地那,在这里建立了的国家。
6.630年,穆罕默德率麦地那武装兵临城下,迫使承认穆罕默德为“”。
穆罕默德把克尔白神庙改为。
【合作探究】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你怎样看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练习案】1、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是效仿当时的 ( )A.罗马B.朝鲜C.雅典D.隋唐2、有关“大化改新”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实行“班田收授法”B.实行租庸调制C.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 D.实行中央集权和世袭制度3、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 )A. 大和统一B. 改年号为大化C.大化改新D.明治维新4、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A.释迦牟尼B.耶稣C.穆罕默德D.乔达摩·悉达多5、伊斯兰教建立政教合一政权是在()A.麦加B.麦地那C.伊斯坦布尔D.耶路撒冷6、穆罕默德建立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在 ( )A.646年B.620年C.622年D.630年7、穆罕默德确定的伊斯兰教圣地是在()A.麦加B.麦地那C.伊斯坦布尔D.耶路撒冷8、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皇子的英勇 B.掌权的大贵族已不得人心C.改革派势力强大 D.奴隶制已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9.大化改新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10.下列关于大化改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大化改新后天皇成为了政治中心B.大化改新把日本推到了奴隶社会的顶峰C.有才能的人都有机会入朝为官 D.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11.日本在中古时期其效仿我国进行的改革是()A.明治维新B.查理·马特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大化改新12如果生活在唐朝的僧人,在649年东渡到达日本,他带回来的信息中正确的是()A.当时的日本叫大和民族 B.当时的日本正处在奴隶社会C.当时的日本正由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专权D.当时的日本已经土地归国家所有13 某城市,是伊斯兰教创始人诞生的地点,又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此城市是( )A.麦地那B.麦加C.耶路撒冷D.也门14 穆罕默德的历史功绩在于()①创立伊斯兰教②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③使阿拉伯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④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15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各项,正确的是()①大化改新②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③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阿拉伯半岛已经基本统一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③④①D.④③②①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庙不在此限。
第3课中古日本于阿拉伯国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日本大化改新以及阿拉伯兴起的相关史实。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对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初步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地图的观察,了解古代日本的地形特点,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及领土扩张情况,培养学生看图读史的能力。
通过对穆罕默德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引言”讲述,导入新课。
2、通过汉字和日文两种文字共性的归纳,学习比较分析的方法。
3、通过伊斯兰教产生和阿拉伯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学习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效仿隋唐封建制度,实现了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认识先进文化和国际交流对改变落后面貌、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的了解,认识宗教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的政教合一关系。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吸收中国先进文化,实现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西亚游牧的阿拉伯从沙漠中崛起,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连接了东方和西方。
日本和阿拉伯是怎样翻开他们历史新的一页的?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去了解它们走向兴盛的历史。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日本的大化改新。
(多媒体出示第一目:日本的大化改新)。
二、讲授:(教师出示《古代日本》地图,让学生了解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关系,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5页正文部分的小字,了解古代日本发展概况)。
教师演示归纳:(一)日本的大化改新1.大和国统一日本公元3世纪,日本出现了奴隶制国家。
5世纪初,大和国统一了日本,国王称“天皇”。
初三川教版上册历史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知识点知识点〖资料〗日本,意思是“日出之国”。
1、背景(1)7世纪中叶,日本大和朝廷的统治出现危机。
(2)为了打击贵族,挽救危机。
2、改革者:孝德天皇、中大兄皇子、高向玄理3、时间、特点646年(大化二年),以孝德天皇的名义发布诏令,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4、内容(1)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2)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 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3)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5、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6、启示:改革是发展的推动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样国家才会国富民强;只有改革发展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才是一个国家振兴的希望。
7、日本文字:大化改新后,日本用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和草书创造出标音字母假名,形成汉字、假名并用的独特日本文字体系。
课后练习1、大和朝廷统治出现危机是在( )A.公元前8世纪B.公元前7世纪中叶C.7世纪中叶D.8世纪中叶2、在日本大化改新前,日本专权的是 ( )A.孝德天皇B.苏我氏父子C.高向玄理D. 中大兄皇子3、孝德天皇即位时间是在( )A.645年B.646年C.647年D.676年4、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是效仿当时的( )A.罗马B.朝鲜C.雅典D.隋唐5、有关“大化改新”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实行“班田收授法”B.实行租庸调制C.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D.实行中央集权和世袭制度6、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A. 大和统一B. 改年号为大化C.大化改新D.明治维新7、日本标音字母假名主要借鉴了( )①汉字的偏旁②汉字的部首③汉字的草书④汉字的楷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学会了呢?更多的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三历史知识点栏目了解详情。
孝德天皇
约596—654,日本天皇,645~654年在位。
645年6月,要求改革的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了长期控制在大贵族手里的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
646年元旦,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政治改革。
此后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日本逐渐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化改新的内容
第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
班,是分、赐的意思,即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大和时代在皇室或豪族支配下从事农业、手工业的半自由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
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
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第二,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第三,确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
中央设二官(神官,掌握祭祀;太政官,管理政务)、八省(分别管理官吏任免、对外事务、民政、刑法、财政等)、一台(弹正台,掌握对官吏的监察);地方设国、郡、里。
废除世袭贵族的特权和称号。
第四,兵制方面,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废除豪族世袭控制军事的特权。
1。
第3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导学提纲一、日本的大化改新1.背景__________中叶,日本__________朝廷的统治出现危机。
2.时间、特点_________年(大化二年),以天皇的名义发布诏令,效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废除________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_______管理;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_________________”和租庸调制;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4.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由________________过渡到________________。
二、阿拉伯的兴起1.伊斯兰教的创立(1)背景:公元_____世纪以后,阿拉伯半岛___________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半岛不断遭到__________,阿拉伯人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导致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
(2)创立:____世纪初,____________创立了伊斯兰教。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1)_________年,穆罕默德在___________建立了____________的国家。
穆罕默德既是伊斯兰教的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年,穆罕默德率麦地那武装兵临_______城下,迫使麦加贵族皈依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为“先知”。
穆罕默德便把_________确定为伊斯兰教的圣地,并把麦加城中的_______神庙改为伊斯兰教_______寺。
3.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阿拉伯各部落迅速走向统一。
到________年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大体完成。
随堂演练一、单项选择题1.大和朝廷统治出现危机是在( )A.公元前8世纪B.公元前7世纪中叶C.7世纪中叶D.8世纪中叶2.在日本大化改新前,日本专权的是( )A.孝德天皇B.苏我氏父子C.高向玄理D. 中大兄皇子3.孝德天皇即位时间是在( )A.645年B.646年C.647年D.676年4.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是效仿当时的( )A.罗马B.朝鲜C.雅典D.隋唐5.有关“大化改新”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实行“班田收授法”B.实行租庸调制C.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 D.实行中央集权和世袭制度6.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A. 大和统一B. 改年号为大化C.大化改新D.明治维新7. 见右图,图示反映了构成日本文字体系的有( )①平假名②片假名③汉字④拉丁语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8.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A.释迦牟尼B.耶稣C.穆罕默德D.乔达摩·悉达多9.伊斯兰教的创立触犯了下列哪一地区贵族的利益 ( )A.麦地那B.麦加C.波斯D.耶路撒冷10.伊斯兰教建立政教合一政权是在()A.麦加B.麦地那C.伊斯坦布尔D.耶路撒冷11.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大体完成是在( )A.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B.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C.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D.穆罕默德去世时12.下列关于大化改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大化改新后,天皇成为了政治中心 B.大化改新把日本推到了奴隶社会的顶峰C.有才能的人都有机会入朝为官 D.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13.公元6世纪后,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有( )①统一国家②抵御外侮③恢复商路④创立宗教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14.下图中的城市,是伊斯兰教创始人诞生的地点,又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此城市是( )A.麦地那B.麦加C.耶路撒冷D.也门15.小明的爸爸信仰伊斯兰教,他说622年是为伊斯兰教的元年,请你帮小明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是 ( )A.这一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B.这一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C.这一年穆罕默德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D.这一年阿拉伯半岛已经基本统一16.公元6世纪以后,造成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的原因有( )①外族不断入侵②阿伯人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③各部落间争战不休④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发展起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7.穆罕默德的历史功绩在于()①创立伊斯兰教②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③使阿拉伯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④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18.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各项,正确的是()①大化改新②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③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阿拉伯半岛已经基本统一A.①②③B.③②①④C. ②③④①D.④③②①二、非选择题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
初中历史川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
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识记与理解:
1. 记住日本大化改新的年代和伊斯兰教创立者的名字
2. 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3. 理解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和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兴起的意义
2能力与方法:
1. 通过汉文和日文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接受中国先进文化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通过汉文和日文两种文字共性的归纳,学习比较分析的方法
4. 通过伊斯兰教产生和阿拉伯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学习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效仿隋唐封建制度,实现了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认识先进文化和国际交流对改变落后面貌、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3. 通过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的了解,认识宗教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4教学重点:
1.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2.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5教学难点: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的政教合一关系
6教学过程。
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德川家康(1542~1616年)日本江户幕府创建者,第一代将军。
三河国(今爱知县东部)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之长子。
1566年敕姓德川。
6岁起先后为尾张国大名织田信秀和骏河国大名今川义元的人质。
1562年与信秀之子织田信长结盟,势力大增。
1582年信长被部将明智光秀杀害后,拥立信长之子信雄与丰臣秀吉对立。
1598年秀吉死后,成为五大老(最高行政长官)之首。
1600年掌握全国政权。
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建立江户幕府。
1605年让位其子秀忠后,仍亲裁国政。
执政期间,建严密控制各地大名的参觐交代制度,确立新军制,奠定幕藩体制基础。
丰臣秀吉(1537~1598年)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统一全国的武将。
始姓木下,改姓羽柴,赐姓丰臣。
早年为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的部将,屡建战功。
1577年信长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后任征西先锋,在中国(今本州西部地区)、四国、九州等地指挥作战,先后平定五国。
1582年信长被部将明智光秀杀害后,回师讨伐光秀,并拥立信长幼孙秀信为继承人。
1583年,建大阪城,作为统一日本的根据地。
1590年完成日本统一大业。
1591年将关白职位让予养子秀次,自称"太阁"。
1593年将北海道正式划入日本版图。
1592年和1597年两次出兵侵略朝鲜。
1598年8月因侵朝失败,郁闷而死。
执政期间,丈量农地,增加贡租;收缴武器,实行农、兵分离;统一货币,废除关卡;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领主统治,为幕藩体制奠定基础。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相传公元前2333年,檀君王俭创建了古朝鲜之后,从中国东部到朝鲜半岛先后建立了许多部落王国。
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人,建立了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三四世纪时,朝鲜半岛南部韩人,在半岛西南部和东南部,先后建立了百济和新罗两个奴隶制国家。
史称"三国时代"。
三国鼎立从4世纪到7世纪持续了三百多年。
7世纪时,新罗联合唐朝,在660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川教版)世界古代史学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人类的直系祖先:是生活在非洲的南方古猿。
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古猿进化成“完全形成的人”,称为“猿人”。
晚期智人的化石在亚、非、欧洲均有发现。
亚洲有中国的山顶洞人,非洲有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法卢人,欧洲有法国的克罗马农人。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大人种,即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氏族开始瓦解,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国家也随之产生。
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克里特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一、神奇的金字塔:埃及地处非洲北部,尼罗河流经全境。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80余座金字塔至今仍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吉萨一带。
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
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上古文明的摇篮之一。
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兴起。
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A、目的: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B、内容: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序言和结语宣扬王权神授,诅咒不服从法律的人;正文共282条,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
c、意义:是世界上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
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主要有印度河和恒河。
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叫做种姓制度。
它把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享有崇高地位;第二等级刹帝利:充当武士,掌管军、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是一般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多数人无政治权利;第四等级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沦落的雅利安人,主要从事低贱的职业。
第3 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第3 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
教学重点1、通过自主学习记住日本的大化改新的年代和伊斯兰教创立者默罕默德的名字。
2、通过团队合作交流了解阿拉伯的兴起。
教学目标1、重点目标1、2.
2、通过教材解读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政教合一国家的建立。
[考查的重点与训练题]
考查点分析本课将重点围绕教学目标列出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查。
训练题设计1、日本大化改新的三大内容。
2、创造日本文字“假名”,源于汉字的。
3、伊斯兰教的创立人、教徒称为、最高经典是。
4、阿拉伯政教合一国家的特点,首先建国的地方。
5、伊斯兰教的圣地是。
[活动元实施的效度评价][活动元教学思路设计]
板书设计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
1、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2、创造日本文字“假名”,源于汉字。
3、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政教合一国家的建立。
活动主题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活动元一预习课文评讲“知识建构”填空读课文,完成“知识建构”填空新课预习活动元二导读教学引导理解知识点1、读课文,归纳知识点、记笔记新课学习活动元三导读教学引导理解知识点2 读课文,归纳知识点、记笔记新课学习活动元四导读教学引导理解知识点3 读课文,归纳知识点、记笔记新课学习。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知识点:上
册
对于初中学生朋友,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
提供了九年级历史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
1、亚非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
2、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成文法典。
3、古代印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叫做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把古代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导学思考】
记住日本大化改新的年代和伊斯兰教创立者的名字;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解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和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兴起的意义。
【导学提纲】
一、日本的大化改新
〖资料〗日本,意思是日出之国”。
1、背景
(1)7世纪中叶,日本大和朝廷的统治出现危机。
(2)为了打击贵族,挽救危机。
2、改革者:孝德天皇、中大兄皇子、高向玄理
3、时间、特点。
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拓展阅读大和统一日本──中国史书里的日本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一二世纪时,日本列岛上有一百多个小国,到曹魏时,同中国通使交往的有三十国,其中最大的是卑弥呼女王统治的邪马台国。
那时邪马台国已出现“大人”(贵族)、“下户”(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分化,国家机器也初具规模。
女王拥有上千名奴隶,服属二十几个部落,并从中国魏皇帝得到“亲魏倭王”的封号.奴隶主国家间不断发生战争,争夺土地和奴隶。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另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今奈良县)。
这个地方,在2世纪以后,成为中国文化输入本州的门户。
亚洲大陆移民也不断移来,促进了当地生产发展。
4世纪前半期大和统一了北九州和部分本州;5世纪统一日本。
《宋书》卷九十七记载顺帝升明二年(478)倭武王遣使向宋帝(刘宋)上表,写道:“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这说明了大和的统一情况。
伊斯兰教的五大纲领伊斯兰教的宗教义务,集中在伊斯兰教的五大纲领中:①信仰的表白,念诵“除真主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穆斯林的婴儿出生时,首先听到的是这两句话。
穆斯林临终时,最后说出的也是这两句话。
②忠实的穆斯林,每日要向着克尔伯神庙按规定的仪式在黎明、正午、午后、傍晚和晚间朝拜五次,每星期五举行公众礼拜。
③每个穆斯林都要缴纳天课,即施舍财物。
原来规定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慈善行为,后来要求每人要缴纳财产的l/40,用来救济贫民,修建清真寺,支付政府开支。
天课由中央财政部门管理,实际是国家的税收。
④穆斯林每年要在规定的月份──回历9月斋戒,即从黎明到日落整天戒除饮食。
⑤每个穆斯林,不分性别,只要身体健康,旅途安全,能自备旅费,而且家属的生活有着落,平生必须到麦加朝圣一次。
参考答案1。
[键入文字]
初三历史知识点讲解: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
大化改新,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 年,此年为大化元年。
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610 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复兴阿拉比亚自古以来的一神教伊斯兰教。
自称是阿拉伯和犹太人祖先的,亚伯拉罕宗教的继承者。
先知遵循亚伯拉罕的遗教传播伊斯兰。
到他逝世时(632 年),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
第3 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
一、日本的大化改新
1.背景:七世纪中叶,贵族苏我氏父子专权,大和朝廷的统治出现危机。
2.时间、特点:646 年(大化二年),以天皇的名义发布诏令,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①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②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③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1。
日本国名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起先称日本为“倭”,较早见于文献的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
倭属燕。
(《山海经·海内北经》)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畅。
(王充:《论衡·恢国篇》)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自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倭立传以来,史不绝书,中国人对东方海中倭国的情况,逐渐有了具体而深入的认识,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也益见频繁起来。
我国古代何以最初称日本为“倭”,上引文献均未作说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诗经·小雅·四牡》云:“四牡周道倭迟。
”《说文》释倭:“顺貌,从人,委声。
”有人说,倭字从人又从禾、从女,盖由倭人素以稻米为主食,女多男少而来。
这种解释,显然是一种无稽之谈,纯属附会。
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同“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
这个说法,似乎比较有道理。
然而,现在日本语中的“和”、“倭”二字均读为yamato,与“和”、“倭”二字原来的发音迥异,这又作何解释呢?
在日本语中,“倭”读为yamato实始于日本现存最早的古史《古事记》(公元712年)和《日本书记》(公元720年),二书均为安万侣所著,比我国最早记载日本“邪马台”王国和“卑弥呼”女王的《三国志》晚了400余年。
安万侣误以为《三国志》所载“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就是日本传说中的神功皇后,但神功皇后与卑弥呼的年代不符,于是将神功皇后以及她以下诸皇的年代拉长,以合卑弥呼的生活年代;《三国志》说邪马台王国的人“寿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这或许就是安万侣任意拉长的根据。
日本古史纪年与中国史籍相符始于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小野妹子遣隋一事,此前32代(神武天皇至崇峻天皇)纯属口头传闻,那时既无文字,又无历法,怎么可能有精确的历史纪年呢?所
以,日本国内研究日本古史的学者,关于崇峻天皇以前的历史,宁肯相信中国正史的记载,也不轻易引证日本古史中那些传说。
既然安万侣误认为神功皇后就是卑弥呼,而卑弥呼的都城是邪马台,于是神功皇后的都城也变成邪马台了。
这样,日本平安朝奠都以前历代天皇所居的畿内即“大和”地方,只好与九州岛的邪马台合二而一。
而中国原来称“倭”,日本素来名“和”的这两个字,在发音上非读yamato不可了。
日本语“倭”、“和”二字之所以要改变原来的读音,其奥秘就在这里。
至于安万侣这样做究竟出于什么用心,那不是这里所要探讨的问题。
至唐代,中国始称“倭”为“日本”。
在《旧唐书·东夷传》中,“倭”与“日本”分列并叙,《新唐书·东夷传》则单叙日本,不再有“倭”的名目,并对改“倭”为“日本”作了如下的说明:
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
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
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
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新唐书》为宋欧阳修、宋祁等所修,以上说法当有所据。
从这段话看,“倭”改国名为“日本”当在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后。
然而,为什么要改国名,以及取名“日本”的缘由,其说是值得怀疑的。
为什么要改“倭”为“日本”呢?说是倭国派到中国的使者略懂“夏音”(汉语)之后,发觉“倭”的含义不好,此后就改称“日本”了。
如前所述,中国古人称日本为“倭”,原本只是“和”的音译,本身并无贬义,所以,以其“恶”的说法难以置信。
再是说倭人改国号为“日本”,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
这种说法也值得怀疑;因为认为日本“近日”,那只能是中国人的观念———日本在中国东方遥远的海上,从视觉上感受,似乎正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淮南子·天文训》也说:“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
是谓晨明。
”身居日本列岛的人,并不见太阳从本土升起。
因此,说日本是“日之所本”这种观念只能产生在中国,后来日本人这样说,也显然是受了中国观念的影响。
还有一种说法是倭国附近原有一个小国叫“日本”,为倭所吞并,后来倭国遣唐使者便对中国人冒用“日本”这个名称了。
这一说法,当时就很可疑,更不足为据了。
倒是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提供了一条罕为人知的证据,或许有助于解开“日本”国名来源之谜:“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原来,倭国是遵照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意见才改国名为日本的。
张守节系玄宗时人,离武后统治时期不远,他的说法当有所据。
如果此说确定无误,以上种种疑惑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