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肠系膜囊肿”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 格式:docx
- 大小:107.37 KB
- 文档页数:3
[深度学习]肠源性囊肿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肠源性囊肿病理与临床特点肠源性囊肿(enterogenous cyst)也称神经肠源性囊肿、原肠囊肿,以椎管内多见,颅内少见。
发病机制是胚胎发育第3周神经管与原肠分离障碍,残留或异位的中胚层组织形成,病理特点为囊肿内衬扁平、立方、柱状或假复层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本病位于颅内者常无特异性征象,与所在部位有关,表现包括头痛、面部麻木等。
手术彻底切除为本病首选治疗方法,但常因与血管及神经粘连而难以全切,术后易复发,并有恶变倾向。
CT与MRI特点①部位与形态:常位于延髓前方及桥小脑角区,偶见于后颅窝脑实质内、斜坡等部位,罕见于鞍上、四叠体池、前颅窝。
呈圆形或分叶状,边缘清楚,一般小于2cm;②CT平扫为低或等密度肿物,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无强化。
邻近的小脑、脑干、第四脑室等受压、变形,桥小脑角池部分增宽;③由于囊内可以是均质浆液、清亮水样液体或类似胶样囊肿样不透明物质,包括含量不等的蛋白质,蛋白质分子大小不一,故本病MRI信号表现多样,如含较多蛋白质成分或囊内出血,在平扫T1WI 可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
一般囊肿周围无水肿,当肿块较大压迫周围脑实质可产生水肿表现,一般为轻度水肿。
最常见表现为T1与脑脊液信号相等或略高、T2为高于脑脊液信号,FLAIR为高于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少数可见不均匀环状强化或明显强化,可能原因是囊壁含纤维成分或囊壁破裂所致无菌性炎症。
三人行医学课堂知识店铺《全身影像解剖及临床应用》小程序简要病史ABCD例1,女,21岁。
右侧面部麻木1个月。
AB例2,女,58岁。
头痛、右侧面部麻木1月余。
CT与MRI所见例1,CT平扫(图1A),后颅窝中线区巨大高密度肿物(箭),边界清楚,最大径5cm,CT值96HU,其左后方向内凸出等密度结节(箭头),CT值约38HU,第四脑室显示不清。
T1WI(图1B),病变大部呈高信号(箭),其左后方结节为不均匀等及高信号(箭头)。
肠系膜囊肿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肠系膜囊肿概述肠系膜囊肿(mesenteric cyst)是指位于肠系膜、具有上皮衬里的囊肿。
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多因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所导致,也有因腹部外伤、手术创伤或感染而形成。
本病在临床上较少见,多为一种良性疾病,多见于成人。
较小的肠系膜囊肿常无明显临床表现,随着囊肿增大可有腹部肿块、腹胀、间歇性腹痛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
无症状患者一般无需治疗,而有症状的患者一般需进行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英文名称:mesenteric cyst。
其它名称:肠系膜乳糜囊肿。
相关中医疾病:积聚。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消化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暂无资料证明本病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肠。
常见症状:腹部包块、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腹部外伤或手术创伤、肿瘤性或新生物性、感染性因素或退行性变。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腹部B超检查、腹部X线检查、胃肠钡剂造影检查、CT及MRI检查、腹腔镜检查。
重要提醒:无明显症状的患者,一般无需治疗。
症状严重者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出现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鉴于肠系膜囊肿的发病原因、生长情况、病理性质及形态学改变复杂多样,因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按形态学分类(1)单发性囊肿。
(2)多发性囊肿。
(3)弥漫性囊肿。
2、按病理结构分类(1)真性囊肿:如皮样囊肿、浆液性囊肿、表皮样囊肿、肠原性囊肿等。
(2)假性囊肿:如创伤性血肿、乳糜囊肿等。
3、按病理性质分类(1)良性囊肿。
(2)恶性囊肿:包括囊性肉瘤及腺癌。
二、肠系膜囊肿的发病特点三、肠系膜囊肿的病因病因总述:肠系膜囊肿发病原因可能是先天性的淋巴管壁发育不良使淋巴管呈瘤样改变。
也有后天性的原因,如腹部外伤、炎症、手术导致淋巴管粘连、阻塞、淋巴液流动不畅、淤滞形成囊肿。
什么是肠系膜囊肿?
肠系膜囊肿系肠系膜淋巴管膨大,囊肿化,故亦称为肠系膜乳糜囊肿。
其病因可能是先天性的淋巴管壁发育不良使淋巴管呈瘤样改变,也可因腹部外伤、炎症、手术等因素致淋巴管粘连,阻塞、淋巴液流动不畅、淤滞,逐渐形成囊肿。
也有认为淋巴管与淋巴管间,淋巴管和静脉间的侧支闭塞,以致丰富的侧支也未能使淋巴液畅流,导致囊肿形成。
囊肿可以是单发或多发,内含乳糜液,或混有少量血液和纤维素,多量浆液性,囊肿壁由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约60%的肠系膜囊肿位于小肠系膜,24%位于结肠系膜,另有16%位于腹膜后。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肠梗阻尿路梗阻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外科普外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7-14天
治愈率:8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
——30000元)
温馨提示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
肠系膜囊肿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肠系膜囊肿罕见,是良性疾病,70%见成人,25%10岁以下男女肠系膜囊肿比例约为10岁∶1.2.临床症状包括腹部肿块和腹胀、间歇性腹痛和食欲不振。
严重者可伴有发热、呕吐和腹泻,持续数天,缓解后可复发。
囊肿较小,一般无症状和体征。
当囊肿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肠系膜囊肿的诊断主要取决于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肠系膜囊肿是先天性淋巴间隙,随着淋巴液的填充而逐渐增大。
可由胚胎期肠发育异常引起,也可由肠系膜创伤引起,也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
肠系膜囊肿的诊断主要取决于临床表现和以下辅助检查。
小肠系膜囊肿不需要治疗。
肠系膜囊肿增大后,易并发急腹症。
一旦确诊,应进行早期手术。
大约60%肠系膜囊肿位于小肠系膜,24%另有16个结肠系膜ÿ位于腹膜后。
肠系膜囊肿是一种先天性淋巴间隙,随着淋巴液的填充而逐渐增大。
可由胚胎期肠发育异常、肠系膜创伤或寄生虫感染引起。
1.胚胎性或发育性囊肿多为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畸形所致。
2.如果肠系膜组织出血、血肿机化或淋巴管破裂、淋巴膜组织出血、血肿机化或淋巴管破裂、淋巴溢出,并被纤维组织包裹形成囊肿。
3.肿瘤或新生物囊肿主要是肠系膜的各种良性和恶性囊肿。
4.感染性囊肿感染性囊肿中以结核性囊肿最多见,其次还有真菌性或寄生虫性囊肿。
肠道膜囊肿会伴有腹胀、间歇性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发热、呕吐、腹泻,持续数天,缓解后可复发。
囊肿较小,一般无症状和体征。
当囊肿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腹部肿块、腹胀、腹胀和接触肿块是患者的最初症状,也是体检的主要发现。
肿块肠系膜囊肿无疼痛和压痛。
当囊肿并发出血或感染时,肿块可能会有压痛。
边界清晰或不清楚,根据原因不同,但没有清晰的肿块边界。
囊性感或橡胶状,如果肿块太大,腹部有水振动感。
活动通常较大,有规律:由于固定在后腹壁的肠系膜根从左上到右下垂直固定,肠系膜根囊肿的活动大于水平,从右上到左下轴,上下活动有限;如果囊肿位于肠系膜周围,上下、左右活动范围较大。
肠系膜囊肿7例诊治体会目的探讨肠系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八年来收治的7例肠系膜囊肿患者诊断治疗方案的临床资料。
结果7例患者经过肠系膜囊肿切除、肠系膜囊肿部分切除、肠系膜加部分肠管切除、肠系膜囊肿开窗术等方法治愈3例,好转4例。
结论肠系膜囊肿有明确的手术适应症,腹腔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应尽早剖腹探查,争取最佳手术时机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标签:肠系膜囊肿;诊治体会肠系膜囊肿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腹部良性肿瘤,多发于青壮年,儿童及老人也有文献报道。
病人常以腹痛、腹胀、低热等症状就诊,也有以腹部包块就诊的。
我院自2005年至2012年8年共收治肠系膜囊肿病人7例,全部经过手术治疗,术中、术后病理诊断确诊肠系膜囊肿,现就7例肠系膜囊肿诊断、治疗体会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最小15 岁,最大45 岁,平均23.5岁。
囊肿最大直径21cm ,最小7cm。
术前诊断2例为肠系膜囊肿,2例为腹膜后囊肿,1例为右侧附件囊肿,2例诊断为腹膜炎。
术中均证实为肠系膜囊肿。
1.2 临床表现患者大多以腹痛、腹胀就诊,进食后加重,并发发热(体温38.5°C以下)3例,腹部包块3例,不全肠梗阻1例,4例患者并发发热、不全肠梗阻急诊就医,病程3月-3年不等。
1.3 辅助检查本组患者中3例入院时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高,2例患者糖类抗原CA125、铁蛋白升高。
术前彩超检查提示腹膜后囊性包块2例,右侧附件囊肿1例。
腹部CT检查3例:腹部CT平扫加增强,CT结果大致相仿:腹腔内见大片状不规则液样低密度影,部分内可见多囊样分隔状改变及斑点片状不规则略高密度软组织密度影。
病灶向下延续至盆腔入口处,边缘不规整,未见明显薄膜包裹。
术后均证实为肠系膜多房囊肿,形似喀斯特地貌,故称之为喀斯特囊肿。
1.4 治疗本组7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囊肿完整切除1例,囊肿部分切除3例,肠系膜加部分肠管切除2例,肠系膜囊肿开窗术1例,术后3年再次手术1例。
肠系膜囊肿的临床及CT诊断分析
武深根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
【年(卷),期】2011(034)003
【摘要】目的:结合临床表现及CT表现,提高对肠系膜囊肿的认识.方法:对本院6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系膜囊肿的临床、CT表现及结合文献分析.结果:腹痛、腹胀、腹部肿物为主要症状与体征,急性腹膜炎、急性或慢性肠梗阻为主要合并症.CT表现为腹腔内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囊肿边界清晰、锐利,囊壁薄且均匀,无壁结节,囊内为水样密度影.结论:根据本组病例的临床、CT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可以提高肠系膜囊肿的诊断准确率.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武深根
【作者单位】清远市清城区石角医院,广东,清远,5115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R574
【相关文献】
1.CT诊断肠系膜囊肿的临床观察 [J], 宋其君
2.CT诊断肠系膜囊肿的临床应用 [J], 李康军;王小英
3.CT诊断肠系膜囊肿的临床应用 [J], 李康军;王小英
4.CT检查对肠系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 [J], 刘加尉
5.CT检查对肠系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 [J], 刘加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7例肠系膜囊肿患者的CT诊断资料分析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肠系膜囊肿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27例肠系膜囊肿患者的CT检查影像学资料,观察CT影像学特征。
结果本组27例肠系膜囊肿患者CT检查均可见囊性肿块,其中单房囊肿19例,多房囊肿8例,小肠系膜囊肿17例,结肠系膜囊肿10例,囊肿浆液性15例,乳糜淋巴液性12例。
肿块直径3~14cm,平均(6.2±1.3)cm。
结论CT检查在肠系膜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肠系膜囊肿;CT;诊断肠系膜囊肿(mesenteric cyst)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良性外科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尤以儿童发病率较高[1]。
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因此容易造成误诊,从而延误了临床的最佳治疗时机。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检查在肠系膜囊肿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27例肠系膜囊肿患者的CT检查影像学资料,将进一步探讨CT检查在肠系膜囊肿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27例肠系膜囊肿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62岁,平均年龄(27.3±2.6)岁,病程6d~2年,平均(4.6±0.5)个月。
1.2 临床表现16例患者表现为急性下腹痛、剧烈疼痛、钝痛,7例患者表现为下腹隐痛,4例患者表现为慢性间断性下腹痛,3例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肠梗阻表现,3例患者中下腹部可触及肿物,局部腹壁隆起。
1.3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常规取仰卧位,采用(SIEMENS SOMATOM Emotion 16层螺旋CT扫描仪?SENSAT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其中7例患者行平扫,20例患者行增强扫描。
肠系膜囊肿CT病例图片影像诊断分析!来源:医学影像APP【病史临床】患者,男性,35岁。
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隐痛,呈持续性,1天后自行缓解。
【影像图片】影像表现:盆腔内精囊腺上方多房性囊性占位性病变,大部分位于膀胱直肠隐窝内,推挤直肠、乙状结肠、膀胱及周边肠管使之移位。
病灶边缘光整,与周边组织无粘连。
内见多个分隔,分隔逐渐明显强化。
囊腔大小不等,内为液性密度,CT值7-12HU,增强无强化。
手术结果:乙状结肠系膜根部有一约10x12cm肿物,呈多囊状,其囊肿根部包绕直肠上动静脉。
行囊肿切除术。
病理:送检囊性组织1块,切面呈多房状,囊内为淡黄色液体,镜下见大小不一的囊腔,囊内壁披覆内皮细胞,囊内为粉红色均质物质,囊腔周围为脂肪组织及疏松纤维结缔组织、少量平滑肌组织,考虑为错构瘤(纤维脂肪淋巴瘤),亦未排除为淋巴管瘤或淋巴管囊肿。
出院诊断:肠系膜囊肿。
点评:肠系膜囊肿(mesenteric cyst)是指位于肠系膜、具有上皮衬里的囊肿。
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多因先天性畸形或异位的淋巴管组织发展而成,也有因腹部外伤、淋巴管炎性梗阻或局限性淋巴结退化而形成。
肠系膜囊肿较少见,为一种良性疾病,70%见于成人,25%在10岁以下,男女之比约1∶1.2。
约60%的肠系膜囊肿位于小肠系膜,24%位于结肠系膜,另有16%位于腹膜后。
临床症状有腹部肿块与腹胀、间歇性腹痛、食欲减退,严重者可伴有发热、呕吐、腹泻,持续数天,缓解后可再次复发。
症状体征囊肿较小一般无症状和体征。
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则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
1.腹部肿块与腹胀腹部胀感及触到肿物是患者表现的最初症状,也是体检中的主要发现。
肿块无疼痛及压痛。
当囊肿并发出血或感染时,肿物可有压痛。
边界清楚或不清,依病因而异,但无清楚的肿块边界。
有囊性感或呈橡皮样,若肿物过大,则腹部有振水感。
活动度通常较大,而且具有规律性:由于固定于后腹壁的肠系膜根部是从左上走向右下、纵向固定的,故肠系膜根部囊肿的活动度以横向为大,沿右上至左下轴心活动,而上下活动受限;若囊肿位于肠系膜周围者,上下及左右活动范围均大。
[深度剖析]“肠系膜囊肿”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
别诊断(建议收藏)
肠系膜囊肿
【概述】
肠系膜囊肿不常见,可因胚胎期肠发育异常所致,亦可因肠系膜创伤导致淋巴液潴留引起或由寄生虫感染造成。
先天性肠系膜囊肿(包括网膜囊肿)是由于胚胎时期的原始淋巴组织在肠系膜或网膜内异常增生形成的囊肿,囊肿腔内充满浆液性或乳糜样液体,囊肿位于系膜或网膜两层之间,系膜囊肿约有70%发生于小肠系膜内,约30%见于结肠系膜内。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以青年和儿童多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囊肿壁的内表面光滑,衬以单层扁平上皮,囊肿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单房囊肿较大,囊壁薄、张力低,病灶多局限。
多房囊肿由数十个或百十小囊组成,广泛累及肠系膜,并靠近系膜根部紧密包绕系膜血管,手术不能彻底切除。
【临床】
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病灶增大时,可有复发性腹痛、腹胀、腹部肿物等症状。
其他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血、便秘或腹泻、白细胞升高、贫血及体重下降,这些症状多与囊肿压迫肠管或引起肠管扭转有关。
当囊肿破裂、出血或合并感染时,可表现为急腹症症状,且有发热、白细胞升高。
【影像学】
1.超声表现可以发现腹腔内囊性无回声区,可见单房或多房。
2.CT表现腹腔内类圆形囊性肿块,单发多见,大小不一。
囊内呈密度均匀水样密度,无强化。
囊壁薄,边界清,无壁结节,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图1)。
较大囊肿可对周围肠管造成压迫及推移。
合并感染或出血时,囊内密度增高。
图1 肠系膜多发嚢肿
A、B. CT增强图像;C.冠状面重建图像,显示腹膜后胰腺后方及下方见多个类圆形囊性病灶,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与周围组织、血管界分界清晰
3.MRI表现表现为较典型的囊性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
增强后囊壁多数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合并感染或出血时,囊内信号可以多种多样。
【鉴别诊断】
1.胰腺假性囊肿多有胰腺炎、外伤等病史,壁厚度均匀,可伴囊壁钙化,无壁结节,增强一般无强化。
2.腹膜后囊性畸胎瘤囊壁较厚,囊内密度不均匀可见钙化,有时可见脂肪成分,CT值低于水,比较容易区分。
3.其他需要与肠系膜囊肿鉴别的病变有小肠重复畸形、胆总管囊肿、输尿管积水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