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人教版7年级下册教案第9章-西半球的国家-第2节巴西2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二节巴西》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巴西》,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文化。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南美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巴西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让学生了解和对比两国的发展差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2.让学生了解巴西的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状况。
3.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2.巴西的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状况。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了解巴西的基本情况,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让学生了解和对比两国的发展差异。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和文字资料。
2.准备巴西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巴西的地图,让学生对巴西的地理位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巴西的国旗上有星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通过展示文字资料和地图,让学生了解巴西的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巴西的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状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巴西的相关内容,并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同时,让学生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比两国的发展差异。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巴西的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巴西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的发展。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源,深入了解巴西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主要介绍了巴西这个国家的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是为了让学生对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生动地展示了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各国地理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巴西这个国家的地理、人文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巴西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2.观察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种和文化,以及巴西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特点。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巴西的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2.地图:巴西地图、世界地图。
3.图片:巴西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工业和城市等方面的图片。
4.文字材料:关于巴西的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世界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巴西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第2课时)》主要介绍巴西的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内容是继第一课时对巴西的总体介绍之后,对巴西的更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南美洲最大的国家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巴西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巴西的基本概况。
通过第一课时学习,学生对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有了基本的了解。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巴西的地理特点、气候类型、经济状况、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巴西的地理特点、气候类型、经济状况、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南美洲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巴西的地理特点、气候类型、经济状况、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2.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河流分布等地理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巴西的气候类型、经济状况、文化特色等案例,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巴西。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相关资料。
2.巴西地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经济状况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
3.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巴西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知识。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巴西的基本概况,那么巴西有哪些地理特点呢?2.呈现(10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巴西的气候类型分布图、经济状况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巴西的气候特点、经济状况。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两张图表,我们能了解到巴西的哪些气候特点和经济状况呢?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巴西的文化特色。
第二节巴西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主要是从世界范围选学不同尺度的区域,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重要的国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极具特色,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
本节分为三个部分: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发展中的工农业、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介绍的是带有殖民统治烙印的巴西的社会文化和人口构成;发展中的工农业讲述的是巴西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概况;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讲述了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学生认识到协调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巴西之前,已经学习了九个地区或国家,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资料中获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巴西的学习相对来说应该比较容易。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物产分布对工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物产分布对工农业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在世界球类比赛中,让中国人骄傲的“国球”是什么?(学生:乒乓球)那么世界上最著名的“足球王国”又是指哪个国家?(学生:巴西)对,巴西人热爱足球运动,球踢得漂亮,脚法娴熟、配合默契、节奏明快,如同跳起了粗犷、急促的桑巴舞,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在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去认识巴西。
二、探究新知(一)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1.多媒体出示“巴西在世界的位置图”,学生结合教材“巴西地形和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完成下列任务。
(1)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2)说出与巴西相邻的主要有哪些国家。
提示:圭亚那、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阿根廷、乌拉圭等。
(3)从国土面积上看,南美洲哪个国家的面积最大?提示:巴西。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正文,回答下列问题。
(1)巴西最显著的人口特征是什么?提示:混血种人数量多。
(2)是什么导致了这一显著特征的出现?提示:从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的殖民者进入巴西。
巴西教学目标:运用地图,学生能够自主找出巴西的地理位置。
通过巴西地形图、气候类型图,小组讨论,分析巴西的地形地势、气候以及河流特点。
借助辩论的形式,学生能够说出热带雨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能,从不同角度分析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以及通过情景剧,归纳出巴西人种特点。
教学重点:巴西的地形、气候和河流特点;巴西的人种特点。
教学难点:巴西的地形、气候和河流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老师有个亲戚,叫小明。
他准备出国旅游。
现在,他发来一段视频,我们一起看下。
(播放视频)通过视频,大家能说出小明将要去哪个国家旅游?学生:巴西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跟随小明的步伐走进巴西,认识巴西。
新课推进:活动一:地理位置,我来找在出发前,小明有个疑惑,他不知道巴西的位置在哪?说到地理位置,我们一般是从哪三个方面来描述?(展示世界地图)请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82页图9.15和85页图9.20,找出巴西的地理位置。
小结:从半球位置看,巴西绝大部分在南半球,西半球;从经纬度位置看,据大部分领土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所以热带面积广大;从海陆位置看,巴西处在拉丁美洲,东临大西洋。
过渡:接着,小明坐飞机去巴西,让我们一起跟随小明的步伐俯瞰巴西的大好河山吧!活动二:自然环境,我来析展示地图,进行分组,分为地形组、气候组和河流组。
发放学习任务单,对照上面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巴西的地形、气候和河流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6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分享学习成果。
地形组:找出巴西的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说出巴西的地形地势特点,由此引导出巴西和巴拉圭合资修建的伊泰普水电站。
气候组:看一看巴西大部分领土位于五带的哪一带?且哪条重要纬线穿过亚马孙平原,引导说出亚马孙平原的气候类型主要是?那巴西高原上的气候类型主要是?进而回忆旧知,说出这两种气候特点?河流组:描一描亚马孙河流,找出该河流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想一想亚马孙河流为什么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过渡:在北部的平原上,除了有亚马孙河,还分布着什么?(热带雨林)活动三:热带雨林,我来辩阅读教材87页文字和辩论材料,3分钟准备,展开正反方辩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9.2巴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的第二节《巴西》主要介绍了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和工业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南美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巴西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巴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和工业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世界地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和工业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2.难点:巴西的人口分布、城市化程度以及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巴西的基本国情,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巴西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巴西的国情。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搜集和整理好关于巴西的资料,制作好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巴西的相关内容,准备好问题和建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西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世界地理的知识,对新课进行导入。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和工业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例如:“巴西的地形特点是什么?人口分布如何?主要城市有哪些?”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巴西国情的掌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第2课时)》主要介绍了巴西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文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巴西的基本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巴西,理解巴西的独特之处。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各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巴西这一国家,学生可能存在对巴西的印象仅限于足球和热带雨林等片面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巴西,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提高学生对巴西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对巴西有更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等内容。
2.难点:巴西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人文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巴西。
2.案例分析法:以巴西为例,分析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人文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巴西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等话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巴西地图、图片、相关案例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世界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巴西地图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第九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巴西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一)教学重点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2《巴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2《巴西》是关于巴西的国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巴西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其他国家地理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巴西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巴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巴西的国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国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巴西的国家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巴西的地图、图片等,了解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2.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巴西的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数据,深入理解巴西的国家地理特征。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巴西的文化特色,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4.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巴西的典型地理案例,让学生了解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巴西的地图、图片、数据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的问题和活动。
3.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巴西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激发学生对巴西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巴西的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让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巴西文化特色的看法和观点,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对巴西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二节巴西》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巴西,位于西半球的国家。
教材通过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我国以外的国家,尤其是西半球的国家,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巴西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巴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等基本情况,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尊重,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等基本情况。
2.难点:巴西的特色文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我过进行对比,加深对巴西的认识。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地图、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3.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巴西的相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巴西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巴西。
提问:“你们对巴西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等基本情况。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我过进行对比,加深对巴西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巴西的特点。
教师提问:“巴西有哪些独特的地理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课件,分析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等。
学习资料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9.2巴西第2课时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班级:科目:第2课时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2.通过图文材料了解巴西热带雨林的过度开发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合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培养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难点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师]展示亚马孙热带雨林景观。
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的“肺”,现在正遭受着毁灭性的破坏,出现危机。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板书]三、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85页图9.20“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巴西北部有一条重要的地理纬线——赤道;赤道附近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该地区分布有世界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发育的植被是热带雨林,并且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地区,其中60%在巴西境内。
[过渡]广阔茂密的热带雨林有什么作用呢?[板书]1.热带雨林的作用[师]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容纳了地球上现存物种的一半以上,不但有巴西木、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而且有许多独特动物,如哺乳类的树懒、大食蚊兽,鸟类的巨嘴鸟等,是人类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
材料二热带雨林中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氧气,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
同时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热带雨林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迅速增加,从而加速全球变暖。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
(略)[活动]读教材第87页图9。
25“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热带雨林的作用。
学习资料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9.2巴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班级:科目:第2节《巴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类型、巴西的首都和主要城市(3)知道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及产生的环境问题.学会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
(4)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知道其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的农产品。
(5)能说出巴西人口构成和分布特点.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对亚马孙地区开发中大规模毁林引起的环境问题的讨论中,激发环境忧患意识,懂得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必要性.(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倾听与尊重。
3、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析图,讨论、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教材分析】巴西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是极具特色,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
教材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
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等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重要意义.2、教学重点:①巴西自然地理环境②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3、教学难点: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图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周游世界快一学期了,发现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
有一个国家就有三怪:“酒精当燃料、汽车双开门、炼钢用木材”,大家猜猜这是哪个国家?(学生猜)过渡: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西,感受它的魅力,从地理角度更多地了解它,认识它。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一、巴西的自然环境1、巴西地理位置和面积活动一: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课件展示“世界政区图”,在世界政区图上,突出巴西的轮廓,让学生找出并指出。
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用实例说明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内容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内容选取巴西,是因为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现状,所以说可以通过对巴西的分析、研究,来认识、了解和掌握拉丁美洲的相关内容。
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对巴西的学习不仅了解的是一个国家,实际上也间接了解了拉丁美洲。
学情分析
学生不是初次学习国家地理,在此前的教学中已基本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图表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故教学中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知识
与技
能
1.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
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3.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4.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5.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过程
与方
法
1.能根据巴西区域地图分析自然和经济特征;,
2.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
的影响;
3.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4.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
所取得的成就;
3.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
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习重点、难点
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
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了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个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
学
流
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
提问导入激发兴趣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
雨林分布在哪里啊?观看图片
同学回答
播放热带雨林的
图片
提问导入,吸引学生
注意力,激起学生的
学习兴趣。
开始
视频导入:《澳大利亚》
第一站:热带雨林危机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读图探究
第二站:城市和人口的分布读图探究
结束
构建知识体系(板书设计)
达标检测
第一站:热带雨林危机读书本87页到90页的
内容,探究巴西的热带
雨林保护。
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
哪儿?
2.热带雨林的作用有哪
些?
3.目前,巴西政府怎样
开发热带雨林?
4.世界上为保护热带雨
林做出了哪些努力?
自主学习、讨论、
合作、探究得出巴
西的热带雨林保
护。
展示87页到90
页的图片内容
直观生动的形象,引
发了学生的兴趣,学
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
堂上;通过对问题的
讨论和交流,让学生
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
力,发挥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营造宽松的
学习环境。
第二站:城市和人口的分布读书本84页到90页的
内容,展示“巴西的矿
业和工业”图。
探究巴
西的城市和人口的分
布。
1.巴西的城市主要分布
在哪里?
2.巴西的城市人口占纵
人口的多少?
3.巴西的最大的城市和
工业中心是哪个?4.巴
西的首都是哪个城市?
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学生看图讨论得出
结论
展示“巴西的矿
业和工业”图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
作、探究能力和读图
分析能力。
构建体系小结课堂内容,形成知
识体系绘制知识树
利用展台展示部
分小组的成果
通过绘制知识树,帮
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
识体系。
板书设计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第二节巴西
三、热带雨林的危机
1.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
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四、城市化问题
1.东南沿海是人口、城市的主要分布地区
2.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达标检测1.读图并完成正确填空:
(1)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__________。
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是_______,由
于人口过度集中,出现的“城市病”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__________迁至中部
高原__________,迁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4)在左图中填出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
卢和萨尔瓦多四个城市。
2.选择题:流经巴西的世界最大的河流是()
A.亚马孙河
B.尼罗河
C.密西西比河
D.刚果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