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冲撞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生活中,子女的言语冲撞对父母会有多大伤害?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父母的心在儿女身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这就很明显能反应出子女和父母对彼此的态度。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发现,子女在外面对别人毕恭毕敬,回到家里对父母恶语相加,这个问题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这里我们暂且先不逐一分析。
我们就说究竟语言上的冲撞会给父母带来多大伤害,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点:
第一,精神伤害。
人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的伤害往往比拳脚更大。
历史上诸葛亮骂死王司徒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每一个孩子从小都是被父母宠爱到大,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而到真正有一天,他们发现伤害他们最大的人是他们的孩子。
被别人伤害,我们可以忍受,可以回击,被最亲近的人伤害,内心只会一痛再痛。
有时候,我们无意间一句话打断了父母,戳到他们的痛处,但是我们没有在意,回过头你会发现,父母可能会在角落里暗暗掉眼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伤人于无形。
第二,身体伤害。
经常看电视的人都知道,电视中经常出现的桥段就是富家子弟不听父母劝阻,往往这个时候父母会被气的当场突发急病,最后遗憾去世。
虽说电视剧是虚构情景,但是更多的是反应言语的冲撞对人的巨大伤害,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跟长辈说话的语气,即使存在什么误会,我们也应该抱以宽容之心,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观点,谢谢!。
网络语言——让人一头雾水
1. 草字头语言:这种网络语言使用大量的“草”字来代替其他词语。
例如:“这件事情太草了!”意思是“这件事情太不可信了!”由于大量使用“草”字,所以很容易让人产生困惑,不知
道具体在说什么。
2. 母鸡语言:这种网络语言以大量的“鸡”字来代替其他词语。
例如:“这个人真是个鸡人!”意思是“这个人真是个傻瓜!”由
于使用了大量的“鸡”字,所以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具体在说什么。
3. 字母冲撞语言:这种网络语言使用大量不连贯的字母组成
的词语和句子。
例如:“a394kg%#@a#$9j9”意思是“你想说什么?”由于使用了不连贯的字母,所以很难理解具体在表达什
么意思。
4. 符号组合语言:这种网络语言使用大量的符号来组合成词语和句子。
例如:“&^$%#*@!@@!”意思是“太无法理解了!”由于使用了大量的符号,所以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具体在说什么。
5. 逗号长句语言:这种网络语言使用大量的逗号将整个句子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长的句子。
例如:“我觉得,这件事情,应该这样,给大家,一个交代,不然,以后,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由于句子过长,以及缺乏明确的语义标点,让
人很难分辨具体在表达什么意思。
6. 密码迷语言:这种网络语言使用大量的密码、独特的符号和暗语来表达含义。
例如:“5#h室2Rt@A123”意思是“今晚在某某地方见面。
”由于使用了独特的密码和暗语,所以很容易让人迷惑不解,不知道具体在说什么。
冲突性话语浅析作者:曹新尉何伟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2期摘要:语言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社会的正常运转也需要语言的“润滑”。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就某些问题产生意见分歧,进而引起冲突性话语,更有甚者会发生冲突性行为。
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冲突性话语形成机制及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生活中语言的正确使用。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冲突性话语的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
“一个巴掌拍不响”,发生冲突性话语行为,必然需要双方在会话中有一个过程:一方认为另一方的话语带有攻击性,并对此进行话语防御。
我们要认清这个你来我往的交互性言语产生的机制,就需要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一、冲突性话语与会话含义理论当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讲座上提出会话含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强调要在实际运用中分析话语的真正含义,而不是从文字中进行简单理解。
一般情况下,会话的顺利进行以遵循合作原则为前提,违反了这一原则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合作原则的违反:合作原则下有四条准则:量的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违反合作原则就是没有遵循这四条准则,由此引发的冲突性话语并不鲜见。
繁:(毫不奇怪地)还没睡么?(立在中门前,不动。
)朴:你?(走近她,粗而低的声音)你上哪儿去了?(望着她,停)冲儿找你一个晚上。
繁:(平常地)我出去走走。
朴:这样大的雨,你出去走?繁:嗯,(忽然报复地)我有神经病。
朴:我问你,你刚才在哪儿?繁:(厌恶地)你不用管。
朴:(打量她)你的衣服都湿了,还不脱了它。
繁:(冷冷地,有意义地)我心里发热,我要在外面冰一冰。
朴:(不耐烦地)不要胡言乱语的,你刚才究竟上哪儿去了?繁:(无神地望着他,清楚地)在你的家里!朴:(烦恶地)在我的家里?繁:(觉得报复的快感,微笑)嗯,在花园里赏雨。
朴:一夜晚。
繁:(快意地)嗯,淋了一夜晚。
描写争执语言摘要:一、争执语言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2.特点二、争执语言的产生原因1.利益冲突2.观念差异3.沟通不畅三、争执语言的影响1.对人际关系的破坏2.对沟通效果的阻碍3.对解决问题的延误四、如何应对争执语言1.保持冷静与理智2.增强沟通技巧3.寻求共识与妥协正文:争执语言是指在争论和冲突中使用的具有攻击性、指责性和否定性的言语行为。
它不仅包括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
争执语言的产生主要源于利益冲突、观念差异和沟通不畅。
在现实生活中,争执语言常常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影响沟通效果,甚至延误问题的解决。
因此,如何应对争执语言,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保持冷静与理智是应对争执语言的关键。
当面对争执时,我们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被对方的态度所激怒,从而保持理智和客观。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增强沟通技巧也是应对争执语言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提问和反馈等。
通过倾听,我们可以了解对方的观点和需求;通过表达,我们可以清晰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引导对方思考问题,找到共识;通过反馈,我们可以确认对方是否理解自己的意思,以及对方对自己的观点的反应。
最后,寻求共识与妥协是解决争执语言的有效方法。
在争论中,我们应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双方的共同利益和立场。
通过协商和妥协,我们可以达成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避免争执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面对争执语言,我们应保持冷静与理智,增强沟通技巧,寻求共识与妥协。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网络语言会冲击传统语言文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为了便利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它的形体的简明化。
人们的这种追求,以及书写工具的重大变革,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字的发展变化。
但是文字的发展变化,不是个人的主观意愿和个人活动的产物,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具备了文字变化的一定条件,经过社会成员集体自觉的努力自然促成的。
的确,网络出现以后,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尤其是书写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产生了适应这种交流方式和书写工具的网络语言。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网络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其暴露出的巨大弊端越来越显见。
如果留意和总结一下近几年人们在表示愤怒时常说的词语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演化路线。
即从最初由港台引进的“哇噻”(尽管后来在国内它大多代表惊喜的意思,但起初这却是句骂人的话)——我操——我靠——我倒——我晕。
为什么中间的那几个都被人们从起初的接受到后来的放弃,这是一个人民群众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选择的过程,那些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词语最终会被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只有那些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可以显见,网络语言中真正被接受和收编的百分比少之又少,正是因为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不断为人所发现,而与此同时,更多泛滥的无用网络语言却对于传统语言文化造成了太大的冲击和伤害!这体现在,第一,语音方面。
随意用谐音字代替汉字。
比如,姑娘被称为“菇凉”,叔叔被称为“蜀黍”,再者,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但是在网络语言中,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方便和趣味性,利用谐音乱改成语,如“衣(一)见钟情”、“糖糖(堂堂)正正”、“默默无蚊(闻)”、“鸡(机)不可失”等,并且出于商业利益驱使被越来越多用于许多吸引眼球的广告中。
摘要:语言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社会的正常运转也需要语言的“润滑”。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就某些问题产生意见分歧,进而引起冲突性话语,更有甚者会发生冲突性行为。
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冲突性话语形成机制及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生活中语言的正确使用。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冲突性话语的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
“一个巴掌拍不响”,发生冲突性话语行为,必然需要双方在会话中有一个过程:一方认为另一方的话语带有攻击性,并对此进行话语防御。
我们要认清这个你来我往的交互性言语产生的机制,就需要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一、冲突性话语与会话含义理论当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讲座上提出会话含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强调要在实际运用中分析话语的真正含义,而不是从文字中进行简单理解。
一般情况下,会话的顺利进行以遵循合作原则为前提,违反了这一原则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合作原则的违反:合作原则下有四条准则:量的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违反合作原则就是没有遵循这四条准则,由此引发的冲突性话语并不鲜见。
繁:(毫不奇怪地)还没睡么?(立在中门前,不动。
)朴:你?(走近她,粗而低的声音)你上哪儿去了?(望着她,停)冲儿找你一个晚上。
繁:(平常地)我出去走走。
朴:这样大的雨,你出去走?繁:嗯,(忽然报复地)我有神经病。
朴:我问你,你刚才在哪儿?繁:(厌恶地)你不用管。
朴:(打量她)你的衣服都湿了,还不脱了它。
繁:(冷冷地,有意义地)我心里发热,我要在外面冰一冰。
朴:(不耐烦地)不要胡言乱语的,你刚才究竟上哪儿去了?繁:(无神地望着他,清楚地)在你的家里!朴:(烦恶地)在我的家里?繁:(觉得报复的快感,微笑)嗯,在花园里赏雨。
朴:一夜晚。
繁:(快意地)嗯,淋了一夜晚。
这段对话选自《雷雨》第四幕。
周朴园开始没有回答繁漪问话,而是进一步反问繁漪昨晚去哪了。
语言冲击的概念语言冲击是指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相互影响、交流和竞争的过程。
这种冲击可能发生在个人、社会和文化层面,对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语言冲击不仅改变了语言使用者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反映了不同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变化。
在个人层面,语言冲击可以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当一个人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他会逐渐采纳这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影响他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例如,双语人士在使用两种语言时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语言冲击可以帮助个人拓宽思维空间,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社会层面,种族、民族或移民的流动会导致不同语言社群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这种接触会促使语言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从而形成新的语言变体或方言。
这一过程可以带来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也有助于增进社会和谐与包容。
此外,全球化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冲击形式。
随着信息和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这种交流加速了全球语言的交融和语种崩解。
全球性语言,如英语,成为国际交流和商务活动的主要工具,而世界范围内的其他语言可能会受到压抑和边缘化。
这种冲击可能导致语言的消失和文化的损失,同时也提醒人们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母语和文化。
在文化层面,语言冲击可见于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融合。
不同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表达形式的交流和借鉴,寄生语、混合语和克里奥尔语的产生都是语言冲击的结果。
这种现象表明,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也是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冲击有助于形成多元文化和丰富的文化表达方式,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另一方面,语言冲击也可能导致语言和文化的损失。
某些语言面临着濒危和消亡的风险,因为使用者数量减少或年龄结构失衡。
随着年轻一代对主要语言的偏好,很多语言可能渐渐被边缘化。
这种语言和文化的损失可能削弱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独特性。
在语言冲击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和社会的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发言稿中运用语言争斗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个机会发表演讲。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在发言稿中如何运用语言争斗的主题。
在现代社会中,发言稿既是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因此,如何在发言稿中运用语言争斗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严谨和逻辑性是构建一篇出色发言稿的基石。
我们应该注意在发言稿中使用恰当的、明确的词语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把握发言节奏,合理安排篇幅,避免冗长的叙述,以确保整篇发言稿能够清晰流畅地向听众传递观点。
其次,幽默和夸张是在发言稿中引发语言争斗的重要手段。
通过运用适当的幽默和夸张,我们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夺取他们的共鸣。
不过,我们需要理性和审慎地运用这些手法,避免过分的讽刺和戏弄,以免伤害他人的感情。
此外,辩证思维和多样观点的呈现也是在发言稿中运用语言争斗的关键要素。
我们应该展现自己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辩证思考的能力。
在发言中,我们可以运用对立观点的引入,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和客观事实来反驳这些观点。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谦虚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他人的观点,鼓励与听众进行交流和讨论。
除了以上的要点,我认为在发言稿中运用恰当的修辞和比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和比喻,我们可以使我们的发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种表达方式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增加发言稿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最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也是在发言稿中运用语言争斗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注重平时的语言训练,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对自己的观点充满信心。
只有自信的表达才能在发言过程中展现出更好的语言争斗能力。
总而言之,如何在发言稿中运用语言争斗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通过严谨和逻辑性的构建、幽默和夸张的运用、辩证思维和多样观点的呈现、恰当的修辞和比喻的运用,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我们可以在发言过程中展现出更好的语言争斗能力。
语言攻击_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语言攻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它能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构建关系。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语言也可以成为一种攻击的工具。
语言攻击是指使用恶意言语来伤害、羞辱或贬低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首先,语言攻击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
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尊重、理解和接受,而语言攻击正是剥夺了这种尊严和平等。
当我们被他人用侮辱、嘲笑、威胁或贬低的言辞攻击时,我们会感到自卑、无助甚至绝望。
这种伤害可能会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个人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
其次,语言攻击也破坏了社会和谐。
一个充满互相攻击和仇恨的社会,无法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语言攻击不仅会伤害个体,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当我们用恶言相向,彼此攻击时,我们失去了理解、尊重和合作的基础,社会秩序也随之瓦解。
最后,我们要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使用。
我们不能因为情绪的波动或他人的不满而随意使用恶言攻击他人。
相反,我们应该以积极、理性和尊重的态度去交流,尤其在冲突和争议
中更应如此。
我们可以通过倾听、沟通和寻求妥协来解决分歧,而不是用攻击性的语言伤害他人。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反对语言攻击,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学习环境。
让我们珍惜彼此的尊严和平等,用积极的言辞去交流,用理解和宽容去对待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
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第一是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语法,语义的一种颠覆,它使很多汉语词汇在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又多出了一些新的意思,使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加重。
此外,网络语言大多也不符合语法规范,这对正规汉语语法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我方认为,网络语言是指常用在网络上的一种汉字、数字、外文、符号杂糅而成的极不规范的语言。
它虽然包含了各种外语、方言俚语、拼音缩写、谐音误植、各种象形符号和规范的中国语言的因素,但它不是将这些语言因素有机地多元地组合起来,而是无序的扭曲和重新解构,它的本质是“四不像”。
因此尽管网络语言中包含了一部分中国语言文化的因素,但是这不能证明网络语言就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部分,也不能表明网络语言在本质上能丰富中国语言文化。
其次,我方仍然要强调“文化”二字。
文化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语言文化尤其如此,作为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日常交流工具,语言需要在长期内保持稳定。
网络语言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和淘汰之中,并且由于网络这个特殊载体的现实虚拟性,使之呈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这决定了它不能丰富中国语言文化。
再次,对方辩友方才提到了丰富的定义,并且称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丰富了中国语言文化。
但是对方辩友有没有想过,这种“丰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这种所谓的“丰富”,恰恰是建立在了已经冲击的基础上。
什么是冲击呢?冲击的定义就是指对事物进行干扰或者打击而使之受到影响。
网络语言的形式混乱杂糅,冲击了传统中国文字的象形美和意蕴美;网络语言的语法错乱,冲击了中国语言合理的语法结构;网络用语极大的随意性,冲击了严谨的中国语言文化体系;网络语言的过度简化反倒造成其语义不明、晦涩难懂,给人们的日常交流带来了混乱与冲击;部分网络语言的低俗化,更给中国的青少年蒙上了一层阴影。
最后,对方辩友也提到,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可谓是大行其道。
避免生活中言语冲撞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言语冲撞。
面对冲撞,如能多些宽容,少些争执,多些幽默调侃,少些急躁冲动,多些温文尔雅,少些粗暴无礼,那么,一触即发的言语冲撞便会在宽容中缓解,在幽默调侃中消散,在温文尔雅中化为笑声。
就是说,只要积极想规定,与人为善,就可避免言语的冲撞,使生活充满欢歌笑语。
一、善意纠偏。
言语冲撞,大多因有人爱夸大其辞,把无谓的小事引申抬高到不可调和的高度,把矛盾激化,言语冲撞便难以避免。
但是,如果有一方能在冲撞将发生之时,本着与人为善的原则,巧妙地纠正其偏失,便可有效地遏止冲撞的发生,进而可收到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如妻子在丈夫的朋友面前数落丈夫太懒,说:“你看这人,懒得跟猪一样,铁锨都翻不动。
”丈夫并未发火,笑着说:“比猪稍强,猪要人喂,我吃饭从不要你端;也不用铁锨,只要你沉下脸,我就手忙脚乱了。
”妻子和丈夫的朋友都忍不住笑了。
丈夫的高明处在于:妻子虽在朋友面前扫他的面子,他未把这种不给面子提高到故意找碴儿的高度,而是从避免冲撞的角度出发,说比猪强,吃饭自己端,也不用铁锨翻,妻子沉脸他便手忙脚乱。
一方面纠正妻子说法的偏失,一方面又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妻子在家为老大的意向,加上话很机智,其中不乏自我调侃,幽默风趣。
故而,一场可能形成冲撞的对话,因丈夫的巧言善意纠偏,在笑声中风消云散。
二、反意道歉。
冲撞的形成,往往因为双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
冲撞将形成时,如果其中一方让步,便不会升级;如果该对方道歉,而这一方却表示歉意,便会化解矛盾;如果道歉者能多些调侃,不仅能化解矛盾,还可妙趣充盈。
例如,在公共场所,一青年人不慎踩了一老年人的脚。
青年人不但未向老人道歉,却说道:“这可不怪我,是你把脚放到我脚底下的,再说,我也不过是轻轻踩了你一下,肯定不要紧!”青年人态度虽温和,但这番话显然不礼貌,一般是会把矛盾尖锐化的。
可老人极有修养,语言也极有趣,他笑着对青年人说:“你这些话,本来该我说,现在你替我说了。
语⾔的冲突(提纲)试图想从这个⾓度,读⼈,在紧张⽭盾状态⾥。
这⾥的语⾔指的是⾔语。
语⾔的冲突现象分为以下⼏个⽅⾯:1、语⾔和⼈本⾝,不⼀致,或者相反。
这是⼈的异化,在语⾔中。
违⼼。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违⼼?⾃我认同发⽣问题,外界权⼒的奴役?该是偏后者:权⼒冲突在语⾔中的体现。
)2、语⾔⼈的当下性和整体性不⼀致。
⼀时失⾔,或者⼝误,之类。
(与第1种情况相⽐,该是:⾃我冲突在语⾔中的体现。
)3、语⾔和事实不⼀致。
事实有两种:⼀是内⼼认为的事实,⼀是世界存在的事实。
主要在争论中。
(虚幻与真实的冲突。
这是个体理解⼒和见识在语⾔中的问题。
理解和诠释若是过度,就消解了事实的边界,譬如⽂本过度诠释现象,即是。
但是,什么是世界存在的事实?关于⼈的起源,⼈从哪⾥来,⾄今仍然在探索中。
概念限定必须有。
如此,与第1、2种情况相⽐,该是:认知冲突在语⾔中的体现。
)再者,⾝体的姿态也是⼀种体态语⾔,局促、舒展、转变,也有可能存在内⼼的同步局促、舒展、转变,最为丰富的是⼿的姿态,演说者或者哑者,⼿是嘴的延伸,是⼿语。
⾃然也有掩饰、作假,⾝⼼之间的冲突。
它可从社会⼼理学⾓度去探微。
(体态与⼼态)再深究,语词(命名)的精确,⼀种事物或事态,只能有⼀个相对应的语词最适宜,否则,就是冲突,就要修缮,寻觅。
譬如,慢教育,新教育,新基础。
语⾔冲突的指向:1、消解:语⾔⼈之间达成对事实共同的认知之后,态度趋于⼀致,冲突消失;语⾔⼈找到说服⾃⼰的理由,⾝⼼内外找到达成和谐的曲径。
2、上升:即精神的前⾏。
苏格拉底产婆术,孔⼦的问答,苏⼦的主客对话。
3、下坠:即境界的堕落。
红楼梦中的赵姨娘说话即是。
跟马道婆的商讨。
跟探春的争吵。
同事之间忌语言相撞同事之间难免会产生某些矛盾,在言谈话语上发生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冲撞。
产生矛盾、发生冲撞,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如能正确对待,大都可以“化险为夷”。
但双方在产生矛盾、发生冲撞时,如不采取克制的态度,反而附加一些意气用事的做法(嘲讽、声色俱厉的责问、谩骂、嗤之以鼻等),就可能激化矛盾,由一般的语言不和发展到感情破裂,甚至反目为仇。
同事间的语言冲撞,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高压冲撞。
多发生在资格老、自恃后台硬、能力强的人身上。
他们面对资历浅、无根基者,不能平等相待,而是自以为高人一头,居高临下,在态度、语言等方面冲撞对方。
二是挑衅式冲撞。
多发生在有成见、甚至有私怨的同事之间。
他们为出心头之气,报“一箭之仇”,或主动进攻,或借机发难。
三是暗喻式冲撞。
多在老谋深算者中出现。
他们有话不说在明处,而是通过暗示性、比喻性的语言形式,旁敲侧击,“吹冷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不满。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不管什么形式的语言冲撞,都是有害的。
当主动冲撞者实施冲撞,被冲撞者由于自尊心的作用和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势必采取自卫措施,进行反冲撞。
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同事之间一定要竭力避免语言冲撞。
为此,首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
学会理解人、尊重人,真正平等待人,让他人从自身的修养、语言、气质等方面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不可盛气凌人、以势压人。
其次,发生冲撞时,头脑要冷静,要善于克制自己,不能火上浇油,以牙还牙。
必要的忍耐和退让不一定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有教养、有气度的标志。
再次,发生冲撞后,要有正确的态度,妥善处理后果。
心平气和地谈心,交换意见,融通感情。
避免把意见积存下来,久而久之变为成见。
有些冲撞是无意的,是没有什么背景的小事,过去就过去了,不要计较,更不能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人际关系语言行为的矛盾和处理原则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决定人生成功的关键之一。
言语行为在人际关系中则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好的言语行为会让你如虎添翼,反之就会陷入失败的境地。
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巩固、发展、调整的,而人际关系交往的主要工具是语言。
语言是由形式和内容组成的统一体,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充满着种种矛盾,处理好这种矛盾就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语言行为存在的矛盾(1)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矛盾。
比如:避讳,在渔家吃鱼不能说“翻”过来而要说“伐”过来。
(2)表达者与语言工具的矛盾(包括表达能力与语言工具的矛盾和表达意图与语言意义的矛盾)。
由于表达者能力限制等因素,表达者可能不会很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异或是观点。
(3)接受者与语言工具的矛盾。
接受者对语言的接收不是一味的接收,他会选择性的接收,删除、省去那些他认为对他没有的语言信息,甚至增添一些他认为对他有用的信息。
由此可见,表达者表达语言的好坏关系到个人人际关系的好坏,如何处理语言行为与人际关系的矛盾是现代人们关心的核心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有的人在竞争中失败,有的人在合作中成功,这其中奥妙何在?生意场上有“金口玉言”,“利言优先”之说;政治场上有“领导过问了”,“一言定升迁”之说;文化界有“点睛之笔”,“破题之语”,生活中常有生死荣辱系于一言之说。
可见,在现代交际中,能否成功运用语言的影响力,实在影响着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
在社会上,人们的能力有高有低,快速了解他们,不妨看看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其主要表现是说话的艺术。
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
通过成功运用的口才这一媒介,不熟的人可以熟起来,长期形成的隔阂可以消失,甚至单位之间,社会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时也可以通过它得到解决,若是语言运用不当,也可能交际失败,甚至损害自身的形象。
像良辰美景一样高深动听的话语也可以带给人愉悦和欢畅,帮助你增加知识和修养,激发你的创造力,也可以增进人们感情的融洽。
语言交流的文化碰撞在如今这个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不同国家与文化之间的人们通过语言的桥梁进行着日益频繁的交流。
然而,当不同背景的人在用第二语言沟通时,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言语上的转换,更有着深层次的文化碰撞。
这种碰撞有时能擦出新奇的火花,有时却可能导致误解和困惑。
一方面,语言交流的文化碰撞体现在语言习惯的差异上。
例如,西方文化中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在东方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粗鲁或不礼貌。
同样,东方的含蓄表达在某些西方文化里会被误认为是犹豫不决或缺乏自信。
这些差异在商业谈判、教育交流甚至日常对话中都可能造成障碍。
另一方面,非言语交流的文化差异也不容忽视。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甚至是沉默的使用在不同文化中所承载的含义千差万别。
在一些文化中,直接的眼神交流是坦诚和自信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认为是挑衅或不敬的行为。
更进一步,语言背后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是文化碰撞的一部分。
对于时间的感知、对待权威的态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倾向等,都会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无形地体现出来,影响双方的沟通效果。
面对这些文化碰撞,如何促进更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是基础。
通过学习和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语言习惯和非言语表达,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其次,发展文化适应性和灵活性也很关键。
这需要我们在交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沟通策略,以适应对方的文化背景。
最后,利用多文化背景下的共同点来建立连接和信任,也是化解文化障碍的有效途径。
语言交流中的文化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这些碰撞促使我们走出舒适区,拓宽视野,丰富了我们的交流经验。
通过积极应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进而推动全球化进程更加和谐地向前发展。
试析人际交往的语言误区及对策
语言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传达思想的一种手段,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它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具有至关重要的社会功能。
但在个人之间的交流中,语言往往也容易出现一种叫做“语言误区”的问题。
“语言误区”指
的是两个人之间由于用词不当、标准不同或理解上的歧义等多种原因而造成的沟通误解。
通常情况下,这类误区若不及时及时澄清,就会直接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针对“语言误区”,首先要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避免使用模糊词或晦涩的词汇。
另外,为了更好的进行人际交流,也应该学习倾听技巧,耐心地做到对对方的言论进行全
面而且不偏不倚的接受。
同时,还应该学会采用“正面交流”的方法,坚持正面思考和探究,避免双方产生争论和争吵,为交流双方创造积极的心态氛围。
因为只有能够迅速识别“语
言误区”,及时作出恰当的调整,才能更好地促进人际交往,互相理解,和谐友好。
总之,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方式,“语
言误区”的出现 in 人际交往中是被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身
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有效的应对和纠正“语言误区”,避免它给人际交往带
来不良影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交流。
语言的冲撞
作者:王晓萍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8期
摘要:语言是一种由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中展开的文化现象。
但语言有时也会因政治的影响而得以普及或受到排挤。
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冲撞便尤为明显;这对我们当下的语言教学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言实践冲撞
我们要谈论语言,首先就得对语言作一个界定。
何为语言呢?在此,我们指的是一种包含了语音、语意及其文字形式的文化现象。
一、受政治影响的语言
在法国第二帝国之前的长期历史中,能正确使用法语的法国人仅占法国总人口数的很小一部分,能正确拼写的人则更少。
法国大革命开始后,中央政府为了巩固和加强统治的需要,以包括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在内的方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法语。
然而,这在布列塔尼和阿尔萨斯等地区却收效甚微,人们还是生活在方言的语言环境之中。
在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强制性地推广法语。
阿尔萨斯首府斯特拉斯堡学区主任的那句话“若有教师违抗,定要将其姓名报我”[1]恰是对当时语言政策的一个注脚。
这样,语言便成为了意识形态的一个工具,或者进一步说成为了意识形态本身的一部分。
这种强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由此,法语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对处于劣势和弱者地位的各地方言大肆吞噬。
慢慢地,地方方言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他者,法语却大模大样地成为了人们的母语。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也经受了一次意识形态上的洗脑。
明白了这两点,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那对法语的深深的爱也就具有了历史的应然性,当然,这种真实也并非是完全性的。
这样,法语的统治地位变形成了,法语成为了整个法国范围内的法国人的法语。
二、语言在实践中的冲撞
“冲撞”这一概念来自于安德鲁·皮克林对科学的分析[2]。
在此,用它来指称在实践过程中各种语言之间以及语言内部的冲突与融合。
就法语自身而言,在第二帝国普及法语时,它也并不是铁板一块。
“所谓语言,比其他什么都重要的是首先它是口头表达的东西”[3]。
因此,很容易想象,法语在借助于意识形态扩张之前,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人们的生活语言和口头交流语言,作为书写与文字的法语是相当混乱的。
三、现实意义:当下的语言教学
语言的冲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如此。
而且,这样一种对法语和方言关系的分析,对我们当下语言教育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莲实重彦在其书中就曾多次提到法侬,他就是一个在双重的语言范式之下进行思考与写作的学者,有人甚至将其作为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先锋。
在此,我想指出两点。
首先,在当前的普通话教学中,普通话的地位有点类似于当初的法语。
当然,我国对普通话的推广并不如法国当时对法语的推广那么具有强制性。
但目前的形势下,中国地方方言的处境却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某些大城市,许多的家长对小孩的教育中,方言成为了被排除在外的一项内容。
应如何看待这一点呢?
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冲撞过程中才得到发展与进步的。
语言也是如此。
语言的多样性保证了语言之间交流、融合,从而给这种语言带来生机,推动它的发展。
单一的普通话很可能会导致汉语在某些方面的缺失与退化。
同时,各种方言本身也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瑰宝,而且方言对研究各地的地方历史和地方风俗,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现在的许多有识之士,也都发出了保卫方言的呼吁。
当然,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
普通话的推广,就如法语的推广能促进法国各地的融合、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一样,普通话对于中国各地的交流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又有着巨大的语言(主要是发音)差异的国家,没有一种通用的语言,对于各地民众的交流和往来都会造成许多纠缠不清的麻烦。
因此,推行普通话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合适的就是在普通话与方言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使两者都能在一个合适的政策框架内得到发展。
这就需要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们的辛勤研究与工作了。
从现实来看,这样一种一刀切的政策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就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而言,许多专业的研究对外语的要求并不高。
比如中国古代史、中文等的研究方向,很多的时候英语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当然,这应不是全部如此)。
对这些专业的学生,硬性的在外语学习上强加要求,一方面,这会造成他们精力的浪费,甚至造成学生们的逆反情绪,使得他们对专业的学习都丧失兴趣;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加重了国家不必要的财力负担。
对于社会上的许多工作职位而言,真正需要有相当英语水平的岗位并不多。
但现在,在许多公司和事业单位的招聘启事中,四级似乎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尽管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上可能仅仅需要某些特殊的操作技能即可。
这样一种现象,只能说是目前的英语教育的悲哀。
幸而,国家和社会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有的学校已经开始取消英语与学位挂钩的政策;社会对英语的看法也有了很大改观。
但这仍需要我被长期的努力,摸索出一条合适的英语教学与实践之路。
另外,讲到英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英语与汉语的关系问题,这也是包括法侬在内的许多后殖民主义的思想家们所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按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英语借助历史上的
政治优势,现在取得了世界霸权的地位。
第三世界文化要与西方文化对话,首先要熟悉西方的一整套的理论话语和思维方式,这样才可能使得自己的思想进入到西方文化圈内。
然而,如果只用西方的话语模式来介绍和诠释本土文化,很可能会使得大量本土特色的或异质于西方文化的部分被抛弃。
进而,这仍然是西方话语下的东方或者说仍然是西方话语的自言自述,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东方。
霍米·巴巴认为,一种文化在用“他者”的语言进行叙述时,首先会遇到在话语转换中的语言翻译问题,翻译者在寻找自己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使得本土文化具有翻译语言的特质,不可避免的带有了异质的东西,包含了霸权话语的因素。
这样就带来了两种后果,首先英语可以丰富汉语,给汉语带来某些新鲜血液,比如某些外来词等等,现实中也确实是如此;另一方面,英语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汉语的边缘化,导致了汉语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缺失。
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教育时,汉语的“体”是不可抛弃的。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学术界的诸多争论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