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与折叠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719.44 KB
- 文档页数:7
展开与折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其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展开与折叠技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画图工具或手工绘制简单的展开图和折叠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
3. 展开与折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学生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复杂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展开图和折叠图的示例。
相关几何图形的实物或模型。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
学生准备画图工具,如直尺、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引发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对展开与折叠的了解和例子。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关于展开与折叠的内容,理解其概念和应用。
学生尝试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动手实践,尝试制作简单的展开图和折叠图。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5. 解决问题: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进行解决。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交流和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提出疑问和困惑。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包装设计、建筑模型等。
展开与折叠(教案)教学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平面图形.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判断出一个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教学难点:将一个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其过程.学情分析认知基础:学生对于正方体、棱柱及其相关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它们的形成仍然是个未知数,学生也急于知道,每一位学生都带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活动经验基础:初学几何,学生对研究几何的热情高涨,七年级学生保留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好强的特点,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的热情高.作为展开与折叠的第一课时,学生的操作可能不够规范.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实践,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2.能通过空间想象窥察出一个平面图形通过折叠是否能成为正方体.3.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方法这一部分教材是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教学过程当中,充裕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点下的一种学生自主探索的研究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开展创新理论能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计说明对几何体外表性质的了解,是正确睁开与折叠的基础,因此,复正方体的性质主要目的是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问题1:正方体属于棱柱吗?题目2: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有几条棱?它的棱和面与一般的棱柱有哪些不同?教学说明正方体,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在前面的课程里也有所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不难回答以上问题.第2个问题之所以采用比较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正方体特点的了解,同时认识到它也具备了棱柱的一般特点.二、讲授新课1.先操作,再思考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分小组讨论,然后展现给大家看,可以试着讲一讲自己是怎么剪出来的)教学说明应该鼓励学生充裕的理论,并在全班展现自己组的作品,鼓励学生尽大概地用语言描述自己是XXX将一个正方体睁开的,以开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每个小组的作品很可能会不同,这正好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比较分析能力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其他组的作品,当发现特有的展开图,不妨再次展开讨论,分析它是否正确.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判断,然后针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教具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共有11种展开图,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图的特点进行分类.(1)(2)(3)(4)(5)(6)是一四一型,中间是4个正方形,另外两个在两侧;(7)(8)(9)是二三一型,“一”可以自由的移动,共三种;(10)是三三型;(11)是二二二型.通过分类除了帮助学生记忆外,其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2.先思考,再操作下面的睁开图能否折叠树立方体?如果能,请你将对面涂上不异的颜色.教学说明先思考,再操作,折叠可看作是睁开的逆向过程.通过将对面涂上不异的颜色,来引导学生想象,同时也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想象情况.在很多有关睁开与折叠的题目中对邻面与对面的分析,是解决题目的关键,因此这里加入了这个环节.最后操作演示折叠过程不能忽视,学生的想象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的学生在这里的确有困难,应该利用操作匡助学生获取经验,造就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当学生的想象得到了验证时,会带来胜利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三、巩固提高设计说明通过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正方体睁开与折叠的空间想象.1.如图是每个面上都标有一个汉字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此正方体上与“水”字相对的面上的汉字是()A.XXX.城2.将图(1)中的图形折叠起来围成一个正方体,应该得到四个选项中的()图(1)3.如图是正方体的表面睁开图,如果将其合成原先的正方体时,与点P重合的点应该是______.答案:1.B2.D3.T和V四、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主要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主线,同时渗透了分类、抽象等数学思想.你认为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你在哪些方面有所进步?掌握了哪些新的知识?评判与深思1.造就学生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睁开的,通过先做后想、先想后做两方面的操作活动来造就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流程分明,有层次性,学生研究效果好.2.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分析11种展开图时,引导学生去分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3.本节课需要学生去想象的内容很多,由于学生发展存在差异,难免有的学生达不到独立想象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优势,帮助学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过程.第2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能将长方体、棱柱、圆柱、圆锥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教学难点:将平面图形折叠成棱柱.学情分析认知基础:学生对于长方体、棱柱、圆柱、圆锥的相关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上一节课对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研究,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初步体会到了几何体与平面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关系.活动经验基础:作为展开与折叠的第2课时,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操作、想象、归纳的经验.教学目标1.履历睁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棱柱的特征.教学方法采用了比较开放的教学方式,尽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设置合理的教学平台,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计说明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倡导他们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并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现在你能将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圆柱、圆锥展开或折叠吗?教学说明从学生收集的包装盒中选一些向学生们展示,指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长方体,它是属于棱柱的,今天我们就从最常见的棱柱入手,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二、讲授新课1.探索归纳棱柱的性质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窥察入手,利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棱柱的性质.我们在研究某个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之前应该了解它们的性质.这时将棱柱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包括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并利用模型向学生介绍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提出以下问题:(1)三棱柱的上、下底面都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四棱柱、五棱柱呢?(2)三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是什么图形?四棱柱、五棱柱呢?(3)这三种棱柱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4)三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四棱柱、五棱柱呢?(5)请你将下表补全.棱数侧棱数面数侧面数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n棱柱以上问题要求通过观察或者测量模型,先独立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再集体完成填表向全班展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棱柱的有关性质.教学说明这一部分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比较明确,引导性很强.在思考回答题目的同时对棱柱的性质进行了研讨.设计填表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还欠缺将数据总结比较的能力.以表格形式给出,会有肯定的示范作用,为学生育成良好的探究气打下基础.对n棱柱棱数等的表达,包含了找纪律及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这在小学有过打仗,会表示便可以,没必要深究.最后教师肯定要进行总结,因为棱柱的性质是后面研讨睁开与折叠的依据.固然学生能说出很多性质,但毕竟是杂乱的,还需教师进行整理.大体可以归纳为: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不异;底面边数、侧面数、侧棱数、底面多边形顶点数不异,而且都与n棱柱中的n有关.2.动手操作,感受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教学说明可让学生分组展现棱柱、圆柱、圆锥的睁开图,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睁开图的理解有肯定难度,教师可巡视指点.3.动手操作,感受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设计说明学生先想象再动手操作、观察,想象从感官上得到验证,会更深刻地感受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化,为后面的空间想象打好基础.活动1:教师展示准备好的教具如下图,问:如果将它延虚线折叠,可以围成什么立体图形?请你想象这个变化过程,静思片刻.活动2:教师将教具发给每一个小组,要求每一位同学,亲自去折一下,看看是否与刚才自己的想象相同.然后可以请一个小组展示折叠过程,也可以由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提问:大家都已经知道这是一个五棱柱的展开图,那么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其他的棱柱呢?你能指出它的底面在哪里?它们能不能在同一侧?教学说明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义务就是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因此在设计上让学生先对折叠的过程进行了想象,而且特意地为学生留出了想象的时间,然后再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象,有了前面想象的过程学生操作的欲望是很强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会将实际看到的与自己想象的进行比较分析,修正自己一开始想象的缺乏之处,这里教师不用讲什么,学生已经沉浸在想象的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热情,这对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十分有好处的.最后的总结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棱柱的展开图与它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要正确地判断,首先要了解立体图形的性质.三、巩固提高练1:以下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练2:把图(1)所示的纸片折成一个三棱柱,放在桌面上如图(2)所示,则从左侧看到的面为()A.QB.RC.SD.T答案:1.(2)(4)2.B教学说明两个练的难度是依次递增的.虽说是练,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始终渗透知识方法.练1在处理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理由,其中(1)(3)是不行的,(2)(4)都可以,教师应该及时地向学生指出睁开图的多样性.练2是中考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折叠后哪些棱是重合的.四、总结反思本节课对开展学生空间想象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知识方面主要落实两点:一是棱柱的表面特征;二是棱柱的睁开图以及睁开与折叠的过程.你认为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你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掌握了哪些新的知识.评价与反思。
展开与折叠的教案教案标题:展开与折叠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并能正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2.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展开与折叠的概念介绍:a. 展开是将一个物体或形状从折叠状态延展成平展的状态。
b. 折叠是将一个物体或形状从平展状态折叠成折叠的状态。
c. 举例介绍不同物体或形状的展开和折叠过程,如纸张、盒子、几何形状等。
2. 展开与折叠的实际应用: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和折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家具、菜谱等。
b.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展开和折叠的实例,并解释其原理与用途。
3. 操作实践活动:a. 提供一些展开和折叠的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等。
b. 指导学生制作和操作一些简单的展开和折叠手工制品,如折纸飞机、纸鹤等。
c. 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制品的展开和折叠过程,并记录下来。
4. 深化思考拓展:a. 给学生一些复杂的展开和折叠问题,如如何通过折叠一长条纸制作一个正方形。
b. 提供一些挑战性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并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考。
评估方式: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展开和折叠手工制品,并述说制作过程。
2. 学生参与讨论和解决展开和折叠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参与合作活动的积极程度和表现。
4. 学生的书面记录和思考。
教学资源:1. 纸张、剪刀、胶水等制作工具和材料。
2. 复杂展开和折叠问题的示例。
3. 记录表格和绘图工具。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实际操作、讨论和创造性思考,旨在促进学生对展开和折叠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灵活调整和个性化拓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数学教案展开与折叠9篇展开与折叠 1教学目标:1. 通过,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2. 学生通过动手动脚实验,发挥想象,开展讨论等方式,认识立体图形与它们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3.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教学重点:将立体图形展成平面展开图;教学难点:按规定形状把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提出问题:如果把正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平面展开图会是什么样子的?二.教学过程动手做一做活动1:把圆柱,圆锥的侧面沿虚线剪开,观察: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几何图形?请画出它的侧面展开图结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活动2:把无盖的的正方体纸盒按图中的红线剪开,并画出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把你的展开图与同学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同一正方体按沿棱按同一方式剪开可以得到相同的平面展开图.活动3: 自由发挥,尽显风采将正方体图形沿某些棱按你喜欢的方式剪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在与同学交流对比,你有什么发现?结论:同一个正方体沿不同的棱剪开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活动4:将正方体沿棱剪开成平面展开图,你能的到以下图形吗?请你试一试.想一想:要将一个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展开图要剪开多少条棱?观察: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什么特点?活动4:将长方体沿棱剪开成平面展开图,与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比较,你发现他们有何异同?三.练一练四.小结: 畅所欲言1. 你学会了什么?2. 你最喜欢的一个环节是什么?3. 你收获了什么?五:布置作业小组合作探讨:将正方体沿棱展开成平面图形,到底回出现多少种不同的图形,剪一剪,试一试,把所得的图形在纸上画出展开与折叠 2展开与折叠教学目标:1. 通过展开与折叠,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2. 学生通过动手动脚实验,发挥想象,开展讨论等方式,认识立体图形与它们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3.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教学重点:将立体图形展成平面展开图;教学难点:按规定形状把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提出问题:如果把正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平面展开图会是什么样子的?二.教学过程动手做一做活动1:把圆柱,圆锥的侧面沿虚线剪开,观察: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几何图形?请画出它的侧面展开图结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展开与折叠教案教案主题:展开与折叠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应用展开与折叠的技巧。
3. 学生能够解决与展开与折叠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展开与折叠的实物模型或示意图。
2. 展开与折叠的练习题。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展开与折叠的实物模型或示意图,引导学生对展开与折叠有初步的了解。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展开与折叠的认识与经验。
Step 2:讲解概念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可以使用简单的图示或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明确告诉学生展开与折叠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对象,如纸张、纸盒、几何图形等。
Step 3:示范展开与折叠选择一个实际的对象,如纸盒,向学生展示如何将其展开与折叠。
通过逐步演示,让学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技巧。
鼓励学生跟随示范进行实践。
Step 4:练习展开与折叠分发展开与折叠的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尝试展开与折叠各种不同的物体。
让学生练习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或复杂的纸片展开与折叠成特定的形状。
Step 5:讨论与总结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引导他们一起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展开与折叠的核心思想和技巧,强调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Step 6: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展开与折叠问题,如折纸艺术、立体模型的制作等。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Step 7:巩固练习布置展开与折叠的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标准: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应用展开与折叠的技巧解决简单的展开与折叠问题。
3. 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复杂的展开与折叠问题。
《展开与折叠》问题數學教案設計主题:《展开与折叠》问题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图形的展开和折叠的基本概念,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2.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各种基本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方法。
难点:理解和掌握三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模型(如纸盒、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由平面的纸张折叠而成的。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立体的物体再次展平,引出今天的主题——《展开与折叠》。
2. 新课讲解:(1) 教师首先介绍什么是“展开”和“折叠”,并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2) 接着,教师分别讲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 最后,教师讲解三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推理来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3. 练习巩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如画出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或者根据给定的展开图折叠成相应的立体图形,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反馈: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或者提出他们对这个主题的一些疑问或困惑,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完成练习的情况以及他们在总结反馈中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展开与折叠》问题数学教案的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单元第二课时《展开与折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展开和折叠的概念,能够通过展开折叠获取信息,理解几何图形的特性。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将几何图形进行展开折叠,并通过展开折叠获取其中的信息。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展开折叠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掘几何图形的美和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展开和折叠的概念,理解几何图形的特性。
(2)能够将几何图形进行展开、折叠,并通过此法获取信息。
2.教学难点理解几何图形的特性,不仅要看到其表面的形状,还要从更深层次的结构进行思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展开和折叠概念,例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习与讲解(1)让学生认识折纸图的特点,比较展开和未展开的图形,了解展开图与原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2)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进行展开和折叠,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尝试,发现展开和折叠的方法。
3. 练习(1)让学生自己尝试折纸,通过展开和折叠,获得图形的信息。
(2)让学生进行自己的创作,如:通过展开和折叠将几何图形进行变形、拼合等。
4. 总结(1)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
(2)鼓励学生用展开和折叠的方法来理解和解决其他数学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折纸作品、展开图、答题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发现问题和加强辅导。
2.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折纸作品、答题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五、教学资源(1)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笔记本电脑等。
(2)练习册、教材等。
六、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本节课为一节课,共计 45 分钟。
2.教学时间和地点:教学时间为 2022 年 3 月 15 日下午 2 点至 4 点,地点为学校303教室。
活动课堂教学——展开与折叠游戏教案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现阶段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活动课堂教学则成为了当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展开与折叠游戏是一种活动课堂教学的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展开与折叠游戏教案二对于教学的优势以及应用方法。
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运用折叠方法对于图形作出不同的变换。
(2)能够在进行折叠练习时,加强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张折纸图形或者一个折纸模型,让学生猜测下一步的折叠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图形的折叠练习。
可以采用一次性发放图片或者一张折纸,让学生参照样本进行折叠。
折叠练习结束后,每个学生需要将折叠的作品展示给教师和同学,让大家进行交流和讨论。
(3)归纳总结环节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归纳折叠游戏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记忆和固化。
二、教学优势1.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动课堂教学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展开与折叠游戏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展开与折叠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思考和探索,这种亲身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增强学生的表现欲展开与折叠游戏需要每个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表现欲和自信心。
因为每个学生的折叠作品都是不同的,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学生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作品,还有自己的思考和成果。
3.深度挖掘空间想象能力在展开与折叠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空间图形的折叠变换,这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是很好的强化和练习。
同时,折叠过程也能不断加深学生对于图形和空间的认识。
三、教学应用方法1.学生自主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需要提供一些学习资源,比如折纸的图片或者视频教材。
《展开与折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挥讨论等方法,认识多面体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
2、能想象和判断几何体的展开图;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图.
3、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概念,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将几何体展开成展开图,几何体展开图中,能识别多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准备一把剪刀,
2.做一个硬卡纸正方体(边长8CM).圆柱,圆锥(高8CM)
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把下列立体图形展开,看它的平面展开图是什么样子的?
活动二用剪刀把桌上的正方体纸盒按任意方式沿棱展开,你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展开图?比比哪一小组的展开图更与众不同.
归纳:123
三.课堂小结
1.立体图(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的展开
2.圆锥的展开图是由一个和一个形组成的图形.
3.球体能展开吗
4.下面每个图片都是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是正方体展开图的是( )
课堂反馈
经典例题批注,分析
一只虫子从圆柱上A点处绕圆柱爬到B点处,你能画出它爬行的最短路线吗?。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
2. 常见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
3. 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过程。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立体图形教具,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2.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工具。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等详细信息,以便我更好地参考和使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包装盒、建筑模型等,引导学生关注立体图形及其展开与折叠现象。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展开与折叠的演示:教师利用教具进行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演示,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 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七、教学活动:1. 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了解其展开与折叠现象。
2. 观看教师演示,学习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
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的规律。
4. 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5.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八、学生活动:1. 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记录其展开与折叠方法。
2. 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动手制作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作品。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基本方法。
2. 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3. 展开与折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难点:展开与折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引发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展开与折叠的定义及特点,讲解基本方法。
3. 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观察、分析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过程。
4. 展开与折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包括:1. 学生对展开与折叠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常见几何图形展开与折叠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展开与折叠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能力。
5. 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相关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七、教学资源:1. 实物模型:正方体、长方体等。
2. 教学课件:展开与折叠的动画演示、案例分析等。
3. 练习题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题。
4. 讨论素材:生活中展开与折叠的图片或视频。
《展开与折叠》问题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展开与折叠》一、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平面展开图,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
2. 过程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平面展开图,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
2. 难点:从平面图形想象出立体图形,以及通过折叠制作立体图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包装盒,让学生思考这些盒子是如何由一张纸折成的。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展开与折叠》。
2. 新授环节:(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平面展开图分别是什么形状?可以怎样折叠成原来的立体图形?(2)小组活动:分发相应的剪纸材料,让学生动手尝试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平面展开图,并尝试折叠成立体图形。
(3)教师讲解: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指导,解释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题目,包括识别平面展开图对应的立体图形,以及根据平面展开图折叠成立体图形等。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习题。
2. 利用家里的废纸,尝试制作其他的立体图形,如锥体、球体等。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性,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动手操作。
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要及时解答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初中折叠与展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掌握简单的折叠与展开方法,能将平面图形正确地折叠与展开成立体图形。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 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折叠与展开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方法。
2. 将平面图形正确地折叠与展开成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教具,如纸张、剪刀等。
2.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折叠与展开吗?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折叠与展开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折叠与展开的定义。
2. 教师讲解简单的折叠与展开方法,如将正方形折叠成三角形、将长方形折叠成正方形等。
3.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折叠与展开的操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要求学生将其正确地折叠与展开成立体图形。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折叠与展开的概念和方法。
2. 教师出示一些拓展题,要求学生课后思考。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折叠与展开的概念和方法。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折叠与展开的概念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折叠与展开的方法。
5.3展开与折叠(1)教学目标:1. 通过展开、折叠,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2.能正确判断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并能画出简单的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3.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简单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增强空间观念。
引入生命“展”翅高飞:展开,只为更高、更远……展开,才能探索更多未知……生活“展”露智慧:展开,只为更小、更省……展开,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生长小明想做一个如图所示的圆柱形纸筒(有两个底面).需要准备怎样的平面图形?请你画一画;(教师手里拿一个纸板模型)预设:学生回答“教师:你怎么验证你的结论?生:我将圆柱体剪开来(展开),学生操作,讲解怎样剪开;师:请观察剪开的图形,它有几个部分组成?分别和圆柱的那个面(部分)对应?生:三个部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其中的长方形和圆柱的侧面对应、两个圆与圆柱的两个底面对应;师:根据刚才的图形对应,你能找到展开前后一些数量不变的量吗?生: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圆柱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师:很好,我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形不同的视角观察、研究立体图形的展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话题——展开与折叠(1)(教师板书课题)新授1、问题:除了圆柱,我们还知道有很多的几何体存在,那么它们是否也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呢?先看看几个简单的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给圆柱编号1)2、将圆锥形冰激凌纸筒的侧面沿虚线剪开,得到什么平面图形?追问:如果是有盖子的呢?(1)怎样剪能得到平面图形?(2)得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或设计:如图是有盖子圆锥形纸筒,将其表面展开.(1)怎样剪能得到平面图形?(2)得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注意观察数、形的关联)总结: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沿着圆锥的顶点与底面圆周上任一点的连线以及底面圆周把圆锥剪开,就得到圆锥的表面展开图.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一个圆和一个扇形,如图所示.三棱柱——生根如图是一个三棱柱,将其表面展开.(1)怎样剪开能得到平面图形?(2)得到怎样的平面图形?预设:生会有不同结论,鼓励学生展示不同展开方式会得到不同平面图形;师: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观察展开前后的关联;总结: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直棱柱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多边形底面和一些长方形侧面围成的.沿直棱柱表面不同的棱剪开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是直棱柱的一种展开图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多边形(底面)和几个长方形(侧面).课堂探究:——生华沿图中的红色将无盖的正方体纸盒剪开,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如图是一个正方体,怎样剪开能得到平面图形?把一个正方体沿部分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把你得到的平面图形与同学交流:(1)在你的操作过程中,剪开了几条棱?(2)你们组汇总出了几种不同的表面展开图?课后实践时间请你将一个长方体纸盒沿部分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把你得到的平面图形与同学交流.棱锥——生态如图,将三棱锥的表面展开.1、怎样剪能得到平面图形?2、得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变式:换一个四个面都是等边三角形的棱锥试试.如图,将一个四棱锥的表面展开.1、怎样剪能得到平面图形?2、得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预设:改为学生猜想,直接画图展示,有必要的后续再操作验证;牛刀小试如图,哪一个是棱锥侧面展开图?辩一辩如图,上面的图形分别是下面哪个立体图形展开的形状?把它们用线连起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数学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2.掌握立体图形的展开和折叠方法,能够通过展开和折叠求出面积、体积等数学问题。
3.运用展开和折叠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涉及立体图形的问题。
重点难点:1.立体图形的展开和折叠方法;2.利用展开和折叠计算面积和体积。
教学内容:1.认识展开与折叠。
2.认识与立体有关的设计。
3.展开图形的认识及制作。
4.折叠图形的认识及制作。
5.利用展开和折叠计算面积和体积。
教学重点:1.立体图形的展开和折叠方法。
2.利用展开和折叠计算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1.利用展开和折叠计算面积和体积。
2.应用展开和折叠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
2.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
3.小组合作发现规律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前,教师可以将几个常见的立体图形摆放在讲台上,向学生提问:“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怎样才能准确测量它们的面积和容积?”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测量立体图形的面积和容积。
二、讲解1.认识展开与折叠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展开与折叠,并让学生自己操作,了解展开和折叠过程。
2.认识与立体有关的设计可以选取一些立体图形的设计,如桥梁、房屋等,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展示,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在设计中的应用。
3.展开图形的认识及制作教师选择若干立体图形,为学生展示其展开图,并讲解展开过程。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用纸张,自己制作一个三棱锥的展开图。
4.折叠图形的认识及制作教师再选取若干平面图形,为学生制作折叠图,并讲解其折叠过程。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厚纸板,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折叠图。
5.利用展开和折叠计算面积和体积教师提供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展开和折叠的方法求解相关的面积和体积问题。
三、练习1.展开和折叠图形的练习。
2.运用展开和折叠的方法计算面积和体积问题。
四、总结与归纳教师通过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复述或口头答题,考核学生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进一步讲解和指导。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篇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继"长方体的认识"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与折叠教案展开与折叠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下面是一份展开与折叠教案的示例,用于教授数学中的整式展开与折叠知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整式的展开与折叠方法,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技巧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黑板、白板笔、教学PPT。
2. 教材准备: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展开与折叠运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将一个整式展示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将其展开与折叠。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展开与折叠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思路。
2. 概念讲解:(1)介绍整式的展开与折叠概念,告诉学生整式的展开即是将括号中的每一项与外面的每一项逐一相乘并相加,折叠即是将整式用括号相乘并化简到最简形式。
(2)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整式的展开与折叠解决问题。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为3x+2,宽为2x+1,求其面积。
(3)给学生讲解展开与折叠的计算方法和步骤,重点强调将整式拆开,逐项相乘再相加,合并同类项等基本运算规则。
3. 实例训练:(1)设立一些例题,让学生进行展开与折叠运算。
例如:将3(x+2)(x-3)进行展开与折叠;将(2x+1)(3x-2)+5(3x-2)进行展开与折叠等。
(2)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解题方法,并将解题方法总结归纳。
(3)对不同难度的例题进行分层训练,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步提高难度。
4. 拓展延伸:(1)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展开与折叠方法进行求解。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3x+2,面积为2x^2+5x,求长和宽的表达式。
(2)让学生发现展开与折叠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启发学生运用整式展开与折叠的技巧解决其他数学问题。
5. 小结复习:(1)对整个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总结,强调整式展开与折叠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与折叠教案标题:展开与折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多种交互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导入】1. 通过展示一张已经折好的纸,向学生介绍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问学生他们知道怎样将纸展开吗?再问他们如何将纸折叠起来。
2. 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带来的一张纸,并鼓励他们在纸上进行展开与折叠的实践。
【教学主体】1. 呈现材料:给每个学生一个小方块纸,让他们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展开,引导学生观察并探究折叠前后的差异。
2. 让学生用两块不同形状的纸进行折叠实践,然后比较他们的展开形状和折叠形状之间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思考一张纸能否有多种不同的展开方法,并让他们尝试找到这样的例子。
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4. 提供一些折纸模型的图纸,让学生按照图纸上的指示进行折叠,并展示他们最后得到的形状。
学生可以互相分享他们的模型,并比较展开时的形状是否与图纸上的一致。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张纸上有很多折痕,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让学生进行实践验证,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2. 提供更复杂的折纸图案,让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折叠并展开,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耐心。
3.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折纸模型,包括折叠步骤和最终展开形状的描绘。
然后,小组之间展示并解释他们的设计。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尝试按照描绘重新折叠并展开,验证设计的可行性。
【教学总结】1. 结合教学过程,复述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展开与折叠的概念,不同形状纸的展开和折叠形状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课学到的知识,以及通过展开与折叠实践中的观察和发现。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进一步探究展开与折叠的可能性。
【课堂作业】设计一个展开与折叠的小实验,要求列出实验步骤并记录观察结果。
可以自由选择纸的形状和折叠方式。
【评估与反馈】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评估他们提交的课堂作业,来评价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程度。
展开与折叠教案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展开与折叠
萧县赵庄镇路王庄小学:王昌彬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4、15页。
二、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这一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后继教学表面积知识做好铺垫。
教材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同时引起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在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材编写了“练一练”。
这一个内容通过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体与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其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方面热情极高,但是缺少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应加强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有效的感悟。
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因为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探索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因
此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体与面的联系,将作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根据平面展开图来判断
是否能够折叠成正方体。
2、建立正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想象
力。
过程与方法:
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前学具准备: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形格子纸一张,作业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正方体)还记得这个立体图形吗?关于正方体你对它有多少了解?
2、如果要剪开这个正方体,想像一下它会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盒子并动手剪一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学生剪出来的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引起学生探究的需要,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为本节课探索活动的展开做铺垫。
)
(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展开探索,层层设疑,层层深入。
)
1、教师出示正方体包装盒,并且沿着正方体一个面上的三条棱剪开,展开一个面。
请大家想象,如果把这个正方体完全展开,并且各个面相互连接,是一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这一过程有一个名称,像这样沿着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的棱剪开,使这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完全展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我们叫作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请大家把你们剪开的正方体的展开图画到方格纸上。
(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商量完成)(设计意图:教师沿棱剪开一个面,是为学生指出前进的方向,也是为学生展开想象,把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积累初步表象。
要求学生把想象的正方体展开图画在方格纸上,是教师对学生已有空间观念的了解,也是对学生的思维挑战。
)
2、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剪的图形,比较一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展开或者折叠,进行方法选择讨论)
3、请同学合作展开自己手中的正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呢
要求同桌二人把正方体展开的结果尽量不相同。
(同桌讨论,合作完成2个正方体的展开)全班反馈展示。
你们有什么感悟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同学的合作和要求展开的结果尽量不相同给了学生展开过程中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同是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
4、看来同一个正方体展开后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刚才哪些同学画的展开图都在黑板上能找到呢还有谁画的在黑板上找不到呢因为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看来展开的方法并不能验证所有同学画的展开图,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呢要验证我们刚才自己画的是不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该怎么办呢(折叠)全班学生进行折叠,教师找出典型例子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折叠的需要。
学生经历把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
5、说明正方体一共有11种展开结果,请观察他们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6、请大家拿出学具中的展开图找自己喜欢的一张展开图折一折。
说说你的感受。
提问: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个展开图折叠?(个别交流的学生: 1、选择折叠自己感觉最不可能折成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同学 2、选择长方体展开图的同学)
(设计意图:给出正方体的所有展开图,激励学生寻找规律,要求学生再次选择其中一张展开图,再次折叠,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不可能的折一折,积累几何图形丰富的感性经验。
)
7、小结探索过程。
(三)、拓展与提高。
1、课本上15页的练一练第1题,第2题。
(投影出示)先想想下面的展开图,连一连,为什么
2、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投影出示),并请介绍“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第一题让学生经历再次折叠、判断的过程,并且感受长方体的展开图与正方体展开图的区别,认识长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通过第二题,请学生描述自己想的过程,感受正方体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
)
3、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设计意图:这两道练习题的设计,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把已经初步形成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巩固。
)
(四)总结延伸。
课件播放正方体的各种展开折叠的过程,请学生注意观察,观察相对的面。
你有什么发现还有哪些疑问关于展开和折叠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你们去探索发现呢。
请下去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是对强化知识的,也是对本节内容的回顾,同时,引起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
)
七、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