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2.93 KB
- 文档页数:2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不断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过程和创造过程带来的乐趣,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展开图能否折叠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学难点】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剪刀,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正方体展开图,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路架桥1.出示正方体盒子,师: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生: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一是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知识上的铺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定是六个面,沿着不同的棱剪开长方体或正方体,得到的平面展开图也不同;二是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作好方法上的铺垫。
)二、语言激趣,导入揭题师:正方体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特征,它还有许多奇妙之处,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的图形世界《展开与折叠》。
(设计意图:故意用语言来渲染神秘奇妙的图形世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三、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一)探究并演示如何展开正方体1、强调方法及注意事项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将正方体盒子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如何把这个立体图形变成平面图形?生:想一想,说一说(组内讨论)生:可以剪开。
师:怎样剪最好?生:沿着棱剪。
师:能不能剪散?生:不能剪散,剪开后是一个完整的平面图。
师:我们需要剪开几条棱?引导:相邻的2个面至少需要几条棱来连接?(1条)那么4个面、5个面、6个面呢?(5条)那么我们需要剪开(12-5)条,即(7)2.验证:课件动态演示正方体的展开过程生:边观察边数:一共剪开几条棱质疑:a.想一想正方体的展开图只有一种吗?(不是,好多种)b.为什么会有好多种呢?师:因为沿着棱剪开的方向与顺序不同,所以得到的展开图也就不同。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面与体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面图形的折叠,二是立体图形的展开。
通过这两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图形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对图形位置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位置关系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合理的展开与折叠,体会面与体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空间想象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会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合理的展开与折叠。
2.教学难点:学生对立体图形展开后的图形进行判断和推理,找出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操作教学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知识。
3.交流分享法:教师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教具,如正方形、长方形、圆柱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纸张,用于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导入新课:“什么东西,有面没有边?”让学生猜测,引发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可以进行展开和折叠吗?展开和折叠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展开与折叠方法。
1.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展开与折叠的定义介绍展开与折叠的概念,解释展开是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折叠是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
2.2 基本展开与折叠方法讲解常用的展开与折叠方法,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展开与折叠。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如纸盒、纸袋等,引导学生观察展开与折叠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3.2 新课讲解讲解展开与折叠的定义及基本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3.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或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3.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心得,讨论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展开与折叠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基本方法的掌握。
4.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以及对展开与折叠方法的运用。
4.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展开与折叠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素材准备展开与折叠的相关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学素材。
5.2 教学工具准备剪刀、胶水等工具,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5.3 教学软件利用多媒体软件或教学软件,展示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展开与折叠的实践项目,如制作一个纸盒。
6.2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提高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兴趣。
7.2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展开与折叠任务,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挑战和发展。
展开与折叠是五年级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并运用展开与折叠将问题转化为图形的形式,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五年级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在本单元中,学生需要掌以下内容:1. 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2. 学习如何展开和折叠物品3. 探究展开和折叠物品的特点及规律4. 运用展开和折叠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本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能够明确展开与折叠的概念,了解展开和折叠物品的方式及规律;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灵活运用展开和折叠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通过展开和折叠将问题转化为图形的形式,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单元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操作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让学生亲身操作,体验展开和折叠物品的过程,深入理解展开和折叠的概念及方式规律。
2. 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出展开和折叠物品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合作学习法: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游戏法: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展开和折叠物品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教师用实际物品(如盒子、卷筒纸等)进行展开和折叠的操作来引导学生了解展开和折叠的概念。
2. 展开物品通过教师对物品进行展开的操作,让学生观察出展开物品的特点和规律。
并将物品通过展开转化为图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3. 折叠物品通过教师对物品进行折叠的操作,让学生观察出折叠物品的特点和规律。
并将物品通过折叠转化为图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4. 操作练习通过示范与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展开和折叠物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5. 训练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展开、折叠物品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本册教科书第14页“展开与折叠”。
学习目标1.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体验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能正确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学习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纸片。
学习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一、情境导入出示一个正方体,复习面的特征。
师:请看,像这样沿着棱剪开(放下其中一个面),使这个正方体完全的展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我们叫做正方体的展开图,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会是什么样的?(停顿十几秒)师:你能说一说你想象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吗?(请2-3名学生说)师:想象的图形还真不少,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
(板书课题)二、新知探究活动一:剪一剪师:现在大家手里都有一个正方体,我们试着剪一剪,验证大家想象的对不对,并根据你的展开图,从前面教具展开图中找出与你的一样的贴在黑板上。
在活动时,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投影出示)要求:1、将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
2、每人剪一个正方体。
剪的时候一人操作,其他人观察,然后轮换。
3、组内研究,变换不同的剪法,得到不同的展开图。
4、注意正确使用剪刀,别伤到手。
活动二:找一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展开图有没有重复?师:为什么剪出来的展开图形状会不一样呢?(剪的方法不同)师:这些展开图有何相同之处?(都由6个正方形组成)师:现在老师手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们判断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
(出示未被学生想到的展开图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如果学生都出示了,此环节取消。
)教师:能折成正方体吗?我们一起想一想,试一试。
(首先教师指出一个面的名称请学生通过想象说出折叠后其它面的名称,然后再请同学到前面来动手折成正方体)师:请同学们数数,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一共发现了多少种正方体的展开图?活动三:分一分:师:这些都是正方体展开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师:面对这些无序的展开图,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抓住它更多的规律和特点呢?(给它分类)师:好,那么我们就来为它们分类。
小学五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教案范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折叠和展开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等操作活动发现平面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分析根据本节课教学的总体构想,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教学流程:创设情景自主合作主动探索延伸训练小结归纳布置作业一、想一想出示教科书的图形,并让学生观察图形。
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合理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画一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
然后,提出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是哪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让每个学生动手,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三、做一做。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提出问题:你画的天窗和门的位置合适吗?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主要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后主动思考的意识。
四、试一试让学生计算出小仓库的实际占地面积。
一个小仓库的形状就是你叠出来的样子,而它各边的实际长度是图中相应长度的100倍。
小学五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教案范文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3.前置性作业(1) 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4. 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教学过程:课前3分钟内容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设板书计:展开与折叠小学五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教案范文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继"长方体的认识"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4篇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1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上节又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
对展开与折叠的实践及探究活动参与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实验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教学活动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将下面的纸板,为一厂家折叠出如图所示的产品包装盒吗?教学活动2请学生提问:通过动手制作及观察后,你能对这个包装盒的外观提出几个问题吗?学生开始分小组观察、讨论并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可请部分学生公布所在小组提出的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主要问题:(教师把这些主要问题投影出来) 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是什么图形?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学活动3下面四个图形中有没有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的?(学生对图形进行折叠操作,分小组探讨后,各小组代表自由对动手实践后的结果进行阐述或交流。
)教学活动4将教室里的粉笔盒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多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吗?试一下,越多越好。
教学活动5想一想:把上面的粉笔盒换成圆柱形易拉罐、圆锥形冰淇淋外壳后,类似沿着自己在上面所标识的虚线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又会得到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并把想像出来的图形草图画在纸上。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2本节课是安排在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之后、又在“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知识的链条结构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及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技巧。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分类介绍什么是展开与折叠,展开与折叠的分类及应用。
2. 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学习如何将平面图形进行展开与折叠,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3.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学习如何将立体图形进行展开与折叠,如立方体、圆柱体、锥体等。
4. 展开与折叠在实际中的应用探讨展开与折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包装设计、建筑设计等。
5. 展开与折叠的创新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展开与折叠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熟练进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引导学生进行展开与折叠的创新实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与折叠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展开与折叠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4.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作品: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创新成果,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模型、教具等教学资源。
制作PPT,展示展开与折叠的相关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2 展开与折叠》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2 展开与折叠》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可以通过展开和折叠的方式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北师大版的教材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和总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展开和折叠的概念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和小组讨论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激发和保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平面图形可以通过展开和折叠的方式相互转化,掌握一些基本的展开和折叠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平面图形展开和折叠的原理,能运用展开和折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对复杂平面图形的展开和折叠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直观教学: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展开和折叠的概念。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实物或图片,展开和折叠的模板,彩色粉笔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纸张,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展开和折叠现象,如纸箱、衣服、地图等,引导学生关注展开和折叠的概念。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展开和折叠是什么意思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一些平面图形的展开和折叠过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是本学期的一章重要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平面图形的折叠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四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折叠性质,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本章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折叠的基本方法,能够折叠出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但是,学生在解决复杂的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折叠性质。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折叠性质。
2.教学难点:让学生解决一些复杂的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折叠性质。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张,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
2.准备一些复杂的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用于学生的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图形的折叠性质。
然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折叠性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的折叠性质。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折叠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折叠性质。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复杂的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展开与折叠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相关术语;2. 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技巧,并能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中;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技巧;2. 难点:运用展开与折叠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学生练习册;3. 折纸纸张。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折纸作品,并问学生该作品如何制作出来的。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何种方法将一张纸折叠成精美的折纸作品。
Step 2 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折纸作品背后的展开与折叠原理。
2.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Step 3 理论学习(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介绍展开与折叠的常用技巧,并通过示意图进行示范和解释。
3. 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模仿示范进行展开与折叠的练习。
Step 4 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折纸活动,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折叠完成指定的折纸作品。
2.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折纸作品,并用板书整理归纳出折纸的展开与折叠过程。
Step 5 知识巩固(10分钟)1. 教师通过练习册的相关题目,进行课堂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答案,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Step 6 拓展应用(15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技巧设计并制作自己的折纸作品。
2. 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解其中的展开与折叠过程。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展开与折叠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学生进行问答互动,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 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技巧。
2. 提醒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折纸设计灵感,并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单元第二课时《展开与折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展开和折叠的概念,能够通过展开折叠获取信息,理解几何图形的特性。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将几何图形进行展开折叠,并通过展开折叠获取其中的信息。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展开折叠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掘几何图形的美和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展开和折叠的概念,理解几何图形的特性。
(2)能够将几何图形进行展开、折叠,并通过此法获取信息。
2.教学难点理解几何图形的特性,不仅要看到其表面的形状,还要从更深层次的结构进行思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展开和折叠概念,例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习与讲解(1)让学生认识折纸图的特点,比较展开和未展开的图形,了解展开图与原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2)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进行展开和折叠,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尝试,发现展开和折叠的方法。
3. 练习(1)让学生自己尝试折纸,通过展开和折叠,获得图形的信息。
(2)让学生进行自己的创作,如:通过展开和折叠将几何图形进行变形、拼合等。
4. 总结(1)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
(2)鼓励学生用展开和折叠的方法来理解和解决其他数学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折纸作品、展开图、答题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发现问题和加强辅导。
2.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折纸作品、答题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五、教学资源(1)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笔记本电脑等。
(2)练习册、教材等。
六、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本节课为一节课,共计 45 分钟。
2.教学时间和地点:教学时间为 2022 年 3 月 15 日下午 2 点至 4 点,地点为学校303教室。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2 展开与折叠|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和基本方法;2.学会画出折纸图形并根据折纸图形进行展开与折叠操作;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和方法;2.折纸图形的画法及展开与折叠的操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将三维空间中的图形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转化为二维平面上的图形。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呈现老师带来一些折纸图形,比如:正方体、长方体等,让学生动手折叠,并观察、思考这个过程,看一看这个折纸图形会分解成什么样的二维形状。
2. 概念讲解老师讲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介绍展开与折叠的意义和重要性。
3. 折纸图形的画法及操作通过案例,让学生画出一些简单的折纸图形,并进行展开与折叠操作。
4. 练习与应用学生将会在课堂上自己尝试绘制一些折纸图形,并完成展开与折叠的操作。
教师提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套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解决。
5. 总结与扩展通过讨论、设计一些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扩展和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四、教学评价1.完成基本的展开与折叠的操作,知道其意义和重要性;2.画符合要求的折纸图形,并进行操作;3.能够解决初步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展开与折叠是数学中重要的几何概念,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学习的理解和认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情境设计和问题设置,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不过,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和折叠(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一些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一些立体图形可展开成平面图形,发展空间观念;(2)、由观察、折叠等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3)、了解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能由侧面展开图想象出棱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归纳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表达,合作交流感受数学活动的生动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特征,能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图形可以折叠成棱柱。
三、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四、教具准备:圆锥冰淇淋筒、长方形纸、供折叠用平面图形若干棱柱实物、胶纸。
五、教学过程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演示:⑴将圆锥形的冰淇淋筒沿一虚线剪开展成一平面的扇形。
⑵将长方形纸折叠数次围成棱柱的侧面。
Ⅱ.探究新课问题:如何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以上活动?能否用语言归纳以上活动中你的感受?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活动,并能主动说出“展开”和“折叠”。
同座交流感受并能大胆表达。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Ⅲ.做一做1、图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学生动手操作。
图一图二2、由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
3、演示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棱柱。
4、观察理解归纳。
(1)、棱柱的有关概念: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都叫棱,其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侧棱。
(2)、棱柱的特征:①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②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图形,且都是多边形;③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
(3)、棱柱的分类: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它们的底面分别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四棱柱。
(4)、棱柱中各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一个n棱柱(n≥3且n为正整数)有2n个顶点,3n条棱,(n+2)个面(两个底面和n个侧面),且顶点数+面数-棱数=2.5、学生在自己的模型上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2.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二)能力目标:经历展开与折叠活动,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热情。
2.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展成平面图形。
2.圆住、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难点: 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将一个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其过程。
突破重难点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便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因成功的尝试树立起学习几何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若干个硬纸板做成的正方体、剪刀、微机。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教师课前准备好一些硬纸片,如图所示,让学生思考经过折叠能变成几何体吗?学生先思考、猜想、回答。
引出课题——《展开与折叠(二)》(板书课题)让学生感受图形由平面到空间变化的过程。
二、设疑激趣自主合作接着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今天老师将要送给同学们一个礼物(拿出一个正方体的小盒子).有谁愿意接受呢?选择一名学生上来把它打开.(生):空的示意再用剪刀把它沿棱剪开来看.学生剪开后得到一个平面图形上面写着“祝你学习进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合理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提出问题:你能将正方体沿某一棱剪开后得出几种不同的展开图?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盒子,分配给各小组,请学生在正方体盒子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提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随意的剪,并把剪好的同学把作品贴到黑板上,给予积极评价.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十一种不同的图形,教师可有意识地将剩下图形补充演示给学生(把不同形状的图形留在黑板上,多媒体演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让每个学生动手,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展开与折叠》问题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展开与折叠》一、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平面展开图,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
2. 过程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平面展开图,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
2. 难点:从平面图形想象出立体图形,以及通过折叠制作立体图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包装盒,让学生思考这些盒子是如何由一张纸折成的。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展开与折叠》。
2. 新授环节:(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平面展开图分别是什么形状?可以怎样折叠成原来的立体图形?(2)小组活动:分发相应的剪纸材料,让学生动手尝试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平面展开图,并尝试折叠成立体图形。
(3)教师讲解: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指导,解释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题目,包括识别平面展开图对应的立体图形,以及根据平面展开图折叠成立体图形等。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习题。
2. 利用家里的废纸,尝试制作其他的立体图形,如锥体、球体等。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性,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动手操作。
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要及时解答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
执教:郭利锋(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大良实验小学)
指导:蒋向阳(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大良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展开与折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安排在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之后、又在“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知识的链条结构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生不断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认识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从而加深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作好铺垫。
教材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特别强调动手操作和展开想象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首先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由于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因此得到的展开图的形状也可能不同,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然后,教材安排了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的活动,这个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应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活动来验证
猜想,让学生在反复的展开和折叠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并且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发现与成功的喜悦。
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但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还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操作和想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充分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