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与折叠(1)--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优秀7篇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纸盒、剪刀、尺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说一说: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1)六个面(2)12条棱(3)8个顶点不同点:六个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剪一剪:引导学生通过把1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图。
2、说一说:正方体展开图是怎样的?3、将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试试看。
4、比一比。
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相同点不同点学生动手剪开正方体纸盒。
观察,得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展开图。
小组中进行交流。
说说自己剪的方法,比一比展开图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剪开长方体盒子,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
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盒子进行比较。
通过复习巩固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引入认识展开长方体、正方体的折叠。
通过剪一剪等实践活动,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相同点:有六个面。
不同点:六个面的大小不同。
5、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正方体?长方体?① 围成正方体所要的条件?② 用手中的材料尝试折叠。
③ 独立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要求。
④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练一练1、教科书第一qi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看展开图。
在操作中进行验证。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思考:与1、2、3号面相对的的是几号面?2、教科书第一qi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展开与折叠方法。
1.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展开与折叠的定义介绍展开与折叠的概念,解释展开是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折叠是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
2.2 基本展开与折叠方法讲解常用的展开与折叠方法,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展开与折叠。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如纸盒、纸袋等,引导学生观察展开与折叠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3.2 新课讲解讲解展开与折叠的定义及基本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3.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或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3.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心得,讨论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展开与折叠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基本方法的掌握。
4.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以及对展开与折叠方法的运用。
4.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展开与折叠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素材准备展开与折叠的相关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学素材。
5.2 教学工具准备剪刀、胶水等工具,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5.3 教学软件利用多媒体软件或教学软件,展示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展开与折叠的实践项目,如制作一个纸盒。
6.2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提高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兴趣。
7.2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展开与折叠任务,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挑战和发展。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物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立体图形展开后的平面图形形态,掌握简单的几何体展开图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美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1. 知识与能力: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理解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关系,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方法在本节课的开始,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
展开是指把一个已经折叠或组合在一起的物体或图形展开成其原始状态,而折叠则是指将某个物体或图形按照一定的方式弯折起来。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纸张的折叠与展开,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将介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变化,如长方形折叠成正方形、三角形展开成平行四边形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展开与折叠是图形转换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方法。
对于平面图形,我们可以教授如何通过连线、标注角度和长度等方式来进行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对于立体图形,我们将介绍如何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折叠方式,如沿着某一轴线进行折叠。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并能够独立进行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深刻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理解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关系,并熟练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方法。
这将为他们在后续学习中解决更复杂的图形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简要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展开与折叠》。
课时教案1.2展开与折叠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3.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平面图形),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作好引入的准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许多数学研究的原型都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众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二、学情分析:.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通过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发展空间观念.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关键通过剪,折等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逐步学会正确判断简单几何模型与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联系.突破方法分析探索、问题解决.四、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索交流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探究.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上号码、上面可以活动的五棱柱及展开图;一底面可以活动的六棱柱、三棱柱的展开图;正方体、长方体模型.学生准备:预习本堂课内容;课纸板;本堂课所需的五棱柱、六棱柱、三棱柱、四棱柱的展开图;剪刀、粘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投影展示立方体模型.小组讨论回答:(1)这个立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那些面的形状、面积完全相同?(2)这个立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二)、讲授新课活动一探索立方体的展开图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与同伴交流.正方体有六个面,沿着不同的棱裁剪,展开图也形状各异,可分为11种,下面归类梳理:6个图形第二类:“132”型;特点:三个连成一排,两侧分别连着1个和2个正方形。
如下面3个图形第三类:“222”型;特点:两个连成一排的正方形的两侧又各有两个连成一排的正方形。
展开与折叠【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2.通过想象、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操作活动中揭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1.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理解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
2.能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正方体图形。
【教学难点】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学方法】实验一一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正方体形状的盒子,为了设计和制作的需要,我们应了解正方体盒子展开后的平面图形。
二、讲授新课。
做一做: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一)你能得到哪些形状的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让学生板书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二)你能得到下图中的平面图形吗?(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刚才折叠的过程。
想一想:下图中的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议一议:下图中图形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形的盒子。
折好以后,与1相邻的数是什么?相对的数是什么?先想一想,再具体折一折,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练习:教材随堂练习。
三、课时小结。
归纳总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的11种情况: “一四一”型数:小正方形的个数(6个)。
看:小正方形的排列方式(一四一式; 式; 三式; 二式)。
想一想:在心里折一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检测。
(四)【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七年级数学教案展开与折叠9篇展开与折叠 1教学目标:1. 通过,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2. 学生通过动手动脚实验,发挥想象,开展讨论等方式,认识立体图形与它们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3.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教学重点:将立体图形展成平面展开图;教学难点:按规定形状把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提出问题:如果把正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平面展开图会是什么样子的?二.教学过程动手做一做活动1:把圆柱,圆锥的侧面沿虚线剪开,观察: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几何图形?请画出它的侧面展开图结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活动2:把无盖的的正方体纸盒按图中的红线剪开,并画出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把你的展开图与同学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同一正方体按沿棱按同一方式剪开可以得到相同的平面展开图.活动3: 自由发挥,尽显风采将正方体图形沿某些棱按你喜欢的方式剪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在与同学交流对比,你有什么发现?结论:同一个正方体沿不同的棱剪开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活动4:将正方体沿棱剪开成平面展开图,你能的到以下图形吗?请你试一试.想一想:要将一个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展开图要剪开多少条棱?观察: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什么特点?活动4:将长方体沿棱剪开成平面展开图,与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比较,你发现他们有何异同?三.练一练四.小结: 畅所欲言1. 你学会了什么?2. 你最喜欢的一个环节是什么?3. 你收获了什么?五:布置作业小组合作探讨:将正方体沿棱展开成平面图形,到底回出现多少种不同的图形,剪一剪,试一试,把所得的图形在纸上画出展开与折叠 2展开与折叠教学目标:1. 通过展开与折叠,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2. 学生通过动手动脚实验,发挥想象,开展讨论等方式,认识立体图形与它们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3.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教学重点:将立体图形展成平面展开图;教学难点:按规定形状把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提出问题:如果把正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平面展开图会是什么样子的?二.教学过程动手做一做活动1:把圆柱,圆锥的侧面沿虚线剪开,观察: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几何图形?请画出它的侧面展开图结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初一数学教案展开与折叠1教案初一数学教案 - 展开与折叠教案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活动,帮助初一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几何关系以及几何图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白板或黑板- 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纸张和剪刀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5分钟)- 向学生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展开与折叠。
- 引导学生回忆折纸游戏或其他涉及纸张折叠的经验,并询问他们能否从折纸中得到新的几何图形。
- 解释本课的目标是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让学生发现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关系。
2. 展开几何图形(15分钟)- 将白板上划分为四个部分,并在每个部分上绘制一个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 要求学生预测每个几何图形展开后的样子,并将他们的预测写在白板上。
- 展示每个几何图形的展开结果,并与学生一起比较预测结果。
3. 折叠几何图形(20分钟)- 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和一把剪刀。
- 引导学生按照指示将纸折叠成不同的几何图形,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 让学生观察每个折叠完毕的几何图形,并讨论折叠前后的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从一个折叠的几何图形中得到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4. 深入探究(2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一个已知的几何图形,是否存在多种展开方式?- 分组让学生通过折叠不同的纸片,尝试得到相同的几何图形。
- 让学生交流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规律和问题。
- 引导学生总结:展开与折叠是否会改变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5. 巩固练习(15分钟)- 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练习展开与折叠的技巧,并思考题目中的问题。
-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提供帮助和解答疑惑。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在展开与折叠活动中的发现和体会。
-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学习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关系的变化。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使用创造性的方式进行展开与折叠活动,如折纸手工或纸艺创作。
2023五年级数学学期展开与折叠教学教案(8篇)2023五年级数学学期展开与折叠教学教案(8篇)应当如何写五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教案呢?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五年级数学学期展开与折叠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3五年级数学学期展开与折叠教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展开与折叠”【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
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
“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课前学生调研:参与对象:五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机抽取10人问题设计:①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你有什么了解?②给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动手剪开并折叠回正方体。
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刚才折叠的过程。
调研情况:问题①:学生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顶点、面的特点。
问题②:在教师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有两个学生在剪开正方体时将图形剪散。
学生在剪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长。
剪开正方体后再折叠回去,学生非常熟练。
问题③:两个学生无法用语言描述折叠的过程,其余的孩子需要边折边说。
让学生不动手折叠,想象说出刚才折叠的过程学生感觉难度很大。
调研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顶点,以及长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与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的不同等。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展开与折叠(一)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展开与折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
本节主要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是从正方体纸盒的展开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正方体的十一种平面展开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出正方体十一种展开图的特征。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特征。
同时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棱柱的展开图;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充分的实践,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几何直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在充分经历实践、探索、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教学重难点:重点: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展成平面图形;难点: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将一个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其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先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第四环节:巩固基础,检测自我;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及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技巧。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分类介绍什么是展开与折叠,展开与折叠的分类及应用。
2. 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学习如何将平面图形进行展开与折叠,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3.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学习如何将立体图形进行展开与折叠,如立方体、圆柱体、锥体等。
4. 展开与折叠在实际中的应用探讨展开与折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包装设计、建筑设计等。
5. 展开与折叠的创新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展开与折叠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熟练进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引导学生进行展开与折叠的创新实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与折叠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展开与折叠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4.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作品: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创新成果,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模型、教具等教学资源。
制作PPT,展示展开与折叠的相关知识。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展开与折叠的定义、分类和应用;掌握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了解空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原理。
1.2.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1.3 教学内容展开与折叠的定义及分类;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空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原理。
第二章: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2.1 基本概念展开图的概念;折叠图的概念。
2.2 展开与折叠方法矩形的展开与折叠;三角形的展开与折叠;平行四边形的展开与折叠。
2.3 实际应用制作纸盒;制作纸扇。
第三章:空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3.1 基本概念空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原理;常见空间图形的特征。
3.2 展开与折叠方法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圆柱体的展开与折叠。
3.3 实际应用制作纸箱;制作纸灯笼。
第四章: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1 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了解服装展开与折叠的方法;掌握服装设计的展开与折叠技巧。
4.2 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了解包装展开与折叠的方法;掌握包装设计的展开与折叠技巧。
4.3 建筑模型制作中的应用了解建筑模型展开与折叠的方法;掌握建筑模型制作的展开与折叠技巧。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课程所学内容;强调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2 拓展活动进行展开与折叠创意作品展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第六章: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续)6.1 特殊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了解不规则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掌握圆形的展开与折叠技巧。
6.2 综合应用制作简易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模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展开与折叠应用。
第七章:空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续)7.1 组合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学习组合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探讨组合图形展开与折叠的技巧。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丰富对正方体的认识.2.掌握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形式,并能准确判断.3.能够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判断各面之间的关系.4.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形式,并能准确判断.难点: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判断各面之间的关系.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师课件演示其中一种操作方法.【合作探究】(1)将正方体沿着棱剪开,一共可以剪成几种平面图形呢?(2)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规律呢?你能将它们分一分类吗?预设答案:正方体展开图共有11种.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正方体展开图的几种类型:“一四一”型6种,如下图:“二三一”型3种,如下图:“二二二”型,如下图:“三三”型,如下图:【想一想】提问:下面的图形,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预设答案:左边的是“二二二”型,能围成正方体. 右边的四个正方形连在一起,不可以围成正方体.【探究】问题:下图中的图形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形的盒子,折好以后,与1相邻的数字是什么?相对的数是什么?预设答案:与1相邻的数字是:2、4、5、6 与1相对的数字是:3456123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1.下列图形中,不是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是( ).分析: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一四一”型、“二三一”型、“二二二”型、“三三”型.只有C不符合正方体展开图的形式.答案:C2. 如果将正方体的表面.分别标上数字1、2、3、4、5、6,使得它的任意两个相对面的数字之和为7,将它沿某些棱剪开,能展开成下列的平面图形吗?分析:任意两个相对面的数字之和为7,说明1和6相对;2和5相对;3和4相对. 图(1)符合要求;图(2)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图(3)中1和6相对,2和4相对,3和5相对.答案:可以展开得到图(1)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相关资料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展开与折叠(一)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展开与折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
本节主要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是从正方体纸盒的展开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正方体的十一种平面展开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出正方体十一种展开图的特征。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特征。
同时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棱柱的展开图;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充分的实践,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几何直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在充分经历实践、探索、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教学重难点:重点: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展成平面图形;难点: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将一个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其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先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第四环节:巩固基础,检测自我;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基本方法。
2. 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3. 展开与折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难点:展开与折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引发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展开与折叠的定义及特点,讲解基本方法。
3. 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观察、分析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过程。
4. 展开与折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包括:1. 学生对展开与折叠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常见几何图形展开与折叠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展开与折叠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能力。
5. 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相关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七、教学资源:1. 实物模型:正方体、长方体等。
2. 教学课件:展开与折叠的动画演示、案例分析等。
3. 练习题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题。
4. 讨论素材:生活中展开与折叠的图片或视频。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其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展开和折叠的定义。
探讨展开和折叠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利用实物模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展开与折叠的过程。
1.4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些实物,如纸张、衣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展开和折叠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自己动手进行展开和折叠操作,并总结其特点和规律。
1.5 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操作过程,评估学生对展开与折叠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一份关于展开与折叠的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应用能力。
第二章:二维图形的展开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二维图形的展开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二维图形的展开方法,如矩形、三角形、圆形等。
探讨二维图形展开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制作纸盒、衣物折叠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二维图形的展开方法。
利用图示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二维图形的展开过程。
2.4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些实际例子,如纸盒、衣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其展开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自己动手进行二维图形的展开操作,并总结其展开方法。
2.5 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操作过程,评估学生对二维图形展开方法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一份关于二维图形展开的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二维图形展开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三维图形的展开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三维图形的展开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三维图形的展开方法,如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
探讨三维图形展开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制作纸盒、家具设计等。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展开与折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掌握其基本方法。
(2)能够将简单的几何体沿某个平面进行展开,并理解展开图形与原几何体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展开与折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方法,理解展开图形与原几何体的关系。
难点:如何将几何体沿某个平面进行展开,并理解展开图形与原几何体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体模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
2.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把剪刀、一支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如衣服、盒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展开与折叠的?展开后的图形与原物体有什么关系?2. 自主探究:(1)让学生尝试将一张白纸沿某个平面折叠,观察折痕所在的位置,思考折痕与纸张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折叠经验,探讨如何将几何体沿某个平面进行展开。
3. 教师讲解:(1)讲解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基本方法。
(2)讲解如何将简单的几何体沿某个平面进行展开,并展示实例。
4. 动手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给定的几何体模型沿某个平面进行展开,并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与原几何体的关系。
5.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展开与折叠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基本方法,学会了如何将简单的几何体沿某个平面进行展开,并理解了展开图形与原几何体的关系。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运用展开与折叠的知识进行制作?2.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展开与折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一个纸盒、设计一个衣服的款式等。
展开与折叠——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
展开与折叠
灵城一中蒙
燕
教学目标:
1.
通过展开与折叠,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动手动脚实验,发挥想象,开展讨论等方式,认识立体图形与它们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
3.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
将立体图形展成平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按规定形状把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提出问题:如果把正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平面展开图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教学过程
动手做一做
活动1:
把圆柱,圆锥的侧面沿虚线剪开,观察: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几何图形?请画出它的侧面展开图
结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1.2展开与折叠(1)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2.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难点:依据展开图形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那么其它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又是怎样的呢?其中又蕴涵着哪些知识?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展开与折叠.
二、解决问题
1.棱柱的分类
我们已经了解了棱柱,那么棱柱之间是否还有区别呢?
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2.棱柱的特点
若有若干几何体,你能立刻找到棱柱吗?棱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呢?
(1)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且互相平行的多边形.
(2)棱柱的侧面都是矩形.
(3)棱柱的侧棱长都相等.
(4)棱柱各元素间的数量关系如下:
3.能折成棱柱的平面图形的特征
我们已经见过很多平面图形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能折成几何体.比如:棱柱.若能折成棱柱,一定要符合以下特点:(1)棱柱的底面边数
=侧面数.(2)棱柱的两个底面要分别在侧面展开图的两
端.(3)四棱柱的平面展开图中只有5条相连的棱.
三、应用、拓展
[例1]三棱柱有_____条棱,____个面,其中侧面是____
形,_____面的形状一定完全相同.
[例2]一个棱柱有12个顶点,所有侧棱长和为36 cm,
求每条侧棱的长.
[例3]下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
练一练:课本第12页1题.
1、把左图中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折叠成一
个长方体,那么与字母 J重合的点是哪几个?
2、下列图形哪个不是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四、反思棱柱有哪些特点?请你作一个小结.
五、作业习题1.3知识技能1、2、3题;问题解决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