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还有刚才我们提到的第四个误区,过分依赖技术,弱化教师作用。我觉得很多老师特别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们都感觉到特别的累,其实累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老师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制作课件上,而对教材内容本身的挖掘、分析可能关注很少,很少去考虑到在课堂教学当中,我怎么去引导启发学生来分析解决问题,老师的指导没有体现出来。
郭老师:王老师说的这个例子非常幽默但也非常能说明问题,就是说老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你即使利用了信息技术创设了教学情境,但是如果不考虑教学目标的话,你是图有其表,因此我们老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的需要出发来创设情境。
张老师:我们谈到第二个误区,就是重视活动形式,轻视活动效果。这一点我也想给老师们举个例子,我曾经听过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专题研究课。这个课老师是在计算机房上课,学生是人手一台电脑,老师把任务放到网页上,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收集资源,做一些课件,当时课堂上的气氛特别热闹,学生也特别积极,课下的时候我就跟学生聊天,我说,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说做课件。就是说老师并没有把这个课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这讲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我们想从三个方面来展开:1、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存在哪些误区;2、信息技术与学生教学整合的目的和意义;3、如何进行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首先我们来聊一聊第一个问题:
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存在哪些误区
应该说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我们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但是冷静观察你会发现,目前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方面也存在一些误区,那么张老师据你的了解都有哪些误区呢?
张广宇老师:确实郭老师刚才反映的问题,也是我接触到了解到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咱们很多老师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也确实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概括起来我认为有这四个方面:
1、强化情境创设,淡化教学目标
2、重视活动形式,轻视活动效果
3、过分依赖网络,忽视其它资源
4、过分依赖技术,弱化教师作用
张老师:非常好,我觉得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学生兴趣可能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整合当中的一个最直接的目的之一吧。我们可以看到媒体的选择确实是很有针对性,从刚才这个视频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正好反映的是父亲和女儿在追星问题上产生的矛盾,实际上像类似于这样的矛盾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也会存在,所以说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当中来,学生觉得会很亲切。
张老师:造成视觉上的疲劳。咱们中国古话说的好“过由不及”,实际上这就提醒我们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时候,必须把握好度。那么我们看了很多公开课和研究课,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运用的多媒体素材太多了,而且给信息展示的速度也非常快整个课堂教学的容量非常大,学生还没来的及去思考去分析时候,这个就过去了,就是走马观花,也没有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课也就是形式,老师在课程上扮演的角色实际上也就充当了媒体展示的角色。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转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张老师:郭老师你提到的第一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我觉得特别的重要,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兴趣的调动的程度,可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教学整合的目的和意义
郭老师:这个现象也说明老师他没有以学生为本位来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他在短时间内接受超量信息,学生就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了想象的空间,也没有了表达的机会,那么这必然会影响到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授受,但是有些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在充当媒体播放器这一样一个角色,那么为了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必须明确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它的目是的什么,或者说意义何在?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郭教师:那么在实践当中,教师们有哪些做法呢?让我们来看一段教学片断:(略)
这个教学片断是王祺教师《正视逆反》的教学片断。在刚才这个片断当中我们看到,王老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赵丽蓉老师的一个小品,可以看到,观看这段视频的时候,学生的情绪非常的高涨,这课就在这样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那么我想问一下,王老师为什么把这个小品作为这节课的导入呢?
王老师:是的,我觉得现在确实存在这种技术至上的观点,我们看到了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的时候,为了追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形式,可以讲已经做得有点过了,为什么呢?很多老师是只要能用电脑打的、能用屏幕显示的,他就绝对不去手写,用电子的东西代替了他的板书,实际上板书的作用不能忽视,它是重点的一种提示,是一种思维结构导图的形式,但是它被电子板书替代了。还有的老师在实际教学当中用了很多素材,比如,凡是能用动画展示的、能用视频展示的,老师就不去讲,不去说了,所以课堂下来就是看录像片,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如果我们信息技术用的太泛滥的话,反而干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郭老师:那么我想,如果授课教学知道学生的回答,肯定会引起他对这节课的反思。关于第三个误区是过分依赖网络,忽视其它资源,这种现象应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网络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老师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还不能忽略那些传统的方式,比如说,读书、看报,还不能忽略这样一些传统的方式。
郭教师:关于误区,张教师总结在非常全面,那么实际上这些误区,都反映了对核心问题的理解,就是说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谁是内容,谁是形式,到底谁应该为谁服务?
王祺老师:实际上两位老师的观点我都同意,但是我想举个例子来说,这样可能更加形象,我曾经听过一节评优课,它也是讲九年级的一个叫做《社会主义道理是中国人民必然的选择》的内容,这是原来旧教材课改之前的内容,这个老师其实还是很有意识去应用信息技术的,那么他在课前导入的时候,就采用了这样一个方式,他找了关于大海的一张照片,然后配上悠扬的音乐,然后他提出一个导入的问题,就是大家看到了这张大海的照片,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想到了什么?我不知道两位如果看到照片会想到什么?可能壮观、雄伟等等,包括有些学生都说了我想到了母亲,大海啊故乡等等,学生谈了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谈到老师想要的那个点上,结果老师急坏了,课堂开始了五六分钟了还没有进入正题,结果老师急了,自己说了,说同学们我们看到大海这张图片,我们就想到了变革,可能当时只有他一个人想到了变革。所以这个例子说明了,如果形式不为内容服务的话就显得很别扭,尤其是这种生拉硬拽的导入,用了信息技术的形式了,也用了图片了,也用了音乐了,也用了多媒体了,但是他忽略了目标,目标是什么?这两者没有联系到一起,所以最后产生啼笑皆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