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负荷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合理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它反映着练习过程中,学生身体的生理机能一系列变化。
课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随着学生的机能能力的改善和提高,适当地增加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增加是逐步的、适度的,增加过快、过猛,不仅不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有损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产生意外的伤害事故。
所以,科学地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
在课结束前,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在教学开始阶段,如在学校每学期的开始几堂课,运动负荷适当小些,以后逐渐加大。
具体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的要求,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课的类型和要求来安排运动负荷。
由于课的主要目标不同,安排运动负荷也不应一样。
如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复习课一般比新授课的运动负荷要安排大一些。
2、运动负荷应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水平。
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安排运动负荷还应考虑其他有关的制度,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练习场地和卫生情况等。
3、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
教师不仅在课前要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在课的进行中还要细致地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调节运动负荷。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新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视了心理效应,而今许多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生理效应,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安排。
如何把握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2019-08-04体育教育的核⼼⽬标是促进⼈的全⾯发展,尤其是⾝⼼的和谐发展。
⽆论是哪⽅⾯的提⾼都依赖于必要的⽣理和⼼理⽅⾯的刺激,⽣理机能和⾝体形态等⽅⾯的优化⼜依赖于必要运动负荷。
所谓运动负荷是指⼈锻炼时所承受的⽣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
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
过⼩则达不到锻炼的⽬的;过⼤⼜会超出了学⽣⾝⼼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分不利。
因此,体育课中如何把准运动负荷的度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现⾏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体育⽼师的“负荷意识”淡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常重视课程对学⽣体育兴趣的培养,强调凸显学⽣在运动中的快乐,这样⼀来,教师就很容易对运动负荷忽视。
在教学实践中着⼒培养学⽣的兴趣,这本来⽆可厚⾮,但由于只注重了兴趣⽽忽略了必要的负荷刺激,再加上有些教师缺乏将两者有效统⼀的⼿段,还有些教师责任⼼不强,把运动负荷这⼀项忽略不计了,任凭学⽣⾃由发挥,出现了学⽣有的吃得过饱,有的吃不饱的现象,教师淡化了负荷意识,久⽽久之,学⽣也会偷懒,本应该能起到锻炼作⽤的活动⾃然就打了折扣了。
2. 学⽣的被动参与增加负荷设计与实施的困难为了确保适宜的运动负荷,教师要适当加⼤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但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体育教师⾸先要⾯临来⾃学⽣的“阻⼒”,学⽣⼤多是独⽣⼦⼥,在家⾥形成了怕苦怕累的娇⽓作风,因此,要加⼤运动负荷就意味着让学⽣承受更⼤的痛苦,所以,⼀部分学⽣在活动时就有意与⽼师对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师⽣博弈”久了以后,教师慢慢地就会去迁就学⽣。
3. 课堂结构不合理,班级⼈数多,导致负荷偏低中⼩学体育课的基本结构有以下三⼤部分组成: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从时间的分配来看,课的基本部分是课的主要部分、学习任务主要在这⼀部分进⾏,再加上场地⼩、器械少、上课⼈数多造成了学习空间和资源的拥挤,练习密度上不去,教师也顾头不顾尾,学⽣学习纪律显得松散,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在体育课中要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的确是⼀种考验。
山东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立足我省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遵循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全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要求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教学设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实“教会、勤练、场赛”,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培养高尚的体育品德,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一)教学目标设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紧紧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1.运动能力目标设计高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
运动能力目标设计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和比赛活动,显著提高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了解和分 析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1一2.健康行为目标设计高中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
健康行为目标设计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形成基本健康技能,学会自我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与合作,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3.体育品德目标设计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社会责任感。
体育品德目标设计要使学生能够达成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胜不骄、败不馁;胜任不同的运动角色,表现出团队合作与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运动负荷管理制度一、运动负荷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原则:制定运动负荷管理制度必须以科学的数据和实验为依据,遵循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等科学原理,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合理性原则:运动负荷管理制度必须以运动员个体差异为依据,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运动水平、年龄等因素,合理地安排和调整训练负荷,确保每个运动员都能够在最佳状态下进行训练。
(三)系统性原则:运动负荷管理制度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学术研究、训练计划、监测评估、信息反馈等一系列环节,确保管理制度的全面性和连贯性。
(四)可操作性原则:运动负荷管理制度必须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运动员和教练能够根据制度进行实际训练,监察部门能够根据制度进行管理和监督。
二、运动负荷管理制度的内容(一)目标与原则:明确运动负荷管理的目标是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提高训练效果、提升竞技水平,坚持人本原则、科学原则、合理原则、系统原则等基本原则。
(二)运动员分类: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运动项目、训练经历等因素,将运动员进行分类,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和管理措施。
(三)训练计划: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包括周期划分、训练内容、训练强度、训练方法等方面,确保训练计划科学、系统和可行。
(四)运动负荷监测与评估:建立全面的运动负荷监测与评估体系,包括身体功能、心理状态、运动能力等各方面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效果。
(五)信息反馈: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和传递运动负荷管理的相关信息,供教练、运动员和管理部门参考,以便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管理措施。
(六)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教练管理、团队管理、医疗保障、营养保障、心理辅导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确保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三、运动负荷管理制度的实施(一)领导重视:领导部门要高度重视运动负荷管理工作,明确相关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指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标准要求。
其中,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运动负荷进行探讨。
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意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要求和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对中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要求。
二、运动负荷的概念1. 运动负荷的含义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所承受的力量和压力,是体育训练的基本概念之一。
它包括身体对运动强度、时间、频次的适应能力,是评价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
2. 运动负荷的分类运动负荷可分为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大类。
生理负荷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反应和变化,包括心率、呼吸、肌肉疲劳等指标;心理负荷是指人在运动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和疲劳,包括专注度、意志力等方面的表现。
三、运动负荷与健康1. 运动负荷对身体的影响适当的运动负荷可以促进体能的提高,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和发育成长。
但如果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 运动负荷对心理的影响适当的运动负荷可以缓解压力,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意志力和自信心。
但如果运动负荷过大,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运动负荷1. 加强对运动负荷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和教师应当加强对运动负荷的认识和理解,深入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
2. 科学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和活动根据学生的芳龄、性莂、体质等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课程和活动,控制运动负荷的大小和强度,避免因过重的运动负荷而导致学生受伤或过度疲劳。
运动负荷与密度测定与分析报告科学合理的运动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何为科学合理的运动,在体育课中,我们一般将一节课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作为一种很好的衡量方式。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接触的是当代七年级的初中生,针对本人在实习期间对课堂的观察及科学合理的测量,仅就我所在的初中学生的体育课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作以下分析。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根据新课标的一系列要求,结合当今社会初中生的身体及心理情况,通过游戏竞赛等方法,是的学生的运动参与性及活动积极性提高,以达到运动检测的效果。
1.1研究对象宜昌市花艳中学701班学生44人,以一次体育课50米跑教学任务为例进行运动负荷监测。
1.2研究方法分别测定课前安静时、课的开始部分、课的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脉率。
课开始的准备部分为10 min;课的基本部分为30 min,分别测第5、10、15、20、25、30分钟脉率;结束部分为5 min。
以每分钟脉搏平均值为基础,以课的每分钟平均脉搏数、各部分每分钟平均脉搏数、主要教材的每分钟平均脉搏数绘制脉搏测定曲线图,计算平均生理负担量和生理负荷量等级,确定生理负荷量指数。
要特别注意课前安静时脉率,尽量设法排除课前影响脉率的各种外部因素,否则,计算出来的生理负荷指数可因安静时的脉率的上升而偏低。
1.3结果课前安静时脉率为80次/min;课的开始部分脉率为100次/min;课的基本部分第2分钟脉率为128次/min,第7分钟脉率为130次/min,第12分钟脉率为142次/min,第17分钟脉率为158次/min,第22分钟脉率为178次/min,第27分钟脉率为140次/min;结束部分脉率为100次/min。
浅谈新课改下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5-000-01摘要近些年来,各高校都在搞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测试结果却让人有喜有忧,喜的是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有了提高,总体呈上升趋势,忧是学生的体能指标体质状况总体却在下降,这一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究其原因,与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安排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新课改下,相当多的课忽视了运动负荷的安排,有的甚至没有运动量,整节课做做游戏、强调韵律、寻找一些肤浅的“快乐”,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过低,使体育课偏离了强身健体、身体练习的宗旨与本质。
下面着重从学生体质状况方面谈谈新课改下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的安排。
关键词新课改运动负荷安排一、学生体质状况及其产生的原因(一)学生体质状况呈下降趋势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汉族城乡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率持续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与汉族学生同步增长,同步改善。
但在学生体质健康得到改善的同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虽然与之前比较改善,但还是没有提高,还在低水平,在下降,特别是大中学生体质在下降。
学生体重与肥胖检出率持续增长,龋齿患病率出现反弹;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
从总体上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是很好。
就我们学校而言,近几年新生入学军训的情况及体育素质测试成绩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一直下降。
我校操场是300米跑道,每次课前准备活动,让学生慢跑5分钟,许多学生找各种借口不愿意跑,即使跑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气喘吁吁,有的学生喊这不舒服,那疼的,更有甚者脸色苍白。
从实际教学中也切实感受到学生体质状况在下降,心理愈加脆弱。
(二)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影响体质因素很多,有遗传、锻炼、心理、自然环境、卫生保健、生活方式、教育制度、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以及学校管理等诸多因素有关。
体育课运动负荷分析报告摘要近年来,面对新的学习目标领域,出现了淡化运动负荷的教学现象,本文依据教学实践和调查了解所发现的问题,对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教材、调节课堂的负荷节奏,灵活地运用教学教法,控制每节课的运动负荷,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运动负荷合理调节体育教学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因此,安排适当的运动量,对增强学生的体魄有重要意义。
如果运动负荷不够,密度小,则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同样,运动负荷和密度过大,就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只有正确合理的掌握运动量,才能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全面发展。
1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
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
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体育课的密度。
确定任务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能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2灵活运用教法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课时应精讲多练,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还应讲练结合。
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
还可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
反之,如学生的练习密度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
在低年级,应尽量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活动结果十分关心,因此,在低年级可多采用竞赛法,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的分散。
体育课如何把握运动负荷◆林义夏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却比以往有许多失败的地方,其中运动负荷的缺失这一项最令人担忧,我们不难发现,常态的体育课基本上抛弃了运动负荷,学生在没有运动负荷的环境中上体育课,只是一味让体育课热热闹闹,体验不到痛苦,当然也就失去了尝试痛苦之后的快乐,这样的体育课、这样的身体活动是残缺不全的,是现行体育课的畸形。
体育课运动负荷负荷意识 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的心脏,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身体参与活动必然要有一定的负荷,如果没有运动负荷,身体得不到体育锻炼,体育课失去了基本的功能。
而现行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却比以往有许多失败的地方,其中,运动负荷的缺失这一项最令人担忧。
如果学生在没有运动负荷的环境中上体育课,体验不到痛苦,当然就失去了尝试痛苦之后的快乐,这样的体育课、这样的身体活动是残缺不全的,是现行体育课的畸形。
下面就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作一研究。
一、现行体育课淡化运动负荷的原因1.老师的“负荷意识”淡薄现行课程标准过分的夸大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一味强调让学生的快乐,而运动负荷则很容易被忽视。
在教学实践中,只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由于只注重了兴趣性而忽略了必要的负荷刺激,再加有些教师缺乏将两者有效统一的手段,还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把运动负荷这一项忽略不计了,任凭学生自由发挥,出现了学生有的吃得过饱,有的吃不饱的现象。
教师没有了负荷意识,学生也会偷懒,本应该能起到锻炼作用的活动,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学生的不配合增加负荷设置了障碍要加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师首先要面临来自学生的“阻力”,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成了不吃苦的不良习惯,要加大运动负荷就意味着让他们承受巨大的痛苦,所以,他们在活动时有意刁难老师,不与老师配合的现象普通存在。
久之,老师就会一味迁就学生,不给学生加大运动负荷,教师把学生的健康放在了脑后。
3.课堂结构不合理,班级人数多,导致负荷偏低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结构有以下三大部分组成: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从时间的分配来看,课的基本部分是课的主要部分,学习任务主要在这一部分进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只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掌握课堂时间的分配,再加上场地小、器械少、上课人数多造成了学习拥挤,练习密度上不去,教师也顾头不顾尾,学生学习纪律松散,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很难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
高中体育活动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作者:赖昆栋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10期江西赣州●赖昆栋高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及时抓住这阶段多让学生进行身体活动,则能促进身体的发育,从而体质得到增强,也为以后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体育锻炼对高中生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要科学锻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只一门心思地锻炼而不考虑运动负荷对他们的影响,可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甚至起到反面影响。
从当今的现状来看,高中生的运动负荷普遍偏低,对身体锻炼没有什么很明显的影响。
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体育锻炼的前提,高中生在体育活动中过高的运动负荷与过低的运动负荷都是不合理的。
那么,多大的运动运动负荷才适合于高中生的?根据1983 年林中森《炼身运动负荷标准实验报告》以及近年来国内外所给出的权威理论,可以概括地认为,高中生体育课锻炼适宜的运动负荷为:在运动时其运动负荷要达到身体处于最大摄氧量和最大心脏输出量,用另一种心率的表达方法可以总结为:平均心率为120 分钟~140 次每分钟。
一、高中生体育课锻炼负荷偏低的原因据调查所知,高中体育教学中,高中生的最大心率平均在110~115 次每分钟左右,显然这一数据说明还不能达到锻炼负荷的标准。
笔者以为,锻炼负荷过低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课程标准中的一些教材内容对学生的要求过低。
新课程标准虽然对旧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正与改正,但仍有许多方面在没有实验的情况下就制定了标准,没有就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合理要求。
例如,某市编的教材上,体育标准中对高一年级体操学习项目是这样要求的:学习双杠支撑摆动前摆挺身下。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大都在16 岁左右,上肢力量还不能达到最大,力量很差,他们对挺身动作很难完成。
在课时的安排上,学习这一内容为4~5 个学时。
在短短的几节课里想让学生达到这个标准,既要学会完整的技术动作,又要达到较高的运动负荷,显然是难以做到的。
如果能降难度,让学生能“做得起来”,那么就可以加大运动量,从而提高运动负荷。
体育教学如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育《课程标准》中要求:体育课要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积极的极力和不断的探索,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通过合理运动负荷对身心的良性刺激性,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效果。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大过小都不行。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中的难点问题。
下面就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几点建议:1 把握学生的身体情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的身体情况不相同,他们所能承担运动负荷的能力也不一样。
因此,体育教师要了解所设计的运动负荷,在体育课中选取一位中等体育能力的学生为基准点,测出他的心率,然后把全班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各个层次进行不同次数的组数的负荷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的运动负荷要围绕基点上下波动让全体学生受益,要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有疾病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教师不仅在课前要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在课的进行中还要细致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
在教学教程中再根据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段等不同的情况,来具体指导、检查、督促、调整学生的实际“运动负荷”,努力使所有的同学都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同性质的教材要求不同的运动负荷,同样教材在改变其某些运动性后,也会对运动负荷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运动量大的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
如强度较小的走、投掷和强度较大的跑、跳跃等内容组合。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时,注意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去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合理安排负荷,寓趣于教、寓乐于教,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活泼愉快地参与活动。
185作者简介:刁兴亚,男,汉,山东龙口人,本科,单位: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关于体育运动负荷的设置与调节刁兴亚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摘要:我国青少年体质越来越差,与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运动负荷的不合理设置有关。
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运动负荷的设置,结合学生运动情况对运动负荷进行调节,以此保证学生运动负荷的合理性,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避免学生身体受到损伤,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往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过小或过大的问题频繁出现,使得学生的身体健康无法得到保障,且不利于体育教学的长远发展。
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设置与调节进行探究,希望能为体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利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负荷;设置;调节一、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通常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负荷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锻炼时间、锻炼强度、练习密度、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的影响因素。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才能够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设置与调节,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锻炼时间、锻炼强度、练习密度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随着锻炼时间的不断增长,学生的运动负荷也将随之提升,若是学生处于长期的运动状态,那么学生的运动负荷很容易超出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不符合学生健康锻炼的要求。
体育课程时间短,课程任务量大,所以在短时间内集中的高强度体育课程特别容易导致学生运动负荷超过身体承受范围。
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一定时间内消耗的体力及机体的紧张情况就是学生的锻炼强度,而训练负重量与训练速度对学生的锻炼强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存在较大差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必须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与实施运动锻炼,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身体素质的锻炼目的,促进学生的运动耐力与运动强度。
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身体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利用负荷指标的数据与对比,增加对学生运动负荷的有效控制与调节。
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对运动负荷的认识与思考作者:王彦春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0年第08期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体育教师正在努力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体育课教学。
在这几年里,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国家教委在对学生体质调研结果对比中发现,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水平等身体素质水平逐年下降,肥胖、近视率继续上升,青少年学生怕吃苦,怕受累,意志品质薄弱等毛病突显。
上体育课时,学生易疲劳和动作不灵活,或迟钝,运动能力下降以及易发生运动创伤。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应当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快乐,就是成功的体育课,而忽略了运动负荷。
那么,体育新课程是不是不再需要运动负荷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安排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认真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
下面,笔者依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体育新课程中对运动负荷的认识和思考。
学校体育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教学过程。
无论学生在进入学校时的体质状况如何,当他走出学校时,理应达到丰富的知识和强壮的体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的心脏。
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
身体参与活动必然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没有运动负荷,身体得不到体育锻炼,体育课就失去了基本的功能。
如果学生在没有运动负荷的环境下上体育课,体验不到痛苦,当然就失去了尝试痛苦之后的快乐。
这样的体育课,这样的身体活动是残缺不全的。
所以,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快乐,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健康。
初中体育课中如何监控和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作者:马海武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 2019年第9期马海武摘要:体育课基于“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坚持课改后新课标的教育教学思路。
如何提高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本文围绕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运动负荷进行有效监控与合理调控进行探究。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负荷;运动意识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9-0041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与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密切相关。
运动负荷过小起不到刺激身体新陈代谢的作用,不能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反之,会造成一定的运动伤害事故,甚至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因此,运动负荷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对机体的刺激效果,对是否能够有效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实现高效教学、使机体适能得以合理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堂中,运动负荷大小可以通过学生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气体交换等生理机能指标的变化监控机体的适应水平;通过学生技术动作完成能力监控课堂内容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疲劳恢复时间监控练习密度的大小。
为有效监控运动负荷提供实践性反馈,根据反馈信息,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对运动负荷做出合理调控。
一、体育课堂上对运动负荷的监控原则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初中生这个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共性,每个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着身心方面的差异。
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其身体机能水平发生着变化。
一般是通过“逐渐上升——保持平稳——逐渐下降”三个阶段进行的。
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测,关注学生的发展,并及时根据发展变化的需求更改教学方案,以实现因材施教,监控好各层次能力的学生。
2. 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
体育课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
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
作为一名一线和体育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我认为体育课有以下几个问题急待解决。
第一,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致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
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钟;不仅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第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9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和“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侧重在应用的情境(如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中学习知识与技能。
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3-6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7-8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的四类中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然后对每一个运动项目实施完整、系统的大单元教学,9年级让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练帮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学会1-2项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比赛中得以运用。
此外,2022年版课标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挑战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练、赛”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运动负荷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合理运用【摘要】体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这也确定了体育课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
当然,运动负荷安排得过大过小,都会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传统的体育课要么过于强调“为大而大”,导致超越学生自身所能承担的“最大负荷”;要么过于强调技术成分,或者过于依赖学生兴趣和快乐体育,导致运动负荷的缺失。
这也是造成近几十年来,我国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
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是以增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教育教学能力,体育课堂教学中在照顾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好学生的运动负荷,使学生在课堂中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满足,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运动负荷新课标合理运用
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水平呈增长趋势,反应速度、力量的素质指标有所提高,营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但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指标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
此外,不少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前的传统的体育课上,由于过分强调三基使得体育课太机械、枯燥、乏味,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而新课程改革后,体育课淡化技能和运动负荷,过于依赖学生兴趣和快乐体育,导致
运动负荷的缺失,导致近20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大过小都不行。
过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
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呢?
一、合理安排每节课
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育器材。
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道、投掷、钻爬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
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体育课的密度。
确定任务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能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二、合理调节负荷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
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
采用
观察法则更加直接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
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生理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绯红,脸部有汗;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面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
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
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
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
如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是集中练习立定跳远,孩子初步掌握动作后,可结合快速奔跑加两次立定跳远约1.5分钟,后半部分就可安排运动强度较小的由走组成的平衡游戏。
三、运动负荷应依据不同目标要求让学生快乐
新课程不再是斤斤计较于运动量和密度的测定,它关注的是学生运动兴趣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也关注学生在课外能否进行有效的身体活动。
可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必须关注运动量和密度,虽然不需要在课中进行脉搏测试,但需要体育教师依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如天气、温度、学生着装情况、运动项目特点等),学会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表现和面部表情,掌握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大
小。
通常在不同类型的体育课中,有着不同练习密度和运动生理负荷,如教学课20~25%,115~125次/分,复习课30~40%,125~140次/分,其他综合课25~30%,120~135次/分。
一般练习密度在30%左右,平均心律在120~145次/分。
综上所述: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是以增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要求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的特点,在发展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能。
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上好体育课的标准之一,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科学性很强的问题。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不同,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