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论
- 格式:docx
- 大小:20.51 KB
- 文档页数:2
从《君主论》中解析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读《君主论》有感马基雅维利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一颗耀眼的明星,然而他的道德总是受到社会的谴责,他的那部堪称权谋大全,让人毛骨悚然的代表作《君主论》,也让他背上了人类“邪恶的导师”的罪名。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一针见血的说:“因为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
”而这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关于性恶论的著名论述。
马基雅维利在意大利四分五裂的背景下,怀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期盼提出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主张,而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君主论》一书中。
一直以来对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以否定评价居多,甚至列宁也把马基雅维利作为一个反面的人物。
然而,结合马基雅维利所生活的历史背景,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时代特征:马基雅维利所在生活的15、16世纪时的意大利,正处于封建黑暗统治的时期;其次马基雅维利的个经经历:皮埃罗.索迪里尼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后,他得到器重,在他协理外交工作中,了看到了共和国雇佣军队的腐败,在当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国际交往中,洞悉了许多国家的统治者的冠冕堂皇词句掩盖下玩弄阴谋诡计;再次,要理解他提出性恶论的观点,我们必须明确其意图,因为坚持什么样的道德观并不代表就希望建设一个怎样的道德体系,同样马基雅这一人性观的提出是致力于国家的统一。
在我国著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也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而在他思想影响下的韩非子所提倡的法治思想对促成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思想基础。
还有,从他的这一思想推崇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来看:对马基雅维利思想发扬最好的莫过于霍布斯,他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对西方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所以,即使是性恶论,在正确的目的下仍然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然而,我们不得不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性恶论缺乏它生长的土壤,同时不断得出科学的人性论。
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而他怎样发挥作用是与社会环境相联系的。
马基雅维利政治权术思想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君主论》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权术思想,“非道德的政治观”是其核心内容,使政治学和神学、伦理学彻底分离。
本研究从获取政权和维护政权的角度,分析马基雅维利以德性、命运和必需为核心的政治之“恶”权术思想。
标签: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政治权术思想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把政治实质看作权力,将军队、人民、权术视为权力的工具,系统论述了政治权术思想。
《君主论》被贴上“一部告知掌权者如何捍卫政权的工具论”的标签,马基雅维利本人被认为是“邪恶的导师”,他的理论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表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些词语已成为邪恶的代名词。
至今为止,人们对他仍毁誉参半,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权术思想实际上是何种意思?一、权术与政治权术“权”,本来是指古代人称重行为。
“权”的特色是凭据不同的重量随时挪动秤锤以保持平衡,其后引申为揆情度理、因势制宜。
“术”,是方法、策略的意思。
权术主要是指一种因人因事而灵活运用的手段、计谋。
政治斗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核心问题是由何者掌控国家机器。
政治权术,“就是抓住和巩固权力,或获得并维持权位(君权)等政治目标而使用隐晦隐秘特色的手腕和谋略等”〔1〕。
政治权术为政治目的诞生并为其服务。
至此,政治权术具有明显的贬义。
行使政治权术者借助强大的运用应变之术,为实现自我利益或实现某种隐秘的动机。
二、马基雅维利政治权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政治权术主要探讨的是统治术,为了获取和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政治谋略。
本研究使用比较分析方法,从获取政权前和获取政权后两个阶段分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权术。
在《君主论》中,政治权术思想主要体现在第五、六、七、八、九章即新君主政权的获取权术,以及第十五章及之后的君主维持政权的内容中。
(一)获取政权是终极目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核心在于国家建设。
马基雅维利主义使得统治者或国家无视宗教的自主行为,获得了充分的正当性,体现出“国家理性”的理念。
对马基雅维利政治道德观的思考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著有《君主论》一书,影响深远。
他的政治观点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学的理论基石,而他所提出的“以目的论为出发点”的政治思想也成为了后来政治思想的重要影响力之一。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却备受争议,在他的作品中,他认为政治家应该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行事,甚至可以不惜一切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国家的安全。
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也成为后来人们对他思想评价的争论焦点之一。
而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也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学者们争论和思考的对象。
下面将对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进行思考分析。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
在他的著作中,他强调政治家应该以达成政治目的为出发点,而不必拘泥于道德规范或是宗教信仰。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在维护国家的利益和自己的权力之间做出权衡,不惜一切手段来达成目的。
这种功利主义的政治道德观,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相左,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和批评。
马基雅维利却认为,政治领袖必须要有所作为,必须具备果断和决断的品质,即使这种行为可能违反一般的伦理道德规范,但对于国家的长远利益来说是必要的。
这种政治道德观与现代政治现实有一定的接近,也引发了对其思想的深入思考。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是威权主义的。
在《君主论》中,他认为强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可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秩序,而政治家必须有权力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认为,强大的政府和领袖是国家强盛的基础,而这种强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可以通过任何手段来巩固和扩张国家的权力。
他强调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种思想被后来一些国家的政治家所借鉴和实践。
威权主义的政治道德观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批评和反感,因为这种思想容易引发权力滥用和独裁统治,不利于民主和人权的普及。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确实有其局限性和缺陷,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也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性。
一种理论或者一种学说的重要性往往不在于特定问题的解决 而是在于引出更多的问题进而解决更多的问题 这才是我们要重视的 从这一点来看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说开辟了新的研究道路 同时指导着人们走出中世纪的重重迷雾 在这一点看 他的作用是巨大的。
以下 我将谈下个人对马基雅维利及其政治思想的一点看法。
第一 马基雅维利是一个非道德论者而不是反道德论者。
他认为政治应该脱离道德的束缚 但他并不一般的反对道德 他更不否认道德对生活的约束意义。
马基雅维利不是提倡道德败坏的人。
相反 他认为道德和宗教对社会政治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只不过那个时代的意大利 人民对宗教的信仰日益薄弱 对法律的不尊重 对个人极端主义的推崇使得他不得不暂时先放弃这些美好的东西。
所以说 在这一点上 那些称他为“过于世俗化的玩世不恭的人 一个无耻的吹捧暴君的人 非道德的相对主义者 唯权力主义者等等”都是有失偏颇的。
正如萨拜因说的 “所有这些看法不论对他的为人还是他的思想都是极不全面的”【22】 一语中的。
在他看来 一个道德败坏的民族不会有良好的统治。
马基雅维利钦佩古罗马人和当时的瑞士人的公民道德 他认为这些道德源于家庭的纯洁和人们生活的独立 源于生活方式的简朴以及履行公共职责的忠诚和可靠。
但是 从意大利的现实出发 意大利的统一却需要残忍、暴力、欺骗甚至背信弃义的君主。
即使是这样 马基雅维利也没有完全放弃道德的准则 他在论述阿加托克雷获取统治权的过程中这样说到 “……然而 屠杀同胞 出卖朋友 背信弃义。
毫无怜悯 没有宗教信仰不能称之为天赋。
这些方式可以让他获得君权 但不是光荣。
但是 如果我们考虑阿加托克雷出入险境的勇气 以及他忍受艰险 战胜艰险的强大的意志 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他比任何最卓越的领袖逊色。
然而 他的野蛮残忍和不人道以及那些不计其数的不道德行为不允许他跻身于那些最卓越的人物之列。
他所得一切既不能归结为运气也不能归结为天赋。
”【23】可见 马基雅维利不是一味的反对和排斥道德 而是对道德的一种冷漠。
《君王论》中关于君王道德的论述这本书是“谴责正人君子虚伪的道德,回归真实人性道德的伟大著作。
”但看完之后便不觉得是谴责道德,反而是孜孜教导人们从善的苦心之作。
先来简短的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大概,《君王论》也翻作《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1469-1527)的代表作。
全书讨论了“君主国是什么,它有什么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会丧失”等的问题。
以现实主义的原则出发,使政治活动逐渐开始摆脱神权的控制与束缚,面向真实的人。
其它具体的成书时间,过程以及内容不再赘述。
这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讲论“王国的国体及如何获取”。
这里讲的很多关于君王国的历史及各种君王国的发展,壮大及毁灭。
第二部分是讲论“国家的力量,国防及政治”一方面的问题。
我重点写第三部分“君王自身的道德以及如何更好的管理国家”的内容。
书的第六篇的标题是君王的自身形象,众所周知,每个国家的国王,除非是暴君,不然他的形象想必是十分的好的,因为在启蒙运动以先,国王都是十分受民众尊敬的,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国王就是老大。
你也很少看到国王,而且你所看到的国王的形象,都是十分高贵,优雅的。
我认为这归咎于两方面:奴性思维和贫富差距。
大家接受的教育不是关于人们平等的教育,从小到大耳濡目染都是,“见到国王要下跪,要绝对顺服国王和国王的命令。
”这不能怪人们,因为那时候认知程度就那水平,时代就是那样,没有人思考平等或其他的人生大问题。
还有就是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阶层化,分出了阶级。
有了贵族,地主和农民。
你的出身决定了你的地位,社会角色很难更改。
所以人们被动接受了国王。
我们现在是站在后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难免有点不合宜。
但我们若联想到现实则可以看出其中则个。
现在的文明,应该算是非常先进的,但是仍然在有些方面做的不好。
“历史在重复”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在我的认知中,比如说我们国家,官员的荣耀似乎过头了,人人都希望当官,官本位思想很严重,挺悲剧的。
君主论中的精彩观点解析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精彩的观点解析:
1. 政治与道德的分离:马基雅维利主张政治不应受道德的束缚。
在治国策略上,他认为君主应该抛弃传统的道德观念,以实用和实效为原则,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观点打破了当时普遍认为政治应当符合道德规范的看法,为政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2. 君主的绝对权力:马基雅维利主张君主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力,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取决于君主的智慧和领导能力,而君主的绝对权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
这种观点与当时的共和主义观念相冲突,但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现实的需要。
3. 民心的争取:尽管马基雅维利主张君主的绝对权力,但他也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
他主张君主应该通过各种手段赢得民心,包括改善民生、发展文化、加强国防等。
这种观点体现了马基雅维利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刻认识。
4. 外交的重要性: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不仅要有内部的稳定和繁荣,还要有强大的外交。
他主张君主应该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包括与其他国家结盟、分化对手等,以达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国际关系的处理仍有启示意义。
5. 军事力量的重要性:马基雅维利认为,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他主张君主应该大力发展军事,加强国防建设,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观点在当时战争频繁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些观点解析仅是对《君主论》的部分总结,实际上,《君主论》中还有许多其他深刻的观点,其对于当今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仍有深远的影响。
对马基雅维利政治道德观的思考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君主论》被认为是政治学的经典之作。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强调政治家必须不受道德束缚,为了维持权力和权威,他们必须采取危险、残忍甚至不义的手段。
这种观点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其政治哲学进一步被扩展到各个领域,包括商业、战争和个人关系等。
然而,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备受争议。
对于一些人来说,他的观点是冷酷无情、道德沦丧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提供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应对方案,对当时时局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甚至在现代政治实践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如何,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讨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有关政治、到达目标、建立权威的最基本动机。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马基雅维利主义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欧洲中世纪贵族阶层的思维方式。
在当时的欧洲社会中,贵族阶层拥有很高的地位和特权,但也承受着一系列的责任和困境。
很多贵族强调维护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对于这些“名节”情结他们表现得异常敏感。
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着面临着多种形式的权力斗争,同时也必须应对外部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妥协、显露软弱或者脆弱都可能意味着死亡,特别是在政治斗争的高峰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观点是十分实用的。
他鼓励贵族利用各种手段灵活应对形势,包括假戏真做、自相矛盾、造谣和利用矛盾。
这也反映出他对人性做出的逻辑判断,即人类天生有自私、贪婪、欺骗乃至残忍的本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治家缺乏冷静和果断,那么他们很容易成为其他人的牺牲品,这就是所谓的“猛虎陷阱”。
尽管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十分实用,但它的道德立场确实受到不少批评。
从人性观点来说,如果政治家无视道德准则,那么他们就会变得更为无情、冷酷和荒谬。
此外,如果一个政治家在政治斗争中不受道德约束,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也会在其他方面失去道德感和价值观,从而在个人关系、商业和家庭中变得更加不可信和糟糕。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否定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
对马基雅维利政治道德观的思考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君主论》被誉为政治学的经典之作。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道德观念的政治道德观,他主张统治者应该以实际情况为依据,采取灵活、机智的手段来维护政权和利益。
他以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待政治,认为政治行为不应受限于道德规范,而应以维护国家和统治者利益为首要目标。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与权力、责任与私利的思考,也在后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与传统的基督教道德观存在明显的区别。
基督教教义强调仁爱、宽恕和慈悲,倡导个人品德的完善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而马基雅维利却认为,政治行为应当以维护国家和统治者利益为准绳,统治者不应受制于传统道德规范,应该以实际情况和政治需要为依据,采取合适的手段来维护统治地位。
他甚至提出了“为达目的,目的愈高尚,手段就愈可以不择手段”的著名论断,认为为了国家的利益,统治者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实行暴力、欺骗等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
这与传统基督教道德观的价值取向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和权力的合法性的思考。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对于政治实践和政治决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在现实政治中,统治者往往需要在利益、责任和道德之间做出权衡和抉择,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提醒我们,政治行为不应被理想化或浪漫化,而是应该以实际情况和政治需要为准绳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在处理外交、战争、统治和治理等方面,统治者需要灵活运用手段,保持冷静、理性的思考和决策,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稳定。
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权力的滥用或者脱离道德的束缚,相反,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可以促使统治者更加务实地认识和处理政治问题,避免盲目的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的干预,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他的观点容易被误解为一种唯利是图的权力政治,忽视了政治行为中的道德因素。
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与《君主论》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现代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
其代表作《君主论》更是一部毁誉参半的传奇佳作,短小精悍的文笔,超出常理的观点使其在历史上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有关马基雅维利不少的争议。
马基雅维利在历史上曾是以为备受争议的思想家,莎士比亚称其是“凶残的马基雅维利”,马克思认为其是“现代罪恶的导师、政治权术的化身”;恩格斯对其评价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培根则认为他是“人文主义的先驱”······而希特勒、墨索里尼等则是其信仰的忠诚者和拥护者。
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君主论》和马基雅维利。
一:政治与道德在马基雅维利看来,政治与道德似乎是可以分离且没有必然联系的,政治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成功。
此之所谓“国家与道德毫不相关,政治和伦理应该彼此分离”。
也许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政治远离道德会是怎样,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无道德论”呢?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第一,复杂的时代背景。
马基雅维利生活在意大利内忧外患的时代,国内,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当时的意大利半岛上同时存在着五大割据势力: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教皇辖地和那不勒斯,此外还有许多小的城邦和诸侯国。
各国之间战火绵延;国外,意大利面临着法国、西班牙等国的侵略和威胁。
如此一个混乱动荡的时局,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集权政治来统一和稳定半岛,因此“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其次,马基雅维利说的政治与道德分离并不是说道德不存在,而是说对于政治而言,应当有其独立的判断依据,按照马基雅维利的逻辑,政治家所需要考虑的,恰恰是在政治上如何获得成功而不是在道德上如何正确。
在这里马基雅维利实际上更关注的是人类应该怎样去生活。
“古典政治学家认为最佳政治秩序的建立依赖于机运,马基雅维利则认为人类可以控制机运,政治问题变成了技术问题”。
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美德”、“命运”和“必需”选自弗里德里希·迈内克:《马基雅维利主义——“国家理由”观念与其在现代史上的地位》(1924年)(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一章。
国家理由”(raison d’état)观念在现代西方世界的历史随之开始的那个人,马基雅维利主义从其得名的那个人,历史注定必然是个不信上帝的人。
他必定不知地狱的恐怖为何物。
相反,他能以古代世界的全部天真着手从事他分析“国家理由”之本质的终生工作。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是进行这工作的第一人。
我们在此关心事物本身,不是关心其名称,而他还没有这名称。
马基雅维利尚未将他自己关于“国家理由”的思想浓缩为单单一句格言。
他虽然喜欢强有力和富含意味的术语(他自己就创造了不少),但他并不总是觉得需要用术语来表达他内心的根本思想,如果事物本身在他看来不说自明,如果它充斥于他的全部心灵。
……他的整个政治思维方式仅仅是就“国家理由”进行思考的一个不断的过程。
(The double fundament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achiavelli’s ideas)……15世纪期间,意大利享有政治独立,并且——用马基雅维利那富有意义的话说(见《君主论》第20章)——由互相制约的五个国家即那不勒斯、教皇国、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组成一个体系。
在意大利,发展着一种根据固定和明确的规则运行的治国方略,它由文艺复兴时代文化中的所有现实主义因素培育,并且直接由常设驻外使馆这一安排(恰好开始流行)促进。
这种治国方略的极致在于“分而治之”原则,它教导人们每件事情都应当依其有用性予以考虑,它以一种天真的嬉戏方式克服一切宗教和道德限制,但它本身依凭相对简单、机械的操作和思考过程为手段来起作用。
只是1494年以后吞没了意大利的那些灾难——法国和西班牙的入侵、那不勒斯和米兰的独立地位的衰落、佛罗伦萨政体的突然变化和(这最重要)外部国家对于整个亚平宁半岛的集合影响——才成功地使得政治精神成熟到马基雅维利透露出来的那种程度的热烈、深刻和敏锐。
德行命运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马基雅维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以其著作《君主论》和《论国家》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对欧洲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念中,他忽视了德行命运的重要性。
德行命运是个人德行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人所走之路的道德和伦理维度。
而在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中,德行命运几乎被忽略,而政治权力和实用主义成为了至高无上的价值。
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和政治权力的基础上的。
在他看来,为了维持政治上的稳定和权力的巩固,统治者可以采取任何合法和非合法的手段。
这种政治权力的理念与德行命运的理想背道而驰。
在德行命运的理想中,个人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应该在个人的行为和决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追求。
德行命运是一个人自身德行和个人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强调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与个人的命运和生活道路之间的紧密联系。
个人的德行决定了个人走向何方,也决定了个人生活的质量和意义。
如果一个人追求权力和实用主义,而忽视德行的重要性,那么他的道德价值将被抛弃,他的决策将变得不负责任和自私。
尽管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念与德行命运的理想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也可以找到一些共同之处。
无论是德行命运还是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都是关于个体在社会和政治环境中的角色和责任的思考。
两者都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在不同的层面上引导了个人的行为和决策。
尽管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权力理念独立于个人的道德和伦理,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的德行命运也可以影响个人的政治行为和决策。
如果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德行和道德观念,他可能会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更多的诚信和正直,从而对社会和国家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个人的德行命运与个人的政治行为之间并不是完全互不相关的。
德行命运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之一,尼科洛·马基雅维里(Niccolò Machiavelli)以其《君王论》闻名于世。
他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统治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马基雅维里主义”。
在《共和》和《法律及行政学》中,马基雅维里也提出了对共和制政体的理想,并尝试了解述这一理念。
相对于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念,德行命运的理论似乎与之相左,但在某种程度上,二者也有共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德行命运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的关系,并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德行命运的理论。
德行命运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对人生理想的思考,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德行:一种是由自然存在于人类内心的各种本能和能力所决定,而对这种德行的追求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欲望,这种德行就是德行命运,是属于低级的德行;而另一种则是由人自己的意愿和理性所决定,这种德行是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是属于高级的德行。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生的理想就是追求高级的德行,而这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追求来实现。
相对于德行命运理论,马基雅维里则更加关注现实政治中的权力斗争和统治机制。
在他的作品中,他认为君王必须运用手段来维护权力,主张君王应该通过一切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包括使用欺骗、胁迫、暴力等手段。
这与德行命运的理念截然不同,因为在德行命运的理念中,强调的是个体的理性和道德追求,而马基雅维里的理念则更加强调政治权力和现实斗争。
尽管德行命运与马基雅维里的理念存在这样的差异,但二者也有着共通之处。
在《共和》和《法律及行政学》中,马基雅维里提出了对共和政体的理想,并认为共和政体能够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利益。
在他看来,共和政体是一种由公民来共同治理的政体,能够实现公正和平等,对于维护公民的自由和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而德行命运的理论中所强调的自我追求高级德行的理念,也可以在共和政体中得以实现,因为共和政体能够为公民提供更多的自由和平等,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德行命运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
德行命运和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是两种思想流派。
在德行命运中,人的德行是
被塑造的,而在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中,人的德行是无法被塑造的。
德行命运是哲学家尼采提出的概念,强调每个人的价值和人生方向。
尼采认为,德行
能影响我们的命运,塑造我们的人生道路。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真正的德行和自己的命运,
而不是习惯性地接受传统和习俗。
相反,马基雅维里认为,政治家和统治者应该寻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追求道德意义
上的正确性。
在他的书籍《君主论》中,他提倡统治者应该以任何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包括背叛、谋杀和欺骗等行为。
尽管这两种理念相互矛盾,但它们在某些方面也能够结合起来。
在一个自由的共和国中,人们的自由和权益被广泛尊重。
在这种情况下,政客和领袖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这需要他们在行使职责的同时遵守道德和伦理标准。
从这个角度来看,“共和”理想和德行命运具有根本的道德价值。
在政治方面,它意
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并通过使用道德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来满足人民的需求。
在私人方面,它意味着我们应该帮助和支持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通过表现出优秀的品格
来成为一个模范。
因此,德行命运和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都有其重要性和价值。
在我们的私人和
公共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始终坚守道德和独立思
考的原则。
这样我们才能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实现我们的生命目标。
德行命运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德行命运是指个体的品德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力和决定性作用。
在个体的生活和行为中,德行命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
德行命运也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马基雅维里则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具争议和分裂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之一,他创立了一种公理化或实证主义的“共和”思想,试图通过理智和实际指导国家的行为。
尽管在思想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作为两个社会的代表,德行命运和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德行命运是一种文化和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是基于现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和意识形态。
德行命运在个体的生活和行为中,往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一个人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被看做是不守规矩的人,这就会对他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德行命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模糊了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之间的界限,并实现了社会的清洗和激励。
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与德行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即道德境界是在现实境界中建立起来,良心和行为准则是基于一定的政治利益和权力原则而确定的。
在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念中,道德和良心是随着政治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他认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一切行动都必须以实际的利益为基础。
然而,为了维持一个强大的国家,马基雅维里强调必须考虑到道德和良心的影响。
因此,马基雅维里重视德行命运的影响力,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领袖必须具有无限的智慧和道德力量,以使政治行为始终合乎道德和信仰原则。
这也就是说,在现实政治场合中,德行命运不仅是一个人的诚信和素质的象征,还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基石。
马基雅维里的“共和”思想,试图通过理智和实践,指导国家在政治行为和行动上的决策。
他强调做出政治决策应该考虑到现实情况,并基于实际的国家利益。
因此,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念也鼓励个体利用自己的德行命运,实现自己与社会的共赢。
德行命运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马基雅维里被誉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的名字也因其著作《君主论》而成为了流行语,成为象征着权力和权谋的代名词。
马基雅维里所倡导的统治哲学,尤其是其“共和”理想,引起了世界各地的政治学家和思想家的广泛讨论。
对比之下,与马基雅维里的权谋主义理念相对立的是德行命运的哲学理念,其强调的是正义、公正和道德。
那么,德行命运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究竟有何异同呢?这就是我们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需要澄清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是什么。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里提到了自己对于自由共和制的观点:“共和制形成于乡村生活,国家的生活则是自由的,因为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和互相制约,这样在政治上就会形成自由;这样的制度也就是自由的共和制。
”换言之,马基雅维里认为自由共和制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竞争,实现了政治上的自由。
他还主张,共和制应该关心人民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共和制需要民主制度。
相反,马基雅维里主张国家应该由一位皇帝或者一位拥有威望的君主来领导。
这种自由共和制不同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民主制度,而是更接近于寡头政治。
与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相对应的是德行命运的哲学理念。
德行命运一直强调道德、公正和正义,他们认为这些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
德行命运主张的是一种民主、公共参与和基于道德的政治体系。
德行命运对于共和制的理念更接近于今天的民主共和制度。
他们认为,政治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而这需要民主政治、法治和道德观念的支持。
通过比较两者的理念可以看出,马基雅维里的“共和”理想更侧重于政治的实际操作和政治权力的运作。
他关注的是政治的实际效果,而对于政治道德和正义的要求相对较低。
相反,德行命运更关注政治的道德和正义,他们认为这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的是一种道德化的政治体系。
在这一点上,两者存在明显的异同。
马基雅维里和德行命运的理念并非完全对立。
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微探作者:胡汉青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7期摘要: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政治学家,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马基雅维利对现实世界的德性进行了适当的区分,悄悄上演了一场道德革命,前所未有地将政治置于道德之上,试图改变传统政治评价中道德的过分僭越。
也正是由于这个,他被后世冠以“非道德主义”的称号。
关键词:德性;道德德行;非道德主义;人性观中图分类号:I10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136-01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公元1469-1527年),是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历来是备受争议的著作之一。
同样的,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历来也是学界争论较多的地方。
马基雅维利主张道德应该与政治分离开来,政治的合理性不应该由世俗世界的个人道德标准加以评价,对现实道德的认识开启了马基雅维利政治哲学的篇章。
也正是由于这种主张,马基雅维利被冠以“非道德主义”的称谓。
然而,非道德并非不道德,放弃道德或者是否认道德,而是将道德的干预排除于政治活动之外,赋予政治哲学一种全新的非道德主义的风格。
一、人性世界的非道德性在马基雅维利看来,现实世界中,处处体现了人性是恶的,他这样说道:“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
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足整个属于你的;正如我前面说的,当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这种需要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叛你了。
” “人们对自己父亲的死的忘记比遗产的丧失还要快。
” “人们心中的贪欲如此顽强,无论他们的地位升到多么高也摆脱不了;自然把人造成想得到一切而又无法做到;这样,欲望总足大于获得的能力。
于是他们对自己获得的总觉得不够,结果对自己不满意。
因为有些人想要得到更多一些,而另外一些人害怕失去他们现有的东西,随之便是敌对和战争。
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微探论文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微探论文摘要: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政治学家,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马基雅维利对现实世界的德性进行了适当的区分,悄悄上演了一场道德革命,前所未有地将政治置于道德之上,试图改变传统政治评价中道德的过分僭越。
也正是由于这个,他被后世冠以“非道德主义”的称号。
关键词:德性;道德德行;非道德主义;人性观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公元1469-1527年),是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历来是备受争议的著作之一。
同样的,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历来也是学界争论较多的地方。
马基雅维利主张道德应该与政治分离开来,政治的合理性不应该由世俗世界的个人道德标准加以评价,对现实道德的认识开启了马基雅维利政治哲学的篇章。
也正是由于这种主张,马基雅维利被冠以“非道德主义”的称谓。
然而,非道德并非不道德,放弃道德或者是否认道德,而是将道德的干预排除于政治活动之外,赋予政治哲学一种全新的非道德主义的风格。
一、人性世界的非道德性在马基雅维利看来,现实世界中,处处体现了人性是恶的,他这样说道:“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
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足整个属于你的;正如我前面说的,当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这种需要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叛你了。
”“人们对自己父亲的死的忘记比遗产的丧失还要快。
”“人们心中的贪欲如此顽强,无论他们的地位升到多么高也摆脱不了;自然把人造成想得到一切而又无法做到;这样,欲望总足大于获得的能力。
于是他们对自己获得的总觉得不够,结果对自己不满意。
因为有些人想要得到更多一些,而另外一些人害怕失去他们现有的东西,随之便是敌对和战争。
”以上论断充分说明了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观点。
人性恶是马基雅维利德性观的前提,正是因为现实世界中人性充满了恶与纷争,马基雅维利才确立了他的非道德主义的德性观。
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美德”、“命运”和“必需”选自弗里德里希·迈内克:《马基雅维利主义——“国家理由”观念与其在现代史上的地位》(1924年)(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一章。
国家理由”(raison d’état)观念在现代西方世界的历史随之开始的那个人,马基雅维利主义从其得名的那个人,历史注定必然是个不信上帝的人。
他必定不知地狱的恐怖为何物。
相反,他能以古代世界的全部天真着手从事他分析“国家理由”之本质的终生工作。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是进行这工作的第一人。
我们在此关心事物本身,不是关心其名称,而他还没有这名称。
马基雅维利尚未将他自己关于“国家理由”的思想浓缩为单单一句格言。
他虽然喜欢强有力和富含意味的术语(他自己就创造了不少),但他并不总是觉得需要用术语来表达他内心的根本思想,如果事物本身在他看来不说自明,如果它充斥于他的全部心灵。
……他的整个政治思维方式仅仅是就“国家理由”进行思考的一个不断的过程。
(The double fundament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achiavelli’s ideas)……15世纪期间,意大利享有政治独立,并且——用马基雅维利那富有意义的话说(见《君主论》第20章)——由互相制约的五个国家即那不勒斯、教皇国、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组成一个体系。
在意大利,发展着一种根据固定和明确的规则运行的治国方略,它由文艺复兴时代文化中的所有现实主义因素培育,并且直接由常设驻外使馆这一安排(恰好开始流行)促进。
这种治国方略的极致在于“分而治之”原则,它教导人们每件事情都应当依其有用性予以考虑,它以一种天真的嬉戏方式克服一切宗教和道德限制,但它本身依凭相对简单、机械的操作和思考过程为手段来起作用。
只是1494年以后吞没了意大利的那些灾难——法国和西班牙的入侵、那不勒斯和米兰的独立地位的衰落、佛罗伦萨政体的突然变化和(这最重要)外部国家对于整个亚平宁半岛的集合影响——才成功地使得政治精神成熟到马基雅维利透露出来的那种程度的热烈、深刻和敏锐。
马基雅维利式美德概念研究马基雅维利式美德概念研究马基雅维利式美德概念是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这个话题不仅仅是在学术领域存在争议,而且在过去的数百年中还引起了社会和政治上的争议。
就像其名称一样,这个概念非常富有争议,因为它所涉及的观点很多,这些观点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中甚至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然而,无论怎样,马基雅利式美德概念可以解释某些人行事的基本特征和动机,也可以根据其行事方式进行评估。
马基雅利式美德概念的定义在这个话题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解释这个概念的含义,它到底是什么。
这个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6世纪,当时名字叫做尼可罗-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的意大利政治学家写了一本名字叫《君主论》(The Prince)的书,这本书成为了这个话题的核心。
马基雅维利式美德概念指的是类似于“以目的为导向”、“手段不择硬”这样的策略,一种人们可以使用这些性质去实现某些目的,并可不顾及个人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模式通常与权力和统治有深刻的关联,因为这种模式通常会被富有野心的领袖和政治家利用,他们会不择手段地采用各种手段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同时不顾及道德和伦理的约束。
举例说明下面我们将通过5个例子来解释马基雅利式美德概念的含义。
例子1:奥斯卡·施特勒尔(Oscar Schindler)奥斯卡·施坦德勒是一位在二战期间利用自己的道德勇气拯救了许多犹太人的德国商人。
施坦德勒是一个德国纳粹党员,他在波兰经营着一家工厂。
但他与其他纳粹分子不同的是,他并没有跟随纳粹党的旨意执行种族灭绝政策,而是千方百计的利用统治阶级为他的企业提供劳动力,恰好是犹太人。
虽然施坦德勒靠的是商业利益的驱动力,但他是一个使用马基雅维利式美德,利用资源作为手段拯救生命的人。
例子2: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理查德·尼克松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领袖之一。
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论
迄今,马基雅维利的名字仍是狡诈、阴险和背信弃义的象征。
人们一致认为,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种种罪恶对政治生活的道德基础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
给人贴上马基雅维里分子的标签更是政治论争中攻击敌人的利器。
马基雅维利会落得如此评价,主要原因之一莫过于其对德性这一古典概念的革命性阐发。
他藐视了那一时代的政治道德观点,而为自己惹来了不小的非议。
马基雅维利对此的主张是如此的超越时代,以至于即使今天每当人们讨论政治权力和领导术时,仍会频繁提及他的名字。
与其他许多思想家一样,马基雅维利也重视统治者拥有的德性:一种帮助君主抵抗时运女神的打击,争取她的青睐,从而登上君主声名的顶峰,为自己赢得名誉和荣耀,为政权赢得安定品质。
古罗马道德论者,如西塞罗、塞涅卡,认为具备真正德性的人拥有数组既独立又相关的品质,如智慧、公义、勇气、节制、正直、大度、慷慨等。
并且如要想赢得名誉和荣耀,我们必须始终尽我们所能按照德性的要求行事。
只有用符合道德的方法,我们才可能实现期望的目标。
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的思想家全盘继承了这套理论,甚至还从基督教的特有立场出发,坚称即使我们在此生通过不义手段获得了利益,在来生接受上帝的公义审判时,这些表面的好处也会被没收。
但马基雅维利在其代表作《君主论》中粗暴地颠覆了一切。
他以为如果统治者意欲实现最高的目标,他会发现符合道德的并不总是符合理性。
任何君主面对的真实情形都是在一个恶棍横行的黑暗世界里竭力保护自己的利益。
他继承了传统的概念框架,把德性视为一系列品质的集合,它帮助君主与时运结盟,赢得名誉、荣耀和声望。
但他却斩断了这个词的意义与“美德”的联系。
他提出,真正有德性的君主应当具备的首要品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最高目标而愿意做一切形势所迫的事,无论它碰巧是邪恶还是高尚,即:“他必须根据时运的风向和形势的起伏随时改变自己的行为。
”
因此,德性是服务于统治需要,而非反过来。
君主不必拥有通常公认为善的全部品质,只需装作拥有它们。
伪装不仅对于君主的统治不可或缺,而且如果需要,也不难保持得足够长久。
明智的君主“不应该在意自己是否因为恶德落得恶名,没有恶德,他将难以保持权力”。
至于所谓的恶德秽行,明智的君主如果能做到,“就会努力避免这些恶德”;但如果他发现自己改不了,就一定不会为这些普通的道德毛病花费不必要的心思。
同样的讨论也延续到了其另一重要著作《论李维罗马史》(《论罗马史》)之中。
他明确提出,城邦若想强盛,它的公民整体就必须具备德性。
在界定德性的含义时,他把《君主论》的惊人结论作为其前提。
统治者德性与公民德性的共同标志在于:双方都必须努力“增进公共福祉,而不是个人利益,为共同的祖国奋斗,而不是为自己的后代”。
但是多数人“更倾向于为恶,而不是行善”,因此更可能无视共同体的利益。
这样,所有城邦都有一种从创建者的纯粹德性“滑向更糟糕的情形”的趋势。
因此,《论罗马史》的主要部分都是在探讨这些问题:如何才能在天然缺乏德性的公民群体中培育出德性?如何防止他们滑向朽败?如何强迫他们在足够长的时期内保持对公共福祉的关心,以实现城邦的强盛?
首先,如果城邦足够幸运,一个承载了真正的高尚德性的领导者足以影响其他不如自己的公民并防止国家的朽败与灭亡。
其次,对于天性倾向于被野心或怠惰腐蚀的普通人,需要的是确保公民“有序地组织起来”,用特定的组织方式强迫他们获得德性,维护自身的
自由。
他强调了两条方法——宗教的善用与法律的强制。
尤其是法律,如果城邦要“获得新生”,走向强盛,“领导者的德性和法律的德性”至少必居其一。
马基雅维里总结道: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这三种“纯粹”政体都缺乏内在的稳定性,都倾向于产生周期性的朽败和溃烂。
因此通过法律的力量推广德性,要诀在于建立一种混合政体,抑制纯粹政体的不稳定因素,结合它们的长处。
在这方面,罗马是最明显的例子:正是由于她演化出了“一个混合型政府”,所以最后成为“一个完美的共和国”。
他论证到:“每个国家都有两个敌对派系,平民和富人”,如果政体允许其中一个派系垄断权力,共和国就会被“轻易地腐蚀”,让普遍福祉让位于派系忠诚,结果国家的德性和自由就会消失。
解决办法就是在制定与政体相关的法律时,设计出让敌对社会力量保持一种紧张平衡的机制,使各方都能参与政府事务,“互相监督”。
虽然各自都完全被私利驱动,不同的派系却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在所有的立法行动中都会促进公共利益:“所有有利于自由的法律”都会“从他们的对立中诞生”。
这种略显阴暗的政治思想虽然一时难以令人接受,但长久的政治发展证明了其有效性。
尽管对混合政治体制优越性论述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被阐发,但马基雅维利无疑是首个用现代政治的眼光来评价其优越性的评论者,这无疑建立在其对德性的创造性阐述。
对德性的颠覆性思考贯穿了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始终,同时代的读者大多对他的观念极为震惊,直接给他贴上魔鬼后裔的标签,甚至把他视为魔鬼本身。
相比之下,今日大多数评论者则能更坦然地接受他最耸人听闻的教义。
他割裂了政治德性与个人美德的关系,重构出了一个属于新时代的理论。
虽然这一理论仍保存着古典理论的轮廓,但已然包含了新时代的灵魂。
待到真正属于新时代的理论真正生发而出,古典世界的框架被推倒重建,政治思想从而真正地焕然一新。
对此,马基雅维利绝对是功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