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625教育技术学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349.06 KB
- 文档页数:1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综合真题(总分:315.00,做题时间:18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90 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总题数:45,分数:90.00)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分数:2.00)A.实用主义教育学B.批判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文化教育学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 20 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的掌握情况。
批判教育学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是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尔迪厄等。
批判教育学强调:(1)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并非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和手段,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
(2)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3)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
(4)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其从无意识的层面上升到意识的层面。
与其他几个选项比,批判教育学者更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因此,本题选 B。
选项A,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代表作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选项 C,实验教育学兴起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欧美,主要是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来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选项 D,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深刻地影响了 20 世纪德国乃至世界教育学的发展,尤其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给人以很大启发,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和福利特纳。
2017年聊城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1 . 0,12,24,14,120,16,()A:280;B:32;C:64;D:336答案:选D,奇数项1的立方-1;3的立方-3;5的立方-5;7的立方-7 2 . 下列推理有错误的一句是()。
A:伯尔蒂昂认为人体各部分尺寸的比例是长久不变的,且因人而异,据此可以查出重复犯罪的罪犯。
有一次,他查出名叫杜邦的犯罪分子同已释放的马尔顿身体各部分比例相同,因而断定杜邦可能就是马尔顿B:现场发现的烟头上有牙咬痕迹,而查出高某牙齿痕迹正好与之相同,因而推断高某可能到过现场C:商店窗子被撬后什么也没有丢,但是后来查账时却发现了6000多元的现金缺口,因而肯定是商店贪污分子为转移注意而假造了撬窗现场D:很多罪犯多次作案时,总是使用同样的方法,马某总用假支票作案,此次案犯也使用了假支票,因而此次案犯可能是马某答案:C。
题目详解:此题考查的是结论类的日常推理题型。
A选项中的结论是“人体各部分尺寸的比例是长久不变的,且因人而异”,而描述的推理例子也是符合这一结论的,正确,排除;B选项中通过现场与高某相同的牙齿痕迹,推测高某可能来过现场,正确,排除;C选项中查实物和查账是不同的概念,不能同日而语,排除;D选项中的结论是“很多罪犯多次作案时,总是使用同样的方法”,而描述的推理例子也符合这一结论,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3 . 某日,甲某在街上闲逛时,发现一辆摩托车停在路边,车主乙某正在和别人聊天,甲某趁乙某不注意骑上摩托车就跑,乙某发现后追上前去扭住甲某。
甲某一拳把乙某****在地,骑着摩托车逃跑,后被警察抓住。
甲某触犯的罪名是()。
A:抢劫罪B:抢夺罪C:盗窃罪D:交通肇事罪答案:A。
解析:抢劫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这种当场对被害人身体实施强制的犯罪手段。
2017年教育学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完整版)感谢凯程陆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大贡献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A.实用主义教育学B.批判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文化教育学【解析】B批判教育学喜欢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阶级分析的离场研究教育,关注意识形态。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国家本位论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解析】D请注意,A和B是价值取向,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A.价值澄清模式B.认识发展模式C.体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解析】A价值澄清模式重在让学生“选择”价值观。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A.分析B.理解C.评价D.综合【解析】D学生去写一首七律诗,是调用了对所有七律诗的知识去完成的,所以是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A.评价目的不同B.评价方法不同C.评价内容不同D.评价主体不同【解析】A形成性评价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甄别学生。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C.坚持立德树人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解析】A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A.融合课程B.综合课程C.分科课程D.核心课程【解析】A两个科目合并为新的科目就叫做融合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A.程序教学模式B.掌握教学模式C.探究教育模式D.范例教学模式【解析】CABD均属于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精选)及详解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考号后两位数字填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第一题的答案一律用2B铅笔填涂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或答题卡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在答题卡上正确的填涂方法为在答案所代表的字母上划线,如。
5.第二至第四题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按照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6.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说明:题目缺失。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学校文化答:在教育学中,学校文化往往被称为“隐蔽课程”。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有意倡导的教育氛围或教育气氛,往往是在经过有意识的设计、精心策划甚至包装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具有强烈的教育影响,学校文化本身也就成了学生一种十分重要的“生活环境”。
广义的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学校文化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狭义定义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如“校风”“文化艺术活动厅”“教风”“学风”等。
2.《毛雷尔拨地法》答:《毛雷尔拨地法》是1862年美国国会批准的一项法案。
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以每位议员拨三万英亩土地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赠地的收入用于开办或资助农业机械工艺学院,故这类大学又称“赠地学院”。
《毛雷尔拨地法》颁布后,美国大多数州创办了农业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
农工学院的出现,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对美国近代工农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第8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8.1 要点解析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1.从研究内容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1)“课程开发”研究“课程开发”研究将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是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
(2)“课程理解”研究课程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课程开发的程序的论争,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这种研究取向被概括为“课程理解范式”。
(3)“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①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理解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
②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总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某种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课程理解的最终目的是对课程与课程事件赋予新的意义。
2.从研究方法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1)“量的研究”及其局限性①含义量的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运用于一切情境。
②量的研究的局限性。
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具有虚假性甚至欺骗性,将研究者的价值参与排除在外,并不能反映研究的全部。
(2)“质的研究”的兴起质的研究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这种方法论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主观性)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
(3)“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质一量为基础,量是质的升华;质脱离量则丧失可靠性,二者不可偏废。
课程论的研究内容是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统一.这意味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因此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应当是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2017年教育学考研真题与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共80分)1.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A.分析B.理解C.评价D.综合ABCD正确答案:A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A.评价目的不同B.评价方法不同C.评价方法不同D.评价主体不同ABCD正确答案:A3.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C.坚持立德树人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ABCD正确答案:A4.我国中学的课程曾经分设动物学和植物学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一个科目《生物学》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A.融合课程C.分科课程D.核心课程ABCD正确答案:A5.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A.程序教学模式B.掌握教学模式C.探究教学模式D.范例教学模式ABCD正确答案:C6.2003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A.课程管理的改革B.课程结构的改革C.课程内容的改革D.课程组织的改革ABCD正确答案:B7.在师生关系上倾向于“学生中心说”的教育学家是()A.帕克B.布拉梅尔德C.赫钦斯D.梅伊曼ABCD正确答案:A8.“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指()A.实战能力C.理性思维能力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ABCD正确答案:C9.科尔伯格主张用“道德两难法”来促进学生的()A.道德认知发展B.道德情感发展C.道德意志发展D.道德意志发展ABCD正确答案:A10.系统阐述了学习化社会的研究报告()A.《科尔曼报告》B.《一个乘坐学校的地方》C.《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D.《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ABCD正确答案:C11.“吾理不外于吾心”、“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2011—2017年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学论试题及答案2011—2017年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学论试题及答案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学科课程标准38(2016)在我国,当前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2、活动课程49(2016)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隐性课程51(2011)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或潜在课程,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4、显性课程51(2012)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5、分别简述你对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理解51(2015)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或潜在课程,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显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相伴相随的关系。
也就是说,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伴随显性课程而生的。
隐性课程虽然与显性课程相伴而生,但它对隐性课程的教育效力却不一定是积极的。
有时,它反而会将显性课程的教育效力抵消,使得有计划安排的正式课程无法如愿达成目的。
因此,如何有意义的规划隐性课程,使之成为促进显性课程正常发挥教育影响的一股力量,这是课程开发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6、依据哪些因素来确定课程52(2015)试述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52(2017)(1)外部因素社会、儿童和知识是影响课程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①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的,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社会的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决定着课程的基本方面。
目录2017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2)2016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7)2015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14)2014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19)2013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25)2012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31)2011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38)2010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43)2009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50)2008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55)2007年教育学考研真题 (60)2017年教育学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流派是()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文化教育学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国家本位论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A.价值澄清模式B.认识发展模式C.体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A.分析B.理解C.评价D.综合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A.评价目的不同B.评价方法不同C.评价内容不同D.评价主体不同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我国中学的课程曾经分设动物学和植物学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一个科目《生物学》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A.融合课程B.综合课程C.分科课程D.核心课程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A.程序教学模式B.掌握教学模式C.探究教学模式D.范例教学模式9.2003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C.课程内容的改革D.课程组织的改革10.在师生关系上倾向于“学生中心说”的教育学家是()A.帕克B.布拉梅尔德C.赫钦斯D.梅伊曼1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指()A.实战能力B.创新能力C.理性思维能力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2.科尔伯格主张用“道德两难法”来促进学生的()A.道德认知发展B.道德情感发展C.道德意志发展D.道德品格发展13.系统阐述了学习化社会的研究报告()A.《科尔曼报告》B.《一个乘坐学校的地方》C.《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D.《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4.“吾理不外于吾心”、“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目录2017年教育学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流派是()A.实用主义教育学B.批判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文化教育学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国家本位论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A.价值澄清模式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A.分析B.理解C.评价D.综合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A.评价目的不同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C.坚持立德树人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我国中学的课程曾经分设动物学和植物学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一个科目《生物学》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A.融合课程B.综合课程C.分科课程D.核心课程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A.程序教学模式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学模式D.范例教学模式9.2003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A.课程管理的改革B.课程结构的改革C.课程内容的改革D.课程组织的改革10.在师生关系上倾向于“学生中心说”的教育学家是()A.帕克B.布拉梅尔德C.赫钦斯D.梅伊曼1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指()A.实战能力B.创新能力C.理性思维能力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2.科尔伯格主张用“道德两难法”来促进学生的()A.道德认知发展B.道德情感发展 C.道德意志发展 D.道德品格发展13.系统阐述了学习化社会的研究报告()A.《科尔曼报告》B.《一个乘坐学校的地方》C.《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D.《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4.“吾理不外于吾心”、“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