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设计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43.00 KB
- 文档页数:13
《城市交通》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持,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通过进修城市交通相关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城市交通发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认识和交通规则恪守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目标:1. 增强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认识,了解城市交通的基本观点和发展现状;2. 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认识和交通规则恪守认识;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设计内容:1. 城市交通基本观点的进修:- 通过PPT、视频等形式介绍城市交通的定义、发展历程、重要性等内容;- 组织学生讨论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城市交通问题。
2. 交通安全认识的培养:- 组织学生进修交通安全知识,包括过马路注意事项、乘坐公交车的安全常识等;- 进行交通安全演练,模拟不同交通场景下的应急处理方法。
3. 交通规则恪守认识的培养:- 通过交通规则知识竞争、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设计交通规则宣传海报,提高学生对交通规则的认识。
4. 综合素质的培养:-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城市交通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设计城市交通规划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认识。
四、设计方法:1. 理论进修与实践结合:通过理论进修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既了解城市交通的基本观点,又能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2. 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结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注重个人表现,激发学生的竞争认识和创造力。
3. 多种形式教学相结合:结合PPT、视频、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提高进修效果。
五、评判方式:1. 参与度评判:根据学生在教室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判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考核成绩评判:通过交通安全知识竞争、交通规则宣传海报设计、城市交通规划方案设计等方式,评判学生的进修成绩和综合素质。
城市公共交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和特点。
2. 学生能了解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3. 学生能掌握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分析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选择和规划原则,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合理的公共交通出行方案,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兴趣,激发他们关注和参与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公共交通在节能减排、缓解交通拥堵等方面的作用,培养绿色出行习惯。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使其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社会科学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对城市问题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公共交通的定义与分类- 城市公共交通的特点与功能2.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概况-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线路设计- 公共交通规划原则与方法- 公共交通线路设计技巧与应用4. 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环保效益分析- 交通拥堵缓解效果- 城市发展促进作用5. 绿色出行与公民素养- 绿色出行的意义与方式- 培养公民绿色出行素养的途径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城市公共交通概述第二课时: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第三课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线路设计第四课时: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五课时:绿色出行与公民素养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相关章节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城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使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城市交通方式及其特点,如道路、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和步行系统。
3. 引导学生分析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数据分析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独立设计城市交通规划方案,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意见,共同完成交通规划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兴趣,激发他们关注和参与城市交通建设的热情。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城市交通规划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使其在解决交通问题时能够遵循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各方利益。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一定的城市交通规划知识体系,能够在实际案例中运用所学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城市交通规划基本概念- 交通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城市交通规划的演变与发展2. 城市交通规划原则与方法- 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交通规划的主要方法- 教材第二章第一、二节3. 城市交通方式及其特点- 道路交通系统- 公共交通系统- 非机动车和步行系统- 教材第二章第三、四节4. 城市交通规划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城市交通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材第二章第五节5. 城市交通规划数据分析- 数据收集与处理- GIS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教材第三章第一节6. 城市交通规划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的原则与流程- 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 教材第三章第二、三节7. 团队合作与沟通- 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开展- 交通规划方案的展示与评价- 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相关知识。
城市交通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2. 学生能掌握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学生能了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城市交通状况,并提出改善建议。
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交通规划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交通调查、数据分析及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城市交通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关注交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能尊重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人群,理解交通设施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3. 学生能积极参与城市交通建设,关注绿色出行,提高环保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社会科学类课程,结合地理、数学等学科知识,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好奇心强,善于观察生活,对实际问题有较高的关注度。
教学要求:注重实践性、探究性,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城市交通基本概念:介绍城市交通的定义、分类及特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2. 城市交通系统组成:讲解城市交通系统的各个部分,包括道路、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等,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3.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影响及解决策略,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4. 城市交通规划:介绍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实践案例,涉及教材第二章第四节。
5. 绿色出行与环保:探讨绿色出行的重要性,推广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城市交通基本概念及分类第二课时:城市交通系统组成及功能第三课时: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第四课时:城市交通规划方法与实践第五课时:绿色出行与环保意识培养教学内容进度:1-2课时:基础知识学习,理解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和系统组成3课时:分析实际问题,探讨交通拥堵的原因及解决策略4课时:实践操作,设计简单的交通规划方案5课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注绿色出行和环保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城市交通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础资料整理1.1道路基本条件道路几何条件道路名项目单位A路B路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断面形式慢行一体化两块板慢行一体化两块板设计车速km/h 80km h80km h设计车辆车种标准小汽车标准小汽车红线宽度m 60m 55m车道数车道双向六车道双向六车道车道宽m 3.6-3.7m 3.6-3.7m 中央分隔带宽m 6m 6m机非分隔带宽m 无无慢行道宽m 5m 5m交叉口几何条件项目单位进出口方向A B C D进口道出口道进口道出口道进口道出口道进口道出口道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断面形式进口拓宽无拓宽进口拓宽无拓宽进口拓宽无拓宽进口拓宽无拓宽设计车速km/h 56 56 56 56 56 56 56 56设计车辆车种标准小汽车标准小汽车标准小汽车标准小汽车标准小汽车标准小汽车标准小汽车标准小汽车路幅宽度m 38 38 38 38 车道数车道 4 3 4 3 4 3 4 3 车道宽m 14 14 14 14 14 14 14 14车道功能划分左转、直行、右转左转、直行、右转左转、直行、右转左转、直行、右转左转、直行、右转左转、直行、右转左转、直行、右转左转、直行、右转中央分隔带宽m 3 3 3 3 3 3 3 3 机非分隔带宽m 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慢行道宽m 5 5 5 5 5 5 5 52.路段交通设计⑴道路横断面设计①设计原则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
横断面形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限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
②横断面设置道路的横断面型式有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及四幅路。
此次设计的交叉口是城市快速路和城市快速路相交,推荐使用慢行一体化两块板断面,将慢行交通如行人和非机动车放在一起,慢行车道和机动车道通过高差分离开来。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是专业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学习到如何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使城市道路交通更加和谐、便捷、安全和舒适,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的效率和质量。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交通设计原理、交通需求量预测、道路交叉口设计、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等。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综合交通设计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设计工作;2.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3.增强学生与市场的对接、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三、课程大纲第一章:交通设计原理1.交通规划概述;2.剖析城市交通特点;3.交通流理论;4.交通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交通需求量预测1.交通需求特点;2.交通数据计算方法;3.交通流量预测方法;4.交通需求量的预测。
第三章:道路交叉口设计1.道路交叉口的要求与限制;2.道路交叉口类型及其设计原则;3.交叉口设计的数学模型;4.实际应用案例。
第四章:城市公共交通规划1.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概述;2.路线设计方法;3.公交站点定位;4.公交线网的优化设计。
第五章:综合交通运输规划1.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目标和内容;2.城市综合交通运输模式的选择;3.路网设计中的环保和节能;4.实际应用案例。
四、课程要求和评价1.学生应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独立完成课堂和作业任务;2.学生需在课后认真复习所学知识;3.学生需按时提交作业;4.课程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论文;5.期末论文应包括所学知识的综述和应用案例的分析。
五、实践与实习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程将组织实践和实习环节,学生将有机会进入实践工作环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六、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和实践环节的深入学习,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交通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交通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掌握交通流的基本特性。
2. 学习并掌握交通规划、道路设计、交通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了解我国交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认识交通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交通问题,提出合理的交通设计方案。
2. 培养学生运用交通设计软件进行简单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够就交通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交通设计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交通设计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交通设计的基本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设计基本概念:交通流、交通组织、交通规划等。
- 教材章节:第一章 交通设计概述2. 道路设计原理与方法:道路分类、道路线形设计、交叉口设计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道路设计3. 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需求分析、交通网络设计、公共交通规划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 交通规划与设计4. 交通设施设计: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人行道等。
- 教材章节:第四章 交通设施设计5. 交通组织与管理:交通组织原则、交通控制策略、交通拥堵缓解措施等。
- 教材章节:第五章 交通组织与管理6. 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交通设计案例,了解实际应用中的交通设计方法。
- 教材章节:第六章 交通设计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交通设计基本概念第二周:道路设计原理与方法第三周:交通规划与设计第四周:交通设施设计第五周:交通组织与管理第六周:实践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提高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
城市交通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城市交通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类型的交通方式及其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城市交通网络规划的原则,掌握交通流量分配、路网设计的基本方法。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及发展趋势,认识交通网络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城市交通网络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如设计合理的交通路线、分析交通拥堵原因等。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倾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的热情。
2.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道德水平。
3.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学科价值的认识。
本课程设计旨在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城市交通网络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科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城市交通网络基本概念:介绍城市交通网络的定义、功能及构成要素,包括道路、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和行人等。
教学章节:《城市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城市交通网络的基本构成”。
2. 城市交通方式及其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交通方式(如公交、地铁、私家车等)及其优缺点。
教学章节:《城市地理》第四章第三节“城市交通方式的分类与特点”。
3. 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原则:讲解城市交通网络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便捷性、安全性、环保性等。
教学章节:《城市地理》第四章第四节“城市交通网络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4. 交通流量分配与路网设计:介绍交通流量分配的基本方法,探讨路网设计的关键因素。
教学章节:《城市地理》第四章第五节“城市交通流量分配与路网设计”。
交通设计课程设计方案交通设计是一门涉及道路、交通工程、交通设施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程。
在本次交通设计课程设计方案中,我们将主要围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展开研究,旨在通过合理的交通设计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出行效率,改善居民出行体验。
首先,我们将采用交通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城市交通状况以及拥堵点和高峰时段。
通过收集交通数据,我们将分析交通流量、拥堵原因、出行方式等信息,从而找出引起交通拥堵的主要因素,并寻找改善措施。
此外,我们还会考虑交通安全问题,为交通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我们将运用城市道路规划原则和交通优化理论,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道路网络系统。
通过优化道路布局、提高交通设施的设置和改善交通信号灯配时等措施,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同时,我们还会考虑公共交通的改善,例如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提高班次和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民众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
此外,我们还将引进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如车辆导航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改善交通状况。
通过数据传感设备和信息处理系统,实时监测交通流量情况,智能调整交通信号灯配时,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最后,我们将重点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如环保和节能。
在交通设计中,我们将鼓励使用环保的交通工具,如电动车和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燃油车辆的使用。
同时,我们还将提倡共享出行的理念,鼓励居民共享私家车、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等交通工具,减少车辆数量和交通拥堵。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我们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出行效率,改善居民出行体验。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交通设计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交通设计思维和技能,为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
城市交通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分析城市交通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3.识别和解决城市交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4.设计一个简单的城市交通系统改善方案。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城市交通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城市交通系统的功能和作用;3.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原理;4.城市交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5.城市交通系统的改善方案设计。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城市交通系统的相关概念和原理,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2.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几个典型的城市交通系统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实验法:学生通过模拟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观察和分析其运行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城市交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一本关于城市交通系统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学习;2.参考书:推荐一些关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一些关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4.实验设备:准备一些模拟城市交通系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和观察。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2.作业:布置一些与城市交通系统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考试:安排一次城市交通系统主题的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本章节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共安排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2.教学时间:每周三下午第2节课;3.教学地点:教室302;4.教学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城市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问题的学习,并进行相关实践活动。
《城市交通》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随着城市化经过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因此,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城市交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二、设计目标1.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观点和原则。
2.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方法和工具。
3.提高学生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认识。
三、设计内容1.理论进修: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参与讨论,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
2.案例分析:学生选择一个具体城市的交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撰写报告。
3.模拟规划:学生分组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的模拟设计,包括道路规划、公共交通规划等。
4.实地调研:学生实地调研所在城市的交通状况,撰写调研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5.展示交流:学生展示他们的规划方案,并与其他同砚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设计步骤1.确定进修目标和任务。
2.组织学生进行理论进修和案例分析。
3.分组进行模拟规划,并进行实地调研。
4.撰写报告和准备展示。
5.展示交流并进行总结评判。
五、评判方式1.参与度:包括教室表现、小组合作等。
2.报告质量:包括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逻辑性等。
3.展示效果:包括表达能力、创新性等。
4.总结评判:学生对整个作业设计的反思和建议。
六、设计意义通过本次作业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认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七、设计总结《城市交通》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认识。
通过理论进修、案例分析、模拟规划和实地调研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全面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方法和工具,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城市交叉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城市交叉路的类型及特点,掌握不同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
2. 使学生了解城市交叉路的交通设施及其功能,如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等。
3. 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交叉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实地考察等方法,分析城市交叉路的交通状况。
2.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交叉路口的车流量、通行能力等。
3. 培养学生运用交通规则,解决实际交叉路口的交通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关注,树立绿色出行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懂得礼让的道德品质。
本课程针对城市交叉路进行设计,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提高学生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城市交叉路的基本概念:交叉路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2. 城市交叉路的交通组织:不同类型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交通信号灯控制原理。
3. 城市交叉路的交通设施:交通标志、标线、人行横道、立交桥等设施的功能及作用。
4. 城市交叉路交通事故分析:事故原因、事故预防措施、交通安全教育。
5. 城市交叉路通行能力分析:车流量、饱和度、服务水平等指标的测算方法。
6. 城市交叉路规划与设计:交叉口设计原则、交通组织优化、案例分析。
7. 交通安全与文明出行:交通法规、安全意识培养、绿色出行理念。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对应教材章节如下:第一章:城市交叉路基本概念(第1-2节)第二章:城市交叉路的交通组织(第3-4节)第三章:城市交叉路的交通设施(第5-6节)第四章:城市交叉路交通事故分析(第7节)第五章:城市交叉路通行能力分析(第8节)第六章:城市交叉路规划与设计(第9-10节)第七章:交通安全与文明出行(第11节)教学内容涵盖城市交叉路的各个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城市交叉路的现状和问题,提高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课程作业2015届交通运输学院专业交通工程学号 ********学生姓名侯明晓指导教师孙海龙完成日期 2017年 2月 28日一、课程作业的目标1、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交通设计的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掌握城市交叉口平面和交通标志标线设计的能力,掌握查阅相关规范进行设计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二、课程作业的内容本课程设计是围绕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设计而展开,其具体设计内容如下:1、交叉口的平面设计,包括横断面的形式选择和组成,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非机动车道的宽度确定、缘石半径的计算等内容。
2、交叉口的标志标线设计,包括交叉口的路段的指路标志、指示标志以及道路标线等内容。
三、交叉口设计规范标准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 20-2006);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
四、平面交叉口的设计流程1、工程设计背景(1)本交叉口位于中城市, 该道路位于光明城市。
北侧为东三环,临近国道,交通便利,合理利用了已有的城市交通设施。
(2)主干路为双向六车道相交主干路为双向6车道;由主干路与次路相交,主干路红线宽度为45m,相交道路红线宽度为45m;(3)道路等级:交叉口的形式为十字型交叉口;(4)设计速度:50km/h。
(5)交通组成:小汽车和自行车。
2、交叉口平面设计(1)交叉口道路的横断面的形式选择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规定,横断面可分为单幅路、两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及特殊形式的断面,主干路宜采用四幅路或三幅路。
○1本设计为主干路采用四幅路,其横断面形式如图所示。
(2)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规定,一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一条机动车车道最小宽度车型及车道类型设计速度(km/h)>60 ≤60大型车或混行车道(m) 3.75 3.50小客车专用车道(m) 3.50 3.25由于主干路车道交通组织形式为混行交通,并且设计为50km/h,,所以选择机动车道宽度3.5m。
《城市交通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城市道路竖曲线及锯齿形街沟设计姓名:王鹏专业:交通工程班级:交通二班学号:1002422091.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1.参照规划控制标高,适当建筑物立面布置,堤顶路基应高于防洪水位0.5m2.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3.与地形协调,填挖平衡,考虑车辆爬坡能力;4.道路最小坡度≥0.5%,困难时应≥0.3%;5.山城道路应控制道路的平均纵坡度。
2.坡度与坡长限制⑴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最大纵坡度⑵纵坡限制坡长;纵坡限制坡长⑶纵坡坡段最小长度。
纵坡坡段最小长度3.竖曲线设计,包括⑴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⑵竖曲线设计。
①各要素计算公式:21222222882i i L R LT T L R E R R x y Rωωω=-======式中:R ——竖曲线半径,m ;i 1,i 2——相邻纵坡度,上坡为正,下坡为负;ω——相邻纵坡的代数差,当ω为“+”时,为凹竖曲线,ω为“-”时,为凸竖曲线;T ——竖曲线切线长度,m ; L ——竖曲线长度,m ; E ——竖曲线中点竖距,m ;x ——竖曲线上任一点距起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m ; y ——竖曲线上任一点距切线的纵距,m 。
竖曲线上各点标高的计算为:设计标高=未设竖曲线的设计标高-y (凸形竖曲线) 设计标高=未设竖曲线的设计标高+y (凹形竖曲线) ②算例某城市快速路设计车速为( 60 )km/h ,在道路上有一变坡点,桩号为K3+500,标高为35.5m ,相邻坡段的纵坡度分别为i 1=2.5%,i 2=-3.5%。
竖曲线半径取( 2000 )m ,试设计该变坡点处的竖曲线。
A.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12i i -=ω= —0.035—0.025= -0.06 ,为凸形曲线长L=R ω=2000×0.06=120m 切线长T=L/2=120/2=60m 外距E=R T 2/2=0.9m B.求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竖曲线起点桩号=(K3+500)-60=K3+440 竖曲线终点桩号=(K3+500)+60=K3+560 C.求竖曲线范围内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起点:K3+440竖曲线起点标高=36.5-60⨯2.5%=35m 中点K3+500:横距1χ=(K3+500)-(K3+440)= 60m 竖距1h =21χ/2R=0.9m切线标高=35+60×2.5%=36.5m 设计标高=36.5-0.9=35.6m 终点:K3+560横距2χ=(K3+560)-(K3+440)= 120m 竖距h=21χ/2R=3.6m切线标高=35+120×2.5%=38m 设计标高=38-3.6=34.4m 其他桩号设计标高:桩号K3+460:横距3χ=(K3+460)-( K3+440)= 20m 竖距3h =23χ/2R=0.1m切线标高=35.5m 设计标高=35.4桩号K3+480: 横距4χ=(K3+480)-( K3+440)=40m 竖距4h =24χ/2R=0.4m 切线标高=36m 设计标高=35.6m 桩号K3+520:横距5χ=(K3+520)-( K3+440)=80m竖距5h =25χ/2R=1.6m 切线标高=37m 设计标高=35.4m 桩号K3+540:横距6χ=(K3+540)-( K3+440)=100m竖距6h =26χ/2R=2.5 切线标高=37.5m 设计标高=35m计算竖曲线中间各桩号的设计标高,设中间桩距为( 20 )m ,计算结果见下表。
《城市交通设计》课程设计———新建城市道路及交叉口设计一、设计题目——新建城市道路及交叉口设计二、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基于城市及交通规划的理念,运用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以交通安全、通畅、效率、便利及其与环境协和为目的,以交通系统的“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寻求改善交通的最佳方案。
是《城市交通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
通过该设计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交通设计的角度出发对路段及交叉口应用渠化、管理等综合手段,以达到城市交通的安全、通畅与高效等目的。
三、设计原则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路面宽度及标高等应留有发展余地。
四、设计内容1.基础资料整理1.1道路基本条件道路几何条件交叉口几何条件2.路段交通设计⑴道路横断面设计⑵路边停车设计;⑶出租车临时停靠点设计;⑷与公共汽车交通相关的交通设计。
2.1道路断面形式我国城市道路按等级分为五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及生活区道路我国各级城市道路的功能定位2.11各种道路断面形式的特点和适用情况2.2路边停车设计2.位置选择的原则:(1)在交通性干道、需要整宽都用于通车的道路上,应禁止路边存车。
(2)在住宅区、办公中心、商业区等,需要大量存车地区,尽可能提供路边存车空间。
(3)在市中心区,除尽可能在路边划出允许存车的地点外,尚必须在存车时间上加以严格限制,以提高这些存车地点的存车周转率。
(4)在两交叉口距离较近的情况下,设置路边停车的车位要保证不影响交叉口排队。
(5)确定允许存车地点,一般可采取“排除法”,即首先把那些禁止存车的地点划出来,其余就划为允许存车的地点。
在此基础上,遵循设置存车点后路段通行能力与路口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筛选存车设置地点。
3.车位排列设计路边停车车位应用标线划定,其排列方式有平行式、斜角式、垂直式三种。
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道路路面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路面的结构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并分析城市道路路面设计中涉及的主要参数和影响因素。
3. 学生掌握城市道路路面设计的步骤,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路面设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特定城市道路条件,选择合适的路面结构和材料。
2. 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模拟设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城市道路路面设计,完成设计图纸的绘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城市道路路面设计,增强对土木工程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培养专业素养。
2. 学生在课程中培养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认识到道路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关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以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理工科方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工程实践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城市道路路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城市道路路面设计原理- 路面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路面材料的性能及选用2. 城市道路路面设计参数- 路面设计中的力学原理- 路面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3. 城市道路路面设计步骤- 初步设计- 详细设计- 设计图纸的绘制4. 不同类型路面设计特点- 沥青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 特殊路面5. 城市道路路面设计案例分析- 实际案例介绍- 设计方案分析- 优化改进措施6. 计算机辅助城市道路路面设计- 常用软件介绍- 软件操作技巧- 设计成果输出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1-2周:城市道路路面设计原理第3-4周:城市道路路面设计参数第5-6周:城市道路路面设计步骤第7-8周:不同类型路面设计特点第9-10周:城市道路路面设计案例分析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本课程将按照以上大纲进行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紧密关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城市道路路面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城市交通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交通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城市交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城市交通系统的构成、运行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流程和工具;了解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城市交通问题;能够运用交通规划软件进行简单的交通设计;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城市交通设计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城市交通系统概述:介绍城市交通系统的构成、功能和运行原理,让学生对城市交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城市交通规划方法:讲解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流程、方法和工具,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供给分析、交通流量预测等。
3.城市交通设计实践:介绍城市交通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案例,如道路设计、公共交通系统设计、交通标志和信号设计等。
4.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和策略。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传授城市交通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交通设计的具体应用和挑战。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实验法:让学生运用交通规划软件进行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城市交通设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一系列城市交通设计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收集相关的城市交通设计视频、图片等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交通设计课程设计1. 课程背景目前城市交通拥堵、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交通设计是城市规划和交通工程的重要领域。
本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交通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才,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培养学生掌握交通规划设计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设计常见城市交通工程;2.掌握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和控制的基本原理;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3.1 交通规划设计原理和方法1.交通规划的定义、目的和意义;2.常见道路类型和设计标准;3.城市交通流量、速度和容量的计算和分析;4.交通规划的时间和空间尺度;5.交通规划实施和评估。
3.2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和控制1.城市交通管理和控制的定义、目的和原则;2.常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和控制措施;3.城市道路交通监测和评估;4.交通管理和控制的综合应用。
3.3 团队合作和案例分析1.团队合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常见城市交通工程的案例分析;3.团队合作设计城市交通工程。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团队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实践演练;2.进行实践训练和团队合作设计;3.引导学生阅读研究领域内的经典文献;4.督导学生进行独立科技写作。
5. 教学评价和考核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和考核分为两个方面:1.团队合作设计成果评价;2.学生科技论文评价和口头答辩。
6. 参考文献•[1] 张军, 科技写作与交流[M]. 科学出版社, 2010.•[2] 刘娴, 交通工程与规划[M].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2.•[3] 王丹,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和控制[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5.7. 结语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交通设计和规划能力为目标,注重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等方面设计,以期实现课程目标,为城市交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城市交通设计》课程设计———新建城市道路及交叉口设计姓名:专业班级:交通二班学号:090240000指导教师:朱卫华一、设计题目——新建城市道路及交叉口设计二、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基于城市及交通规划的理念,运用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以交通安全、通畅、效率、便利及其与环境协和为目的,以交通系统的“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寻求改善交通的最佳方案。
是《城市交通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
通过该设计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交通设计的角度出发对路段及交叉口应用渠化、管理等综合手段,以达到城市交通的安全、通畅与高效等目的。
三、设计原则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路面宽度及标高等应留有发展余地。
四、设计内容1.基础资料整理1.1道路基本条件道路几何条件交叉口几何条件2.路段交通设计⑴道路横断面设计⑵路边停车设计;⑶出租车临时停靠点设计;⑷与公共汽车交通相关的交通设计。
2.1道路断面形式我国城市道路按等级分为五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及生活区道路我国各级城市道路的功能定位2.11各种道路断面形式的特点和适用情况2.位置选择的原则:(1)在交通性干道、需要整宽都用于通车的道路上,应禁止路边存车。
(2)在住宅区、办公中心、商业区等,需要大量存车地区,尽可能提供路边存车空间。
(3)在市中心区,除尽可能在路边划出允许存车的地点外,尚必须在存车时间上加以严格限制,以提高这些存车地点的存车周转率。
(4)在两交叉口距离较近的情况下,设置路边停车的车位要保证不影响交叉口排队。
(5)确定允许存车地点,一般可采取“排除法”,即首先把那些禁止存车的地点划出来,其余就划为允许存车的地点。
在此基础上,遵循设置存车点后路段通行能力与路口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筛选存车设置地点。
3.车位排列设计路边停车车位应用标线划定,其排列方式有平行式、斜角式、垂直式三种。
图4-47列出三种基本的路边停车车位排列及其车位数计算方法。
车位排列方式的选择,应以出人方便为原则,主要有垂直式、斜列式两种,推荐选择斜列式车位排列2.3出租车临时停靠点设置1.设置原则出租车临时停靠点的设置应以保证不同交通流的安全为前提;同时,不能严重影响其他车辆的通行(尤其是公交车辆)。
2.位置选择在旅馆、百货公司、交通枢纽点或其它较大型的人流集散点附近,可设置出租车临时停靠点,停车车位尺寸可遵循本章4.3.6相关规定,车位排列一般采用平行式(见图“47)。
如果附近已设有公交停靠站, 88则出租车临时停靠点应设在公交停靠站的上游至少50m处。
3.管理措施对出租车临时停靠点应配以严格的管理,例如,只准其上下乘客,并规定临时停车时间不得超过2〜3fnin。
另外,设置出租车定点停靠的路段需配有明确的交通标志、站牌(附有明确的停车收费标准、停车时限等)予以指示。
2.4公交中途停靠站设计公交中途停靠站给公交车辆停靠、乘客上下车提供服务。
公交站点的设置类型及规模应满足公交线路路网规划的要求,同时应充分考虑道路性质、沿线两侧用地性质、换乘便利性、临近路段和交叉口交通状况及用地可能条件等的约束。
设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保证乘客的安全;•方便乘客换乘、过街;•有利于公共汽车安全停靠、顺利驶离;•与路段及交叉口通行能力相协调。
2.41.站点位置的选择(1)站距规定根据国家标准,公交停靠站的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 ;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且公交停靠站的站距应符合表4-11的规定同向换乘距离应不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n^(3)交叉口附近公交站点的位置选择在公交出行的起点和终点,乘客一般要通过步行或者自行车到、离公交系统,公交停靠站的设置应使乘客步行和骑行时间最短。
显然,交叉口是各个方向人流汇聚和分散最为便捷的地方,因而交叉口附近是公交站点布置的理想位置。
一般规定,在交叉口附近,公交停靠站应设置在离交叉口 50m以外处;对于新建、改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应设置在平坡或者坡度不大于1.5%的坡道上,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坡度最大不得超过2%。
下面,对在交叉口下游和上游的公交站点设置分别进行说明。
在交叉口下游(出口道)设置公交站点在下列情况下,优先考虑在交叉口下游设置公交站点:①存在视距问题;②机非混行的道路,公交车频繁使用右侧非机动车道;机非分隔道路或机动车专用道路,右侧机动车道不是公交车专用道,机动车高峰期间公交车频繁使用外侧机动车道;③公交车为左转的情况。
公交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下游时,离开(对向进口道)停车线距离按如下原则确定:①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停靠站必须在视距三角形外(包括车站内同时停放的最大车辆数);②下游右侧拓宽增加车道时,应设在右侧车道分岔点向前至少15~ 20m 处;③在新建交叉口,且非港湾停靠站的条件下,按道路等级:主干道上距停车线至少80m;次干道距停车线至少50m,支路至少30m。
在交叉口上游设置公交站点下列情况,优先考虑在交叉口上游设置公交站点:①公交流量大,车辆停靠不产生冲突与危险②右转车道公交车占主要比例公交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上游时,离开停车线距离按如下原则确定:①边侧为拓宽增加的车道时,停靠站应设在该车道分岔点之后至少15~20m。
②边侧无拓宽增加车道时,停靠站位置应在外侧车道最大排队长度的基础上再加15〜20m处,停靠站长度另外确定;对新建交叉口,且非港湾停靠站情况,按道路等级••主干道上距停车线至少100m;次干道至少70m,支路至少50m。
(4)站点合并设计策略对多条公交线路并行的路段,如果行车密度小,上下乘客不多而换乘较多时,可合并设站,此时,应根据公交车到站频率和站台类型、长度来确定并站的最大线路数,一般不宜超过5条,特殊情况下不应超过7 条。
如果线路数较多,行车密度比较大且上下乘客较多,应分开设站。
在线路重复段较长的情况下,除将几个乘客换车较多的站点合在一起外,对其余换车较少的站点,将其拉开,前后交错间隔布置。
一般应将上下乘客少、车辆密度小的线路设在前方,将上下乘客多、发车密度大的线路站点设在后方。
公共电、汽车不应共用同一停靠站,而应将电车站布置在汽车站的前方。
站牌间距应满足下游停靠站台长度加上 25.0m长,以保证不影响上游公交车停靠站的运转。
(5)上、下行对称公交停靠站相对位置的确定一般规定,上、下行对称的站点宜在道路平面上错开,即交叉设站,其错开距离应不小于30m;同时,为方便乘客过街换乘,错开距离也不宜过大。
其相对位置有迎面错开与背向错开之分,下面对两种设置方法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方法。
(6)公交站迎面错开设置的问题如果公交站迎面错开距离很小,又需要在二者之间设置行人过街横道,则行人过街横道可能会离公交站太近,以至于公交车在行人过街横道前形成排队;由于公交车体积较大,很容易阻挡其左侧机动车司机和右侧过街行人的视线,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如图(4-50a)所示时要注意调整行人过街横道的位置,将其与公交站的距离拉开;对于两块板道路,可以将对称站点调整为背向错开。
(7)公交站背向错开设置的问题:对于三块板或一块板道路上的非港湾式公交站点,如果两站点间的距离太近,容易出现“双重瓶颈”的情况,使得道路通行能力大大缩小,如图4-51所示。
所以要注意适当拉开两站点间距离或将站点改为港湾式。
对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如果由于站台长度不足而产生排队溢出,则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对于四块板或两块板道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2.42.设置类型的选择(1)基本类型公交停靠站台的布置方式,按其设置的位置,分为沿人行道边缘及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分隔带设置两种;按几何形状又分为港湾式和非港湾式两类。
(2)一般规定①公交停靠站候车站台的高度宜取15〜20cm;站台的宽度应取 2.0m,改建及综合治理交叉口,当条件受限制时,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25米。
②为区分公交停靠站的停车范围,在公交停靠站车道与相邻通车车道间按国标设置专用标线。
一辆公交车停车长度以15〜20 m为准,多辆公交车停靠的站台长度可按式(4-12)确定:Ll} = n(lu +2.5) (4-12)式中:Lh——公交停靠站站台长度;n——公交停靠站同时停靠的公交车辆数,/,——公交车辆长度。
③对于新建道路,公交停靠站车道宽度为 3.0m;改建或治理性道路,受条件限制时,公交停靠站车道宽度最窄不得小于2. 75m;相邻通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25m…④人行道宽度确有多余时,可压缩人行道设置公交停靠站;人行道的剩余宽度应保证大于行人交通正常通行所需的宽度,最小宽度不宜小于2.50 m,行人少的场合,也应确保不小于1.50m。
必要时可在停靠站局部范围内拓宽道路红线。
(3)停靠站类型选择原则在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道路上,公交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对主干路而言,如果两侧路网比较发达,可以考虑结合附近大型交通集散点将公交站点设置在相邻支路上。
①符合以下情况时,应设置港湾式停靠站①机非混行的道路,且机动车只有一车道,非机动车的流量较大 (1 000辆/irrh),人行道宽度>7.0m时;②机非混行的道路,高峰期间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饱和度皆大于0.6,且人行道宽度>7.0m时,可设外凸式港湾停靠站(非机动车交通流在驶近公交停靠站时上人行道行驶);③机动车专用道路,外侧流量较大(不小于该车道通行能力一半), 且外侧机动车道宽度加人行道宽度> 8.25m时;④沿分隔带设置的公交停靠站,最外侧机动车道宽度加分隔带宽度多7. 0m时,应设置成港湾式停靠站。
(3)考虑到路段与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协调,给出停靠站类型的参考性选择提出参考,如表4-13所示:(4)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方对机非混行道路或机动车专用道路,局部压缩人行道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见图4-53所示。
机非混行道路,利用人行道多余宽度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见图4-54所示。
沿机非分隔带设置公交停靠站,在分隔带宽度>4m时,港湾式停靠站设置方法见图4-55所示;在分隔带宽度<4m而人行道有多余宽度时,港湾式停靠站设置方法见图4-56所示。
当人行道或者机非分隔带宽度不足,而机动车道宽度又较大时,可以通过适当压缩机动车道、偏移道路中心线来设置外凸式港湾停靠站。
4.交叉口交通设计⑴交叉口几何尺寸;⑵交叉口视距分析;⑶行人过街设计;⑷进出口道设计;⑸车道展宽段及渐变段设计;⑹交叉口交通标线、交通岛设计;(1)线形、视距要求交叉口范围内道路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当采用曲线时,其曲线半径应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