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问题、政策议程和公共政策调查
- 格式:ppt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40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一、单项选择题
1.问题通常泛指实际状态与下列哪种情况之间的差距
A.期望
B.价值
C.需要
D.供求
【解析】A
2.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些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问题称为
A.个人问题
B.政策问题
C.组织问题
D.群体问题
【解析】B
3.通常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但本身又常常不是固化的利益集团,这一类型的政策网络被称为
A.利益型政策网络
B.意见型政策网络
C.议题网络
D.混合型政策网络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益型政策网络的定义。政策网络主要可以分为利益型政策网络、意见型政策网络以及混合型政策网络三大类。其中,利益型政策网络通常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它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但它本身又常常不是固化的利益集团。
4.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
A.民意代表
B.政府部门
C.政党组织
D.政治人物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常见的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有政府部门、政治人物、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公民和社会团体、政策网络等,其中,政府部门是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
5.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
A.层次分析
B.类别分析
C.多角度分析
00318公共政策自考知识点汇总公共政策-目录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
2.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
3.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
4.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
策学的概念
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7.古代中国政策研究
8.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
条件、标志和过程
9.公共政策学的引进
10.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和
发展方向
11.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
义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12.公共政策的概念涵
13.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
14.公共政策的功能
15.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16.公共政策与法的异同
17.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9.政策工具
20.政策工具的类型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2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
22.政策系统与政策客体和环境的关系
23.政策系统的运行及步调
24.政策支持系统
25.政策反馈系统
26.政策系统的普通情况
27.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
28.当局本领
29.公共决策体制
30.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3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32.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33.公共利益
34.作为政策客体和主体的百姓
35.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36.公共决策权力及其归属
37.决策权力的配置
38.公共决策体系体例的类型
39.非当局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40.公共决策的规则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41.政策过程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42.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
43.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
型的原因
44.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
第五章 公共政策议程
一、关键概念
1.政策议程
答:公共政策议程是指社会公共问题进入由政策行动主体构成的政策子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在深思熟悉后下决心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程序构成的过程。政策议程可划分为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公开的议程与隐蔽的议程;系统性的议程与制度性的议程。
2.实质性议程
答:实质性议程处理的是引起人们综合性关注和回应的议题。在实质性议程中,有些议题非常重要且具有分歧性,通常会引起公众和公共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严重争议,甚至会引发重大的冲突。实质性议程通常具有三个重要特征:①涉及大量的公共资源分配,对许多群体和团体来说,是利害攸关的;②议题会引起而且已经引起公民和公共政策制定者的密切而严肃的关注;③议题包含着重大变化的可能性。实质性议程的范围广,强度大,常常会引起公众的争议,有时争论会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3.象征性议程
答:象征性议程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牵动的是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而不是个别群体的经济利益。当某些利益团体要求政府对特定的相关事务给予重视、而这些事务又并不是全社会都共有,或者有些特定事务的强度虽然很大,但范围却很窄时,公共政策制定者就会用表征性的答复或象征性的回应来承认问题的重要性。另一种情况是被提上公
共议程的问题十分复杂,使得政策制定者会在政治、经济或强势群体的压力下,无法以有意义的方式去解决。政策制定者意识到自己处在某种困境之中:一方面,人们面对变化提出应对的要求很强烈;但另一方面,尽管人们呼吁一定要做“某些事情”,但实际上对于该做什么却没有形成共识。在这种情境下,政策的制定者往往采用象征性议程。象征性议程具有“安全阀”的功能,让人们从仅仅承认问题存在的议程中得到一种好像是在变动的感觉。尽管这只是一些微小的变化,并不是实质的变革,但却为希望有点变化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表面的补偿。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作用:导向功能、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2.公共利益的界定: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第二章}
3.政策分析含义:政策分析是针对政策的制定过程及关节,就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结果和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的活动
4.政策分析类型:4.1研究型分析:研究周期、投入成本高,占有资料多,效果显示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力相对较弱。4.2快速分析:多涉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简便、快捷的分析过程、分析结果的及时提供,受到决策者的广泛关注。
5.方法论:批判性复合主义方法论
以多维定位为原则,借助多视角、方法、指标、数据资源和交流媒介观察和认识事物。
具体表现:多元操作主义、多重方法研究、多重分析综合、多变量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分析、多角度分析、多媒介交流
6.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骤:定义问题、收集证据、分析原因、评估政策、开发方案、结果预测、择优选择。
6.1层次分析:1)可能的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2)合理的原因:现实条件下可以解决的原因和现实条件下不能解决的原因;3)可行的原因:现实条件下可以解决的原因。
7.政策交流过程:政策分析、材料引申、互动交流、知识利用
8.政策相关文件的利用:综合、整理、解释、简化、直观说明、总结
{第三章}
9.公共政策理念的内容:生命至尊、公平至上、民主为用、法治优先、诚信为基、宽容为怀、自由为体、民生为天、以人为本、和谐为贵
10.政策主体: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行政决策机关、行政执行机关、法院]、非官方决策者[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一节政策问题的概念、属性与分类
一、私人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
(一)私人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的含义
某个群体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超出了个人的范围而呈现出集体性或社会性。如社会上在一定时期很多人失业,造成国家或某一地区失业率的提高,那么它就转变成了公共问题或社会问题。
公共问题: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境。
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或公共问题。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在各个角度感觉到问题的存在);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
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及区别:①问题是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②公共问题范围最宽,包括社会问题;③公共政策问题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公共行动以期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作为论述题考过,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并能展开)
(一)关联性与公共性。
(二)客观性与主观性。
(三)历史性与动态性。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企业
B. 政府
C. 社会组织
D. 个人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A.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 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 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权力
B. 权威
C. 公共
D. 利益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的分配。
A. 限制性
B. 强制性
C. 利益性
D. 权威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的集中反映。
A. 社会需求
B. 公共权力
C. 集体利益
D. 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 系统性
B. 层次性
C. 超前性
D. 整体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 倾斜性
B. 合法性
C. 系统性
D. 权威性
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 史密斯
B. 伊斯顿
C. 西蒙
D. 拉斯韦尔
9.指出“公共政策”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的是学者()。
A. 伍德罗·威尔逊
B. 米歇尔·哈蒙
C. 罗伯特·达尔
D. 药师寺泰藏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选择
B. 综合
C. 分配
D. 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 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B. 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请简述公共政策的过程。
一、政策制定
政策系统的运行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过程,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政策周期。
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第一和首要的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它是指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功能活动过程,包括建立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方案、预测结果、比较和抉择方案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概括来说,政策制定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1.政策问题的认定
公共政策的制定首先必须认定什么是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由社会问题转化而来。社会问题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①一种客观条件或情况。社会问题首先是某种客观存在的情况,当人们感到问题的存在时必定有某些具体的事实呈现在眼前,如出生率、人口数、犯罪案件等。
②它是被感知的。一种情况事实上已存在,但不为人们所感知,仍不构成问题。③它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社会问题必定是公共问题,它必须涉及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并为他们所感知,而且具有一定的严重性。④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⑤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⑥团体活动过程。政策问题往往是团体的冲突,只有通过团体或社会的多数人对问题一再界定的过程,才能产生一个为多数人认可的问题。政策问题也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进入政府议程。
2.公共政策议程
公共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在现代民主国家中,政策议程通常分为如下两大类: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前者是指当公共权力主体体会到公众的公意性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问题就成为一项公共政策问题。后者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试图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
教案: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
一、引言
社会问题是指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不平等、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现象
和现实,这些问题与人们的福祉密切相关。公共政策则是政府为解决
这些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方案。本文将探讨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
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发展。
二、相关概念
1. 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平、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
各种社会不平等与不公正的问题。
2. 公共政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方案,包括
经济政策、教育政策、环保政策等。
三、社会问题的原因
1. 结构性问题:如制度性的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公等。
2. 个体因素:如人们的行为、观念等。
3. 环境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等。
四、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1. 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政府能够积极应对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发展。
2. 促进社会稳定:公共政策的实施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动荡,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3. 推动社会进步:公共政策的制定要求政府关注社会发展的全局,
通过引导资源配置和社会行为来促进社会进步。
五、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 问题识别:政府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确定社会问题的性质和范围。
2. 政策制定:政府根据社会问题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措施。
3. 资源配置:政府需要合理配置人力、物力等资源来实施公共政策。
4. 管理实施:政府通过监督、评估等手段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5. 评估调整:政府需要不断对政策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社会问
题的变化。
六、公共政策的案例分析
1. 教育政策:如韩国的教育改革、芬兰的教育制度等,通过改革教
第一章测试
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最基本的公共政策形式是( )。
A:司法命令
B:国会立法
C:总统决策
D:最高法院判决
答案:B
2.拉斯维尔在创立政策科学时,提出( )。
A: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B:公共政策是政府决定的或决定不做的事情
C: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D: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答案:A
3.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高薪养廉政策所发挥的主要功能是()。
A:积极性管制功能
B:分配功能
C:调控功
D:引导功能
答案:A
4.下列政策中属于基层政策的是()
A:乡政策
B:省政策
C:市政策
D:县政策
答案:A
5.依据政策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公共政策可划分为如下哪些基本类型( )
A: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B:优抚政策
C:政治政策
D:社会政策
E:经济政策
答案:ACDE
6.下列哪些政策属于政治政策( )
A:国防政策
B:工业政策
C:外交政策
D:社会保障政策
答案:AC
7.在下列政策系统内,表现为政策的塔形结构的有( )。
A:元政策—一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B: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C:战略——策略——战术
D: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
答案:ABC
8.政策学知识和政策知识是一个意思。()
A:错
B:对
答案:A
9.公共权力机关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不能具有偏好性。()
A:错
B:对
答案:A
10.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A:对
B:错
答案:A
第二章测试
1.政策的目标群体是指( )。
A:政策受益者
B:知识分子
C:政策影响和制约的对象
D:利益集团
答案:C
2.下列不能作为官方决策者的主体是( )。
公共政策导论
名词解释
、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组织。
、元政策: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其基本功能在于如
何正确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的执行、评估、分析公共政策。
、总政策:是国家实行的全部政策中处于最高层的政策,是制定其他政策的依据。
、基本政策:指公共权力机构指导国家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工作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是用以指导部门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具体政策:亦称为部门政策,主要针对对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基本
政策和元政策之外的都可以视为具体政策。
、公共物品:私人不愿生产或无法提供的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劳务。
、利益集团:是由具有共同立场、观点或利益的各人组成的团体性组织,以履行团体利
益聚合功能为职责,以保障或增进团体成员利益为目标。
、渐进模式: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它的大意是政策制
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即新政策
的制定是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是对以前政策的局部性调整和边际变革,体现为
一种“渐进”过程,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的新政策。
、决策职能:指政策主题依靠决策体制,通过决策方式,对公共政策方案进行选择,从
而确定政策战略与政策目标的职能。
、公众议程:是指人们群众共同议论某个问题,并认为有必要提交政府采取措施给予解
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政策资源的混合:是指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某项资源的
指出究竟应该属于哪一个政策,或每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
2024年4月《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1 公共政策的含义(选择题、简答题)★★
公共政策是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出于公共利益,为实现公共目标所做出的一种选择行为,其表现形式是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考点2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选择题)★
史官制度、谏议制度、策士制度、科举制度
考点3 现代政策科学产生的标志(选择题)★
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
考点4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特点(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政策实践相结合
(2)学科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3)学科发展与中国的政策实践相结合
考点5 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学中国化(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方法论指导。①实事求是的方法。为了在政策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矛盾分析的方法。政策实践中,要注重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还要注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2)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价值引领。公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本保证。除了作为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之外,公平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
考点6 公共政策的功能(选择题)★
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考点7 公共政策的本质(简答题、论述题)★★
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就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1)公共政策的目标。从整体上看,公共政策目标是三类目标的集合体,即公共利益目标、阶级目标和政府自利性目标。(2)社会资源配置。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实现政策目标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3)社会价值分配。政策收益在不同的利益群体间的分配行为称为社会价值的分配。
公共政策调查报告
篇一:公共政策调查报告
为了摸清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现状和特点。把握他们的心态和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性意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权益部于1999年4月在外来务工青年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烟台五城市及外来务工青年输出大省湖南进行了专题调查。
(经网上搜索来的资料)
通过对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现状和特点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政策实践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到带着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增进公共政策实践水平的提高。所以,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进行公共政策学的教育和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1. 案例本身就包括着理论材料,涵盖理论观点。案例提供了观察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的机缘。
2. 对案例的分析,有利于增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同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大体任务或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流动和生存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数量呈上升趋势
据广州、深圳等地的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以来通过
铁路南下的民工总量已超过14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左。在这些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
在进城务工青年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他们在城里打工的时间也相对延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进城打工四年以上的外来务工青年占%,三年以上的占%,二年以上的占%。当问及“您打算何时还乡”时,选择“目前还没想还乡”的达%,“永远不还乡的”占%,表示“说不清”的占%。三项之和为%。
二、外来和成镇就业的难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