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问题、政策议程和公共政策调查
- 格式:ppt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40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一、单项选择题1.问题通常泛指实际状态与下列哪种情况之间的差距A.期望B.价值C.需要D.供求【解析】A2.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些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问题称为A.个人问题B.政策问题C.组织问题D.群体问题【解析】B3.通常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但本身又常常不是固化的利益集团,这一类型的政策网络被称为A.利益型政策网络B.意见型政策网络C.议题网络D.混合型政策网络【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益型政策网络的定义。
政策网络主要可以分为利益型政策网络、意见型政策网络以及混合型政策网络三大类。
其中,利益型政策网络通常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它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但它本身又常常不是固化的利益集团。
4.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A.民意代表B.政府部门C.政党组织D.政治人物【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
常见的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有政府部门、政治人物、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公民和社会团体、政策网络等,其中,政府部门是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
5.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A.层次分析B.类别分析C.多角度分析D.假设分析【解析】C6.将公共问题的原因划分为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的一种问题认定的方法是A.类别分析B.假设分析C.层次分析D.多角度分析【解析】C7.头脑风暴法的核心机理并不依赖于逻辑上的一致性或过程的合理性,而是靠脑力激荡团体成员间的A.共识程度B.意见产出C.意见评估D.专业水平【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头脑风暴法的核心机理。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公共政策概论》课程考试大纲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参考教材(考生自备)《公共政策分析》,厦门大学出版社,主编:吴立明;副主编:傅慧芳二、课程纲要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概说一、知识点1.公共政策的界定2.公共政策分析的历史沿革3.公共政策分析的学科范式二、考点1.公共政策的界定(1)公共政策的内涵(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3)公共政策的类型2.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3.公共政策分析的学科范式(1)政策分析的定义(2)政策分析的学科性质(3)政策分析的基本类型(4)研究政策分析的现实意义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一、知识点1. 模型及分辨模型的有效性2.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3. 经济学的研究途径二、考点1.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2.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1)教材中涉及到的各模型主要代表人物(2)系统模型、过程模型、团体理论、精英理论、制度理论、渐进主义等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本学科的影响。
3. 经济学的研究途径(1)教材中涉及到的各模型主要代表人物(2)传统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公共选择理论、取舍理论、福利经济学模型、新制度主义等的主要观点及简要评述。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一、知识点1. 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2. 政策系统的划分3. 政策系统的运行二、考点1. 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1)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含义。
(2)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3)政策主体的分类,主要掌握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的分类(4)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职权(5)政策客体的立体运行层面(6)政策环境的构成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7)政策环境的特点2. 构成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的含义及其内容,尤其是它们的作用。
3. 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特点第四章公共政策制定一、知识点1.政策问题2.政策议程3.政策方案规划4.政策方案合法化二、考点1.政策问题(1)政策问题的概念、种类、特征(2)美国学者帕顿和沙维奇提出的对政策问题界定过程(3)政策问题认定的分析方法2.政策议程(1)政策议程、公众议程、政府议程的涵义(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主要途径(3)建立政策议程的策略3.政策方案规划(1)政策方案规划的概念(2)政策方案规划的特征、原则、程序(3)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的困难(4)政策方案设计的环节(5)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包括的几方面内容(6)政策方案抉择的要求与标准。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简答题:1.(P93)简述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决策科学的形成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2.(P71)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作为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的公共权力机关,就在这些组织里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个人而言,经常成为某项公共政策的对象系统中的一分子。
鉴于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资源配置和价值分配方案,这种主体系统于对象系统的相对性是需要研究这给予特别关注的。
另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其内的所有公务人员所拥有的直接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全部权力,在法理上都是都是人民委托他们行使的权利,而人民在民主制度健全的政治体制中能够通过政治参与而成为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但是在民主制度不健全的体制中以及在人民对政治参与保持冷漠态度的情况下,他们就仅仅是政策的对象或客体。
人民一方面是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另一方面又是公共政策的对象或客体,这一对矛盾只有在公共政策体现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正确的解决。
3.(P71)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公共权力机关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科学决策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增加政策咨询、政策评估、政策预测等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政策研究组织和政策分析者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尽管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后者处于辅助决策的地位。
在对重大决策的研究中,探究二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互动是很有意义的。
美国学者埃齐奥尼指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握有权利,而政策研究组织和政策研究者创造知识,“这两种社会职能——两种专业、两种精英人物的群体,具有互动性”。
因此,应当重视“权力在知识的创造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互动所起的作用”,而“二者的结合是在知识和决策之间架设桥梁的最佳途径”。
4.(P73)简述研究设计的程序。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选择1、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
注:要理解由哪些概念2、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子概念;3、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的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4、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学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5、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而于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
6、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
这本书被誉为“政策科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7、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
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学: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各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非政府组织(NGO):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种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
它们被称为非政府公共部门,或者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主要任务也是处理社会的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类公共物品。
简答1、对政策系统的研究,从研究者来说有四个突出问题应予重视①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②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③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④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2、公共政策学的诞生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四个方面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②决策科学的形成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④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3、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现已取得丰硕的成果①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 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 D.社会利益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B、系统性C、层次性D、超前性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BC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BCD)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实4、政策的导向是(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C)A.客观引导 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三、判断题1、学者罗伯特·达尔指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
()答案:×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答案:√3、“政策”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公共”二字上。
()答案:√4、社会公共事务应该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法律性公共事务等。
()答案:×5、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选择(第五章)1.政策议程的相关问题:政策议程的分类问题,相关因素问题、设置的机制、设置的途径。
2.政策议程的作用拉雷.N.格斯顿说过“公共议程:政治决策的焦点。
”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政策议程是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另一方面是政策议程是政府在社会价值进行权威配置的基础。
3.政策议程类型:(1)拉雷.N.格斯顿: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公开的议程与隐蔽的议程(2)琼斯(3)系统性议程(公众议程),制度性议程(正式议程)4.象征性议程具有“安全阀”的功能5.象征性议程与实质性议程在政策过程中形成了某种互补关系,即政策行动主体会对实质性议题采取象征性回应(具体情况参考书127页)6.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都属于公开的议程。
7.隐蔽议程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政府的合法性与效能性产生负面影响8.政策议程激发机制类型:理性模式的激发机制,政治模式的激发机制,多源流模式的激发机制9.政治模式的激发机制涉及以下因素:行动者,动力,信念,资源,地点10.多源流模式的激发机制的核心是试图解释为什么某些议程受到决策者的注意,而另外一些却被忽略了。
它是以政策之窗的形式揭示了政策议程设立的激发机制。
在该议程中存在三种源流:问题,政策与政治11.政治源流包括三个因素:国民情绪,压力集团的争夺行动,行政或立法上的换届12.政策议程激发机制构建的行为基础在于正确的理解和确立导致人的行为的前提,即人的本质或人性13.突破西方机制隐藏在背后的人性假设的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本质理论14.五种对政策议程建立形成触发效应的因素:需要或利益,认识或文化,规则或制度,影响力或权力,情境或环境15.重大事件形成触发机制,从而使政策之窗打开。
16.作为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催化剂,重大事件成为触发机制的条件来自于三个因素:范围,强度和时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激荡。
17.重大事件可分为内部事件(国内,自然灾害,技术突破,生态破坏和社会演变)和外部事件(国际:战争行动,间接冲突,经济对抗和军备增长)18. 政策议程设立的影响因素1、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2、政策行动主体的态度(三种基本倾向:积极参与、被动参与、冷漠)19.利益集团资源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一成员数量上有大有小;二有没有包括相似利益的集团高峰联盟;三一些集团资金充裕20. 西方政策议程设立的主要途径:1、外部推动模式;2、社会动员模式;3、内部推动模式;4、联盟替代模式。
第五章社会问题与政策议程知识点一:社会问题的定义及类型(1)定义: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
其中权力因素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社会问题的形成受社会价值因素的决定性影响,并随其改变而改变。
(2)类型:①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注意点:1、一些社会规范允许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2、偏差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
②结构性社会问题: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最突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贫困、民族矛盾、政府权力滥用、社会不满)。
此外还有些由价值观变化引发的结构性社会问题(家庭、劳动、人口、环境)。
(3)社会冲突论对社会问题成因的理解:①价值冲突论:1价值多元化必然带来分歧和冲突2价值冲突造成人们思想准则的混乱②群体冲突论③阶级冲突论→②③皆是利益冲突知识点二:社会问题的特征政府的主要功能及其公共政策的主导多用就在于有效地解决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所以设计问题的客观存在及其主观认定被普遍认为是政策过程的始点。
(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所谓客观条件指它的存在状况及其数量大小能够通过实证加以认识的情况。
客观条件是社会问题存在的必要前提,但不是充分条件。
(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所谓主观定义是指人们对上述客观情况的察觉和认识,即他们明显感到目前的客观条件已经危及他们所珍视的社会价值观,是对他们所信奉的社会规范的一种背离。
(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是动因也是阻碍)价值判断使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或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种状况及其解决方法。
社会问题之所以能够出现并得以持续,主要是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和目标取向。
社会问题涉及价值观的双重冲突:①社会价值观不同;②即便相同,改革计划也难以一致。
(4)社会问题是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如果问题只涉及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往往不能形成社会焦点,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而一般构不成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教案一、引言1.1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1.1社会问题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1.1.2公共政策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1.1.3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1.1.4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研究意义1.2社会问题的类型与特征1.2.1社会问题的类型1.2.2社会问题的特征1.2.3社会问题的成因1.2.4社会问题的影响1.3公共政策的定义与功能1.3.1公共政策的定义1.3.2公共政策的功能1.3.3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3.4公共政策的评估与调整二、知识点讲解2.1社会问题的识别与评估2.1.1社会问题的识别方法2.1.2社会问题的评估指标2.1.3社会问题的评估流程2.1.4社会问题评估的意义2.2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2.1公共政策的制定原则2.2.2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2.2.3公共政策的实施策略2.2.4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2.3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案例分析2.3.1案例选择的标准2.3.2案例分析的方法2.3.3案例分析的意义2.3.4案例分析的局限性三、教学内容3.1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1.1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相互影响3.1.2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互动机制3.1.3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3.1.4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研究趋势3.2社会问题的解决策略与公共政策的选择3.2.1社会问题的解决策略3.2.2公共政策的选择依据3.2.3社会问题解决与公共政策选择的关联性3.2.4社会问题解决与公共政策选择的案例分析3.3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实践应用3.3.1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实践应用的意义3.3.2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实践应用的方法3.3.3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实践应用的案例分析3.3.4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实践应用的挑战与展望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论目标4.1.1掌握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4.1.2理解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4.1.3了解社会问题的类型与特征4.1.4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与功能4.2思维与能力目标4.2.1培养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4.2.2培养学生评估公共政策的效果的能力4.2.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2.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4.3.2培养学生对公共政策的理性认识和支持4.3.3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4.3.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5.1.2社会问题的识别与评估方法5.1.3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与实施策略5.1.4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案例分析5.2教学重点5.2.1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5.2.2社会问题的类型与特征5.2.3公共政策的功能与评估5.2.4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实践应用5.3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关系5.3.1教学难点是教学重点的深化和拓展5.3.2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的基础和前提5.3.3教学难点与重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5.3.4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实现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6.1.2教学课件6.1.3教学视频6.1.4教学案例资料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6.2.2笔6.2.3教材6.2.4相关阅读材料6.3教具与学具的使用策略6.3.1合理安排教具与学具的使用时机6.3.2确保教具与学具的质量和数量6.3.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具6.3.4教具与学具的更新与维护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引入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概念7.1.2提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7.1.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7.1.4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关系7.2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7.2.1讲解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7.2.2分析社会问题的类型与特征7.2.3讲解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与功能7.2.4分析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7.2.5分析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案例分析7.3课堂互动与讨论7.3.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7.3.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7.3.3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7.3.4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7.4.2反思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掌握情况7.4.4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任务八、板书设计8.1教学内容的框架8.1.1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关系8.1.2社会问题的类型与特征8.1.3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与功能8.2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呈现8.2.1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8.2.2社会问题的识别与评估方法8.2.3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与实施策略8.3教学案例的展示与分析8.3.1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案例的选择8.3.2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方法九、作业设计9.1课后阅读与思考9.1.1阅读相关文献和案例9.1.2思考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关系9.1.3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策略与公共政策的选择9.2案例分析报告9.2.1选择一个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案例9.2.2分析案例中的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关系9.2.3提出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和建议9.3小组讨论与报告9.3.1分组讨论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话题9.3.2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观点9.3.3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10.1.2反思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掌握情况10.1.3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10.2拓展延伸10.2.1探讨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热点话题10.2.2深入研究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10.2.3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公共政策讨论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1.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关系: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公共政策分析教案-陈庆云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公共政策的重要性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1.2 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性解释公共政策的定义探讨公共政策的特性,如普遍性、强制性、公平性等1.3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分析公共政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强调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1.4 公共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介绍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包括问题定义、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解释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制定2.1 政策问题的定义探讨如何识别和定义政策问题分析问题定义的重要性2.2 政策制定的主体和过程介绍政策制定的主体,如政府、议会、行政机关等阐述政策制定的过程,包括议程设置、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等2.3 政策制定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政策制定方法和工具,如调研、分析模型、专家咨询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2.4 政策制定中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分析利益相关者在政策制定中的角色和影响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沟通第三章:公共政策的执行3.1 政策执行的基本概念解释政策执行的含义和目标探讨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的关系3.2 政策执行的主体和机制介绍政策执行的主体,如政府部门、执行机构等阐述政策执行的机制,如资源配置、协调合作、监督控制等3.3 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挑战分析政策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资源不足、利益冲突、执行力不足等探讨应对问题和挑战的策略和方法3.4 政策执行的评估和监控介绍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的重要性阐述评估和监控的方法和工具,如绩效评估、监督机制等第四章:公共政策的评估4.1 政策评估的基本概念解释政策评估的含义和目标探讨政策评估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关系4.2 政策评估的主体和过程介绍政策评估的主体,如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等阐述政策评估的过程,包括评估目标确定、数据收集、评估方法选择等4.3 政策评估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政策评估方法和工具,如效果评估、成本效益分析、案例研究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4.4 政策评估的结果和应用分析政策评估结果的呈现和应用,如政策调整、政策优化等探讨如何将评估结果转化为政策改进的行动指导第五章:公共政策的案例分析5.1 案例选择和分析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案例进行分析强调案例分析在理解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5.2 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介绍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叙事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阐述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进行案例分析5.3 案例分析和研究实例分析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如环境保护政策、教育政策等探讨案例中的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以及其成效和问题5.4 案例分析的启示和应用提炼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如何将案例分析的启示应用于实际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第六章:公共政策的监测与评价6.1 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概念解释公共政策监测与评价的含义和目标探讨监测与评价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6.2 监测与评价的主体和过程介绍监测与评价的主体,如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等阐述监测与评价的过程,包括目标设定、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6.3 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和工具,如绩效指标、数据可视化、监控系统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6.4 监测与评价的结果和应用分析监测与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应用,如政策调整、决策支持等探讨如何将监测与评价结果转化为政策改进的行动指导第七章: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7.1 政治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政治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政治稳定性、政策导向等探讨政治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作用7.2 经济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等探讨经济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制约作用7.3 社会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公众需求、社会价值观等探讨社会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引导作用7.4 文化与伦理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讨文化和伦理因素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性第八章:公共政策的变革与创新8.1 公共政策变革的动因分析导致公共政策变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探讨公共政策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8.2 公共政策变革的过程与方法介绍公共政策变革的过程,如政策规划、政策试点、政策推广等阐述变革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8.3 公共政策创新的理念与实践探讨公共政策创新的理念,如开放性、灵活性、持续性等分析具体政策创新实践的案例和经验8.4 公共政策变革与创新的挑战与应对分析公共政策变革与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利益调整、资源配置等探讨应对挑战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国际经验9.1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探讨其对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启示和借鉴意义9.2 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分析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特点和挑战探讨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对我国的借鉴作用9.3 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介绍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的理念、方法和实践分析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对我国的启示和影响9.4 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分析与国际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提高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的重要性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的未来发展10.1 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趋势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技术应用、方法创新等探讨公共政策分析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角色和责任10.2 公共政策分析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探讨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和方法10.3 公共政策分析的教育与培训强调公共政策分析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探讨公共政策分析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内容和体系建设10.4 公共政策分析者的职业素养与道德规范分析公共政策分析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如独立思考、严谨治学等探讨公共政策分析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公共政策分析展开,涵盖政策定义、制定、执行、评估、监测、影响因素、变革、创新、国际经验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