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处理制度修订版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8
医院医疗纠纷处理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医疗纠纷的处理工作,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院正常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中医医院等。
第三条医疗纠纷处理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确保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平等保护。
二、医疗纠纷预防第四条医院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严格执行医疗法规,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五条医院应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沟通能力,尊重患者知情权,及时告知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及可能的风险。
第六条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安全意识。
第七条医院应定期进行医疗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第八条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对易发生医疗纠纷的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三、医疗纠纷处理程序第九条医疗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及时向医院医疗纠纷处理机构报告。
第十条医院医疗纠纷处理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启动医疗纠纷处理程序。
第十一条医院医疗纠纷处理机构应组织专家进行初步调查,了解纠纷事实,收集相关证据。
第十二条医院医疗纠纷处理机构应在调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向患者或其家属发出《医疗纠纷处理告知书》,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程序和时限。
第十三条患者或其家属对医疗纠纷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在收到《医疗纠纷处理告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医院医疗纠纷处理机构提出书面复查申请。
第十四条医院医疗纠纷处理机构应在收到复查申请之日起15日内,组织专家进行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告知患者或其家属。
第十五条医院医疗纠纷处理机构应在复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向患者或其家属发出《医疗纠纷处理复查告知书》,告知复查结果。
第十六条患者或其家属对复查结果仍有异议的,可在收到《医疗纠纷处理复查告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医疗事故鉴定。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纠纷的预防工作,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规范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方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二)尊重和保护医务人员的权益和职业尊严;(三)公正、公开、透明地处理纠纷;(四)善意调解,以和解为主要解决方式;(五)依法严惩医疗事故责任人。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四条全社会各个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纠纷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认识和能力。
第二章医疗纠纷的预防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患者的知情权教育,告知患者诊疗过程、治疗方案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良后果,征得患者的同意。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医疗服务程序,确保医务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诊疗工作。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必要的职业保护,并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和解释医疗相关事项,提高患者满意度。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过程中的质控和风险管理。
第三章医疗纠纷处理的程序第十条患者发生医疗纠纷时,应当首先向医疗机构提出投诉或申请调解。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投诉或申请调解后,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情况。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调查结果,及时向患者做出答复,说明处理意见,并向患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联系方式,引导其继续申请调解。
第十三条患者不满意医疗机构的处理结果,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调解,或者向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四条有关机关应当及时受理患者的申诉、投诉或诉讼,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调解或处理。
第四章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鼓励和支持患者与医生、医疗团队进行沟通,通过平等协商和和解方式解决争议。
医疗纠纷处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纠纷的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各种处理方式。
第三条医疗纠纷的处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效率的原则,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医疗安全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五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依法承担医疗纠纷的责任,积极配合处理工作,保障患者的权益。
第二章医疗纠纷的预防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工作,确保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重视患者的知情权,告知患者疾病病情、治疗方案、预后等相关信息。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遵循诊疗规范,严格执行医疗工作流程,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构,设立医疗纠纷处理专员,及时处理医疗纠纷。
第三章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第十一条医疗纠纷的调解程序包括以下步骤:(一)接受患者投诉,了解患者的诉求和事实情况;(二)调查取证,收集相关证据;(三)组织调解会议,邀请患者和医务人员参加,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四)达成调解协议,明确责任和赔偿金额;(五)调解协议的履行。
第十二条医疗纠纷的仲裁程序包括以下步骤:(一)患者与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无法通过调解解决医疗纠纷的,可以申请仲裁;(二)仲裁委员会对患者的申请进行受理,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调查和审理;(三)仲裁委员会做出仲裁裁决,并通知相关当事人;(四)当事人应当按照仲裁裁决的要求履行义务。
第十三条医疗纠纷的诉讼程序包括以下步骤:(一)患者与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无法通过调解或仲裁解决医疗纠纷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二)人民法院对患者的诉讼进行受理,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审理;(三)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并通知相关当事人;(四)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应当按照判决的要求履行义务。
2023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处理及责任追究制度(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投诉与医疗纠纷管理,减少医疗隐患,降低医疗纠纷发生,规范处理各类医患矛盾和纠纷,更好的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安全,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处理医疗纠纷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三条各科室应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重视医疗安全工作,制定医疗事故防范预案,积极防范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二章医疗纠纷的受理第四条医疗纠纷发生后,首先当事科室负责人及当事人应积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并妥善保存病历,收集和保存有关实物及证据等,尽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科室层面,并及时上报综合办公室第五条综合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按有关规定立即封存有关的病历资料及相关物品,对医疗纠纷进行调查核实和调解,及时组织科内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并将情况如实向业务院长或院长报告,向家属通报、解释,并组织力量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
第六条较为复杂或严重的医疗纠纷由副院长或院长根据综合办公室的报告,组织院内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专家委员会进行讨论和鉴定,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第七条医疗纠纷发生后经医患双方协商,同意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由综合办公室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法律诉讼的有关规定准备相关资料,报副院长、院长同意后,按程序进行。
第三章医疗纠纷的鉴定第八条医院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专家委员会承担我院医疗纠纷鉴定工作,办公室设在综合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其程序如下:一、各科室对发生的医疗纠纷必须组织科内讨论和评析,并把结果及时上报综合办公室二、纠纷主要责任人和其他责任人要写出书面报告材料,包括事故发生经过、自己应负的责任及吸取的经验教训。
三、综合办公室负责收集患方投诉材料。
四、整理有关资料,组织并通知纠纷科室主任、当事医护人员及有关医疗、医技、护理、管理方面鉴定专家进行医院内的医疗纠纷鉴定。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1)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行为,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权益纠纷及其处理。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提供符合规范的医疗服务,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职业道德和医疗规范从事医疗工作。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服务规范,并向患者公示有关规定。
第五条医务人员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自主权和隐私权,对患者保守医疗秘密。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其正常工作秩序。
第二章预防医疗纠纷第七条医务人员应当加强医学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反馈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问题。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路径和规范诊疗流程,确保医疗过程的连贯性和连续性。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管理,确保其质量安全。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当依法使用医疗知识和技术,不得滥用、错误使用或者违规使用。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学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调解和解决医患纠纷。
第三章处理医疗纠纷第十三条医疗纠纷应当通过和解、调解的方式进行处理,当事人可以自愿申请调解,也可以由相关机构协助调解。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受理医疗纠纷申诉,并依法组成调解组织。
第十五条当事人对医疗纠纷调解结果不满意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六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独立、公正地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积极配合人民法院调查取证,并提供真实、完整的相关材料。
第十八条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可以委托律师代理,进行诉讼或者参与调解。
第十九条在医疗纠纷的处理中,医将患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医疗纠纷调解处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医疗纠纷的调解处理工作,有效维护医患关系,优化医疗服务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
第三条定义1.医疗纠纷: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家属之间因医疗行为、医疗结果等产生的争议。
2.调解:指通过双方协商、公正中立第三方的介入,就医疗纠纷的争议事项进行调解达成和解。
第二章医疗纠纷调解机构第四条设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1.本院设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负责处理我院内各级医疗纠纷的调解工作。
2.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由院领导、医务人员代表、法务人员等构成,由院长担负委员会主任。
3.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每年依据需要订立调解计划,并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和评估。
第五条设立特地调解人员队伍1.本院会同相关部门培养和管理一支专业的调解人员队伍,这些人员应具有医学和法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且通过专业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
2.调解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和保密制度,保证调解工作的公正性、严厉性和保密性。
第六条外聘第三方调解机构1.对于一些特殊的医疗纠纷,本院可与外聘的第三方调解机构合作进行调解,确保调解的公正性和中立性。
2.外聘调解机构的工作程序和调解结果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得到医院确实认和认可。
第三章医疗纠纷调解流程第七条调解申请1.患者或其家属对医疗纠纷提出调解申请,可书面、口头或通过医院网站等方式提出。
2.调解申请应包含以下内容:患者基本信息、医疗纠纷概述、要求调解的事项等。
第八条调解受理1.医院应在接到调解申请后及时受理,并发出调解受理函确认。
2.调解受理函应包含申请受理时间、调解委员会联系方式以及申请人权益保护相关事项。
第九条调解准备1.医院调解员收到调解申请后,应尽快与申请人联系,了解相关情况,并向被申请调解的医生或医疗团队了解情况。
2.医院应保障调解场合和调解设备的完善,为调解供应必需的条件。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条例是为了规范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医疗纠纷是指医务人员与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之间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质量、医疗费用、医疗纠纷事故等问题。
第三条国家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与患者签订医疗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信息披露和知情同意,提高医患沟通和协商水平,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事前培训和事中监督,完善医疗纠纷处理程序。
第五条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应当依法履行相关义务,如实提供病史、接受治疗和康复的指导等,共同维护医疗秩序。
第六条医疗纠纷的处理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及时、有效的原则,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医疗纠纷处理工作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切实保障其知情权、申诉权和救济权。
第二章预防工作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加强事前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协商,做好医患合作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公布医生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职务、执业经历等相关信息,方便患者选择医生。
第十一条出现医疗纠纷疑点时,医疗机构应当及时进行整改,向当事人提供合理解释和赔偿方案。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处理程序第十三条当事人发生医疗纠纷时,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纠纷,也可以通过医疗机构提供的调解服务进行协商。
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条例(2023年新版)
第一章总则
本条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患者权益,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第二章医疗纠纷的防范
第一节医疗机构责任
医疗机构应建立和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节医务人员义务
医务人员应依法执业,遵循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提供高质量
的医疗服务,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第三节患者知情权保障
医疗机构应向患者提供充分、准确的医疗信息,尊重患者的知
情权,明确告知医疗风险和治疗方案,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
第四节医疗文件管理
医疗机构应做好患者的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确保医疗记录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保存医疗记录的合法性和可追溯性。
第三章医疗纠纷的处理
第一节调解和协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鼓励医患双方通过调解和协商解决纠纷,维护医患关系稳定。
第二节仲裁和诉讼
当医患双方无法通过调解和协商解决纠纷时,可依法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医疗纠纷。
第三节赔偿和救助
医疗机构应依法向受害患者进行赔偿,并积极参与医疗纠纷的救助工作,为受害患者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四章法律责任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并废止过去的相关规定。
以上为《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条例(2023年新版)》内容概述,具体条文细节请查阅正式文本。
> 注:本文摘要仅供参考,如有任何版本差异或修改,请以正式文本为准。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为了正确、及时、有效地处理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规范医疗行为,切实保护患者、医院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事故,提高医疗质量,现对(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文件内容进行调整,具体如下:一、医疗纠纷的定义和范围界定指发生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学美容等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企事业法人或机构中,一方(或多方)当事人认为另一方(或多方)当事人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但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对所争议事实认识不同、相互争执、各执己见的情形。
二、医疗纠纷预防措施(一)医院及各科室应组织医务人员加强对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学习,并具体落实到医疗执业活动中。
(二)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抵制商业贿赂,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医疗服务。
(三)科主任、护士长作为科室医疗安全第一责任人,敢于负责任,敢于批评,严格管理,不断完善科内管理制度。
(四)医务人员应主动加强医患沟通,随时将病人的病情及诊疗情况告知病人或家属;各种医疗护理记录和有关资料要及时、完整、准确;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行手术治疗、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患者,应填写知情同意书。
(五)各种抢救器械设备要处于备用状态,可随时投人使用。
根据资源共享、特殊急救设备共用的原则,医务处有权根据临床急救需要进行调配。
(六)禁止在诊疗过程中、手术中谈论无关或不利于医疗过程的话题。
(七)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
(八)已经出现的医患纠纷苗头,科室主任必须亲自过问和参与决定下一步的诊治措施。
科主任本人或安排专人接待病人及家属,其它人员不得随意解释病情。
(九)各项检查必须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程序及顺序。
重视对于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各项检查及化验,包括阳性结果及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结果,应认真分析,所有资料需妥善保管。
关于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渐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工作,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医疗纠纷的预防、处理和解决。
第三条原则医疗纠纷处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法依规进行,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组织机构医院设立医疗纠纷处理委员会,负责医疗纠纷的调解、仲裁等工作。
委员会由法律、医学、伦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确保处理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第二章预防措施第五条医疗风险告知医务人员应当充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医疗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医疗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
第六条医疗记录完善医疗记录,确保所有诊疗活动有据可查,提高医疗透明度。
第七条医患沟通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误解和纠纷。
第三章处理程序第八条纠纷登记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应及时登记,详细记录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等基本信息。
第九条初步沟通由科室负责人或指定人员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初步沟通,了解诉求,尝试协商解决。
第十条调查取证医疗纠纷处理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必要时邀请第三方参与。
第十一条调解与仲裁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若调解不成,可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
第四章责任追究第十二条责任认定根据调查结果,对医疗事故或过错进行责任认定,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三条赔偿处理对于确需赔偿的情况,依照法律规定和医院赔偿政策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法律途径鼓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尊重法院判决。
第五章附则第十五条实施细则医院可根据本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十六条生效时间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十七条解释权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院所有。
以上是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制度的大致框架,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最新的医疗政策进行调整。
2023年度: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行为,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 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并妥善处理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
第三条医院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培养, 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 切实提高医患互动能力。
第四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纠纷处理工作的档案, 按时将处理情况及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并建立定期评估、总结和反馈机制。
第二章预防医疗纠纷第五条医院应当依法开展诊疗活动,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医疗行为规范, 严格执行医疗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六条医院应当加强医疗保险的管理, 提高医保效益和服务水平, 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防止因费用问题引发医疗纠纷。
第七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 及时回应患者咨询, 准确以及时传递医学信息, 避免误会和不必要的矛盾。
第八条医院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技术和法律知识的培训, 使医务人员具备正确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
第三章医疗纠纷处理第九条医疗纠纷处理应当依法、公正、及时、合理、妥善进行, 保障双方权益。
第十条医院应当在医疗纠纷处理中, 秉持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坚持“调解优先, 诉讼补充”的方式处理。
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建立专业的医疗纠纷处理团队, 协助医院领导推动医疗纠纷处理工作。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采取合理、合法的赔偿方式进行处理, 赔偿范围应包括患者的损失以及情感抚慰等方面。
第十三条患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法》等相关法律将医院告上法庭,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医疗纠纷处理应当及时推进并妥善解决, 同时医院也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处理情况。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医院应当依据相关法律规定,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要严格处理。
第十六条医院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医疗纠纷处理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内部医疗纠纷的管理和处理工作,维护医院的声誉,保障医院患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医疗纠纷的及时、公正、合理解决,特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全部医疗纠纷的处理和管理。
第三条医院将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和培训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维护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医疗纠纷的分类与处理流程第四条医疗纠纷可分为以下几类:1.医疗责任纠纷:指由于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违反医疗纪律或规定,造成患者身体或精神损害的行为。
2.医患沟通纠纷:指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沟通方式或态度有异议,但并未导致实质性损害的纠纷。
3.包含其他医疗行为不满意、医疗费用争议等。
第五条医院将依据不同类型的医疗纠纷采取相应的处理流程:1.对于医疗责任纠纷,医院将进行内部调查,责任人员将被开展专业培训;同时,可以依据情况进行诉讼,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2.对于医患沟通纠纷,医院将加强医患沟通培训,改善医患关系,避开不必需的纠纷发生。
3.对于其他类型的医疗纠纷,医院将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解,平等协商,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第六条医疗纠纷处理的基本流程如下:1.接到医疗纠纷投诉后,医院将立刻成立纠纷处理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处理。
2.依据投诉内容和相关证据,构成专家组进行事实调查和初步定性。
3.初步定性后,医院将与投诉方进行沟通,了解投诉方需求,并供应相关解释和弥补措施。
4.如投诉方仍然不满意,医院将邀请第三方专家进行复核,形成终审看法。
5.医院将依据终审看法,订立解决方案并与投诉方协商。
6.如协商无果,医院将向相关行政部门或司法机关申请调解或进行诉讼。
第三章医疗纠纷的记录与分析第七条医院将建立医疗纠纷的记录与分析制度,以便及时掌握和分析医疗纠纷的形势和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备和处理措施。
第八条医疗纠纷的记录要求如下:1.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纠纷投诉登记系统,对每一起医疗纠纷进行登记。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明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保护医疗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规范医疗行为,维护医疗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坚持以下原则:(一)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知识产权,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预防和化解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四)推行责任制,明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和评价。
(五)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构,及时处理医疗纠纷,确保纠纷得到合理解决。
第二章预防医疗纠纷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疗纠纷预防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强化患者教育和沟通技巧的培养。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完善医疗技术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医疗活动,加强医疗质量评估,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医疗纠纷的苗头,采取措施予以化解。
第七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循医德,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患者的隐私,恪守职业道德,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第三章医疗纠纷处理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构,明确处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第九条患者对医疗行为有异议的,应当向医疗机构提出投诉。
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受理投诉,并依法调查处理。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制,通过调解解决医疗纠纷。
第十一条医疗纠纷无法通过调解解决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对于医疗纠纷的调解、仲裁和诉讼,应当依法处理,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附则第十三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附件1:医疗纠纷预防工作制度模板附件2:医疗纠纷调解机制操作规程附件3:医疗纠纷仲裁程序规定附件4:医疗纠纷诉讼程序规定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务人员:指在医疗机构中从事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医疗纠纷解决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医院内医疗纠纷解决管理工作,明确责任、权利和程序,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保障医疗秩序和医院声誉,特订立本《医疗纠纷解决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发生的各类医疗纠纷的解决管理。
三、定义与分类1.医疗纠纷:指在医疗过程中,由医务人员、治疗设备、药品等因素引发的患者、家属或其他相关方的投诉、申诉、索赔等不满情况。
2.医疗纠纷分类:本院医疗纠纷依据争议程度及纠纷影响程度分为一般纠纷、重点纠纷两类。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1.医院将成立医疗纠纷解决委员会,由院领导亲自担负主任委员,医疗、护理、药学及法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医疗纠纷解决委员会负责订立并完善本院医疗纠纷相关制度和程序,并监督各部门执行。
3.各科室要设立医疗纠纷管理岗位,将一名医务人员担负该岗位,并受委托帮助解决医疗纠纷。
五、医疗纠纷解决程序1.接受投诉与申诉–患者、家属或其他相关方对医疗服务存在不满,可以向相关科室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投诉与申诉。
–相关科室在接到投诉与申诉后,应尽快召开内部会议,听取投诉与申诉方看法,并针对问题进行调审核实。
–在受理投诉与申诉的同时,科室应向医疗纠纷管理岗位通报相关情况。
2.调解与协商–医疗纠纷管理岗位负责协调各相关方,促成纠纷双方进行调解与协商。
–调解与协商过程应确保公平公正、诚信守信,保护双方权益。
–若在调解与协商过程中双方无法达成全都,应引入独立第三方帮助进行调解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3.纠纷鉴定与赔偿–医疗纠纷管理岗位应依据双方供应的证据,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医疗纠纷鉴定。
–鉴定结论应以客观公正为原则,确认医院存在过错时,医院应及时向患者赔偿经济损失。
–赔偿标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医疗纠纷处理规定及有关文件执行。
4.报告与总结–医疗纠纷解决委员会应定期向医院领导报告医疗纠纷解决工作,供应相关数据和情况汇总。
–委员会还应对医疗纠纷解决工作进行总结与分析,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措施和建议。
2024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最新版)目录一、目的 (1)二、适用范围 (2)三、基本原则 (2)四、组织机构 (2)五、处理流程 (3)六、预防措施 (3)七、附则 (4)一、目的为了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维护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卫生院及其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类医疗纠纷。
三、基本原则1.依法处理: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医疗纠纷处理的合法性。
2.公正公平:确保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不偏袒任何一方。
3.及时有效:对医疗纠纷应及时响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纠纷升级。
4.预防为主: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四、组织机构1.成立医疗纠纷处理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法务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小组负责医疗纠纷的受理、调查、调解、处理和总结工作。
五、处理流程1.受理:患者或家属提出医疗纠纷时,由医疗纠纷处理小组负责受理,并记录详细信息。
2.调查:对医疗纠纷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查阅病历、询问当事人、咨询专家意见等。
3.评估:根据调查结果,评估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调解:在确认存在医疗过错的情况下,由医疗纠纷处理小组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力求达成和解。
5.赔偿:根据调解结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双方协议,进行经济赔偿。
6.总结:对医疗纠纷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六、预防措施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定期进行医疗安全培训。
2.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增强服务意识。
3.完善医疗记录,确保病历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对潜在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七、附则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疗纠纷处理小组负责解释。
2.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之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1.一旦发生医患纠纷,要迅速成立由分管领导负责,医务科、后勤部门、临床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患纠纷处理小组。
遇到双方分歧较大,多次协商不能解决,患方有扬言上访、冲击医疗单位、报复医务人员等情况,应向上一级行政部门及当地派出所、公安局通报。
2.处理医患纠纷时,要耐心听取患者或家属反映的意见,对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答复,耐心解释,不简单化、不冷淡、不敷衍,并认真做好记录。
3.发生医患纠纷时,对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医疗单位应及时告知死者家属申请尸检的有关规定,并将情况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4.医患纠纷确因医务质量服务质量、医疗技术操作失误引起的后果,事后,卫生行政部门或医疗单位应视情节轻重、责任大小,对有关当事人作出严肃处理。
5.医疗纠纷赔偿大多以经济赔偿的形式解决,为了教育其本人,维护医院利益, 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赔款金额与科室、个人挂钩,其赔偿例按院有关定6.对涉及医疗质量、技术的医疗纠纷处理结束,科内或院内要及时组织讨论,分清责任,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措施医疗纠纷处理程序A,基本程序1、医疗纠纷发生,患者及家属向医疗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投诉,提出查处要求。
2、医疗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接到投诉后应立即指派专人妥善保管原始资料,封存有关医疗物品,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
如病人死亡应主动提出尸体解剖。
3、组织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展开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必要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发生的医疗纠纷由批准开业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
调查病人及家属。
调查有关当事人主要是被投诉人员。
调查旁观人员。
查阅有关医疗文书等资料。
进行技术咨询。
为慎重起见,调查时最好请被调查人将情况写成文字材料,有条件时应进行录音。
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事件发生的经过。
4、熟悉有关法规和制度。
5、处理医疗纠纷时,如出现患者及其家属殴打医务人员,扰乱医疗工作秩序, 应及时报告保卫部门和公安部门,请求协助处理。
医疗纠纷(事故)处理制度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三章【处理程序】第四章【纠纷评估】第五章【性质认定】第六章【经济罚则】第七章【行政罚则】第八章【风险基金】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宗旨】为了加强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处理随意性,使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为了处理医疗纠纷(事故)责任明晰,奖罚有据到位,以警示全院工作人员依法执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目标】全院各医疗科室、各职能科室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强医疗安全意识,坚持依法执业,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和医院各项医疗制度。
第三条【预案】医疗纠纷(事故)高危科室,要针对本科医疗纠纷发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本科室医疗纠纷防范预案,并报医防科备案。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领导负责制】医疗安全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
医院各主管领导、各临床科室主任、各职能科室科长在各自分管职能范围内,对其决策失误、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承担相应行政责任。
第五条【医防科职责】医防科为全院处理医疗纠纷(事故)的主管、指导、协调部门,并直接负责处理复杂、重大的医疗纠纷的调查、核实、调解、谈判和处理工作。
并且主管和协调医疗纠纷鉴定、尸检、诉讼等工作。
第六条【医教科职责】医教科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协助医防科对医疗纠纷(事故)进行调查、核实、评估工作。
第七条【保卫科职责】保卫科负责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
遇有暴力倾向苗头时,负责向警方及时报告。
当医患双方谈判时,应医防科要求指派保卫人员全程陪同医院谈判代表,不得离开谈判现场,确保谈判代表人身安全。
对于破坏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暴力行为以及侵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和医院财产安全的行为,保卫科要果断制止,并负责现场取证,向警方和医防科提供证据。
当患方在医院科室恶意闹事时,当事科室应立即通知保卫科,保卫科应立即到达当事科室(最多不超过5分钟),并在闹事平息之前保卫科不得离开现场,保卫科应保证当事科室的医务人员的安全,并配合医防科、责任科室积极创造医患谈判的条件,以便医防科尽快、有效介入解决纠纷。
第八条【责任科室职责】一般医疗纠纷(重大、复杂的医疗纠纷除外)原则上归属各部门处理。
病区各科室医疗纠纷由其科主任负责处理,门诊各科室医疗纠纷由门诊部负责处理,急诊科由其科主任负责处理,由药品引起的医疗纠纷由药剂科主任负责处理,由医疗设备、医用材料引起的纠纷由器械科科长负责处理,收费引起的医疗纠纷由财务科科长负责处理,由后勤保障引起的医疗纠纷由行政科长负责处理。
涉及多部门的医疗纠纷由医防科牵头协调各部门共同处理。
第九条【复杂、重大案件解释】对于案件复杂、医患矛盾激烈的医疗纠纷由医防科直接介入处理,其他任何科室、任何人无解释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由医防科向患方解释。
第三章【处理程序】第十条【初步解决】医疗纠纷发生后,当事科室责任人、上级医师、科主任、护士长积极向患方做好解释工作,尽量把纠纷解决在萌芽之中。
当患方不能接受解释时,医方当事人告知患方直接到医防科进行投诉。
第十一条【调查核实】医防科接受委托或投诉后,应及时对医疗纠纷进行调查核实,责任科室负责人和责任人及其他医务人员应配合医防科工作,否则承担相应行政和法律责任。
医防科应尽快做出初步调查意见及处理方案,向主管院长报告,向患方家属通报和解释。
第十二条【医患谈判】当突发重大恶性事故发生需要医患谈判时,由主管院长、医教科长、保卫科长、医防科长,责任科室主任组成应对小组,主管院长任组长。
谈判代表由医防科长出任,必要时主管院长亲自出任。
第十三条【报告制度】对于有过错医疗纠纷,责任科室24小时内组织全科讨论,三天内向医防科提交书面报告。
对于复杂的、重大的、有暴力倾向的恶性事件,科室当事人或当班人员应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立即向医防科、医教科、保卫科报告,医防科立即向主管院长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总值班代行院长职权时,责任科室立即向总值班报告,总值班立即同时向主管院长和医防科报告。
第十四条【鉴定、诉讼】医疗纠纷的鉴定和诉讼由医防科、法律顾问、责任科室共同组成专案组,由医防科承担组织领导工作,法律顾问和责任科室对医防科负责,医防科对主管院长负责,主管院长对院长负责。
第十五条【总结】医疗纠纷(事故)处理结束后三天内,责任科室组织全科讨论,并写出教训总结报告,一周内交医防科。
第四章【纠纷的评估】第十六条【评估组织】医院设立医疗纠纷评估委员会,医疗纠纷评估委员会由医疗各专业带头人、骨干,医政资深专职人员、医疗纠纷专职人员、医学法律顾问组成。
由主管院长和医防科组织选择对医疗纠纷有针对性的专业人员参加评估会议,评估会议由主管院长和医防科主持。
评估会议后,由医疗纠纷评估委员会写出书面评估报告。
第十七条【外联评估】对于复杂的、重大的、医患矛盾激烈影响较大的案件,必要时可考虑临时邀请外院或上级医院医疗技术专家,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事故专家、法律专家召开联席评估会议。
第十八条【评估内容】一、医疗纠纷(事故)的原因,包括业务技术缺陷,设备和医用材料缺陷,责任心缺陷,医德医风缺陷等;二、医方有那些过错;包括主观过错、客观过错。
三、医方过错的性质,包括可以避免的医疗纠纷(事故),不能避免的医疗纠纷(事故),渎职行为的医疗纠纷(事故);四、医方责任大小,包括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轻微责任;五、认定医疗纠纷(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和次要责任人。
第十九条【评估结果】评估委员会评估后应写出书面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医疗纠纷经过概要,评估意见和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包括医方过错的性质和大小。
评估结果应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方式,评估结果反对意见应如实纪录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应有全体参加评估会议的人员签名。
第二十条【赔偿预案】医防科针对医疗纠纷的评估结果,根据事件的性质,责任大小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赔偿条款进行赔偿预算,向主管院长提出赔偿方案。
同时决定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由开封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
第五章【性质的认定】第二十一条【性质分类】医疗纠纷(事故)的性质分为:可以避免的医疗纠纷(事故);难以避免的医疗纠纷(事故);渎职引发的医疗纠纷(事故)。
第二十二条【难以避免纠纷】符合下列条件的为难以避免的医疗纠纷(事故):一、《侵权责任法》第六十条所规定的;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3条规定的六种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三、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无医疗行为过错,纠纷是由于难以预见,或者虽在意料之中,也采取了积极防范措施,但终因困难难以完全防范而导致的医疗纠纷(事故);四、开展有医院批准的新业务、新技术,在充分履行告知义务,积极采取防范措施,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不违反医疗操作规范和医院各项医疗制度的前提下而导致的医疗纠纷(事故);五、其他无医疗行为过错的医疗纠纷(事故)。
第二十三条【可避免技术事件】符合下列条件应认定为可以避免的医疗纠纷技术事件(事故):一、《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所规定的;二、省、市医疗事故鉴定部门作出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三、人民法院判定有医疗行为过错导致医院赔偿的;四、虽未经医疗事故鉴定,未进入诉讼程序,但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违反医疗操作规范和医院各项医疗制度的行为,其行为与病人损害有因果关系,导致医院给患方赔偿的。
五、由于沟通不到位所一起的医疗纠纷;六、其他可避免医疗纠纷。
第二十四条【可避免责任事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可以避免的医疗纠纷责任事件(事故):一、医德医风败坏导致的医疗纠纷(事故);二、擅离职守、上班饮酒或其他违反医院纪律造成的医疗纠纷(事故);三、进行超专业、超范围的诊疗活动导致的医疗纠纷(事故);四、多收费、乱收费导致的医疗纠纷(事故)。
五、其他可避免医疗纠纷。
第二十五条【渎职事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渎职行为导致的医疗纠纷(事故):一、私自卖药导致的医疗纠纷(事故);二、私自购置医疗器材、卫生材料导致的医疗纠纷(事故);三、私自收费导致的医疗纠纷(事故);四、故意使处方外流导致的医疗纠纷(事故);五、私自外出进行诊疗活动而导致的医疗纠纷(事故);六、其他违法、违纪导致的医疗纠纷(事故)。
第六章【经济罚则】第二十六条【渎职责任】符合第二十五条,经医疗纠纷评估委员会认定,由于渎职行为导致的医疗纠纷(事故),扣发三个月全科奖金,责任人并扣发三个月工资。
第二十七条【难以避免纠纷免责】符合第二十二条规定的范围,经医疗纠纷评估委员会认定,属于难以避免的医疗纠纷(事故),责任科室和责任人不承担医疗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责任、技术事件责任】符合第二十三条所规定的技术事件(事故)或第二十四条所规定的责任事件(事故),责任科室和责任人按下列比例承担赔偿数额:第三十一条【带教责任】实习生、进修生因带教老师指导不力,管理不严导致医疗纠纷(事故)赔偿的,由带教老师承担赔偿。
第七章【行政罚则】第三十二条【年终评比】医院将医疗安全指标纳入年终考评指标,作为先进科室、先进个人重要评比依据。
凡经相关评定出现主要责任医疗事故或有医疗过错的重大医疗纠纷(个案赔偿2万元以上),不得参加年终科室、个人评先。
第三十三条【渎职处分】对渎职行为导致的医疗纠纷责任人,根据渎职情节、医疗事故等级和纠纷责任程度,及给医院造成的危害程度,参照相关规定分别给予全院批评通报、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开除留用、开除行政处分。
当年不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年终考核为不称职。
第三十四条【重大事故处分】二级甲等以上医疗事故和负主要责任的其他各级医疗事故主要责任人,建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暂停执业执照半年,全院通报批评,给予警告以上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一般事故(纠纷)处分】二级甲等以下,负次要责任的医疗事故,有医疗过错的医疗纠纷(个案赔偿1-2万元)主要责任人,全院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先资格。
第三十六条【连续事故(纠纷)处分】一年连续二次发生医疗事故或有医疗过错的重大医疗纠纷(个案赔偿2万元以上)重要责任人,按第三十六条进行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免则事故(纠纷)】符合第二十四条属于难以避免的医疗纠纷(事故)责任人行政免责。
第三十八条【处分程序】行政处罚由医防科参照评估委员会评估意见和依据本制度规定,提出对责任科室、责任人的处罚意见,经主管院长审核后报院长办公会议审批,提交相关职能科室进行处罚。
第八章【医疗安全基金】第三十九条【宗旨】设置医疗纠纷风险基金的宗旨是:设立每年医疗纠纷(事故)赔偿总额的宏观调控目标,避免医疗纠纷(事故)赔偿数额的随意性,有利于医疗纠纷(事故)目标管理,建立医疗安全的基金,使医疗纠纷(事故)管理有序。
第四十条【医疗安全基金】一、【经费来源】由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按照上年度收入额的百分比缴纳二、【缴纳原则】(1):各科室医疗风险程度(2):业务量(收治人数,业务收入等)(3):上年度医疗纠纷发生数,医疗纠纷性质,赔偿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