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25
—1—能源与动力工程一、专业简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身为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1999年由流体机械工程专业调整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3年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本专业具有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河南省特色专业等学科平台。
目前承担多项国家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具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试验条件。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培养具备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以及具备节能减排理念,可在能源动力、流体机械、制冷空调、新能源利用等行业部门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设备运行与维护、经营与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业务能力方面:学生在3-6年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接受动力工程师与制冷空调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以使其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的设计、运行、研究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以及正确的文字表达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电工与电子学、机械设计、控制理论及经济管理等;3. 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一门外语;4.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训练;5.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四、主干学科、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1.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2.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流体机械原理、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制冷原理与应用、制冷压缩机、空气调节、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新能源与节能技术。
能源与动力工程主修课程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概述1.1 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定义1.2 能源与动力工程的重要性1.3 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发展趋势二、能源与动力工程主修课程设置2.1 基础课程1.数学分析2.大学物理3.工程力学4.机械设计5.热学基础6.电气与电子技术基础2.2 专业核心课程1.能源系统工程2.热能动力系统3.燃烧工程原理4.燃气轮机与喷气推进原理5.核能与核动力工程2.3 选修课程1.内燃机原理与技术2.动力系统智能控制3.可再生能源技术4.燃料电池与氢能源技术5.能源与环境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3.1 实验课程1.热力学实验2.燃气轮机实验3.核动力实验4.能源与环境实验3.2 实习课程1.能源与动力工程实习2.动力系统实习3.能源保护实习4.能源与环境实习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前景4.1 行业就业方向1.能源发电与供应企业2.汽车制造与维修企业3.航空航天与军工企业4.可再生能源企业5.研究机构与高校4.2 就业岗位1.能源工程师2.动力系统工程师3.机械设计工程师4.燃烧工程师5.可再生能源技术工程师4.3 就业前景与发展趋势五、总结通过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主修课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该专业课程设置全面,涵盖了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术,能够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将更加广阔。
学习能源与动力工程,将为学生们开启更加光明的职业道路。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1.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电气工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掌握能源与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技术,能够满足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
3.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
4.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专业课程设置1.基础学科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
2.专业核心课程热能工程基础、动力机械及传动基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基础、能源与环境工程、能源系统分析与优化、动力工程热力学与传热、能源与环境建模与仿真等。
3.专业选修课程电力系统优化与调度、电力市场运行与规划、供热供燃气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经济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实验、能源与环境管理等。
三、实践教学设计1.实习安排学生到能源与动力工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2.实验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课程设计,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
四、培养要求1.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以及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
2.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独立设计、运行和管理能源与动力系统。
3.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4.团队合作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就业方向及前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能源公司、电力公司、工程公司、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能源与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随着国家对能源和动力工程领域的高度重视,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薪资待遇优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门类:工学;二级类:能源动力类;专业代码:080501)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工程、制冷与空调工程、新能源利用、节能与环保等方面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进行热力系统及设备、动力机械等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节能减排理念,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在电力、制冷空调、新能源、环保等高科技行业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源高效转换与洁净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健康的体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2.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外文专业资料,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熟悉本专业领域内技术标准、相关行业法规、学科现状及发展前沿;4.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5.能够针对本专业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与科研开发能力,能够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教学等工作,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创新方法、体现创新意识;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8.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及能源与动力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必要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较强的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生产与科研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自动化和经营管理、实验研究与开发、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在本专业领域经过5年左右的锤炼,绝大部分能达到工程师水平,优秀的能成为技术骨干或技术主管。
2、培养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具备科学、技术、职业、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人文、社会与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律、环境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
工具性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文献检索和信息获取的一般方法。
专业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念知识,包括: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熟悉工程热物理及热能动力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种能源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掌握热力发动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烧与排放控制、电子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及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知识要求。
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相关发展方向和国家发展战略;具备获取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掌握解决能源与动力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手段,具备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维护、管理等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设计、开发能力,并具备一定创新意识。
具备运用所学理论、技术和方法,从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和运营管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和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标准一、企业培养目标1.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学生深入到生产、科研第一线,了解并熟悉实习单位的太阳能产品开发过程、生产流程、企业运作管理方式等。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为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技能提高奠定基础。
4.使学生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5.参与企业生产、销售和工程施工、项目运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处事能力,使学生具备工程师的工作作风和发展潜力。
二、企业培养要求1.职业素养熟悉行业政策法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2.工程实践能够从市场调研,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建造和服务运行能实际工程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的工程基础知识,从工程实践中培养工程推理、探寻知识及文献查询、归纳能力,培养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
3.工程创新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
4.工程综合通过参与项目及工程的管理,培养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领导能力。
三、专业培养标准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指导下,按照能源动力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缓解能源危机为己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调研太阳能行业人才培养规格需求,结合德州学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从知识体系、能力要求和素质修养三个方面制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太阳能应用方向)培养标准和实现矩阵。
1.知识体系1.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1.1.1现代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知识。
1.1.2自然辩证等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1.1.3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和情报交流等知识。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501)一、专业介绍简介:本专业培养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能源动力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从事能源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工作的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办学定位:结合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科研和“大工程观”特色,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适应能源动力和石油石化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动力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基本训练,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从事热工设备、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工程、新能源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2.毕业要求要求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要求2:掌握与能源动力专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要求3: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要求4:获得能源与动力工程方向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要求5:获得工程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及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来解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新能源开发过程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能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能源、环境、法律、安全、健康等因素;要求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求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设计、研发、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要求8: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求9: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能够应用能源与热工常用软件模拟或分析计算流体、传热、燃烧等热工问题;要求10: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专业外文文献,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学科门类:工学专业类别:能源动力类专业代码:08050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流体与热科学基础理论、系统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胜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制造、管理、营销和教学等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在具备扎实的能源与动力工程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典型研究对象的设计和分析,结合实践环节,对相关产品和工程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切实提高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与技术储备能力。
具体要求取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热工学理论(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电工电子学理论、自动控制理论等;3.掌握本专业领域一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并对其他专业方向的有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4.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基本工艺、操作、运行等技能;5.掌握一门外语,要求能阅读专业书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6.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较熟练地把计算机及控制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中;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核心课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机械原理与设计、电工电子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控制基础、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三至八年,工学学士。
毕业最低学分:200制定人:陈汇龙教学院长:康灿教务处长:许文荣分管校长:梅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安排表培养计划的几点说明。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涵盖能源转换、能源利用和动力系统研究的学科,培养具备相关技术和知识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理论知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他们应该熟悉热工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电气工程、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以便在实践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二、实践能力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他们应该熟悉相关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
此外,他们还应该具备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和编程技能,以便可以进行模拟计算和系统分析。
三、能源与环境问题的认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对能源与环境问题有深入的认识。
他们应该了解不同能源形式的特点、优缺点以及其在环境方面的影响。
此外,他们还应该熟悉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能够在能源利用和工程建设中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工程实践和创新意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工程实践和创新意识。
他们应该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能源系统中的技术难题。
此外,他们还应该具备创新意识,有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五、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由于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专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求。
因此,他们应该具备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六、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能源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中,不仅需要个人能力,还需要团队合作。
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协同工作,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设置1. 介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设置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档将介绍该专业基础设置的重要性、设置目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求。
2. 重要性能源与动力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支撑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
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基础知识,可以为工程实践、能源领域的科研和创新做好准备,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 设置目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本专业的关键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技能。
通过该设置,学生将能够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基本问题,具备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课程内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设置主要包括以下课程:4.1. 热力学基础热力学基础课程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能量守恒、熵增原理、循环机械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应用热力学知识分析和设计各种热力系统,如发电厂、供热系统等。
4.2. 流体力学基础流体力学基础课程介绍流体的基本概念、流动规律和控制方程。
学生将学习流体的性质、流动行为和流体力学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如管道网络、泵和涡轮机械等。
4.3. 热传导与传热工程热传导与传热工程课程介绍热传导和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以及传热器件的设计和性能评估。
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传热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能源系统和热交换设备的设计提供支持。
4.4. 燃烧与燃气动力工程燃烧与燃气动力工程课程介绍燃烧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以及燃烧过程中的热力学、流体力学和化学反应。
学生将学习燃烧的过程控制、燃烧设备的设计和优化,为燃气动力系统的能效提升和环保技术提供支持。
5. 学习要求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设置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基础工程学科知识。
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应具备探索和创新的精神,积极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以能源转换与利用为核心内容,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
本文将介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概况。
1. 专业背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应用化学、机械、热力学等基础知识,并结合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培养攀登在能源领域的科研与工程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素质。
2. 课程设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基础课程•工程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数学建模与计算方法2.2 专业核心课程•燃烧学•动力机械基础•热力发电工程•燃气轮机与喷气推进•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技术2.3 专业选修课程•能源与环保•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节能与减弱碳排放技术•能源经济与政策•能源系统优化与控制3. 课程设置的特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系统性:课程设置涵盖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内容,具有较高的系统性。
•实践性:通过实验教学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课程设置将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知识与技术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知识。
•更新性:课程设置根据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进行定期更新,保持与时俱进。
4. 就业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能源系统工程师•热力发电工程师•新能源工程师•能源咨询师•可再生能源研究员5. 总结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其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 [1] 黄澄宇, 彭红艳.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34): 107-109.。
浅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内容和课题,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核心专业课程的构建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对当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个人观点及建议,以供参考。
标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能源与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该专业发展的好坏程度直接关系到能源与动力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开始形成,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及教育体制的影响,该专业发展水平层次不高,专业分割过细等问题突出,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本文接下来将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做出具体的分析探讨。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发展现状1.专业研究领域的扩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能源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名称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2012年调整之后更名的,2013年正式更名使用并招生。
专业名称的改变反应其教育内容的变化,相对而言,其涵盖的内涵比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宽广。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化学及其环境工程专业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能量转化与利用。
当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因此,形成了较大的生产研究领域,急需要这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投入到生产实践中。
这样的能源使用现状,为高校能源与动力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然而,当前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并没有适当的课程内容来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总学分不足,教学科目较少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2.人才的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能源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相对于变名之前的专业而言,涵盖的范围更加宽泛,不仅仅包括原来的热能工程及其动力机械,还包括热力发动机、制冷低温工程等。
这种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广阔的知识储备,增加其就业面和职业的适应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计划(080501)(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一、培养目标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全局视野和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领域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工业、国防、民用等领域从事能源动力、人工环境、新能源研究开发、优化设计、先进制造、智能控制、应用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科生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能够达到如下目标:培养目标1:能够运用数理、工程基本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原理,对复杂的能源利用工程问题进行有效探索和系统性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培养目标2:熟悉能源利用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工程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工具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从事本领域相关工艺技术及产品的设计、研发与生产管理;培养目标3:具备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培养目标4: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对职业、社会、环境有责任感,树立节能减排的理念;培养目标5:拥有职业发展中的终生学习与自我完善能力,具有一定的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持续提高专业素养和自身素质。
二、毕业要求毕业生具体应达到以下12个方面的能力:1.工程知识:掌握工程领域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专业知识,并能够用于解决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的工程问题。
1-1掌握物理学、化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并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构建工程实际问题研究的物理模型;1-2掌握数学知识,将工程实际问题物理模型构建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应用数学理论方法对数学模型求解和数据分析;1-3具备从事节能、制冷、动力、环保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设备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应用管理所必需的工程基础知识;1-4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并与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相结合,用于解决实际工程中能源加工转换、传输、使用和损耗等环节中存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1-5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并能用于解决能源系统、工艺、设备等复杂工程问题。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机械常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械常识【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1、前言1.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第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式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作所需的机械操作(主要是钳工)的基本技能,具有识读零件图和一般装配图的技能,掌握相应的理论机械知识;具有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意识;达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资格五级标准中的相关模块要求,为学生学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其它工种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基础。
1. 2设计思路1、以实践为导向,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由实践整合理论。
2、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行研究性学习。
3、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进行工作分析,从而确定从事该专业的中级工应具有的各种综合能力及相应专项技能,并将各项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划归相关工种,按工种组织课程。
4、本课程按机械操作初级工涉及的职业活动所涵盖的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组成一系列典型的工作项目、课题。
5、课程项目化、课题化,各项目、课题以目前企业机械操作(主要是钳工)的实际为基础,兼顾企业发展需求,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结合职业资格鉴定初级工标准的相关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本门课程的建议学时数为72学时。
2、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教学,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职业观念,树立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步推行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技术、学理论的积极性。
2.1能力结构目标1、会执行与职业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的规章制度;2、会使用、维护与保养常用机械操作的工具、量具与设备;3、具有划线、锉削、锯割、钻孔、锪孔、铰孔、攻丝、套丝、锉配、錾削的基本技能;4、会编制简单零件钳工加工工艺;5、会识读常见零件图及一般装配图;6、会装配、维修简单机械;7、具有研究性学习的初步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二〇一六年目录《传热学》课程建设标准 0《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标准 (5)《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标准 (9)《锅炉原理》课程建设标准 (12)《汽轮机原理》课程建设标准 (16)《热力发电厂课程》课程建设标准 (20)《传热学》课程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传热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一门科学,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化工、电工等领域,是现代技术科学的主要技术基础学科之一。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典型结构的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热交换器的选型和设计方法。
因此,建设好这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课程教学团队1、课程负责人本课程的课程负责人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
主要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2、课程团队课程组成员职称结构合理(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2人(在读),硕士1人;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均能够独立承担课程教学工作。
1 钱进副教授负责课程建设与管理、教学2 龚德鸿副教授负责课程建设、教学3 李环讲师负责课程建设、教学二、教学内容1、教学大纲本课程参考了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了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编写。
2、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采用双语教学,从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已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并已上传至贵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上。
双语教学已按规划实施。
2)教学过程中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一方面注意把理论讲“深”、讲“透”、讲“精”,防止照本宣科,简单重复,繁琐论证;另一方面尽量结合学生实际,举例、分析以学生感性经验为基础;此外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用性。
考虑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用,考虑学生在后期课程的学习中有用和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中有用,在教学中还注意了尽可能将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3、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以多媒体课件讲解为主,黑板板书为辅,中英文穿插教学,以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综合实际的情况以及教学的经验,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采取四个步骤:(1)先用中文PPT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给学生讲解,讲解过程中教会学生使用英语专业词汇,这样学生就会对每一章的重点知识有了解并且学会重点词汇的英语表述。
(2)带领学生阅读英文教材的重点内容,并讲解英文例题。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英文书很厚,如果让学生自己回去看非常盲目,所以教师找出重点内容与学生一起阅读,互动,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每一章的重点知识。
另外,英文书针对某些问题,比中文书讲的更透彻,这也是阅读英文书的重要理由之一。
(3)采用英文PPT对每一章内容进行总结,复习,使得学生通过中英文的讲授后,彻底吃透每一章的知识。
(4)布置的作业包含中英文题,这就使得学生将学习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计算中去。
通过这四个步骤,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方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了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开设了热管换热器等相关实验。
另外,课程组在实验教学方面大胆进行创新,除开设传热学基础实验外,还编写了“热和流体数值实验指导书”,将利用实验设备进行的验证性实验与利用计算机进行的数值实验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基本概念、理论公式、典型现象的实物验证,加深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训练和培养了学生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计算机求解热和流体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鼓励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5、教材及相关资料传热学由于采用双语教学,选用中英文教材,中文教材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英文教材的选取对于双语教学是极为重要的。
选用原版英文教材可以使学生读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但是,在阅读和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还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本课程选用的是世界优秀教材(中文版)。
另外,为了满足传热学实验的要求,配备有实验指导书。
中文教材:《传热学》(第四版),杨世铬,陶文铨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文教材:《HEAT TRANSFER》Second Edition, YUNUS A.CENGEL 著,冯妍卉改编参考教材:《传热学》,俞佐平编,高教等育出版社;《传热学》,赵镇南编,高教等育出版社;《传热学》,戴锅生编,高教等育出版社;《热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庄骏,张红编,化学工业出版社;《Heat Transfer》,J.P.Holman。
三、教学过程1、教学组织1)争取每年至少有一位中青年教师去国内高水平大学进修半年到一年,以提高业务水平。
2)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活动,多参加全国性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并争取在全国性期刊上发表有关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章。
3)对本课程进行听课检查等评估。
2、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
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反馈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此外,还可为学生指定需要阅读的资料和图书,充分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的视野。
鼓励教师组织学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另外,针对每章课后重点习题给学生进行讲解并且批改。
3、成绩考核成绩的考核主要包含两大方面:1)考试成绩,占80%。
考试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试卷分为A、B卷。
考试知识点覆盖整本书的重点内容,分别以简答、推导、计算等不同难易程度题目出现。
本课程采取半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允许带英文资料。
试卷中的中文题目和英文题目各占50%,英文题目必须用英文进行作答。
这种考试方式避免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是学会运用资料进行做题,既提高学生的英文能力,又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2)平时成绩,占20%。
平时成绩包含了平时的课堂讨论、出勤和作业等情况。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课程组成员积极承担省、校等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参加省级项目2项(1)贵州大学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传热学”课程双语教学(2015年立项);(2)省教育厅2007年立项项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层次实践平台构建及内容建设”;1.8万元。
2)参加校级项目3项(1)贵州大学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8年立项);(2)传热学双语示范教学(2007年立项);(3)传热学重点课程建设(2006年立项)。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同行对“传热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不足,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本课程中实施。
六、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1)修订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书。
2)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制的PPT版多媒体课件。
3)积极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并且多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活动。
传热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课的一枚基石,是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知识源泉。
综合考虑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况和学生自身的条件,积极开展该课程建设和实践改革。
只有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和总结,才能使教学体系更科学、结构更合理,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水平,增强学生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标准一、课程概况本课程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并密切结合实际。
着重讲述流体的性质、平衡规律和一维流动的几个基本方程,对工程中经常遇到的管内流动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本课程还讲述流体的二维流动的基础知识,并且进一步推导了三维流动的连续性方程、欧拉方程和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
本课程要求先修“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课程。
本课程与“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一起构成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石,统称为热工基础课程。
教学计划中本课程与“工程热力学”平行开设,“传热学”在后一学期开出。
三门课程中,“工程流体力学”处于更为基础的地位。
“传热学”课程中讨论的对流换热规律与流体流动的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泵与风机”、“热工测量仪表”、“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后续课程也都离不开本课程所奠定的知识基础。
在2016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中,“工程流体力学”为专业课程必修模块,4个学分,在第二学年春季学期开课。
二、课程教学团队“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团队共有3名专职教师,课程负责人为虞育杰,主要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其他团队成员包括钱进、赵正红,团队成员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三、教学内容1、教学大纲参见附录12、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2)流体静力学3)流体动力学4)相似原理及量纲分析5)粘性流体的一维流动6)气体的一维定常流动7)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8)黏性流体绕物体的流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体的平衡和运动规律,学会必要的流体力学分析与计算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
3、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本课程正在进行的虚实结合、工程案例教学改革是2014年度省级教改项目“与虚拟仿真相结合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虚拟仿真手段引入课程理论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实践教学本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两个独立设课的实践性环节—“热工基础综合实验(1)”和“热流体数值实验”中开展。
、热工基础综合实验(1)”中工程流体力学相关实验主要是流动问题的验证型设备实验。
“热流体数值实验”中,主要是利用大型正版CFD软件Fluent开展的流动问题的数值模拟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教材及相资料“工程流体力学”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工程流体力学”(第二版,杜广生,中国电力出版社)为授课教材,并选用其他优秀本科教材(流体力学,孔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云龙,工程流体力学(第二版),中国电力出版社)为参考教材。
根据实验室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配套实验设备及拥有的正版大型CFD软件Fluent,设计了流动问题验证型设备实验和流动问题数值模拟实验等多个实验项目,编制了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使实验环节能有序、正常进行。
四、教学过程1、教学组织有组织地开展“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活动是保证教学环节有序、质优的保证,本课程团队在每次课程开讲之前,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方式进行讨论,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讲授方式和方法,并于开课第一周提交教学日历,在期中开展听课检查等教学评估制度,在课程结束进行课程教学质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