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讨牙鲆鱼苗白化、黑化症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28.03 KB
- 文档页数:4
养殖牙鲆常见疾病的控制技术近几年,牙鲆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疾病发生也越来越多,而牙鲆对水质要求较高,一旦发病则会迅速蔓延,因此,养殖牙鲆的病害防治应该加强科学管理,以防为主,治疗为辅。
现将牙鲆常见疾病的主要控制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一、弹状病毒病1.病原主要由牙鲆弹状病毒(HRV)感染引起。
2.症状病鱼体表和鳍部充血,腹部膨大且内有腹水,肌肉、鳍基部可见点状出血,生殖腺淤血,脑出血。
3.流行情况鱼体发病时,水温一般都在15℃以下。
幼苗期和稚鱼期的鱼体易患此病。
4.疾病控制技术养殖过程中,保持水温、水体盐度的稳定,不选用毒性大、刺激性强的药物,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主要是高稳Vc),以增强鱼体体质;定期使用聚维酮碘 2g/立方米~3g/立方米药浴,每次不超过2小时;经常在饲料中添加高稳Vc2g/kg~3g/kg 及中药三黄粉5g/kg~6g/kg,以增强牙鲆的抗病毒能力。
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聚维酮碘3g/立方米~5g/立方米消毒水体3小时,每天1次,连续2天~3天,同时,将水温升至15℃以上,鱼病可逐渐自愈。
二、溶血性腹水病1.病原由爱德华氏菌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2.症状患病鱼体腹部膨胀且内有大量腹水,多数患病鱼体的直肠脱垂于肛门外,体色发黑,鱼体在水中急速旋转、上下翻滚若干小时后,腹部朝上漂于水面,直至死亡。
有的病鱼眼球外突,角膜白浊,消化道内无食物且色淡;也有的病鱼内脏溃疡,肝局部坏死、出血,肾肥大,鳍发红。
3.流行情况主要流行于夏季水温高温期的7月~8月间,一般水温在25℃以上。
从仔稚鱼期到成鱼期的鱼体均有发生。
4.疾病控制技术目前,还没有较有效的药物加以治疗,主要是保持环境清洁,水质良好。
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土霉素g/立方米~7g/立方米,保持2小时~3小时,每天1 次,连续2天~3天;也可以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3g/立方米药浴,每次不超过2小时。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中药三黄粉3g/kg~5g/kg及高稳 Vc2g/kg~3g/kg,连续投喂5天~7天为一个疗程。
712018-22牙鲆的疾病及其防控方法(3)(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430070)孟思妤1 孟长明1 陈昌福22 牙鲆的细菌病2.1 细菌性肠道白浊症1965年正式开始牙鲆人工孵化生产种苗的研究,而在1968年左右该病即被发现。
该病只发生在从孵化后15d前后到进入着底期的仔鱼,对越小的鱼危害越大,呈暴发性蔓延,死亡率可达90%以上。
【症状】发病后鱼体游泳和摄食不活泼,随着症状的发展,完全停止摄食。
病鱼消化管白浊、萎缩的腹部内陷。
另外,肠管黏膜上皮细胞的排列紊乱、脱落。
作为仔、稚鱼期的肠管局部感染症,除了这种疾病的外,还有腹部胀满症,可以鱼体不出现腹部胀满而有白化的症状,对这两种疾病进行区别。
【病因】该病是以肠管的细菌感染为基础的疾病,从病原菌的致病力极低可以推测,这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病原菌为弧菌属(Vibrio )细菌的一种,和已知的菌种性状不同。
因此,一开始被称为Vibio sp .INFL,后来被命名为鱼肠道弧菌(Vibrioichthyoenteri )新种。
【对策】可采取避免饲养海水的恶化,维持适当的密度,改善饲养环境等措施,努力预防这种疾病。
2.2 非典型气单胞菌感染症该病是以低水温期(14~16℃)为中心,发生在体重10g以内牙鲆稚鱼的细菌性疾病。
日间死亡率低(0.1%~0.2%)的情况比较多,但是,如不及时采取对策的话,死亡发生时间就可能持续的比较长。
【症状】患病鱼外观上基本看不到症状,最多可见无眼侧的鳃盖发红。
缺乏特征性的内部病变,在有的个体可以观察到肝脏的出血和褪色、肾脏的肿大、脑周边部的出血。
【病因】这种疾病是由无运动性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非典型的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rnonicida )感染引起的。
根据攻毒实验的结果,在20℃以上的水温条件下,这种细菌对牙鲆的致病性似乎很低。
对该病的诊断,可以用从患病鱼肾脏中分离的菌株与抗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rnonicida subsp.salrnonicida )的血清进行凝集反应。
牙鲆鱼常见疾病防治技术摘要:1滑走细菌病本病在放苗后3~6月份,体长3~10cm的稚鱼多发病,死亡率低于0.1%,但历时较长,有时还能引起弧菌的二次感染。
1.1症状以背鳍、尾鳍等损坏、缺损、皮肤腐烂及坏死为主要症状,病重的个体皮肤呈溃疡状态,病轻的鱼体表局部白化。
其内脏的异常情况肉眼不能辨1滑走细菌病本病在放苗后3~6月份,体长3~10cm的稚鱼多发病,死亡率低于0.1%,但历时较长,有时还能引起弧菌的二次感染。
1.1症状以背鳍、尾鳍等损坏、缺损、皮肤腐烂及坏死为主要症状,病重的个体皮肤呈溃疡状态,病轻的鱼体表局部白化。
其内脏的异常情况肉眼不能辨别。
1.2原因本病是由革兰氏阴性杆菌、滑走细菌类的Elexibactormaritimus感染引起。
该菌在海水中及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淡黄色群落的长杆菌,进行滑走运动。
1.3对策在试管内土霉素类抗生素有作用,但室外效果不明确。
减小养殖密度、提高换水率有预防效果。
发现发病后应尽快隔离病鱼,防治对鱼群的感染。
症状轻的个体自然痊愈得也很多。
2奴卡氏菌病本病是1984年9月至11月,陆上水池牙鲆养殖场最先确认的疾病。
病情的发展较缓慢,但长时间持续死亡,使发生本病的水池累积死亡率达到15%,损失较大,应引起重视。
2.1症状濒死状态的鱼体表出现点状白斑,形成小而隆起的脓疱,有时能看到口部腐烂的个体。
但也有病鱼的外表症状多种多样而并不显著的情况。
解剖时脾脏和肾脏可看到白色节状的病变,有时在鳃、心脏上也能发现白色结节。
2.2原因革兰氏阴性杆菌奴卡氏放线菌引发本病,可观察到病灶内的细菌为分枝状的丝状菌,呈弱抗酸性。
2.3对策该菌对四环素类的抗生物质有反应,但本病治疗方法还未确定。
目前通过病鱼的及时发现、病死鱼的迅速去除与焚烧而防治病情的扩大尤为重要。
3爱德华氏病本病主要是发生在陆上水池,5~11月高水温期不分鱼龄,摄食活动极弱,持续高水温长年发生,累积死亡率也能超过10%。
鱼儿病态发黑如何治疗鱼类黑斑病鱼类黑斑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它会导致鱼儿的身体出现黑色斑点,并伴随着其他病态表现。
这种病症不仅会影响鱼儿的生长和生活质量,还可能造成鱼类养殖业的巨大损失。
因此,及早发现并治疗鱼类黑斑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帮助养殖户们更好地管理鱼儿健康。
1. 确定病因并排除其他疾病在治疗鱼类黑斑病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病症的具体原因,并排除其他可能的鱼类疾病。
鱼类黑斑病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病原菌、水质问题、营养不良等。
通过观察鱼儿的症状、检查水质和饲料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鱼类黑斑病,并进一步确定病因。
2. 优化水质条件水质是影响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鱼类黑斑病的治疗和预防来说,优化水质条件至关重要。
确保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充足,有利于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此外,及时排除有毒物质和有害细菌,保持水质的稳定和清洁,能够帮助鱼儿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3. 进行病原菌检测病原菌检测是治疗鱼类黑斑病的关键步骤,它能够确定病症的具体原因,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采集病鱼的皮肤、鳃腔等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可以确定引起黑斑病的具体病原菌。
在获得检测结果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4. 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类型和鱼儿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
在使用药物之前,需要先将鱼儿进行隔离,以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按照药物说明书中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密切观察鱼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增强养殖管理和预防措施除了治疗之外,加强养殖管理和预防措施同样重要。
保持鱼塘的卫生,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定期检查鱼儿的健康状况,避免过度密度养殖和过度喂食等。
合理调整饲料的种类和比例,提高鱼儿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鱼类黑斑病的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养殖户需要密切关注鱼儿的生长和病情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牙鲆的疾病及其防控方法(6)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1期3.6车轮虫病在海水流动性不足的海面小分割区和水交换量不足的陆地水槽中养殖的牙鲆,发生车轮虫病的现象比较多,会给牙鲆造成直接的危害。
此外,该病有可能成为继发性细菌感染的诱因,需要注意。
【症状】鳃丝中寄生大量虫体的病鱼,会导致摄食不良、游泳不活泼。
虽然看不到该病造成的急性死亡,但是,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生慢性死亡。
体表有大量虫体寄生,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分泌黏液而导致鱼体表白浊。
鳍条有“擦痕”样破损,有时在体表可见轻度出血。
【病因】该病是由原生动物纤毛虫类的车轮虫(Trichodina)大量寄生在体表、鳍条、鳃引起的。
尚未确定寄生在牙鲆上车轮虫的种类,至少有2个种以上的车轮虫寄生。
未见报道和寄生在其他多种海产鱼的车轮虫类的鉴定研究。
【对策】养殖牙鲆的鳃丝上有少量寄生车轮虫的现象很常见。
甚至认为寄生数量的多少可以作为海水交换量的指标。
车轮虫寄生数量的增加提示养殖环境恶化。
因此,在陆地水槽养殖,增加池底的清扫可以说是有效的预防对策。
3.7粘孢子虫性消瘦病对由碘泡虫引起的红鳍东方鲀消瘦病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了解,最近包括牙鲆在内的海产养殖鱼也开始出现了类似的疾病。
对这种疾病尚无有效驱虫药可用,死亡率较高。
因此,一旦发病,损失惨重。
【症状】外观消瘦症状与粘孢子虫引起的红鳍东方鲀消瘦病一样。
但是,由于鱼种不同,体形有异,症状多少也是有些差异的。
牙鲆原本就是扁平的鱼,通过症状诊断这种疾病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观察到的特征为体色黑化,头骨和背骨部分看起来有些上翘。
此外,偶尔也有脱肛的情况。
【病因】牙鲆的消瘦病病原是粘孢子虫之一的肠道粘孢子虫(Enteromyxum leei),寄生于肠道引起疾病。
将所制作的肠黏膜压片标本进行Diff·Quik染色,多数可观察到直径10~20μm的单核或多核营养体。
与患该病的红鳍东方鲀肠管中观察到的状态相比,寄生虫的发育稍快,可以检出进入孢子阶段的虫体。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是一个需要不断关注和管理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鱼病的防治。
鱼病会导致鱼类的生长受阻、死亡等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以下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及防治措施:
1. 白化病
白化病是水产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会导致鱼类体表变白以及口唇发炎等症状。
防治白化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保持水质优良:鱼类需要适宜的水质环境来生长,饲养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更换水体。
(2) 饲料的合理搭配:饲料中含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等,能够起到加强免疫力的作用。
(3) 开展预防措施:应每月定期检查鱼类的身体状况,及时处理发现的异常情况。
2. 丝虫病
(1) 清理环境污染: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2) 开展预防措施:如以生态方法为主要手段,提高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在施肥护药时控制用量,避免污染环境。
(3) 药物防治:可选用有效的药物进行疫情防治,注重药物的使用结果和安全性。
3. 眼球充血病
眼球充血病是水产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会导致鱼类的眼球红肿,及时防治能有效减小死亡率。
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包括:
(1) 保持水质:增强免疫力,保持水洁净,保证水质良好。
(2) 病鱼隔离:把发生疾病的鱼类及时从其他鱼类隔离,避免病情扩散。
(3) 适量饲喂:每次适量饲喂,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鱼类体质。
综上所述,防治水产养殖中的鱼病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疾病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防治手段,以确保养殖过程能够高效运营。
牙鲆鱼苗白化、黑化症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探讨作者:岳飞非郭鹏来源:《河北渔业》2017年第02期牙鲆,俗称牙片鱼、偏口、比目鱼,属鲽形目、鲆科、牙鲆属,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沿岸水域,牙鲆具有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饵料来源广、饲料转换系数高等优点,是我国北方地区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海洋增殖的主要经济鱼类。
然而在牙鲆鱼育苗过程中,由于技术环节处理不当,经常出现不同比例的患有白化、黑化症的鱼苗,结合育苗生产我们分析总结了产生白化、黑化鱼苗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1环境因素1.1水温在受精卵的孵化和仔鱼培育期间,保持水温稳定,孵化受精卵的水温控制在17~18 ℃,培育仔鱼的水温控制在18~20 ℃,在受精卵和仔鱼前10 d培育期间,如果水温不稳定、突然降温或升温,可增加白化苗和黑化苗的发生机率,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水温突变,仔鱼摄食轮虫的数量也减少,由于摄食量降低,仔鱼体内的营养积累也随之减少,由于摄食量下降,造成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物质的累积量不足,也就影响了色素细胞的形成。
所以在仔鱼培育前10 d,水温应控制在18~20 ℃范围内,保证仔鱼摄食旺盛,体内营养充足,确保色素细胞形成。
1.2控制好各期鱼苗的培育密度初期仔鱼的密度(1~10 d)控制在1~1.5万尾/m3,后期仔鱼的密度(11~25 d)控制在0.5~1万尾/m3,稚鱼密度控制在0.5万尾/m3,幼鱼密度控制在0.1~0.15万尾/m3。
如果后期仔鱼(11~25 d)密度超过1万尾/m3以上,随着密度加大,白化、黑化苗出现的机率也随之增加。
后期仔鱼(11~25 d)是决定出现白化苗和黑化苗机率大小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必须确保饵料量充足,及时补充投喂轮虫和丰年虫幼体,可有效防控白化、黑化苗出现机率,这期间加大换水量,也可减少白化苗和黑化苗出现的机率,这可能是因为在这期间加大换水量,可带来较多的不同种类的野生单胞藻生物,这些单胞藻可为培育池中的轮虫提供饵料来源,从而达到轮虫体内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物质的积累更加丰富和均衡,可对色素细胞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因此降低了白化、黑化苗产生的机率。
鲆鲽鱼养殖常见病白化症与气泡病防治技
术
1.白化症
养殖多宝鱼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我们要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多宝鱼的养殖技巧,不断的试探相关的多宝鱼养殖阅历,惟独掌控了好的多宝鱼养殖技术,我们才干更有效的提升多宝鱼养殖产量,更多的利用养殖多宝鱼。
⑴病因:鲆鲽类人工繁殖过程中常常浮现白化现象,缘由较为复杂。
普遍认为主要缘由与饵料养分有关。
⑴防治办法:苗种饲育期投喂部分自然浮游动物,饲料中添加脂溶性维生素A等。
2.气泡病
⑴病因:海水中溶入过饱和的氮、氧而引起。
⑴症状:主要症状是在鱼的体内和体表浮现大小不等和数目不一的气泡。
仔鱼多见于鳍的边缘、皮下组织和卵黄囊,稚鱼多发生在肠道、体腔,幼鱼往往在眼和角膜下、鳃丝或疏松结缔组织中,有些还可浮现在血管等处。
此病可使鱼飘荡于水面而失掉平衡,严峻时导致大量死亡。
⑴流行状况:气泡病多见于人工苗种的仔、稚和幼鱼哺育阶段。
⑴防治办法:灌注饱和度以下的新水或降低水温。
渔池养殖厂防治白化综合症的方法探讨渔池养殖厂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型养殖方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养殖的鱼类容易出现白化综合症。
白化综合症不仅影响了养殖厂的经济效益,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探讨渔池养殖厂防治白化综合症的方法,对于保障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白化综合症是一种鱼类疾病,其特征为鱼体颜色淡化或失去颜色。
下面将依次探讨几种防治白化综合症的方法:1. 环境控制:渔池养殖厂应采取措施,保持适宜的水质环境,包括水温、PH 值、溶解氧等因素。
这些因素的稳定与合理调控对于鱼类的生长和饲养状态至关重要。
2. 饲料管理: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和配方,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的平衡。
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饲养周期也是防治白化综合症的重要因素。
此外,要避免过度投喂和采取科学的喂养方法,确保鱼类的健康生长。
3. 病害防治:白化综合症往往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因此,渔池养殖厂应严格控制养殖过程中的病害传播。
这包括定期检查鱼类健康状况、隔离和治疗病害鱼类,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等。
养殖场可以引入一些天敌,如苦瓜鱼、翘嘴鱼等,以控制水生动物的病害。
4. 避免过度捕捞和交配:过度捕捞和交配容易造成遗传基因缺陷,进而导致鱼类易患白化综合症。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渔池养殖厂应控制捕捞量和交配频率,保护鱼类的遗传多样性,提高整体抗病能力。
5. 种质改良:针对易患白化综合症的鱼种,可以通过选择优质鱼种进行育种,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和耐受性。
渔池养殖厂也可以引入其他鱼种,提高鱼群的抗食性,减少白化综合症的发生。
6. 监测和科研:渔池养殖厂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定期监测鱼类的健康状况和发病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探索白化综合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为养殖厂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以上是一些防治渔池养殖厂白化综合症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实施需要养殖厂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坚持,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2020.4卤虫的生长与发育;而酵母组卤虫脂肪酶活力较低,体代谢速度降低,生长发育缓慢。
脂肪酸合成酶(FAS)作为一种合成脂肪酸的关键酶,具有丰富的酶系统功能,在生物机体的能量代谢中发挥着极大作用。
试验中球等鞭金藻组的卤虫脂肪酸合成酶含量略高于酵母组,这一现象说明饵料对FAS 仅有较低的影响,基于杨文平等试验基础上可能与卤虫机体自身的脂肪酸合成酶mRNA 表达量有较大关系。
三磷酸腺苷(ATP)是生物机体内能量转换的基本载体,伴随着生物生长、发育、凋亡等各个过程的重要能量分子,ATP 含量变化直接影响各成分的能量代谢,而游离脂肪酸是在机体ATP 不能维持正常运转时由脂类物质转换的一种能源物质。
本试验中球等鞭金藻组卤虫体内ATP 能量供应充足,该组游离脂肪酸较低;而酵母组卤虫ATP 能量较低,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这是由于卤虫机体的代谢功能出现障碍,为维持自身活动所需物质,机体脂质组织分解脂类物质为游离脂肪酸,进而充当能源用于基础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在本研究条件下,球等鞭金藻组更为适宜作为卤虫脂肪酸强化的饲料,卤虫的脂肪酸总含量、各组成成分均增长显著,同时卤虫体内脂肪酶含量较高,机体ATP 较高,满足自身代谢功能,且不需要将自身脂类物质转化为游离脂肪酸以提供生物代谢所需的能量,但具体卤虫体内的脂肪酸代谢及生物合成的机理还需进一步探究。
牙鲆隶属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是一种名贵鲆鲽鱼类。
该鱼肉质细嫩、口感好、价值高,生长快、易活运,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在养殖生产中牙鲆鱼幼鱼白化已经成为多发病和易发病,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体色牙鲆与白化牙鲆不仅体色不同,生长性能和优势性状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幼苗的底板黑斑病是人工培育的苗种在腹面出现单个或多个黑斑,同时也有的伴有背部白化和个体形态异常,一般认为是由于饵料营养不全、密度过大、水温低或不稳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全所致。
防治主要是改善营养、多投喂多种鲜活浮游生物,同时加强技术管理。
试探讨牙鲆鱼苗白化、黑化症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发布时间:2021-08-12T17:15:42.21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月第10期作者:王梦轩, 余亚丽, 张泰平[导读] 牙鲆鱼苗又俗称牙片鱼,。
主要的生活环境在太平洋西北部沿沿岸王梦轩, 余亚丽, 张泰平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 牙鲆鱼苗又俗称牙片鱼,。
主要的生活环境在太平洋西北部沿沿岸水域。
牙鲆鱼作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饲养的鱼类,它的投入成本很低但得到的经济收益却很高是他被广泛养殖的重要原因。
虽然牙鲆鱼存在着经济价值高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很多技术上的问题。
常见的症状是白化、黑化症的发生,因此通过对某地区的育苗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牙鲆鱼苗;白化症;黑化症一.环境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牙鲆鱼苗自身对不同环境因的调节有很大的区别,环境的好坏决定了白化、黑化症出现频率的高低。
主要是水温的调节,阳光对牙鲆鱼苗照射强度,牙鲆鱼苗在含盐量不同的海水中的生长环境中,同一区域面积内牙鲆鱼苗的数量对牙鲆鱼苗是都患有白化苗、黑化苗的概率都有一定的影响。
一个好的环境对牙鲆鱼苗来说,可以极大概率的降低白化、黑化症的出现。
而在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止白化、黑化症的出现,需要对水温进行调节,水温较低为宜,其次对光照也要进行调节降低光照的环境对牙鲆鱼苗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
而在盐度的控制上,要选取在低盐海水中进行牙鲆鱼苗的养殖,通过一系列对环境的调整可以极大概率的降低白化症、黑化症的出现。
而具体描述如下:1.1水温在牙鲆鱼苗进行培育期间,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牙鲆鱼苗的培育也是有不同的要求。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对水温控制。
在牙鲆鱼苗的孵化时期,水温的控制对牙鲆鱼苗是非常重要的。
对仔鱼的生活环境来说,把仔鱼放在18~20℃的水温中进行养殖是最合适的水温环境.在牙鲆鱼苗的受精卵孵化时期和仔鱼培育前的10小时的前期,如果水温突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例如水温升高或者水温降低,都会极大概率的增加。
日本研究牙鲆苗种白化的原因
孙光
【期刊名称】《现代渔业信息》
【年(卷),期】1988(000)008
【摘要】人工孵化的牙鲆中,有眼侧白化的稚鱼很多,这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京都大学农学部水产实验所青海忠久已查明其原因在于饵料。
【总页数】1页(P32)
【作者】孙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
【相关文献】
1.牙鲆鱼苗白化、黑化症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探讨 [J], 岳飞非;郭鹏
2.农户苗种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全雌牙鲆苗种推广为例 [J], 张钰研;杨正勇;吴燕
3.牙鲆养殖技术之二漠斑牙鲆苗种繁育技术 [J], 刘志亮;王英光;王玉辉;李保忠
4.关于牙鲆的养殖技术之三牙鲆苗种运输中六大注意事项 [J], 宫春光
5.日本研究用热泵调节水温进行牙鲆养殖 [J], 李春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牙鲆白化病的诱因及预防
姜宏波;包杰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在牙鲆苗种培育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出现高比例的体色异常苗种,即有眼侧的局部出现白化现象,严重者头部及躯干部完全白化,这种体色异常的鱼商品价值极低,同时也不符合放流标准。
笔者于北戴河发现在牙鲆育苗过程中如果养殖方法不当,则容易出现较高比例的牙鲆白化苗,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现将有关牙鲆白化病的诱因及预防方法介绍如下,供从事牙鲆养殖业的人员参考。
【总页数】1页(P49-49)
【作者】姜宏波;包杰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水产养殖教研室,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水产养殖教研室,11086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399
【相关文献】
1.白化病的发生与预防 [J], 李卓;夏涛;韦吉珠;魏海云
2.牙鲆鱼白化病因的研究进展 [J], 王伟;侯林;姚锋;高岩;吕红丽
3.高温预防牙鲆表皮增生症一例 [J], 薛玲玲
4.网箱养殖牙鲆病害预防及治疗 [J], 孙兴涛;仲雷
5.关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emminck et Schlegel)白化诱因的探讨 [J], 黄瑞;北岛力;柯才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牙鲆鱼隶属于鲽形目,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海,有且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我国大多称之为比目鱼,它具有营养丰富、生长快、品质优、环境适应能力强、抗病力强等特点,商业捕捞价值很高,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牙鲆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繁育技术和病害的防控。
关键词:牙鲆;养殖技术;病害防控前言牙鲆鱼在90年代初期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引入山东,进行繁育与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之成为我国沿海海水养殖的一个新兴产业。
一、牙鲆鱼的生物学特性牙鲆鱼是名贵的海产鱼类,肉嫩、味美、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较高,是我国优良的海水鱼类养殖品种。
牙鲆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海,鲆科,牙鲆属。
该鱼最适盐度为5至25‰,水温为25℃至32℃左右,常栖息在100至200米水深的砂底,到生殖季节,洄游到浅海水域20至40米处产卵。
经过7至8年的生长,体长可达80cm、体重可达5kg。
二、牙鲆养殖技术牙鲆养殖业需要由粗放式养殖向集约式转变,由传统的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养殖管理转变,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健康养殖管理模式转变,健全牙鲆养殖规模化技术,实现牙鲆无公害养殖,保障牙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在突破牙鲆苗种的规模化人工培育技术以后,我国开始逐渐推广牙鲆的人工养殖。
(一)鱼苗放养鱼苗用20l塑料袋装海水1/4,充好氧气,一般鱼苗体长在10cm左右。
要尽量减少鱼苗因水质变化过大而产生的应激反应,尽量减少水温差距。
(二)养殖密度菌种养殖密度为200尾/m2,鱼种100g左右时的养殖密度为50至60尾/m2,200g时的养殖密度为39至35尾/m2,200g至600g时的养殖密度为20至25尾/m2,高温期养殖密度适当减少30%至40%。
(三)饲料投喂最好用专用饲料,也可以选用自配粉状饲料与本地野生杂鱼混合配制成的软颗粒饲料,保证饲料符合相关饲料安全标准限量的规定,幼鱼期(体长10cm,体重约10g)时日投喂3至5次,商品鱼(体长20cm至30cm,体重约320g)期时日投喂1至2次;冬季水温低时投饵量相应减少。
牙鲆鱼白化病因的研究进展
王伟;侯林;姚锋;高岩;吕红丽
【期刊名称】《海洋科学》
【年(卷),期】2004(028)006
【摘要】牙鲆鱼(Paralichthys olivaceus)在我国俗称比目鱼、偏口,属于鲽形目,鲽总科,鲆科,牙鲆属。
该鱼肉细嫩、口感好、营养高,在我国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干岛群岛至香港之间,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日本沿海、朝鲜半岛西岸均有分布。
牙鲆是冷水性、底栖、肉食性经济鱼类,也是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
在国外,日本最早于50年代就开始进行牙鲆人
【总页数】6页(P60-65)
【作者】王伟;侯林;姚锋;高岩;吕红丽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
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
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41.9
【相关文献】
1.鲆鲽鱼白化发生与脂肪酸代谢研究进展 [J], 刘兴旺;许丹
2.牙鲆养殖技术之四大西洋牙鲆工厂化养殖技术简述 [J], 王光辉
3.关于牙鲆鱼的养殖技术之二影响牙鲆鱼工厂化养殖生长及成活的因素 [J], 常忠岳
4.DNA甲基化在复发性流产病因中的研究进展 [J], 李志芳;向卉芬
5.斑马鱼白血病模型的研究进展 [J], 向文碧; 何志旭; 舒莉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的白变病-详解观赏鱼的白变和白化症白点病鱼宠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猫咪和狗狗等这样常规的宠物需要比较大的喂养空间,而且有些人对动物毛发过敏,更是不能选择。
所以越来多的人选择喂养观赏鱼,毕竟观赏鱼一般说来,不容易引起过敏、也比较干净,无论家里空间大还是小都能够找到合适的鱼来养,但是养鱼也会遇到一些困扰,比如白点病鱼就让很多喂养宠物鱼的人头疼不已,特别是新手遇到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主要是因为小瓜虫主侵入鱼儿的皮肤或鱼鳃,最终一起的增生和发炎,继而会产生大量的黏液,最后形成白色的囊包,严重的时候,鱼儿就会死亡。
那么白点病鱼有什么样的症状呢?不同的鱼儿患上这种疾病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症状,不过基本上症状相差都不会太大,比如热带鱼患此病时,鱼儿显得精神呆滞、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鱼鳍上会最先出现白点,有时候会发现它们会常在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
那么发现了白点病鱼以后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小瓜虫是低温繁殖的病菌,如果一旦发现鱼缸里出现了小瓜虫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高鱼缸的水温来杀灭,一般情况下可以将鱼缸内的水温提高到30度左右,经过一个星期的时候,鱼儿身上的白点可能就会脱落,这样的话鱼儿就能够慢慢的恢复健康了。
如果鱼缸里的鱼儿不适合太高的温度的话,轻微的白点病的时候,也可以用硝酸亚汞喷洒在鱼缸里,能够帮助我们杀死小瓜虫,喷洒的剂量根据你的鱼缸大小,要注意适量就可以。
如果鱼儿的白点病非常的严重,就必须要把硝酸亚汞的剂量加大,当然也可以用孔雀石绿溶液来清洗白点病鱼三个小时左右,也能够改善鱼儿的白点病。
最后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如果白点病消除了以后,主人一定不要忘记及时给鱼儿换干净的水,同时鱼缸也要彻底消毒,否则可能会对鱼儿造成其他的伤害。
白点病鱼通常发现不及时的时候会出现比较高几率的死亡,所以很多人没有仔细观察自家鱼儿的时候,后悔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为什么金鱼养着变白色了很多人喜欢在水族箱里养金鱼,这种鱼好看又皮实,看着几尾金鱼活泼自在的游来游去,心情也会放松许多,但是有时候饲主就会发现自己的金鱼,怎么越养越白了,这是什么情况?是金鱼生病了吗?金鱼养着变白的情况有以下几种:第一、受遗传因素影响;第二、光线的影响;第三、鱼儿得了白毛病。
鹦鹉鱼变白的解决方法鹦鹉鱼是很多人会在家居中养殖的一种风水鱼,有很好的招财风水作用,不过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养护,鹦鹉鱼变白是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若是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导致鹦鹉鱼死亡,我们赶紧看看鹦鹉鱼变白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鹦鹉鱼为什么会变白?一般鹦鹉鱼的体色是遍身通红的,然而,有的鱼友会发现家中的鹦鹉鱼在养了一段时间后会有褪色的情况,颜色渐渐褪成白色或者变黑了。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吧!1、注射色素:在鱼贩那里的时候被注射了色素,回来后色素逐渐消失,所以鹦鹉鱼渐渐变白。
2、饲料:鹦鹉鱼从小就是靠吃加了曾红素的饲料才能变红的,可能是你的饲料问题,要买那些带有曾红效果的饲料喂他们,否者们它的颜色就会慢慢变白。
3、环境:鹦鹉鱼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会有一段时间颜色变白的;等它们都适应了就会渐渐变回来的。
4、水质:鹦鹉鱼在刚换水的头2~4小时内,颜色会变浅,但很快就会恢复红色。
同样,如果4天以上不加入新水的话,在水质恶化的环境下,鹦鹉也会变白。
所以,一般2~3天换一次水,一次换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保持水新可以保证鹦鹉不退色。
5、鱼病:如果鹦鹉鱼得了白点病,可能会引起褪色的某些部位的颜色褪了,甚至变成白色。
6、温度:虽然说鹦鹉鱼对温度的适应力强。
但其实鹦鹉鱼又对温度相当敏感,它在低水温和水温剧烈变动的情况下,颜色也会变白。
7、受惊:红鹦鹉受惊吓后会出现褪色现象。
鹦鹉鱼变白怎么办?在前面小编已经和大家介绍了鹦鹉鱼为什么会变白了,但是如果鹦鹉鱼已经变白了,有什么补救措施吗?别急,下面小编就继续为大家介绍一下鹦鹉鱼变白解救措施。
1、如果仅仅是色素问题可以买些有增红效果的饲料投喂。
2、加粗盐,加新诺明,也有朋友用青霉素治疗过,据说效果不错。
3、发白的鹦鹉鱼不用单独养,因为其余的鱼已感染,只是体质不同。
不要换水,只把自然蒸发掉的水补充进去,加的水温比缸里要稍高。
4、将水升温至30,增氧泵不要停,停止喂食。
试探讨牙鲆鱼苗白化、黑化症发生原因
及防控措施
摘要:牙鲆鱼苗又俗称牙片鱼,。
主要的生活环境在太平洋西北部沿沿岸水域。
牙鲆鱼作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饲养的鱼类,它的投入成本很低但得到的经济收益却很高是他被广泛养殖的重要原因。
虽然牙鲆鱼存在着经济价值高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很多技术上的问题。
常见的症状是白化、黑化症的发生,因此通过对某地区的育苗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牙鲆鱼苗;白化症;黑化症
1.
环境因素
通过研究发现,牙鲆鱼苗自身对不同环境因的调节有很大的区别,环境的好坏决定了白化、黑化症出现频率的高低。
主要是水温的调节,阳光对牙鲆鱼苗照射强度,牙鲆鱼苗在含盐量不同的海水中的生长环境中,同一区域面积内牙鲆鱼苗的数量对牙鲆鱼苗是都患有白化苗、黑化苗的概率都有一定的影响。
一个好的环境对牙鲆鱼苗来说,可以极大概率的降低白化、黑化症的出现。
而在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止白化、黑化症的出现,需要对水温进行调节,水温较低为宜,其次对光照也要进行调节降低光照的环境对牙鲆鱼苗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
而在盐度的控制上,要选取在低盐海水中进行牙鲆鱼苗的养殖,通过一系列对环境的调整可以极大概率的降低白化症、黑化症的出现。
而具体描述如下:
1.1水温
在牙鲆鱼苗进行培育期间,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牙鲆鱼苗的培育也是有不同的要求。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对水温控制。
在牙鲆鱼苗的孵化时期,水温的控制对牙鲆鱼苗是非常重要的。
对仔鱼的生活环境来说,把仔鱼放在18~20℃的水温中进行养殖是最合适的水温环境.在牙鲆鱼苗的受精卵孵化时期和仔鱼培育前的10
小时的前期,如果水温突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例如水温升高或者水温降低,都会极大概率的增加。
牙鲆鱼苗的白化、黑化症状的出现。
通过研究发现,发生白化、黑化症状的原因可能是在水温进行变化期间,导致仔鱼在进行猎食过程中摄入的营养物质相对来说有很大的减,对仔鱼来说每天摄入的营养物质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如果仔鱼每天摄入的营养物质满足不了牙鲆鱼苗的营养需求,就会导致牙鲆鱼苗的营养物质得不到足够的积累,而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物质是会受营养物质的影响,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不足会影响色素细胞的形成。
所以在仔鱼培育前的10个小时内,一定要找专门的科技人员进行人为的看管。
保证仔鱼摄食得到保证,进而使得鱼体中的营养物质满足身体自身的v需求,确保降低白化、黑化症的出现。
1.2.控制好各期鱼苗的培养密度
在牙鲆鱼苗的不同成长阶段,对鱼苗的密度也有不同的要求。
在仔鱼初期,仔鱼的密度最好保证每平方米1.5万尾左右。
幼鱼的密度保持在0.5万尾左右。
当牙鲆鱼苗的再次进行生长时,需要鱼苗的密度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
例如后期仔鱼的密度从1万尾以下上升到1万尾之上,就会使得仔鱼白化、黑化症的出现几率大幅度增长。
而在牙鲆鱼苗的各个生长阶段,白化、黑化症出现概率最高的阶段就是仔鱼阶段,这个期间是白化、黑化症出现频率最高的阶段,在该阶段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仔鱼后期仔鱼的密度。
控制鱼体摄入的营养物质。
保证鱼体吸收的营养物质满足鱼的需求,进而能够更好的形成色素细胞,进而降低白化、黑化症出现的概率。
在这期间,大量的换水也可减少白化苗和黑化苗出现的概率。
通过研究发现,大量的换水可以带来不同种类的野生单藻类生物。
而这些单藻类生物可以使水中的轮虫发育更为迅速,进一步得仔鱼阶段的营养的摄入满足鱼体的需求。
进而使得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速积累达到要求,减少白化、黑化症的出现。
二.营养因素
营养因素也决定了牙鲆鱼苗发生白化、黑化症出现的概率。
通过提高牙鲆鱼苗摄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使得牙鲆鱼苗吸收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进而满足鱼体的自身需求,最终得到健康的牙鲆鱼苗。
而且投喂经过强化油强化的天然野生轮
虫,会使得牙鲆鱼苗摄入更多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丰富的营养物质也是降低白化、黑化症的主要因素。
主要原因是天然野生轮虫以水体中的各种食藻类为生,天然
野生轮虫通过摄入大量的各种藻类使得自身的营养物质更加的全面和丰富。
而丰
富的营养物质会使得天然野生轮虫自身有更多的营养物质,而通过对更多的营养
物质的摄入,使得鱼体能够对各种营养物质进行补充,进而使得牙鲆鱼苗的白化、黑化症极大的减少。
当发现在后期仔鱼的肠部的小弯曲变成一个圈时,就要给仔
鱼投喂这种经过强化油强化的天然野生轮虫以及丰年虫幼体,通过两种虫子交替
进行投喂会使得鱼苗摄入的营养物质可以更全面,更有效的进入到仔鱼体内。
而
仔鱼通过充足的营养物质的摄入可以更好的进行营养物质的积累,而营养物质的
积累变得增高,也会提高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物质的积累,进而会使鱼体内的
色素细胞达到应有的水平。
进而有效降低白化苗和黑化苗的出现几率。
同时也可
以通过针对仔鱼的食物来降低白化苗和黑化苗出现的几率。
仔鱼通过摄入轮虫和
丰年体幼虫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而在进行投喂轮虫之前,针对这种饲料的喂养,使得轮虫通过对小球藻的摄入,使得体内积攒的营养物质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轮
虫的定向培育可以间接有效的降低白化苗、黑化苗的出现概率。
在牙鲆鱼苗的幼
年时期,大约在30天左右投喂丰年虫幼体的同时也可以投喂一些轮虫,交替进
行投喂,这样也可以有效的降低白化苗、黑化苗出现的几率。
-
总结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
色素细胞的形成主要在仔鱼时期。
而这段时间色素细
胞与白化症,黑化症出现的几率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影响色素细胞的关键是营养
物质,光照,温度,以及盐的浓度等方面,在仔鱼期间的环境的因素,例如水中
的温度,光照的强弱,盐度的大小和放养密度都会对白化、黑化症的出现产生重
大的影响,而营养物质的摄入以及遗传因素也是影响白化苗和黑化苗出现的重要
因素。
通过对环境的调节控制以及对仔鱼在十七摄氏度摄入营养物质的相关调解。
比如尽量使用天然野生轮虫进行投喂。
使用强化油对野生轮虫和丰年幼虫进行强化,然后进行投喂,这样可以保证于鱼体摄入的营养物质更加全面,进而导致鱼
体的色素细胞足够多,降低白桦苗和黑化苗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岳飞非, 郭鹏. 牙鲆鱼苗白化、黑化症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探讨[J]. 河北渔业, 2017(002)
[2]莫照兰, 茅云翔, 陈师勇,等. 养殖牙鲆鱼苗腹水症病原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J]. 海洋与湖沼, 2003.
[3]王伟, 侯林, 姚锋,等. 牙鲆鱼白化病因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4(6).
基金项目: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S20201106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