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说到底就是“调理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知道“养生”与“养身”的区别吗?朱林勇收集、整理、转帖“养身”不等于“养生”。
--你会问:养生不就是为了保养身体吗?可千万不要以为养身就这么简单--真要这样认为的话,你肯定把身体仅仅当成了一坨肉加200多块骨头再加无数根毛的组合体了。
“养”是保养、养护、调养、补养、休养、养心、养性、养神及养精蓄锐等意思。
生”是生命、生育、生长、生活、生存、长生、生生不息等意思。
养生需要养德行,养性情,调阴阳,和气血,顺自然,谨五味,强体魄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署,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养生是保护生命、延年益寿。
我国中医学十分重视预防保健,称为养生,通过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法等等整体综合措施。
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长生命的目的。
因此此“养生”不同于彼“养身”。
养生先养心有人把“养生”单单理解为“养身”、“健身”,因而忽视了“身心健康”工程的许多软件,诸如“心潮”、“心理”、“心寒”、“心怀”、“心火”、“心悸”、“心焦”、“心气”、“心曲”、“心神”、“心术”、“心髓”、“心性”、“心绪”、“心态”之类,常常被置之度外,更不晓得如何医治自身的种种“心病”。
其结果,就是心死而人亡。
其实,不论从人的生理、心理上看,养生与养心,养身与养性,必须样样顾及。
况且,“心”主其中,要占首位,已属定位。
就心理而言,一个人如果心性不佳、心绪不宁,势必吃不香睡不甜,干什么都心猿意马,心慌气躁,心惊胆战,乃至心劳日拙,心力衰竭,还能谈得上健康吗?所谓保证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素——生命线与生命力,历来都要物质、精神并重。
所以,人们对于“生活”一词的解释,也决不会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见其表而不明其里。
从天体运行中探索人体养生长寿的真谛从天体运行中探索人体养生长寿的真谛从天体运行中探索人体养生长寿的真谛浩瀚的天体在周转不息的运行着。
这些运行都是由巨大的能量主导的。
而它每次的变动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深远的影响着我们居住的地球。
比如:九九大劫难和玛雅预言的星球重新排列带来的影响;以及诸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闪电,泥石流,龙卷风等等。
无不具有莫大的破坏力,也相应的产生巨大的能量。
遗憾的是大多数的能量我们还不能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亦今为止我们能够利用的还是很少很少的一小部分,也就是:潮汐发电;地热利用;太阳能的利用;风力发电等一些简单的。
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相信我们会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的可能去利用好它。
特别是应用到我们的养生之中,尽管是九牛一毛,可是对于我们的好处也是不可估量的。
健康长寿是最重要的;正确的养生长寿是必须的。
拥有最强的健商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拥有了最强的健商,才能真正的做好自己的养生。
也就是把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和谐的氤氲在一起,从大宇宙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能量,尽最大的可能延长自己的生命。
所说的健商指的是它的三个层次,也就是它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说的是知道保健养生的重要性;第二个阶段是知道如何去保健养生;第三个阶段是知道如何从外界接收能量。
知道了保健养生的重要性,才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身体力行,没有条件的,也会去创造条件实施。
只是知道了养生保健的重要性还不够,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这才是重要的关键一环。
找到科学的系统的,对于自己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能够坚持下去,形成自己良好的习惯,将之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散布到身体的四肢百骸,即使自己忽视了,这样的意识流也会自觉不自觉的带着你去实施。
做好了这些,就是做好了自己的保健;仅仅是做好了自己的保健啊,起到的作用只是保障了你的五脏六腑能够和谐的运转,从而使自己健康的达到生命的上限。
而养生是使自己突破生命的上限,进入广阔的第四空间,吸收到外界空间的巨大能量。
演讲人:张其成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时间:2009年5月挑战与失语:百年中医的坎坷历程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中医的命运是中华传统文化命运的一个缩影……是否废止中医已经不仅仅是中医界本身的事,而是整个思想界、文化界的事,是“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重要环节。
一百多年以来,中医所走过的道路真是坎坷多艰,几次险遇取缔。
当然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中医的命运是中华传统文化命运的一个缩影。
经学大师俞樾,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废除中医的人明末清初,公元16世纪,西医开始传入中国。
西医是随着基督教的传入而传入的,来华的传教士带来了西医,但早期影响不大。
直到19世纪初,随着西医牛痘接种法以及外科、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这种影响才日益扩大,对中医造成的冲击也日益增强。
1822年,道光二年,清政府在太医院废除了针灸科。
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Parker,1804-1888)在广州创办第一所教会医院。
鸦片战争以后,教会医院由沿海进入内地,几十年间在各地迅速兴建。
随着西医的传入,国人开始对中医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甚至否定。
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废除中医的人是俞樾。
俞樾是一代经学大师,他在1879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
第一次政府部门公然排斥中医的行为发生在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这就是著名的“教育部漏列中医案”事件。
当时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
这个《法令》前后两次颁布(1912 年11 月和1913 年1 月),都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而是只列了西医。
这在当时引起中医界强烈抗议,纷纷要求将中医列入教育计划,但被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明确拒绝。
后来为了安抚中医界的情绪,又辩称“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
政府部门第一次明确提出废除中医是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卫生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的“废止中医案”,这个提案是余云岫提出来的,全称是《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
养生保健的心得体会养生保健的心得体会「篇一」通过这段时间学习的养生保健知识,我的收获颇多。
对于养生保健,我不仅从思想认识上得到了升华,也从实际行动上去积极靠拢。
对于养生保健,我的体会感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养生保健是一种习惯。
优秀是一种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健康饮食、规律生活、心态良好。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大都市,人们面对很大的生活压力,更要合理调整工作和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生保健的理念自然而然得以形成。
第二,养生保健不等同时尚潮流。
在遥远的过去,人类已经很注重养生保健,并用当时的条件和方式表现。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养生保健的理念成为一股热潮,并迅速蔓延。
但是,在一些商业气息的利益驱使下,出现了所谓的神秘养生保健产品和夸大的养生保健活动。
对此,我们一定要清楚认识,切不可随波逐流。
总之,养生保健要从点滴做起,要从自身做起,要从行动开始,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将养生保健进行到底。
养生保健的心得体会「篇二」多年来我亲身体会到,养生保健必须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首先:每天作息时间要有规律,按时睡觉和起床,不能熬夜,也不能起得过早。
我基本上做到了晚十点左右睡觉,六点左右起床,中午休息一小时左右。
早、中、晚分别上网,每次半小时左右,分多次上网。
其次:饮食上要特注意养生保健,病大多数是吃出来的,所以这是关键。
(我的饮食方式另文)第三:坚持锻炼身体,要量力而行,不做超负荷运动,持之以恒。
前些年我是坚持每天早起快步登山,大雾天不去。
坚持步行上、下班。
晚上遛圈半小时左右。
退休后改为打太极拳或打门球;近七、八年又变成了每天上午8点左右走步去岱庙,大约20分钟到达,随着季节的变化,定点与来自公检法、建委、卫生教育、林业等十几位退休老逛友们聊天取乐开心,9点多离开回家。
休息一会上网。
饭后稍息,看一会报纸,上床休息。
下午2:30分开始打门球,一个半小时,回家休息。
养生秘诀100条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则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
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
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
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上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六大中医养生原则保长寿顺静修调补固2015-02-06 06:25:00 环球网-生命时报分享导读:近年来中医养生热度持续升温,人们跟着电视、书籍热情地学习如何饮食、锻炼、防病,可养生的要领到底是什么,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其实,中医养生不是几个方子、几味中药、几个穴位那么简单,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可归结为6个字:顺、静、修、调、补、固,真正领会并做到这几点,长寿就离你不远了。
“顺”:养生跟着季节走。
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
《黄帝内经》说:“顺天时地利。
”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季的养生要符合生、长、收、藏的特点。
春天万物生发,要养肝、养阳;夏天是生长时节、主养心,晚睡早起,少发怒,该出汗就得出汗;仲夏季节又热又湿,要注意养脾、化湿;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冬天讲究养藏、养肾、养阴,要多晒太阳,早睡晚起。
“静”:让心安静下来。
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
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大家不妨把生活节奏放慢,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
“修”:修身行善烦恼少。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
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调”:多做深长呼吸。
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
《黄帝内经》说,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
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
龙源期刊网
养生主要靠自己
作者: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3年第12期
清代李庆远在其《长生不老诀》中提出:“老子以俭为宝,所谓俭者,非止财用,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气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蠲除烦恼,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
”尤其难得的是,李庆远还着重指出,为人处世要自爱自全,因为说到底,养生一为强健体魄,益寿延年;二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正如其所言:“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能代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
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哉?”如果自己不注重生活中的点滴言行,一旦祸之将至,又能去怪罪谁呢?。
反复烧开的水致癌?20 个保健说法,只有最后一条是对的_每日一条养生知识保健养生的说法非常多。
真真假假混杂在一起,让人难以判断到底哪条该信、哪条不靠谱。
下面提到的流传得特别广的 20 个保健的说法,如果一路分析下来,我们会发现,居然只有最后一条是对的。
1. 反复烧开的水,亚硝酸盐超标,会致癌?多次烧开后,自来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仍远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的「危险标准」,完全不用担心有「亚硝酸盐中毒」「致癌」的问题。
2. 左侧卧睡觉,会压迫心脏?有肌肉和肋骨、肺脏的保护,心脏没那么容易受压。
除非心功能受损严重,否则,睡姿如何,是不会影响心脏的。
怎么舒服怎么睡。
3. 天冷穿衣别露脚踝,容易关节炎?露脚踝和关节炎没关系。
温度低可能会让原有的关节炎症状加重,但它并不会造成关节炎。
换句话说,只要体感舒适,脚踝想露就露。
4. 翘二郎腿对身体不好?翘二郎腿不会损伤身体。
与其担心二郎腿的害处,倒不如改掉久坐不动的习惯,每 30 分钟动一下,改善颈部僵硬,腰背酸痛。
5. 空腹不能吃香蕉、菠萝、牛奶、豆浆、柿子……?只要食物质量过关,很少有绝对不能空腹吃这一说法,主要还是得看个人的身体状况。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建议空腹喝酒、吃过冷过辣过酸的食物,避免刺激胃肠。
如果你吃了以后,没觉得不舒服,就不用管那些「禁忌」的说法。
6. 吃饭前后别喝水,不然不消化?胃酸作为一种「缓冲液」,浓度是不会那么轻易就变化的,对于消化功能正常的人来说,什么时候喝水都没问题。
7. 喝粥能养胃?大病恢复期或刚做完手术的时候,胃肠功能较虚弱,白粥是不错的选择。
可长期喝白粥,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而且也不利于锻炼胃的消化功能。
更重要的,喝粥会很快让血糖升起来,建议有糖尿病的朋友多吃些干饭,少喝点粥。
8. 吞西瓜籽会长出西瓜,吞口香糖会粘住肠子?我们的肠道蠕动能力非常强大,甭管是西瓜子还是口香糖,只要是不会被人体消化的部分都可以「蠕动」出去。
9. 吃耳屎会变哑巴?第一个吃耳屎的人是怎么「说」出这话的?耳屎,平时自己就会掉,不需要刻意去挖它。
中华民族的风俗与习惯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与习惯。
这些风俗与习惯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中华民族的风俗与习惯。
一、重视家庭和祖先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家庭和祖先,认为“家和万事兴”。
在传统中华文化中,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家庭里的长辈、父母、祖先都值得尊敬和顾及,敬祖祭祖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二、崇拜龙和凤凰龙和凤凰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对他们有着极其崇高的评价,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神秘、最强大的存在。
在民间文化中,人们常常以龙和凤凰来象征昂扬向上、高贵不凡和希望与美好。
同时,龙和凤凰也被用来代表中华民族的膜拜和崇敬精神。
三、传统节日中华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每个节日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会一家团聚,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欢度新春。
而清明节是人们祭祀祖先的日期,人们会扫墓祭祖,纪念逝去的亲人。
除此之外,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和腊八节等等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文化特色。
四、古老的礼仪和习惯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之一,有着非常丰富的礼仪和习惯。
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孝道、仁爱和诚信等品质,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人们注重言行得体、态度恭敬,尊重他人、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些行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五、医学文化中华文化还有着独特的医学文化,包括中药和针灸等非常古老的传统医学。
中医讲究以治未病为主,注重内部调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说到底是一种“养生之道”。
此外,“四季养生”、“滋补食品”等医学文化也让中华民族的修养和传统医学推向另一个高峰。
六、饮食文化中华饮食历史悠久,多种材料菜肴及家常美味,煮菜煮饭时注重用料精细,并结合地理环境创造各种地方菜肴。
在中餐里,黄酒、米醋、蒸鱼、煲汤等食物,是代表中华美食独有的文化化厚重与精炼。
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基本简介】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
”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
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主要方式】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瑜伽养生等内容。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说是读《黄帝内经》,可实际上自己并不是读原文,而是看了北京厚朴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在电视里讲《黄帝内经》的节目,然后又读了几本根据这个节目录制下的《对话录》,感到深受启发。
养生的文章有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只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几点写下,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顺应天时,顺应四季生命是智慧的,人体充满奥秘。
古人认为,人在宇宙中,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
年有四季,亘古不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敬畏天地,在应该的时节做应该的事情,不要违背上天的安排。
我们顺应它,就是使自己顺应自然,与其和谐共振,“天人合一,尽享天年”。
古人的智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今天仍然可以从中汲取能量。
2、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养生的方法有许多,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
从中医来讲,人有五脏:肝肺脾胃肾,功能各不同;每个人生来先天不一,各人五脏也强弱不同。
有的肝气旺,有的肾气足,保护好自己的“元气”,并关注自身的.变化,提高身体的敏感度,摸索与分析自己的“强”与“弱”,从而对症处理分别对待。
3、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好好吃饭,要吃身体需要的饭,能“消”与“化”的饭。
即使山珍海味,如果不能消化,也是白费,说不定还成为垃圾,还要劳累身体费心打扫;“五谷为养”,最好的饭就是家常饭。
好好睡觉,是到睡觉时就要睡,不能勉强自己的身体,委曲求全。
某种意义上说,睡觉比吃饭还重要。
现代社会的“灯红酒绿”已使我们不能安时就寝,根本无法做到“日落而息”,但如果明白道理,就要强迫自己该放手时就放手。
4、养心比养生更重要养生重要,养心更重要。
养心的方法有多种,但我自己体会,读书与写作也是让我们的心静下来的一种方法。
不断反省自己,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更是使人静心的方法之一。
5、人生最完美的结局:无疾而终常听说老人离世时的种种痛苦,想到一个词:“痛不欲生”。
如果我们能够免于大的疾病,健康地活到九十岁,是多么大的福气;而如果真能做到“无疾而终”,将是人生最好的谢幕。
中医养生的适用人群有哪些中医养生这事儿,挺有意思的。
咱今儿就来唠唠中医养生的适用人群到底有哪些。
就说我有个朋友,他是个公司的小领导,天天忙得脚不沾地,压力那叫一个大。
头发掉得厉害,晚上还睡不好觉,整天没精打采的。
去看了医生,医生就建议他试试中医养生。
那中医养生到底适合哪些人呢?首先,像那些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的上班族,那可太需要了。
他们整天对着电脑,眼睛累,脖子酸,身体的小毛病一堆。
中医养生能通过一些调理方法,比如喝养生茶、按摩穴位,让他们的身体重新找回活力。
还有老年人,年龄大了,身体的机能慢慢下降。
我家隔壁的大爷大妈,经常去社区的中医养生讲座。
他们跟着学一些简单的太极拳、八段锦,晚上泡泡脚,身体明显比以前硬朗多了。
再说说产后的妈妈们,生完孩子身体虚弱,气血不足。
中医养生能帮助她们调理身体,恢复元气。
我认识的一位宝妈,产后总是出虚汗,后来找了中医调理,又是喝中药,又是做艾灸,现在整个人气色都好了起来。
学生们其实也适用中医养生。
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重,作业多,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中医养生里的眼保健操,还有一些食疗方法,能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还有那些体质比较弱,容易生病的人。
中医养生能从根本上调理体质,增强免疫力。
我有个同事,一年到头总是感冒发烧,后来去看了中医,吃了一段时间的中药,还按照中医的建议调整了生活习惯,现在生病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另外,爱美的女士们也别错过中医养生。
中医讲究由内而外的美,通过调理气血、脏腑功能,让皮肤变得光滑细腻,比用那些昂贵的化妆品效果好多了。
总之,中医养生的适用人群很广泛。
不管是为了工作拼命的上班族,还是需要照顾家庭的老人和宝妈,或者是正在成长的学生,以及想要保持健康美丽的女士们,都能从中医养生中受益。
就像我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养生调理,现在精神饱满,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所以啊,大家都可以多了解了解中医养生,说不定就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健康、更美好呢!。
中医诊疗技术指南最新版中医诊疗技术指南最新版,真的是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话题。
说到中医,大家脑海中是不是立马浮现出那古老的竹帘子和温文尔雅的中医师傅?哎,别看它古老,其实里面的智慧可是相当深厚的,就像老祖宗留下的珍宝。
中医可不是单纯的治病,它讲究的是一个整体的调理,就像是调和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不能只顾着咸淡,还得考虑火候和搭配。
别忘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简直是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找到了位置。
比如说,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我们可得注意养生啊,别等到感冒了再来找中医,那时候就有点晚了。
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医的针灸、推拿那么受欢迎?这可不是因为它好玩,真的,试过的人都知道,那种被针扎的感觉,哎呀,真是又麻又酸的。
不过,痛并快乐着啊,针灸不仅能缓解疼痛,还能让你觉得神清气爽,就像是重生一样。
想想那些坐办公室的朋友们,每天对着电脑,一坐就是一整天,腰酸背痛,来一针,立马精神抖擞,这不就是“针灸治万病”嘛!推拿也是一绝,手法到位了,那感觉就像是被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揉搓,真是舒服得不行。
要说中药,咱们也不能忽视。
现在不少人觉得中药就是一味药汤,苦得让人想哭,讲究的可多了。
每一味药材都有它的故事,就像电影里的角色,辛苦得都不容易。
你看那枸杞,听说是“长寿之果”,每天喝点枸杞水,整个人都活力满满。
还有那桂枝,冬天的时候来上一碗桂枝汤,暖和得像被太阳照了一遍。
哎,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药补不如食补”这句话?这可真是一针见血,吃得好,身体自然棒,常吃些应季的食材,搭配得当,真的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中医讲究的是一个调理,像是在和身体对话。
心情不好?来点香薷,可以帮你舒缓压力;头疼脑热的?小小的薄荷叶就能解一解,简单又有效。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选择中医治疗的时候,别急着走,得跟医生好好聊聊,问问你的症状,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就像是找对象,不能一见钟情,得深入了解才能走得更远。
孙犁的养生之道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8年第12期孙犁原名孙树勋,1938 年参加冀中八路军抗日政府后开始使用笔名孙犁。
他是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1913 年生于河北省安平县,2002 年在天津病逝。
孙犁身体瘦弱,自小脑疾如影随形,尽管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坎坷忧患,却仍享有90 岁高寿。
其养生之道,值得世人借鉴学习。
孙犁从不迷信现成的养生学,对时髦的养生法更是无动于衷,不闻不问。
他小时候体弱多病,1956年因病不慎摔倒,一场大病绵延了十年。
但到了六七十岁后,孙犁却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其精力和体力比年轻时还要好,这得益于其养成的良好习惯。
他坚持按时起居,规律作息不熬夜,充足的睡眠是保持大脑活力的重要因素。
他平时生病很少吃药,认为是药三分毒,一般的毛病应当相信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慢慢抗过去,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孙犁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十分简单,他的饮食通常是每餐一个小菜、一个馒头、一碗粥。
他一生喜欢喝粥,这可能是小时候身体虚弱靠粥活命的缘故。
他在文章中多次说:“我也喝棒子面粥,几乎长年不断,晚上多煮一些,第二天早晨还可以吃一顿。
秋后,如果再加些菜叶、红薯、胡萝卜什么的,就更好吃了。
冬天坐在暖炕上,两手捧碗,缩脖而啜之,确实像郑板桥说的,是人生一大享受。
”这与古人淡食能补益身体的说法是一致的。
孙犁爱好活动,尤其是大病痊愈之后一直坚持适当的运动,养成了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
他不仅经常通过做笔记、写书来进行脑力锻炼,而且始终坚持每天散步进行体力锻炼。
孙犁曾多次说过:“其实,写作本身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最有效的消遣。
我常在感到寂寞、痛苦、空虚的时刻进行创作。
我的很多作品,是在春节、假日、深夜写出来的。
新写出来的文字,对我是一种安慰、同情和补偿。
”日常生活中,他也经常通过养花、养鱼等活动来锻炼身心,这对其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刘逢军教授2006年5月份在广州中山讲堂的讲座视频,一共分三节三个小时。
主要阐述了五脏的功能和不同病症表现,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给出了调治建议,体现了大道至简的中医辩证调治思路。
黄金周空闲的时候可以和家里人一起听听,或许对您有些帮助。
各位朋友你们好!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饮食起居话养生》。
近年来养生一词被很多的人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也比较多了起来。
那么,什么是养生呢?我们就现在所能查到的资料,最早提出养生的是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我们只有查到养生的出处,了解养生的真正含义,才能够使养生正本清源。
我们现在有好多关于养生的理念是不正确的。
比方说:我们有一种理念,要每个人每天至少要吃一斤或者两斤的水果。
有一些糖尿病的老人家,一天必须要吃半斤黄瓜一斤西红柿,说那里面有某种维生素,这是错误的理念。
水果不能够随便吃的,只要你发现嘴唇是白的,舌头是白的,这说明你气虚。
水果在我们广东除了桂圆.荔枝,其它大部分水果都是凉性的,香蕉是寒性的。
这些东西破气。
胖的人是越吃越胖,糖尿病的人是越吃糖尿越高。
如果你的嘴唇是红的,舌头也是红的,这个时候你就该吃水果,因为嘴唇红,标志着胃气不降,形成的胃火升。
舌头红标志着你的心阴虚内热,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吃水果,吃到嘴唇和舌头不那么红了,到粉的时候。
马上就停,再吃就过了。
所以养生呢?就好像一个好的厨师在炒菜,火候不到“生”,火候过了菜又炒烂了。
列宁同志讲:“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
我们中国讲的中庸也是这样,就是不偏不斜,上下适中。
过了就失去了这个事物正确的本义。
所以,我们今天讲养生,不可能讲的很多,因为养生它的容量太大了,如果我们今天通过不到3个小时的课,能使大家对养生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我看就够了。
“养生”一词,在《黄帝内经》里。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基础,也是养生的基础。
《黄帝内经》分两篇,其中在《灵枢、本神》这一篇里面讲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
读<<黄帝内经>>有感读《黄帝内经》是大一的这个暑假,我们作为中南大学临床八年制的学生,这算是科研训练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项任务,初读《黄帝内经》,觉得它很无味,全是古文一两天之后还没看完三页,就放在了那里。
一个月后,再次拿起《黄帝内经》,整理心情,一个人静静的品读,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它让我对养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
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带给我们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
年轻人觉得自己现在熬熬夜,饿饿肚子,吹吹冷风是小事,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小事便为他们老来以后的身体留下了疾病的隐患。
我的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奶奶年轻时举得自己身体好,出去做工吹吹风淋淋雨没什么大事,现在风湿一直缠着奶奶,每当吹风下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
所以现在的我们也不要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等到疾病发作,后悔莫及。
作为当代大学生,熬夜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事情,早则十一点晚则转钟四五点甚至是通宵不眠,似乎都为大大小小的事情牵绊着,我们也不乏看到学生熬夜猝死的新闻,睡眠作为身体调节的时间,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时间太少将减少你的身体排毒的时间,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有适合规律的睡眠时间,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古人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所以很多都是百岁乃去。
我想着都是现在所报导的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吧。
《黄帝内经》读后感09生物技术2班方悦馨 13484031《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 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 \第一 \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说到底就是“调理生活”
养生,就是养护生命。
也就是说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调理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这些方法和措施也并不神秘,都是围绕着我们的饮食、起居、情绪、运动等各个方面的生活常识,说到底就是“生活”。
生活态度决定养生常识
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常识,却沉淀着丰富的东方文化素养。
这其中包含了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包含了每个人认识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是尊重和敬畏大自然、顺应其变化规律,还是满足一己之欲,“冬行春令”、“夏行秋令”,还包含了学习调理身心的能力:是学习养生经典、理论指导实践,还是道听途说,偏执于旁门左道。
所以说,能否学习好,掌握好生活常识,取决于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
中医理论涵盖方方面面
简单地说,中医养生就是用中医理论调理生活的养生实践。
比如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指导四季养生的理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五字诀”,是指导饮食养生的平衡理论。
“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等,是指导起居养生的理论。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是指导情志(心理)养生的理论。
可以看出,中医养生理论是涉及到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心理、运动、四季交替等方方面面的系统知识。
经络调理丰富多彩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在先人们几千年的养生实践中,被证明是卓有成效、颇具东方文化特色的经典理论。
在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养生技能则更是丰富多彩,除了上面提到的饮食、起居、心理、运动及四季养生的常识以外,中医养生的外部调理技法同样是独具特色的,例如,按摩、导引(推拿)、药浴、艾灸、刮痧、拔罐等。
这些外调的技法是遵循中医的经络理论,通过对人体经络的保养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以按摩为例,现代的按摩术种类繁多,有中式按摩、泰式按摩、日式指压、韩式松骨和欧式推油等等,其中,只有中式按摩是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的按摩术,它同时具有保健和治疗的功能。
中医养生的外调技能,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医经络调理方面,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中心中经堂凭借专业的中医调理团队、权威的中医专家坐诊、纯正的中医经络调理技法,目前在上海及周边城市乃至全国都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引领中医经络调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火热时代。
养生技能——医师施养、环境助养,个人自养
从古到今,面对种类繁多的养生技能,我们把它归纳成“施养、助养、自养”三大类来理解,以便其发挥最好的作用。
施养,是指必须通过中医养生师专业的调理手法,帮助人们进行养生调理的技能。
例如:按摩、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等,非专业人员不能随意操作。
助养,是指需要具备相应的养生环境与条件,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例如:药浴、五音养生、情志养生、香薰养生等。
自养,是指在学习掌握了有关知识和常识后,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可以操作并坚持长久的养生方法。
例如:饮食养生、茶养、功操等。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施养、助养,还是自养,在实际应用中都必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每个人身体的不同状况“辨体施养”,有针对性地选择养生的技能与方法,这是中医养生最重要的个性化观念。
上述内容,基本上把中医养生的概貌展示给了大家。
其理论、技能、常识看上去内容非常丰富,但需要提醒的是,围绕着这些内容的关键是三个核心,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平衡观、“辨体施养”的个性化,就是说,符合“整体、平衡、个性”三项原则的养生理论与技能,就是中医养生,有悖于这三项原则的就不是中医养生,中医养生贵在调理,调理经络、调理心境、调理生活,把生活调顺了,健康也就自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