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路线图
- 格式:pdf
- 大小:949.05 KB
- 文档页数:2
一、引1、零缺陷起源于军工企业的创新:马丁公司,潘兴导弹项目2、我们所说的质量不仅仅是产品质量,更多指每个人的工作质量二、质量文化变革目的及路线图1、方太为什么么要做零缺陷:企业生存的要求;客户的要求;使命愿景的要求2、双驱动:使命愿景驱动;增长驱动3、方太推进零缺陷的目的: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永续成功的组织;创建“百年老店”;完成跨百向千的战略目标4、质量文化变革路线:2017年-全员培训,自我改进;2018年-流程优化,系统预防,提高整体,运行效率;2019年-持续改进,形成文化5、领导承诺与“三点要求”:全员参与,从我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各单位和部门必须全力配合;各单位一把手必须亲自挂帅,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特殊。
6、实施零缺陷质量文化变革“三原则”:不能一味找借口;没有一个人可以做旁观者;没有人可以例外7、改变思维-一个中心: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正确的事情;正确地做事;第一次做正确)改变思维-两个基本点:有用的,可信赖的8、改变角色-三个代表:满足客户、员工和供方的需要9、改变行为-四项基本原则:质量即符合要求;预防产生质量;工作准则零缺陷;用价值衡量质量10实施文化变革的十六字方针:价值重塑,人人担责,环环相扣,文化支撑三、零缺陷理念的四项基本原则1、质量是什么:质量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这个原则来确定我们的工作要求满足客户的实质: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客户取得成功,让客户获得价值满足客户要求的原则:既不缺斤短两,也不画蛇添足如何确定要求:过程模式作业表——明确输出对我的要求;明确我对输入的要求沟通三原则和三步骤:互敬、互信、互惠;听、问、说2、如何获得质量:产生质量的是预防,而不是检验,这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缺陷影响遵循10的原则为什么不愿意预防:侥幸心理;怕麻烦;从众心理过程模式作业表:A、设施设备;B、培训与知识;C、程序与步骤;D、工作准则确定预防内容3、质量的工作标准是什么:工作准则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必须固守的态度面对错误的三不原则:不害怕;不接受;不放过零缺陷不是数量概念,是工作有无质量的概念4、如何衡量质量: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质量,而不是指标,这是告诉我们做错事的代价PONC: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OC:符合要求的成本;EFC:无失误成本)作用:是一种衡量工具;明确个人工作品质提升方向;第三种利润四、实施零缺陷的三大工具方法1、讨论问题的三个方面:说事实——过程模式作业表;说数据——衡量11步法;说钱——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ONC)2、过程模式作业表:①确定过程名称—②范围—③输出—④⑤输出的使用者和要求—⑥输入—⑦⑧输入的使用者和要求—确定控制输入的四个部分(A设施设备;B培训与知识;C程序与步骤;D工作准则)过程输入控制表A、设施与设备提供者要求建筑物;工具、机器;办公设备及管理系统;资料库;装配车间;其他B、培训与知识提供者要求能力;资格认证;技能;经验;专业知识;其他C、程序与步骤制定者要求质量手册;操作规范;作业指导书;流程图;部门备忘录D、工作准则制定标准要求质量:满足客户要求;成本:预算之内;进度:准时交付;其他3、衡量作业表(围绕过程模式作业表中3-8及A-D中的要求展开,衡量“要求”)衡量的五大步骤:分析输出是否符合要求及差距;判定各项输入是否符合要求并依此制定或优化预防工作,确保输出符合要求1、确定过程与范围▊确定过程的名称▊制定过程的范围2、确定被衡量的要求▊对输出的要求进行衡量▊对关键的要求进行衡量▊对没有满足的要求进行衡量3、确定衡量的方法▊确定数据与收集人员▊确定数据的展示方式4、确定信息沟通的人员与方式▊确定被通知人▊确定传达人▊确定传达方式5、确定采取行动及跟踪人员▊确定采取行动的然▊确定行动跟踪人细化11步法⑴要衡量什么过程;⑵衡量过程中的哪一部分,哪一要求;⑶为什么选择这个部分或这个要求;⑷收集哪些数据;⑸由谁负责收集数据;⑹要用哪种图表示;⑺由谁负责记录信息;⑻谁需要定期获知这些数据;⑼要如何将信息传达给上述指定人员;⑽谁应该依据信息负责采取行动;⑾谁应该负责该行动的跟踪检查5、PONC计算方法PONC核算的步骤1、确定PONC的范围和定义确定PONC所在的名称2、对不符合进行描述详细描述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及影响3、确定PONC核算的方法针对不符合影响的范围,确定PONC核算的方法4、对PONC进行统计利用《PONC统计表》各项PONC进行汇总5、进行沟通与交流与使用者/供应者对PONC的影响大小进行确认对PONC的削减进行沟通确认PONC: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要求:《过程模式作业表》中3-8及A-D中的要求不符合:指针对要求没有一次做对代价:不限于自身的成本,更涵盖客户的损失。
从组织变革管理看“商鞅变法”咨询顾问刘顺求中央电视台近期热播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忍不住回看了一遍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
《大秦帝国之裂变》讲述的是战国时代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由弱变强,然后东出与六国争霸的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贫穷,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于魏、齐、楚等六国,并且被魏国侵占了河西大片领土。
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变革图强。
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衡和建立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于是,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现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它使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为将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从组织变革管理的角度看“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经营管理层的支持、清晰的变革路线图、卓越的执行力。
1、经营管理层的支持变革要想取得成功,“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高层的支持;二是要有一批居于要职推行变革的中层骨干。
变革管理的第一要诀是高层支持,没有高层支持任何变革都无法取得成功。
高层的支持不只是发发言讲讲话,做个“支持”的姿态,更重要的是要为变革提供资源(包括人、财、物)上的支持,尤其是为变革排除阻力。
商鞅变法中,秦孝公全力支持变革。
用保守势力代表甘龙的话说:“嬴渠梁(即秦孝公)铁心支撑变法”。
在变法开始前的开春朝会上,秦孝公力排众议,态度坚决,明确表示不支持变法者只有死路一条。
当孟西白三族与戎狄部落发生争水私斗,渭水刑杀700人时,嬴渠梁对商鞅说:“左庶长尽管放手去做,万事由我嬴渠梁承担”。
变法成功除了高层的支持,还需要一批忠诚拥护变法的中层骨干。
如何进行有效的组织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变革和创新管理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随着市场、技术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和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然而,组织变革和创新管理并非易事,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组织变革和创新管理。
一、绘制变革路线图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变革和创新管理,首先需要绘制变革路线图。
这意味着对当前的组织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确定变革的目标和方向。
在确定变革目标时,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竞争情况以及组织的潜力和资源。
在确定变革方向时,需要明确变革的重点和优先级,确定关键领域和关键业务。
变革路线图可以指导变革的整个过程,并提供明确的目标和路径。
二、建立创新文化创新是组织变革的核心。
为了进行有效的组织变革和创新管理,需要建立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尊重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要建立创新文化,需要领导者的支持和示范,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激励,积极推动知识共享和团队合作。
建立创新文化可以激发组织的创新潜力,推动组织变革和创新管理的实施。
三、制定变革计划制定变革计划是组织变革和创新管理的重要步骤。
变革计划需要明确变革的具体目标、策略和措施,并设置相应的时间表和责任人。
变革计划应该综合考虑组织的整体情况和资源状况,避免过分冲动或不切实际的变革目标。
变革计划还应该注重变革的可持续性,确保变革的成果能够长期稳定地产生效益。
四、组织变革管理有效的组织变革管理是组织变革和创新管理的核心环节。
组织变革管理包括变革沟通、变革培训、变革评估和变革调整等方面。
变革沟通要及时、准确地向组织成员传达变革的目标、意义和进展,增强组织成员的变革意识和认同。
变革培训要为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工具,使其能够顺利地参与和支持变革。
变革评估要对变革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五、激励和奖励创新为了鼓励创新,组织需要设立激励和奖励制度。
激励和奖励可以是各种形式,比如薪酬激励、晋升机会、专利收益等。
精益变革模块推进路线图精益变革是系统性工程,他所涉及企业运营的所有的领域。
如上述精益变革系统性框架中所阐述,精益变革工作中我们要解决的模块总共有12个,而无论是哪一个模块,他所包含的工作量都是巨大的,以致于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同时启动这12大模块的精益变革工作。
经常听到我们的客户在讲,无论是什么,只要是问题都必须马上改进。
我认为这种积极的想法是可以提倡的,但实际操作就很比较困难。
因为每家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当同时启动若干个变革项目时,你会发现同一个人负责好几个项目,而且他还要兼顾原有的日常业务。
您说在这种状态下,项目组能够进行充分数据采集、深入分析、彻底解决问题吗?这种变革的最终结果是大部分项目艰难的关闭了,但其效果不能维持或一个项目的改进反而生成更多的其他问题,导致企业内部对变革态度发生急剧变化,可以说是谈虎色变的程度。
国内有很多这类企业,举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它是国内知名的家电生产企业。
仔细查看企业的变革历史,你会发现他们导入过几乎所有的最先进企业管理方法和方法论,但没有一个变革持久过,没有一个方法论在企业内部扎根发芽,而都像一阵风,一个工作没有做完,又开始了新的变革。
所以在企业内部的人员掌握了大量的先进变革名词,但具体的操作和现场应用几乎是没有。
推进过企业变革的人员应该都有同样的感受,接受变革的对象若是一张白纸,反而更容易进行全面、彻底的改变,而对于那些对很多方法一知半解的人员进行思想的转变是最为艰难的,所以有人说,要么就做的彻底,要么干脆不要开始。
每家企业的发展历史不同、环境以及人员不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愿景也有所不同,所以在不同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所差异。
因此也不难理解企业必须在精益变革规划初始要根据企业本身的特点对12大模块制定清晰的推进路径,并每年根据实际推进进度更新其路径的道理。
虽然实际操作中因企业的类型和规模差异导致其推进路径的差异,但为了理解和应用的便利性,下面给出了根据我们经验整理出来的标准的12大模块推进路径之精益变革5大阶段8大步骤。
近代中共三大重大变革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建党和大革命时期(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2)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2.土地革命时期(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补充: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3.抗日战争时期(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
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摘登空间科技空间科技领域是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
该领域中一个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部分,就是对地观测及其应用。
空间技术是实现空间科学和应用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并和空间科学与应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21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如何履行大国责任、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与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牵引带动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科技领先,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以及如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重大问题。
空间科学、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将为上述影响到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和不可替代的科学和技术解决方案。
本路线图主要针对我国“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目标,分析了我国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空间科技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分析国际主要空间国家发展战略和空间科技领域前沿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本领域的研究基础和现状,重点针对空间科学、对地观测及数字地球和相关空间技术,提出了我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愿景、目标和发展路线图。
我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愿景为:以国家需求和科学技术关键问题为牵引,全面加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到2050年,使其在国家战略发展中承担和发挥应有的和突出的重要作用,为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和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目标如下:战略目标1(空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开展针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与研究,在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和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及其预报和地外生命探索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突破进展,全面提升我国空间科学的研究水平,用重大科学成果提升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文化上的贡献度。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路线图与大智慧本文认真回顾和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科学地探索了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认为“一刚多柔”和“刚柔相济”,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大智慧,并把这个大智慧通俗地升华为“做中国‘猫’,抓中国‘鼠’”。中国依靠大智慧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但改革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要进一步解决存在的严峻问题,推进改革攻坚,必须运用和进一步发展大智慧。人有“三十而立”,中国改革开放也有“三十而立”。这就要科学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立”了什么,怎样“立”的。2008年1月7日《中国经济周刊》刊登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①对改革开放30年历程给予了一个系统的回顾,但这仅仅是一份改革开放30年的“大事年表”,并不是一种科学分析。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科学分析,应该是在对改革历史和过程分析基础之上的路线和智慧。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四柱八梁”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体制,犹如建设一座巨型的大厦,首先要打好大厦的“奠基石”,改革开放“奠基石”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然后在“奠基石”上又“架设”起“四柱八梁”。(一)改革开放的“四柱”改革开放的“四柱”,就是指导和支撑改革开放的四大理论支柱。1.理论“四柱”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他同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它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酝酿,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中庄严宣告:“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曾经有过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西方世界,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成为影响较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和引人注目的政治现象,在中国也有着广泛的市场。无论是对这样的“主义”,还是对那样的“道路”,我们既不盲目接受,也不简单排斥。我们认准的一个理就是“中国国情”,只有植根于“中国国情”的“主义”,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从“中国国情”土生土长又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引导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2.理论“四柱”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在当时,这一理论还不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的改革目标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既是把社会主义经济只看做“计划经济”的重大突破,也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迈进。邓小平在1992年春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3.理论“四柱”之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理论最早见于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1987年党的十三大和1997年党的十五大都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在较长时期内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依据是中国现实的国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耕地少,是由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逐步摆脱贫穷和落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理论“四柱”之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整个社会的阶层、利益、结构都必然会发生一系列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社会“均衡”和“稳定”状态,出现新的社会失衡,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目标鲜明地提到全党全社会面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改革开放事业主要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向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二)改革开放的“八梁”改革开放的“八梁”,是指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骨架”的八个最主要方面,无此“八梁”便不能称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八梁”之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由当时占全国人口数量80%绝对贫穷的农民创造出来的。1978年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在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18位农民立下“生死状”,将牲畜、农具和耕地按人头承包到户,并一年大变样。小岗第一个“吃螃蟹”的成功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91年11月,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中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废除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在中国实行2600多年的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2.“八梁”之二:设立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4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1984年5月15日,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国务院的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以更大的开放力度走上前台,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对外开放更直接的内容。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经过15年的艰难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3.“八梁”之三:所有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所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一方面,争议和分歧最大的是所有制;而另一方面,取得成就最大的也是所有制。可以说,所有制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即在经济体制改革大系统中,高不过所有制改革,深不过所有制改革。对此,我国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所有制改革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所有制是灰色的,生产力之树常青。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探索公有制经济在财产组织方面的实现形式,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变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1986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3年12月5日~7日,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选择百家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意见》。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争论了多年的股份制性质问题,指出“股份制是资本的一种组织形式”,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奠定了理论依据。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之一。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了宪法修正案。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修正案。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36条)。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进一步完善了保护私有产权的法律体系。4.“八梁”之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财政和金融体制既是经济运行的枢纽,又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这种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模式,写入了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01年12月国务院下发《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就中国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分享和使用等进行了调整。2002年12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意见》。这些法律和规章的出台基本上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改革开放前的金融体制是国家一统的单一金融体制,30年来,中国对金融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198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并于1984年正式成立中国工商银行。1993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5年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1996年12月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大大完善了中国宏观调控的基础,逐渐形成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宏观调控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5.“八梁”之五:价格改革与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则是市场机制的核心。现代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资金、劳动力、房地产、技术、服务、产权等各类要素市场。我国改革开放大体上经历了从商品市场建设为主到推进要素市场建设为主的两大历史阶段。20世纪80年代价格改革的最重要的改革是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90年代以后,在价格双轨制合并为市场价格单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上形成了由政府定价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转轨。金融市场作为市场体系的枢纽。1990年12月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同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中国的证券业开始快速崛起。2004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发展资本市场的规则和方向。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证券市场。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基本上不存在房地产市场。改革开放之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两大制度改革:一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二是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确立了“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改革方向。住房既是基本的生活资料,又是一种炫耀性的生活资料;既是商品,又是资产和投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不仅影响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政府既要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又要努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6.“八梁”之六: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国原有的就业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包统配加少量自谋职业。198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规定》提出了改革统包统配制度,实行劳动部门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揭开了全面改革劳动就业制度的序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日益纳入了市场化轨道。但由于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国家一直在寻求一条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又可以努力减少失业、扩大就业的道路。就业与收入分配紧密相连,收入分配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就业统包统配的单一按劳分配制度,这是一种严重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体制。市场化的就业制度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但也会把社会弱者甩出就业门外,从而产生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市场化的分配制度大大拉开了收入分配差距,大大提高了效率,但过大的收入差距又会产生社会矛盾。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力度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具体确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进入21世纪,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全民的社会保障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7.“八梁”之七:教育、科技和文化体制改革30年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77~1985年,恢复整顿的阶段;1985~1989年,全面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时期。1985年5月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0~2003年,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和“教育大跃进”,一方面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增加了教育机会,另一方面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各种乱收费、高收费等损害教育品质和民生的现象,民众对教育改革并不满意;2003年至今,教育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校正改革发展出现的偏差,促进教育公平,探索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与教育体制改革密切关联的是科技和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几乎与教育体制改革同步。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和文化大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必然要扩展和深入到文化领域。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论述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把文化体制改革推向了前台,使2006年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之年”。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把文化建设好、发展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由于文化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它既关联着“软实力”、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对世界的影响力,同时又关联着国民教育、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任重道远。8.“八梁”之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关系着全民的健康,因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比教育改革具有更大的特殊性。1985年1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拉开了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初,医疗卫生改革迈上新台阶,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提出了“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和“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带有市场化因素的改革举措。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等8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陆续出台了13个配套政策。医疗卫生改革“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争论逐步成为社会焦点,“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认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失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之后,2006年9月国务院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进一步协调改革,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重点放在建设城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获得了巨大成功。二、中国改革开放的“路线图”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的第二次新的长征,这次长征比第一次长征规模更加浩瀚,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时间更加漫长,迄今还在继续。要成功地走好这个新的长征,不仅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必须有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周密行动路线图。(一)路线图之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改革历程长征之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改革之河”的石头是一脚一脚探出来的。从马克思到毛泽东有“革命阶段论”,西方经济学有“经济发展阶段论”,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也有着自己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改革开放阶段论”。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大体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2月至1984年9月,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夕,这是改革的起步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进行了扩大自主权试点和第一、第二步利改税;实行了基本建设资金的“拨改贷”;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②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即: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前十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后十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和国民基石,而国有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则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破题开启了新的战场。第二阶段:1984年10月至1992年1月,即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到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前夕,这是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全面转向城市,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企业的活力;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带,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和浦东开发区;乡镇企业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段性突破,也是这一阶段改革成功的理论支柱。第三阶段:1992年2月至2003年10月,即从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改革的制度创新阶段,基本内容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前进。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和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宏观体制和外汇、外贸体制改革;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入WTO;加快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推进“依法治国”和“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和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论述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提出了“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突破,这也使中国的制度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和实践高度。第四阶段:从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后10~15年。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宏伟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出了“改革攻坚”的战略任务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向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高度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进一步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改。
简述卡斯特有计划的组织变革过程的五个环节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简述卡斯特有计划的组织变革过程的五个环节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组织变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变革路线图
在
A Roadmap for Change
在企业变革的进程中 雄心和试图
翻天覆地的决心让CEO夜不能寐
然而 当他带着一种模糊的不适,听
完了又一个项目报告 知道项目不
能按时完成 预算即将超支 项目
的结果也不那么尽如人意 他也可以预见 将有更多人对这个项目指指点点 而他能做的只是不断安慰自己 不能控制所有事情也许正是变革的一部分 因此做好自己能做的那部分就好 他传达愿景 统筹团队 邀请最好的人加入 采用最佳工具 随后跟随信念而行 不确定因素仍然如影随行 也许这就是游戏的一部分吧
大大超支 不确定的回报 不稳定的可靠性 既然变革带来了如此之多的问题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企业仍然看好变革呢 为什么这些原动力不能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重大变革毋庸置疑是困难的 但是变革的能力 在行动进程中重新思考战略 对新的威胁和机遇做出及时反应 是在当今残酷竞争的全球经济中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资本市场和董事会不会容忍错误的决策 往往 董事会因为CEO没有很好地带领变革 或未能将变革的结果转化为数字而把CEO踢出门 研究表明2/3的重大变革都以失败告终 这是为什么公司变革被认为是高风险行为 实际上它却不必如此
我们对全球数百家企业的变革项目的研究表明 实际上是存在着一系列系统的且可复制的方式 能减少企业变革过程的中的风险因素 只要我们能按照正确的步骤实施 我们的研究也表明 失败的变革往往也有共同点 领导力的缺陷 低效的项目组 股东参与不足 可靠性降低 重大决策模糊不清 对于最初的商业项目缺乏深入了解 在重大商业变革的3个关键步骤 设立愿景 开发解决方案 推动成果转化 中我们确定最主要的风险 即时控制和观测 并且 我们发现信息 尤其是关键信息 是保证成功的基础 往往 项目经理会由于太关注细节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领袖须知
重大的变革项目需要一个有组织的汇报系统做补充─但并非要它取代项目管理的传统工具 该系统应只提供必需的最少信息 以防止项目经理在过多的信息和官僚结构中弄昏了头脑 这个系统应侧重于推动成功的3个方面
• 反应时间及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主要步骤• 财务影响力 与具体的商业项目相关 及其他表明项目顺利进行的主要指标
• 行为 支持项目目标的行为或给项目带来危险的行为
通过这3个方面 企业得到了可见的结果 可靠的运行 足够的透明度来跟踪项目进程 及早发现风险 这样 领导者的工作可以变得更加有效
前文提到的那位CEO最终建立了这样一个汇报系统 他也终于可以安心入睡了 如今 他强调 在采取进一步行动前 人们就要在反应时间 财务影响力 行为几方面投入精力 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这一原则为成功的运行做好了准备 他和他的团队能及时观察项目的进程 必要时可以及时干预
保持正确方向
重大变革项目总涉及了许多重要性 独立性 难易度各不相同的单个项目 领导者必须很
好地运用他们的远见和行动来管理这个复杂项目组合 否则 他们会错失良机 浪费资源 尽管细节信息对于日常管理很重要 但项目计划提供的细节信息往往有多个信息源 它们也缺乏跨功能 跨部门 跨地点协调项目的透明性 通过关注这三个重要方面 反应时间 财务影响力和行为 领导能关注到真正重要的东西
反应时间 有组织的汇报系统迫使经理人要制定明确到有截止日期的项目里程碑 从而帮助项目设立清晰的时间表 最好的里程碑是由有代表性的小项目集合而成的主要行为或成就 里程碑应指出主要的风险和压力所在 并提出控制它们的可行性方案 一个由上千任务构成的大项目应该只有15-20个左右的里程碑 一个试图将2个研发中心整合的制造商应有如下的几个里程碑 比较两个产品研发中心的研发项目 去除重复的部分 确定研发项目的重点 减少研发人员 里程碑也可以标注主要的管理事件 如展开营销测试或邀请主要的股东等
每个里程碑都应有截止日期 经理人可以即时观察进程的差异 潜在危机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在上文提及的研发中心整合的案例中 一个可能被忽视的要点是 两个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可能有不同的技术 有了一个严格的时间表和里程碑后 汇报系统能及时提示这些问题 经理人能及时采取措施来留住员工 频繁的里程碑回顾 至少2周一次 能保证进程处于监控中
财务影响力 另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将里程碑和财务目标联系起来, 采取支持最初商业目标的手段 如降低运营成本或提高项目收益 确定项目最小的影响 这些措施能帮助领导者计划和决定行动的重点 而且结果也被明确化了 这样领导者能及时判断运营状况是不是正在得到改进 如果不是 可以及时调整战略 最终领导人的注意力可以放在那些他们应注意的切实的运营和财务目标上
正确的行为 最后一点是要关注能对成功产生影响的行为 这包括及时有效的项目回顾 得力的团队管理 纯熟的技巧 高度的投入 来自高层的态度鲜明的支持 和对变革工作全心全意的热情 这些要点 也就是我们说的持久性 完整性 投入 努力 DICE 能成就一个项目 通过及时了解这些要点的长处与短处 项目负责人能及时了解和解决问题 无处可逃 无处可躲 无人受责
如上文所述 一个好的汇报系统让领导者关注重点 它会产生管理报告 包括独立可靠性和时间表 与里程碑不符的进展 截止日期已过但结果很能达到预期的项目 所有会给项目带来风险的因素 所有的报告表明了总的投资和项目成果 商业领袖应时刻保持一个全局观 而非在一个小范围内观测结果 他们还要关注进展对于成本线的影响 最为关键的是 这不仅针对他们自己的部门更是整个企业而言的 他们需要保持一个全局观 而非仅仅闷头努力
一个设计良好的汇报系统强调了重大改革要遵循的原则 它提炼出一种通用的语言和一致评判标准来评价项目 最重要的是 商业领袖能更自信地看到每一步行动的结果是不是促成项目成功 遵循这些原则 企业可以避免一个大型IT企业曾经经历的问题 8个月的变革项目被以为是有效的 实际却没有可靠性 没有里程碑 没能降低成本带来财务影响力
奉行这些原则的企业具有变革的能力和持久的竞争优势 他们的人员也经历了改变 项目支持者很快领会到 有潜力的商业项目的模糊保障再也不能保证项目得到认可 他们知道 在开始一个大项目之前 他们必须掌握汇报系统要求的主要信息来保障成功 这个系统成了保险规则
Perry Keenan
Harold L. Sirkin
Perry Keenan是波士顿咨询公司芝加哥办公室的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Harold L. Sirkin是公司芝加哥办公室的资深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