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_8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0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和综合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建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
在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7月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均对学校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作了明确决定和要求。
特别《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进行调查、了解,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应把以上各阶段的决定和要求作为最有力的研究背景,来弥补农村学校不能完整按通用教材实施美术教学和满足城市学校更为适合恰当的美术教学内容。
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在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尝试开发适应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美术校本课程。
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索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创设良好的探究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尽量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尤其在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上下工夫。
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更好地达到提高学校美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1、学校开发、实施美术校本课程的特色和独特性;2、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实践体系;3、对其他兄弟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的指引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专家学者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
小学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究引言: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美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育不仅是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日益增加,美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目前小学美育课程的开发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对小学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分析其意义、必要性、设计原则、内容设置和实施方法,同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小学美育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小学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美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借鉴国内外美育教育的先进经验,探讨如何将美育融入到小学校本课程中,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小学美育校本课程的设计原则、内容设置和实施方法,为教师们提供可行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小学美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文明素质。
2. 正文2.1 小学美育校本课程的意义小学美育校本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提高其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
通过美育课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增强对文化艺术的了解和热爱。
美育课程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个性魅力。
美育作为校本课程,更能够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发展规划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和文化积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美育校本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更在于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小学美术特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问题的提出目前美术学科的教育,各地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美术教育不平衡发展成为必然。
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美术课程是国家统一安排的美术课程,美术教科书成为了解美术资源的唯一途径,一面很难估计学生的差异性,一面在追赶大的趋势时,会丢失一些小的特色。
现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特色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这些年国家很鼓励教师开发特色教程的发展。
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鼓励各地积极开发地方特色课程,开展特色活动课程。
”《美术学科教育学》书中说到,要丰富学生的学习领域。
促进美术学科的发展,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因此,小学美术特色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我们要联系实际情况进行探究,成为学生提高审美的重要依据,结合学生的特点,构建有效的美术特色课程,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美术教育已经从注重简单的技能训练,上升到关注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如何利用美术学科特点、独特的人文性和对育人的思考,尝试挖掘让学生兴趣的美术资源,调动学生探究美术创作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理论结构建与实际操作的完善,促进学生的美育。
在我们名师工作室成员中,一师一品的特色活动,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各自学校实践中,在尝试着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特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美育得到最大的提高。
二、研究的价值小学美术特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是美术课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挖掘新颖的美术教学资源,通过美术特色教育的形式,拓展学生的审美创造,陶冶学生审美情趣,形成和发展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通过美术特色课程的研究,让特色教学为学生美术素质教育提高的有效途径,其中的渗透多学科有效整合的研究,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
训练成员创新思维的研究,挖掘独特美术资源的研究,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以及育人功能的研3借鉴与参考的范例。
艺术教育与生活教育巧妙融合——恒涛双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学校的艺术老师们不仅有一双巧手,更有一颗创造生活之美的剔透心灵,老师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气息。
1.扎制风筝,描绘飞翔童年杨振宁博士说“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谈到“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每年春季,在学校一年一度的“风筝轧制与放飞节”前夕,美术老师总会在美术课正课中穿插二到三节关于风筝制作活动有关的“手工课”,各班学生以小组为合作单位用身边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进行风筝设计、制作直至到操场试飞等一系列活动。
这样的美术课堂在真正意义上把童年还给了孩子,让孩子们利用美术课时间充分体验童年的快乐。
同时,学校统一安排将美术课堂与语文、科学等学科进行整合,组织系列知识探究活动,如:风筝制作心得分享、风筝设计原理探究、与风筝有关的古诗词搜集并赏析等,让学生通过参与与实践获得更宽泛的知识。
2.手绘彩瓶,设计彩色生活“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课堂上,不同形状与色彩的玻璃瓶子成了师生们的有用资源。
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美术课程要向学生提供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于是,忙碌的期末复习期间,美术老师利用美术课堂,组织开展“手绘彩瓶释放心情”活动,引导学生大胆用丙稀色彩在瓶子(包括盘子、花盆、木片等)上涂抹自己内心的情绪,学生将自己紧张、微笑、哭泣、恐惧、自信等情绪借用色彩的力量,绘制在简单的瓶器表面上,这些瓶器便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审美角度的转变,又使学生紧张、疲倦的复习备考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
3.拓展教材,活用校本资源孩子们徜徉于红通通的如意(柿子)园里拍摄、留连在桃花园里写生,已经成为我校美术老师拓展美术教材、开展室外美术课堂的一大风景。
对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探索摘要:开发校本美术课程,首先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本地的资源信息,寻找美术资源,如:本地域范围内相关的历史起源;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等;人文风俗,包括习俗、服饰及民间工艺、饮食、歌舞、建筑;文化遗址,包括介绍本地的建筑、遗址;文化精粹,包括本地的山歌、民间故事等。
教师不仅要了解当地的美术资源,还要广泛探索一切和本民族有关的内容,才能开发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美术;本土;校本课程;开发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的学生普遍是羌族,这里有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
可是在现代资讯的影响下,现在的学生更关注外面的世界,对本土文化却缺乏足够的认识。
如我在进行羌族剪纸艺术的考察时,曾在学生中作过小范围的调查,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听说过羌族剪纸,亲眼见过这门艺术的更是寥寥无几。
通过此次调查,我更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美术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认识本土文化。
教师立足本土文化,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也与近年来教育界非常提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吻合。
由于现在的美术课并不是单一的绘画课,而是有着人文性质的综合艺术课程,所以开发校本美术课程,首先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本地的资源信息,寻找美术资源,如:本地域范围内相关的历史起源(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等)、人文风俗(包括习俗、服饰及民间工艺、饮食、歌舞、建筑)文化遗址(包括介绍本地的建筑、遗址)、文化精粹(包括本地的山歌、民间故事、酒歌)。
教师不仅要了解当地的美术资源,还要广泛探索一切和本民族有关的内容,才能深入广泛地进行课程改革。
在理县的羌族聚居地,有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桃坪羌寨”有浓郁的羌民族风情,有独具特色的民歌民谣、羌戏,还有秋千抱蛋,拳下翻身等民间体育活动,还有别具风味的羌族美食,美丽的羌族服饰更是可供探究一番……如此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蕴藏着多姿多彩的资源。
新星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校的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增强审美意识,为向往艺术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目标。
二、课程开发的目的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绘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
把绘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开展绘画教学与研究,我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我校拥有高素质的美术教师和优美如画的校园环境;全校学生对学绘画兴趣极大,参与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支持;“办特色学校,育合格人才”全“面发展,追求卓越”是我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一贯的追求。
实施绘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优势,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
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考虑,决定将国画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并积极组织实施。
三、课程组织机构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苗龙副组长:孙利军成员:刘艳会张凤勤张晓燕高明利四、课程实施目标1、让学生认识中国绘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绘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绘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一)、低年级1、了解点、线、面的关系。
美术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如下:
优化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设置具有创意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通过绘画、雕塑、设计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训练,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技巧。
建立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作品成果,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开拓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通过展示、评审、导师点评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情和创作欲望。
开设丰富的实践课程,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天赋特长,设置绘画、雕塑、设计等专业领域的实践课程。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艺术展览和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其对艺术的认知。
在展览和比赛中,学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学习彼此的优点,共同进步。
加强导师指导和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教学辅助。
导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支持。
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和评估体系,为学生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学习环境。
学校要定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 1 页共 1 页。
浅谈目前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摘要:小学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尤其在1999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艺术教育受到空前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艺术课程与教学论》)。
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尤其实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小学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育人等方面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在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美术学科教育具有实践性、情感性、丰富性和直觉性等特征,是一门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完善学生人格的学科。
(《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而我国农村具有不同于大、中、小城市独具特色的丰富资源,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农村小学美术课程开发过程中不仅可以借鉴国内以及国外先进的经验,而且,可以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现实资源,开发出自己更具个性化的美术课程。
一、相较过去,目前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进步:近几年来,在国家政府的号召下,我国农村小学的美术课程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比过去,在开发制度上更加完善,资源上更加丰富。
有的农村小学对美术课程的开发已作为范例在教育界研究、推广。
主要表现在:1.我国对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重视:小学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有效地减免了学生家庭的负担,使更多的孩子走进了明亮的课堂,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在无忧无虑的校园里,农村小学美术课程的开设,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对学习美术的好奇与兴趣。
也更加坚定了我国把农村小学美术推向素质教育的信心。
更加促使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学者和专家积极地投身于开发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之中。
江泽民同志曾经在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我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
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我校的办学目标“打好基础,和谐发展”,确定校本课程的主题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学会自我防护,拥有健康体质。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校本课程研发的目标:校本课程是根据自己学校特色开发的课程。
完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是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最终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不断完善与实施,使学生打好“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基础,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校本课程研发的原则:1、人本性原则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就是以认同人的个性为显然出发点,在课程挑选采用上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自学市场需求,并使学生的自学市场需求获得认同和满足用户。
我校开办的校本课程正是本着这一原则,中华美德故事、古文学品酒课中我们收集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及名著片断,使学生赏析、品味人物性格的特点,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拒绝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稀释民族精神的营养,并使之沦为学生蜕变成才的精神支柱。
2、整体性原则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住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研发,学科课程应当获得充份注重,研发潜在的课程资源,注重暗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
在读本课程的设置中,低年级注重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中年级我们将重点放到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理解能力的培育。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随着新时代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改革,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
本文将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核心素养是指在具体学科中不断形成、巩固和强化的跨学科能力和思维品质,包括学科素养、能力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而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新思维和美感表现力的一门学科。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需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到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美术技能,更能够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在课程开发中,可以通过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相关的美术主题、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表达和创作。
结合学科素养、能力素养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设置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全面发展。
在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素养和创造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和批评,促进学生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参与。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有必要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美术教学资源和艺术文化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和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还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特色建设和项目合作,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拓展学生的美术学习渠道和空间。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支持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配合。
浅析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应用实践作者:尚梦瑶来源:《新课程·小学》2018年第06期摘要:随着小学课改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师成为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力量,当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改传统的学科本位主义倾向,对课程与生活日常的密切联系投入了较大的关注度。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付出较大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涵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中问题的分析,寻找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课程开发;应用实践美术教师在实行校本课程研发时,应摈弃传统美术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思维方式,将教学角色从传递者转变为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在课改制度推行的教育新形势下,做好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从而为进一步制订体系化和制度化的相关发展策略提供现实依据,有助于推广我国小学阶段美术校本课程研发。
一、校本课程的含义校本的含义由三个关键词组成,第一点是为了学校,校本的制订与开展是以完善学校教学实践为目标,解决学校面临问题为最终目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分别是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即学校自身的发展问题要从校长着手找问题,对教师等教学主体工作者进行综合分析与讨论,并得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将其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校本课程的出现应与学校教学历史相符合,美术校本课程因其特有课程性质,首先是其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次美术校本课程能够彰显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进行中国传统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利用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促进了美术教学的开展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行,大多数美术教师对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美术校本课程的推行确立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内涵,同时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体现了学校对于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目的。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江山市江东小学课题组*[摘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正成为学校现在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本课题研究以美术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和具体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效果及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几方面阐述了基层美术教师依托当地的社会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差异、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等因素,通过搜集素材来新编或改编教材,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美术修养,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校本课程社会资源整合学生发展第一部分背景及意义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重点转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取向。
标志着“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课题组负责人:何耀胜报告执笔者:何耀胜其他成员:姜建忠、陈军、林敬华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它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有利的补充。
《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在《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重。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在于”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美术,引导他们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的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一、灵感: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浸润我们的美术课堂。
作为成都市国学诵读示范学校,我校紧密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现代书香校园”办学目标,从2012开始至今陆续围绕国学教育、民俗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等开展区市级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探索出了一些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途径,促进了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积累和沉淀,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从2020年开始,学校开发了近300平方米的“本草园”劳动实践基地打造“班级蔬果种植园地”和“中草药耕耘基地”。
今年又开展了《基于中外人文交流的小学中医药文化课程的实践研究》市课题研究,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整合资源,打造立体的课程化体系与特色。
我们积极开展美术融创教育,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了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之成为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使者。
二、思路:利用中草药实践融创课程,学习研究草木染技艺!目前,学校已在实践基地中栽种了20多味中草药和各类时令蔬菜瓜果,并成立了中医药社团、劳动社团、美术创意社团等。
假期我们还将建立“杏林茶想”中草药工作坊和美术“五色坊”的创建,将劳动教育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将中医药文化与美术教育相融合。
中国传统草木染为传统染色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饱含文化和工艺价值。
但在时代变迁中,草木染这些传统工艺面临着革断,草木染工艺成为濒危型非物质文化遗产。
草木染材料来源于:中草药、花卉、杂木、野草、蔬果、饮品等。
学校种植的艾草、紫草、红花、栀子等都可用于药染,劳动基地里蔬果花木都可用于植物染。
三、创作:用草木染技艺染成的各种布料制作各类文创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重要指示中提到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在将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将重点阐述核心素养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设计原则、实施策略、评价方法以及实践案例。
结论部分将对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价,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旨在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有效的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设计、实施策略、评价方法、实践案例、效果评价、发展展望、结论、重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发展艺术天赋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受到学生学科重视程度不高、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教材资源匮乏、校本课程缺乏等问题的困扰。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跨文化沟通等。
将核心素养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人才。
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是当前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设计原则、实施策略、评价方法和实践案例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美术剪纸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初探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剪纸逐渐成为了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小学美术剪纸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一、课程目标小学美术剪纸校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剪纸是一门精细的手工艺术,需要学生进行具体的剪裁和折叠操作,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细致观察力;剪纸也要求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形式,可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剪纸的起源、历史和发展,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剪纸的实际操作和学习,使学生对形状、线条和色彩有更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基本剪纸技巧。
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简单介绍剪纸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并通过示范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剪纸技巧,如剪直线、曲线、圆形等。
2. 剪纸图案的创作。
随着学生对剪纸技巧的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剪纸图案的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传统的剪纸图案或者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表达出来。
3. 剪纸作品的展示与评价。
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剪纸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通过反馈和讨论,提高自己的剪纸技巧和创作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示范教学与学生自主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通过示范向学生展示剪纸技巧和创作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和互动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材与参考书籍。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剪纸教材和参考书籍,用以辅助教学和提供学生的学习资料。
2. 剪纸工具和材料。
小学美术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探究摘要: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属于潜在课程资源的范畴,只有通过一定的研究与运用,才可以在教学中获得更广阔的运用,并具有良好的效果。
在其中欣赏与评述是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对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有着决定性作用。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需要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互动法、观察法以及整合,充分调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气氛,进而激发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热情,并逐渐熟悉当地的红色文化。
关键词:小学美术;特色资源;应用探究引言:教学任务首先就是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在对红色美术文化资源开发和运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整体教学质量;其次,教学任务也就是小学美术教学的细节体现,而项目任务也就是小学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果脱离了小学教学目标,红色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展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但小学却发觉了教学任务后,就没办法达到对学生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
而小学美教本课中对红色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教学需要和小学工作要求来具体实施的,因此部分美术课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技能技巧,同时部分教学任务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形成课堂教学互动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是根据老师与小学生的特点,朝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加以进行,也是小学进行教育任务、教学任务同时进行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教育任务进行完成以后,作为小学的美术老师,要想通过进行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对红色文化资源有效的进行研究和运用,就必须从教学方法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互动法一直是对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运用途径,在新课标改革以后,互动法在小学美术课程上的运用频率也愈来愈多了,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教师们能够在教学中处于平等的位置,而学生们相互之间也是平等的,并秉持着主动参与的教学理念,使更多的小学生增加了对美育课程的学习乐趣。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了交流,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交流形式就是教师之间的交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要为了促进小学生对美红色教育资源的充分认识,老师在课堂活动中还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询问,有助于学生巩固以往学过的知识点,从而开展系统知识教育,以便了解学生美术知识的整体状况,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维。
新时代美育背景下学校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摘要:伴随着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推进,目前,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会,在过去的小学美术在课程的开发中,大多数教师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在现代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既要有科学的理论来引导,又要强调实际的操作。
从理论出发,教师应深入目前的小学的最前线,去了解学生和老师在学和教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并对那些已经获得成功的美术校本课程的案例进行借鉴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教学策略一、校本教程开发的必要性“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新课标下的美术学科同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一起被纳入艺术课程,并被赋予了“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也开启了学科融合和项目学习的新模式,同时意味着美术课程将跳出国家教材的局限,配合一级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也更显刻不容缓。
国家教材因其统一性较强、开发周期较长,故而会忽略各地各校的需求和变化,更不能照顾到众多学生的背景和特点。
校本教材则以融合地区经济文化背景,考虑学生认知背景和需要,突出学校特色,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国家教材的不足。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性“对隐藏在人们生活中的美术课程元素进行发掘,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校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实施美术课程改革的首要工作。
”八闽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闽都文化、船政文化、海洋文化、朱子文化……多姿多彩,蓬勃发展。
文化艺术更是源远流长,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油纸伞、剪纸……百花齐放,举不胜举。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校园周围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文环境,为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可以充分地运用图书馆、文化体育等周围的各种教育资源,来充实美术教育的内容。
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来校作主题演讲,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各类文艺创作。
88海景学校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致力于诠释“融美于心,化美于行,让生命与美相遇”的大美教育理念。
根据美术课程大纲的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逻辑框架开发课程,将美术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课程内容与校本超轻粘土课程整合,开发了具有完整课程体系的超轻粘土校本课程。
一、超轻粘土校本课程研究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以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达成学生发展的美育目标。
图像识读。
美术义务教育教科书中的课程内容与超轻粘土课程整合,开发与实施一系列具有完整图像识别体系的超轻粘土课程。
美术表现。
利用捏、揉、压、团、拉、切、挖、盘筑等各种泥塑技法,培养学生的塑造技巧,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审美判断。
能够欣赏古今中外的泥塑、雕塑及相关的建筑艺术,并说出自己的审美判断。
创意实践。
将泥塑的基本技能运用到超轻粘土的学习中,并结合综合材料开展美术创造活动,提高学生美术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化理解。
认识中华传统泥塑艺术、陶瓷艺术的发展及文化内涵,对中国手工艺人工匠精神的认同,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
二、超轻粘土校本课程研究的课程内容超轻粘土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教材为根本,是国家教材的补充。
1.以教材为“根”依据国家教材四大学习领域来设计课程内容。
对《我做的文具》《有趣的彩泥》《面具》等设计应用课,对教材进行深入开发,重点引领学生运用超轻粘土与综合材料表现。
对造型表现课进行二次开发,如一年级《美丽的植物和动物》用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后,进行绘画表现;第二课时运用超轻粘土进行创造性表现,第三节课时用超轻粘土与综合材料结合表现。
即培养了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以泥塑艺术为“叶”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江山市江东小学课题组*[摘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正成为学校现在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本课题研究以美术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和具体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效果及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几方面阐述了基层美术教师依托当地的社会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差异、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等因素,通过搜集素材来新编或改编教材,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美术修养,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校本课程社会资源整合学生发展第一部分背景及意义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重点转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取向。
标志着“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课题组负责人:何耀胜报告执笔者:何耀胜其他成员:姜建忠、陈军、林敬华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它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有利的补充。
《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在《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重。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在于”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美术,引导他们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结合。
在《美术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上述突破,作为美术老师在利用好原有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还必须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
美术教育现状也要求美术教师根据实际开发校本课程,现今的小学美术课本一般只有20课。
而课程设置要求小学阶段每星期要上2节课,所以美术课本往往半个学期就上完了。
而另外半个学期就要教师自己找教材上课。
利用各种资源开发符合实际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学的快乐,在培养美术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其他的综合能力,教师教的也轻松。
所以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具有现实的意义。
第二部分实践与探索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准备—对美术资源的调查和整理课程资源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可供利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因素、素材、条件等。
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而作为美术教师则要努力调查和整理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并加以整合,从而促进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的综合,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题并融合其他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的内容,使他们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课程资源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形态丰富、性质各异,所以为了便于掌握和利用,我们主要分校内和校外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一)校内美术资源的整合校内美术课程资源指学校范围内可以用于美术学科教学的各种人员、物质、人文、活动、信息方面的因素、素材和条件等,是美术学科教学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其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
1、整合人文资源美术课程的人文资源包括:美术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少先队组织、校园环境风格、校风校纪等非物质性资源,这些是美术教育实施的软环境,其质量的优劣及对现有人文资源的利用水平对美术教育质量的影响非常关键,不少学校美术教育发展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文资源的质量不高,相反人文资源质量和利用水平较高的学校在美术教育方面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人力资源是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中最活跃、最能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其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技巧、教学研究能力等则是美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在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上,图书馆、图片是资源,更要看到人,人是美术教学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教师本人。
此外,还有学生、家长、当地的艺术家和民间艺人等。
在对众多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时,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主体和“凝结核”作用。
只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能动作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吸收新的信息,拓宽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从而使得美术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美术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
2、开发活动资源学校举行的各种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如美术兴趣小组、美术知识讲座,美术知识竞赛、美术作品比赛和展览等,或者需要借助美术手段的活动如校园环境布置、文艺演出的舞台布置与宣传、各种其他活动的场所布置与宣传等,都是美术课程的活动资源,它们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检验、评价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学校教师和管理者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资源,为学生的一展身手提供舞台。
3、整合学科资源学科资源指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内其他学科中与美术有关的课程资源。
这些学科中有不少知识、技能可以用于美术教学或与美术课程资源组合运用,包括音乐、常识、语文、体育等学科资源的利用可以更好的拓展美术教学的内容,使美术教学更富有吸引力。
4、利用信息资源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为美术学科提供了大量信息化资源。
综合探索活动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教师鼓励学生在校内外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美术或与美术有关的信息;教师自己则利用网络,不断获取美术教育的信息;了解美术教育的新动态,开发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二)校外美术资源的整合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学校以外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可以被利用于美术教育的各种信息、设施、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是美术教育得以广泛、高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1、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也称民间美术资源,是指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术资源。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材的编写和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这就使得我们把更多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纳入美术教学系统成为可能,美术教师在实施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纳本地区最有特色和影响的美术资源或结合身边的乡土美术文化组织自己的教学内容,这一方面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而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术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社区美术课程资源社区美术课程资源:指学校所处的社区内可供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
教师要到社区中进行调查,本地都有哪些文化资源。
还可以通过发动学生和家长了解本地的历史、艺术、人物等,从而使美术教学紧密地联系当地的实际。
一般说,调查美术资源可分为三个部分:“物质”与“场所”资源——有自然景观、物产、寺庙、公园、游乐场等;“动态”资源——生活特色、庆典、民俗活动等;“人物”资源——当地的艺术家、民间艺术家或其他名人等。
调查可以用文字、摄影、摄像,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写生和拍摄,分门别类进行整理。
3、自然美术课程资源自然美术课程资源:指自然界中可用于美术教学的自然风景、物产资源等各种因素。
这些可以为美术的写生、采风等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是美术教学最好的素材之一;山区的竹林、水畔的大树、笔直的大路、河边的鹅卵石等等则为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因此,自然界中有着大量可以开发和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通过研究、取舍、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对拓展美术课程的空间,丰富美术课程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大大拓展美术实践活动的空间,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校外资源在与学校活动、人事资源相结合后,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它与校内资源及教科书等国家课程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美术教师在对这些资源调查后要进行整理、研究、取舍,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参考和作好准备。
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1、趣味性原则——注重儿童兴趣,满足学生发展要求。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趣味性,不论在内容的选择还是课程的实施方式上都应有所创新,形式应更丰富多样,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变化往往和美术学习的兴趣有密切的联系。
低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美术活动有浓厚兴趣,中年级则开始思维的分化,对符号的象征意义和抽象思维产生兴趣,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发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
如低年级可多开展一些美术活动,高年级可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性原则——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相结合。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环境,(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学会欣赏的习惯”。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脱离,当地的社会环境中蕴含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资源,并能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各种有效的途径。
同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他们的耳闻目睹,往往能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像我市的一些广场、风景区、公园、博物馆等使美术课走出了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美术活动的场所,他们通过写生、参观、讨论等形式,提高了美术创作水平和鉴赏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3、综合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渠道进行美术活动。
教师要把本地的文化资源,我国和世界优秀的艺术作品、网络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些资源不仅向学生提供了美术的造型、色彩、材料等资源,还提供了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的还涉及民族、宗教、民俗、地理等。
这就正好说明了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综合性。
三、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一)整合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学校以外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可以被利用于美术教育的各种信息、设施、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的利用是美术教育得以广泛、高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1、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教材的新编教材的新编是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在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传统与优势,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如《家乡特产包装设计》《艺术节节设计》《廿八都建筑考察》《江郎山辅助风景设计》《江山古道文化》《树种草籽贴画》《我们身边的民间手工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