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120.52 KB
- 文档页数:5
农村博士培养方案1. 背景中国农村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包括农村人才流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等。
农村博士培养旨在通过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和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推动乡村振兴。
2. 培养方案2.1 学习内容农村博士培养方案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与管理•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农村社会组织与管理2.2 培养方式农村博士培养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研究生阶段学习:通过研究生阶段学习,提高学生农村相关专业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建立良好的学科交流平台,实现博士生互相交流学习。
•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增加农民对技术的了解,提高其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专家教授授课和指导: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和指导,扩大学生视野和思路,提高农村博士生对农村现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奖励政策为鼓励更多人参加农村博士培养计划,政府将实行以下奖励政策:•提供博士学位论文撰写经费;•提供博士毕业后在当地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政策支持;•优先享受高质量农村住房购买政策。
除此之外,政府还将建立一系列优质创新研究项目,鼓励博士生们积极参加并取得实践经验。
3. 成果评价农村博士培养方案的成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博士毕业后在农村行业的工作成就;•参与到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从学术方面对农业科技创新做出的贡献。
4. 结论农村博士培养方案可以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实施该计划不仅可以提高农村人才素质,也可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
在政府和社会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博士培养方案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农村博士培养方案背景介绍农村地区是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工作机会不足,教育水平也较为落后。
因此,如何为农村地区输送更多的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培养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则可以更好地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博士培养现状目前,博士研究生培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学位博士,另一种是学术型博士。
专业学位博士主要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学术型博士则是为了培养学术界的研究人员。
而针对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我们需要的是应用型、实用型的人才。
农村博士培养方案基于以上的背景和需求,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农村博士培养方案:第一阶段:甄选优秀人才首先,在农村地区进行选才工作。
对于已经具备了硕士学位的人才,需要经过严格的材料筛选和笔试面试等环节,以确保入选者的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都能够达到要求。
而对于没有硕士学位的人才,则需要参加对应的硕士阶段的教育培训课程,以确保在入选博士生前,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
第二阶段:博士课程教育在甄选优秀人才后,我们需要为这些人才建立专业化的学习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这些课程将与当前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相结合,为人才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好的支持。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国际化教学体系,引入国外教材和教授,增强人才的国际化视野。
第三阶段:博士科研工作在完成课程教育后,我们需要为博士生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科研平台。
这包括实验室、科研中心、学术交流平台等。
同时,我们也要为农村博士提供更多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以保证他们在完成学业后,能够在农村地区为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农村博士是推进农村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实践中我们也需要有合适的培养方案和策略。
通过以上的方案,我们可以为农村博士的培养提供更加完整、科学的支持体系,帮助当地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农村地区的人口逐渐减少,同时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实施迫在眉睫。
一、农村教育现状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农村教育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这主要因为传统农村教育的老化以及城市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同时,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较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意义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实施,可以强化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大量优秀师资能够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农村学校的全面发展。
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和农村们教育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现状。
三、计划的实施与操作1. 开展实践调研。
学校要通过实践调研方式,围绕农村学校的教育实际,了解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师资队伍建设等情况。
2. 制定实施计划。
通过实践调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制定师资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实施方式。
3. 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岗前培训、进修、研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师资培养做好规范。
4. 开展师资培养。
学校应通过与教育部门合作等方式,选派优秀的教育专家深入农村学校进行培训教学工作,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5. 加强质量管理。
学校应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严格把控师资培养质量,确保实施计划取得良好成效。
四、计划的推进方式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的支持,对计划的推进做好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学校,则要加强自身建设,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站在“三农”立场,把服务农村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参与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五、总结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实施,是重要的教育项目,能够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是其保障,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为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120)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农村教育类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立志为国家教育事业及农村教育的发展服务。
2.掌握较广博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能够承担高等院校的教育学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以及胜任农村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研究2.城乡教育均衡化研究3.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三、修业年限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修业年限为3年。
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
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生修业年限不能少于3年,并需达到以下条件:1.修了本专业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必修课成绩达到85分以上,选修课成绩达到75分以上。
2.资格考试成绩合格。
3.按研究生院《关于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审查制度的规定》,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前期、中期与后期审查,达到合格的要求。
四、培养方式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学习主要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对博士生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农村博士培养方案引言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博士培养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主要介绍农村博士培养方案的背景和目标,并探讨其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背景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体系主要关注城市人才的培养,对农村地区的人才需求不能满足。
因此,为了推动农村的发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博士成为当务之急。
目标农村博士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博士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该方案也旨在解决农村地区缺乏高层次人才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实施方法和措施1. 项目筛选与申请本方案将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农村博士培养项目。
具备一定农村背景的博士申请者将提交详细的研究计划,并由专家进行评审和评估。
最优秀的申请者将获得资助和项目支持。
2. 联合培养与沉浸式实践农村博士培养方案将积极与农村地区的相关机构合作,实施联合培养和实践基地建设。
博士生在校期间将有一定的时间去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和实践,以提高对农村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 跨学科研究和综合实践为了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农村博士,本方案还将强调跨学科的研究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博士研究方向将覆盖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以便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4. 奖学金和后续跟踪支持农村博士培养方案将设立奖学金,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和实践。
同时,毕业后将提供后续的跟踪支持,包括就业指导、项目资助等,以确保培养出的博士能够真正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论农村博士培养方案是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和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开展该方案,可以培养出一批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农村博士,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教育、健康、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农村博士的培养将助力农村的全面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农业工程学科(0828)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b5E2RGbC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
p1EanqFD 2.业务水平要掌握农业工程学科某一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把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农业工程学科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技术研究中取得被同行认可的创新性成果。
至少掌握1门外国语,具备熟练的读、说、听、写能力。
DXDiTa9E3.学术素养及能力具备丰富的工程学、生物学和管理学知识,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建模能力,较强的科学洞察能力和求实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对研究所涉及的农业工程问题进行鉴别、分析和解决;具有较强的通过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已有成果的真实性、对农业工程领域已有技术、方法和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鉴别;能根据学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出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具有撰写科研项目书并独立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和技术的能力;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RTCrpUDG4.身心素质要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身心素质。
二、学科方向1.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技术经济分析为手段,以农业生产自动化工程、产前和产后的加工与储运等设备的研究为核心内容,形成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机械与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为主的农机装备设计制造及运用管理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
2024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1一、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思想,采取得力措施重点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在市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名师,带动和促进全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以适应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具体目标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培养一定数量的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优秀青年教师。
二、名师培养对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名师培养对象分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三个层次。
(一)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的基本条件1、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
遵守“三要八不准”有关规定。
2、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学历(即具备合格学历),并能积极参加高一层次学历的继续教育。
3、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
具备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能胜任本学科各年级的教学。
4、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参加校、区、市的教研活动和教学课题研究,积极撰写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论著。
5、工作量饱满,自20xx年9月以来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量符合有关规定。
6、年龄在三十五周岁以下,具有三年以上的教龄。
(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基本条件1、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
遵守“三要八不准”有关规定。
2、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有系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及基础理论知识,精通本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在本学科教学中对校内的广大教师能发挥示范、指导作用。
3、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在市、区县统一组织的教学质量检测中成绩优良。
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 〕23 号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 号)文件精神,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现将该指导性培养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于2009 年6 月底前报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
附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九日附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特制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
各培养领域协作组应在《指导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领域的学科特点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各培养单位应根据领域培养方案制定实施细则。
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教育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第一部分概况为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多渠道培养基础教育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于1996年和2008年批准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位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编写本《基本要求》。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96年4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4次会议决定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1997年,招收首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造就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进行实践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
经过17年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步发展,培养院校从最初的16所增至90所,招生对象逐步扩大到在职攻读、全日制攻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部属师大学免费师生在职攻读和农村教育硕士等五种类型,招生和培养的专业领域覆盖基础教育学校各个层次和各个学科。
17年来,累计招生14万余人,获学位人数近8万人。
今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将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培养模式为关键,以规培养过程为重点,为基础教育学校输送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培养教育实践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2008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
经教育部批准,现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大学、华东师大学等15所高校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博⼠研究⽣培养⽅案博⼠研究⽣培养⽅案⼀、学科概况“社会医学与卫⽣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按国务院学位办确定的学科分类,是“公共管理”⼀级学科所属的⼆级学科。
我国的社会医学与卫⽣事业管理学科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前可谓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不断有新的交叉学科如卫⽣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卫⽣法学(Health and law)、医疗保险学(Medical insurance)等加盟,使得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和⼴泛;另⼀⽅⾯,社会医学与卫⽣事业管理两门主⼲三级学科也不断产⽣新的分⽀学科,如社会⾏为与健康(Social behavior and health)、医院管理(Hospital management)、医学教育管理(Med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卫⽣⼈⼒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卫⽣政策与卫⽣体系科学(Health policy and system sciences)等,⼤⼤推动了本学科的深⼊发展。
社会医学与卫⽣管理致⼒于揭⽰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属性,分析社会、经济和⽂化因素与⼈类健康之间的双向影响,概括和总结卫⽣事业的发展规律;通过实证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卫⽣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通过社区实践,发展符合社会、经济、⽂化发展⽔平的社会卫⽣措施。
本学科培养的⼈才除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作外,⼤多在卫⽣事业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岗位上⼯作,将所学应⽤于实践,以提⾼⼈群的健康⽔平。
中南⼤学社会医学与卫⽣事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85年,⽬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个博⼠学位授予点之⼀。
该学科的社会⾏为与健康研究⽅向是国家重点学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发展,在社会医学和卫⽣事业管理领域具有综合素质较⾼、知识⾯较⼴、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能⼒较强的⾼级专门⼈才。
农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101一、培养目旳本专业培养具有生物科学、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方面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及有关部门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旳应用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定及特色本专业学生重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旳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生产与检查等各方面旳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如下几方面旳知识和能力:1. 具有扎实旳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 掌握生物科学和农学学科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 具有农业生产,尤其是作物生产旳技能和措施;4. 掌握一门外国语,纯熟使用计算机;5. 具有农业可持续发展旳意识和基本知识,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旳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6. 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旳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7.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旳基本措施,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8. 有较强旳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体现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旳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作物学四、重要课程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试验记录措施、遗传学、耕作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
五、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重要专业试验要讨教学实习、综合实习、专业认识、专业劳动、一般劳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为35学分。
重要专业试验: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农业气象学、农业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实用农业机械、化学保护学、抗病育种学等试验。
六、学制和学习期限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七、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八、毕业学分规定实行年学分制,毕业总学分160学分,课堂教学(含试验)旳总课时为2500课时。
农村博士培养方案背景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博士人才的数量严重不足,对于培养高水平农村博士人才,提高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培养方案1. 招生和选拔招生对象为全国各地的硕士研究生和相关工作人员,要求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农村和农业科技服务领域工作经验优先。
选拔采取“推荐免试、联考统招、自主选拔”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联考统招主要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自主选拔主要以面试和综合考评为主,考查考生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学习和培养学制为4年,其中前两年为课程学习和科研基础训练,后两年为研究生导师指导下进行博士研究和论文撰写。
课程设置包括农业科技创新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现代化研究等,注重实践和创新、跨学科交叉。
初期的培养主要着眼于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学习,注重讲授广度和深度的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创新能力。
后期的培养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多的时间将用于参与课题研究和实践。
3. 实践和科研在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参与企业、农村基层、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课题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科研和实际应用能力。
实践和科研内容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和经济问题、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具体要求和安排由学生和导师一起商定。
4. 资金和奖励学校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经费,包括学费、住宿费、科研经费、实习经费等等。
同时设立奖学金、科研成果奖、优秀毕业论文奖等多种奖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和科研。
5. 实施和管理具体实施单位为各高校或农业科研院所,在实施中要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学校要加强与农村地区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投身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服务农业科技创新。
结论农村博士培养方案是我国农村和农业科技领域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农村高素质人才水平和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与农业科技文化和产业的紧密联系,注重实践和创新,切实解决农村和农业领域的重大问题。
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任务1.深化理论学习:注重学生对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主要学科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趋势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求索的能力。
2.开展专业研究:通过导师引领下,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对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3.学术论文写作:培养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推动学生的研究成果转化和发表。
4.学术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学术会议、学术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学生与同行研究者的交流合作能力。
5.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参与高校或教育机构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三、培养方案1.学制和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学制为3年,学分要求为30学分。
2.培养方案:(1)必修课程: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数字化学习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信息化技术教育技术管理与评价(2)选修课程:教育心理学网络教育技术与管理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开发教育游戏与虚拟实践教育数据挖掘与分析线上教育管理与评价(3)科研实践:博士研究生第一学期开始,由导师指导学生选题,参与科研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全程跟踪指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
四、培养保障1.导师制度:每位学生由一位主导教师负责指导,并组成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的学术背景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2.学术资源:学校配备了一流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团队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资源支持。
3.学术交流:学校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议、学术报告和学科论坛,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
4.科研项目:学校积极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和企事业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五、毕业要求1.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取得学校颁发的博士学位。
附件一: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专业学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科技越发达、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越大,是现代高等教育学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职业实践越来越复杂,专业学位在丰富人才培养类型,促进知识经济产业成长,提升社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我国自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截至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批准设置19个专业学位,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校达到476所,累计招生85万人,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有力地促进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
与此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要求。
二战以后,欧美各国大力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
美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专业学位发展迅速,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英联邦国家,已形成了较完善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法国的高等教育直接划分为大学教育和工程师教育,工程师教育是面向工程领域应用需求而开展的由本科到研究生的职业性教育。
农业专业学位博士授权条件
申请农业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 符合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
2. 具备农业农村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3. 拥有满足农业专业学位博士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室、科研设施等硬件条件。
4. 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专业学位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明确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以及完善的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5. 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具有较好的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满足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其他相关要求。
具体申请流程和要求可能因地区和学校而异,建议具体咨询当地或意向申请的学校。
农村博士培养方案引言农村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教育程度与现代化建设、农村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农村博士的培养旨在提高农村人才素质,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加速农村产业发展。
目标农村博士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实践型的人才,为农村产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模式为了有效的培养出农村博士,可以采用以下五种培养模式:1.农村协同培养模式:由农村学校、教师、基层单位和高校合作共同进行。
2.公共服务站培养模式:设置在农村的公共服务站,由公共服务站和高校合作共同进行。
3.企业扶贫培养模式:由企业和高校合作共同培养贫困地区的农村博士,帮助农村产业发展。
4.农民大学培养模式:由农民大学和高校合作培养农村博士,让农民自我提升,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5.乡村教师培训模式:由高校组织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间接提高农村人才培养质量。
内容农村博士培养方案应包含以下内容:1.学习和实践课程:主要包含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社区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农村调研与实践:培养学生去农村实践,掌握农村工作和生活常识,能够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实际建议。
3.农村定向和财政扶持:为贫困地区和农村提供定向培养,给予必要的财政扶持,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结论农村博士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力量,其培养方案的实施是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和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为了有效的培养出农村博士,需要通过农村协同培养、公共服务站培养、企业扶贫培养、农民大学培养和乡村教师培训等模式,完善农村博士培养方案,并加强农村博士的培养力度和质量,共同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农村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20)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农村教育类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立志为国家教育事业及农村教育的发展服务。
2.掌握较广博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能够承担高等院校的教育学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以及胜任农村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研究
2.城乡教育均衡化研究
3.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三、修业年限
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修业年限为3年。
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
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生修业年限不能少于3年,并需达到以下条件:
1.修了本专业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必修课成绩达到85分以上,选修课成绩达到75分以上。
2.资格考试成绩合格。
3.按研究生院《关于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审查制度的规定》,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前期、中期与后期审查,达到合格的要求。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学习主要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对博士生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后,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本所授课,或派出博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或访问。
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5.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需紧密结合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在学期间需经常开展农村教育的调查研究及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参与农村教育研究所及导师组织的课题研究。
在学期间,参与农村教育调研及实践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6个月。
调研及实践后,需完成和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或研究论文作为考核依据。
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针对和体现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要求。
6.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
资格考试偏重于能力考查,既要突出学生的基本功,又要考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考试方式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笔试部分开卷和闭卷相结合,满分为100分。
考查内容包括农村教育重要理论及前沿问题40分,国内外重要教育文献30分,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0分,60分为合格。
资格考试时间在第二学期期末。
资格考试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和撰写阶段。
未通过者,向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申请重新研修或终止学业。
经博士生指导小组批准,重新研修的博士生应按培养方案推迟培养过程。
7.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并提交论文;还应在学院范围内公开作学术报告2次。
8.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
鼓励无高校教学经验且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兼做助教工作。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农村教育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开课 学期 备注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 3 秋季 农村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60 3 秋季 农村教育专题研究 40 2 秋季
必修课
教育文献阅读 40 2 秋季
第一外国语 40 2
第二外国语 40 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课 40 2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研究 40 2
城乡教育均衡化研究 40 2
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村教育发展
研究
40 2
选修课
学术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模拟 40 2
春季 秋季 任选不少于2学分的课程 专业补修课1 40
补修课 专业补修课2 40
适于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博士
生
合计
12
说明1:《农村教育前沿问题研究》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注重基础性和前沿性。
由博士生导师团队共同承担,并根据需要聘请校外或国外著名专家学者讲授。
《农村教育专题研究》也是由博士生导师团队共同承担。
两门课程的授课均采取导师讲授与学生研讨结合的方式进行。
说明2:《教育文献阅读》是在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一定要认真读一本专著的指导思想下开设的。
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和博士生本人经协商后确定阅读文献。
每名博士生在读完相关文献后,要写出读书报告,并给同专业的师生作一次公开学术报告。
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定成绩是否合格。
说明3:专业补修课。
生源为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门本专业硕士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但列入博士研究生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
2.考核方式
每门课程可根据课程性质选择笔试、口试、课程论文、研究报告等适当的考核方式,内容注重对博士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检测。
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算。
必修课程75分以上为合格,选修课60分以上为合格。
3.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至少修得1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10学分,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博士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关键环节。
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本学科的前沿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与写作。
博士生学位论文研究须经过前期审查、中期审查和后期审查三次审查。
审查程序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审查制度的规定》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前期审查:主要以开题报告为依据,审查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设计。
博士生应在第一学年内确定论文选题方向,并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
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初进行。
开题报告审查小组由博士生指导小组的成员组成。
博士生应向开题报告审查小组作开题报告。
合格者可以根据研究计划进入论文撰写阶段;不合格者需再次申请开题报告审查,两次审查时间间隔不少于两个月。
中期审查:主要以学位论文初稿为依据,审查学位论文的进展和完成情况。
博士生应按照论文研究计划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在进入中期审查之前完成不少于2次的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并至少在SSCI检索源或国家级刊物上接收发表了1篇或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
博士生应在入学后第六学期初(根据具体情况可调整)通过中期审查。
中期审查合格后方可继续学位论文工作。
后期审查:主要以学位论文答辩为依据,全面审查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博士生需在答辩前2周提出申请,经学院分学位委员会预审批准后方可进行答辩。
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的前提是以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在SSCI检索源刊物上或学校规定的国家级刊物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或在CSSCI检索源本学科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含2篇),且其中至少1篇是学位论文的一部分。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生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资格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通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
注:本方案自2007级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附:第一届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邬志辉
组员(按姓氏笔画排列):于 伟 王国辉 洪 俊 秦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