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50 KB
- 文档页数:9
江西省盟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看,国势盛衰与语言传播存在着某种正相关的关系。
国势强盛往往会推动它所承载的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而国势衰微则常常会导致以它为物质载体的强势语言乃至文化受损。
反观汉语的国际传播过程不难发现,伴随着历史上中国国势的盛衰与消长,汉语的国际传播与国际化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起伏和波动。
在东亚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原王朝,相对于生活在这一区域内和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势。
汉语和汉字也随着汉文化的扩散而远播四方,成了这一地区的通用语言文字。
强大的国势,有助于扩大汉语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历史上,由于秦汉一统及其强大的影响力,汉字汉语不仅为中国古代的许多民族相继采用,而且也被周边不少邻国长期使用。
不少民族语言文字在汉语族际化的过程中日渐式微,甚至最终消失,成了语言化石。
如契丹文字、女真文字和西夏文字等。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和南部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
汉语一度成为朝鲜与越南长期使用的官方语言,并广泛地渗入日本社会。
汉语国际传播和国际化的进程随着近代中国国力的衰退而受到阻滞。
近代历史时期,面对中国的衰退,周边的韩国、越南等传统的汉语文化圈国家纷纷走上了“去汉语化”的道路。
汉语言退出朝鲜和越南等传统汉字文化圈国家,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丧失其在东亚文化圈的领导权和影响力的象征。
17世纪以前,由于汉字和汉语的超强势地位,朝鲜半岛一直通用汉字。
大体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朝鲜半岛对汉字的使用便逐渐减少。
最具典型的就是一批报纸的用字逐渐开始了由汉字向朝鲜文字的变化。
而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式微,中国文化对于周边属国也失去了昔日的魅力,朝鲜半岛的大规模去汉语化进程便开始了,大致到朝鲜半岛光复后汉语基本退出朝鲜。
2019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本卷共40题(篇),十二种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衔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图文转换、作文。
其中,论述类文本阅读3篇,文言文阅读3篇,古代诗歌鉴赏3首,默写5道,文学类文本阅读3篇,实用类文本阅读3篇,正确使用词语4道,辨析并修改病句4道,衔接连贯3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3道,图文转换3道、作文3道。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2019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本卷共40题(篇),十二种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衔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图文转换、作文。
其中,论述类文本阅读3篇,文言文阅读3篇,古代诗歌鉴赏3首,默写5道,文学类文本阅读3篇,实用类文本阅读3篇,正确使用词语4道,辨析并修改病句4道,衔接连贯3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3道,图文转换3道、作文3道。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科试题(分宜中学、会昌中学、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仿佛人不是生就懂得吃似的。
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愚蠢的。
那边厢,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
美国的全食超市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头的食物以名分,以散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这块肉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
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
假如我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
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龙去脉的食物也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
在今天,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化成为了一种时髦。
烤竹鼠的野趣,令屏幕之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
更有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迷恋着日本电影《小森林》里那种清新脱俗的乡村意象,回家种田的浪漫叙事成为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想象务农的流行模板,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或是一个人的自然救赎。
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楚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问题。
在人民食物主权发起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严海蓉老师看,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要关心口感问题,也要从我们日益不安的食物消费之中窥见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化学农业,转基因及生态问题。
而在世界寻求食物主权,是一场从无地农民到城市主妇、从耕作者到消费者的多面反击。
(摘编自新京报《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1.下列关于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如今的食物,工业速成的口感越越重,蔬菜和肉越越没味儿了。
惠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语文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按工具栏的“显示/隐藏”按钮可以显示/隐藏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 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v现代文阅读0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零和”本是一个博弈学概念,是指在博弈过程中一方得到的正是对方失去的,得与失相加是零。
这反映在思维上就是零和思维。
零和思维看似有经济学模型的支持,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错误哲学基础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博弈论关于零和的模型,只是对抗性博弈在绝对封闭状态下的一种理论情景。
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对人类社会利益偏好多样性的形象描述;西方谚语“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只要系统是开放的、历史是前进的,零和就不可能成为现实。
事实上,人类社会正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人类社会实践正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零和思维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哲学判断基础上的。
因为预设人性是恶的,就武断地认为所有人的人性都是恶的,在社会交往中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所以必须把所有利益都攥在自己手中,“自己好处通吃,别人只能完败”。
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人性有恶的一面,但也可以举出更多人性为善的事实。
人之为人,不在于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面对善与恶的纠缠,可以作出顺应客观规律、彰显人性光辉的正确选择。
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一时之偏蔽恒常之正,把一种哲学假设当作客观事实和立论基石,这在理论上体现为无知, 在实践中表现为偏执。
江西南昌2019高三第二次重点考试-语文(扫描版)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18分,每题3分〕1、D〔衅xìn,霎shà,锲qiè〕2、A〔谍-喋,代-贷,谰-滥〕3、B〔感同身受,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A瓜田李下,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来源于古语“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C两小无猜,指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
D判假设鸿沟,形容界线特别清晰,区别特别明显。
〕4、B〔A“晚会是时刻”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C语序不当,改为“淡漠甚至无视”;D成分残缺,改为“对其所处的基础性地位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认同”〕5、D〔先说明概念,再分析缘故,再阐述作用。
按照逻辑顺序排列〕6、C〔元春将院宅赐名为“大观园”,宝玉、黛玉、宝钗分别住进怡红院、潇湘馆和衡芜院〕【二】〔9分,每题3分〕7、D〔A“因受技术局限性和不成熟妨碍以及缺乏与安全技术配套的技术而产生的风险”只是“技术风险”的一个缘故,即“技术本身的缘故”;B“有必定的关系”错,原文是“就有可能减少”;C“人类的科学理性和盲目乐观”错,原文是“人类过分相信自己的科学理性”和“片面的乐观主义”。
〕8、B〔依照第三段“事实上,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使我们真正置身于后果严峻的“风险社会”中。
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进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可知〕9、B〔这种风险预警与操纵机制可能会产生新的进一步扩展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的危机和无序。
〕【三】〔9分,每题3分〕10.B值:遇到。
11.C(A.那么: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却”;B.于,介词,“在”;C.以,介词,“用”,连词,连接手段和目的,相当于“来”;D.连词,表修饰。
)12.C【四】〔28分〕13.〔12分〕〔1〕行医,只是是一门技艺而已,现今却跟将、相比长短而争高下,难道不重要吗?〔“夫医一技耳”“絜短长”“共低昂”“得无”各1分。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
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
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
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
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
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
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
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
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
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
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
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
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
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
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
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
2019盟校第二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B项从原文中“新兴”就是对“传统文明再造与对西方文明的扬弃”等的综合创新,即文明创新。
A项,原文“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也不只是……甚至也不只是……而更在于……更益于……”可知错误;C项,“陷入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的误区而不自知”分析有错,原文只是说,理论上很容易明白完全复制外来文明是不能实现本民族文明复兴的,但在实践中却又不自觉地完全复制外来文明,文中的理论并非指改良者的“理论”。
只是指出理论上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实践中做不到的矛盾,而不是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矛盾。
D项,“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其他文明都会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分析有误,既然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批判吸收西方文明,那么其他文明的发展也只能是借鉴中华文明。
2、B“总-分-总”结构有误,应为“总-分”结构。
3、B并非科学民主精神消解中国文明的主体性。
4、D解析:A项,“使世界杯盛会更为立体多元”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为“只有那些插曲或者花边,渗透着对人性的拷问、对极限的挑战,才让世界杯盛会更加立体而多元”,是对“立体多元”的影响,而非“使世界杯更为立体多元”;B,原文“结果就是全球的贫富不均持续扩大,而且目前没有任何已知的方法可以消弭这种落差。
”“目前没有任何已知的方法”并非无法。
C、“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消解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有优势”中“消解了”将未然变为已然,相关信息在材料二原文为“工厂内的人工智能自动化,将会大量破坏发展中国家具有的优势——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
5.5、C“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上,国外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中“成熟经验”说法错误,原文只说到“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文本已有不少”,并不能说明这就是“成熟经验”。
6、利:1、人工智能的准确性,增加比赛的公平性(1分)2、作为辅助手段,有助于提升办事效率。
(1分)弊:1、可能使裁判丧失积极性,降低比赛的立体与多元特性,可能削弱比赛的观赏性。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
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
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
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
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
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
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
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
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
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
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
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
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
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
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
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
汉代有“漕渠”名称出现,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河”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所以“漕河”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
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
“大运河”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
可见,这一时期,运河已然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指称某段人工河,但前须加地名指代。
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献所记录的名称分布来看,“运河”一词多出现在江淮和江南区域,包括龟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
元明清时期“运河”开始指称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已有“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说法,但使用并不广泛。
《明史》仍称运河为“漕河”,明代其他专书、地方志等也多用漕河之名,如《漕河图志》《万历兖州府志·漕河》等。
事实上,《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中,都列“运河”专篇,指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列运河篇,但称“漕河”,后者则直接称运河:雍正四年官方正式设置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多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江南运河等说法。
近世以来,民间则往往将其称为“京杭运河”或“大运河”,2014年运河“申遗”过程中,又将隋唐、浙东两段运河与京杭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
运河名称的变化反映了运道及其背后时势发展变化的趋势,首先,漕运是运河的基本功能,以“漕”为核心的漕河或漕渠的名称无疑都突出了这种功能,同时,“运河”一词也并未脱离漕运的主旨,而是以“运”字突出了“漕”的状态。
江西省临川一中·南昌二中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
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
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
一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
例如,其中的《豳风·七月》有对先民们四季繁忙劳作的生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
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词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
中国诗史历来以中华历史作为它的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
诗词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
它又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中华民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
《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绝佳诠释。
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结晶,是文化思潮的自然产物。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
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其骨干,又容纳吸收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个思想流派,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这些在古典诗词中都有鲜明体现。
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分别被称作诗圣、诗仙、诗佛,正好大致对应了儒、道、释这三个思想流派。
杜甫的远祖杜预曾为《左传》作注,在经学上极有成就,他的祖父杜审言则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
儒学和诗歌是杜甫的家族传统,他用自己的毕生践行使二者达到完美融合的境地,以至于宋人有“老杜似孟子”的说法。
2019江西重点高中高三十校第二次联考试题-语文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第一卷〔选择题共36分〕【一】基础题〔18分,分6小题,每题3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组是〔〕A.叱咤./惊诧.河堤./提.防惭怍./咋.舌夹.袄/汗流浃.背B.炽.热/旗帜箴..言/缄.默喘.息/揣.测抵.押/扺.掌而谈C.通缉./编辑剽....窃/骠.悍亲昵./拘泥.质朴./风尘仆仆D.恫.吓/胴.体绮.丽/旖.旎诘.问/.拮.据刹.那/铩.羽而归2.以下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伏法坐标棉里藏针心无旁鹜B.精简栽脏恬不知耻嘻笑怒骂C.影牒膨胀严惩不待搬师回朝D.幅员厮杀甘败下风唇枪舌箭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
B、当人们在某些方面遇到困惑时,总希望听听专家的指导和建议,而专家也确实起到了解惑答疑的作用,长此以往....,专家和公众就形成了较为牢固的的信赖关系。
C、“大浑南”地区的开发建设是沈阳市一项重大的决策和课题。
专家表示,这一规划意味深长....,它将标志着沈阳这座城市经济重心的南移。
D、“网络发言人”是一个新事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
在初创阶段不应求全责备....,但严防其沦为徒具形式的俗物,并不是过分要求。
江西省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测试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一种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是我国古代一项重大的机械发明。
这是一种由车子和一个木人构成的指向机械,车中装有可自动离合的齿轮传动装置,并与木人相连,木人有一只手指向南方。
不管车辆朝什么方向行走,在自动离合齿轮装置的作用下,木人的手都指向南方。
指南车是谁发明的?传说在上古时期神农和蚩尤发生战争,神农因迷失方向战败。
于是神农向黄帝求援,黄帝便造了指南车,与神农共同抵御蚩尤。
因有了指南车指引方向,最终击败了蚩尤。
另一个传说是,周公时,南方的越裳氏派使者晋见周成王,归国时周公为了让使者不致迷路,便造了一辆指南车送给他们。
传说只是说明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当然不能代替史实。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的马钧可能是第一个制作指南车的人。
马钧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不擅言谈却精于巧思。
他制造了用于农业灌溉的龙骨水车,“其巧百倍于常”。
他还改制了诸葛亮所造的连弩,“钧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马钧在魏国担任给事中时,“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
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诏钧作之,而指南车成”。
《宋史·舆服志》则详细记载了燕肃和吴德仁所造指南车的结构和技术规范,成为世界史上最宝贵的工程学文献之一。
燕肃制造的指南车是一辆双轮独辕车,车上立一木人,伸臂指南。
车中,除两个沿地面滚动的车轮外,尚有大小不同的7个齿轮。
《宋史·舆服志》分别记载了这些齿轮的直径、圆周以及齿轮的齿距与齿数。
车轮转动,带动附于其上的垂直齿轮,该附轮又使与其啮合的小平轮转动,小平轮带动中心大平轮。
指南木人的立轴就装在大平轮中心。
当车转弯时,只要操作车上离合装置,即竹绳、滑轮(分别居于车左和车右的小轮)和铁坠子,就可以控制大平轮的转动,从而使木人指向不变。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A项,“‘运河’一词在宋朝文献中高频率出现”说法错误,原文“《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并不等于高频率出现;“宋代‘运河’名称也广泛使用”也不太准确,原文说“漕河”名称广泛使用,“运河”一词开始出现。
B项,“承担了对外贸易交流的功能”说法错误,原文“在南宋时期,……浙东运河还主要承担了对外贸易的功能”。
D项,“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说法错误,原文说“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
) 2.C(C项,“在文化体系中是种制度,是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说法错误,该项缺少一个前提“运河之运又与传统社会的国祚、文脉紧密相连,在这个意义上……”。
)3.D(D项,“由此是塑造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
”错,原文“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
”原文是并列关系,这里强加因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A(B选项曲解文意,“以消费者为主力军的浪潮,推动了零售业的变革。
”错误,由原文“电商成为这次零售革命的先驱和主力军,推动零售业产生颠覆性改变”可知,是“电商”推动了零售业的变革。
C选项篡改文意,“造成了消费模式的颠覆性变革。
”错误,由原文“流通生态的再造和零售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可知是“零售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D选项篡改文意,“‘零售’要满足消费者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资金互通共享。
”错误,由原文“‘云支付’指消费者可以利用任何支付工具,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支付便捷安全,且资金互通共享。
”可知,是“云支付”满足消费者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资金互通共享。
)5.D(D选项于文无据,“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错误,原文没有说。
江西省九校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 D(文本并不能体现“太极拳文化在观念形态上以道家文化因素作为主流”) 2. D(A项“化解和消弭矛盾冲突”表述不精准;B项“让人们树立起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不符合原意;C项“通过习练太极拳,可以掌握传统文化的核心”表述不准确) 3. B“在快节奏的时代,习练太极拳,就能让人返璞归真,心境变得安宁”表述太过绝对。
4.D 5. D(镇最早为军事据点) 6.C(当时只是李清助守。
在希颢焚烧阳武后离去,李澄前往郑州柳词借“晓风残月”抒发的是相恋之人的离别之苦;本词借“晓风残月”表达了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
(意对即可).11.(1))(小说并未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及其对人格的扭曲,而是赞扬了阿尼尔的善良,让读者感受人性的光芒B小说中的高潮部分应是我把钱偷偷送回;C小说中未表现出阿尼尔总是把钱塞到床垫下,“总是”表意绝对化了;(2) “我”是全文的线索,通过描写我的行为及心理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用“我”的偷盗行为衬托阿尔尼善良宽容的美好品质;(2分)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使文章真实亲切,便于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2分)(3)阿尼尔是个心地善良、热情、随和的年轻人,他可以去帮助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并教他做饭、写字、数数。
阿尼尔宽容大度,注意维护他人的尊严。
他知道“我”偷了他的钱,却又不点破,不让“我”难堪。
阿尼尔心怀信任,内心真诚,他对“我”从不设防,真诚以对。
阿尼尔有心机和小聪明,懂得用转贷的方法赚钱。
阿尼尔粗心,他经常不知道自己丢了东西。
(以上5点答出其中3点即可,每点2分)(4)这个情节安排合理。
因为“我”虽然是个小偷,但“我”本性善良,也希望过有尊严的生活;“我”被阿尔尼身上那种诚挚所感动,感受到了人于人之间的信任与关怀,因此把钱退回去就成为了人之常情;生活中有许多人因生活贫困无助而误入歧途,这样安排情节,表现了对这些人命运的关注;表达了文章呼唤美好人性的主旨。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
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
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
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
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
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
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
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
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
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
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
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
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
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
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
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
绝密★启用前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浪地球》体现了中国电影电影观、审美观以及价值观表达的新突破。
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重视 、以古鉴今。
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一直是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即便是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古代穿越,缺乏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建构的小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在幻想科学基础上的未来世界。
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空观。
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
即便影片对未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缺憾,但是 ,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 般珍贵。
影片三代人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作用。
这种以家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撑中国人千百年来承传文明、抵抗黑暗的重要力量。
这里的三代人既是血缘关系,也是社会关系,既相互依存,也相互独立,既有长辈的教导,也有后辈的成长。
最终父亲的自我牺牲,( )几位主角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敢于担当、 的人格,但是其代表的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立场和价值观,所以没有了那种自我炫耀的排他性,能更好地被世界所共享。
影片用创作实践说明,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让中国故事为中国乃至世界观众所接受。
(《家国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融合》尹鸿 《光明日报》2019年2月27日,有删改 )试卷第2页,总26页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温故知新 白璧微瑕 空谷足音 杀身成仁 B .推陈出新 白璧微瑕 振聋发聩 舍生取义 C .推陈出新 瑕不掩瑜 醍醐灌顶 舍己为人 D .温故知新 瑕不掩瑜 空谷足音 舍生取义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流浪地球》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在幻想科学基础上的未来世界。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2019.5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
汉代有“漕渠”名称出现,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河”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所以“漕河”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
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 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
“大运河”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
可见,这一时期,运河已然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指称某段人工河,但前须加地名指代。
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献所记录的名称分布来看,“运河”一词多出现在江淮和江南区域,包括龟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
元明清时期“运河”开始指称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已有“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说法,但使用并不广泛。
《明史》仍称运河为“漕河”,明代其他专书、地方志等也多用漕河之名,如《漕河图志》《万历兖州府志·漕河》等。
事实上,《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中,都列“运河”专篇,指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列运河篇,但称“漕河”,后者则直接称运河:“雍正四年官方正式设置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多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江南运河等说法。
近世以来,民间则往往将其称为“京杭运河”或“大运河”,2014年运河“申遗”过程中,又将隋唐、浙东两段运河与京杭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
运河名称的变化反映了运道及其背后时势发展变化的趋势,首先,漕运是运河的基本功能,以“漕”为核心的漕河或漕渠的名称无疑都突出了这种功能,同时,“运河”一词也并未脱离漕运的主旨,而是以“运”字突出了“漕”的状态。
其次,漕河、运河等名称都经历了从地方专称到南北通途或地方河流专称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运河附属功能逐渐增加和社会交流日渐频繁的过程。
“运河”一词在宋代出现似非偶然,比之隋唐时期,运河在保留漕运功能的同时,贸易交流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南宋时期,浙东运河、浙西运河是其经济命脉,浙东运河还主要承担了对外贸易的功能。
运河名称的起源、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
运河的“运”字本意为运输,但在社会体系之中,借助水的流转,“运河”成为漕粮运输、文化传播、市场构建和社会平衡的载体;在文化体系中,运河之运又与传统社会的国祚、文脉紧密相连。
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既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
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
(摘编白吴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下列对原文中“运河”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运河”一词在宋朝文献中高频率出现,说明宋代“运河”名称也被广泛使用。
B.运河在宋代不但保留了漕运的基本功能,也承担了对外贸易交流的功能。
C.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在《明史》和《清史稿》的记载中称呼不同。
D.运河名称的变化是运道及其时势变化的反映,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介绍了“运河”一词的出现,并做出“运河”是特指某区域人工河结论。
B.文章梳理运河名称变化的过程,展示了大运河所指区域不断扩大的过程。
C.“大运河”是一条河,但在文化体系中是种制度,是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
D.文章论述了运河名称由来、变化及功能,指出大运河文化也是传统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运河其实是人工河,因此人工开挖应该是运河区别于其他河道的特征之一。
B.与汉唐相比,宋代才出现“运河”这一名称,可能和加强贸易交流的职能有关。
C.运河功能的丰富化既是运河基本功能的延伸,也是社会交流不断加强的结果。
D.运河所孕育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此是塑造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材料一:“第四次零售革命”是由信息技术变革催生、由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直接触发的一场新的零售革命,其本质是消费者主权的确立、流通生态的再造和零售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零售业的优势观、时空观和经营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一步改变了零售的理念。
电商成为这次零售革命的先驱和主力军,推动零售业产生颠覆性改变,消费者也受益颇大。
针对传统零售的弊端和电商的瓶颈与问题,有人提出“新零售”“智慧零售”等概念,这与“智能零售”概念从内涵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均是对“第四次零售革命”当下先进的零售模式的一种概括。
尽管零售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但传统的实体店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正因为如此,众多电商都渴望得到并拼命抢占实体店资源,争做智能零售先锋;传统零售店也在探索或寻找机会触网上线。
发展智能零售,首先应是零售理念的彻底变革,即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对消费者出于真心。
(摘编自王成荣《第四次零售革命:从电商到智能零售》)(摘编自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国及对策》)材料三:学者和实践者对于“全渠道零售”的理解,还处于探索和讨论阶段,存在着诸多模糊的问题,特别是营销学者和零售学者的反应,与实践相比,显得迟钝和冷漠。
“全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端到客户端之间所有形态的流通环节的总称,从形态上包括实体渠道、电子渠道和直销渠道;从归属上,分为自有渠道和合作渠道;从级别上,包含卖场、批发商、专营店、便利店等:从职能上,包括宣传、发展和服务;从主体看,从事零售行为的可以是专业零售商,也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甚至消费者个人;从行为看,零售行为和批发行为常常交织在一起;从范围看,一次大规模零售活动可能是全社会多个部门协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材料四:电子商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
21世纪以来,商业信息传递突破时空障碍、物流网络逐步实现全通联,制约消费的一系列障碍正在逐渐消失,为此,消费亦得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
基于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以无限扩展的云为基础,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消费方式就是“云消费”。
“云消费”在技术层面具有三大核心特征:“云内容”、“云终端”“云支付”。
“云内容”即消費突破传统店铺限制,突破有形与无形的界限,突破商品与服务的界限:“云终端”即凡是消费者接触的任何店铺或智能电子平台都可以作为提供消费的便捷终端:“云支付”指消费者可以利用任何支付工具,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支付便捷安全,且资金互通共享。
“云消费”时代,信息成本逐渐成为交易成本中比重最大的成本。
“云消费”以消费者为核心。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智能移动电子终端的广泛应用,社会主流消费群消费模式表现出三大基本属性:消费的体验化、专属化和社群化。
(摘编自赖阳、韩凝春《论“云消费”时代的零售革命》)4.下列对材料中“零售”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世纪以来,“零售渠道”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全渠道零售”阶段,其时更关注顾客的亲身体验,实体店铺地位有所弱化B.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传统零售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四次零售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以消费者为主力军的浪潮,推动了零售业的变革。
C.信息技术变革是“第四次零售革命”的主要推手,而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则直接触发它确立了市场主权,造成了消费模式的颠覆性变革。
D.电子商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在“云消费”时代,“零售”要满足消费者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资金互通共享。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传统零售向智能零售跨越的时代,经营者应集中于理念与技术的创新,彻底变革零售理念,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以真心对待消费者。
B.“全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端到客户端之间所有形态的流通环节的总称,目前,学界对此研究尚不够深入,与现实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
C.“云消费”以消费者为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智能移动电子终端的广泛应用,社会主流消费群消费模式表现出体验化、专属化和社群化等特征。
本世纪以来,基于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消费方式的“云消费”得以突破时空障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6.在“云消费”时代,“智能零售”给消费者带来了怎样的便利?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梭罗河畔蔡怡正在替父亲洗脸、梳头的印尼看护阿蒂迎着朝阳轻轻哼着歌。
她矮小的身材、甜美的歌声,以及脸上柔和的线条,搭配父亲那满头银发与憨憨的笑容,刻画出一幅让我心醉的祖孙图。
她这旋律似曾听过,不就是早已翻译成中文的《梭罗河畔》吗?“梭罗河畔,月色正朦胧,无论离你多远,总令人颠倒魂梦……” 印尼人一定是有音乐细胞和语言天分的,不然,为什么来台湾的看护只不过接受了短期训练,就个个都能讲上一口流利的中文?记得第一天去中介公司,接来自东爪哇省的不到四十岁的阿蒂。
我忧心忡忡地问中介人:“照顾失智的病人很費神,她会不会中途逃跑?” 中介人还未回答,阿蒂马上睁着她那双乌黑的大眼睛,抢先回答:“太太,我是来好好工作赚钱的,不会逃跑!” 她的中文四声虽不够标准,但已足够让我感受到她那颗认真、诚实的心。
失智的父亲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记得任何家人的电话号码,却常常想往外跑。
我找出一本当年父亲、母亲去教会时常用的诗歌本,让父亲在家唱歌打发时间。
诗歌本里满满都是父亲当年的笔迹,但他已完全认不出自己的记号。
而母亲已住进天国,我无人可问,只有猜想那打着三颗星号的《荣耀主》,八成是父亲当年很会唱的一首赞美诗。
于是我就自己按着简谱练练看,没想到才唱几遍,呆坐在一旁的父亲便开始有反应了。
他还记得曲调!我赶紧把歌本放在他眼前,让他看着歌词一起唱。
唱着唱着,正在厨房里忙碌的阿蒂,竟然也跟着哼起来,而且音调很准。
我兴奋无比地跑进厨房:“阿蒂,你好神奇!听两遍就会唱,以后我不在家时,你可以陪爷爷唱啰!”阿蒂微笑着,说:“太太,你要教我歌词,我会用印尼拼音拼出发音来。
”从此以后,经常在我急着要出门时,阿蒂会追出来问:“太太,你昨天和爷爷唱的新歌还没教我呢,待会儿我怎么陪爷爷唱?这样爷爷会很无聊噢!”主人不在家,看护不是正好可以少做点事,轻松一下吗?她怎么还追出来讨工作?原本只是为工作赚钱的阿蒂,越来越真心关爱父亲了。
我感动得抱着阿蒂说:“谢谢你,等我办完事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