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功能理论和功能途径的文本类型学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241.50 KB
- 文档页数:3
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述。
韩礼德,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的理论对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功能文体学作为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分析语言的使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然后评述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和影响,最后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通过对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的系统梳理和评价,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二、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其核心概念主要围绕“功能”和“文体”两大要素展开。
在他的理论中,“功能”指的是语言在社会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而“文体”则是指语言的具体使用方式和风格。
韩礼德强调,语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语言的“功能”。
在韩礼德的理论中,语言的功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信息功能、人际功能、情感功能等。
这些功能在不同的语境和文体中会得到不同的体现。
例如,在信息功能中,语言主要用于传递信息、描述事实,常见于新闻报道、科技论文等文体;在人际功能中,语言则用于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常见于日常对话、信函等文体;在情感功能中,语言用于表达情感、传递情绪,常见于诗歌、散文等文体。
韩礼德还提出了“语域”和“语式”的概念,以进一步阐述功能文体学理论。
语域是指语言使用的社会语境,包括语言活动发生的环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活动的目的等;语式则是指语言的使用方式,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不同形式。
通过这两个概念,韩礼德进一步细化了语言功能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表现。
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以“功能”和“文体”为核心概念,通过深入分析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作用和具体使用方式,揭示了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等领域的紧密联系。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语言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导引教材)述评聂 娜南京大学《语言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导引教材),罗琼鹏、彭馨葭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624页.ISBN9787305224751,定价:140元(人民币)。
[Linguistics(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dergraduate Core Course Research Guide Textbook Se-ries).By Luo Qiongpeng,Peng Xinjia.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9.pp.624.IS-BN9787305224751.¥140.]引 言《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导引教材》由南京大学组织文学院各专业在核心课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而成,全套共有8册,包括《文学理论》、《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欧美文学》和《戏剧学》,于2019年8月正式出版。
导引教材中的《语言学》(以下均简称为《语言学》)为该丛书中一册,由罗琼鹏和彭馨葭编撰。
为落实教育部“以本为本”,南京大学文学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语言学概论”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教学形式为“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由单一教师授课变为授课与研讨指引相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语言学》一书正是基于南京大学“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编写而成,既可作为“语言学概论”的大班教学用书,也可用作小班研讨课的导引教材。
一 体系架构与主要内容《语言学》最大的亮点与特色,在于其体系架构。
各章体例均为四个模块:导引,选读,思考和练习,延伸阅读。
“导引”阐述本章的基本概念与知识;“选读”提供与该章主题直接相关的原著原文节选(部分为经典译文),让学生直面一手材料;“思考与练习”紧扣前文概念与原著内容,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延伸阅读”列出相关文献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功能学派文本类型
功能学派是语言学中的一种学派,主要关注语言的功能和用途,以及语言如何被用来完成各种社会任务。
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工具,用于交流、表达思想、建立关系等。
文本类型是指文本的分类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文本类型包括:
1. 叙述性文本:以叙述事件、人物、场景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本,如小说、故事、新闻报道等。
2. 说明性文本:以解释、说明、阐述某个概念、事物、现象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本,如说明文、科普文章、产品说明书等。
3. 议论性文本:以表达观点、评价、论述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本,如议论文、评论、社论等。
4. 描写性文本:以描述、刻画、渲染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本,如诗歌、散文、描写文等。
5. 应用性文本: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文本,如信函、通知、合同等。
功能学派认为语言的使用与文本类型有关,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完成其特定的功能和目的。
因此,功能学派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语言特征和表达方式。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1 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赫尔兹-曼塔利(Holz-Manttri)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Christiane Nord)的翻译功能加忠实理论9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1923 年出生于德国, 著名的学者, 翻译理论家。
精通德语和西班牙语。
曾执教于海德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美茵茨大学。
赖斯于1971 年首次出版的《翻译批评: 潜力与制约》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前奏吴艾玲。
在这本书中她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了文本类型学。
赖斯在1984年和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4 二、赖斯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 比较有名的有德国的奥陀# 凯德(K ade, 1964) , 他研究的是实用性文本的翻译¹, Rudo lfW a lter Jumpe lt ( 1961) 研究的是科技翻译, 尤金# 奈达(N ida, 1964) 研究的是5圣经6 翻译, Ro lf K loepfer ( 1967) 研究的是文学) ) ) 散文和诗歌的翻译¼, Ra lph -Ra inerWutheno ( 1969) 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翻译½。
赖斯经过对他们的作品和翻译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后发现, 他们的共同缺点是: 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的文本翻译当中去了, 把它说成是唯一的、通用的翻译标准。
这是以偏概全, 很不科学的。
她认为,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方法并不存在, 所以翻译必须首先分清文本类型, 以文本类型选择翻译手段。
文本类型学不仅仅是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和依据, 而且也是评论翻译的标准。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评介摘要: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
作者以功能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
该模式要求译者透彻地分析和准确地理解源语文本及其功能与翻译目的,从而帮助译者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本分析模式;功能翻译理论;源语文本分析;功能;翻译目的克里斯蒂安·诺德是德国功能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她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以下简称《模式》)。
她的功能翻译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她的老师卡塔琳娜·赖斯的影响。
此外,德国功能学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还包括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其核心思想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
赫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也是功能学派理论之一,她认为翻译是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1]。
《模式》中提出的文本分析模式始终是以翻译为导向的,即无论是对源语文本的文内因素还是文外因素进行分析,都要紧紧围绕翻译功能。
虽然诺德在《模式》中提出的关于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的理论与赖斯、弗米尔和赫尔兹-曼塔里的理论大有相似之处,但是她的功能翻译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她更加注重分析源语文本的特点。
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诺德深受德国功能主义的影响,她认为原文和目标文本首先是“忠实——自由——对等”的关系。
通常人们都期望翻译能够“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所有相关特点,并且期望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对等。
人们习惯将对等概念等同于忠实概念,所以不遵守对等标准的目标文本在原则上被认为是不恰当的翻译。
因此,逐字翻译和直译在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算翻译,因为它们“过于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特点。
另外,改译、自由重写和意译同样不被视为翻译,因为它们对原文处理的自由度太大。
“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由译文目的所决定。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05期(总第185期)No.05,2010Serial No.185收稿日期:2009-12-15;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0-3-10*本文系国家“211工程”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匡芳涛,E-mail :ftkuang@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受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儿童从一出生就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成长,学习着本民族的语言,在入学前就掌握了复杂的语言系统。
儿童为何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学会复杂的语法规则、发音规则和庞大的词汇量,这引发了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有多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儿童语言习得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研究儿童语言习得作为理解语言本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假说、语言习得过程、语言习得途径和语言习得关键期四个方面来论述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问题。
一、儿童语言习得四假说(一)刺激—反应论上世纪初,以刺激—反应模式为理论基础而建立的行为主义学派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而不是主观能体验的知觉或意识。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作为人的整个机体行为的一部分,同人的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并可以经过强化、训练或模仿等方式而逐渐形成。
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学习理论在斯金纳(B. F.Skinner )1957年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 )一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他强调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操作条件反射过程,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和选择性强化而习得语言的,儿童习得语言主要经由模仿—增强—重复—形成四个阶段。
儿童先是对周围的言语刺激进行模仿,同时人们对儿童的模仿作出反应,如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来强化儿童对语言的模仿。
经过不断地模仿和反复强化,儿童慢慢形成了一种言语习惯,从而习得言语能力。
MTI翻译实践报告写作之新模式、新路径如何撰写翻译实践报告:CEA框架、范文及点评》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MTI翻译实践报告写作的新模式与新路径,通过引入CEA框架,为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文章首先概述了MTI翻译实践报告的重要性和现状,指出当前翻译实践报告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接着,文章介绍了CEA框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阐述了其在翻译实践报告写作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范文展示和点评,详细说明了如何运用CEA框架进行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包括报告的选题、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
文章总结了CEA框架在MTI翻译实践报告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CEA框架引入MTI翻译实践报告写作中,为报告的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章还通过范文展示和点评,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CEA框架在翻译实践报告写作中的具体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文对于提高MTI翻译实践报告的写作质量,推动MTI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新模式、新路径概述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译实践报告的写作也迎来了新的变革。
传统的翻译实践报告写作模式往往侧重于翻译过程的描述和翻译技巧的总结,而新时代的翻译实践报告则更加注重翻译实践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及翻译理论的深入应用。
这种新模式、新路径的出现,不仅反映了翻译行业的最新发展,也为翻译实践报告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模式强调翻译实践报告的综合性。
在传统模式下,翻译实践报告往往只是简单地记录翻译过程和结果,缺乏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深入探讨。
而新模式则要求报告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描述翻译实践的具体情况,还要结合翻译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更全面地展示翻译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新路径注重翻译实践报告的创新性。
传统模式下,翻译实践报告的写作往往遵循固定的格式和规范,缺乏个性和创新性。
而新路径则鼓励报告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探索新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从而写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翻译实践报告。
我国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研究述评与启示摘要:随着读后续写纳入高考题型,国内相关研究呈现急速增长趋势。
本文深入梳理了当前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研究取得的进展,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即读后续写的促学作用、教学策略和此类测试对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当前研究肯定了读后续写对学生英语写作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也从教学实践和语言学理论两方面提供了教学策略。
研究同时反映了当前读后续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师生把提高读后续写的高考分数作为首要目标,在教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应试导向,违背了读后续写作为高效外语学习方法的初衷。
当前研究较少涉及读后续写测试的效度与信度,教学策略的深度与广度也有待拓展。
关键词:读后续写;促学作用;教学策略;反拨作用一、引言读后续写最初由王初明(2012;2015)教授作为一种有效的外语促学方法提出。
此后的系列研究证实,该方法有助于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显著提高外语学习者写作中的语言准确性和复杂性,读后续写文本中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连贯等特征都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如姜琳、陈锦,2015;张晓鹏,2016)。
这些实证研究多以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高中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环境与大学的外语学习者存在较大差异,针对高中英语学习者的读后续写仍然有很大研究空间。
读后续写2016年应用于浙江英语高考,取代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并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读后续写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相关研究呈现急速增长趋势。
以“读后续写”为主题,篇名中含“高中”或“高考”为条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发现,2016年只有4篇论文,2017年增至16篇,2018年24篇,2019年、2020年分别增至32和40篇,知网的大数据预计2021年会有更多聚焦此主题的论文。
各高中英语辅导网站和机构也纷纷发出读后续写的应试策略。
面对骤然出现的大量信息,梳理当前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研究取得的进展,找出该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发挥读后续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一、本文概述《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在交际中的实际功能和效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介绍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然后阐述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包括词汇、语法和篇章层面上的功能对等,以及文化因素的处理。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将展示功能语言学途径在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和优势。
本文还将讨论功能语言学途径在翻译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二、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功能语言学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在实际社会交流中的功能和作用,而非仅关注语言的形式或结构。
这一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翻译不再仅仅是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旨在实现特定交际目的。
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和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强调语言的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这些功能在翻译过程中同样适用,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概念意义,还要考虑到原文的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以确保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实现与原文相似的交际效果。
语篇分析则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分析原文的语篇结构,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语义联系,并在译文中保持这种连贯性和衔接性。
这样,译文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并接受。
功能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和语篇分析的要求,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这一理论也提醒我们,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需要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
三、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是一种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它强调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而非仅仅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文本类型理论与诗歌翻译一、本文概述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和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提出,根据语言功能对文本进行功能划分。
根据这一理论,诗歌属于表达功能的文本,重点在于原语和原语作者,翻译时应尽量复制原文的美学特征和作者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文本类型理论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解决诗歌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如直译与意译的选择等。
通过研究文本类型理论,可以为诗歌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以期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原诗的意境和美感。
二、文本类型理论概述文本类型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文本分类和功能的理论框架,起源于20世纪中叶,由德国学者尤利乌斯克罗嫩贝格(Julius Krollenberg)首次提出。
该理论主张,文本可以根据其语言特征、内容、目的和交际情境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实践,尤其是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息性文本:这类文本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如新闻报道、科技论文等。
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客观、逻辑性强。
表达性文本:这类文本强调个人情感和观点的表达,如个人日记、诗歌等。
语言富有感情色彩,形式多样。
指令性文本:其目的是指导或影响读者的行为,如说明书、广告等。
语言直接、明确,具有说服力。
操作文本:这类文本主要用于日常交流,如电子邮件、短信等。
语言简洁、实用。
诗歌翻译是翻译实践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表达性的文本,其语言充满隐喻、象征和节奏感,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需充分理解原诗的文本类型特征,从而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保留原诗的形式特征:诗歌的形式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律、节奏和分行等特征。
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境:诗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意境的再现。
译者需深刻理解原诗的情感内涵和意境,力求在目标语言中达到情感和意境的共鸣。
卡尔·比勒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工具模式浅析摘要:卡尔·比勒提出了语言符号观、抽象相关性原理、指示场和象征场、语言的“工具模式”等概念。
其中,语言“工具模式”指出了人类语言意义在言语交际中的三个基本功能:表达、描述和感召。
三者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将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区分了开来,极大地促进了语用学和篇章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文章在比勒语言哲学思想的整体框架下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对语言“工具模式”进行讨论,以期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该模式。
关键词:语言工具模式;比勒,描述功能;表达功能;感召功能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2-0085-03(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意义理论是哲学家们研究语言问题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重要问题。
卡尔·比勒(KarlBühler,1879-1963)的语言哲学观继承和发展了冯特、索绪尔、洪堡特的语言观,在语言的符号性、功能性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充实了语言哲学意义理论的内容,为分析哲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符号观比勒继承了索绪尔的观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符号系统。
首先,语言是一种符号。
为了论证语言是符号,比勒从语音学的角度上对语言的符号性进行了论述,指出语音是具有区别意义的,即语音上的细微差别能够区别所指对象,是意义的载体[1](P22),具有“区别性特征”。
其次,语言符号具有系统性。
为了论证语言符号的系统性,比勒首先论证了音位的系统性。
比勒指出,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个数量有限的基本标记系统[2](P108),这种基本标记系统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位,每一种自然语言的音位数量都是有限的,但这些有限的音位却能够以某种规则组合起来,形成能够表达无限内容和意义的言语。
音位是“为达到交际目的”,以“某种规则”“相互关联”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具备一个系统所要求的所有要素。
语言功能观之辨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具有丰富的功能和作用。
在语言学中,语言功能是指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目的和作用。
语言功能观之辨析是指对不同语言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从而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本文将围绕语言功能观展开辨析,探讨不同语言功能的特点和作用。
语言功能可以根据其使用的目的和效果进行分类。
常见的语言功能包括交际功能、表达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劝说功能等。
交际功能是语言用于交际的目的和效果,包括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
交际功能的特点是直接、明确,能够有效地表达和传达信息。
表达功能是指语言用于表达个人情感、态度和观点的功能。
表达功能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能够反映个体的情感和思想。
描述功能是指语言用于描述客观事物、人物和景象的功能。
描述功能的特点是客观、具体,能够准确地描绘对象的特征和特点。
解释功能是指语言用于解释和说明原因、结果和关系的功能。
解释功能的特点是逻辑性强,能够合理地阐述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劝说功能是指语言用于劝说、说服和影响他人的功能。
劝说功能的特点是说服性强,能够影响他人的观念和行为。
不同语言功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衔接性。
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往往会根据不同交际情境和目的来选择和运用不同的语言功能。
在日常口头交际中,人们常常会同时运用交际功能、表达功能和描述功能,以实现有效的交际和信息传递。
在公开演讲或论文写作中,人们常常会同时运用描述功能、解释功能和劝说功能,以实现准确的表达和逻辑的论证。
不同语言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和衔接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系统。
不同语言功能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具有特定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风格。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不同语言功能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风格。
交际功能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表达方式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英语强调礼貌、正式和礼仪,而汉语强调亲切、直接和真诚;表达功能在西方语言和东方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色彩也有所不同,西方语言强调开放、直率和个性,而东方语言强调谦逊、含蓄和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