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60
光与物质作用产生激发态分子,其返回基态时的发光现象称为光致发光,荧光和磷光都是光致发光。
多环芳烃和某些金属配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大平面丌电子共轭体系,是常见的荧光分子,可以直接进行荧光分析。
对于那些无荧光或荧光较弱的分子,通过与荧光试剂反应后可进行间接荧光分析。
分子荧光光谱法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激发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发射出比原激发波长更长的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测定原理:由光源发射的光经第一单色器得到所需的激发光波长,通过样品池后,一部分光能被荧光物质所吸收,荧光物质被激发后,发射荧光。
为了消除入射光和散射光的影响,荧光的测量通常在与激发光成直角的方向上进行。
为消除可能共存的其它光线的干扰,如由激发所产生的反射光、Raman光以及为将溶液中杂质滤去,以获得所需的荧光,在样品池和检测器之间设置了第二单色器。
荧光作用于检测器上,得到响应的电信号。
(1)激发光源在紫外-可见区范围,通常的光源是氙灯和高压汞灯。
(2)样品池荧光用的样品池须用低荧光的材料制成,通常用石英,形状以方形和长方形为宜。
(3)单色器光栅(4)检测器由光电管和光电倍曾管作检测器,并与激发光成直角。
荧光分析方法的特点:(1)灵敏度高(2)选择性强(3)试样量少和方法简单(4)提供比较多的物理参数荧光分析法的弱点是它的应用范围小。
因为本身能发荧光的物质相对较少,用加入某种试剂的方法将非荧光物质转化为荧光物质进行分析,其数量也不多;另一方面,由于荧光分析的灵敏度高,测定对环境因素敏感,干扰因素较多。
分子磷光光谱法处于第一最低单重激发态分子以无辐射弛豫方式进入第三重激发态,再跃迁返回基态发出磷光。
测定磷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分子磷光与分子荧光光谱的主要差别是磷光是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能层,经系间跨越跃迁到第一激发三重态,并经振动弛豫至最低振动能层,然后跃迁回到基态发生的。
与荧光相比,磷光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磷光辐射的波长比荧光长,分子的T1态能量比S1态低。
分子荧光光谱法又称分子发光光谱法或荧光分光光度法,即通常所谓的荧光分析法。
法。
该法是一种利用某一波长的光线照射试样,该法是一种利用某一波长的光线照射试样,该法是一种利用某一波长的光线照射试样,使试样吸收这一辐射,使试样吸收这一辐射,使试样吸收这一辐射,然后在发然后在发射出波长相同或波长较长的光线的化学分析方法。
如果这种再发射约在 s 内发生,则称为荧光;若能在生,则称为荧光;若能在 s 或更长的时间后发生,则称磷光。
分子荧光光谱法就是利用这种再发射的荧光的特性和强度来对荧光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
荧光分析法的突出优点是灵敏度高,其测定下限比一般分光光度法低二至四数量级。
级。
选择性也比分光光度法好,选择性也比分光光度法好,选择性也比分光光度法好,但其应用不如分光光度广泛,但其应用不如分光光度广泛,但其应用不如分光光度广泛,因为只有有限数量因为只有有限数量的化合物才能产生荧光。
的化合物才能产生荧光。
一、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一)(一) 荧光光谱的产生荧光光谱的产生荧光物质分子吸收了特定频率辐射后,荧光物质分子吸收了特定频率辐射后,由基态跃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由基态跃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由基态跃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或更(或更高激发态)高激发态)的任一振动能级,的任一振动能级,的任一振动能级,在溶液中这种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发生碰撞,在溶液中这种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发生碰撞,在溶液中这种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发生碰撞,以以热的形式损失部分能量后,而回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无辐射跃迁)。
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去活化跃迁到电子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去活化跃迁到电子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便产生荧光。
便产生荧光。
由于无辐射跃迁的几率大,因此分子荧光波长常常比激发光长。
因此分子荧光波长常常比激发光长。
激发光源的波长通常是激发光源的波长通常是在紫外区,在紫外区,荧光也可能在紫外区,荧光也可能在紫外区,荧光也可能在紫外区,但更多是在可见区。
第七章分子发光分析一.教学内容1.荧光和磷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光谱的产生、各种光谱的特征、光谱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强度及影响因素等)2.荧光和磷光仪器3.荧光、磷光分析法的特点及大致应用4.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发光类型、仪器及大致应用二.重点与难点1.分子的去激发过程及荧光、磷光的发射2.荧光、磷光的发射与物质结构的关系3.各种光谱的特征、区别与联系4.荧光(磷光)强度表达式的意义及影响因素三.教学要求1.基本掌握荧光和磷光发射的原理及与物质结构的关系2.了解各种光谱的绘制方法、特征与联系3.掌握强度表达式的意义、影响因素及适应性4.掌握荧光、磷光仪器的组件、工作流程及异同点5.基本了解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发光类型、仪器、特点及大致应用6.了解荧光、磷光分析的大致应用第一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一、基本原理(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在电磁辐射基础中,已经简单地讨论过荧光及磷光的产生机理。
这里将根据分子结构理论,将进一步讨论。
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对,其自旋方向相反,当其中一个电子被激发时,通常跃迁至第一激发态单重态轨道上,也可能跃迁至能级更高的单重态上。
这种跃迁是符合光谱选律的,如果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轨道上,则属于禁阻跃迁。
单重态与三重态的区别在于电子自旋方向不同,激发三重态具有较低能级。
在单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8s,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4~ 1s以上(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态和三重态)。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常以辐射跃迁方式或无辐射跃迁方式再回到基态。
辐射跃迁主要涉及到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的发射;无辐射跃迁则是指以热的形式辐射其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豫(VR)、内部转移(IR)、系间窜跃(IX)及外部转移(EC)等,各种跃迁方式发生的可能性及程度,与荧光物质本身的结构及激发时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