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四主体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03课解题锦囊阐述类文本的解题原那么1.加强审题意识注意对题干信息的审读,注意关注题干隐含的作答要求指向,注意学会对题目作前勾后联的审读。
2.强化题型意识理解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根本手法(删、调、改、漏、凑):或是过于绝对,或是以偏概全,或是混淆时间,或是模糊范围,或是无中生有,或是偷换概念。
3.强调题文对应意识阐述类文章阅读答题有一个根本原那么:答案就在原材料中。
因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条件,作为解题的根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4.学会挑选答案做选择题挑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
假如选项在原文根底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等成分,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了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会抓题干与原文的比拟,题干与选项的比拟,选项与选项的比拟,选项与原文的比拟,最后从原文中找出根据排除错误项。
阐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步骤读——阅读题干找——准确查找比——仔细对照除——排除干扰做题: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展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社科文阅读的解题方法1.认真阅读文章,注意语言标志读文是解题的根底,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
阅读时,首先给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以便答题时能根据题目中提到的“某一段〞迅速找到这一段。
其次,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
如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说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或段落)的结论(或观点)所在。
句子方面,主要是注意那些能提醒文章(或段落)主旨的语句。
2.根据不同文体,整体把握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想一想文章分几个层次,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五)结尾)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五)结尾)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五)结尾)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3课解题锦囊结尾爆亮点“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前者说明结尾之重要,后者表明结尾须有特色。
俗气的结尾以直白浅露、意已尽而言未穷为其特征,就像那些三流歌手在一曲让人耳朵备受折磨的演唱之后还赖在台上要掌声一样让人生厌。
好的结尾应该是言尽而意隽永,叫人回味、思索、追寻,魂牵而梦萦,产生曲终人不散的效果。
1.有亮点的结尾,可以使情感升华。
同学们熟悉的郁达夫《故都的秋》是这样结尾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对秋天的感情,对故都秋的喜爱,至此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作者宁肯用生命作代价去换取,这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情愫啊!2.也可由哲理生发。
《管理=1。
75件事》一文收束于极富哲理的议论中:把简单的事弄复杂,很简单;把复杂的事弄简单,很复杂。
简短的语句,鲜明的对比,道尽了“复杂”与“简单”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3.还可妙笔点睛。
一篇题为“穷人的风骨”的文章,结尾以极有分量的议论写道: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很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恰当的比喻,形象的表达,将风骨之于穷人的意义揭示无遗,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艺术”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形式。
(1)读懂作品的“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重要语句是就语句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哪些语句是文中的重要语句呢?第一,是与作品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语句。
有的语句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语句,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第二,是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语句。
有些语句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语句也是重要的语句。
第三,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语句。
有些句子或句子中的一些语句,既与作品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句子或语句,自然重要,如果不理解它的丰富含意,就可以说没有读懂作品。
(2)理解作品的语言表达艺术。
①了解叙述人称的方式与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②把握语言的特点与作用:形象化。
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像出作家所描绘的一切。
凝练含蓄。
作品要尽可能用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余地。
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总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表现在作品语言上。
(3)重视描写的效果。
作品不仅重视人物描写,同时讲究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是要求在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内涵和艺术魅力进行鉴赏。
第03课解题锦囊方法指导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作文“一统天下”。
有人认为,新材料作文是开放性命题,角度多,从哪一个角度写作都行,没有必要再苦苦地训练审题立意。
其实不然,审题立意是理解材料的关键环节,而跑题偏题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因此,审题立意是新材料作文训练的主线,贯穿高三复习的始终。
训练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读懂材料,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多角度立意中寻找最佳立意。
一、提炼中心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典例1试用提炼中心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答案】1.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①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②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典例2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
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
一个观光团的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
”另一个观光团的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答案】可以提炼出:同样的境遇,以不同的心态看待,感受就截然不同;相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换一种角度欣赏风景,换一种心情体验人生。
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典例3 请用抓关键句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一只小蚂蚁跟着哥哥去寻食,突然下起了大雨,哥哥对着小蚂蚁喊:“快跑!”小蚂蚁却看见蜗牛在雨中慢悠悠爬着,不慌不忙,它就问哥哥:“为什么蜗牛不跑?”哥哥说:“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3课解题锦囊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常设误区及解题技巧设题误区一: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局部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技巧: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设题误区二:混淆时间。
就是指命题者成心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技巧: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一定会〞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那么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
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成心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解题技巧: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
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
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解题技巧: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件性关联词语的时候,要仔细辨析。
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
解题技巧: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
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
在保存原文根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解题技巧: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设题误区七:无中生有。
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参加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
压缩语段,是将长文读短的根底,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才能。
主要是考察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的才能及表述才能。
恰当的压缩语段,大致需要两种才能:一、挑选;二、提炼、三、概括。
一、压缩语段命题方式1.挑选中心句——挑选文中可以说明中心的语句。
2.拟写一句话新闻、新闻标题、导语或电报稿等。
拟一句话新闻,要把握文段语意,从中挑选出关键信息,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所谓关键信息,主要指读者最关心、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提炼时,要根据是否是读者最需要知道的内容,是否是目前最需要宣传的标准来考虑。
新闻标题和导语在新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起着提挈全篇、浓缩文意的作用。
因此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要求富有吸引力。
拟写新闻标题,不但要突出主题,内容上也要扣住文段中心,而且还要使标题醒目,引人注意。
因此,好的新闻标题,往往用词别具一格、构造工整,擅长使用修辞方法等。
新闻导语,是要把消息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话在开头一段中加以表述,它是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整个消息的情况与结局,这是新闻的特殊格式。
电报稿是简洁的信,也是电报内容的高度浓缩,其特点是言简意明,要言不烦。
这两种应用文的部分写作,实际上就是“压缩语段〞的详细表达。
3.根据材料给某一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也属于压缩语段范围,它要求必须在整体理解根底之上加以概括。
二、压缩语段题型分析题型一:保存主要信息式压缩这类题型要求在挑选信息的根底上,可以保存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句话或一段文字。
【例题】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挑选信息,保存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
第03课解题锦囊内涵丰厚,其实就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二项要求“丰富”。
要想作文内容丰富,除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多读多思外,还须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一、要有段落闪亮点首先,写文章要选好主体段。
一般地说,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还是应用文,主体段都应该相对独立,能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
主体段一般由三个层次组成,即起始层、展开层和收束层。
起始层一般会点明中心意思,展开层展开话题或阐述中心意思,收束层一般是深化中心意思。
在一个主体段里只能有一个中心意思,不宜把一些不相干的内容放在同一个段落里。
其次,戏剧要有高潮,文章要有亮段。
一篇之中如果都是平面化的段落而没有重量级的语段突挺而出振起全篇,虽不能说是写作的失败,起码也是一种遗憾。
考场作文就是“选秀”,要使自己一枝独秀,须拿出抓人眼球的真东西来。
1.或以文采见长。
高考优秀作文《“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中有如下一段绝妙文字:感情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造就贾生偷香的浪漫,也会招致“安史之乱”的灾患;它既能书写林黛玉葬花的风流,也会造成屈原问天的幽怨。
我们只有在看待事物时将公正放在感情之上,用公正的空气托起感情的气球,才能使之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蓝天。
否则,感情必然会像美丽的毒药,引你走向毁灭与绝望的深渊。
句式上有长有短,用语上有韵有散,修辞上有喻有典,读之朗朗上口,听之美妙悦耳,品之沁人心脾,你不能不为之颔首称赞。
2.或凭哲理取胜。
有篇《幸福排行榜》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你有没有想过,流泪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人值得你为他流泪。
被攻击、被妒忌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你有值得被妒忌和攻击的地方。
被出卖也是一种幸福,它让你看清楚你的朋友。
甚至失望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盼望,才会有失望。
这段文字,巧妙转换思维的角度,从种种“不幸”中看到了令人庆幸的一面,并将其挂靠到幸福上,它所散发出来的哲理光芒让人心有戚戚焉而欣然信服。
3.或以积淀的丰厚动人。
高考作文《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段落:秦岭说:“世事白云变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3课解题锦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例一】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局部,不要因为某一局部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
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被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
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
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
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时机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
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
在你能看出各局部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答案】要毫不停顿地读第一遍,对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2.比拟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
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种新的创造或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
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
设题时就从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辨析。
【例二】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
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穿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
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创造。
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五)结尾)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3课解题锦囊结尾爆亮点“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前者说明结尾之重要,后者说明结尾须有特色。
俗气的结尾以直白浅露、意已尽而言未穷为其特征,就像那些三流歌手在一曲让人耳朵备受折磨的演唱之后还赖在台上要掌声一样让人生厌。
好的结尾应该是言尽而意隽永,叫人回味、思索、追寻,魂牵而梦萦,产生曲终人不散的效果。
1.有亮点的结尾,可以使情感升华。
同学们熟悉的郁达夫《故都的秋》是这样结尾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假设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对秋天的感情,对故都秋的喜爱,至此已到达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作者宁肯用生命作代价去换取,这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情愫啊!2.也可由哲理生发。
《管理=1.75件事》一文收束于极富哲理的议论中:把简单的事弄复杂,很简单;把复杂的事弄简单,很复杂。
简短的语句,鲜明的比照,道尽了“复杂〞与“简单〞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3.还可妙笔点睛。
一篇题为“穷人的风骨〞的文章,结尾以极有分量的议论写道: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
很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丧失自己最可珍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恰当的比喻,形象的表达,将风骨之于穷人的意义揭示无遗,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4.亦可余味悠长。
如高考总分值作文《英雄》以西楚霸王项羽这个悲剧英雄为题材,集中展示了他悲情谢幕的场景,结尾是这样的:他倒下了。
空无一人的,是他背后的茫茫大地……茫茫大地,是他曾率领千军万马征战的人生舞台,也是他悲惨倒下的空阔背景,没有了人马,没有了对手,也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剩下的只有一具渐渐冷却的尸体。
这样的收束,言已尽而味隽永,让人为这个刚愎自用的英雄深深地扼腕叹息。
4种常见的结尾方法首尾照应式首尾照应是作文构思的惯用手法,开头提出观点,经过论证,结尾再次照应观点,强化主题,使文章首尾圆合,严整完美。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一)+审题)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3课解题锦囊审题攻略:作文题目里的作文材料,本质上也是独立的文本。
很多学生在立意时,面对材料总是“一扫而过〞,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构思与写作上。
实际上,花些时间对材料进行透彻解读,相当于“磨刀时间〞,是不会耽误“砍柴功夫〞的。
原因很简单,写作的话题与方向、写作的限制与文体,都隐藏在材料及其要求之中,对材料解读功夫不到,势必会影响整个构思与写作的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借用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原理与方法,对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进行全面深入解读。
一、材料解读不管是表达类材料还是议论类材料,其本质是意义完整的文本。
材料本身包含着写作的话题、观点、立意、思路、细节等等,阅读并解读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既要把握篇章的整体含义,又要对文本的细节进行分析,对新材料作文的解读也应如此。
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是解读材料的两大思路。
二、文体解读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从文体上讲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最常见最典型的就是叙事类材料,而“叙事〞中的“事〞,可以是寓言故事,可以是普通事件,可以是虚构故事,也可以是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时事。
除此以外,还有议论型材料、说明型材料、诗歌型材料、漫画型材料等等。
静止的、平面的文字或图画材料,都可以成为新材料作文的“材料〞。
面对不同的材料,需要对材料的文体特征进行把握,在此根底之上进行审题立意。
三、要求解读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更是容易被无视的内容。
一般来说,像“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普遍性、共性的要求自然可以忽略不计,尽管每年高考题目的写作要求都会有差异。
但对于材料与共性要求之外的文字,教师和学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XXXX年高考语文试卷上首次出现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类作文一般是由三局部组成的,即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
第03课解题锦囊方法指导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作文“一统天下”。
有人认为,新材料作文是开放性命题,角度多,从哪一个角度写作都行,没有必要再苦苦地训练审题立意。
其实不然,审题立意是理解材料的关键环节,而跑题偏题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因此,审题立意是新材料作文训练的主线,贯穿高三复习的始终。
训练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读懂材料,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多角度立意中寻找最佳立意。
一、提炼中心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典例1试用提炼中心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答案】1.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①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②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典例2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
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
一个观光团的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
”另一个观光团的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答案】可以提炼出:同样的境遇,以不同的心态看待,感受就截然不同;相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换一种角度欣赏风景,换一种心情体验人生。
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典例3 请用抓关键句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一只小蚂蚁跟着哥哥去寻食,突然下起了大雨,哥哥对着小蚂蚁喊:“快跑!”小蚂蚁却看见蜗牛在雨中慢悠悠爬着,不慌不忙,它就问哥哥:“为什么蜗牛不跑?”哥哥说:“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
第03课解题锦囊内涵丰厚,其实就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二项要求“丰富”。
要想作文内容丰富,除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多读多思外,还须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一、要有段落闪亮点首先,写文章要选好主体段。
一般地说,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还是应用文,主体段都应该相对独立,能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
主体段一般由三个层次组成,即起始层、展开层和收束层。
起始层一般会点明中心意思,展开层展开话题或阐述中心意思,收束层一般是深化中心意思。
在一个主体段里只能有一个中心意思,不宜把一些不相干的内容放在同一个段落里。
其次,戏剧要有高潮,文章要有亮段。
一篇之中如果都是平面化的段落而没有重量级的语段突挺而出振起全篇,虽不能说是写作的失败,起码也是一种遗憾。
考场作文就是“选秀”,要使自己一枝独秀,须拿出抓人眼球的真东西来。
1.或以文采见长。
高考优秀作文《“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中有如下一段绝妙文字:感情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造就贾生偷香的浪漫,也会招致“安史之乱”的灾患;它既能书写林黛玉葬花的风流,也会造成屈原问天的幽怨。
我们只有在看待事物时将公正放在感情之上,用公正的空气托起感情的气球,才能使之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蓝天。
否则,感情必然会像美丽的毒药,引你走向毁灭与绝望的深渊。
句式上有长有短,用语上有韵有散,修辞上有喻有典,读之朗朗上口,听之美妙悦耳,品之沁人心脾,你不能不为之颔首称赞。
2.或凭哲理取胜。
有篇《幸福排行榜》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你有没有想过,流泪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人值得你为他流泪。
被攻击、被妒忌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你有值得被妒忌和攻击的地方。
被出卖也是一种幸福,它让你看清楚你的朋友。
甚至失望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盼望,才会有失望。
这段文字,巧妙转换思维的角度,从种种“不幸”中看到了令人庆幸的一面,并将其挂靠到幸福上,它所散发出来的哲理光芒让人心有戚戚焉而欣然信服。
3.或以积淀的丰厚动人。
高考作文《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段落:秦岭说:“世事白云变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
第03课解题锦囊议论文文体鲜明要点要使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需要学会分解中心论点。
(一)并列式分解法1.因果分析法从“为什么”的角度,对中心论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炼分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构成因果关系。
如《探究,路曼曼其修远兮》的写作提纲。
总论点:真正的探究性学习的推广,任重而道远。
分论点一:探究之路曼曼,是因为硬件缺乏。
分论点二:探究之路曼曼,是因为教育方式“穿新鞋走老路”。
分论点三:探究之路曼曼,是因为唯分数至上的高考指挥棒在作祟。
典例一:高考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总论点:我想握住奋斗的手分论点:我想握住奋斗的手,因为我想握住奋斗的手,因为我想握住奋斗的手,因为【答案】参考示例:①奋斗是战胜生活挫折的法宝;②奋斗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石;③奋斗是充实自我素质的条件。
2.概念分析法从“是什么”的角度,阐述中心论点里关键概念的内涵,提炼分论点。
如话题作文《宽容》的分论点: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宽容是一种高远境界。
宽容是一种正直的品格。
宽容是一种化敌为友的智慧。
典例二:阅读下面的习作《理想是青春的光源》的写作提纲,写出出分论点。
总论点:理想是青春的光源。
分论点①:分论点②:分论点③:【答案】参考示例:(分论点①)理想是结实的鞭子,鞭策你奋勇拼搏。
(分论点②)理想是指路的航灯,引导你安然前行。
(分论点③)理想是重启生命的动力,引领你走出黑暗,重铸辉煌。
3.条件分析法从“怎么办”的角度,把中心论点作为结果,提炼满足这一结果的“条件”来设立分论点。
如作文《战胜挫折》的分论点:①战胜挫折,我们要有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勾践)②战胜挫折,我们要有永不言弃的顽强品格。
(林肯)③战胜挫折,我们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爱迪生)典例三:阅读下面的习作《预约精彩》的写作提纲,写出分论点。
总论点:预约精彩。
分论点①:分论点②:分论点③:【答案】参考示例:(分论点①)道路幽暗,我用自信做明灯,预约精彩。
(分论点②)前路荆棘,我用勤奋做刀剑,预约精彩。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分析论点。
论述文在提出论点(即中心论点)之后,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二至三个分论点。
如果说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脊柱的话,那么,分论点则是议论文的骨架、躯体.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思路是否清晰,内容是否深刻,说理是否透彻,结构是否合理,是决定文章最终成败的关键。
分解中心论点的方法大致有:(1)层面剖析法.层面剖析是指从各个角度或层面对中心论点加以剖析,形成二至三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
如“应当做好小事情”这个中心论点,用层面剖析法就可分解出三个分论点:①小事情也很重要;②做好小事情是做好大事情的基础;③做好小事情是社会的需要。
(2)一分为二法。
这里的“一分为二"指的是辩证地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如“小并不小”这个论点可以这样分解:①“小”堆积起来就会成“大”;②“大”离开了“小”也不存在;③“小”与“大”是相对而言的;④“小”与“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正反对照法.“正”指的是从正面说理,“反”指的是假如不能“正"而产生的一种情景或结果。
如“人人都应遵守交通规则”这个中心论点,可分解为“遵守交通规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面)和“不遵守交通规则将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反面)这样两个分论点.(4)纵深开掘法。
第03课解题锦囊阅读老师如何就“语言”打分一、灵活的句式让语言灵动多变所谓“句式灵活”,就是指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句式。
一篇文章,一段话,选择句式,要根据表达的目的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变换,综合使用,这样才能使语段更为和谐流畅,从而让你的文章文采飞扬。
1.灵活运用长句与短句长句字数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细致、精确。
短句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
因此,我们在缀句成篇时,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根据整篇的语言格调,慎重选择。
或用长句,或用短句,或长短结合,如果调配得好,语言就能因之增色。
2.灵活运用常式句与变式句常式句就是按照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前因后果,先轻后重等正常语序组成的句子。
变式句则是为突出表达某方面的内容,临时改变某些成分位置的句子。
变式句一般有下面几种:句子成分的倒装,正句和偏句倒装(如“虽然……但是……”的倒装、“尽管……也……”的倒装等)。
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句式,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3.灵活运用整句与散句运用整句即运用排比、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采用骈句、整句的形式,来议论点题、抒发感情、总领全文,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整句适用于以抒情和议论为主的文章。
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散句比较灵活,富于变化,生动感人。
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
典例: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个片段表明自己的观点,要求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
【答案】(示例)生活中的风雨险阻不可避免,然而凭借担当与毅力,生命之舟畅行水上。
生命的丈量者史铁生以淡定向我们诠释了无畏的力量。
他双腿残疾却没有意志消弭;他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走得更远;他忍受病痛,却自愿在死后捐出器官;他在人生最好的时刻失去双腿,但地坛里的思索与感悟却让他的灵魂站得更高,更挺。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虚词)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虚词)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虚词)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词语意义的把握,而对虚词的考查则主要是对表达作用及语法意义的把握.虚词考查的题型无外乎三种:选词填空、判断正误、修改。
一、考查考生关联词的搭配能力,看考生是否理解了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例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语言的形式, ①能是美的,②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③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
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 ④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⑤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⑥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①②③④⑤⑥【答案】①之所以②因为③所以④也⑤尽管⑥但是二、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从全句的角度看前后句是否顺畅。
例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较大。
【答案】更加【解析】本句的横线处应填“更加",还是“越发”?这两个副词都表示程度加深,但“越发”多用于同一对象之间的比较,用于两个或更多的分句前后呼应的场合,往往与时间因素有关;而“更加"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它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者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用于相同或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因此,本句应填“更加”。
第03课解题锦囊结尾爆亮点“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前者说明结尾之重要,后者表明结尾须有特色。
俗气的结尾以直白浅露、意已尽而言未穷为其特征,就像那些三流歌手在一曲让人耳朵备受折磨的演唱之后还赖在台上要掌声一样让人生厌。
好的结尾应该是言尽而意隽永,叫人回味、思索、追寻,魂牵而梦萦,产生曲终人不散的效果。
1.有亮点的结尾,可以使情感升华。
同学们熟悉的郁达夫《故都的秋》是这样结尾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对秋天的感情,对故都秋的喜爱,至此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作者宁肯用生命作代价去换取,这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情愫啊!2.也可由哲理生发。
《管理=1.75件事》一文收束于极富哲理的议论中:把简单的事弄复杂,很简单;把复杂的事弄简单,很复杂。
简短的语句,鲜明的对比,道尽了“复杂”与“简单”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3.还可妙笔点睛。
一篇题为“穷人的风骨”的文章,结尾以极有分量的议论写道: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
很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恰当的比喻,形象的表达,将风骨之于穷人的意义揭示无遗,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4.亦可余味悠长。
如高考满分作文《英雄》以西楚霸王项羽这个悲剧英雄为题材,集中展示了他悲情谢幕的场景,结尾是这样的:他倒下了。
空无一人的,是他背后的茫茫大地……茫茫大地,是他曾率领千军万马征战的人生舞台,也是他悲惨倒下的空阔背景,没有了人马,没有了对手,也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剩下的只有一具渐渐冷却的尸体。
这样的收束,言已尽而味隽永,让人为这个刚愎自用的英雄深深地扼腕叹息。
4种常见的结尾方法首尾呼应式首尾呼应是作文构思的惯用手法,开头提出观点,经过论证,结尾再次照应观点,强化主题,使文章首尾圆合,严整完美。
第03课解题锦囊内涵丰厚,其实就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二项要求“丰富”。
要想作文内容丰富,除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多读多思外,还须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一、要有段落闪亮点首先,写文章要选好主体段。
一般地说,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还是应用文,主体段都应该相对独立,能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
主体段一般由三个层次组成,即起始层、展开层和收束层。
起始层一般会点明中心意思,展开层展开话题或阐述中心意思,收束层一般是深化中心意思。
在一个主体段里只能有一个中心意思,不宜把一些不相干的内容放在同一个段落里。
其次,戏剧要有高潮,文章要有亮段。
一篇之中如果都是平面化的段落而没有重量级的语段突挺而出振起全篇,虽不能说是写作的失败,起码也是一种遗憾。
考场作文就是“选秀”,要使自己一枝独秀,须拿出抓人眼球的真东西来。
1.或以文采见长。
高考优秀作文《“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中有如下一段绝妙文字:感情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造就贾生偷香的浪漫,也会招致“安史之乱”的灾患;它既能书写林黛玉葬花的风流,也会造成屈原问天的幽怨。
我们只有在看待事物时将公正放在感情之上,用公正的空气托起感情的气球,才能使之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蓝天。
否则,感情必然会像美丽的毒药,引你走向毁灭与绝望的深渊。
句式上有长有短,用语上有韵有散,修辞上有喻有典,读之朗朗上口,听之美妙悦耳,品之沁人心脾,你不能不为之颔首称赞。
2.或凭哲理取胜。
有篇《幸福排行榜》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你有没有想过,流泪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人值得你为他流泪。
被攻击、被妒忌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你有值得被妒忌和攻击的地方。
被出卖也是一种幸福,它让你看清楚你的朋友。
甚至失望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盼望,才会有失望。
这段文字,巧妙转换思维的角度,从种种“不幸”中看到了令人庆幸的一面,并将其挂靠到幸福上,它所散发出来的哲理光芒让人心有戚戚焉而欣然信服。
3.或以积淀的丰厚动人。
高考作文《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段落:秦岭说:“世事白云变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
看那盛唐之时,谪仙借大块之文章,为长安涂抹出盛世风华。
波斯的宝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经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阳的牡丹,衬得我是千娇百媚。
谁说大山就没有绚丽多姿的青春?”上段文字,不仅文采好,更以其丰厚的文史积淀而折服了阅卷者,这样的文字谁人不爱,如此的华章能不得高分?4.或凭开阔的视野赢人。
高考作文《序〈高考杂谈〉》一文被竞相传诵,原因固然很多,但文章中显示出来的考生开阔的视野使之增色不少,试看其中的一段:当然,“杂”大多在奋斗与竞争时展示其好处,所以“杂物”总能表现勃勃的生命力。
大自然中,植物方面,杂草的生命力总强于庄稼,庄稼中最有活力的是五谷杂粮,精粮水稻中最有价值的是杂交品种;动物方面,野生动物中,最长寿的是杂食动物乌龟,家畜中最得力的是马和驴杂交出来的骡子;社会生活方面,人群中最好看最聪明的是混血儿,国家中最先进最发达的是人种最杂的新大陆上的国家,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存留来的国家,也是因为一直以来众多民族杂处一起,不事纷争,同舟共济。
好一段论“杂”的文字!其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内容驳杂(植物界、动物界、人类社会、国家民族)而能尽归于一(本段的观点),以杂写“杂”。
其视野之宽,思维之密,例证之力,令人叫绝。
此外,亮点段还可以形象描绘复活一段历史,细节刻画凸显一种性格,心灵透视揭开一方隐秘,景物描写营造特定气氛……二、要写好一两个精彩段落记叙类作文要写好一两段描写精彩的段落:一个初春的上午,我独自转动着轮椅,又来到了那棵树跟前。
我惊奇的发现:这棵曾遭“霹雳”的枯树竟然长出了新芽儿。
顿时,我觉得冬天已经过去,明媚的春天已经来临。
曾经遭受了“晴天霹雳”的这棵树啊,你萌发出了新的生命,你萌发出了坚强而成熟的生命啊!刹那间,我似乎也听到了史铁生曾经深切感受到的“辽阔而久远的安静”。
(《三次经过那棵树》)选段从细节处描写,描写细腻,有了铺叙,抒情就水到渠成。
议论类作文要写好一两段富有哲理的段落:支撑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并非表象上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而是那无影无形的“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魂;文化之于民族,就像水之于生命,蔚蓝之于大海。
文化不能脱离民族,民族也不能没有文化;民族创造着文化,文化塑造着民族。
漫漫长河,悠悠历史,千年喧嚣,大浪淘沙,不见了古罗马,不见了古埃及,不见了古印度,不见了古巴比伦,不见了许许多多的曾经灿若明珠而又令人神往的古代文明与文化,却惟有中国文化的血脉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却只有中华民族以它亘古常青、日新月异的面貌对着世人微笑。
当人们在看清了那些昔日的荣耀与今日的耻辱、昔日的富强与今日的衰落之后,终于明白了文化是民族存在的基石,文化传承着民族,民族发展着文化。
于是乎,“中国文化”的内涵也就成为一个恒久的理念与命题,令我们深思,让人类解读。
(《文化之于民族》)选段文字优美,如涛涛江河,一泻直下。
多种修辞手法并用,四字短语穿插其中,长短句兼而有之,既有内涵,又有文采,让人拍案叫绝!三、使材料丰富“材料丰富”是指内容丰富,文章使用的材料要种类多、数量大。
写记叙文,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场景描写突出;写议论文,旁征博引,理论引证、事实例子、数字资料等等都较多且确切有力。
使文章“材料丰富”有如下方式:【典例1】(2013年湖南卷)1.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2.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
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答案】爱的生命线第一次见着父亲的手,是在家中翻箱倒柜时无意寻着的一张照片上,那是一九九五年冬天父亲与母亲结婚时照的。
照片上的父亲,意气风发,蓄着当时流行的中长发,手指干净而修长,尽管手背晒得有些黑,但他仍给人一种很有力量、很有精神的感觉。
我拿着照片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兴冲冲地拿去给母亲看,母亲看了有些惊喜,问我是从哪里找到的,没等我说话,她又感叹道:“看你爸爸那时候多年轻,现在都老了啊!”我指着照片上父亲的手对母亲说:“看,那时候爸爸的手多好看,手掌大,手指也长。
”母亲看了好一会儿,喃喃道:“那时候没干什么活儿,手当然漂亮,看看他现在的手,成什么样儿了。
”我本想去看看父亲现在的手,却因事耽搁了,后来也就忘记了。
再次见到父亲的手,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同学不知从哪里学来了一种看手相的游戏,“小半仙”们一个个拿起对方的手指指点点,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
回到家,我拿起母亲的手煞有介事地替她讲解:“这是生命线,这是爱情线,这是事业线……”父亲坐在一旁看我替母亲看手相,突然说要我也替他看看。
我放下母亲的手,慢慢拿起父亲的手,触到他皮肤的那一刻,我愣住了,那种感觉让我想起了戈壁滩上胡杨树的树干,充满了刺痛手掌的粗糙感,我的心头涌上一股心疼,轻轻将父亲的手移到眼前端详。
这是一只怎样的手啊!黯淡的肤色映不出一丝生命的光彩,因为常年与机油打交道,指甲里满是黑色的油渍,大大小小的伤痕布满手背。
这些伤痕也都是黑色的,这油污已因他多年的劳动而将他的手侵蚀得像一块锈迹斑驳的铁片。
哪里还辨认得出生命线的痕迹,几十条黑线纵横在生命线的上方,将他的生命线分割得七零八落,却也将它扩展得很宽很宽。
我的眼眶湿润了,既心疼又心酸。
我亲爱的父亲的手,从光滑年轻到粗糙苍老,这么多年的劳作,他却从未向我提及。
泪眼蒙胧中,我依稀看到了父亲在烈日下劳动的模样。
他蹲在地上,手上满是油污,他挨着滚烫的发动机,他拧着细小的螺丝,他的汗滴进浓烟里,他的手背上,黑色的伤口上面覆着刺目的红色血迹。
在严冬里,他也不能停下来坐在火炉边烤烤火,父亲说每一桩生意都是一笔收入,每一笔收入都不能放弃。
为这个家,在严冬里,他也咬牙坚持着,手里拿着冷得刺骨的铁制工具,他的手又被冻得裂开了……我的父亲,用他的这双手撑起了我们这个家。
我吸了吸鼻子,我想对他说:“您的生命线很长,我愿意伴您终老。
”【解析】本文是一篇成功的考场记叙文,具有以下亮点。
首先,线索清晰,结构严谨。
全文以“手”作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父亲的故事,写出了父亲的变化,也体现了考生情感的变化。
作者用“手”串起了父亲不同【典例2】(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享文化之繁华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纸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根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
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
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便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
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
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
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厚重的文化。
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
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
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旭字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
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
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
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
既有张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缥缈烂漫。
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
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
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