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7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引言在物理学中,研究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当两个铁球同时从不同高度落下时,它们着地的情况。
我们将分析不同高度对于着地时间和碰撞力的影响,并通过使用基本的物理原理和公式来进行计算。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这个问题的应用,以及与其他相关实验或情景的联系。
理论分析1.着地时间零初速度下自由落体运动的着地时间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T = \\sqrt{\\frac{{2h}}{{g}}} $$其中,T代表着地时间,T代表起点高度,T代表重力加速度。
假设两个铁球分别从高度T1和T2同时落地,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着地时间:$$ T_1 = \\sqrt{\\frac{{2h_1}}{{g}}} $$$$ T_2 = \\sqrt{\\frac{{2h_2}}{{g}}}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发现着地时间与物体起点高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2.碰撞力当两个铁球着地时,会产生碰撞力。
碰撞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F = m \\cdot a $$其中,T代表力,T代表质量,T代表加速度。
假设两个铁球的质量分别为T1和T2,它们受到的加速度分别为T1和T2。
由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所以它们受到的加速度相等。
因此,两个铁球受到的碰撞力相等:$$ F_1 = F_2 = m_1 \\cdot a = m_2 \\cdot a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发现碰撞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数值计算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我们将使用实际数值进行计算。
假设第一个铁球的起点高度为2米,质量为1千克;第二个铁球的起点高度为1米,质量为2千克。
此外,我们可以使用地球上的标准重力加速度$g\\approx 9.8 m/s^2$进行计算。
根据上述假设和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计算结果:•第一个铁球的着地时间:$$ T_1 = \\sqrt{\\frac{{2\\cdot 2}}{{9.8}}} \\approx 0.64 s $$•第二个铁球的着地时间:$$ T_2 = \\sqrt{\\frac{{2\\cdot 1}}{{9.8}}} \\approx 0.45 s $$•第一个铁球受到的碰撞力:$$ F_1 = m_1 \\cdot a = 1 \\cdot 9.8 = 9.8 N $$•第二个铁球受到的碰撞力:$$ F_2 = m_2 \\cdot a = 2 \\cdot 9.8 = 19.6 N $$应用和实验验证这个问题的应用场景很广泛。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精选11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精选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篇1教学要求: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二、检查预习: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5、实验的结果怎样?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四、人物介绍: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寻常”是什么意思?“很不寻常”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伽利略“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信奉”是什么意思?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
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七、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启发谈话,激趣: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如果我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有什么结果?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当我们抛出一个球时,在空中,它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在下降,最终落地。
但如果我们同时抛两个球,它们是否会同时着地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理论上,两个物体下落的速度是相等的,因为所有物体在同样的地方,都受到同样的重力作用。
根据牛顿力学的基本公式F=ma(力=质量*加速度),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物体下落时其所受的重力相等,所以它们的加速度相等。
而相同的加速度又表明了它们的速度是一致的。
因此,从理论上讲,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可能的。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个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如果我们在实验室中,利用恒力下落装置来进行实验,那么两个铁球的落地时间应该是非常接近甚至完全相同的。
这是因为实验室条件相对比较稳定,不存在风向或空气密度变化等外在因素。
但如果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实验,那么情况就要复杂一些。
因为在自然环境下,有许多因素可能会影响导致两个物体同时着地的结果。
例如,空气的阻力可以影响物体下落的速度。
由于空气的摩擦力,物体在下落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的阻力作用,速度会变得慢,所以两个物体可能就不会同时着地了。
此外,风向的改变、空气密度的变化,以及不同的高度等因素都会对物体下落的速度和时间造成影响。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两个物体落地时间不同,所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并不是完全可行的。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自然环境下,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将两个物体尽量让其同时落地。
例如,我们可以将两个物体放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保证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小,以此来尽可能地达到同时落地的效果。
总的来说,两个物体是否能够同时着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实验中考虑许多复杂的因素。
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两个重量相等的物体在同一高度下,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和阻力的影响,它们落地的时间是完全可以相同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理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原理是自由落体定律。
两个不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物体,由于它们材质相同、密度相同,而且根据自由落体与地心引力的原理,所以下落速度一样。
扩展资料
传闻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但这是不太可能存在的,不同重量的物体只有在真空条件下才可能同时落地,当美国宇航员大卫·斯科特登月后曾尝试于同一高度同时扔下一根羽毛和一把铁榔头,并发现它们同时落地,这才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
即使伽利略真的`做过这个实验,那也是局限于当时的科技程度这才“看上去”同时落地的。
关于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做了大量的实验,他站在斜塔上面让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从塔顶上落下来,并测定下落时间有多少差别。
结果发现,各种物体都是同时落地,而不分先后。
也就是说,下落运动与物体的具体特征并无关系。
无论木制球或铁制球,如果同时从塔上开始下落,它们将同时到达地面。
伽利略通过反复的实验,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
【导语】这篇课⽂主要叙述了伽利略通过思考分析,发现了亚⾥⼠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
”这句话存在⽭盾,他通过反复试验证明了⾃⼰的想法是正确的,最后勇敢地在⽐萨斜塔公开试验,让⼤众明⽩了并不是像亚⾥⼠多德这样的⼤哲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学习⽬标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能根据上下⽂理解“信奉、固执、胆⼤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搜集伽利略和亚⾥⼠多德的图⽚和⽣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插图幻灯⽚。
课时:两课时 第⼀课时 ⼀、导⼊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位伟⼤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利的物理学家、天⽂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家介绍⼀下?(学⽣展⽰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个感性的认识) 2、(出⽰课⽂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利的⽐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就请同学们⾃读课⽂,去感受这次意义重⼤的实验。
⼆、初读课⽂,⾃学⽣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声读课⽂,想课⽂讲了⼀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多德、解释、更改、的确、⽐萨城、胆⼤妄为、固执、 2、默读课⽂,初步感知⼈物 默读全⽂,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反复读⼀读,并在空⽩处写⼀写⾃⼰的感受。
3、⼩组内初步交流。
4、⾃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并初步交流了⾃⼰的读书感受。
下⾯,就请同学们再⼀次放声朗读课⽂,可⾃读,也可同桌互读。
(学⽣⾃主读书) 5、把你认为⾃⼰读得得段落读给⼤家听。
第⼆课时 ⼀、复习旧课,导⼊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
两liǎng 个gè铁tiě球qiú同tóng 时shí着zhao 地dì伽gā利lì略luè是shì17世shì纪jì意yì大dà利lì伟wěi 大d à的d e 科kē学xué家jiā。
他tā在zài 学xué校xiào 念niàn 书shū的de 时shí候hòu ,同tóng 学xué们men 就jiù称chēng 他tā为wéi “辩biàn 论lùn 家jiā”。
他tā提tí出chū的de 问wèn 题tí很hěn 不bù寻xún 常cháng ,常cháng 常cháng 使shǐ老lǎo 师shī很hěn 难nán 解jiě答dá。
那nà时shí候hòu ,研yán 究jiū科kē学xué的de ⼈rén 都dōu 信xìn 奉fèng 亚yà里lǐ⼠shì多duō德dé,把bǎ这zhè位wèi 两liǎng 千qiān 多年duōnián 前qián 的de希xī腊là哲zhé学xué家jiā的de 话huà当dāng 作zuò不bù容róng 更gēng 改gǎi 的de 真zhēn 理lǐ。
谁shuí要yào 是shi 怀huái 疑yí亚yà里lǐ⼠shì多duō德dé,⼈rén 们men 就jiù会huì责zé备bèi 他tā:“你nǐ是shì什shén 么me 意yì思si ?难nán 道dào 要yào 违wéi 背bèi ⼈rén 类lèi 的de 真zhēn 理lǐ吗ma ?”亚yà里lǐ⼠shì多duō德dé曾经céngjīng 说shuō过guò:“两liǎng 个gè铁tiě球qiú,⼀yí个gè10磅bàng 重zhòng ,⼀yí个gè1磅bàng 重zhòng ,同tóng 时shí从cóng ⾼gāo 处chù落luò下xià来lái ,10磅bàng 重zhòng 的de ⼀yí定dìng 先xiān 着zhao 地dì,速sù度dù是shì⼀yī磅bàng 重zhòng 的de 10倍bèi 。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
他曾经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那时候,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
但是,伽利略却对此提出了疑问。
他想,如果把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拴在一起,那么这两个物体下落的速度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他准备了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一个一磅重的铁球。
当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塔顶释放时,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结果。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两个铁球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重的铁球下落得快,轻的铁球下落得慢。
相反,它们几乎是同时着地的。
这个实验结果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赏析:这篇课文讲述了科学家伽利略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故事。
通过描述他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著名实验,展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和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
首先,课文揭示了伽利略的敢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他不盲目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理论,而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品质。
其次,课文强调了实践检验真理的重要性。
伽利略没有停留在理论争论上,而是选择了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体现了科学方法的核心原则——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获取知识和理解自然现象。
最后,课文通过描绘实验的结果和人们的反应,展示了科学发现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伽利略的实验不仅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也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需要勇气、创新和实践,只有不断挑战和超越现有的知识框架,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的来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我们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方法,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分析
铁球同时着地是一个经典的物理问题。
如果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我们
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重力、地面的反作用力、以及铁球之间的相互作
用力。
首先,我们来分析重力对两个铁球的影响。
根据牛顿的第二定律,物
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因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它们
所受的重力是相同的,即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假设两个铁球的质量分别
为m1和m2,重力加速度为g,则两个铁球所受的重力分别为F1=m1g和
F2=m2g。
因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所以它们的受力情况是一样的。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地面对两个铁球的反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任何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另一个物体都会对它施加等大反向的力。
所以当铁球着地时,地面会对铁球施加一个大小等于铁球所受重力的反向力。
这个反作用力可以保证铁球在地面上停留,不会无限加速下去。
最后,我们来分析两个铁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它们之间会产生一个相互作用力,这个力可以使得铁球之间相互推开
或者拉近。
这个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铁球之间的距离和接触面积
等因素。
总的来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需要考虑重力、地面的反作用力、以及铁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多个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
素的分析和综合考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物理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3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
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两个铁球,一重10磅,另一个重1磅,同时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你们想想看,谁会先着地呢?是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5课(板书课题,齐读。
)2、早在400多年前,人们并不是这样想的。
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这个真理。
他就是──伽利略指名读伽利略。
指导书写略。
二、初读课文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理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
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要求: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⑵完成填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相同条件下,重的铁球先着地的结论产生(疑问),并当众(试验),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2、检查自学情况:⑴这篇课文中还有这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更正的确胆大妄为⑵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宣布固执比萨城解释开火车指名带读、齐读。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二课时)一、品读“反复”,体味“试验”之严谨。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胆大”的伽利略,“为什么说伽利略胆大呢?”生: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的话。
生:对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话进行分析后质疑。
师:所以我们说伽利略是一个富有勇气和思维缜密的人。
这节课,我们抓住“妄为”和“固执”去进一步了解他。
妄为是什么意思?出示自学提示一:伽利略真是一个“妄为”的人吗?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来,抓住关键词说说你的想法。
(生读、找、写)生:我觉得不是妄为。
他先是秘密试验,接着才公开试验,说明他不是莽干,而是很慎重。
生:他是这样秘密试验的:“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这里的“反复”“许多次”说明伽利略做事非常认真,很谨慎。
师:“反复”就是重复吗?生:是重复,是做了一次又一次。
生:我觉得不是重复。
如果是重复,那就是他在一个地方重复同一个动作。
“反复”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伽利略先是站在10米的地方做试验,后来又在20米的地方做试验。
而且这样做不止一次,而是“许多次”。
师:这是高度不同的“反复”。
还可能有什么不同?生:地方也会不一样。
先是在室内做,接着在室外做。
生:环境也不同。
在无风的情况下做一次,在风非常大的情况下再做。
生:球的重量也不一样。
可能是10磅重和1磅重的各一个,后来可能是20磅和10磅重的各一个。
生:也可能球的质量不一样。
先是用铁球,后来用的是木球。
师:是啊,这样高度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地点不同、球的质量和重量不同的做了许多次,就是——(反复)师:从这“反复”和“许多次”,你看出了什么?生:伽利略做试验非常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生:他是抱着严肃的态度来做试验的。
试验是严谨慎重的,不是妄为。
师:“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中的“反复”与“许多次”的意思一样,在这句话里不显得重复吗?生:增强语意、加强语势师:这反复,许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生:(读)两个不同重要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课件)生:不管是什么的试验结果都一样。
师:看来,这“胆大妄为”的背后是缜密的思维、过人的勇气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谁能读一读。
(找同学读课文,同时板书:思维缜密,态度严谨)二、练读“宣布”,感悟“真理”之坚守师:秘密试验得出结论后,伽利略做了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课件)师:假如你就是伽利略,我们就是你的学生,你会怎样向我们宣布?。
(指名当伽利略)生(扮演伽利略):我宣布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着地。
师:大家觉得伽昨略这样说行吗?生;我觉得不是。
应该是这样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经过反复试验,我发现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生(扮演伽利略):同学们,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是经过我的反复试验得出的结论。
我准备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你们说好不好?生(扮演学生):老师,祝贺您。
生(扮演学生):老师,这真是好消息啊。
我们的老师就是棒!生(扮演学生):老师,您的发现太了不起了,我们为有您这样的老师而感到自豪。
生(扮演伽利略):同学们,我再告诉你们一个决定,生(扮演学生):等到那一天,我一定到现场为您加油鼓劲。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生(扮演学生):老师,不觉得你还是再慎重地想想吧。
生(扮演伽利略):为什么要再想想呢,我已经决定了。
师:我们知道就可以了,你为什么还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呢?生(扮演伽利略):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想要更多的人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不迷信权威,执着的追求真理。
生(扮演学生):老师,您想过没有,如果你敢公开试验,也许你就当不成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了,可能还在比萨城呆不下去啊。
生(扮演学生):对啊,老师,教会的那些人会拼命反对您,迫害您的。
你还是再三而后行吧!生(扮演伽利略):谢谢大家的好意。
我已经想好了,只要人们从我的试验中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话也有错的,即使真像你们说的那样,我也认了。
师:真是个“固执”的伽利略。
同学们,你觉得这“固执”的背后是什么呢?生:是对真理的坚持。
生:是坚持真理的执着精神。
师:所以他宣布是语气是:坚定的。
(找同学读出来,同时板书:坚持真理。
)三、想象补白,体会人们之变化师:就这样伽利略不顾学生们的劝阻,凭着自己对真理的那份执着,要公开试验了。
(出示自学提示二: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5自然段:公开试验前后,人们有什么反应呢?温馨提示: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生:人们有的是看热闹,有的是带着好奇的心来的,有的是责备伽利略。
师:你就是责备伽利略的人,你来责备责备。
(课件出示)生:“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生:“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指名读)师:人们对伽利略充满了质疑,指责与不屑。
公开试验后,人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生:公开试验后,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师:呼喊的是什么?(找同学说)当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动笔写一写。
(课件)(提示: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
请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师:这位同学加上了人物的动作、神情,说得更具体生动了。
谁也能这样说?生: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团团围住。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真诚地说:“伽利略先生,我们真是有眼无珠,请您原谅我们的无知!”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您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不迷信,坚持真理的精神真是让我们望尘莫及啊!以后,我们再也不会盲目迷信了!”曾劝阻他公开试验的学生,深情地望着老师,说:“老师,您真是青年人的楷模啊,我们为您感到骄傲和自豪!”……四、聚焦文旨,品味公开试验之价值师:伽利略的公开试验,还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一读这句话。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课件)师:这里有两句话,比比看有什么不一样?(出示:1、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全都是不对的。
)生:第一句是“不全都是对的”,第二句是“全都是不对的。
”生;两句话意思也不一样。
“不全是都是对的”,是说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
“全都是不对的”就是他所有的话都是不正确的。
师:是啊,亚里士多德毕竟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许多话是对的,比如他的“寓教于乐”的观点就被证明是对的。
有的话是错的,如书上写的那句话就是不对的。
再来看屏幕。
这两句话不同在哪?(出示:1、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生:第一句中有个“像”字,意思是说除了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有错也有对的,其他的人也是一样。
生:我知道了,课文中多了一个“像”字,就不仅仅是说亚里士多德这个人了,还指许多许多人,如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家领导人等等,他们说的话也可能不全都是对的。
这恐怕就是伽利略为什么要进行公开试验的原因吧。
师:真是会思考的孩子。
是啊,伽利略秘密试验只是证明自己的推想是正确的,而冒着危险进行公开试验,则是为了让人们都明白一个事实和道理,那就是,一起读。
生:(读)“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师:这时大家明白了,你明白了吗?(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现在我们也明白了:。
)生:我也明白了,对权威说的话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
生:我也明白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的话,不能迷信。
生:我也明白了,对权威说的话,我们要尊重,但不可盲目相信。
要善于思考,依靠实践来证明。
五、总结提炼,储存写作之养料师:同学们,想想看这篇课文是怎样写伽利略这个人物的?生:用了产生怀疑和试验求证两个典型事例描写伽利略坚持真理、敢于挑战的精神。
生:还用了人们如何反应这样的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
生:课文还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这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
师:说得真好。
伽利略勇于挑战、善于思考、执着追求真理的品质就是通过典型事例、侧面描写和背景烘托的写法表现出来的。
今后,在写人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