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课堂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4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课堂教学设计刘晓华(东岳观镇中学)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章,所学习的病毒是学生学习的生物体中最特殊一种形式且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在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根据材安排,第二单元首先认识了细胞,了解了细胞基结构,然后安排了细胞如何构建生物体,从多细胞生物和单细胞生物角度阐述细胞是构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单位;随后安排了章内容,让学生知病毒,掌握结构简单、不能独立生活毒也是生物。
人类在治疗各种疾(人类的、动物的、植物的)过程中,借助断发展科学技术手段逐渐认识了中对毒发现史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让学生在现有知水平上了解生物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标依据新课标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理解科学质以及形成科学态和价值观。
生物学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质,引导学生主动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课程内容中提出:学中,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微生物通常包括毒、细菌、真菌等类群”重要概念。
三、学情分析节课学对象为七级学生。
通过前一部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基结构,植物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认知了细胞是构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单位,具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知识;已学会初步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方法,备独立学习节部内容知识和能力基础。
他们对节课涉及有关毒与人类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感性认识。
但对毒形态结构、生活动知识难以理解,尤其是对毒非细胞结构存在疑惑,有较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毒发现过程和类。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人教版)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第四节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难点:病毒的结构。
课前准备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举手,产生好奇心,集中精神思考,通过自己的体验自由发表看法。
能说出:预防“小儿麻痹”。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吃“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病。
疑问,关注本课内容,进入学习主题分组资料分析,讨论创设课堂气氛:小时候吃过“糖丸”的请举手。
提出疑问,了解学生认知:吃“糖丸”有什么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减毒病毒”作铺垫。
)设疑,引入新课: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艾滋病:症状、特征、传染途径艾滋病的预防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
(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病毒的的种类,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的生命特征和繁殖特点。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内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1、病毒的主要特征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特征与繁殖特点设计思路:调查——回顾——探知——归纳——巩固——延伸教学用具: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下列问题引入新课:健康是人人都无比关心的事情,它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深刻的影响!1、我们班最多人患的是什么病?2、大家最担心的、最难对付的有些什么病?3、一个小东西能对付比它大几万倍的庞然大物,大家会相信以小能制大吗?二、推进新课学习任务一、病毒的发现1、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发现史。
2、描述病毒的发现,讨论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
学习任务二:说出病毒的种类课件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
1、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认识病毒的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
2、认识病毒的寄生类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3、拓展反思:假设你是科学家,你还想研究病毒哪些方面呢?学习任务三:探讨病毒的结构和生活一、病毒的结构1、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模式图,找出病毒结构的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
2、对比病毒、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
二、病毒的生活1、介绍病毒的生活方式是寄生,离开寄主会变成结晶体。
2、课件展示:病毒的生活和繁殖过程。
学习任务四:说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辩论:病毒对人的关系(从正反两个方面)2、有害方面:使动物、植物、细菌致病3、有利方面:制作各种疫苗、杀虫剂、帮助基因转移、基因治疗等。
4、用多媒体视频加以介绍:疫苗制取和基因转移及基因治疗。
三、课堂小结1、病毒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2、病毒的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3、病毒的寄生: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4、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5、病毒的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时才具有生命,若离开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生物学(初一年级第一学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2.本课内容安排在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的最后一章.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明白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没有细胞结构.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将来学习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
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所以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一定学习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二)能力目标: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纸杂志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
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四.教学重点: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病毒结构的独特性以及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放两张抗击非典的图片非典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引起非典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学生回答:SARS病毒)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由学生发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与病毒有关的人类疾病名称,并大致说出与什么病毒有关(如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阅读课本P72第一、二自然段。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福州屏东中学吴小丽一、教材分析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是自然界中也存在不具备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的微小生物——病毒,本章知识点主要包括病毒的结构组成、生活特征、种类,病毒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
本章是在学完“细胞的结构和生活”及“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方面将病毒作为一类特殊的生物列出,使学生意识到生物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分布广泛的病毒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后学习生物多样性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近年的抗非典、禽流感及最近的抗甲流等行动让大家对病毒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病毒到底是怎样攻击人类的的,它有哪些特征,学生还是很懵懂。
同时考虑到我校初中部学生普遍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表现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参与活动意识浓厚。
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病毒相关的资料,编排小情景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升华,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病毒,客观看待病毒和人类的关系,加强收集处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
三、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改理念,始终坚持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主动参与课堂,本节课主要采用情景剧教学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先以“甲流”事件引入,课堂上注重为学生构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和编排的情景剧得到充分展示,同时精心设置问题,搭建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并借助图片和直观视频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建构病毒的种类、结构及特征、等知识,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病毒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面临特殊事件时能够以良好的、科学的心态去对待,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尽义务,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近年病毒大规模频繁爆发的原因”,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责任感,情感得到升华。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及生活,明确病毒是生物,收集并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2.能力目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包括病毒的结构、分类和生命活动方式。
2. 使学生掌握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观察病毒的结构、分析病毒的生命活动方式,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的结构、分类、生命活动方式。
2.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病毒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生命活动方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方式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教学,分析病毒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病毒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生物吗?”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基本特征。
2. 讲解病毒的基本特征:介绍病毒的结构、分类、生命活动方式,解释病毒为什么没有细胞结构。
3. 分析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讲解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介绍病毒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如病毒载体、病毒疫苗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方式,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5. 总结与拓展:总结病毒的基本特征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展示等,评估学生对病毒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病毒相关的研究报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论述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节课结合学科性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四章的内容,旨在让学生识别病毒,理解病毒结构、繁殖过程和生活方式,进而理解病毒具有生命特征。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学习前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基本掌握生物体的结构及生命活动的特征的有关知识,但生物学科探究能力还是比较有限。
本节知识内容是对前三章知识的补充,而且病毒微小,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不易理解。
学习过程侧重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各种教具使微观结构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搜集并充分交流资料,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病毒的发现过程并识别病毒及种类。
2.说出病毒结构的组成。
3.懂得病毒的繁殖过程和生活方式。
4.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结构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图片收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2、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教学重点】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教学难点】1、病毒的繁殖过程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学手段】学案导学、观察法、启发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学案。
2、教学课件。
3、投影仪。
学生准备:收集并整理有关由病毒的信息。
人教版高中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案第一章:病毒概述1.1 病毒的定义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物体,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1.2 病毒的分类病毒根据其遗传物质的类型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体类型,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第二章:病毒的结构与组成2.1 病毒的结构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核酸可以是DNA或RNA,决定了病毒的遗传信息。
2.2 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进入复制周期。
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复制自身遗传物质,并组装新病毒颗粒。
第三章: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3.1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
病毒核酸进入细胞后,开始复制和表达病毒基因。
3.2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互作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影响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
宿主细胞也会启动免疫反应,试图清除病毒。
第四章:病毒感染与免疫4.1 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宿主细胞感染病毒后,会释放出病毒核酸等抗原,引发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清除病毒。
4.2 病毒免疫逃避机制病毒进化出多种机制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检测和清除。
例如,病毒可以通过突变来改变其抗原性,逃避免疫记忆细胞的作用。
第五章:病毒性疾病与防治5.1 病毒性疾病的危害病毒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经济损失。
例如,流感病毒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和死亡。
5.2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包括疫苗接种、抗病毒药物和公共卫生措施。
疫苗研发和应用对于预防病毒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六章:病毒的发现与研究6.1 病毒的发现回顾病毒的发现历程,如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
介绍病毒的命名和分类体系。
6.2 病毒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介绍病毒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如电子显微镜、病毒培养、核酸检测等。
强调现代生物技术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如基因克隆、基因编辑等。
第一单元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制作人:王永刚扈常春教材内容分析:病毒是已知的最微小的生活在细胞内的致病因素,人和动物约60%的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是一种简单的生命形态。
病毒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密切。
学生情况分析:大部分同学在农村长大,了解病毒会造成人及动植物的某些疾病,但是对病毒与其它由细胞构成的生物的区别并不清楚。
混淆病毒与细菌。
大部分学生家庭不能上网,搜集资料范围受限。
教学目标: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2.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策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了解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时,运用换位思考法,让学生假定自己是病毒,在身体结构非常简单的情况下,要长期生活下去,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研究病毒的科学家,在对病毒基本特点了解的基础上,找出可能的病毒为人类造福的途径,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补充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和生活课前准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病毒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各种资料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反馈练习设计:一、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体积很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B寄生在动植物或者细菌体内,不能单独生活C组成成分简单,一般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D根据寄主的种类,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二、连线题车前草病毒植物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动物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细菌病毒三、填空题人们说病毒是一类十分原始的生物,是因为病毒没有结构,由外壳和内部的组成营生活,离开了活的细胞后通常变成,所引起的疾病有、等。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案设计及教案反思一、教材分析:病毒是教材安排在第二单元最后的一个章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有关细胞之后的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也是对第一单元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的呼应。
教材由认识细胞的结构、细胞是如何生活的、具有生命的细胞又是如何构成生物体的,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细胞构成的。
可见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属于一类特殊的生物。
病毒属于《课标》中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内容标准,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生物的类型、有利于学生对《生命的诞生》的认识和理解埋下了伏笔。
二、学情分析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病毒和细菌都有致病性而且都是微观的,所以往往把二者相混淆;另外对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重大危害知之甚少。
因此,将微观的生命现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将过去的历史鲜活地再现给学生,多媒体信息在本节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细胞结构的差异,能识别病毒的种类知道寄主和宿主的关系,知道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毒和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运用资料,了解病毒(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关注病毒与生物圈内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可病毒以为人类造福、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保护环境,保护生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案重、难点教案重点: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认识到生物界的多样性。
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案难点:是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五、学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病毒课件,收集数据资料2、学生准备:课下收集生活中有关病毒的资料,预习课本六、教案方法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导学互动”教案法和提问方式相结合,讲授方法与启发式谈话法相结合,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微观世界和人类密切的关系。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澄迈县老城中学李丽珍一、教材分析《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病毒”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即熟悉又陌生的知识,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病毒的结构组成、生活方式,及其种类。
内容不是很多,也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观看短片,结合课文是可以自行掌握的。
教师只需帮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总结起来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2、说出病毒的生活方式。
3、识别病毒的种类。
4、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
5、收集并整理有关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的信息。
四、教学重点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2、说出病毒的生活方式。
3、识别病毒的种类。
五、教学难点1、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及其生活方式。
2、识别病毒的种类。
六、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短片学生:收集并整理有关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关注艾滋病的相关信息七、教学过程:1、导入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艾滋病的资料。
引出: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什么是病毒?2、新课1)带着以下问题看关于病毒的短片a、病毒有哪些结构?b、病毒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c、病毒与人类的关系2)病毒的结构看各种病毒的电镜照片及模式图,从外形上看病毒是千姿百态的,那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征呢?(引出:一、病毒的结构)学生:(结合书本和短片中的知识回答)老师:(结合病毒的结构模式图归纳、总结、板书)3)病毒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知识,以及刚学过的病毒的结构,引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提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就没有物质和能量来源,但它的生活一样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它是怎样生活的?学生:略老师:(总结、板书)4)病毒的种类学生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病毒,同时在幻灯片中也给出一些病毒的名称,并在括号中提示每一种病毒所寄生的生物的名称,让学生试着给这些病毒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
它们个体微小,但与自然界中的其它生物(包括人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教材在介绍了由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后,又安排了没有细胞结构的一类生物,作为对生物结构组成的一个补充。
本章只有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病毒的发现过程,病毒的种类,病毒的结构和生活,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关于病毒的发现过程,教材中主要介绍了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病毒的,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认同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病毒的种类,教学中可列举一些病毒的例子,根据不同病毒所寄生的生物的不同,对病毒进行分类。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比较抽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或动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要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对病毒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识别病毒,能够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和生活特点,认同病毒是一类生物。
2.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重点、难点病毒的结构组成和病毒的生活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回顾非典事件,提出相关问题:引起非典的元凶是什么?什么是病毒?2.举出你所知道的常见、常听的病毒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非典”,引出病毒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然后组织学生举例,唤起学生对病毒的原有知识经验。
有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回顾病毒的发现过程1.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发现史。
小组内进行叙述。
说明:组织学生自学教材,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
2.分析讨论:在病毒的发现过程,运用了哪些科学方法和工具。
3.拓展:教师出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认识病毒的形态。
说明:通过教师出示电镜下的病毒图片,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多样性。
学习任务二:自学教材P72-73,说出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生活特点。
1.尝试对病毒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完成下面表格:种类概念举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2.分析教材中三种病毒的结构示意图,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课堂教学设计刘红(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北京100096)生物学通报2003年第38卷第6期要把科学素质教育切实落实到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之中,必须使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意识,教学设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
在“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体现上述改革思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景,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资料,通过分工合作,研制出一份病毒的研究报告,我把资料的交流设计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具教育意义的形式,模拟召开世界病毒研讨大会,各小组选派1名学生代表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大会发言及报告展示。
学生积极主动,从相关媒体上查到很多有关病毒的资料,例如有关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以及我国研究艾滋病的一些进展,利用病毒保护自然环境,病毒与人类肿瘤,流感病毒研究及发病情况,天花病毒,疫苗的研制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阅读学生的报告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收集的资料能从多角度介绍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并且做到通俗易懂又科学。
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又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信息,正确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即病毒使人得病,也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并关注病毒的研究进展。
2引导讨论明确病毒的特征和结构根据学生报告中出现的电脑病毒的资料和炭疽热的资料,有针对性地设计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讨论他们的报告能不能在今天的大会上发言,即讨论病毒和细菌的区别,电脑病毒和生物病毒的共性和区别,这些具有启发性、讨论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讨论。
例如教师指出炭疽热自美国9.11事件后,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媒体上。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案设计松原市扶余县增盛镇职业中学蔡志娟教案内容分析(一)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1、从学科知识体系看:病毒是最微小的生活在细胞内的致病因子,它的大小为10~300nm,分布广,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至今人类和许多有益动物的疑难疾病和威胁性最大的传染病几乎都是病毒病,故此,只有充分地认识病毒,变害为利,我们人类才有可能在与病毒的斗争中获胜。
2、从教材编排特点看:在生物圈中有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同时还存在着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的微小生物——病毒,因此在第二单元的最后安排了本章内容,作为“生物和细胞”的一个补充,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这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它与我们关系密切。
(二)教案重点:病毒的特征和生活,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案难点:病毒的生活。
教案对象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对于微观世界中的病毒,他们感到新鲜与好奇,还有疑惑,这就有助于他们去探究和学习。
教案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和种类。
2、理解和掌握病毒的特征和生活。
3、理解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讨论、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态度看问题。
教案策略:(一)教案指导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启发学生产生疑问,并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材料,讨论和交流来解决问题。
(二)教案方法与手段:问题导学法。
(三)学法指导:收集、分析资料与讨论法相配合。
教案流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冬天来了,在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疾病就是感冒。
现在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那同学们知道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吗?生:病毒。
师:对,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那么病毒有什么样的结构?它是怎样生活的?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病毒的发现师:关于病毒,同学们知道多少呢?谁来说一下。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本节课是学生在了解了生物圈中的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基础上,认识还存在着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的微小生物——病毒,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引导学生了解病毒的发现、种类、结构、营养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自2009年4月在墨西哥发现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以来,甲型H1N1流感逐渐蔓延到了许多国家,11月,疫情日益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们对病毒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和认识。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系统地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病毒的种类及其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结构和生活,养成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养成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2.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教学重点1.病毒的种类及其构成。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养成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2.对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归纳法、自学法、观察法。
五、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2.学生准备:查阅一些有关病毒引起人类疾病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1课时第1页共3页第2页共3页●板书设计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病毒的结构和生活1.结构: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2.生活:寄生二、病毒的种类(依寄生细胞不同分)1.动物病毒→动物细胞2.植物病毒→植物细胞3.噬菌体→细菌细胞三、病毒和人类的关系1.有害:引发疾病2.有益:帮助科研攻关、为人类服务●教后反思本课以知识抢答的形式,从目前正在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引入新课,联系社会热点,从一开始就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