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科技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材料的性质》参考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教学设计2. 提问:从哪里可以找到土壤呢?3. 引领学生交流展示:我们从哪里找到 的土壤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图片,帮助更多的学生认识土壤存在于很多地方。
4.引领学生做好记录,填写相关的观察信息。
出示信息卡片二.土壤资源1. 老师介绍: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 资源。
在我们地球上有29%的是陆地, 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
2. 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是植物生长必须的条件之一(1) 出示树林,提问:你发现了什么?(2)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土壤 考,交流表达促 3.展示自我:使学生打开思 (1)我在玉米地里发现了 维,让学习更深 土壤入(2)我在树林里发现的土壤让学生在做中集 (3)我从小河边到小河底 中精力,在展示 发现都有土壤中获得自信、自 (4)我见过盖房子的过 豪感程,房子底下有土壤分类观察,更深4.做一做,展示交流: 入的体会土壤的重要性。
Wffl«na 小挪®鼓励学生看图说话,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1.感受土壤存在的广泛性,看图说话,让学 逐步知道土壤是随处存在生进一步知道土的壤对生物生长的2.说一说,观察土壤中各种重要性,进而逐生长的生物逐步感受土壤步理解我们人类的重要性的生活中衣食住(1)大树的根长在土壤行都与土壤有关 里,大树才能生长(2)我们发现了我们吃的 多联系生活,联 玉米是长在土壤里的,小系身边的事物,麦也是在土壤里发芽的,让学生意识到我土壤是他们的生长环境们学的是身边科(3)图片中我们发现是谷学,知识来源于总结:从刚才的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因此土壤使我们食物来源的基础。
(5)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种植物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吗?总结:土壤与我们的穿衣有直接的关系(6)供我们欣赏的花卉是长在哪里呢?子,也就是我们吃的小米,也是在土壤里长起来的,水稻虽然是长在水里的,其实水的下面也是肥沃的土壤(4)我们发现图中是土豆、胡萝卜、卷心菜、黄瓜,他们也是长在土壤里我们发现了土壤里能长出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5)观察图片,答出这是棉花,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知道:棉花可以防线,我们穿的棉线衣服就是用它们制作的,棉花籽还可以榨油吃(6)联系生活发现花盆里也是土壤(7)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出图中是土胚房和没有铺设柏油的泥泞路3.采集土壤、观察、记录记住老师的提示:接触土壤后要洗手展示交流:(7)不仅如此,下面这两幅图片也是土壤的功劳总结:从以上大家观察讨论发现土壤是生活将主动权还给学生,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教师及时给与鼓励和补充,增加学生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3)出示谷子和水稻的图片(4)出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发现的内容是什么?(1): 土壤里有腐烂的树叶-田野里-一.哪里有土堵-小河边房子底部 大树的生长-二.土壤资源-植物生长在土ta 里还有其它生物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学设计身边的土«1. 观察手中的土壤,小组内交流,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2. 小组合作,准备实验(1)展示准备的用品:土壤、烧杯、水、木棒(2) 做一做,观察发现: 将土块小心的放入盛水的烧 杯中,观察发现了:有气泡 冒出、土壤按颗粒大小沉积 下来,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说明了土壤中有空气、沙砾(3) 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用木棒将烧杯中的土壤搅 动,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长 时间静置,观察发现:漂浮 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中 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 上面的应该是黏土层,用小 棍挑一点在手上涂抹,感到 黏滑、细腻;下面的土壤颗 粒大,有许多的石子沉积, 是沙砾层,越到底下颗粒越 粗。
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体第2课:物体的运动第3课:物体的形状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第4课:植物的生长第5课:植物的变化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
4.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评价: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答案的正确性、书写的规范性等。
3. 学生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对学生期中期末考试的科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实验仪器等。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等。
4. 网络资源:如科学知识网站、科学实验网站等。
六、教学安排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2周)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体(1课时)第2课:物体的运动(1课时)第3课:物体的形状(1课时)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和变化(2周)第4课:植物的生长(1课时)第5课:植物的变化(1课时)七、教学建议1. 针对第一单元,可以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物体的运动和形状。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基本属性。
2. 在第二单元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种植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植物的生长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变化,如开花、结果等,从而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1课定位置一、教材分析:第一课是在学生现有的对于“定位置”的生活经验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说说你的位置;位置“接力”;教学楼的位置;远洋船的位置。
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方位的理解;明确物体运动的时间、方位或距离都是明确物体位置的因素;进一步加深对“方位”的理解,知道确定方位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现所教的三年级学生是典型的农村小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对位置的认知经验往往比城镇孩子弱,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内容:说说你的位置;位置“接力”;教学楼的位置;远洋船的位置。
四、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能够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
(2)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力目标(1)学会提出问题、作出猜测。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定性的观察与描述。
要求学生对物体的位置观察时作记录,通过比较分析后描述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2)乐于与人合作。
五、教学资源。
1、教学生认识新词汇“参照物”。
为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其运动而选作的另一物体叫做参照物或参照系。
教师通汽车行驶相对路旁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和公转的现象等。
2、教学生认识新词汇“坐标”。
在需要定量描述物体运动时,要描述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数量关系,就要在参照物上建立坐标系。
六、教学过程及教学设计1、问题情境以三位坐在教室的小朋友对妍妍座位的描述,,提出问题:为什么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妍妍的座位到底在那里呢?讨论回答完毕后,教师再在教室安排同一情境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认识。
2、说说“你”的位置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知道确定物体是相对的,知道在参照系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新版粤教粤科版科学三下第二单元《物体与材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教粤科版科学三下第二单元《物体与材料》的内容主要包括:物体的特征、材料的分类、材料的性质与用途等。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体的特征,认识不同材料的性质,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材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部分关于物体和材料的基本知识,如物体的形状、颜色等。
但他们对材料的分类、性质及用途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各种材料,但对其性质和用途的了解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提高他们对材料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常见物体的特征,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的特征、材料的分类、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2.难点:材料性质的探究,材料用途的拓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材料的分类,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材料。
3.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材料性质的实验,如密度、导电性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材料的用途,让学生了解材料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讨新型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物体与材料的认识。
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哪里有土壤1.土壤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出示土壤的图片2.提问:从哪里可以找到土壤呢?3.引领学生交流展示:我们从哪里找到的土壤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图片,帮助更多的学生认识土壤存在于很多地方。
4.引领学生做好记录,填写相关的观察信息。
出示信息卡片二.土壤资源1.老师介绍: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
在我们地球上有29%的是陆地,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
2.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是植物生长必须的条件之一(1)出示树林,提问: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到了什么?3.展示自我:(1)我在玉米地里发现了土壤(2)我在树林里发现的土壤(3)我从小河边到小河底发现都有土壤(4)我见过盖房子的过程,房子底下有土壤......4.做一做,展示交流:1.感受土壤存在的广泛性,逐步知道土壤是随处存在的2.说一说,观察土壤中各种生长的生物逐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1)大树的根长在土壤里,大树才能生长(2)我们发现了我们吃的玉米是长在土壤里的,小麦也是在土壤里发芽的,土壤是他们的生长环境(3)出示谷子和水稻的图片(4)出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总结:从刚才的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因此土壤使我们食物来源的基础。
(5)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种植物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吗?总结:土壤与我们的穿衣有直接的关系(6)供我们欣赏的花卉是长在哪里呢?(7)不仅如此,下面这两幅图片也是土壤的功劳总结:从以上大家观察讨论发现土壤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可见它和水一样重要,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3.采集土壤、观察、记录记住老师的提示:接触土壤后要洗手展示交流:发现的内容是什么?(1):土壤里有腐烂的树叶(2)土壤里发现了虫子的尸体(3)还发现了,有虫子的卵,还有冬眠的虫子......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学设计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1.出示图片土壤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
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哪里有土壤1.土壤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出示土壤的图片2.提问:从哪里可以找到土壤呢?3.引领学生交流展示:我们从哪里找到的土壤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图片,帮助更多的学生认识土壤存在于很多地方。
4.引领学生做好记录,填写相关的观察信息。
出示信息卡片二.土壤资源1.老师介绍: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
在我们地球上有29%的是陆地,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
2.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是植物生长必须的条件之一(1)出示树林,提问: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到了什么?3.展示自我:(1)我在玉米地里发现了土壤(2)我在树林里发现的土壤(3)我从小河边到小河底发现都有土壤(4)我见过盖房子的过程,房子底下有土壤......4.做一做,展示交流:1.感受土壤存在的广泛性,逐步知道土壤是随处存在的2.说一说,观察土壤中各种生长的生物逐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1)大树的根长在土壤里,大树才能生长(2)我们发现了我们吃的玉米是长在土壤里的,小麦也是在土壤里发芽的,土壤是他们的生长环境(3)出示谷子和水稻的图片(4)出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总结:从刚才的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因此土壤使我们食物来源的基础。
(5)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种植物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吗?总结:土壤与我们的穿衣有直接的关系(6)供我们欣赏的花卉是长在哪里呢?(7)不仅如此,下面这两幅图片也是土壤的功劳总结:从以上大家观察讨论发现土壤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可见它和水一样重要,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3.采集土壤、观察、记录记住老师的提示:接触土壤后要洗手展示交流:发现的内容是什么?(1):土壤里有腐烂的树叶(2)土壤里发现了虫子的尸体(3)还发现了,有虫子的卵,还有冬眠的虫子......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学设计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1.出示图片土壤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
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体1.1 认识物体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常见的物体。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如球、棍、板等。
2. 分析物体的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椅、黑板等。
2. 让学生触摸和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描述。
4.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物体。
1.2 物体的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如移动、滚动、跳跃等。
2. 分析物体运动的特点,如速度、方向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运动,如移动的桌子、滚动的球等。
2. 让学生描述这些物体运动的特征。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描述。
4.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
第二章:植物的一生2.1 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生长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叶子生长等。
2. 分析植物生长的特点,如需要水分、光照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如盆栽等。
2. 让学生描述这些植物的生长特征。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描述。
4.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2 植物的繁殖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繁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扦插繁殖等。
2. 分析植物繁殖的特点,如需要适宜的环境、繁殖材料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繁殖方式。
2. 让学生描述这些植物的繁殖特征。
【前言】作为现代化的科技和社会形态的推动者,拥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和强大的计算能力。
在教育领域中,技术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如今,电子教案也进一步完善,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的是《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电子教案》之物体的属性教案,以期能够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并对教育教学做出贡献。
【内容正文】一、教材背景本电子教案是由《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所收录的内容而编写而成,该教材涵盖了物体的属性、恒温恒压和日常测量等方面的内容。
目的在于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学生们从生活中认识到事物的属性,通过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实证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探究精神。
二、教案框架该电子教案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 课程概述该部分介绍了本次课程的主题和目标,通过过程、结果与评估三个方面来解释所学的有关物体属性的知识。
2. 实验步骤分析该部分详细介绍了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并对注意事项进行了提示,有助于让学生们更好地完成实验。
3. 实验讲解在进行实验之前,该部分为学生讲解了物体的属性和状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涉及到的知识点。
4. 实验推理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该部分为学生讲解了物体的各种属性,例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5. 实验总结在完成实验后,该部分总结了学生所学的知识点和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关于物体属性方面的进一步学习内容。
三、教学实施该电子教案的实施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简洁监管、批量化处理、高质效评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有关物体属性的知识。
同时,因为该教材中的实验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该电子教案加强了对实验过程的解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提示和实验注意事项。
四、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进行监管和评估,该电子教案可以及时监控学生学习情况。
而且,该教案中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和实验指导,让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实验目的和涉及到的知识点。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本册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科学探究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科学知识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备课本广东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有29人,其中男16人,女13人。
通过第一周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很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态势较好,这对科学教学的实施有很好的基础,学习也比较认真,但科学课堂常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2、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生物的生长”、“材料的选择”、“固体、液体和气体”、“热与温度”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
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固体、液体和气体”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
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
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粤教版科学三下第6课《材料的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下第6课《材料的性质》是一节关于物质性质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探究不同材料的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弹性等,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导电性、导热性和弹性三个方面,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材料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不同材料的具体性质和用途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的能力还需要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弹性等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同材料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弹性等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发学生对不同材料性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不同材料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弹性等性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材料的特性。
3.交流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2单元材料的选择)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材料的选择”,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日常生活材料的选择、材料的特性和用途等。
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选择材料时,往往只注重外观和喜好,缺乏对材料特性的深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材料的特性和用途,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材料的特性和用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3.实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情,准备相关实验材料和教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准备好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选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性,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等。
2. 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不同材料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准备1. 不同材料的样本,如石头、木头、玻璃、金属等。
2. 放大镜、尺子、天平等实验工具。
3. 教学课件和PPT。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知识(1)观察不同材料的性质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等性质,并记录下来。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质对材料的用途有何影响。
(2)比较不同材料的性质老师可以让学生两两比较不同材料的性质,如哪种材料更硬、更重、更透明等。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
3. 实验探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用放大镜观察不同材料的细节、用尺子测量不同材料的长度和宽度、用天平称量不同材料的重量等。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
4. 总结归纳老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不同材料的性质,并思考这些性质对材料的用途有何影响。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材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并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不同材料的性质。
同时,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在吸水、耐热、承重力等方面的性能。
2)、初步感知材料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材料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4)、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乐于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在吸水、耐热、承重力等方面的性能。
2)、知道材料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教学环境:本班教室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一、1、引出:以主题人物拟用自动浇水器解决外出旅行时没有人浇花的难题为问题情境,引出用什么材料做自动浇水器这一具体任务,让学生产生研究材料性能的欲望。
2、学生自行讨论,想象生活中哪些材料吸水性比较好,并进行讨论。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教师做实验,出示棉线、尼龙线、毛线、铜线等材料进行吸水实验。
把各种材料的一端分别放入试管,过一段时间后再观察水落石出位下降的情况,来判断材料的吸水性。
5、把实验结果与学生之间分析进行比较,用证据来证明各种材料的吸水性。
希望学生把材料的性能与用途联系起来。
并让它用来自动浇水器的材料。
二、选择购物袋1、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听材料有着不同的用途。
2、学生自行讨论。
思考制作购物袋的材料应具备什么性质?3、教师提出根据不同的需要怎样选择购物袋的问题,要求学生不仅把材料的性能与购物袋的用途联系起来,并且还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阐明自己选择不购物袋的观点。
4、教师讲解纤维、塑料、纸的制作原料和自然分解的情况等背景资料,提示和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自己的选择。
5、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6、教师加以总结,并针对购物袋的使用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懂得使用购物袋的各种特性进行比较,在不同情况下各种材料的购物袋的用途。
7、让学生知道用布袋、竹袋等可以反复使用的包装物代替塑料袋,是控制塑料袋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绿色意识"。
《材料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在吸水、耐热、承重力等方面的性能。
2、初步感知材料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材料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能力培养:1、初步学会用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
2、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所用的材料的性能结合起来,设计和制作一些实用的物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材料的性质”是“物体与材料”单元的第三课。
本课通过学生经历“制作自动浇花器”、“选择购物袋”和“调查购物袋的使用量”三个活动后,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比较认识某些材料的吸水性、耐热性、承重性等性质,而且能将这些特性与用途相联系,知道材料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通过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探究材料的性质,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在进行调查活动后认识到数据整理分析的重要性,初步学会用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
最后能根据材料的性能等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些实用的物品。
本课教学设计中,一共设计了“制作自动浇花器”、“选择购物袋”、“调查购物袋的使用量”和“为小酥饼设计邮寄包装盒”四个活动。
活动“制作自动浇花器”是让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因为这是学生首次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在学生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活动“选择购物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探究塑料袋、布袋、纸袋的性质,讨论如何选择购物袋。
认识材料的性质:吸水性、耐热性、承重力等。
在这里,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烈。
活动“调查购物袋的使用量”和“为小酥饼设计邮寄包装盒”是在学生认识了材料的各方面性能后开展。
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做到学而致用。
---------------------------------------------------------------最新资料推荐------------------------------------------------------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与材料(材料的性质)-粤教科技版-赵义华-小榄永宁小学《材料的性质》教学实录永宁中心小学赵义华教学内容: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第 33 至 35 页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材料的吸水性能;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2、能力培养目标:知道各种材料的吸水性能;并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所用材料的性能结合起来,设计和制作自动浇水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事物中;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乐于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玻璃试管、水、粉笔、、粗麻绳、化纤绳、棉布条,每小组一个空矿泉水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师:教师出示一盆花师:放暑假时,老师全家准备外出旅行,可是这些花没有人浇水,1 / 7你们有办法帮老师解决吗?(学生兴趣很浓,很活跃的发表自己的方法。
)生:我预先给这些植物浇多一些水。
生:可以请一个人来帮忙浇水生:可以买一个自动浇水的机器生:可以自己做一个浇水器师:你说说这个浇水器是用什么材料来做生:可以用一个矿泉水瓶、在瓶子和花盆之间搭个水桥师:分析得可真详细啊!你们同意她的说法吗?生:同意!师:你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生:我就把这些植物摆放到水龙头的下面,然后把水龙头拧开一点点,让水慢慢地往盆栽里滴水,这样就能控制不会太多水,也不会缺水。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那水桥用什么材料做好呢生:棉布绳(问各部分用些什么样的材料,让学生来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最新资料推荐------------------------------------------------------ 从瓶子连接到花盆的这根是什么?生:是一种具有吸水性的材料,这可以让水流到盆栽里去,让植物不至于缺水,达到自动浇水的功能。
材料的性质-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材知识点概述在三年级下册科学学习中,有一章节是关于“材料的性质”的学习。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物质的颜色、形状、大小、轻重、透明度、柔硬度、延展性、可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性质的概念,以及如何对这些性质进行观察和实验。
二、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物质的颜色、形状、大小、轻重、透明度、柔硬度、延展性、可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性质的概念;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方式,感性认识物质性质的不同;3.能够培养观察物质和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掌握物质的性质概念;2.通过实验观察能力发现物质的不同性质;3.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从环境、天气、庆祝节日等方面引出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
步骤二:知识讲解1.讲解物质的颜色、形状、大小、轻重、透明度、柔硬度、延展性、可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性质的概念。
2.演示如何观察物质的不同性质。
3.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步骤三:实验操作教师依次展示不同实验方式,鼓励学生跟随并动手操作,注意安全。
步骤四:复习巩固教师可以用一些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进行巩固复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演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材料性质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将以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学习表现为主要依据,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个人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质的性质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其对物质的世界更加了解。
材料的性质-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几种常见性质:硬度、重量、颜色、透明度和延展性;•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物质的性质。
2. 教学内容2.1 硬度1.定义:物质抵抗被破坏或被划痕的能力。
2.实验:使用硬度计或钢笔尖对不同物质进行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3.总结: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物质的硬度大小不同。
2.2 重量1.定义:物质所受到的地球引力的大小。
2.实验:使用天平对不同物质进行称重,并记录重量。
3.总结: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物质的重量大小不同。
2.3 颜色1.定义:物质所呈现出的色彩。
2.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的物质,在反光的光线下观察情况。
3.总结: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物质的颜色不同。
2.4 透明度1.定义:物质对光线的穿透和散射能力。
2.实验:使用手电筒对不同透明度的物质进行照射,观察情况。
3.总结: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物质的透明度不同。
2.5 延展性1.定义:物质可以被拉长和变形的能力。
2.实验:使用拉伸试验仪对不同物质进行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3.总结: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物质的延展性不同。
3. 教学步骤3.1 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2.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2 学习环节1.介绍硬度、重量、颜色、透明度和延展性的定义;2.给学生展示不同物质的硬度、重量、颜色、透明度和延展性;3.让学生用工具测试不同物质的硬度、重量、颜色、透明度和延展性,并记录测试结果;4.整理学生记录的测试结果,对测试结果的异同进行总结。
3.3 巩固环节1.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2.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复习;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样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性质的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4. 教学方式采用讲解、展示、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5. 教学重点和难点5.1 教学重点•硬度、重量、颜色、透明度和延展性的定义;•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5.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硬度、重量、颜色、透明度和延展性的定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性质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正确记录测试结果。
《材料的性质》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在吸水、耐热、承重力等方面的性能。
2、初步感知材料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材料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能力培养:
1、初步学会用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
2、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所用的材料的性能结合起来,设计和制作一些实用的物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
“材料的性质”是“物体与材料”单元的第三课。
本课通过学生经历“制作自动浇花器”、“选择购物袋”和“调查购物袋的使用量”三个活动后,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比较认识某些材料的吸水性、耐热性、承重性等性质,而且能将这些特性与用途相联系,知道材料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通过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探究材料的性质,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在进行调查活动后认识到数据整理分析的重要性,初步学会用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
最后能根据材料的性能等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些实用的物品。
本课教学设计中,一共设计了“制作自动浇花器”、“选择购物袋”、“调查购物袋的使用量”和“为小酥饼设计邮寄包装盒”四个活动。
活动“制作自动浇花器”是让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因为这是学生首次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在学生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活动“选择购物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探究塑料袋、
布袋、纸袋的性质,讨论如何选择购物袋。
认识材料的性质:吸水性、耐热性、承重力等。
在这里,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烈。
活动“调查购物袋的使用量”和“为小酥饼设计邮寄包装盒”是在学生认识了材料的各方面性能后开展。
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做到学而致用。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设计方法——解决问题——筛选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材料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自动浇花器图片1张、酒精灯2盏、植物1盆、水1瓶、实验设计表1张、大试管48支、试管架12个,纸袋、布袋和塑料袋各1个。
学生:粗棉绳、粗麻绳、塑料绳、海绵条、化纤绳各1条;纸袋、布袋和塑料袋各1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妍妍全家要外出旅行,没有人浇花,怎么办呢?
讲述:出示自动浇花器图片。
任务:请大家想办法,帮帮妍妍做一个这种自动浇花器。
二、制作自动浇水器。
任务:通过“用什么材料搭‘水桥’好呢?”这个任务开展“研究材料的吸水性”的探究活动。
材料:一盆植物、一瓶水。
问题:要将瓶子里的水吸引到花盆,可以那在瓶子和花盆之间搭个“水桥”。
用什么材料搭“水桥”好呢?
猜想:哪一种材料的吸水性最好?
问题:如何用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指导:首先我们先要做个实验计划。
出示一份实验设计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例:
我们的猜测:海绵的吸水性最好。
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粗棉绳、粗麻绳、塑料绳、海绵条、化纤绳各1条;大试管5只、试管架1个。
我们的方法:对比5种材料的吸水量。
温馨提示:5支试管中的水要一样多;各种材料的长度和粗细要一样;材料要同时放进水里和同时取出来。
讨论:小组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设计与老师不同的实验计划。
交流:小组汇报实验计划。
指导: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按计划进行实验,并要求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交流:将本小组中的发现与其他小组交流。
总结:老师评价实验中善于分工合作、大胆质疑、有创意的小组和学生。
拓展: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做一把吸水性强的拖把。
三、选择购物袋。
任务:在“选择购物袋”这一任务驱动下,继续探究材料的其他性质,进一步认识到不同性能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用途。
导入:出示纸袋、布袋和塑料袋。
问题:为什么要用不同材料做购物袋?
交流:根据所装物体的特点使用不同的袋子。
例如:装一些很重的东西时,最好使用坚固的袋子;所装的物体是很烫的食物时,最好用耐热的袋子;装一些有液体的容器时,最好用能防水的袋子等等。
问题:你想从哪方面比较不同的购物袋?
讨论:选择研究主题、确定研究的方法。
实验:分小组实验,老师注意指导。
交流: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
讨论:现要购买猪肉、蔬菜、蛋糕、衣服,你打算怎样选择购物袋?说出你选择的理由。
交流:为什么不同物品要用不同的袋子来装。
实验:设计实验证明不同物品适合用不同材料来装。
根据所设计的方法进行
对比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归纳:用不同材料做成的袋子,吸水性、吸油性不同。
小结:播放《材料的性质》视频,了解材料的一般性质。
四、拓展活动。
内容:为小酥饼设计邮寄包装盒。
任务:要把小酥饼邮寄到外地,要求学生为自己做的小酥饼设计邮寄包装盒。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和制作一些实用的物品,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所用的材料的性能结合起来解决生活问题。
问题:妍妍亲手做了小酥饼,很想通过邮寄的办法给住在外地的奶奶尝一尝,用什么材料把小酥饼包装起来,让奶奶吃到完整的小酥饼呢?
讨论:设计包装盒需要考虑的事项。
计划:讨论制作包装盒的材料、方法、步骤,并记录下来。
交流:包装盒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