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格式:docx
- 大小:21.95 KB
- 文档页数:4
(完整版)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特征、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
作为高中生,掌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培养综合观察能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知识的掌握学生应该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形状、板块构造和地貌形成等内容。
他们应该了解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不同地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2. 地理思维的培养地理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地理有关的问题,并能够运用地理概念和地理信息来解释现象。
他们应该具备观察地理现象、理解地理过程和预测地理变化的能力。
3. 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生应该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工具来获取、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
他们应该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来研究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地理学关注地球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学生应该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并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为构建可持续的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5. 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学涉及实地考察、地图阅读和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
学生应该通过参观实地、使用地图和分析数据等方式来培养实践能力。
他们应该学会从实践中获取地理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他们所处的地球环境。
这不仅对于他们个人的发展有利,也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
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科.网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1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前 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1.本文概述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地理的核心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地理核心能力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本文首先概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和地理价值四个方面。
随后,文章分析了这些核心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中。
本文还探讨了在评价和评估中如何评价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
本文提出了中学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能力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旨在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地理核心竞争力概述地理空间的概念是指个人对地理现象、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知。
它是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框架。
具体而言,它包括:空间定位能力:能够准确识别和表达地理位置,理解经纬度、地图投影、比例尺等基本地图语言,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查询和分析空间数据。
空间格局认知:能够分析地理要素在空间中的分布特征、格局和成因,了解区域分化、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的规律。
空间联系和过程分析:能够洞察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如扩散、迁移、叠加,以及这些过程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强调在特定的空间尺度上对某一区域的自然特征、文化现象、发展条件和挑战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评价。
主要包括:区域特征识别:识别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类地理特征(人口、经济、文化、城市、交通等)及其内在联系。
区域异同比较:比较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了解区域分化规律、区域类型分类及其在全球、国家、地方等多个尺度上的表现。
区域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关注区域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挑战,评估区域发展的优势、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探索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路径。
地理实用性是指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观测、调查、实验、模拟和规划等各种实践活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4月5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结构 4(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四、课程内容7(一)必修课程7(二)选修Ⅰ课程10(三)选修Ⅱ课程15五、学业质量标准 (28)(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8)(二)水平说明 (34)六、实施建议34(一)教学与评价建议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51(三)教科书编写建议58(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6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于2020年5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该课程标准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有:
1. 课程性质: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综合性和区域性。
2. 课程基本理念:包括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以及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3. 课程设计思路:从内容选取、课程结构、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4.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5. 课程内容: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别介绍了各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和要求。
6. 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此外,该课程标准还针对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4月5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结构 (4)(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四、课程内容 (7)(一)必修课程 (7)(二)选修Ⅰ课程 (10)(三)选修Ⅱ课程 (15)五、学业质量标准 (28)(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8)(二)水平说明 (34)六、实施建议 (34)(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51)(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58)(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6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
新课标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最新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本理念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学科%网4.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
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4月5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结构 4(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四、课程内容7(一)必修课程7(二)选修Ⅰ课程10(三)选修Ⅱ课程15五、学业质量标准,,,,,,,,,,,,,,,,,,,,,,,,,,28 (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8 (二)水平说明,,,,,,,,,,,,,,,,,,,,,,,,,34 六、实施建议34(一)教学与评价建议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51(三)教科书编写建议58(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64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6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
核心素养是地理课程应理解、履行任务和完成角色的结合体,形成了普通高中地理教育意义面上的一致性和基本导向。
这种理念极大地拓宽了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覆盖范围,有力推动了地理课程改革的实施。
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把地理课程教育的宗旨定位为了培养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构建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它关注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实践能力、多元文化⼦缆、健康⼦活、经济创新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等多重能力。
有效地将这些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
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把握自身发展的趋势。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勇于用和谐的思维去破解地理问题,用眼睛和思考去观察客观事物,提升自身知识认知水平,不断发现自身新的可能性。
此外,地理课程标准还强调以实践驱动学习的重要性,要丰富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注重教师引导和评价学生自主探究和具体实践的结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
课堂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要反映现实社会的需求,让学生学会如何实现问题的有效研究,让它们熟悉和理解社会现实,建立对世界、社会有正确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视环境教育则是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一点,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认识,让学生对自然环境情况有客观的认识,以及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人类活动的复杂性。
环境教育要坚持整体性,结合实际,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交叉渗透,融合学理论以及实际应用,做到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仅拓宽了对学生培养的内容范围,倡导教师以学生为核心,重视学生全面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倡导科学、实践、实践驱动的教学,还重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