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全新教程同步测验第2单元综合检测唐诗宋词
- 格式:doc
- 大小:86.71 KB
- 文档页数:10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回眸.(móu)鼙.鼓(pí) 蒹葭.(xiá)城阙.(què)
B.玉簪.(zān) 马嵬.(wéi) 凝睇.(tì) 迤逦.(lǐ)
C.钗擘.(bò) 跻.攀(jī) 衰鬓.(bìn) 征铎.(duó)
D.烂柯.(kě) 穴窅.(yǎo) 枳.花(zhǐ) 凫.雁(fǔ)
解析:选C。
A项,“葭”应读jiā;B项,“睇”应读dì;D项,“柯”应读kē,“凫”应读f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春霄闲瑕弊政征铎
B.骚头花钿杜陵帘暮
C.寥落苍海侧畔沾襟
D.霓裳迢递金鳞粉黛
解析:选D。
A项,霄—宵,瑕—暇;B项,骚—搔,暮—幕;C项,苍—沧。
3.(2011年高考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
专家_____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__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提出产生适合B.提出引发合适
C.提醒产生合适D.提醒引发适合
解析:选C。
“提醒”不仅是“提出”,还有“促使注意”之义,与后文座椅带来的身体毛病相照应。
“引发”意为“引起,触发”,与“疲劳感”不搭配。
“适合”是动词,与中心词“高度”不搭配,“合适”是形容词,与中心词“高度”搭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张之才一见自己的父亲受了这样大的委屈,忍俊不禁
....,拿起菜刀追出门去,要和渔霸算账。
B.“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但该
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
....的事实。
C.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
....,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D.晴朗的夏夜,躺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望着天上恒河沙数
....般的星星,惬意极了。
解析:选D。
A项,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B项,不容置喙: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
C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D项,恒河沙数: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
5.(2011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C.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D.因为有了幽默感,他们更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即便表达了反对意见,别人也不会反感。
解析:选D。
A.“需求”成为“重要市场”,主语宾语搭配不当。
B.赘余,“愈发”与“弥”重复。
C.主语不一致,上句主语为“每一个中国人”,下句为“中国的饺子”。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是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祐坊而改称宝祐桥。
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
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讼纷纭
....。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到“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
如金赵秉文《暮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
”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①过。
”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
”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未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
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
他们把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
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的“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
清潘衍桐《两浙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
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
”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
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
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
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
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
张祜的诗句中写作“断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
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镠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
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6.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蟹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解析:选B。
原文中说“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主要功能应该有两种。
7.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解析:选D。
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
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镠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几个句子。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 .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C .第三段列举了赵秉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D .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
解析:选B 。
注意原文第二段“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根本原因应该是“因‘断桥’不断”。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
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有加.
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
,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
为君亦犹是也。
”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
齐,必杀之。
”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
夷吾事君无二心。
”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
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不然,无及也。
”
公乃使鲍叔行成。
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鲁人为杀公子纠。
又曰:“管仲,雠②也,请受而甘心焉。
”鲁君许诺。
施伯谓鲁侯曰:“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
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
君何不杀而.
授之其尸?”鲁君曰:“诺。
”将杀管仲。
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
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
也。
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③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
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②雠:同“仇”。
③柙:木笼。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有加.
惠于其臣 加:增加 B .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 .君若宥.
而反之 宥:宽恕 D .是君与寡君之贼比.
也 比:并列 解析:选A 。
加:施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
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 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
秦 D.⎩⎪⎨⎪⎧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解析:选D 。
A 项,表转折,却/副词,才;B 项,代词,代指管仲/代词,那;C 项,介词,到/介词,跟;D 项,都是承接连词,连接两种行为。
11.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解析:选A 。
②是谈齐桓公治国;④表现管仲的忠诚;⑥写其才能之高,影响之大。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 .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 .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 .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解析:选C 。
从文中看不出鲁国要任用管仲,施伯只是劝说鲁侯杀死管仲,以免管仲为齐所用,于鲁不利。
鲍叔牙要迎回管仲是为了齐国的强盛,同时担心管仲在鲁国最终因不接受任用而被杀掉。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臣,自指,我;其……乎,表揣测语气。
(2)彼,他;不吾予,宾语前置句式。
(3)“不杀”的宾语是管仲;柙,用木笼装着。
答案:(1)如果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那不是我能做到的,那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将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
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
您又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
如果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爱护百姓,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超越权力,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
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仲,就是人民的衣食父母。
治理天下,怎么能抛弃不用人民的衣食父母呢?”齐桓公说:“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我)因此差点丧命,现在却重用他,可能吗?”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对您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您派人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国有智谋的大臣。
他知道我将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
”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君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鲁国国君一定会答应给我们了。
况且施伯了解管仲的才能,一定会把鲁国的执政大权交给管仲。
管仲如果接受,那么鲁国就会强大,齐国就弱小了。
管仲不接受,他就知道管仲要返回齐国,一定会杀了管仲。
”齐桓公说:“那么管仲接受鲁国的执政权吗?”鲍叔牙说:“管仲一定不接受。
管仲侍奉国君没有二心。
”桓公说:“他对我也这样吗?”鲍叔牙回答说:“他不是为了您,他是为了先君和国家。
您如果想使国家安定,就赶快请他回国,不然,就来不及了。
”
齐桓公就派鲍叔牙到鲁国。
鲍叔牙说:“公子纠,是桓公亲兄弟,请您杀了他。
”鲁侯杀了公子纠。
鲍叔牙又说,“管仲,是我们国君的仇人,一定要得到他才满足。
”鲁侯答应了鲍叔牙的请求。
施伯对国君说:“不要给。
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
他在楚国那么楚国就称霸天下,他在晋国那么晋国就称霸天下,他在狄国那么狄国就称霸天下。
现在齐国请求得到他,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
为什么不把他杀了将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君回答说:“好吧!”鲁君接受了施伯的建议,准备杀管仲,鲍叔牙(向鲁侯)请求说:“在齐国杀了他,他是为齐国殉节;在鲁国杀了他,他是为鲁国殉节。
我们的国君愿意活着得到他,在群臣面前杀死他,在国内示众。
若不活着得到他,您就跟我们国君的仇敌一样了。
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不能接受您的这一命令。
”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14.(201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
静寂的深山里。
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知汝远来应有意,__________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向前敲瘦骨,________________。
(李贺《马诗(其四)》)
(2)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3)天意怜幽草,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晚晴》)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鸡升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1)好收吾骨瘴江边犹自带铜声(2)沉舟侧畔千帆过绝胜烟柳满皇都(3)人间重晚晴谁家新燕啄春泥(4)溪云初起日沉阁人迹板桥霜
五、(12分)
16.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语句,使它完整连贯。
(3分)
唐代的贾岛一向以苦吟诗人闻名于世,人们就会自然地想到那个有关他的“推敲”的典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应在“人们”前面加上“一说起他的苦吟”一句,以便前后文之间更加连贯。
17.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不超过25个字)(4分)
目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12个附件和45个专题研究报告已全部完成,并通过专家审查,总体规划报告即将上报国务院。
但工程沿线的水污染情况引人关注:在输水干线规划区,骆马湖以南氨氮超标,以北至东平湖水质多为四类、五类和劣五类;黄河以北全部为劣五类。
因此有关专家提出,水污染防治效果将成为决定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南水北调规划通过专家审查,防治水污染成为工程关键。
18.(2011年高考山东卷)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重新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部分。
不得改变原意。
不超过80个字。
(5分) 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
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
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语言得体的考查,要求将书面语言转换为以口语为主的儿童语言。
转换时要准确把握儿童语言的特点,文字既要口语化,浅显易懂,又要生动有趣。
答案:(示例)一条小溪哗哗啦啦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
溪边坐着一位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精神啦!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家家有明月清风
林清玄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
在炎热的天气里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受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个居住在这城市里的陌生人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那细致的用心是颇能体会到的。
在烟尘滚滚的尘世,人人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几乎到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一点点时间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难约集。
但是当我在喝“奉水”的时候,想到有人在这上面花了时间与心思,牺牲自己的力气,就觉得在忙碌转动的世界,仍然有从容活着的人。
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会看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
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子的清香。
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很久没有看见“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区看到“奉水”时竟徘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乡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温热。
山道边一杯微不足道的凉水,使我在爬山的路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觉不是那么寂寞了。
到了山顶,没想到平台上也有一个完全相同的钢桶,这时写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两个塑胶杯,一黄一蓝,我倒了一杯喝,发现茶是滚热的。
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
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
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声一样。
同样,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心灵充满诗情画意、逍遥,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变成对一切事物无感。
我们在股票号子里看见许多瞪着看板的眼睛,那曾经是看云、看山、看水的眼睛;我们看签六合彩的双手,那曾经是写过情书与诗歌的手;我们看为钱财烦恼奔波的那双脚,那曾经是在海边与原野散过步的脚。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竟看起来仍然与二十年前无异,可是在本质上,有时中夜照镜,已经完全看不出它们的联结,那理想主义的、追求完美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光彩的我。
究竟何在呢?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皆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很能表达一般人在时空中流转的变化,从“书画琴棋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的心灵必然是经过了一番极大的动荡与革命的,只是凡人常不自觉自省,任庸俗转动罢了。
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一是“有情”。
这两种品质是大国民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因此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见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会家把社会分为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老年社会,青年社会有的是“热情”,老年社会有的是“从容”。
我们正好是中年社会,有的是“务实”,务实不是不好,但若没有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有情的怀抱,务实到最后正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牺牲了书画琴棋诗酒花。
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不曾被贫苦生活昧却,乡间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
记得我的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活着,要像个人!”当时我不懂这句话的含意,现在才算比较了解其中的玄机。
人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源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
人的富有实则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家家都有明月清风,失去了明月清风才是最可悲的!
下山的时候,我想,让我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以及一直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让我永远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在热闹中得到清凉的人。
19.文章开头提到台北近郊“奉水(茶)”一事,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文章开头的文字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此题考查的就是这一作用。
答题时既要考虑本段所写内容,也要考虑下文所写内容,把前后内容结合起来理解就可以正确作答了。
答案:引出下文的回忆与议论,让“我”感到人情的温热,也让“我”意识到忙碌的社会中依然有从容的人存在。
20.为什么说“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看这句话的位置。
这句话在第九段的末尾,是由前面的话引出的。
“彻底务实”就意味着没有青年社会的热情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