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市政复习知识点

现代市政复习知识点

现代市政复习知识点
现代市政复习知识点

现代市政学

一、填空题或选择题

1、1688年英国革命是近代市政发展的开端。

2、1909年晚晴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3、1911年,江苏省临时参议会制定了《江苏暂行市乡制》。

4、1954我国又颁布《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5、1982年,我国决定在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地区制度,实行地市合并,采取市领

导县体制。

6、市政的内涵:

(1)市政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

(2)市政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公共政策;

(3)市政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公共利益;

(4)市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7、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1912年设“市政厅”,1925年设“市”,拉开

了中国设市城市(建设市)设置和发展的序幕。

8、(1)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特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100万之间的城市。

中等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万~50万之间的城市。

小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20万以下的城市。

(2)2010年新的划分标准:

50万以下小城市

50---100万中等城市

100---300万大城市

300—1000万特大城市

1000万以上巨型城市

9、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

(1)市长——议会制

(2)议会——市长制

(3)市议会制

(4)市委员会制

(5)市经理制

10、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经历了以单位制为主到以街居制为主再向社区制转变

的历史过程。

11、在规划实践中,我国古代城市布局经历了从里坊制到街巷制的转变。

12、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S.Y.马塔提出了“带形城市”理论。

13、1902年,英国记者霍华德修订并再版了《明日的花园城市》一书,提出了

“田园城市”的理论。

14、1922年,英国伦敦规划委员会总顾问昂温受“田园城市”理论的启示,提

出了“卫星城市”理论。

15、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于1942年出版了《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未来》一书,

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

16、1929年,美国规划师佩里首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

17、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18、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帕鲁提出了“增长极核”理论。

19、城市规划的理论思潮:

理想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

20、2006年建设部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1、2007年10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

日实施。

22、1996年,上海市成立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

1997年8月,杭州市成立了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

23、1957年,法国学者戈特曼首创“大城市群”理论。

二、名词解释

1、市政学

市政学是研究城市公共权力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市政主体对市政客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涉及到谁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问题。

2、城市群

城市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各类不同规模的城市依托交通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3、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是指城市道路[地面,地下,高架桥,水道,索道]系统间的公众出行和客货运输。

4、城市交通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是城市政府为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市民生产和生活提供良好服务,综合利用各种手段,组织城市人与物的运输活动。管理的主体是公安部门。

5、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在城市政府领导下,行政主管部门依靠专职队伍和社会力量,依法对道路、公共场所、垃圾、各单位和家庭等方面的卫生状况进行管理,为城市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整洁、文明的环境。

6、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以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综合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7、城市文化管理

城市文化管理是城市政府依据国家方针,政策,法规,对城市各项文化事业实行规划,组织,调控,引导和监督的一种行政行为。

8、经济适用房

已列入国家计划由政府组织房地产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

9、城市社区管理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城市政府及职能部门指导下对社区内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活动。

10、城市企业结构

城市的企业结构是指企业技术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

规模结构[大,中,小企业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技术结构[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关系]。

三、简答或论述题

1、什么是市政及其特征

市政——是指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的领导下,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其执行机关即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市辖区域范围内实现其各项职能与目标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

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了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历史性。

市政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

(3)整体性。

市政以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4)综合性。

市政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等特点,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5)动态性。

市政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的特点是:

①灵敏。②相关性强。③民主程度高。

2、市政管理手段现代化

(1)行政管理科学化

机构设置科学化;管理过程科学化;方法手段科学化

(2)是市政管理民主化

政务公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生活制度化(3)市政管理法制化

加强立法工作,依法行政,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提高城市市民自觉守法

3、城市化及其发展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化是指城市的居民占整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中的比重增加的过程;广义的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扩散过程[价值观,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域扩散]。——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后续动力

(4)市场化是城市化的作用机制

(5)制度性安排是城市化的现实支撑

4、什么是城市功能、如何划分

——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所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城市功能类型

(1)共同功能:所有的城市都具备的功能。是城市的共性

(2)主导功能:是指城市诸功能中起主导作用的功能

(3)特殊功能:是指某个城市所特有的功能,它表明城市的个性

(4)综合功能:是指城市同时具有多种主导功能,每个功能都起作用。

5、公民参与的意义

——对城市公民的意义

(1)维护自己的公民的权益;

(2)提高自己的素质;

(3)对管理体系和运作过程形成清晰的认识。

——对城市社会发展的意义

(1)改变国家处于强势支配的地位;

(2)增强社会自我治理能力;

(3)平衡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4)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对于城市政府治理的意义;

(1)有助于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

(2)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质量的提高和政策的高效执行;

(3)有助于促进城市管理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6、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意义

(1)有利于降低成本

(2)有利于减少执法混乱

(3)有利于明确职责,营造整洁的市容环境

7、什么是市政执行及其内容

——市政执行

主要是指城市人民政府的职务行为,是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

行市政决策的过程。

——内容

(1)市政执行准备阶段[制定方案,组织,思想动员,准备物资,经费]

(2)市政执行具体实施[发动宣传,手段选择: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市场化]

(3)市政执行的沟通、协调与控制

沟通[正式和非正式]协调[平衡和理顺]

(4)政策调整

政策补充,政策修改,政策更新,政策终止

(5)政策评估

检查:他查自查。

考核:区分优劣,提出依据

总结: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提出办法

8、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城市分区规划的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

(1)城市性质

(2)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

(3)布置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4)确定基础设施布局

(5)制定河湖规划

(6)制定园林规划

(7)规定城市环保规划

(8)安排人防工程和防震抗震规划

(9)城市古文化保护规划

(10)明确旧城改造规划

(11)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12)编制产业布局和各项专业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

(1)规定土地使用性质

(2)安排市区,居住区公共设施分布

(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红线位置,广场,停车场位置

(4)确定绿地,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面的保护范围

(5)确定给排水管线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和工程设施的用地范围

9、城市基础设施及其种类、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在和发展的各穜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

——基础设施的种类:

(1)能源设施

(2)供、排水设施

(3)交通设施

(4)邮电通讯设施

(5)环保设施

(6)防灾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作用:

(1)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3)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一个减少污染的环境

(4)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

(5)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0、什么是城市交通管理及其交通发展思路

——城市交通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是城市政府为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市民生产和生活提供良好服务,综合利用各种手段,组织城市人与物的运输活动。

——城市交通管理发展思路

(1)做好城市交通运输的宏观全面综合规划

(2)由注重交通供给向重视交通需求转变

(3)实行公交优先战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

(4)改革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发展城市交通

(5)实行现代化交通管理手段和设备,提高城市交通的管理水平

(6)建立健全城市交通法规,建立完备的城市交通监管体系

11、什么是城市环境及其特征

——城市环境

是与人类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相互作用、由动物、植物、微生物、水、土壤、大气、阳光等组成的自然环境和由建筑物、构筑物等组成的人工环境的复合体。——城市环境的基本特征:

(1)人工环境的扩大和自然环境的后退

(2)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被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使他们的物理和化学性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

(3)自然环境对城市居民的积极作用有所削减,而消极作用正在扩大

12、什么是城市环境污染、特征、种类

——城市环境污染,

是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遗留在自然界,并导致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异变,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的身体、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城市环境污染的特征:

(1)污染内容全面性

(2)污染范围广泛性

(3)污染时间长期性

(4)污染危害严重性

——城市环境污染的种类:

(1)空气污染

(2)水域污染

(3)固体废物污染

(4)噪声污染

(5)土壤污染

13、城市灾害管理具体内容

(1)城市自然灾害

水旱、气象、地震、生物、海洋、森林、草原、暴风雪

(2)城市事故灾害

单位的安全、交通运输、环境、公共设施

(3)城市公共卫生灾害

鼠疫、疯牛病、狂犬病、口蹄疫、出血热、禽流感

(4)城市社会安全灾害

恐怖、经济安全、涉外突发

14、城市市容管理及其内容

——城市市容管理

是城市政府的市容行政主管部门依靠市容监察队伍和社会参与,依法对城市的建筑物外貌、景观灯光、户外广告设置和生产运输等的症结、规范进行管理。——市容管理内容;

(1)个人和单位保持清洁,美观

(2)城市户外宣传设施内容要健康美观

(3)城市工程施工现场保持清洁

(4)街道两旁和公共场所不得堆放物料搭建建筑物

(5)建设临街绿色景观

(6)交通工具保持外形完好整洁

15、城市卫生管理及其具体业务管理

——城市卫生管理

城市卫生管理是城市政府及其职能机构,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手段协调卫生系统各要素,以达到卫生工作目标的活动过程。

——具体业务管理内容:

(1)医事管理;(2)卫生防疫管理;(3)药政管理;(4)妇幼卫生管理

16、城市文化管理及其内容

——城市文化管理:

城市政府依据国家方针,政策,法规,对城市各项文化事业实行规划,组织,调控,引导和监督的一种行政行为。

——城市文化管理的内容

(1)制定文化发展战略,

(2)对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和指导,

(3)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4)文化市场的监控与管理

中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小说阅读(一)之情节类型题 目标: (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 (2)掌握5种记叙顺序 (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小说情节的概括 (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三)小说的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四)小说情节作用 开头 1.一般开头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2.开头设疑 (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开头写景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3)烘托人物心情

高级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总结.doc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总结 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总结 1、说明文(A、准确把握说明中心B、理清说明的顺序[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C、分析说明的方法[a 下定义说明b举例说明c引用说明d分类说明e图表说明f数字说明g比较说明]) 2、议论文(A、把握论点B、分析论点展开的过程C、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1)、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2)、本论的结构:a总分式b 并列式c递进式e对照式(3)、分析论证方法:a理证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反正法、归谬法、引申论证法) 3、散文(①、散文的种类:A、写人记事散文B、写景抒情散文C、托物言志散文D、寓理于事的散文②线索:物、事、人、情、时、地[明线和暗线,单线和复线]) 4、表达方式(记叙、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描写;环境(自然与社会)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色彩声音味道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与细描、概括描写与细节描写]、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事抒情、寓理于事]、议论、说明) 5、表现手法(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照应、赋陈、比兴、用典、渲染、象征、联想、想象、衬托、烘托) 6、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隐含义。(修辞型、指代型、概括型) 7、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解释含义、分析表达效果) 8、重要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重要的句子通常是

指:①表明文章主旨或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②内涵比较丰富,表达比较形象或比较含蓄的句子;③表现记叙线索和作品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④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语句。(考含义重在解释,考作用要从内容与结构上来回答,要特别注意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的作用) 9、整体阅读,圈画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结构脉落(要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选择题要明确范围,认真筛选,仔细比对、慎重下手 10、读写结合题:(知识梳理型、措施建议型、鉴赏评价型、是非评价型、列举印证型、联想(感悟)仿写型、图画评述型) 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 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1、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2、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3、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二、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1、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及解题方法归纳

初中语文考点及解题方法归纳 基础方法 一、解答阅读题的一般环节和步骤: 1、看标题。(大致了解文章文体) 2、看题目; 3、看文章。①边看边归纳各段或各部分的大意,理解文章的思路、情感;②划出有助于回答题目的词、短语或句子; 4、简单归纳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5、再看题,明确有几点要求; 6、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在文中的范围; 7、在确定的范围内细细筛选提取或概括符合题目要求的要点; 8、将要点连缀成答案。(用数字序号明确标出要点) 二、整体感知的内容 1.理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2.明确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 3.判断文体、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 三、审题、确定答案范围的方法 1、切分题干,明确题目有几点要求。 2、在文中找出与题干相照应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寻求答案。 3、答案不在前面就在后面,既不在前面也不在后面,就在句子本身。 四、题干中,一些短语的暗示作用 1.“结合全文”,指答案分布不在一处,常常有2处以上,经常是一段或几段一个要点,需一段一段地阅读,归纳要点; 2.“在第x段中”,指答案需在相应的段落中一句一句地阅读,提取要点; 3.“结合上下文”,指答案在上下文中。 4.“结合材料作答”,指形成的答案里,要有链接材料里筛选的要点,提取的词语。 5.“举具体事例证明xx观点(道理)”,指举的事例要有具体的人名、取得的成就,用词要和观点(道理)相照应。 五、解答阅读题的2个注意点 1、阅读理解是指弄明白作者的思想、态度、情感等,除有特殊要求的外,一般要先抛开自己的观点解读,不可以自己的想法代替作者的思想。 2、回答问题应用平实性的语言明确表达意思,不可用修辞、象征等方法含蓄表达。(题目有要求的除外) 文学类作品题型及解法: 一、品味词语的方法 1、明确手法①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②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等。 ③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④词语——色彩词、动作词、叠音词等 2、根据词语的基本义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通过增、删、换、移等方法思考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表意) 4、体味作者蕴含在词里的情感(人物描写要通过动作、神态等领会人物的心理)。(表情) 二、理解句子的方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基础知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弓I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十^一、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十二.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三、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说明文分类: 1、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十八、说明文结构::“总(概说)一一分(具体)”式、“总一一分一一总”式、“分一—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十九、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十六、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 二十、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二十二、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四、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的考点: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 和内涵。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文章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2、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环境描写作用: ⑴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 性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 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现代市政复习知识点

现代市政学 一、填空题或选择题 1、1688年英国革命是近代市政发展的开端。 2、1909年晚晴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3、1911年,江苏省临时参议会制定了《江苏暂行市乡制》。 4、1954我国又颁布《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5、1982年,我国决定在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地区制度,实行地市合并,采取市领 导县体制。 6、市政的内涵: (1)市政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 (2)市政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公共政策; (3)市政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公共利益; (4)市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7、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1912年设“市政厅”,1925年设“市”,拉开 了中国设市城市(建设市)设置和发展的序幕。 8、(1)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特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100万之间的城市。 中等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万~50万之间的城市。 小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20万以下的城市。 (2)2010年新的划分标准: 50万以下小城市 50---100万中等城市 100---300万大城市 300—1000万特大城市 1000万以上巨型城市 9、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 (1)市长——议会制 (2)议会——市长制 (3)市议会制 (4)市委员会制 (5)市经理制 10、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经历了以单位制为主到以街居制为主再向社区制转变 的历史过程。 11、在规划实践中,我国古代城市布局经历了从里坊制到街巷制的转变。 12、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S.Y.马塔提出了“带形城市”理论。 13、1902年,英国记者霍华德修订并再版了《明日的花园城市》一书,提出了 “田园城市”的理论。 14、1922年,英国伦敦规划委员会总顾问昂温受“田园城市”理论的启示,提 出了“卫星城市”理论。 15、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于1942年出版了《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未来》一书, 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

初中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 ★小说阅读(一)之情节类型题 目标: (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 (2)掌握5种记叙顺序 (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小说情节的概括 (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三)小说的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四)小说情节作用 开头 1. 一般开头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2. 开头设疑 (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 开头写景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及答题格式归类(一)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

现代市政学复习资料

现代市政学 1.市政的含义:指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2.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2)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3)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4))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它更是一个有序的动态过程 (5)双重性,市政要力求将国家整体利益和本市局部利益协调一致,其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 3.现代市政发展的趋势: (1.)市政问题复杂化(2)市政职能的变化 (3)政府的角色改变(4)市政管理手段现代化 4.城市的发展阶段:(1)原始城市阶段(2)封建城市阶段 (3)近代城市阶(4)现代城市阶段 5.城市的含义:城市是指那些人口集中稠密,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人口为主,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的区域,属于社会、经 济、地理概念。 6.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 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 形态上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 意识上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 化的根本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4.) 市场化是城市化的作用机制(5).制度性安排是城市化的 现实支撑 8.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在发展动力上,采取以政策型调控为主,工业化带动为主的机制 (2).在发展模式上,出现“乡村城镇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双重模式(3.)在发展形态上,出现了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移的半城市化现象 (4.)在发展布局上,出现城市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 9.城乡一体化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城乡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等内容。 10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则: (1 )坚持与产业升级同步提高、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原则 (2 )坚持市场调节为主,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的原则 (3).注重城市化内涵发展、坚持提高竞争力的原则 (4).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适宜人居的绿色城市化原则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高考阅读 2013-09-10 2315 5d56b7b40102eada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考纲分析 考纲要求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写作思路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4.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 5.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6. 思考探究 考两种思维分析综合 分析、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分析必须以综合为指导。 ①要分析每一个要素,②要抓住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③要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应考策略 两个准备细读文本、筛选信息

1.确定筛选范围。 2.借助信息标志。(如关联词语、表顺序的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两个法宝知人论世、披文入情 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学作品以情为本,因而阅读鉴赏要“披文以入情”,即探究文章表现什么情,怎样表现情,效果如何? 三个原则整体原则、客观原则、深入原则 1、前后勾联,立足整体。 2、回归文本,实事求是。3、表里参验,由浅入深(思想情感,表达效果)。 三种题型词句题、内容题、技巧题 题型一分析文章词句(前后勾联,表里参验) 一前后勾联(分析语境) 一、分析句子语境(即句子结构及成分间的关系)二、分析段落语境三、分析全篇语境 二表里参验(由浅入深) 一、由浅到深。二、由局部到整体。三、由确认手法到分析效果 题型二概括文章内容(细读文本、客观全面) 理解文章的过程实际上是分析结构——掌握内容——洞悉思想——体会情感的渐次深入的过程。因此对文章内容的迅速把握应该以分析文章结构为前提和基础。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步,逐段细读,概括段意。方法①、寻找中心句。②、根据关键词语归纳。③、自己概括。 第二步,前后勾联,理清思路。方法借助结构标志信息。(标题、过渡段、承递性词语、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 概括中心的两种方法①摘取原文,稍作修改。②综合归纳,求同存异。 几种错误①以偏概全。②主次不分。③自以为是。 附分析观点态度 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如抓住一些议论性或抒情性关键语句。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通篇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是最基本的要求。 题型三分析写作技巧(披文入情,分析效果) 一、两种常考文体 1、散文抓住形与神、情与景、托物与言志的关系,以思想情感的抒发为中心。 2、小说抓住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 二、六种考察角度 (1)从材料组织上看,要注意材料是否典型,详略是否得当,使用哪种顺序,有无线索贯穿。 (2)从结构方式上看,要注意开合、伏应、过渡、波澜、完整五个方面的问题。 (3)从形象塑造上看,要注意情节的安排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场面、正面、侧面等。 (4)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的相互为用。(5)从表现手法上看,要注意常见的手法。(联想、想象;烘托、渲染;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6)从语言风格上看,要注意语言特色、修辞手法。 三、答案要求

现代市政学复习资料(2015-2016)

市政学复习资料 1、随着市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城市管理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其发展的依据是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市政的科学管理又取决于市政的管理科学,这就是市政学,它也因此被称为城市现代化的“金钥匙”。P10 2、市政学:研究城市公共权力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P10 3、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者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城市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种集合体称为城市群。P38 4、市政职能:是指狭义上的城市政府即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P68 5、市政职能的主要特征P68 (1)从历史变迁来看,市政职能具有动态性和扩张性 (2)从职能内容和实现方式来看,市政职能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3)从城市地位表现来看,市政职能具有双重性和差异性 (4)从城市发展的要求来看,市政职能具有规范性和服务性 6、市政体制内涵的具体理解P81 (1)市政体制的核心是权责配置问题。 (2)市政体制的特点:差异性、多样性、动态性。 (3)市政体制的基本要求:市政体制是处理和规范城市内外各种关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表现形式,法制化是市政体制的基本要求,是市政体制走向规范和成熟的标志。 7、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P85 (1)多数城市不辖区县,市县分离,建制性质单一 (2)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地位,普遍拥有自治权力 (3)市政体制类型多样,形式灵活 (4)城市官员一般有市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5)大量利益集团和非营利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参与作用 8、我国市政体制的特点P91 (1)城乡合治,建制性质双重 (2)不同建制,行政地位不一 (3)组织设置,结构形式同一 (4)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方案一基础知识辨识

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方案一:基础辨识能力 学生姓名:时间:年月日【常见考点】 基础辨识能力指的是在现代文阅读中对各文体基础知识的识别能力。具体来说,指能辨识各种文体,能判别各文体的组成要素,能分辨各文体中的表达方式,能指出各文体的结构或顺序,能判断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等等。 在中考阅读题中,考查“基础辨识能力”的考点主要有: 1.指出记叙文中记叙的人称、顺序、线索和要素等。 2.辨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 3.判别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辨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和环境等。 5.识别特殊体裁(如新闻)的结构。 6.辨别文中的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7.判断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 【答题点拨】 解答基础辨识题首先要夯实基础,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知识,然后在阅读训练中掌握答题的技巧。 比如,辨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就是一个难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 1.看说明的内容。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形态、结构,多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用时间顺序;其他则多用逻辑顺序。 2.看说明的对象。说明某事物多用时间、空间顺序,说明事理则多用逻辑顺序。 3.看标志词、过渡词。如果文段有表时间、空间的词语,则多为时间、空间顺序;如果文段有“为什么、首先、所以”等推理性的词语,则多为逻辑顺序。辨识议论文的论点是议论文阅读的关键,答题时先要看文题,以得到启发和指引;再看文段,确定提出观点的段落;最后抓住概括性的句子即可。小说的阅读重点是对主要人物的辨识,判断的依据不应该是描写人物的笔墨有多少,而应该看小说的主题、作者的意图靠谁来表达。 【单项训练】 (一)海底“黑烟囱” ①1979年,美国的“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在东太平洋海底熔岩上,发现的350摄氏度的含矿热液以每秒几米的速度喷出。矿液刚喷出时为澄清溶液,与周围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变为“黑烟”,形成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 小说阅读(一)之情节类型题 目标: (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 (2)掌握5种记叙顺序 (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小说情节的概括 (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 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 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 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三)小说的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 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 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

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 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 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 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 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 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 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 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四)小说情节作用 开头 1. 一般开头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2. 开头设疑 (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 开头写景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心情 结尾

最新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点

说明文的阅读 1、种类(两类):、。 2、说明方法(10种):、、、、、、、、、。 3、说明顺序(三种):、、。 4、逻辑顺序(7种):、、、、、、、。 5、说明语言(大前提二方式):;、。 记叙文的阅读 1、记叙的六要素:、、、、、。 2、记叙顺序(三种):、、。 3、常用的表达方式(5种):、、、、。 4、常用的修辞方法(8种):、、、、、、、。 5、人物描写方法(5种):、、、、。 6、描写角度(2种):、; 感觉角度(5种):、、、、。 7、景物描写的作用(6

点):、、、 、、。 8、常用的表现手法(10种):、、、、、、、、、。 9、小说的三要素:、、。 10、故事情节的四部分:、、、。 1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文首:、、、、、。 文中:、、。 文末:、、、。 议论文的阅读 1、三要素、、。 2、什么叫论点及其要求。 3、什么叫论据及其形式。 4、什么叫论证。

5、常用的论证方法(4种)、、、。 6、最基本的结构(两种)、。 7、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的阅读 1、种类(两类):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2、说明方法(10种):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作引用、配图表。 3、说明顺序(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逻辑顺序(7种):原因和结果、概括和具体、主要和次要、整体和局部、现象和本质、一般和特殊、具体和抽象等。 5、说明语言(大前提二方式):准确;平实、生动。 记叙文的阅读 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3、常用的表达方式(5种):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4、常用的修辞方法(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5、人物描写方法(5种):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现代市政学

现代市政学 1.市政p4:是指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2.市政的特征:P5 ○1政治性。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机关,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3综合性。市政是一种中和性很强的管理活动。○4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它是一个有序的动态过程。○5双重性。城市的行政建制是整个国家行政层级中的具体环节。既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保证政令统一,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和实施辖区内的方针政策,维护本市的正当利益,代表或反映市民利益。 3.城市的含义:P19 从广义的层次来说,在不严密的情况下,城市可以理解为乡村以外的一切大型聚落,是指那些人口稠密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某一个层级的中心地位的地理区域。从市政学的角度看(狭义),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市区域才成为城市。 4.城市的特征:P19 ①城市要素的高度聚集性②城市运行的复杂性③城市系统的开放行 ④城市文化构成的异质性⑤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5.城市化:P25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6.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P31 1)在发展动力上,采取以政策型调控为主,工业化带动为辅的机制 2)在发展模式上,出现“乡村城镇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双重模式 3)在发展形态上,出现了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移的半城市化现象 4)在发展布局上,出现城市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 7.城市的行政级别(依据城市的行政地位、城市的类别划分):P42 ①直辖市②副省级市③地级市④县级市⑤特别行政区 直辖市:直辖市是同省平级的行政单位,受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管辖。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副省级市:副省级市是在不改变省辖市行政隶属关系的情况下,被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计划全部单列,直接纳入国家计划综合平衡,并在制定和执行计划、管理经济上具有相当于省一级的权限,直接参加全国性的会议的一类城市。地级市:宪法和法律上称“设区的市”,这类城市法律地位在省、县之间,隶属省、自治区领导。县级市:法律上称“不设区的市”,是与县、民族自治县相平行的城市行政区。除此之外,香港和澳门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属于特别行政。 城市文化:是指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 8.市政组织体现的特征、构成:P48 所谓市政组织体制,是指参与市政行政活动的各种组织主体,包括城市政权组织、政党组织、政治社团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等。市政主体是多元的,从存在形式看,既有个体的市民,也有集体形式的组织,这些市政主体共同构成市政体系。其中市政组织体系是市政体系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套路

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是什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文中要划线标注)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答题重点是什么;◆要答几个方面;◆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怎么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题型3:分析写作方法及作用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考生一定要理解清楚,避免“答非所问”。 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指对比、先抑后扬、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夸张等。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感悟,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知识点介绍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知识点介绍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主要掌 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 阅读技巧。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 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 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