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485.50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对外关系一、隋唐和两宋少数民族分布1.隋唐时期:(1)突厥——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
隋朝分裂为东西突厥。
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开明政策,被东突厥尊为“天可汗”。
(2)回纥——原住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改名回鹘。
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有的西迁至中亚。
(3)——活动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7世纪中叶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
(4)南诏——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
(5)吐蕃——青藏高原。
2.两宋时期:(1)辽——原居辽河上游一带。
(2)西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地区。
(3)大理——控制云南。
(4)金——原居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灭辽后,进入黄河流域;1141年宋金议和,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线以北属金。
二、少数民族杰出首领及活动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2.松赞干布:7世纪中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与唐朝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蕃关系。
3.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4.元昊:建立大夏国;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5.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和议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实行猛安谋克制。
1114年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愿望。
6.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召开的大会上,被推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流域,还不断向南进攻西夏和金。
7.努尔哈赤:他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1652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了对于明朝的攻势。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朝周边民族多,典客典属国来管。
北逐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设郡县。
汉朝设有大鸿胪,匈奴和亲又战争。
河西四郡都护府,乌桓校尉在东北。
汉朝实行屯戍制,隋唐礼部鸿胪寺。
隋朝三次到流求,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蕃和亲又会盟,边疆管理机构多。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完成国统一,差别对待行汉法。
八思巴管佛藏事,明朝提督四夷馆。
明修长城设九边,东北设都司卫所。
西南设土司自管,清朝设立理藩院。
平定漠西准噶尔,土尔扈特部回归。
册封达赖和班禅,西宁驻藏有大臣。
西南行改土归流,流官任期来管理。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外交往历史久,秦汉交往更扩大。
陆上海上丝绸路,甘英出使到大秦。
海路到达印度南,刘秀赐印给倭国。
隋派裴矩驻张掖,唐与大食有交往。
常骏出海到马来,宋朝海运更发达。
广州明州和泉州,马可波罗在元朝。
明朝维护朝贡制,闭关锁国在清朝。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1)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
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隋朝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唐以755年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a唐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民族关系和睦融洽,对外交流盛况空前,文化事业兴旺发达,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b唐朝后期:政治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
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镇割据,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唐统治瓦解。
2、经济方面:(1) 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经济曾一度繁荣,为唐的封建经济繁荣打下基础。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来我国南北以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a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积极发展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
b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也没有能使经济复苏,但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庄园经济的普遍建立则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均田制的破坏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3、民族关系方面:(1) 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还派人去西域,使我国内地与西域各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2)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巩固基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
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
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隋唐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交往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外交政策和国际交往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贸易的繁荣,为中国带来了繁荣与稳定。
隋唐时期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放和包容。
隋代初期,随着大业的统一,杨坚开始实行“文治”政策,通过修建灵渠和放宽对外贸易限制等措施来维持国家的繁荣。
隋唐时期,国内经济的繁荣和对外文化的开放,推动了出使东西方国家的外交交往。
隋朝时,唐尧僧虔诚奉行“发扬佛法,传播文化”的政策,招揽了许多东方和南方国家的僧侣来中国学习佛法或传教。
同时,隋唐政府也积极邀请外国僧人来华传播文化,为国家的人口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隋唐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也对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朝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中国将与阿拉伯、波斯、日本等国发展了贸易往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唐朝还培养了一批精通外语的翻译官员,大力推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这些外交政策的成功,为唐朝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的外交政策也以和平为基础,注重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平衡。
唐太宗时期,积极提倡和平与友好,与各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
中国的和平主义外交政策,为唐朝和隋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隋唐时期西域的安定、民族关系的稳定、周边国家的和平繁荣,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经验。
隋唐时期的外交政策所带来的国际交往,对于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艺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其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的成就,为世界文化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同时,外国艺术家和学者纷纷来到中国,学习和研究中国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总之,隋唐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交往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的开放和包容性政策,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贸易的繁荣,为中国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同时,外交政策注重和平与友好,维护了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平衡。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一)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周边民族:①东北夫余、乌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
2、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3、民族关系(边疆治理)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二)汉朝1、管理机构: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边疆治理)(1)北方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后刻铭燕然山。
(2)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屯戍政策。
(1)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移民屯田;(2)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一)隋唐1、背景: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2、中央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1)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2)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3、隋朝的民族关系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各族先后归附。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guang )进入广州,她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加强与流求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唐朝民族关系(1)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密切联系。
(2)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与吐蕃:①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②会盟: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4)与南诏: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专题三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民族关系一、史实1 横向2 纵向: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①秦汉:匈奴②隋唐:突厥,靺鞨(黑水、粟末),回纥—回鹘,吐蕃,南诏,③五代—元:契丹,党项,女真,蒙古*黑水——女真——满洲——满族二、基本内容1 民族融合⑴高潮:三次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⑵方式:①战争②中央政府政策——设机构、和亲、册封、会盟③经济文化交流加强④民族间的迁徙和杂居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⑶作用①对国家而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对少数民族而言,加快了封建化进程③对中原而言,丰富了日常生活,丰富文化内涵2 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基本认识1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2 主流:融合、统一、发展3 对战争的认识········对外关系一、基本史实二、理论总结1 交往⑴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邻友好⑵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⑶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⑷军事上:反击侵略,捍卫边疆2 对外交往的途径政治:遣使及留学生经济:经济的交流文化:以宗教为纽带军事:战争3 文化交流的条件及原因①政治: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②经济的发达③文化领先④交通便利⑤政策开明4 影响:对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扩大了中国的世界影响对世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三、闭关锁国政策1 含义:对外商限制,对中国人禁止2 时间:清初——鸦片战争前夕3 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4 根本目的:维护统治直接目的:抵御外来侵略,巩固海防5 评价:积极:捍卫了主权消极:*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区域*重要人物*对外交往经历了几个过程。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历朝疆域图,明确历朝疆域的四至,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认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几代的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通过历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
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是中国向海外各国推广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重要载体。
3、通过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从微观层面提高历史解释水平,提升宏观认识,涵养家国情怀。
了解通过创造历史情境,提出思考类型问题,培养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朝贡体制。
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民族交融、朝贡体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日中国民族关系现状——几千年来多个兄弟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交往、交融,最终形成今天的中华民族。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导入语:今天各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这种分布是历史上几千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形成的。
讲授新课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进入本节课的内容学习,在秦朝时,为什么要修筑长城,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抵御匈奴入侵。
老师就此引入蒙恬北击匈奴的事件,让学生对秦朝的民族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
老师引导分析与归纳总结:和亲可以避免战争,使两个政权得到发展。
由此得到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大体上是和平的。
最终用表格分别列出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西汉时期外交政策比较开放,促进了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设计意图: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政策,还能带领学生加强分析总结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十讲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一唐朝的民族关系1.唐与突厥(1)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建立突厥汗国,中亚各国望风归附,后分裂为东西突厥,不断向南侵扰。
(2)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______可汗。
对东突厥的降众,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政策,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允许世袭官职。
这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________。
(3)西突厥在隋唐之交实力强大,控制西域各国,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
唐太宗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_____________,统辖高昌故地。
(4)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武则天时,又置_____________,管辖西突厥故地,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唐与回纥(1)7世纪初,回纥原在蒙古高原上逐水草而居,受突厥汗国奴役。
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2)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____________府都督。
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后回纥贵族逐渐定居下来,8世纪改名______。
(3)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有的西迁至新疆,是____________的祖先;有的西迁至甘肃,是裕固族的祖先。
3.唐与吐蕃(1)吐蕃王朝赞普____________遣使来长安,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决定以宗室女____________和亲。
松赞干布以恭敬的子婿之礼前往河源迎亲,并在吐蕃为文成公主修建唐式宫室。
(2)唐蕃和亲后,文成公主带去中原的谷物蔬菜种子、各色工匠、书籍、农具制造和冶金等技术,带去了中原的文化。
松赞干布还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4.唐与靺鞨(1)靺鞨是隋唐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民族,以渔猎为生。
7世纪中期以后,粟末和黑水两部强大起来。
(2)7世纪末,______靺鞨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加忽汗州都督,粟末靺鞨以“______”为号,正式划归唐朝版图。
对隋唐军事、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的认识隋唐在军事、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从军事、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对其进行分析:隋唐的府兵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封建军制。
在隋以前,府兵和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归州县管理,这在战争不息、军队调动频繁时期是难于避免的。
但因军人隐匿户口,不纳租税,致使隋文帝把军人的户籍编入州县,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这样,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府兵一面在州县落籍从事生产;一面仍保留军籍。
唐太宗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保证中央政府能随时调集重兵。
府兵制的实行,扩大了兵源,而且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但府兵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等。
这样,沉重的军费就加在农民的身上。
唐初时府兵的地位比较高,参加征役可得勋级,死亡者家属可受抚恤,这时府兵的征调还不是很困难。
但到唐高宗以后,战争频繁,不仅勋赏不行,甚至还要夺赐破勋,于是地主富户想方设法逃避兵役,兵役负担就全部落到贫下户身上。
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贫下户失去土地,无力自备衣粮,加之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较多,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唐玄宗时,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
寓兵于农变成了兵农分离,当兵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同时,内地与边镇的兵力部署也发生了变化:外重内轻。
募兵基本上由国家供给衣食,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不过,募兵制下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军队,兵将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割据的形成。
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形成割据一方的势力。
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巩固,唐朝前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时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战争、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会盟。
其中和平方式是主流。
一方面体现了统治者民族政策的开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各民族间友好交往的整体趋势。
隋唐时期民族间的交流,主要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吸收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等。
第四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频繁原因
1、政治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制度先进;开放的对外政策
2、经济因素:经济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3、交通发达:水陆交通并举
4、民族关系: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流
5、文化先进:对周边各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问题1 设计汉、唐时期的水陆“丝绸之路”示意图,并指出其路线的异同点。
二、频繁表现
1、范围广泛:
2、空前频繁:
3、兼收并蓄:
4、方式多样:
四、影响
1、推动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2、促进唐朝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3、加强中国与欧亚非诸国的友好交往
问题2 隋唐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正式形成,泽被东西,影响深远,请结合史实分析隋唐文化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巩固基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
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
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3)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唐朝的鉴真。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1)东南亚: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
(2)天竺:贞观时遣使唐朝;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天竺;玄奘西游天竺,义净从海路到天竺。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波斯:隋朝时互遣使节;唐朝时其国王居长安;许多波斯商人在唐开设“波斯店”;波斯舞蹈传入中国。
(2)大食:唐高宗时通使交好,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传入大食。
(3)东罗马:有使节往来,进行技术交流。
把握要点考点一: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唐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
①设置行政机构: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地区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8世纪前期唐建立黑水都督府。
②战争:唐初大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了北部边境的安定;为与吐蕃争夺西域而开展长期战争。
③册封: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④和亲: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可汗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
⑤会盟:8世纪末,南诏与唐会盟,重新归附唐朝;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考点二: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形式和原因(1)主要特点:①广泛对外开放,与各国交流。
②同亚洲国家交往最为密切。
③兼容并蓄,吸收和容纳外国先进事物。
④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2)主要形式: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
(3)原因: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人前来学习和贸易。
②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
③唐朝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
④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链接·提示唐朝采取开明的外交政策,既是唐帝国强大的表现,也是进一步促进唐帝国发展的重要原因,其政策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有天壤之别。
因此,要从纵向上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成效,也要从微观上分析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难点一: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①经济繁荣,国力增强,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③唐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开明,策略灵活,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使不同民族和睦相处。
难点二: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和启示(1)影响:①促进了唐朝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以及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启示: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③唐朝统治者对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
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训练思维【例1】(2004天津高考文综)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大祚荣 B.皮罗阁 C.元昊 D.骨力裴罗解析:大祚荣被唐玄宗封为渤海郡王,对开发我国东北作出了贡献。
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对开发西南地区作出了贡献。
元昊是西夏族的首领,属今宁夏地区。
骨力裴罗是回纥族首领,在北部地区。
答案:A讲评:本题的立意是考查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涉及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除了本题所示的考查方式外,还要注意少数民族首领在促进历史发展方面的举措,也可以分类分析。
链接·思考民族大团结是重要的时政问题,历史上各民族的发展历程证明,中华民族是和睦的大家庭,这是学习民族关系史的根本所在。
近几年不断有对少数民族发展内容的考查,今后要特别注意的是各少数民族对祖国发展所作的贡献,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还要注意对少数民族首领的评价方法。
【例2】(经典回放)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A.市舶使B.总税务司C.澎湖巡检司D.理藩院解析:总税务司主要管理税务;澎湖巡检司是元朝时所设,管辖当时的澎湖和琉球;理藩院是清朝时设立,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故本题答案为A项。
答案:A讲评:本题的立意是考查唐朝开明的外交政策和成效。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是这几年普遍关注的问题,从细微处看,要关注古代具有相关职能的机构、近代外交的变化、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从宏观看,要特别关注古代、近代、当代外交的现状及其反映出的问题。
状元训练一、选择题复习篇1.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A.颉利可汗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答案:B2.下图中,生活在①②③处的少数民族分别是()A.靺鞨、西突厥、吐蕃B.渤海、回纥、吐蕃C.靺鞨、回纥、吐蕃D.渤海、西突厥、南诏解析:以地图的形式考查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境比较新颖,但题目难度不大,只要把教材中的文字表述与地图结合起来考虑,就能作出准确选择。
答案:A3.唐太宗时期,蒙古高原一带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A.鲜卑B.突厥C.回纥D.吐蕃解析:注意两个限制条件“唐太宗时期”和“蒙古高原一带”,即从存在时间和区域上着手选择。
答案:C4.“映日帆多宝舶来”是描写唐朝对外贸易盛况的佳句,这种局面的出现,从根本上是因为()A.唐朝统治开明,重视对外贸易B.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D.唐朝航海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解析:“从根本上”就不能从表面上看,A、C、D三项可以说都是唐朝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这一切都以国家的繁盛为基础。
答案:B5.唐都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是因为()A.长安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城市B.唐朝人思想开放、兼收并蓄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C.唐朝科技大大促进了西方文明和经济的发展D.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解析: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封建帝国,其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答案:D6.隋唐时期与印度联系的主要纽带是()A.佛教B.土特产品C.婚姻关系D.科学技术答案:A7.朝鲜与汉唐关系的相同点是()A.派遣大量留学生到中国来留学B.政治制度深受中国影响C.引进中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D.多次通使于中国,双方交流相当频繁解析:通过比较朝鲜与汉朝、唐朝友好往来的史实,可以排除A、B、C三项。
答案:D8.在政治制度方面深受唐朝影响的是()A.日本、朝鲜B.波斯、大食C.越南、印度D.日本、印度解析:注意“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限制,唐朝与西亚、东南亚等地的往来以民间交流、政府使节互访为主,而与东亚的朝鲜、日本交往密切,在各个方面对它们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案:A9.为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友人有( )①崔致远②义净③吉备真备④玄奘⑤皮罗阁A.①③⑤B.③⑤C.①②③D.①③解析:注意“外国友人”的限制,排除中国的。
“崔致远”在教材的小字中有介绍。
答案:D加强篇10.与唐朝和东南亚、西亚、欧洲交流相比,唐朝和日本、朝鲜交流内容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A.政治制度B.生产技术C.宗教信仰D.建筑艺术解析:本题与第8题考查范围、方式接近,角度略有差异,解题方法可参照第8题。
答案:A二、非选择题11.比较图1和图2,分析这两个时期对外关系的不同特征,并说明唐朝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图1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图2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解析:“不同特征”要概括全面,既要联系教材知识,又要结合地图分析。
从路线上看,汉朝《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主要是陆路,《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则是海陆兼有;从交往的范围看,唐朝的范围比汉朝更广阔;从交流看,唐朝不只是物品和技术的交流,还有政治制度的对外传播。
“原因”分析要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政府的政策等方面进行。
参考答案:特征:①交通:西汉的对外交通以陆路为主,唐朝的水陆交通都很发达。
②范围:西汉主要与周边国家交往,特别是东亚国家,形成东亚文化圈;唐朝还和阿拉伯、印度及非洲的一些国家交往,形成中华文化圈。
③交流领域:西汉主要是以经济为主,物品多以丝绸为主;而唐朝除了丝绸外,还有纸张、药物、瓷器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
④西汉多为单向交流,多是周边国家主动前来;唐朝中外交流更为频繁,表现为双向交流,多边关系。
原因: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②经济繁荣。
南方经济赶上北方,造船技术发达,交通发达。
③民族关系融洽。
④文化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