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 格式:docx
- 大小:12.98 KB
- 文档页数:4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②喜欢
③怜惜,同情
④吝惜,舍别得
⑤通“薆”,隐蔽,隐藏
(3)形容词,吝啬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②安然
③安定,舒适
(2)动词
①安身
②安置
③抚慰,安抚
④使……安定
⑤安心
(3)疑咨询代词,如何,哪里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
(3)介词,表示被动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
②披散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②违背,背叛
③加倍
(2)数词,一倍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
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②全然,基础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④书本,稿本,版本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
的奏章或书信
(2)量词
(3)动词,推究本源,
考查
(4)副词,本来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
远的地点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
邑)
②藐视,瞧别起
(3)形容词,鄙陋,
见识浅,庸俗
7.兵,bīng
(1)名词
①兵器
②士兵
③军队
④战争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
略
8.病,bìng
(1)名词
①重病
②弊病,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②使……成病态
③担心,忧虑
④谴责,羞辱
(3)形容词
①困苦
②疲劳
9.察,chá
(1)动词
①观看,认真看
②看清晰
③详审,考察
④了解,弄清晰
⑤考察后加以推举
(2)形容词,精明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
拜
(2)名词
①朝廷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
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读音二:zhāo
名词,凌晨
11.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刻的过去,
曾经,差不多,才
读音二:曾zēng
文言实词
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
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犹得备晨炊)
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
7.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薄如钱唇)
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策勋十二传)⑤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
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
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实词和虚词是语言中的两个基本词类,它们在表达方式和意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文言文,而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下面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一、实词
实词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且有具体意义的词语,它可以表示一种实在存在的事物、动作或状态。在文言文中,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
1. 名词:名词是用来表示一种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它有单数和复数形式,还可以加上量词进行计数。名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示例:吾闻古之圣王,若舟中之司舵者。
2. 动词:动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的词语,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实义动词在文言文中用来表示具体的动作或状态,而系动词则用来表示主语的性质、状态、身份等。示例:乐而不荒,哀而不痛,怒而不恚。
3.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人或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的词语。形容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修饰名词或作为谓语进行修饰。示例:松柏之茂也,不断终夏。
4.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它
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副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示例:执志固不欲人之异已,持义固不欲人之非己。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独立意义的词语,它主要用来标示语法意义或构成语言的框架。在文言文中,虚词包括了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关系的词语,它通常出现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前,起到连接或限制作用。介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处所、方向、时间等。
高中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以下是高中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整理:
实词:
1. 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2. 薄:薄暮冥冥。
3. 策:策扶老以流憩。
4. 乘:乘肥马,衣轻裘。
5. 胜:日出江花红胜火。
6. 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7. 提:提刀而立。
8. 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9. 穷:穷岛屿之萦回。
10. 屈: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虚词:
1. 而: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2. 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3. 于:移其民于河东。
4. 以:以吾一日长乎尔。
5. 其:其皆出于此乎?
6. 乃:乃丹书帛日“陈胜王”。
7. 则:则有去国怀乡。
8. 或:或异二者之为。
9. 且:且焉置土石?
10. 虽:虽人有百手。
以上仅是部分整理,实际上高中文言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实词虚词需要掌握,建议查阅教辅或总结资料,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实词和虚词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实词指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则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需要依附于实词来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整理:
一、实词
1. 爱:喜爱、珍惜、吝啬
2. 安:安定、安全、舒适
3. 被:覆盖、遭受、穿着
4. 倍:加倍、背向、违背
5. 本:根基、原本、本原
6. 鄙:低微、轻视、边疆
7. 兵:军队、武器、战争
8. 病:疾病、困苦、弊病
9. 察:观察、考察、审查
10. 朝:朝廷、朝代、早晨
二、虚词
1. 之:代词,代替名词,如“之子于归”
2.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递进,如“人而不知”
3. 以:介词,表示手段、原因、标准等,如“以诗会友”
4. 也: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肯定、停顿,如“孔子者也”
5. 其:代词,代替名词,如“其人虽已没”
6. 者:助词,用于名词后,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学者”
7. 于:介词,表示在、比、从、向,如“于归”
8. 与:连词,表并列、参与,如“与民同乐”
9. 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被动、位置、范围,如“所见”
10. 则:连词,表条件、假设、推论,如“一则以喜”
这些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的基础词汇,掌握它们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至关重要。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词的具体用法和语境,以及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功能。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详解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总结。(只选出了例句,虽然比较粗糙,但全是时间凝成,涵盖1---6册除诗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可编成练习,也可附上解释编成讲义)第一部分:(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1、爱: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柳毅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2、安: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烛之武》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不夭斤斧(37),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3、被: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同上)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4、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是一个相对庞大的任务,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数量众多,而且每个词的含义和用法都有可能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总结,仅供参考。
实词:
1.名词:指具体的、有形的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物”、“山”、“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词,例如“走”、“坐”、“吃”、“笑”等。
3.形容词:描述事物性质、状态的词,例如“大”、“小”、“美”、“丑”等。
4.数词:表示数量的词,例如“一”、“二”、“三”等。
5.量词:表示数量的单位的词,例如“个”、“只”、“斤”等。
虚词:
1.代词:代替名词的词,例如“之”、“其”、“他”等。
2.介词: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等关系的词,例如“于”、“在”、“从”等。
3.连词:连接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的词,例如“和”、“与”、“如果”等。
4.助词: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气、语调的词,例如“了”、“着”、“过”等。
5.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词,例如“啊”、“呢”、“吧”等。
以上只是对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简单总结,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用法复杂多变,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建议多阅读文言文作品,积累词汇和语感。
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必备文言虚词
一.而
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连词,表承接,“来”、“就”
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连词,表承接,“来”、“就”
3.温故而知新《论语》——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连词,表转折,“却”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连词,表转折,“却”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而且”
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连词,表递进,“而且”
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连词,表递进,“而且”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因果,“因而”
二.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例析
1.爱
本义是悲哀、伤心。用作动词:
(1)爱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3)喜爱。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吝啬,舍不得。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安
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如: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如:A.沛公安在?(《鸿门宴》)
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3.被
本义指一种睡衣。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如:
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列传》)
B.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C.如被冰雪。(《促织》)
(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如:
A.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B.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
C.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倍
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字词
一.120个实词
1.爱:(1)宠爱 (2)吝惜 (3)喜爱 (4)爱慕 (5)通“菱”,隐藏
2.安:(1)安全 (2)安逸 (3)安抚 (4)安稳 (5)养 (6)安置 (7)哪里
3.被:(1)表被动 (2)披散 (3)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4)覆盖 (5)遭受
4.倍:(1)通“背”,背离 (2)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3)更加
5.本:(1)本来(2)草木的根(3)根本(4)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5)版本
(6)推究
6.鄙:(1)边远的地方 (2)轻视 (3)浅陋无知
7.兵:(1)兵法 (2)兵器 (3)军队 (4)用兵器杀人
8.病:(1)担心 (2)疾病 (3)缺点 (4)责备
9.察:(1)观察 (2)明察 (3)清高 (4)推举 (5)明智
10.朝:(1)早晨 (2)朝廷 (3)朝见 (4)朝代
11.曾:(1)指中间相隔两代的亲属 (2)曾经 (3)通“层”,重叠 (4)竟
12.乘:(1)登 (2)乘坐 (3)凭借 (4)冒着 (5)顺应
13.诚:(1)真诚 (2)确实 (3)果真
14.除:(1)除掉 (2)台阶 (3)授予官职 (4)除非
15.辞:(1)古代的一种文体 (2)文辞 (3)借口 (4)推辞 (5)辞别
16.从:(1)参加 (2)跟随 (3)听从 (4)由,自 (5)挨着
17.殆:(1)危险 (2)接近 (3)大概
18.当:(1)掌握 (2)在 (3)把守 (4)判决 (5)相抵 (6)将 (7)任 (8)恰当
19.道:(1)取道 (2)道路 (3)主张 (4)策略 (5)谈论 (6)道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
虚词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
而
1.连词:
(1)转折关系。“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例:某所,而母立于兹。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
1.疑问代词:
(1)作宾语,“什么、哪里”。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例:大王来何操?
(2)作谓语,“为什么”。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
(3)作定语,“什么”。何+名词。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
(4)做主语,“什么”。例:何谓阁子也?
2.副词:
(1)程度副词,“多么”。何+形容词。例:开国何茫然?
(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何+动词,位于句首。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