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1

一、导入。

我们又遇到一位“话桑麻”的诗人了,他被别人用“只鸡”招去喝酒,这就是孟浩然,他比陶渊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个田园诗人。他早年隐居湖北襄阳的鹿门山,中年曾去京城应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他写了一些田园诗,但更多的诗与田园无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算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

农事。)

问: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你们看,主人待客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问: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下面两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好,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大意是,

村庄四周有绿树环绕,远处可以望见城郭,郭外有青山横斜。)你对这样的风景有什么感受?(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

问: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 问: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同学们读过诗人的《春晓》,它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这是用感叹方式收尾。这首诗的收尾方式跟《春晓》不同,用的是普通的道别语。“重阳日”是哪一天?(农历9月9日)现在是什么时候?(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可以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欣赏之意。过半年再来欣赏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再来做客)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

三、总结。

这首诗看起来也很平淡,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毫无夸张铺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语。我们平时说话用的,“淡而无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无

味”看作一回事,既如此,这首诗是否无味呢?(不是)它的味在哪里呢?(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这当然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这告诉我们,读诗一定要反复地细心品味。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明确: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习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这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1、教师示范,学生注意对“押韵”的处理:“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至田家。”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2、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建议: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3、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明确: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四)背读全诗

师导: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这首律诗每一联都写什么?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1、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2、交流:

首联写作客原因,颔联写旅途见闻,颈联写到农家作客,尾联写作客的留恋。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3、根据这种思路,背诵这首诗。

4、学生齐声背读。

(五)说读全诗

师导:下面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比如:“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1、同学们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2、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教师吟读,学生代表说读。

参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啊,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3、师总: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

(七)作业

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故人——老朋友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指名读

(9)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10)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读好这两句诗句。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4、学生交流自学结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四、作业

完成“作品区”里的作业。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2、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过故人庄》的诵读、理解

教学难点:指导初步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他和王维等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

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年五十二岁。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感受。如《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三、字词正音

鸡黍shǔ 郭外斜xiá 开轩xuān 场圃pǔ 重chóng阳

四、解题

此诗选自《孟襄阳集》,是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写于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期。诗人为村居的朋友所邀,欣然而往,途中但见绿树青山,见面后诗酒畅谈之时亦以农事为题,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清新愉悦,是社会安定祥和、农人安居乐业的颂歌。本篇以叙事为主,结合景物描绘,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丽画卷。在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朋友间的真挚友情;青山绿水,洋溢着的恬静气氛;谷场菜地蕴含着的朴实农家风味;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激情……

五、诗歌赏析

1、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算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

2、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 明确: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主人待客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3、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这两句交代此行的缘起。“故人具鸡黍,”——故人:老朋友,旧相识。具:臵办,准备。鸡黍:肉鸡及黍米,代指田家的家常菜。“邀我至田家。”——邀:约请。至:来到。田家:故人之家。下面两句(即第三、四

句)叫“承”,承接之义。描写故人庄的近景及远景。这两句承上文“田家”两个字,写田家四周的风景。描写风景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合拢,指环村皆绿树。郭:本义指外城,城、郭合成词时,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也可以泛指城墙;引申后,凡四周及外部皆称郭,此处郭指村郭──村庄的四面。斜:迤逦远去。

4、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写见到故人时的场景及活动,呼应“田家”。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开:打开。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面:面对,看到。场:打谷场;圃:菜园;场圃作为一个词既可指场与圃.也可专指其一,复词偏义。把:拿,端。话:谈说,聊起。桑麻:桑蚕与麻作物,古人衣饰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种桑养蚕而得丝,一靠种麻织布的麻缕。这里桑麻又代指农事。

5、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此日欢聚,情犹未已,期待来日再相逢。“重阳日”是农历9月9日,现在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可以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就菊花”的

“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欣赏之意。过半年再来欣赏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再来做客的意思。这个道别语表现出了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又称“重九”,指夏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因汉人的阴阳学说将数目也附会出阴阳,九这个散属阳,故九月九日称“重九”,又称“重阳”。就:动词。靠近、到,这里可解为观赏、亲近。重阳是汉人的节日,吃酒赏菊、持蟹赏菊是秋天,尤其是重阳节的文人雅事。

六、简析

这首诗,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过”是“过访”、“访问”的意思。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使人联想起。“旧毂犹储今”和“鸡鸣桑树巅”的农家生活特点。又因为“鸡黍”是田家美食,所以敢邀朋友品尝话旧;只具鸡黍而无其他,又显现出“故人”特征,不讲虚礼与排场才不“外气”,才是至爱亲朋之间感情无间的表现。所以“故人”邀而我去,也毫不拘谨,视作等闲之事,确是语淡而昧不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美。上句是近景,绿树环合,别有天地,幽雅恬静而富有神秘感;下句是远景,是田庄的背景,村后青山迤逦伸向远方,又表明这田庄不是孤寂的,而与外界紧紧相连,这远山送青、眼前翻绿的景象,恰似一幅绝妙的青绿山水面,让人心往神驰,浮想联翩。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在故人家的生活场景。打开轩窗面对着一片菜园子,举起酒杯情不自禁谈起农桑之事。这后一句的“话”字含义很深,从全诗的情绪看,这谈话一定是愉快的;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以后也没做过官,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都使诗人产生了共鸣。此时的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与都市的喧嚣,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并被故人淳朴真挚的友情所同化,他似乎觉得在此情此景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所以在临走时向故人直率表达了重阳节再次造访的愿望。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淳朴、客人的愉悦满意及主客之间亲密无闻的情意,都包含其中了。这种“乐此不疲”的愿望遂进一步深化了上几句的内容,这主动表示要“还来”与首联“邀”有对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寻味。

七、总结

这首诗看起来也很平淡,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毫无夸张铺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语。我们平时说话用的,“淡而无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无味”看作一回事,但这首诗不是五味,它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八、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鸡黍美食,约请我到他田庄相聚。

但见绿树将村庄四面环绕,青山在村外向远处迤逦延伸。

打开房舍就看到场地和菜园,端起酒来又谈起了蚕桑种麻的农事话题。

等到秋天重阳节这一天,(我)还要来欣赏(盛开的)菊花。

九、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积累重点实词的意思,默写本诗。

2、反复诵读,体会含义,理解主题,品味诗的意境。

3、学会与朋友相处。

《过故人庄》教案完美版

《过故人庄》教案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作者: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1 一、导入。 我们又遇到一位“话桑麻”的诗人了,他被别人用“只鸡”招去喝酒,这就是孟浩然,他比陶渊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个田园诗人。他早年隐居湖北襄阳的鹿门山,中年曾去京城应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他写了一些田园诗,但更多的诗与田园无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算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 农事。) 问: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你们看,主人待客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问: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下面两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好,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大意是,

村庄四周有绿树环绕,远处可以望见城郭,郭外有青山横斜。)你对这样的风景有什么感受?(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 问: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 问: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同学们读过诗人的《春晓》,它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这是用感叹方式收尾。这首诗的收尾方式跟《春晓》不同,用的是普通的道别语。“重阳日”是哪一天?(农历9月9日)现在是什么时候?(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可以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欣赏之意。过半年再来欣赏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再来做客)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 三、总结。 这首诗看起来也很平淡,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毫无夸张铺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语。我们平时说话用的,“淡而无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无

《过故人庄》教案 - 徐汇教育

上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预备年级语文组刘卓贾锋作业 《过故人庄》教案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作者: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过故人庄 观书有感 教案

《过故人庄观书有感》教案

一、节奏划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逐句赏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过故人庄》教学设 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二、预习考查: 点拨1: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强调:荒秽 huì草木长zháng 鸡黍shǔ郭外斜xiá

开轩xuān 场圃pǔ重chóng阳迷mí人眼 啄zhuó春泥没mò马蹄白沙堤dī花木成畦qí 排闼tà鸡豚tún 山重chóng水复 乘chéng月拄zhǔ仗叩kòu门 点拨2:选点《过》诗,整体感知。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归园田居(其三) 优秀教案

诗四首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二、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游山西村》陆游 一、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二、竞背课文,抽查背诵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快乐起跑: 导言:咱们的古代诗歌里有一个山水田园派,同学们知道这一流派的代表是谁吗?(生答)“王孟”让山水田园诗走向了顶峰。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代表作《过故人庄》,领略山水田园诗的恬淡自然。 二、预习考查: 强调:鸡黍shǔ郭外斜xiá开轩xuān 场圃pǔ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②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 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近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习,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过故人庄》教学反思

《过故人庄》教学反思 《过故人庄》教学反思 孟浩然的诗歌《过故人庄》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课外诗歌背诵中的一篇课文。它非常脍炙人口,读起来非常容易,可是要深入理解它却不简单。每一句诗都是明明白白的,几乎没有看不懂的意思,也正因为如此,要讲好看似平淡,实则深奥的内涵,就需要花一点功夫。因此,笔者在充分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了教学。 突破难点 诗歌全篇都明白如话,只有一个地方,稍微有一点晦涩,那就是第一句:故人具鸡黍中的“鸡黍”。它是一个典故,鸡黍一词在这里出现,专指丰盛的饭菜。《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鸡黍之交”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说的是: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有了这个典故,同学们才知道,原来这次造访不是路过,而是美丽的约定,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信用。这与前面学过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以及“陈太丘与友期行”相互补充,这样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学自然非常感兴趣,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当然,由“鸡黍之交”深入下去,笔者还讲出了范式和张劭之间的“生死之交”。后来张劭得了病,非常严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的帽子,穿着袍子,仓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骑着马赶去。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唐春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五言律诗《过故人庄》。二、作家简介:孟浩然,(689——约740),唐代诗人,字浩然,襄阳人。他是初盛唐过渡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对于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与王维合称“王孟”。他的诗绝大部分都是五言诗,偏重于描写自然景色,形象清新,生动自然。 这首诗是作者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应故人邀请到农做客时所写,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三、预习考查: 鸡黍shǔ郭外斜xiá开轩xuān 场圃pǔ重chóng阳还huán来 四、指导朗读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本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 执教曹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尝试进行入情入境的品词。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不同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比较诗词。 板书村居, 问:从村居你能联想到什么?(可以是景色,可以是古诗,还可以是学习过的文章) (生交流) 谁来背背有关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过故人庄游山西村陆游四时田园杂兴孟浩然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学习古诗。今天我们要新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板书清平乐)师:范读全词。 师:大家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了!也想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地多遍地诵读词,随后指名多人次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1:诗只有一个题,而词的标题有两部分组成。 生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 师:你真会发现,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吗? 生3: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片呢! 生4: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六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 生5:我读着读着,感受到“小、草、好、媪”是押韵的,“东、笼、蓬”也是押韵的;看来,诗一般只押一个韵,而词可以有两个呢! 师: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想再读体会一下吗? 生:自由读,随后配古筝乐齐读。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及写作背景。读准节奏。 师:大家读的不错,谁来把这几个字读一读. 翁锄莲低小吴音鸡笼莲蓬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方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教案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案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案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案多音字。(播放课件)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的特别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组词)这两个多音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5、师: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诗句中圈一圈,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

诗歌鉴赏方法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方法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弄清中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中常有诗词赏析题出现。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却步,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共同完成一节诗歌鉴赏课,我们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诗歌鉴赏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二、古典诗词的考点 出示幻灯: 1、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 3、感知形象,体会意境 4、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第一关品味语言 (一)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1、提问方式: ①、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个词?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某个字有的版本作其他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准确,精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4、趁热打铁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歌的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二)、句子的赏析(主旨句情感句) 1、赏析方法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4年级语文第2课教案

2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构、冠”等10个字,会写“构、饰、蹲”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攀上、装饰、顺序、朴素、照例、率领、倘若”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乡村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 5.体会作者对乡下人家、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构、冠”等10个字,会写“构、饰、蹲”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攀上、装饰、顺序、朴素、照例、率领、倘若”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自读感悟,品味乡村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并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哪些风景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试着说一说。 2.看完图片,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乡下人家)学生齐读课题“乡下人家”。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对乡村的感知。 预设1:乡村很美丽,空气很清新。 预设2:乡村很有趣,有很多动物,还有很多庄稼和花儿。 二、自学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会认字:构冠朴素率倘附捣绘谐 (1)生字学习 读准字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素”,翘舌音“率”等。 其中“冠”在这儿读一声,组词“鸡冠花”,还有一个读音“guàn”,组词为“冠军”。 (2)书写指导: 会写字:构饰蹲凤序例率觅耸 踏倘绘谐寄眠 ①准字音: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过故人庄》教学设计苏教版 一、导入。 我们又遇到一位“话桑麻”的诗人了,他被别人用“只鸡”招去喝酒,这就是孟浩然,他比陶渊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个田园诗人。他早年隐居湖北襄阳的鹿门山,中年曾去京城应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他写了一些田园诗,但更多的诗与田园无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算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 问: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你们看,主人待客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问: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下面两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好,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大意是,村庄四周有绿树环绕,远处可以望见城郭,郭外有青山横斜。)你对这样的风景有什么感受?(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 问: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 问: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同学们读过诗人的《春晓》,它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这是用感叹方式收尾。这首诗的收尾方式跟《春晓》不同,用的是普通的道别语。“重阳日”是哪一天?(农历9月9日)现在是什么时候?(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可以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欣赏之意。过半年再来欣赏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再来做客)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 三、总结。 这首诗看起来也很平淡,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毫无夸张铺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语。我们平时说话用的,“淡而无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无味”看作一回事,既如此,这首诗是否无味呢?(不是)它的味在哪里呢?(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这当然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这告诉我们,读诗一定要反复地细心品味。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过故人庄

公开课教案及总结 《过故人庄》 洛阳市实验中学初中语文 蔡露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明确: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习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这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1、教师示范,学生注意对“押韵”的处理:“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至田家。”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靖远县第七中学教师潘有瑞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 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 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 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诗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做简单赏析。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情感。 (课前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目标,明确教学的基本内容,老师和学生都心中有底,既 能抓住教学重点,又能激发学习动力,进而实现课堂的有效和高效。)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准备 1.“三环八步”模式导学案 “三环八步”教学模式即 课前:出示目标、自主预习、预习自测 课中:预习展示、探究释疑、课堂小结、当堂训练 课后:巩固练习(即课后作业) 2.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提前一天发放导学案 2.学生预习,完成导学案中预习自测部分,小组长检查。 教学过程: 名句导入: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间深厚情谊的诗句,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现朋友间深厚情谊 的诗-------《过故人庄》。 【预习】 I. 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 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孟浩然的文学常识。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 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 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2)关于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 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 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

过故人庄教案设计

过故人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本字词掌握,如黍、斜、圃、还 2、基本注释掌握、基本释义 3、感悟本诗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诗基本大意; 难点: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表演法、讨论法、讲解法、朗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个季节,家里农田忙活得怎么样了呢?【学生各自回答】 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与田园有关的诗。诗的作者还是我的本家呢!这首诗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全体背诵《过故人庄》(检查预习情况) 2、出示PPT、展示注释、字音 (1)、字音:黍shu/斜xia 圃pu 还huan (2)、注释:过:造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具:准备;合:环绕;轩:窗户;就:接近;黍:黄米饭;桑麻:泛指庄稼 3、解题: 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命浩,字浩然。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孟诗绝大部分是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这首诗是作者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应故人邀请到农舍做客时所写,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4、合作讨论本诗大意,并且由学生表演情景(将话桑麻的对话自由发挥补充出来) 大意:老友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做客。村外绿树环绕,村子的四周青山斜立。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园,把酒对饮畅谈农事。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来饮酒赏花。 (三)、品读诗作: 1、学生自读,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与故人的真挚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是哪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本诗中还有没有同样修辞手法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对偶。(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可以再举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四)、总结中心思想: 本诗描绘了农村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恬淡闲适的农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过故人庄》教案完美版教学提纲

《过故人庄》教案完 美版

《过故人庄》教案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作者: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人教部编版五四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2018)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二: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 1、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教材增加了古诗文比重,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初中教材在篇目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每册两个古文单元,古文单元占比基本保持在40%左右。同时,新版教材还通过其他方式做了一定成都的弥补,比如增加了白话小说单元。此外,新修订教材还特别注意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涉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新修订教材中,语言文字运用题,即用语文来说现象,分析、解释各种问题的题目,占到5 0%以上。(利用这样一些环节,把语文学习和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不学“空语文”、不学“死语文”,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这样的一种教学改革,清远市开始引进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在各个学校开展实验班级,“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不是一项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实验的真正“主题”和终极关怀是指向母语教育的原点——让语文回归“国语”,成为民族文化的寻根教育、扎根教育,成为“中国灵魂”。“语文主题学习”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的过程。 3、语文主题学习活动要关注两个概念:语文主题学习课内海量阅读。教师依据教材的单元主题,分析单元的重点难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主体材料的建构,将教材的一篇文章或一个单元作为一个主题,引导学生搜集并阅读所学文章或单元教学重点相关、相近、相似或相对的多篇文章,在大量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创造与文本交流、对话的氛围和条件,形成思维碰撞,产生情感的升华、价值的提升。语文主题学习——立足于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语文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积累文化知识,并从整体着眼解读文本、感悟文本,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提高,丰富人生的涵养。 4、语文主题学习强调:强调多读——诵读;强调多看——博览;强调感悟——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强调积累——语言积累,思想情感积累,篇章样式积累等;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养成习惯。新课标课内海量阅读,初中三年达到540万字,向课堂要时间,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学习语文课本,剩下三分之二的课时用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其他经典作品。本节课的设计教材课文《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课外阅读丛书《归园田居四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