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伴截瘫20例治疗研究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2
脊柱结核CT检查结果与临床治疗体会摘要:目的:研究ct技术应用于脊柱结核病发症的检查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医疗建议。
方法:随机收录了2011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病人均接受了ct检查,掌握实际病况后拟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用以解决各种骨质破坏及坏死等症状。
为了进一步掌握ct检查的疗效,治疗后3个月回访调查,判断ct检查对脊柱结核治疗的指导作用。
结果:本次10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性显著(p<0.01),病人治疗后恢复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疗效。
结论:ct检查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指导作用显著,临床应积极推广。
关键词:ct检查脊柱集合临床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61-02脊柱结核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多发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生活及工作环境的改变,各种身体组织功能障碍造成的病害问题,破坏了椎体结构的完整性。
临床观察发现,脊柱结核骨质破坏及坏死的发生率较高,一般60%的患者均有此症状。
为了保证治疗效果的最优化,临床要配合使用ct检查为支撑,提供确切的治疗方案以处理病情。
本次结合了我院收录的100例脊柱结核患者,对其骨质破坏及坏死情况进行分析。
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随机收录了2011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00例年龄范围20-75岁,平均年龄56±1.9岁;其中,男70例,平均年龄57±1.7岁;女30例,平均年龄55±1.1岁。
临床初步检查,100例的症状集中于:倦怠无力、疼痛、活动受限、异常姿势等,病程时间1-12个月,平均病程5.7个月。
此外,部分患者也出现了发热、盗汗、消瘦、腰背疼痛、僵硬、神经功能障碍、窦道等症状,这些都是临床记录的症状表现。
1.2方法。
所有病人均接受了ct检查,掌握实际病况后拟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用以解决各种骨质破坏及坏死等症状。
·病例报告·0 引言截瘫是指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
3例患者全部是经多家医院确诊的截瘫患者,诊断明确,并且都经其它治疗效果不明显。
病史最长的11年,最短的3个月。
收治笔者医院后,全部用宫氏神经调衡理念指导下的脑针(原极针)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将3例截瘫患者治疗的前后情况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1.1 病例1患者徐某,男,54岁,2016年5月10日,双下肢无力轮椅辅助入院。
患者3个月前正常行走时双下肢突然发软蹲倒在地,从此就出现了双下肢无力而无法行走,只好坐上了轮椅。
患者没有迟疑立刻就诊于北京某积水潭医院,经过各种检查,只是颈椎间盘有点突出,但并没有颈椎管的狭窄,单凭此并不能解释患者的双下肢无力的症状。
其它的检查没有阳性发现,所以当时积水潭医院只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截瘫?大夫只是开了些神经营养药回家口服加休息。
3个月过去了,患者的病情有增无减。
患者来本院就诊。
患者既往无外手术伤史,无药物过敏史;有烟酒嗜好;已婚,已育有一子,子女及配偶均体健。
体格检查:双上肢无异常;双髌腱反射亢进;双髌,双踝都有阵挛;双下肢肌力2级;无法直立行走,扶双拐也站不住。
1.2 病例2患者赵某,男,57岁,因双下肢瘫痪11年,于2016年4月16日入本院。
患者11年前不明原因的出现双下肢僵硬走路困难。
经当地医院检查,没有发现直接的病因。
患者3岁时曾患胸3椎体的脊柱结核,早已治愈。
46岁时才有双下肢僵硬,走路困难的症状,无法用脊柱结核来解释。
3年后,患者完全坐上了轮椅。
由于各种检查都没有查出病因,就下了一个痉挛性截瘫的诊断。
近年来,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已经出现了大小便困难及呼吸困难的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本院就诊。
患者无外伤手术史,有结核史已治愈,无药物过敏史,吸烟量不大,已婚,子女及配偶均体健。
体格检查:双髌腱反射亢进,双腓肠肌及双股四头肌张力增高,双髋关节,双膝关节屈曲痉挛,自感双下肢麻木冰凉。
脊柱结核16例临床诊治分析关键词脊柱结核病诊断治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81由于结核病的生物学特征和社会因素,使结核病流行重新加剧,而成为当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尤其脊柱结核易引起瘫痪和病废,此病在表现上的非典型性造成在农村地区误诊误治发生率较高。
2004年1月~2009年3月收治脊柱结核患者16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73岁,平均38.5岁;病程3个月~1年8例,1~2年4例,3~5年3例,13年1例,平均26个月。
既往有肺结核病史1例,胸膜炎病史1例,有结核病接触史4例。
入院前的诊断和治疗,见表1。
入院后的诊断和治疗:本组患者主要以胸腰背部疼痛、畸形、双下肢麻痛无力、胸腰背部和下腹部脓肿入院。
临床表现:有结核中毒症状10例,营养状况差4例,中等7例,良好5例。
疼痛轻9例,较重7例。
有脊髓神经损害表现9例。
实验室检查:hb85~120g/l,wbc37~102×109/l,n050~075,l018~047,esr正常6例,增快10例,1例儿童结核菌素试验(++)。
x线表现:胸片正常11例,有结核钙化灶3例,胸膜粘连1例,浸润型肺结核1例。
脊柱病变部位在t81例,t9~10.2例,t10.1例,t10~11.3例,l1~2.1例,l2~4.1例,l3~4.2例,l3~5.1例,l41例,l4~5.2例,l51例。
表现为单椎体变扁、椎间隙正常3例,邻近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13例,后凸畸形14例,脊柱旁阴影12例。
ct显示椎体破坏、有高密度碎骨影14例,侵入椎管8例;有椎旁阴影15例,其中有骨块影9例;椎弓根破坏1例。
诊断为脊柱结核7例,脊柱结核并不全瘫8例,脊柱转移瘤并不全瘫1例。
治疗情况:非手术治疗5例,病灶清除2例,病灶清除、减压、植骨7例,ⅰ期l3~51例。
对诊断为“l5椎体转移瘤并不全瘫”的1例患者施行“后路椎板减压术”。
上海2017年主治医师(骨外科学)实操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是A.骨质破坏与坏死B.骨质破坏和反应性骨质增生C.骨质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D.骨质破坏E.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2、原发性恶性骨肿瘤X线一般表现为A.骨质破坏,边界不清,骨膜反应不明显B.骨质缺损,边界清楚,骨膜反应明显C.骨质密度显著增高,边界不清,骨膜反应明显D.骨质破坏,边缘不清,骨膜反应明显E.骨质破坏,边界清楚,骨膜反应明显3、患者,男,24岁,左膝轻痛,肿胀三个月,活动尚可,夜间盗汗,乏力,食欲减退,轻度贫血,血沉:80mm/h,X线片示:左膝正侧位,关节间隙增宽,关节面正常,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A.风湿性关节炎B.类风湿性关节炎C.创伤性滑膜炎D.滑膜结核E.退行性关节炎4、热适应是人体在热环境下,经过一段时间后产生的对热负荷的适应能力。
下列改变哪项不属于热适应表现A.体温保持稳定B.心血管系统紧张性下降C.热应激蛋白合成量减少D.排汗和蒸发散热能力增强E.劳动时代谢率降低5、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A.手掌桡侧半皮肤感觉障碍B.夜间手部疼痛,活动后减轻C.轻叩腕掌侧有过电感D.大鱼际肌萎缩E.Phalen试验阳性6、目前关于乳腺癌检出方法中,最有效的是A.近红外线扫描B.B超C.钼靶摄片D.MRIE.普通X线片7、Smith骨折远端移位方向是A.向尺侧及背侧移位B.向桡侧及背侧移位C.向尺侧及掌侧移位D.向桡侧及掌侧移位E.只向掌侧移位8、四格表X2检验,可用于A.两均数差别的假设检验B.两中位数比较的假设检验C.两样本率比较的假设检验D.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的假设检验E.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9、关节内游离体数量最多的疾病是A.滑膜软骨瘤病B.痛风性膝关节炎C.退行性骨关节病D.创伤性骨关节炎E.关节体多发性骨折10、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指下列哪些组织的化脓性炎症A.骨髓B.骨皮质和骨髓C.骨骺和骨髓D.骨骺板和骨髓E.骨髓,骨皮质,骨膜11、患者,40岁男性,一年前因胫腓骨骨折,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现检查见骨折处有反常活动,X线显示胫骨上下端髓腔被硬化骨封闭,骨折端有3mm 间隙,并向后成角15度,其治疗应采用A.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B.切开复位,小夹板固定C.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外固定D.切开复位,外固定E.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加外固定12、耻骨及坐骨支骨折造成尿道滴血,此骨折属于A.稳定骨折B.青枝骨折C.开放性骨折D.闭合性骨折E.嵌插骨折13、下列有关控制偏倚的方法,正确的是A.病例对照研究可以应用随机化方法控制混杂偏倚B.实验性研究可以应用随机化方法控制混杂偏倚C.队列研究可以应用随机化方法控制混杂偏倚D.现况研究可以应用多种对照的方法控制选择偏倚E.现况研究可以应用随机化方法控制混杂偏倚14、较常见的肱骨髁上骨折为()A.屈曲型B.内收型C.外展型D.伸直型E.分离型15、患者,男,13岁,入院前开始突然高热39.5℃,持续一周,右膝关节外上方疼痛,肿胀,该侧压痛严重,但无波动感,白细胞计数19.5×109/L,中性83%,最佳检查方法是A.血沉B.血培养C.X线检查D.局部分层穿刺E.B超16、六阳经原穴的位置,排列在哪穴之后A.井穴B.荥穴C.输穴D.经穴E.合穴17、在下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中,哪项是错误的A.肌肉萎缩呈迟缓性瘫痪B.关节挛缩,形成多种畸形C.受累肢体骨骼生长发育迟缓D.皮肤感觉正常E.行走时呈"剪刀步"步态18、骨关节结核主要继发于A.胸膜结核B.泌尿系结核C.肺结核D.淋巴结核E.消化道结核19、胸痛伴有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呼吸音消失,可能是__A.急性左心衰B.急性心肌梗死C.支气管哮喘D.上呼吸道感染E.大叶性肺炎20、下列哪项不是HAV的主要传播途径A.经受污染的食品B.经水传播C.日常生活接触传播D.由炊事员或食品制作者作为传染源传播E.血液传播21、下列哪项不是肝硬化的超声表现A.肝表面凸凹不平B.肝静脉变细C.肝门静脉增宽D.肝内回声低、均匀E.肝内回声增强、不均匀2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出现血钾升高>5.5mmol,应用下列哪种方法降低血钾A.大量补充平衡液B.输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C.H受体阻断药D.滴入25%的葡萄糖溶液200ml,加胰岛素12UE.5%的碳酸氢钠150ml静脉注入23、描性研究的用途,以下哪个是错误的A.描述疾病和某种特征的分布B.提出进一步病因研究的线索C.检验和验证病因假说D.提出和初步检验病因假说E.进行社区诊断24、颈椎病颌枕吊带牵引下列错误的是A.可解除肌痉挛B.适用于除交感神经型外的各型颈椎病C.牵引重量为2~6kgD.牵引时头前屈15度E.可使小关节内的滑膜皱襞复位25、成人的椎体结核和椎体肿瘤在X线片上的主要鉴别点是A.椎体的破坏程度B.椎体骨质疏松的程度C.椎旁软组织阴影D.椎间隙是否狭窄或消失E.是否有死骨形成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脊柱结核:临床表现、诊断与PCR检测摘要脊柱结核(Pott病)是一种结核病的严重形式,主要影响椎体及椎间盘,导致椎体塌陷和脊柱变形。
本文综述了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包括全身症状、背痛、脊柱压痛、脊柱畸形、瘫痪、冷脓肿和影像学表现。
此外,本文详细探讨了冷脓肿的成因和影像学表现,以及PCR检测脊柱结核的过程和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脊柱结核,临床表现,冷脓肿,影像学表现,PCR检测引言脊柱结核(Pott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主要累及椎体和椎间盘。
其发病率在结核病高发地区较高,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防止严重并发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脊柱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冷脓肿的特征及其影像学表现,并详细介绍PCR检测的过程和方法。
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全身症状、局部疼痛、脊柱畸形和瘫痪等。
以下是详细描述: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重减轻和疲劳等全身症状。
这些症状往往比较隐匿,不易引起注意。
背痛背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
疼痛可能局限于受影响的脊柱区域,并在夜间加重。
脊柱压痛受影响的椎体区域可能会出现压痛,特别是在按压或移动时加重。
脊柱畸形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脊柱畸形,例如驼背(后凸畸形)和椎体楔形变形。
这些畸形通常由于椎体的破坏和塌陷引起。
瘫痪脊柱结核的严重并发症包括截瘫和四肢瘫痪,通常是由于脊髓受到压迫或炎症波及神经系统所致。
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无力、感觉异常或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冷脓肿:冷脓肿是脊柱结核的典型表现之一,其特点是无明显的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等。
以下是冷脓肿的相关特征:成因冷脓肿通常由于结核菌感染导致的慢性脓肿形成,没有急性细菌感染常见的急性炎症反应。
它们常出现在脊柱周围的软组织中,如腰大肌或椎旁软组织。
MRI表现在T1加权成像上,冷脓肿通常显示为低信号,在T2加权成像上则显示为高信号。
脊柱结核临床病例分析标题:脊柱结核临床病例分析摘要:本文以一个实际脊柱结核病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综合回顾,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引言: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结核形式,其特征是侵袭性生长和明显骨质破坏。
脊柱结核病例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其治疗难度大,容易出现并发症。
因此,对于脊柱结核的及时诊断和科学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个实际脊柱结核病例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脊柱结核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5岁,农民工,一周前出现腰背部疼痛、乏力等症状,近日出现左下肢放射状疼痛,随后出现下肢无力。
体格检查发现腰背部有压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下肢肌力明显减退等。
患者之前没有过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史。
临床病理特点: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局部疼痛、脊柱畸形、感染部位局部温度增高、压痛等。
患者的脊柱结核病例表现出明显的疼痛症状和下肢放射状疼痛,同时出现下肢无力和肌力减退的症状。
体格检查还进一步发现腰背部有压痛和温度升高情况。
这些病理特点提示可能是脊柱结核引起的。
诊断方法:1. 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和MRI等。
其中,MRI对于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和骨骼破坏的评估更为敏感。
该病例通过CT和MRI检查发现腰背部椎体明显破坏和脊柱畸形。
2.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液和活检材料的培养和病理学分析。
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分型有着重要意义。
在该病例中,通过活检材料的病理学分析,发现组织中典型的结核杆菌。
治疗策略:1. 抗结核治疗:包括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
初始治疗一般采用以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醇为基础的抗结核药物联合方案。
维持治疗主要是为了防止耐药、复发等。
根据该病例的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患者在住院期间开始了合理的抗结核治疗。
2. 手术治疗:对于脊柱结核合并严重脊柱畸形、神经损害或采用化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脊柱结核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本组23例,男性21例,女性2例。
年龄19~74岁。
19~35岁20例占全部病例的76%。
36~50岁2例,74岁1例,平均年龄32岁。
发病部位依次为胸椎9例,腰椎12例,颈椎和腰骶段各1例。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障碍以及消瘦,纳差,低热盗汗,血沉加快等。
18例有肺结核,1例合并截瘫,1例窦道形成。
本组23例均经我院GeprospeedAI 全身CT机扫描。
扫描采用层厚5mm,层距5mm,部分病例进行2mm 薄层扫描。
全部为平扫,未行增强扫描。
23例全部拍摄常见X线平片。
2、结果2.1发病特点2.1.1部位:劲段1例,胸段9例,腰椎12例,腰骶段1例。
23例其累及38个椎体。
2.1.2侵及范围单个椎体5例,两个椎体27例,多个椎体3例。
2.2 CT表现2.2.1 CT定位像表现与常规X线表现相同。
即表现为(1)脊柱畸形,椎体僵脊柱侧弯或后突。
(2)单个或多个椎体变形,椎体变扁或呈楔形,椎体残缺或椎体融合。
(3)椎间隙,模糊,消失。
(4)相邻椎体间形成骨桥。
2.2.2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多种多样,可为斑点状,不规则片状,蜂窝状,囊状或类圆形等骨破坏之低密度影。
于椎体边缘部则为不规则骨缺损。
病变严重者多种破坏共存。
椎体正常形态消失,表现为一些散在的骨碎片。
病程较长者往往骨破坏与硬化及钙化相互交错,表现为在骨破坏的低密度区边缘及周围形成模糊或清楚之不规则骨硬化之高密度影。
椎体病变往往累及相邻,两个或多个椎体。
椎体骨破坏多在前部,故一旦压缩则形成局部后突成角。
2.2.3骨质硬化和死骨形成骨质硬化表现为破坏区边缘硬化或呈斑片状,斑点状致密影。
死骨形成则表现为破坏区内斑点状,沙砾状及不规则片状高密度影。
不规则片状死骨多见于碎裂状骨质破坏,斑点状及沙砾状死骨多见于穿凿状骨质破坏。
2.2.4椎间盘破坏主要表现为椎间盘变形,破碎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点片状死骨或高密度钙化影。
由于椎间盘破入椎管,形成椎管狭窄。
高位截瘫的治疗方法截瘫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截瘫的原因截瘫,是指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
其中,上述功能完全丧失者,称完全性截瘫,还有部分功能存在的,称不完全性截瘫。
早期为弛缓性瘫痪,约3~4周后,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
截瘫病因与脊髓外伤或本身病变有关。
现代西医学除在脊髓损伤的急性期可采用手术治疗外,对本病症尚无理想的方法。
本病症是重要的难治病之一。
一、结核所致截瘫(20%):原有脊柱结核史或有结核中毒症状,病变多发生在胸椎或颈椎。
病程缓慢,多表现为痉挛性瘫痪,四肢或双下肢无力、发硬、发挺,患处可有后凸或侧弯畸形,棘突间隙不增宽,X线片示椎体有溶骨性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体可有相互嵌入,椎旁有脓肿阴影。
血沉增快。
二、肿瘤所致截瘫(20%):多见于椎体血管瘤、椎体巨细胞瘤。
①椎体血管瘤: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妇女,好发于胸腰段单个或多个椎体。
早期症状为局部钝痛或束带状疼痛,感觉异常,病程缓慢。
X线片示椎体呈纵行排列的增粗骨质,间有条状密度减低区,呈栅栏状或多囊压缩状。
②椎体巨细胞瘤:多见于中青年,初期局部有间歇性隐痛,逐渐出现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而致截瘫。
X线片示椎体呈皂泡状阴影或溶骨性改变,骨小梁残缺不全。
截瘫的治疗方法一、病因治疗。
从造成截瘫的病因入手,在医学上称为病因治疗。
造成截瘫的常见因素主要有外伤和内伤。
外伤是指受到意外伤害,造成对脊神经的损伤;内伤主要包括脊髓炎症、脊髓结核、脊髓肿瘤、严重的椎间盘脱出等。
治疗原则和方法主要是解除压迫,解除造成对脊髓损伤的原因,比如必须及时纠正脊椎的骨折、压缩、错位等。
二、早期治疗。
神经脊髓的损伤,应尽量做到抢救、治疗及时,由于损伤时间短,神经损伤程度轻,康复的可能性更大,康复的程度就会好些。
一般损伤三个月为早期,一年时间内为康复期,更长时间则为后遗症治疗期。
早期康复治疗一般为手术治疗并施以药物。
三、全面治疗。
甲强龙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疗效观察
蔡忠香
【期刊名称】《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年(卷),期】2009(6)3
【摘要】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5月我院32例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抗结核化疗及小剂量MP治疗,对照组仪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神经功能改善Frankel分级变化、血沉变化、发热、疼痛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使用MP治疗合并截瘫的脊髓结核,其脊髓功能改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沉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发热、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治疗并发截瘫的脊柱结核安全有效,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蔡忠香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武汉,430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29.2
【相关文献】
1.后路360度环形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 [J], 薛海滨;顾苏熙;张聪;高天君;简伟
2.28例胸腰段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外科治疗体会 [J], 王福兵;马大年
3.哈氏棒及可吸收螺钉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合并截瘫28例 [J], 陈向军;卡索;李丹
4.胸腰段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外科治疗 [J], 王伍贵
5.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手术治疗119例临床观察 [J], 贾卫斗;李素红;郑铁钢;杨博贵;刘振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瑞海博康复医院最近收治了一位高位脊髓损伤患者。
现把他康复治疗的经过介绍给大家。
由于下面的内容是采用实况连载的方式,因此很有可能一些治疗过程会出现反复。
这也是我发布此帖的初衷,让他们共同参谋康复方案,也可以让大家借鉴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如果各位网友有不同的意见,请尽管发表。
为了保护患者的权益,本材料不包括任何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患者男,46岁7月6日14时10分车祸,当时四肢瘫痪,医院诊断C4-6骨折,颈脊髓损伤,四肢肌力均为0级,损伤分级“Frankel:A 级”。
当地医院无法处理;7月7日13时由飞机转入某市大医院。
7月10日上午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
术后感觉和运动无特殊改善,生命体征平稳,但是体温持续较高(38-39度),腹泻10多次/日,食欲差,能进食但量少,保留导尿,定时放尿,尿色清亮。
每日帮助他运动四肢关节,每两小时翻身一次,现将床抬高约15-30度,戴颈托,每天输液治疗仍用激素、抗生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用药:二丁酰环磷腺苷钙针(力素)40mg qd;疏血通注射液4ml;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针40mg;鹿瓜多肽注射液(松梅乐)8mg;甲基强的松龙针80mg)。
血象最高时2.3万。
7月19日腹泻次数10--15次/日,黄色稀水样便,进食极少量面条及炒面糊,口渴,少量多次饮水,体温37----38.2℃,精神尚可,C5平面以下感觉减退,T4以下无感觉,钾3.2、钠130,白蛋白25(正常35--55),白细胞25000,N77%,今11时体温38.2度,上午腹泻3次,请消化内科会诊,给灭滴灵静点、静脉补钾,前天用斯密达,今天加谷参肠安胶囊,医生考虑是术后神经功能紊乱,大便常规无异常,今天做培养。
7月21日停止使用激素,增加静脉营养。
患者主诉口渴。
尿常规Wbc1+,高倍镜下10--14,Rbc2-4,血常规Wbc1.7万,N77%,血糖7.98。
静脉给胰岛素8单位,白蛋白24。
大便次数每日仍十余次,主要为黏液及水无臭,进食少,吃不下,夜间睡眠差,诉全身有过电感,尤其是四肢至手、足,前臂有触觉感,但手及下肢无,夜间体温38度,白天基本维持在37.5度以下。
除方案。
如瘤体位于切口附近,可就切口处稍加分离快速剔除肌瘤后缝合子宫下段切口。
如距切口较远,则先缝切口再做肌瘤剔除。
如为多发性肌瘤,尽可能选择一个能剔除几个肌瘤的切口。
同时在瘤体周围注射催产素或橡皮条环扎子宫下段暂时阻断双侧子宫动、静脉,以减少术中出血。
切开宫壁肌层,暴露好瘤体后尽快钝性剔除子宫肌瘤,尽量避免穿透子宫内膜。
剔除瘤体后快速缝合。
术后抗生素及缩宫素应用两组相同。
1.2.3 观察项目 观察并记录两组术中、术后24h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病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疼痛程度、术后住院天数。
术中、术后24h出血量≥500ml为产后出血。
术后病率为产后6d内用口表每日测体温4次,有2次≥38℃。
出血量估计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2]。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x ±s)表示。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 2检验。
2 结果表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x ±s)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13044±16.2219±51.7对照组181225±3.5205±41.3P 值<0.01>0.05表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x ±s)组别例数术后24h出血量(ml)术后病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h)术后住院天数(d)观察组13095±377.5822.7±8.37对照组181290±31.8 6.5722.4±8.97P 值>0.05>0.05>0.05>0.052.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因肌瘤数目不同而较对照组延长,术中出血量稍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24h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时是否同时剔除肌瘤,以往的观点认为,妊娠期间子宫肌瘤血供丰富,剖宫产同时剔除肌瘤易出血,且此时剔除肌瘤增加了术后感染和产后出血的可能,故不主张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3-4]。
但剖宫产时将肌瘤留在子宫上,这实际上是给患者留下病根和隐患。
肌瘤可影响子宫复旧,导致恶露时间延长,甚至继发感染[5]。
术中剔除肌瘤后可避免术后再次手术增加盆腔创伤、感染、粘连的几率,减轻患者的精神及经济负担。
本研究表明,产后出血、产后感染、恶露时间>42d、平均住院天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手术方法解除了患者的病痛及恐惧,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节省了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同时还避免或减少了二次手术的风险,于医患双方均有利。
因此,参考文献[1] 何萃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及处理(附108例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0,15(2):84.[2] 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7.[3] 连利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1987,3:17-18.[4] 董明慧,王维香,许芙蓉.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39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9):48-49.[5] 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71.脊柱结核伴截瘫20例治疗研究分析聂廷松[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手术时机和临床疗效。
方法 随机选取自2008年1月~2011年5月住院的20例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2例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例行单纯病灶清除术、6例行前路植骨融合术,术后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及Frankel截瘫分级。
结果 20例患者4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80%。
术后A级2例,B级5例,C级6例,D级7例,所有患者均好转,其中C级术后治愈1例,D级术后治愈4例。
结论 脊柱结核应该尽早药物控制结核中毒症状,早期手术治疗,患者结核伴截瘫缓慢产生神经压迫,症状持续时间越长,术后功能恢复越差,所以应该早期手术治疗。
[关键词] 脊柱结核;截瘫;研究分析;手术时机[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spinal tuberculosis with paraplegia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opportunity and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A randomly selected from 2008 January to 2011 May in our hospital 20 cases of spinal tuberculosis with paraplegia patients, including 12 cases of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 and internal fi xation,1 cases underwent debridement of the lesion, 5 cases of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 dysfunction and duration of the Frankel paraplegia grading. Results Twenty patients 4 cases is invali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0%. Postoperative A level 2 cases, grade B in 5 cases, 6 cases of grade C, D level in all 7 cases improved, which grade C postoperative cure in 1, 4 cases were cured after grade D. Conclusion Spinal tuberculosis should be as soon as possible drugs to control tuberculosis作者单位:274000 山东省河泽市传染病医院胸外一科 (聂廷松)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2.1.056近年来,结核菌感染成上升趋势[1],我国是人口大国,结核患者也逐年增长,脊柱结核是继发性肺外结核常见的类型之一。
脊柱结核好发于负重较大的胸椎、腰椎、腰骶椎。
一部分脊柱结核患者可引起截瘫,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所以脊柱结核的治疗是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我科采用早期手术治疗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20例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MRI或X线证实存在椎体骨质、椎间盘破坏,椎间隙狭窄甚至消失,硬膜囊受压等病变。
术后病理确诊为脊柱结核。
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0~65岁,平均40.5岁;所有患者中2例颈椎结核,3例胸椎结核,6例胸腰椎结核,7例腰椎结核,2例腰骶段结核。
其中8例单椎体,6例2个椎体,4例3个椎体,2例4个椎体。
病程5个月~2.3年,平均7个月。
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在6d~13个月出现。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包括运动障碍、节段性感觉障碍。
术前后凸畸形Cobb角16度~44度,平均32.6度。
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Franke1分级,所有患者中2例A级,5例B级,6例C级,7例D级。
1.2 手术方法术前常规给予连续2周以上抗结核药物化疗,消除或减轻中毒症状,同时给予营养支持、保肝等治疗。
其中12例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例行单纯病灶清除术、6例行前路植骨融合术,术中20例患者均采用全麻,依据脊柱稳定性改变和结核破坏程度,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法。
首先充分显露病灶,暴露病椎和上下椎体,结扎椎前血管,充分清除病灶,直至见到创面有新鲜渗血,随后解除脊髓的压迫。
于手术部位注入链霉素粉剂、异烟肼。
常规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以及腹膜后负压引流管,关闭切口。
术后依照术前方案化疗12个月左右,加强营养支持定期复查血常规、血沉、肝肾功能和X线片。
2 结果2.1 神经功能缺损时间和预后20例患者随访半年到3年,平均随访时间1年半。
所有患者术后无复发。
20例脊柱结核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在1个月以内1例,治疗有效率90.9%,在1~2个月1例,治疗有效率为66.7%,无患者2~3个月持续神经功能障碍,治疗有效率为100%,2例持续3月以上,治疗有效率为60%,治疗总有效率80%,见表1。
表1 神经功能缺损时间和预后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例数预后有效率(%)治愈有效显效无效0~1个月11532190.91~2个月3210166.72~3个月110001003个月5211260合计2010534802.2 术前术后Franke1分级 20例患者,术前A级者2例,术后1例B级,1例D级。
术前B级者5例,术后2例C级,3例D级。
术前C级者6例,术后1例C级,4例D级,1例E级。
术前D级者7例,术后3例D级,4例E级,见表2。
表2 术前术后Franke1分级术前分级例数术后分级AB CD EA 211B 523C 6141D 734E3 讨论治疗脊柱结核经前路清除病灶[2],一期植骨内固定,早期稳定脊柱,不仅缩短脊髓功能恢复时间和卧床时间,还可大大减少并发症。
治疗脊柱结核应严格掌握各种术式的适应症,正确的减压方法是清除脊髓前方的压迫物质。
我们采用前入路彻底清除脊柱结核病灶。
患者术前需要控制结核中毒症状,需要正规抗结核治疗4周,待病情好转稳定后行手术治疗。
对于病变进行性加重、病灶脓液多、脓肿大的患者,在一般状况允许下应早期进行手术[3]。
术中操作应充分暴露视野,切除距病灶5 mm的骨质包括结核肉芽组织、硬化骨、坏死物质。
切除病变椎体要彻底不能留有空洞和硬化壁[4],以起到彻底根治的目的。
外科手术是脊柱结核治愈的关键和前提[5],但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也必不可少,这是防止复发、巩固治疗效果的关键。
术后规范用药,合理饮食营养,并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抵抗力,全面根治脊柱结核,并定期监测患者肝肾功能[6]。
本研究通过合理手术及药物治疗,证实20例脊柱结核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在1个月以内1例,治疗有效率90.9%,在1~2个月1例,治疗有效率为66.7%,无患者2~3个月持续神经功能障碍,治疗有效率为100%,2例持续3月以上,治疗有效率为60%,治疗总有效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