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即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包括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二、单项选择1.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A )。
A.霍尔 B.高尔登 C.华生 D.洛克2.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的是( A )。
A 机器大工业生产 B社会主义制度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全面发展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4.人的发展是指人的( C )的发展。
A.社会性 B.智力 C.身体和心理 D.个性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D )。
A.主导作用B.决定作用C.不起作用D.生理前提作用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类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7.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 B)。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9.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10.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11.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狼孩”事例,说明了(B )。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1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教育与人的发展标题: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个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的认知发展的影响1.1 提高个体的思维能力教育能够提高个体的思维能力,培养个体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拓展个体的知识面教育能够拓展个体的知识面,让个体接触更广泛的知识,从而拓展个体的认知范围,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1.3 塑造个体的认知结构教育能够塑造个体的认知结构,使个体具备更好的认知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对人的情感发展的影响2.1 培养个体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2 培养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2.3 培养个体的价值观念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价值观念,使个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引导个体的行为和选择。
三、教育对人的技能发展的影响3.1 培养个体的专业技能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专业技能,使个体具备更好的专业能力,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3.2 培养个体的实践能力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实践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3 培养个体的创新能力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创新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4.1 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使个体具备更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4.2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使个体具备更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
4.3 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个体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个体的潜能,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即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包括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二、单项选择1.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A )。
A.霍尔 B.高尔登 C.华生 D.洛克2.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的是( A )。
A 机器大工业生产 B社会主义制度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全面发展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4.人的发展是指人的( C )的发展。
A.社会性 B.智力 C.身体和心理 D.个性 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 D )。
A.主导作用B.决定作用C.不起作用D.生理前提作用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类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7.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 B)。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9.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 10.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11.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狼孩”事例,说明了( B )。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1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一、选择题1、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包括哪两方面的典型特征()A.认识和情感 B.生理和心理C.理性和感性 D.气质和性格2、在小学阶段,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而进入中学以后则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均衡性D.阶段性3、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
A.柏拉图B.洛克C.华生D.杜威4、教育教学工作之所以要循序渐进,其原因在于( )。
A.学生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D.教育活动受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5、我国古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的说法,突出了(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6、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尊重权威,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是道德发展到()的表现。
A.第三阶段B.第四阶段C.第五阶段D.第六阶段7、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B.整体性C.不均衡性D.互补性8、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9、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是( )。
A.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B.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D.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10、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A.决定作用B.提供物质和社会条件C.提供心理前提D.主导发展方向11、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环境。
A.宏观B.间接C.一般D.特殊1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1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A.决定作用B.主导作用C.提供了多种可能D.促进作用15、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020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1.凯洛夫《教育学》曾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A.用心理学解释教育学过程B.强调教学过程最优化C.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D.重视智力发展和创造性培养参考答案:C考查知识点:第六章外国现代教育:苏联教育的发展之凯洛夫的《教育学》2.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这体现了教育的()A.个体社会化功能B.个体个性化功能C.个体谋生性功能D.个体享用功能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之个体社会化3.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大多数教师出身于中产阶级,习惯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作为奖惩的标准,即不合乎他们的要求就要受到处罚.这实质上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A.传递B.选择C.创造D.传播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文化功能之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4.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根本在于儿童发展上具有()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可塑性参考答案:D考查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A.发展生产力B.消灭社会分工C.普及教育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参考答案:D考查知识点: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下列属于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是()A.学区教育制度B.成人教育制度C.教师教育制度D.教师资格制度参考答案:考查知识点:7.某类课程的组织形式如右图所示:这类课程是()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D.核心课程参考答案:C考查知识点:第七章课程:课程类型之综合课程、广域课程8.学生围绕自己和教师订立的学习契约开展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文纳特卡制B.道尔顿制C.特朗普制D.曼海姆制参考答案:考查知识点:9.为避免灌输与说教而大量使用道德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角色认取(roletaking)和主动思考的德育模式,除道德模式外,还有()A.体谅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集体教学模式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第九章德育:德育模式之体谅模式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生受教育权的具体内涵是()A.学生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B.学生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分提出申诉的权利C.学生有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或助学金的权利D.学生有毕业或结业时获得学位证书,学位证的权利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第十章教师与学生:学生的权利和义务1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逐步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鲜明反映这种转型努力的标志性文献是()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参考答案:考查知识点:第六章教育制度:1949年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12.当代中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A.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向融合B.普通教育与通用教育向融合C.普通教育与初等教育贯通D.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贯通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第六章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挪威各地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陆续将义务教育的结束年龄从14岁延长到16岁.有研究者根据50年代末—60年代初挪威征兵时的智力测验数据,对那段时期10.7万人应征入伍的19岁青年男子的智商得分进行研究.统计与分析发现上学9年者的智商平均得分比上学7年者高出7分,比上学8年者高出4分,经检验差异显著.这项研究成果表明()A.学校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智商B.当时测定智商的工具和方法相当完善C.学校教育并不能显著提高人的智商D.智商的高低影响受教育年限长短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4.《学记》将大学教育的年限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第一年到第七年,第二阶段从第八年到第九年,第九年考试合格,称之为()A.博士B.大成C.翰林D.大儒参考答案:考查知识点:15.在儿童学习语言的问题上,颜之推认为应该()A.重视学习通用语言B.重视学习本地方言C.尽可能掌握多种方言D.尽可能掌握不同阶段的语言参考答案:考查知识点:16.广文馆的设立表明唐代政府().A.重视来唐留学生的教育B.加强教育的等级性C.重视科举考试D.加强博通人才的培养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第一章中国古代教育: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之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六学一馆.17.以下传统识字教材按编写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急救篇》《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B.《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急救篇》C.《三字经》《百家姓》《急救篇》《千字文》D.《急救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参考答案:D考查知识点:第一章中国古代教育:私塾与蒙学教材18.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基本消除受教育权上的性别差异,规定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参考答案:C考查知识点: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体制变革之民国初年壬子癸丑学制.19.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维新教育所采取的区别于洋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A.改革科举B.发行报刊C.兴办学堂D.译介西书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之维新派的教育实践.20.不是教育了一切人,才可以改造社会,二是改造了社会才可以有好的教育,这一主张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A.倡导工学主义的知识分子B.倡导国家主义的知识分子C.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D.具有平民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之国家主义教育思潮21.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独立思潮,除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之外,还要求().A.教育立法独立B.教育教学权独立C.教育内容独立D.教育督导独立参考答案:C考查知识点: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体制变革之蔡元培的教育死刑与实践.22.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整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颁行“戊辰学制”,该学制颁定后进过多次局部的曾该和调整,越来越重视().A.乡村教育B.普通教育C.师范教育参考答案:D考查知识点:第三章中国现代教育:戊辰学制.23.陶行知为了改变农村的教育面貌,探索了乡村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倡的教育模式是()A.学友制B.小先生制C.学徒制D.实习制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第三章中国现代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24.日本大化革新时期所建立的贵族学校教育制度仿照于中国的()A.汉代教育制度B.唐代教育制度C.宋代教育制度D.元代教育制度参考答案:B25.在古希腊罗马教育中,雅典教育与斯马达教育,古罗马教育的主要区别是()A.重视军事教育B.重视女子教育C.倡导身心和谐发展教育D.加强国家对教育参考答案:B26.下列表述中,体现洛克绅士教育主张的是()A.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B.身体健康重于精神健康C.精神健康重于身体健康D.禁欲与惩罚可以促进精神健康27.赫尔巴特教育过程分别为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三个部分,即()A.统觉,教学和训育B.兴趣,教学和训育C.联想,教学和训育D.管理,教学和训育参考答案:A28.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推动新大学运动,制造了柏林大学办学模式,为大学增添了()A.人才培养功能B.科学研究功能C.社会服务功能D.文化传播功能参考答案:D29.西方在近现代教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其中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与地方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形成于().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英国教育的发展:《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30.“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其主要含义是().A.教育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不是儿童生活的过程B.教育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生活的过程C.教育是学校的生活,而不是儿童的生活D.教育不是学校的生活,而是儿童的生活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3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理论界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教育与发展的教育实验,形成了实验教学论体系,其代表人物是().A.马卡连柯B.赞科夫C.巴班斯基D.苏霍姆林斯基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苏联教育的发展,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32.20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改革以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为主体的“三分制”中等教育体系,试图消除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就业和升学方面的不平等,大力推动建立().A.统一学校B.国立中学C.中间学校D.综合中学参考答案:D考查知识点:英国《1944年教育法》33.1959年,美国科学院召开了改进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的会议,从而掀起60年代以加强基础学科教学、编写新教材、注重学科概念与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所体现的教育思潮是().A.改造主义教育B.要素主义教育C.结构主义教育D.永恒主义教育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第六章外国现代教育: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之要素主义教育.3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选项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A.自我实现的需要B.自尊的需要C.认知的需要D.审美的需要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第四章学习动机:需要层次理论35.学习单词basket(筐子)有助于学习basketball(篮球).这里所产生的迁移是().A.顺应性迁移B.低路迁移C.水平迁移D.特殊迁移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第五章知识的建构:知识的应用与迁移.36.下列尚未发生学习的现象是().A.杯弓蛇影B.蜜蜂采蜜C.望梅止渴D.老马识途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学习的定义:学习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37.某学生做作业时,常常依据身边老师的面部表情来判断自己做题的对错并迅速更改答案.这位学生的认知风格很可能属于().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认知方式的差异与教育,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38.某学生很怕猫,老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与他谈论猫,再让他看关在笼子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帮助他逐步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改变行为的方法属于().A.行为塑造法B.系统脱敏法C.松弛训练法D.认知疗法参考答案:考查知识点:39.某研究者试图用实验法来验试“灌输会窒息学生的创造力”这一研究假设.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研究的().A.客观性原则B.创新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伦理原则参考答案:D考查知识点: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43.“你曾经在考试中作过弊吗?”这是某研究者在“关于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中的一个题目,这一题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过于书面化B.词义含糊C.带有暗示性D.涉及敏感性问题参考答案:D考查知识点: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44.在教育测量统计中,适用于次数百分比统计而不适用于中位数,等级相关系统统计的测量类型是().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比率测量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测量调查的类型之定名测量.45.归纳分析是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X)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现象(Y)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前一现象X就可能是另一现象Y的原因.这种归纳分析的方法是().A.求同法B.求异法C.共变法D.剩余法参考答案:C考查知识点:第八章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中的归纳分析法.二、辨析题:第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在阐明理由.46.杜威实用主义教学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参考答案:47.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答题要点:错误.(1)孔子主要是以西周的六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吸收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教授的学科都做了调整,充实了内容.(2)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3)《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在创办私学教学过程中,对西周的文化典籍整理之后形成的六种教材.48.当学生学习失败时,教师只需要引导他做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答题要点:错误.(1)根据维纳提出的成败归因理论,主要有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2)学生最终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什么因素是受到多种变量影响的.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就会产生羞愧和内疚,反而会对学生的动机产生负面影响.三、简答题:第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49.简述知识中心课程的主要特点.参考答案:50.简述“尊重学生”的基本内涵.51.简述梁启超关于教育作用和宗旨的观点.答题要点:(1)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明确地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认为“今之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2)他提出教育应当确立宗旨,应建立在对民族文化的优点和缺点有所分析选择,并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培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的“新民”52.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产生的主要原因.答题要点:(1)在学生动作技能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它表现为练习曲线一直保持在一定水平而不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2)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当练习成绩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时,继续进步需要改变现有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方式,而代之以新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新的方式方法.第二,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学生的练习的兴致兴趣会有所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或者身体疲劳从而导致练习成绩出现暂时停滞的现象.53.简述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答题要点:课题论证是研究者本人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是对课题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课题价值论证.(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重点)1.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2.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外国的代表是弗洛伊德和格赛尔。
4.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是荀子,外国代表是洛克和华生。
5.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6. (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分阶段进行教育。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要抓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在心里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反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与⼈的发展(附答案)第四章教育与⼈的发展练习题⼀、填空题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是根据⼈的⾝⼼发展的规律。
2.“⼈是思维的芦草”说明⼈的特殊的。
3.“你可以堕落为野兽也可以再⽣为神明”在⼈的发展中的重要作⽤。
4.格塞尔的“双⽣⼦爬梯实验”说明⼈的早期发展对的依存程度,⼤⼤⾼于外部影响。
5.⼈的⾝⼼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作的,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童必须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法。
6.“学不躐等”,不凌节⽽施“说明教学要遵循⼈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
7.遗传素质是⼈的⾝⼼发展的⽣理前提,环境是⼈⾝⼼发展的外部条件,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亚杰的构造理论认为,⼉童各个发展时期都有不同的活动图⽰,活动图⽰经过不断的同化、和平衡,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
9.⼈的⾝⼼发展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然性、社会性和。
10.关于影响⼈的⾝⼼因素的理论可以分为内发论和。
⼆、单项选择题1.狭义的⼈的发展指的是()A.⼼理的种系发展B⼼理的种族发展C社会团体的⼼理发展D个体从出⽣到成年期间⾝⼼所发⽣的积极变化2.⼈的⾝⼼发展的规律是指()A. 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盾性B不平衡性差异性顺序性连续性C 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顺序性D顺序性⽭盾性连续性⽅向性3.⼈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A.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B遵循针对性的原则C遵循针对性的原则D遵循长善救失的原则4.⼈的⾝⼼发展虽有共同的阶段性,但由于⼈的遗传、社会⽣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的⾝⼼发展的速度、⽔平和优势特点在不同个体⾝上各有不同,这是指⼈的⾝⼼发展的()A. 不平衡性B差异性C顺序性D⽭盾性5.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内因与外因交互作⽤论?()A. 在⼈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是各⾃发挥作⽤的B. 在⼈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C.遗传与环境在⼈的发展中的关系是乘法关系D.⼈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的结果6.“最近发展区”是指:()A. ⼉童借助成⼈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平B. 在有指导的环境下,⼉童借助成⼈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平与在独⽴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平之间的差异C.在独⽴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平D.⼉童先天具有的⽔平和后天发展的⽔平之间的差异7.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B.机体成熟与是否得到训练没有关系C.训练能够促进个体的成熟D.训练对个体的成熟没有影响8.⼈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任何个体都具有两面性,都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1、自然性:人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有机整体;2、社会性:在现实性上,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身心两方面的构成:“身”,是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的构成,包括身体各部分的结构、功能以及整体的结构与功能。
“心”,指人的心理的全部构成。
含人的认识能力、情感因素、意志品质、需要与动机以及个性结构等。
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什么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机体的自然性与动物不同:强项:神经系统、语言、会劳动的双手弱项:不象一些动物的器官那样高度特化化,如猫的眼睛、狗的鼻子生长期长:人在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理基础和巨大的潜在的可能性。
2、人的发展具有社会性,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基本一致由此,可加强学校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3、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能动性。
自我设计,自我选择。
“人能够具有‘自我’的观念,这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因此,他是一个人”。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内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孟子,万物毕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柏拉图,认为“观念”是老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的。
18世纪以来,内发论者更强调人的发展及其顺序是由人的某些方面的内在因素推动和决定的,如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能(libido)。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忽略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力性、教育等的作用,其贡献在于引导人们在认识人的内在力量,研究人的内部需要和内在的发展机制。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
中国的荀子性恶论,另外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都特有同样的观点,看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物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外铄论者的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一个人的发展过和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就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2.人的身体发展是按着“从头部向下肢”和“从身体的中心向边缘部位”进行的,儿童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等。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3.童年期学生的思维持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情感特征是不稳定且形于外。
而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己有很大的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向深与细的方向发展,但很脆弱。
到了青年初期,以抽象思维为主,情感比较丰富细腻、深刻而稳定,理智感在情感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B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4.有的儿童身心某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己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才能出现某些特征。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C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5.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
这反映了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 A )。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6.在教育工作中,应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在学生身心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这反映了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D )。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7.在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和研究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做好因材施教工作。
这反映了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 C)。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应8.在教育工作中,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所有所不同。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②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序渐进地进行:③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④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关键期)给予合适的教育;⑤差异性决定了要因材施教。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①单因素论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等;②二因素论是指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③三因素论是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所持的观点,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④四因素论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心理;⑤五因素论则是在四因素论基础上加上反馈因素。
(2)内发论与外铄论:①持内发论的多是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如卢梭和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梯试验);②持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华生、荀子和洛克等:(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关注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具有可塑性;③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④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血统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等: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郎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①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②个体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由自然人、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体现在促进个体的观念社会化、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及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三方面。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还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以下将探讨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几个基本规律。
首先,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这意味着身心的发展是逐渐发展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历。
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育。
比如,在儿童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基础认知能力;在青少年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成年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个体的身心发展是相互作用的。
教育不仅仅是从教育者到被教育者的单向传授,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教育者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互动机会,鼓励个体积极参与。
这样可以促进个体与教育者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推动身心能力的综合发展。
第三,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多元的。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潜力。
教育应该重视个体的差异,允许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发展。
这种多元性的教育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并促进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最后,个体的身心发展是终身的。
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它贯穿于整个人的一生。
个体在不同阶段都会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需求,需要持续的学习和成长。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紧密相连,并遵循一定的规律。
了解并应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发展需求,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促进个体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或才能特征的过程。
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
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意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
(一)人的发展的特点: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量力而行—教育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前后衔接的阶段)—量力性—教育有关键期。
3、差异性—因材施教;
4、不均衡性—教育要把握关键期。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理论层面: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华生;教育决定论-爱尔维修;二因素论-皮亚杰;二层次三因素论-叶澜(影响人的因素分为可能性层次和现实性层次。
可能性层次包括个体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现实性层次主要指个体的生命实践活动。
)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人们生存于其中,并能给予人们一定影响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环境构成了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生产条件。
环境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制约着人发展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规定了人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和程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逆境和顺境对人的发展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而不同)。
离开了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和成就。
因此,“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因。
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最后,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①教育能激发主体意识,培养个体合理的自主性;
②教育能发展个体特征,培养个体的独特性;
①教育使个体获得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
使个体进行社会角色学习。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①知识的认知价值;②知识的能力价值;
③知识的陶冶价值;④知识的实践价值。
总之,教育(学校教育)能规范人的发展方向(任何社会总是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对学校教育提出一些基本要求,对人的规格及其发展的方向作出规定,以规范学校的育人行为)、加速人的发展(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集中、有专人指导并实施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并使学生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这些与其它自发的环境相比,都具有明显的加速人的发展的功能)、开发人的才能和发展人的才能(通过比较,教育者能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和个性面貌,比其他人更好地开发学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还具有全面育人的特殊功能(设置的课程能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因此我们说“教育万能论”也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