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语文精编教案学案【粤教沪科】八年级上册:第四章-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8.50 KB
- 文档页数:8
沪粤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学案】一、设计意图:这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以家庭为主题,通过让孩子们观察和描述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与家人的关系,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家庭情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家人的关爱和尊重。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观察和描述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
2. 培养孩子们的表达力和家庭情感。
3. 让孩子们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家人的关爱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能够观察和描述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表达力和家庭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家庭成员的照片、家庭成员的图纸、颜色笔等。
2. 学具:孩子们的画纸、画笔、彩色纸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展示一张家庭成员的照片,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
引导孩子们注意家人的表情、衣着、姿势等细节。
2.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展示自己的家庭成员照片,并互相描述。
鼓励孩子们用颜色笔在照片上标出家人的特征。
3. 表达与创作(10分钟):给每个孩子一张画纸,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画出家庭成员的特征。
可以画出家人的脸部特征、身体特征等,并可以用文字写下家人的性格特点。
4. 分享与交流(5分钟):让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他们对家人的描述和感受。
引导孩子们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关爱和尊重。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能够观察和描述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表达力和家庭情感。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他们在表达和描述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描述,并帮助他们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学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这节《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的物理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自主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质量变化和体积变化,从而深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本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2. 掌握熔化和凝固的特点;3.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本质,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一、引入:我向学生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现象。
二、实验1:我让学生观察铁块在热水中的熔化过程,并记录温度、质量和体积的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铁块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质量不变,体积增大。
三、实验2:我让学生观察铁块在冷水中的凝固过程,并记录温度、质量和体积的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铁块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质量不变,体积减小。
四、实验3:我让学生观察冰块在热水中的熔化过程,并记录温度、质量和体积的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冰块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质量不变,体积增大。
五、实验4:我让学生观察冰块在冷水中的凝固过程,并记录温度、质量和体积的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冰块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质量不变,体积减小。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本质,通过实验观察到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并对熔化和凝固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实验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拓展延伸中,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特点,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熔化、凝固。
了解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了解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
知道什么是熔点和凝固点,会查熔点表。
3、能用熔化、凝固的知识说明有关现象。
【自主学习】1、物质由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熔点:晶体的_____________。
凝固点:晶体的。
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
非晶体没有或。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在凝固过程中则要。
4、北方冬天菜窑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凝固过程中则要,使窑里温度不至太低,菜不至冻坏。
5、固态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1℃、-39℃,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A.酒精温度计B.煤油温度计C.水银温度计D.上述温度计均可6、夏天用同样多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饮料,结果是()A.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的温度低B.用水的效果好,因为水与饮料瓶容易接触C.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在熔化成水时要吸热D.两者效果相同7、下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根据该图像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1) 海波熔点是48℃,它是 (晶体/非晶体)。
(2) 海波的熔化进程至少用时min;在第2min时,海波的状态为;在48℃的海波的状态为。
【过关测试】8、下图是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B .乙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C .丙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D .丁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9、如下图所示,能正确的描述冰的熔化过程的图像是 ( )10、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 ( )A .铁块化成铁水B .盘子里的水晾干了C .湖水表面结冰D .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11.根据右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80℃的酒精是液态B .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水银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C . -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D . 铅的凝固点是-328℃12.通常情况下,对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 .冰、玻璃、松香是晶体B .盐、玻璃、铁是金属 物质 熔点/℃ 沸点/℃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铅 328 1740C.玻璃、松香、橡胶是非晶体D.冰、铁、玻璃是绝缘体【本节知识要点】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熔化过程要吸热.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温度不断升高.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过程在放热.晶体溶液在凝固时温度不变,同一物质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2. 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3. 学习熔化和凝固的特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描述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熔化和凝固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难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晶体和非晶体物质、温度计、计时器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阐述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记录实验数据。
5. 巩固知识: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的理解,以及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特点的掌握。
6. 拓展延伸:讨论熔化和凝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冬季道路除冰、夏季制冷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3.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并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2.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目标】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和吸热放热过程【教学器材】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冰块、松香、水、火柴。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1.熔化和凝固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学生回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
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实验:观察冰块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冰块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冰块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待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冰块的温度,并观察冰块的状态。
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冰块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冰块受热均匀。
(3)待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
3.冰块的熔化曲线的分析(教师画出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图①)教师:大致形状如图所示。
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
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冰块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冰块是固态,温度升高)(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冰块开始熔化?(答:B点)(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冰块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冰块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冰块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八年级物理上册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导学案(新版)粤教沪版4、2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班别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请帮我解决一个问题上: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负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负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根据什么来选择?(思考2分钟)有同学说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知识。
(引出课题) 【预习导学】1、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固态、液态、气态。
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
像上面的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的定义:_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凝固的定义:__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阅读P、98“晶体和非晶体”回答: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晶体?哪些属于非晶体?(略)4、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选填“有”或“ 没有”)5、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的温度,在凝固时也有一定的温度,晶体在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晶体有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选填“ 有” 或“ 没有”)6、熔化需要吸热(选填吸热或放热),凝固需要放热。
【思考】XXXXX:如何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合作探究】一、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1、提出问题(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2、猜想和假设你的猜想是什么?请大胆写出你的猜想:实验中注意的事项:(1)温度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中。
(2)实验时让物体受热均匀要不断搅拌。
(3)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
3、设计并进行实验:时间min0123456海波温度/℃状态参照课本图4100“自我评价与作业”1—4题。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熔化与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材主要以海波和石蜡为例,通过实验探究它们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总结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的特点。
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科不久,学习物理的思维方式不够完善,加上实验时间较长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将本节内容分成两个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的特点”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实验现象,尝试描绘出海波和石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以此总结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异同点。
通过本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分析和总结能力,以严谨、科学的求知态度对待物理学科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以及熔点;2、会正确使用温度计,了解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3、知道什么是晶体和非晶体,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异同点;4、能用熔化的知识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学会描绘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用图像直观地表示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总结规律的学习习惯以及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通过对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总结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并学会用图像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四、教学难点:用“温度——时间”图像体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对比法、图像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六、教学用具:1、多媒体、PPT2、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装适量的水)、试管、温度计、海波、石蜡、火柴、蜡烛、秒表七、教学流程及时间安排:新课导入(3分钟)——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的实验过程(25分钟)——对实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10分钟)——课堂练习(5分钟)——布置家庭作业(2分钟)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巩固旧知,查漏补缺)(1)物质三态(2)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特点2、演示实验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将一只蜡烛点燃后倾斜放置在一白纸上方,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课题§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3.知道熔化、凝固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研究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难点: 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验探究和多媒体辅助。
、奔腾万里的滔滔大江,你可曾想到过,
消融后的点点水滴。
演示:干冰制冷是水结冰、加热使冰
体,接着又由固体变成
过程。
尽管不断吸
非晶体
精品【初中试题课件】
精品【初中试题课件】
⑵继续吸热
冷冻食品保鲜
高热病人利用冰袋降温
将固体工业原料制成生活、生产所需成品:
把塑料颗粒做成塑料盆
学生观察生活,举一些铁
即有固定的
的凝固温
凝固时
五、板书设计
熔化:特点:
凝固:特点:
晶体:
非晶体:
应用:
六、教学反思
1.
2.
精品【初中试题课件】。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作为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的编写者,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
同时,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特点;2. 学会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进行实验;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方面,我认为熔化和凝固的物理原理是重点,而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是难点。
我会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例如“冰棍熔化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熔化的概念。
然后,我会向学生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解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是熔化实验,另一组是凝固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记录铁块或冰块从熔化或凝固开始到结束的温度变化和时间。
在活动重难点方面,我认为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进行实验,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想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温度变化来深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例如,当冰块加热时,学生可以看到冰逐渐融化成水,同时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也在逐渐上升。
八年级物理上册 4.3 熔化和凝固学案粤教沪版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汽化吸热1、固态液态气态液化放热2、加热冰块的目的:3、图像熔化凝固冰、海波()蜡、松香()晶体熔化特点晶体凝固特点晶体熔化条件晶体凝固条件非晶体熔化特点非晶体凝固特点非晶体熔化条件非晶体凝固条件5、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同晶体在和之间才能保持液态1、上物理课时,老师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
对联包含的物质变化是和,反映一个共性是。
2、如图:某种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在图像的AB、BC、CD、DE、EF、FG段中。
晶体处于固态的是段处于液态的是段,处于固液共存的是段,温度升高的是段,温度降低的是段,温度不变的是段,吸热的是段,放热的是段。
熔化是段,凝固是段。
3、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4、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5、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 )(物质的熔点:酒精-117℃ 水银-39℃ 煤油-3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6、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7、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 B。
全部熔化C、一点都不熔化 D。
无法确定8、如图是海波的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C、海波在CD段是气态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9、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由数据可知:要测量奈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择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择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择做测温物质。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熔化、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的含义。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
(3)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探究水沸腾的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感知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培养他们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认真分析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熔化曲线。
【教学方法】观察引导、课上交流、巩固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如栩栩如生的冰雕、晶莹的冰棱、萌萌的雪人等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涉及哪些物理知识,引导学生讨论。
【过渡】我们观察这些景象的时候它充满欣赏价值,然而当时间变长,温度升高之后它们就面目全非了,这是为什么?二、新课学习物理学中,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如冰熔化后变为水。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如水凝固成冰。
【过渡】我们现来观察一下燃烧的蜡烛,它为何会“流泪”?(一)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那么熔化和凝固有何特点?我们现以海波晶粒为对象,来探究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会不断升高。
【活动】准备: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烧杯、装有海波晶粒的试管、火柴、水等材料,我们来探究课本活动1的内容。
请大家从35℃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知道海波晶粒全部熔化后再观察3min,数据填入下表:完成课本图4—29的温度-时间图像。
根据记录的数据与图像,分析海波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并填空。
当海波晶粒完全熔化后,停止加热,每隔1min记下海波的温度,绘制海波凝固时的温度-时间图像,讨论海波凝固时的特点。
请同学们评价课本图4—30种的问题。
【交流】仿照活动1,组织学生自己进行活动2的内容,探究石蜡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
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不变-升高;松香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探究冰、石蜡的熔化特点”是本节的重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是本节难点之一,了解晶体熔化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是又一难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
受初中学生知识冰平的限制,学生较难理解。
另外,还应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图像法【教具】:铁架台、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碎冰块、松香、温度计、蜡烛、冰棒、秒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问题:(1)回答汽化、液化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2)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2、活动一(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
(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冰。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二、新课教学:(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学生举例: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冰;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冰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冰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冰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了解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
2、知道什么是熔点和凝固点,会查熔点表。
3、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过程,学会作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体会到图像法能够直观地表示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过程,培养耐心细致地观察现象、实事求是地收集数据、认真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先做一个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过一会儿,将其倒过来倾斜放置往下滴蜡,下面用一块玻璃板收集蜡滴。
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蜡烛受热后由固态变为液态,滴到玻璃板上由于冷却又由液态变为固态。
(二)新课教学1、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研究晶体熔化的特点时,旧教材一般用萘或海波做熔化实验,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海波不易保存,且海波含有结晶水后,测出的熔化温度误差较大;考虑到冰箱已经普及和方便取材、操作,所以本教材建议用冰做熔化实验。
跟探究水的沸腾一样,研究冰的熔化特点也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
●提出问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者教师创设一些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教师可出示一只装有碎冰的烧杯,问学生:你能否将冰变为水?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它有哪些变化?结合生活经验,学生都能说出使冰熔化需要对它加热,冰在熔化过程中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
但对“温度是否变化”会出现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既然对冰加热,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当然要升高;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既然“摄氏温标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那冰在逐渐熔化为水的过程中温度应保持在0℃不变。
第四章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了解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
⑵知道什么是熔点和凝固点,会查熔点表。
⑶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⑷经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过程,学会作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体会到图像法能够直观地表示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通过经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过程,培养耐心细致地观察现象、实事求是地收集数据、认真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态度。
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研究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即以冰和蜡为代表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收集数据、描绘图像、对比分析,总结出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认识晶体和非晶体,并学习对比法、图像法等科学方法。
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熔点和凝固点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基础。
关于物质的熔化,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个探究实验无论是装置、操作,还是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都比上一节探究沸腾要复杂一些,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以教材将其编排于《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之后。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冰化水,水结冰‖现象中,直接给出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即仿照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冰地熔化特点,描绘出冰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
然后针对学生对该实验的疑点,教材采用卡通画的形式生动活泼的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一方面加深对冰的熔化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对该实验进行评价,同时引出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
通过活动1的实验研究,描绘出石蜡的“温度—时间”图像,再对两个图像进行对比,总结出它们在熔化时的不同特点,从而引出晶体和非晶体以及它们的区别,引出熔点和凝固点。
最后将物态变化应用于生活实际中,通过―信息浏览‖介绍液晶。
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符合《课程标准》中―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的要求,另外新教材用冰代替旧教材中的萘或海波,取材方便、贴近生活、容易成功。
通过―信息浏览‖介绍液晶,―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
本节教学重点:教材通过对冰的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再一次展现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用图像法对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这既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又是学习晶体和非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教学难点:由于初中学生对―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缺乏感性认识,加之受数学知识水平的限制,所以让学生描绘晶体熔化的图像,并根据图像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本节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认知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学习熔点和凝固点等知识,所以让学生做好探究固体熔化特点的实验,是教好本节的关键。
关于课提的引入,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过一会儿,将其倒过来倾斜放置往下滴蜡,下面用一块玻璃板收集蜡滴。
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蜡烛受热后由固态变为液态,滴到玻璃板上由于冷却又由液态变为固态。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播放―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的情景,引入新课,这样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亲近自然的情感。
关于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可以请学生自己归纳。
在上述引入新课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现象中物质的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于学生对物质的三态等知识已掌握,所以很容易就可说出是固、液之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这两个过程分别叫做熔化和凝固。
为了加强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认识,可进一步请学生列举所知道的熔化或凝固现象。
由于熔化和凝固现象比较常见,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基础,会举出很多例子,如: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这些都是熔化现象。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这些都是凝固现象。
通过举例,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熔化和凝固研究晶体熔化的特点时,旧教材一般用萘或海波做熔化实验,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海波不易保存,且海波含有结晶水后,测出的熔化温度误差较大;考虑到冰箱已经普及和方便取材、操作,所以本教材建议用冰做熔化实验。
跟探究水的沸腾一样,研究冰的熔化特点也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
●提出问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者教师创设一些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教师可出示一只装有碎冰的烧杯,问学生:你能否将冰变为水?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它有哪些变化?结合生活经验,学生都能说出使冰熔化需要对它加热,冰在熔化过程中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
但对―温度是否变化‖会出现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既然对冰加热,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当然要升高;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既然“摄氏温标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那冰在逐渐熔化为水的过程中温度应保持在0℃不变。
这样,学生就能提出问题: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不会变化?●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粗略说出验证猜想的方案,学生容易想到:把冰放在烧杯中,对它加热,观察冰的状态变化,并记录温度,观察温度是否升高(或不变)。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讨论需要准备哪些器材、测量和记录哪些数据、如何测量等。
教学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让设计较好的学生讲解他们设计的方案,使同学们的不同想法都能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
教师对切实可行的方案予以肯定、表扬,对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讨论和改进。
这样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关于―水浴法‖加热,学生第一次遇到,可引导学生自读教科书图4-27及相关内容,然后可以让学生谈谈水浴法的好处,如:使冰受热均匀,减慢状态变化过程,便于观察。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冰熔化的实验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没有这个实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缺少了支撑点,所以,本探究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参与。
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教师在实验前应做好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分好小组,4人一组,(按报时、报温度、报状态、记录和照顾仪器等分工),注意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教师在准备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尽可能用碎冰(是用纯水放在冰箱里制成的,用时尽可能敲碎)。
b.用大号的试管,冰不能太少,约3―4cm深。
c.为使冰熔化过程慢一些,可在烧杯中多放些水。
为使温度计与冰块充分接触,还可以这样准备实验:取一只烧杯,在烧杯中放入碎冰,并加适量盐,使其温度降至–5℃以下,然后把装有深3―4cm纯水的试管放入碎冰中,温度计竖直放入水中,让水降温并凝固,观察温度计示数,待试管中的水完全凝固并降温至–2℃以下时,将试管拿离碎冰,然后观察试管中冰的熔化过程。
实验时如气温较高,可以让冰在室温下自然吸热熔化,这样测量出的数据会更准确。
选用的冰,温度最好在–2℃以下,这样可以完整的展示出―熔化前冰吸热升温——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后水吸热升温‖的全过程。
为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尽管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已使用过酒精灯,本实验前,教师还要结合挂图或上节课的实验情况强调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尤其是点燃或熄灭酒精灯的方法,还要准备几块湿抹布,以防万一。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其间,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注意发现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而给予纠正。
如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靠近管壁,但不要放在冰的正中,而是中间偏下位置。
指导学生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实验结束后,仿照水的沸腾图像,让学生在教科书图4-28中标出各个时刻所记录的温度,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冰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这个环节,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在教科书图4-28上描点;②连接各点画出比较流畅的曲线;③思考曲线所反映的物理意义。
●分析和论证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冰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引导学生们通过对比发现: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4.3-1所示,即分为AB 、BC 和CD 三段。
为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分析思考,可提出以下问题:①AB 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 段所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固态,温度升高) ②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冰开始熔化?(答:B 点)③在BC 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加热?(答:BC 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固态和液态共存,温度保持在0℃左右不变。
此时仍在继续加热,即冰仍在吸热)④在CD 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是液态,冰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升高)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冰开始熔化时的温度是0℃;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冰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温度升高。
―教材图4-29”是4位学生对冰的熔化实验的反思和评价。
这4位同学思考的问题正是该实验要深入研究的,也是我们的学生对该实验的疑问,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来解决。
对该实验的评价,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发表见解。
例如,有的学生把测量的温度点连接起来时,可能发现熔化过程不是直线而是折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析,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结果为什么跟其他同学的有差异,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进行评价,提出新的实验方案。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明确评估、交流与合作,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再/min利用教材图4-29中提出的问题:―是否所有固体熔化时都是这样呢?‖引出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活动1 ”的目的是:观测石蜡熔化和凝固的过程,获得感性体验,描绘其熔化凝固的图像,并与冰的晶体熔化特点对比,引出晶体和非晶体这两个概念。
为了节省时间,教学时也可将活动A 和冰的熔化实验同步进行,一部分小组探究冰的熔化,另一部分做石蜡熔化的实验,最后通过交流对比,发现不同的固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特点是不同的。
关于实验的改进:该实验的器材和冰的熔化实验相仿,但冰可以研成较细的碎末,而石蜡只能切削成薄的碎片,而这些碎片又是卷曲的,用这种碎片做熔化实验,由于卷曲的碎片间空气的干扰,实验效果不好,即每次实验得到的图像差异大。
如果先把温度计插入石蜡碎片中,将蜡的碎片先熔化再凝固,排除了碎片中的空气,用凝固后的石蜡做熔化实验,实验效果会更好。
活动1中的A 和B 两个实验过程可―一气呵成‖,实验完后再描绘石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石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大体上如图4.3-2所示,通过与冰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对比可知:冰在熔化的过程(开始出现液体到全部变为液体)中,温度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