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小学科学教学评课记录表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2
王洪木科学学科听评课记录3月 20 日学校王洪木小学听课教师满庆明授课教师苗振田年级四年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听课纪实分析意见一、导课:教师带来一个皮筋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玩一玩,师问:什么发生了改变?你发现了什么?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1、让学生用实验仪器来动手亲自操作。
2、教师同时出示活动要求。
3、将活动发现记在活动记录上。
4、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5、师问:物体有什么共同特性吗?6、师用海绵来演示(体积也可以改变)。
7、出试弹性概念。
8、师问:是否所有物体都有弹性。
9、请学生再来做实验,问有什么感受?10、学生汇报新的发现同时出示弹力概念。
11、请学生区分弹性弹力12、完成书77页记录。
三、总结:说说本课你的收获?情趣导入新课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中发现现象得出概念。
从生活现象中探寻科学道理,反过来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力量。
四、作业:回家后自己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做玩具。
板书设计: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物体受外力形状改变去掉力恢复原状——弹性→→(有限)体积弹力王洪木科学学科听评课记录3月 25 日学校王洪木小学听课教师满庆明授课教师苗振田年级六年课题人体的司令部神经听课纪实分析意见一、导课:师问: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请几名同学和老师一起玩,要求学生做与老师指令相反的动作。
找出获胜者。
师问:是谁让我们完成了这些指令?(神经)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1、课件出示人体神经系统图。
师问:人体神经分几个部分?2、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同时出示活动要求:按发出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宽松的课堂探究氛围,让学生快乐探究。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机,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部位分几部分?分布在哪?3、游戏时完成指令的是同一种神经吗?小组讨论。
达浒镇小学科学教研活动——评课记录授课教师:黄培禄授课地点:长益完小教学楼四楼录播室授课内容:《时间在流逝》(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评课时间:2018年4月25日星期三第六节评课地点:长益完小教学楼二楼会议室评课人员:达浒镇小学全体科学教师以及听课领导评课纪要:一、主持:杨玲老师我们本着“学习借鉴、反思感悟、总结提升”的宗旨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希望大家从各自感受最深的和认为需要修改提高的等诸多方面谈感受体会。
二、评课(一)、自评:《时间在流逝》有三个教学点:现在几点了、一分钟有多长、过去了多长时间。
我将重点放在“一分钟有多长”的体验活动上,通过学生看钟表图片以及课本上的文字介绍来说说钟表上的时、分、秒针,以此导出时间的相关概念。
整堂课体验了四次“一分钟”。
在导入时第一次体验一分钟,不做其他要求,学生重在参与,旨在导入课题及激发学习兴趣。
备课时参考过很多教案,如谚语、谜语导入,考虑再三,希望能够做到全员参与课程导入,最终选定体验导入。
课堂用时最长的重点“一分钟体验活动”以三种不同方式进行。
第一次即在习得概念“一分钟有60秒”的前提下进行的体验活动,部分学生比导入时的体验估计更准,从个别同学的回答中总结正确的估计方法。
习得好方法后再次进行体验活动,此次学生已经能用自己的方法更为准确的估时,由于时间有限,仅能听取几位学生的回答。
最后要求同学再次用习得的方法进行第三次体验,从学生的体验结果可以看出“一分钟体验活动”成功了。
第二个教学内容“时间是没有快慢的”做了两次体验活动,在老师不作要求的前提下感知时间。
一为观看小视频《中华小孝子》,二是平举右手动作,保持不动。
原计划播放一段音乐和噪音,考虑到噪音会使学生烦躁,又希望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度过,最终选择了平伸右手的动作。
此动作可能涉及“体罚”问题,但活动着重于参与体验,不能坚持的学生可随时放弃。
体验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快与慢,由心里感受时间过得快与慢,来引导出时间没有快慢,最终得出结论:时间以不变的速度流逝。
《登月之旅》评课记录王老师今天执教的《登月之旅》一课的设计可以用大胆创新、简单明了、朴素平实、收放自如、以人为本五方面来进行评析。
大胆创新:王老师将教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通过微课视频使其成为一课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使课堂的主脉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
让学生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过程。
简单明了: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目的性强,其实整体设计就分为两大部分:先认识通过视频实验模拟实验来揭开本课重点问题的研究。
王老师没有单纯地利用这个问题做过渡,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多测几次来体会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科学、精准的数据是要通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到的。
这一重要的科学思想为下一个环节“研究影响环形山的形成”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指向性强。
六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已经较强,教师的问题就不能过碎,让学生有一个连贯性的思维过程。
王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做的比较好,她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维发展。
朴素平实:王老师这节课实验器材简单适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理解科学的生活化,感受身边处处是科学。
教师在课堂上从摆的构造到猜测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再到设计实验验证猜测,都力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方式亲历亲为每个探究活动。
操作前,教师更是利用师评、生评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过程等。
力图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收放自如:在探究环节,教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制定计划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开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教师给予了指导并直接参与学生讨论。
以人为本:本节课始终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有关结论和信息,能主动地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交流,这里王老师就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支持和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建构知识,自己锻炼能力。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0月31日,听了老师的《看月亮》一课,有点感触。
回顾这课,《看月亮》是地球与宇宙方面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太阳和影子》、《昼夜交替》,了解了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头脑中建立了两者的位置关系的模型,但这节课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能建立起地球、月球、太阳三者之间位置关系的模型,对学生来说,很抽象,有些难度。
从这节课来看,体现出了钱老师的一些设计的理念:一、问题的提出来自于学生思考的矛盾本节课之前,钱老师就提前让学生每天晚上6点30开始观察月亮,上课前简单的交流,、学生自然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下半个月怎么大家都没有观察到月亮呢?是月亮藏起来了吗?还是天气不好呢?如果是藏起来了,那为什么它总是在下半个月藏起来呢?这里的问题,来自学生观察后的思考,是真正的科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想探究的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基于学生观察的结果由于在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观察了月相,所以谈话就从学生观察到的月相开始。
教师、从学生观察到的月相总结出了3个现象。
1.月亮的亮面总是向着太阳。
2.月亮每天月相在变化,亮面越来越大。
3.同一时间,月亮每天的位置不一样。
基于这三个现象,教师提出了两个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这里的两个问题的提出,是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
但是如果这里的环节,问题能由学生自发提出,是学生在自然而然的观察之后提出的,则就更好了。
三、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比较到位。
这一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教室里的方位,太阳的位置,这为下面的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先和学生讨论,形成了对上半个月月相的认识,这里体现出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
3.抓住了初一、十五这两个特殊的时间,让学生初步摆出地球、太阳、月亮的位置,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月相的变化。
4.小结比较到位,对一个月月相的变化和月亮运动的方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及时的小结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月相的变化,建立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位置关系。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听评课记录一、教材分析《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第二课《杠杆的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探究活动,是学生对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规律认识的升华,通过本课的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从而完成杠杆工具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连同后面将要学习的轮轴、滑轮和斜面共同构成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简单机械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思路本节课教授学生是六年级学生,学生接受知识强,杠杆基础知识在上节课得到了学习。
所以本堂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
本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三、说教法(一)趣味引入用三个小游戏引入,是因为学生永远是好动的,学生看到做实验,而且可以参与进去,学习兴趣高涨,不由自主的为完成快的同学鼓掌。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接触观察三种杠杆工具。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学生通过刚刚的实验,已经不由自主地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试验用的三种工具,经过教师的引导,他们会联系到上节课学到的知识。
再结合观看的微课程,然后判断出所用的工具是哪种杠杆工具。
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并能够运用这个规律给杠杆类工具分类。
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观鸟》评课记录评课概述本节课是《观鸟》这个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介绍鸟类的特征和观察鸟类的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让学生了解鸟类的外貌、行为和栖息地等方面的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评价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 掌握鸟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学会观察鸟类的方法和技巧;- 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回答问题的表现来评价,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回答提问,并且对课堂上展示的鸟类图片和实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内容设计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教学。
教师先通过幻灯片展示了鸟类的基本特征,如羽毛、喙、脚等,并简单介绍了鸟类的分类方法。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课堂上准备的鸟类标本和图片,引导他们观察鸟类的不同标本,并观察它们的外貌特征和飞行姿态。
教学方法应用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
同时,教师还组织了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周围的鸟类,并记录下观察到的内容和感受。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参与度,可以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观察活动,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观察结果。
他们对鸟类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反思与改进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可以增加一些小组合作活动,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堂内容的难度和深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参与到研究过程中;- 对于一些研究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帮助,保证他们的研究进度。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观鸟》这个单元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
《水里有什么》听评课记录
本节课,教师用饱满的热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活动材料,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自我体验、合作交流等以体验为主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每一个知识的呈现都很自然,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就是实在的课堂教学.例如在师生总结完水的过滤沉淀过程后,教师端起学生过滤后的水,让学生尝一尝,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下一环节消毒。
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课堂上时刻体现出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出都是由学生或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引出,同时还更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在动手试验时,教师一直在参与指导每个小组,更为难得的是,整节课40分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展示交流就用去了近30分钟,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很好的诠释了“探究——体验”这个过程,教师整节课都在围绕水的净化方法,但只用了大约2分钟的时间去解释这个结果,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或展示交流,都是学生在自己的研究中获得知识。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小学科学课评课记录篇一:小学科学评课稿总体评价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1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来自: 小龙文档网:小学科学课评课记录)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评课记录篇一:小学科学评课稿总体评价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1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来自: 小龙文档网:小学科学课评课记录)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评课记录篇一:小学科学评课稿总体评价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1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来自: 小龙文档网:小学科学课评课记录)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白天与黑夜》评课:我们教研组陈老师的《白天与黑夜》一课是围绕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出现”这一现象展开教学的。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并力求达到能区分“事实与假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老师能引导学生经历发现现象,大胆猜想、合理假设、反思验证等探究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维的火花。
因此,在教学时,她努力营造一种自然而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而本节课为达到这一个重要的目标精心设计了每一个环节,而且将科学课所提倡的体验学习贯穿在整个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在设计中也有体现。
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这与课前详细分析教材和学生,以及深入备好课并从中领悟教学设计理念是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经过此次教学,我有以下两点深刻体会:生在心理产生安全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作出大胆的猜想,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再就是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细菌》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3.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二、探究细菌的形态、结构(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生:是单细胞.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生:因为米饭有营养.生:因为米饭里有糖.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生:细胞分裂.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生:不快.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生:自养.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生:寄生,腐生.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生:不全面.三、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四、课后拓展师: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教学反思:本课力争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结论的得出,概念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以提出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比较得出结论等活动来关注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尤其是要为那些羞于表达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友谊的回声》听评课记录课堂概述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学期科学课程中的《友谊的回声》单元的第一课。
课堂以讲解和实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基本特征和传播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课堂内容1. 教师首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引导他们讨论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老师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包括物体振动、空气传播和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
3. 学生参与实验活动,通过敲打不同材质的物体,比较它们产生的声音,初步了解物体的硬度和材质与声音的响亮程度之间的关系。
4. 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声音传递”的集体游戏。
每个小组中的学生依次说出一句话,然后将其通过传递的方式传给下一位同学。
最后一个同学将听到的话告诉全班,以检验声音传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学生回顾整个课堂内容,总结声音的特点和传播规律,以及实验活动的结果。
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
2. 通过实验活动,初步掌握物体材质与声音响亮程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
2. 实验活动的设计和操作过程。
教学方法1. 引导讨论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声音的思考和讨论。
2. 演示法: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实际操作展示声音的产生过程。
3. 实验活动法:通过实际参与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特点和传播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活动的结合,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
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然而,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声音的更深入探究,扩展学生的声音知识和应用能力。
以上是对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友谊的回声》听评课记录的简要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季更替评课记录: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大家来听我的课,同时欢迎大家给我提出中肯的意见。
李传林老师:对于这节课来说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有些难度,然而教师的讲授或许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把知识讲给学生,但是考虑到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就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
本着这一教学理念,在长时间思考后,教师修改了自己讲授科学知识的这种教学结构,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
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
王冉冉老师: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以探究活动为载体去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本节课的主要的优点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视频欣赏”。
这不是普通的出几个科学视频、图片知识小常识,而是根据这节课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旨在为下面的猜想环节为学生做好铺垫。
2,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潜心钻研教师在实验器材中给学生加了一个实物,(根据地球仪的高度设计的)保证学生在实验的过程让这一束“太阳光”与地球仪在一个平面上且在这个平面上随着地球仪的移动而移动。
张宇老师:我认为杨老师的课上,每个地球仪上都用粗线划出了赤道以便于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斜射的变化情况。
我觉得这些细节在实验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电化教学的使用,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知识点的突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刘岩老师:杨老师的课对于难点的突破教学,使用的电教手段很好,特别是地球的公转造成的,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日照强度解读,在电教手段的使用中能很好地解决。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在学生的猜想环节,如果直接提出一个导向性的问题作为桥梁,或许孩子的猜想就不会像讲课时那样的漫无边际。
2,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有些不足,如果用箭头把关键字一连我觉得学生会更清晰明白。
3,在控课方面经验也有不足。
还有待提高。
感谢各位老师能够给我的课提出这么中肯的意见,我一定会认真反思,找出教学设计和课堂中的不足,认真改正并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太阳系》听课评课记录1.背景介绍本次听课评课记录是针对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堂课《神奇的太阳系》进行的。
该课程旨在通过介绍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运动等知识,培养学生对宇宙的认知和兴趣。
2.课程内容这堂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入:以简单有趣的问题开始,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好奇心。
知识讲解:通过图示和解说,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每个行星的特点和轨道运动。
实践探究: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实际操作,例如模拟行星运动的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结回顾:对今天所学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答环节。
3.课堂反应学生在本堂课上表现积极主动,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很强,提问积极。
在实践探究环节中,学生能够遵循指导,认真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教学评价根据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应,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评价:教学内容安排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在讲解知识时重点突出,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实践探究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问和回答的质量较高。
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5.改进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如视频、图片等,加强学生对太阳系的直观感受。
另外,应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加一些小组合作或讨论的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6.总结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学生反应热烈,积极参与。
希望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