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研究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 格式:pdf
- 大小:85.93 KB
- 文档页数:1
由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者:刘沙沙来源:《新校园(下)》2017年第01期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及其学生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
该假说指出语言结构决定其文化群体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即人类思考问题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由其所使用的语言来决定的。
该假说对包括语言学、人类学在内的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就有关该假说的文献资料简要分析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普遍存在的争议。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
早在欧洲人们便已意识到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与其思维过程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的联系。
近代语言学家沃尔夫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出了如下观点:语言的结构决定了某一社会习惯性思维的模式。
他指出“由于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形成某些观念比形成另外一些观念更容易,因此思考的时候,就会沿着某种思路而不是其他的思路进行。
”沃尔夫所提出的这种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的语法结构可能会影响一个社会的文化,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造成语言束缚思想。
一、概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提出了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他的学生沃尔夫继承了其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他们去世后,一些语言学家将他们的相关理论和见解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命名为“萨丕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沃尔夫假说”。
作为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萨丕尔长期研究人类学与语言学相关的学科问题。
他强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间的联系,并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
后期经过其学生沃尔夫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语言相关性的学说,这一假说成为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基础。
萨丕尔指出“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引起很多的思考,我们可能会认为语言会决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可能会认为语言只是影响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等等。
对于此,许多语言学家提出了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各种观点。
在这里,我简单从“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去论述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论述个人的观点看法。
在探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前,先搞清楚语言是什么,什么是思维这两个本质性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至少都会有一种语言,如汉语、英语、俄语等,就语言结构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语言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有人类才有语言。
另一方面,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语言对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语言是什么,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我就不详细去介绍了。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凡是正常的人,无论他属于哪个民族或国家,他的大脑都应当有这种机能。
比如说,当人们在观察过各种不同样式的杯子之后,人们就有可能认识所有这些杯子所共同具有的最重要的特点,因而把杯子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在例如,如果已经有“上弦月是不圆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又知道“今天是农历初八”,那么,人们就会自然地得出结论说:“今天晚上看不到圆的月亮。
”不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的人们都有这种认识世界的能力。
所以说,思维是没有民族性的。
当然了,时代不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他们思维发展的成熟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如古人和今人,成人和儿童,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却基本上是一致的。
那么萨皮尔和沃尔夫是如何去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那?我们都知道萨皮尔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学生,萨皮尔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语言。
萨丕尔试图找出语言中词汇的分类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他认为,物质环境中的事物在语言中被命名,一定是因为它们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
试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角下的语言与思维关系一、本文概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它承载着文化传承、思想表达和社会交际等多重功能。
而思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内在过程,同样对语言的发展和应用产生深远影响。
在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视角出发,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该假说对理解人类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启示,并通过对该假说的深入解读,进一步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复杂关系。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一种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论,它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塑造和影响思维方式的力量。
该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和用法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该假说的核心观点出发,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语言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中。
本文还将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争议和批评进行讨论,探讨该假说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及它在解释语言与思维关系时的适用性和限制。
通过对该假说的全面分析和评价,本文旨在提供一个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视角,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内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被称为语言相对论或语言决定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假说由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提出,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塑造思维,以及语言决定文化。
关于语言塑造思维。
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世界的框架。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思考美国人类语言学家鲍阿斯认为: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形式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的联系。
在他的基础上,萨丕尔和沃尔夫得出两条结论:即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是说: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一个人的语言影响着她对手客观世界的认识。
因为人们观察和感知世界的过程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人们只能根据其母语对世界的概括或者描述来认识世界,这就表明了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
语言相对论则是指:一种语言系统里的范畴和区别特征对这一语言系统来说是独特的,与其他语言系统不相容。
语言相对论的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
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只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
在我看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确实存在着片面甚至绝对的思想,就语言学决定论来说,在刚接触语言学的时候,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思维是第一性的,有了思维才有了语言。
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因为一个正常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而进行思维。
就拿最简单的道理,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总结或者评价,就必须依赖于语言中的词和句子来表达。
没有词或者句子,人们的思维就没办法进行,同时,人们的思维必须考语言记录下来,沟通才能成为可能。
另外,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因为如果没有思维,就不会有思想,那么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前者决定后者或者后者决定前者。
现在看来,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已将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对这一关系的讨论,也促进着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
首先,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是,就像那个著名是比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像是木头炉子生火。
”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上,我比较认同维果茨基的看法,即有“前思维阶段”和“前语言阶段”,二者不是同时的。
从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摘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以后,有一大批的支持者。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违背了马哲的立场。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进行了重申,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语言从源头上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形成,而思维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二者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在人类的形成中共同发挥着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语言并不是思维的全部,思维包含的内容比语言要丰富得多。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这层意义上主要提出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该假说,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语言与思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人类学等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课题。
因其关系的复杂性,至今未形成定论。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思维与语言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指出二者并不等同,语言只是思维的符号,这里指出了符号的关系。
马克思也曾经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所论及,他提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到了20世纪,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探讨也并未停止。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此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该假说问世以来,在学术界的影响颇深,引起一系列热议。
后人把假说分为强式与弱式两种,强式即语言决定思维、态度等人类的世界观,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也会存在差异,即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弱式即语言影响人的思维,即语言人的思维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因此在此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不确定性争论,我们有必要对该假说的内涵做一剖析,在此基础上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进行重新论述。
一、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思想内涵萨丕尔通过对印第安语的研究与比较,得出的最直接的结论是各民族因语言不同,其思维方式也会不同,即语言影响人的思维模式。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 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12年第2期(总第147期)再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透过手语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刘润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北京 100070)基金项目:本文受到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再论聋人手语的语言地位)))基于手语符号任意性的实验研究0(项目编号:11CY Y020)和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由语素到词)))中国手语词构词研究0(项目编号:10YJC740069)的资助。
收稿时间:2011-10-22作者简介:刘润楠(1975-),女,蒙古族,辽宁省沈阳人,讲师,北京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
研究方向:语言学、外语教学。
摘要: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个古老而迷人的话题,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参与了它的讨论。
讨论主要集中在语言和思维是否可分,如果可分,是谁决定谁。
在众多观点中,针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争议颇多。
但以往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讨论虽然不少,绝大部分研究都显得实证不足。
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手语研究的角度再次探讨这一假说,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手语实证研究,包括手语失语症研究、手语者视觉感知实验和手语者大脑电势实验等证实这一假说,即语言能够塑造思维,影响思维的发展和形成。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思维;手语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12)02-0041-041.0引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确是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同时,它又是个迷人的话题,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参与了它的讨论。
(肖燕,2003)赫赫有名的有皮亚杰、维果斯基等。
他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语言和思维是否可分,如果可分,是谁决定谁。
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回顾和评判所有的观点,只就其中一家之言进行分析,这就是争议颇大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谈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作者:齐文博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在20世纪40年代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浓厚的兴趣和激烈的争论。
本文将回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发展轨迹,探讨对其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09-01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
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无数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等,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着探索。
其中,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20世纪西方语言学界颇具影响的理论假说,对我们理解语言与思维有巨大的启迪。
1.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形成对思维和语言关系的关注可追溯到西方思想史初期,柏拉图认为思维是无声的语言;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思想范畴决定语言范畴,语言只是思想的符号。
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先驱赫尔德指出“每个民族怎么思维,就怎么说话,反之亦然,怎么说话,就怎么思维。
”洪堡特继承并发展了赫尔德的思想,认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每一个语言里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这种观点对萨丕尔和沃尔夫产生了重要影响。
萨丕尔师从美国语言学创始人博厄斯。
博厄斯提出了“文化相对论”,他认为每种文化都是自己社会和民族的独特产物,民族和文化无高低优劣之分,不同语言间也只有结构的区别,没有发达与原始之分。
萨丕尔继承博厄斯的传统,他在《论语言》中讲道,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
后来他又加强了语言的作用,在《语言学作为科学的地位》一文中写道“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受着已经成为社会交际工具的那种语言的支配。
”1931年他更为详尽地阐述道,"语言不仅谈论那些在没有语言的帮助下所获得的经验,而且为我们规定了经验的性质……诸如数、性、格、时态等范畴,不是在经验中发现的,而是强加于经验的,因为语言形式对我们在世界中的倾向性有种残酷的控制。
基于萨丕尔沃夫假说的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作者:王琳来源:《牡丹》2019年第05期“假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种是强式假说,即语言决定论,主张语言决定思维,并主导着感知行为,包括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
这一假说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
另一种是弱式假说,即语言相对论,主张语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并不起制约或决定作用,这一假说主要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作用。
一、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争议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探讨,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下面就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进行剖析与论证。
(一)语言完全等同于思维必须要指出的是,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并不等同于思维。
一方面,语言只是负责记录思维成果的一种方式,而人脑的意识所表达的思维内容比语言知识要丰富得多。
另一方面,人脑中的有些内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有些感知或经验不能用语言描述。
例如,当谈及爱情时,有过恋爱经验的人可能会对爱情有所体悟,但是他们可能不会对没经历过爱情的人详细地表述出这种感觉,这时候语言就无法精确地表达出思想或感情,只有自己去感知才能体会。
再如,在鉴赏我国古代诗歌时,有些诗词的妙处,就是妙在不好解,不能解。
遇到这类诗词,只能自己慢慢去品味,一旦讲出来,便破坏了其中的韵味,成了画蛇添足。
所以,人们就会发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慨叹。
(二)语言是工具,思维是产品萨丕尔关于语言是工具,思维是产品的论断是不合理的。
语言和思维属于不同的范畴,语言仅是人类用来外化内部精神世界、表达情感的手段。
不能说语言在前,思维在后,语言决定思维,在某些情况下,往往是思维方式决定了语言形式。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鲍阿斯所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单向的”,即语言可以表达和反映思维,却不能决定和制约思维。
(三)语言的成长要充分依赖思维的发展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已经在人类的生物学、神经学、先天聋哑人的实例材料等方面找到了论证。
小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发展、认识世界的过程。
由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反证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发表时间:2009-03-24T22:28:59.403Z 来源:《魅力中国》第一期作者:秦勤[导读] 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自问世以来就倍受争议,假说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语言决定论,但是事实上存在着很多反证向这一假说提出挑战语言和思维作为一个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自产生之日起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语言和思维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二者的起源与发展规律的不同;而二者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依赖。
对二者关系的科学认识一直是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争论的话题。
到了现代,争论开始围绕萨丕尔(Sapir)、沃尔夫(Whorf)所提出的假说展开。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本质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观点是:语言的结构决定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
这里“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其实就是思维,所以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本质旨在说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即语言和思维谁决定谁的问题,或者说是先后问题,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的。
假说的相反的观点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设法在其语言中找到表现方法:人们由于珍视身边的某些事物并以相应方式对待这些事物,因而他们在使用语言时就反映出他们这种特有的处事态度和方式。
简言之,就是思维决定语言。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反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指语言决定思维,如果假设这种说法成立的话,下面的现象又如何解释呢?有研究说,先天性的聋哑人,即使没有上过聋哑学校,不懂手势语,仍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儿童2岁才能说些简单的话,但是婴儿从第5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事物,这种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甚至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事实上已经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过程,这种思维活动就是在语言产生之前就有的;现代解剖学对30万年前到5万年前早期智人头盖骨的声道模拟分析,那时候的人还不能发出最简单的元音,也就是说那是人类还没有有声语言。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研究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作者:徐梦雨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5期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所涉及的语言和思维、文化关系问题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来之后,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人类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学科所共同关心的课题。
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强式假说主张语言结构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并主导者感知行为,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
弱式假说主张语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并不起制约或主导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塑造人的思维、影响人的思想的作用。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0引言本文介绍了“萨丕尔-沃夫”假说的理论框架,列举了一些用于测试该理论的实验,阐述了对此假说的反对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修正——“萨丕尔-沃夫”假说的弱化版本,认为语言与思维应是处于互相影响的状态,而不是由一方来决定另一方。
1“萨丕尔-沃夫”假说的起源“萨丕尔-沃夫”假说简介“萨丕尔-沃夫”假说(SWH),又称沃夫氏假说,是由B.L.Whorf (1897-1941)根据他的老师E.Sapir(1884-1939)的语言学观点提出的。
沃夫认为,只有建立在自然语言语义和结构相似性的基础上,人类的知识才能实现相通性。
不同语言会引导人们作出不同的决定。
本文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一角度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进行了论述。
一方面,弱式假说所提出的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正确阐述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而另一方面,由于强式假说过分强点了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作用,因而也具有许多不足之处。
2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了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一方面,弱式假说所提出的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正确阐述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而另一方面,由于强式假说过分强点了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作用,因而也具有许多不足之处。
语言〃思维〃认知——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二班胥文学号:1044407030第一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简介一、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
1884年1月6日生于德国劳恩堡,五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
19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日尔曼语,后到美国西部工作。
1910--1925年,任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对人类文化学进行了切实的研究。
1925--1931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授、教授。
从1931年起到逝世,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和人类学教授。
1933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3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
1939年2月4日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New Haven)去世,终年55岁。
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有关问题,重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经他的弟子沃尔夫(B.L.Whorf)发展,形成语言相关性的学说,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成为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基础。
二、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1897—1941)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英国移民家庭。
沃尔夫在大学是学化学的,他的专业是防火技术,1918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康涅狄克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当工程师,语言学对沃尔夫来说是一种业余爱好。
1931年,沃尔夫在耶鲁大学旁听了萨丕尔的印第安语语言学课程,并开始集中力量研究亚利桑那州(Arizona)美洲印第安语河皮语(Hopi)。
1925年—1941年间,他先后发表过50余篇报告和论文,去世时还留下了10多篇未刊的稿子。
英年早逝的沃尔夫美国语言学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第二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产生美国一代人类语言学家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中,从鲍阿斯开始就产生了一种想法: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形式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直接的联系。
33纸 贵“假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种是强式假说,即语言决定论,主张语言决定思维,并主导着感知行为,包括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
这一假说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
另一种是弱式假说,即语言相对论,主张语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并不起制约或决定作用,这一假说主要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作用。
一、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争议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探讨,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下面就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进行剖析与论证。
(一)语言完全等同于思维必须要指出的是,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并不等同于思维。
一方面,语言只是负责记录思维成果的一种方式,而人脑的意识所表达的思维内容比语言知识要丰富得多。
另一方面,人脑中的有些内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有些感知或经验不能用语言描述。
例如,当谈及爱情时,有过恋爱经验的人可能会对爱情有所体悟,但是他们可能不会对没经历过爱情的人详细地表述出这种感觉,这时候语言就无法精确地表达出思想或感情,只有自己去感知才能体会。
再如,在鉴赏我国古代诗歌时,有些诗词的妙处,就是妙在不好解,不能解。
遇到这类诗词,只能自己慢慢去品味,一旦讲出来,便破坏了其中的韵味,成了画蛇添足。
所以,人们就会发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慨叹。
(二)语言是工具,思维是产品萨丕尔关于语言是工具,思维是产品的论断是不合理的。
语言和思维属于不同的范畴,语言仅是人类用来外化内部精神世界、表达情感的手段。
不能说语言在前,思维在后,语言决定思维,在某些情况下,往往是思维方式决定了语言形式。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鲍阿斯所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单向的”,即语言可以表达和反映思维,却不能决定和制约思维。
(三)语言的成长要充分依赖思维的发展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已经在人类的生物学、神经学、先天聋哑人的实例材料等方面找到了论证。
小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发展、认识世界的过程。
一周岁左右只会说一些单词,后来发展到两个词,到了五六岁时就能运用各种语言成分造出各种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