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 格式:ppt
- 大小:399.00 KB
- 文档页数:13
萨皮尔-沃夫假说一、内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 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后人以其名字和假说命名其理论, 又将该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 强式即语言决定思维, 语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弱式即语言影响思维, 并不起制约或主导作用,只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的思维,影响人的思想。
语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是人的语言影响了人对现实的感知。
他们认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的;语言不仅指示经验,而且规定经验。
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分析世界的方法。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语言不同,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和看法也不相同。
1. 语言决定论(强式)语言决定论即人的思维完全受自己的母语影响,因为人只能通过自己语言中的范畴和区别特征来认识世界。
语言不仅仅指称独立于语言而获得经验,而是实际上决定着我们的经验。
如:汉语词汇的对称性特征反应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的对称性特点。
2. 语言相对论(弱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语言相对论的关键是,一种语言系统里的范畴和区别特征对这一语言系统来说是独特的,与其他语言系统不相容。
形成思想的过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一种独特的语法,在不同程度上因语言不同而不同。
语言相对论的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
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只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思维之间具有相关性。
(翻译工作很难做)二、我们的看法(一)思维先于语言1、从历史的角度:在人类产生之初,是先有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在这之中生存的生物最终进化为人类。
那个时候人类是没有语言的,但却能够靠肢体进行各种交流,并能有钻木取火等行动,所以说那个时候是没有语言,但是有思维的。
萨丕尔沃夫假说
萨丕尔沃夫假说是一种关于恒星演化的假说。
根据这个假说,恒星在宇宙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将其称为“萨丕尔沃夫序列”。
萨丕尔沃夫序列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主序阶段:恒星的主要阶段是在主序带中度过的。
在这个阶段,恒星的核聚变反应以氢为燃料进行,通过核融合反应将氢转化为氦。
2. 超巨星阶段:当恒星的核心的氢燃料耗尽时,恒星会膨胀成超巨星。
它的外部层会呈现出巨大的体积,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在这个阶段,恒星的亮度和温度会显著增加。
3. 红巨星阶段:在某些情况下,当恒星核心的氦耗尽时,恒星会进一步膨胀成红巨星。
它的外部层会更大,亮度更高。
4. 氦闪阶段:当恒星进入红巨星阶段时,核心内的氦开始进行核融合反应,这会导致恒星外层的聚变增加,恒星会经历一个“氦闪”阶段。
在这个阶段,恒星外层的存储能量会突然释放,导致恒星的亮度和温度显著增加。
根据萨丕尔沃夫假说,恒星的演化过程受恒星的质量影响。
质量较大的恒星会有更短的寿命,并在更早的阶段进入超巨星和红巨星阶段。
质量较小的恒星会经历更长时间的主序阶段,直到最终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
萨丕尔沃夫假说在恒星演化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研究恒星的形成、演化和结构提供了基本框架。
然而,具体的恒星演化仍然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来完善我们对恒星演化的了解。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你一生的故事》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知名作家罗伯特·萨丕尔和瑞典心理学家罗伊斯·沃尔夫共同提出的一个理论,该理论主张人类的一生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会在人们的大脑中始终持续不断地编织和重塑。
这一理论对于心理学、文学、教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应用意义。
《你一生的故事》是一部畅销书籍,作者是心理学家杰夫·格林沃德。
在这本书中,格林沃德探讨了人生中的各种转折点和决策,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故事。
借助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格林沃德试图揭示人们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轨迹,从而实现更加意义深远的发展和成长。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你一生的故事》中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应用,并通过实证案例的分析和验证,进一步揭示这一理论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本研究也致力于为心理学领域对于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你一生的故事》中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应用,探讨该假说在个体生命故事传记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具体包括对于个体发展的认知过程,自我认知和单一感与多重感认知的联系,以及在个体自我认同建构中的作用。
通过实证研究案例的分析和对比,深入挖掘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解释个体生命故事中的意义,同时也验证假说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本研究旨在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基础,同时为个体生命故事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2. 正文2.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简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述说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不断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来构建和表达自己的身份和意义。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强调了自我故事在构建个体认知和情感上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思考和讲述自己的故事,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并从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哲学家萨丕尔沃尔夫的一个假说,它是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张,人类智力可以在各种环境和活动方面产生不同的解释和回应,从而使人类能够做出适应具体环境和活动的抉择和行动。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在20世纪初,由南斯拉夫哲学家萨丕尔沃尔夫(Sapir-Whorf)提出的。
萨丕尔沃尔夫认为,语言和语言习惯会影响人们的思维,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他的假说被称为“关联语言(relating language)”,即语言和语言习惯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萨丕尔沃尔夫认为,语言结构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他提出的假说,被称为“语言形态假说(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结构会影响人们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角度,而这种角度又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此外,萨丕尔沃尔夫还认为,不同的语言会在思维方式上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认知结果,即影响人们的行为。
此外,萨丕尔沃尔夫还提出了一种“文化特质假说(cultural uniqueness hypothesis)”,即不同的文化会在思维方式上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认知结果,即影响人们的行为。
根据萨丕尔沃尔夫的假说,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结构,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强化不同的认知模式,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和语言习惯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从而使人们能够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不同的解释和回应,从而使人们能够做出适应环境和活动的抉择和行动。
这一论点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有着重要意义,它表明,人类行为是由语言习得、社会学习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
此外,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也被认为在语言学和文化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你一生的故事》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概述《你一生的故事》是一部由心理学家丹尼尔·P·麦克亚当(Daniel P. McAdams)撰写的心理学类著作,该书探讨了人们一生中的故事如何塑造他们的个人身份和意义。
在这本书中,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发挥了重要作用。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和理查德·沃尔夫于1983年提出的理论,该假说认为人们的自我概念和个人身份是通过叙述自己的生活故事来构建的。
根据这一假说,个人将他们的生活经历整合为有意义的故事,并通过这些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目标和意义。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强调了个人故事在构建和表达个人认同上的重要性。
在《你一生的故事》中,麦克亚当通过探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深入分析了人们一生中的故事如何形塑他们的个人身份。
该书利用案例研究和心理学理论,阐述了个人故事对自我认知和发展的影响,展示了个人故事如何反映和塑造个人的认同和生活意义。
《你一生的故事》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重要的应用背景和探讨,并深入探讨了个人故事在人类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2. 正文2.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应用背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杰瑞米·萨丕尔和丹尼尔·沃尔夫在1978年提出的一个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
该假说认为,语言起源是由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所驱动的,而不是基于个体心理和生理条件的。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及21世纪初期,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开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语言起源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现象。
对于理解语言和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你一生的故事》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探讨,以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人生故事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假说在故事叙述中的意义。
试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角下的语言与思维关系一、本文概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它承载着文化传承、思想表达和社会交际等多重功能。
而思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内在过程,同样对语言的发展和应用产生深远影响。
在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视角出发,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该假说对理解人类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启示,并通过对该假说的深入解读,进一步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复杂关系。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一种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论,它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塑造和影响思维方式的力量。
该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和用法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该假说的核心观点出发,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语言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中。
本文还将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争议和批评进行讨论,探讨该假说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及它在解释语言与思维关系时的适用性和限制。
通过对该假说的全面分析和评价,本文旨在提供一个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视角,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内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被称为语言相对论或语言决定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假说由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提出,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塑造思维,以及语言决定文化。
关于语言塑造思维。
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世界的框架。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浅析“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指一个形而上学和哲学上的假设,其主要的论点是人类的意识和灵魂是无物质的,它们不是在大脑和身体中产生的,而是属于一个非物质的领域。
这个假说是由物理学家施罗滕沃尔夫和哲学家斯图尔特萨丕尔提出的。
这个假说的背景是现代科学在描述人类的心智现象时遇到的困境。
这个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中期,当时科学家们开始对关于意识和思维如何产生的问题感到困惑。
受到物理学中的“双缝实验”的启发,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我们接收到的关于自然界的信息并非总是与物理规律相符合。
因此,他们开始怀疑人类思考是如何在头脑内发生的,以及思考的过程是否是产生于脑部神经系统活动中。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提出虽然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但现在人们开始感到科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当今世界,自然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难以预测未来的阶段,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某些方面上可能会解释一些现有难题。
这种看待人类存在的方式建立在分析人类生命的基本建构之上,它认为人类的心智和身体及其产生的现象是不可分割的。
这个假说认为意识是一种基本的现象,它超越了物质世界,存在于灵性领域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这个假说还指出了人类意识和身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意识对身体的智能信息处理过程有着影响。
这个假说并不是一个科学上的定律或原则,而是一种哲学上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人类意识和其它人类思维现象的产生。
其主张超越了传统科学的理解方式,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探讨人类意识和其它思考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尽管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目前没有被证明是一个科学上的定律,但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人们可以从中寻求关于人类内心和人性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这个假说的提出还带来了一个新的思想启示,即思考和意识并不一定仅仅是生化过程的产物,而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在科学和哲学的交叉领域内,谈及任何关于意识和人性的话题都很深入。
这个假说或许是对现有的科学知识有所批判,但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思考大门,它反映出了科学和人文领域相互交叉互动的特点。
萨丕尔沃夫假说萨丕尔-沃夫假说(英语:Sapir–Whorf hypothesis、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一个关於人类语言的假说,由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李•沃夫(Benjamin Whorf)所提出,是一门心理学及语言学的假说。
这个学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这项学说引起了一些争议,也招致了一些批评。
现今有一些人造语言的发明的部份而生,如逻辑语、道本语等。
语言相对性原理(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
这个语言结构影响语者认知结构的说法涉及到人类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神经语言学,认知科学,语言人类学,语言社会学,语言哲学等多个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被广泛学习。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是沃尔夫的学说,其思想来自萨丕尔,因此被人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个假说可以表述为:我们的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相应地,不同的语言表达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
这一假说主要由两个组成部分:一是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另一个是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即语言的结构多样化是无止境的。
典型的说法是,如果亚里士多德讲汉语的话,他的逻辑肯定是另一个样。
这一假说的主要意思是,语言有助于塑造或形成我们的世界观。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现在几乎没有人会完全接受这一理论的初始形式。
因此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发展出了两个版本,即强势说(strong version)和弱势说(weak version)。
强势说指的是这一理论的初始假说,即强调语言在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任用;弱势说则是初始假说的修正形式,即认为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有相关性,但是产生不同思维方式的跨文化差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外语教学《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外语教学》被认为是西方外语教学中科学理论的第一次重大改革,这个假说由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孟德尔•萨丕尔 - 沃尔夫(1734-1794)提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范例。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最原始的理念是“先学习语言结构,后学习词汇”,即先获取语法和句法知识,再学习词汇;这样外语学习者才能准确运用语法和句法,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学习者先获取结构性语言能力,这项能力是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基础。
学习者可以在不熟悉语言词汇的同时,掌握和操练语法知识,这个过程就叫做结构语言能力的建立;它使外语学习者,尤其是儿童学习者能够学习外语时,以语法为主体,以词汇和习惯用法为辅,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外语的知识,辩识构成短语或句子的原子,并掌握组织元素和结构的关系。
针对不同的外语教学内容,萨丕尔-沃尔夫提出了三种级次性措施:一种是以抽象语法为基础的自然规律,这种方法要求学习者领会和大量操练语言规律,让他们掌握运用自然语言规律构建句子的基本技能;另一种是以实际道德行为为基础的惯和习惯,这种方式要求学习者学习用于交流的一般习惯短语,以达到流利的表达和听力的效果;第三种是以文化为基础的项目,要求学习者了解和能够用文化观念来表达整个文化背景知识。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外语学习意识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强调以语法为基础,先学习语言结构,后学习词汇,使学习者可以正确用法运用外语的能力。
它的出现,丰富了外语教学的理论,有助于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建立外语学习的成功之道。
萨丕尔沃夫假说一、什么是萨丕尔沃夫假说萨丕尔沃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或语言相对性原理,是由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和班杰明·沃夫(Benjamin Whorf)提出的一种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论。
该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和语言中的词汇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文化认知。
二、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2.1 语言塑造我们的世界观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之一,它不仅用于交流,更是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分类。
例如,在一些语言中,存在着对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有些语言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有些语言则将时间分为更细致的阶段。
这种语言对时间的划分方式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认知,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行为。
2.2 语言对文化认知的影响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还承载着文化的精髓。
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方式。
例如,英语中有很多形容词来表达颜色,而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则常常使用自然景物来表达颜色的美感。
这种语言中的文化色彩会影响人们对颜色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影响他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2.3 语言对思维方式的限制和启发语言不仅仅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限制和启发。
不同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一些语言中的被动语态较为常见,而另一些语言则更强调主动表达。
这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理解和思考方式。
同时,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也会启发我们的思维,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语言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3.1 语言的多样性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这种语言的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
萨丕尔沃夫假说
萨丕尔-沃夫假说是一种关于人类语言起源的理论,由生物学家特里·沃夫和语言学家丹尼尔·萨丕尔提出。
该假说认为,语言起源于早期人类祖先的音乐表达。
他们认为,早期人类通过模仿动物的声音和自然环境中的声音来进行交流,并逐渐发展出具有语法结构的语言。
根据这一假说,人类语言起源于古代猿类的歌曲和音乐性表达,这种表达形式是社交互动和群体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使用语音符号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了更加复杂的语法系统。
然而,萨丕尔-沃夫假说目前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
有些学者认为,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工具的发展和使用,而不是音乐表达。
其他学者则认为,语言的起源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一个单一的解释能够完全解释。
总的来说,萨丕尔-沃夫假说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观点,试图解释人类语言起源的可能性,但它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来支持或否定。
萨丕尔沃夫假说
萨丕尔沃夫假说是一种关于外星智慧生命存在的假说。
该假
说由天体物理学家萨丕尔沃夫(Seth Shostak)提出,认为在
银河系中存在着大量的外星智慧生命。
根据萨丕尔沃夫假说,外星智慧生命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几点:
1. 银河系有大量适宜生命存在的星球:根据天体物理学的研究,银河系中有数千亿颗恒星,其中有许多恒星拥有类似于地球的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如有液态水、稳定的温度和大气等。
2. 宇宙存在的时间足够长:宇宙的年龄已经超过了约138亿年,相对地球生命诞生的时间来说非常长。
因此,如果在其他星系存在生命,它们可能比地球上的生命更加高级和发达。
3. 生命可能具有共通性:地球上的生命是由碳基生物构成的,而碳是宇宙中非常常见的元素。
这意味着,在其他星系中也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生命的类型,尽管细节上会有所不同。
然而,萨丕尔沃夫假说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批评,其中包括:
1. "寂寞"悖论:即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接收到来自外星智慧生命
的信号?尽管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多广泛的搜索,但仍然没有任何确定的证据表明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
2. 技术发展和时间问题:外星智慧生命可能在宇宙中存在,但
由于技术和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与它们接触。
银河系的尺度巨大,任何从地球发出的信号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另一个恒星系。
而且,可能还有其他未知的障碍或限制。
总而言之,萨丕尔沃夫提出的外星智慧生命存在的假说是一种推测,目前仍然缺乏直接的证据来支持或否定它。
科学家们正在继续探索宇宙,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智慧生命的答案。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主要内容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是这个领域里至今为止最具争议的理论。
沃尔夫首先提出,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倚赖于语言。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语言决定思维,这就是语言决定论这一强假设。
由于语言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沃尔夫还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也就是说与他们的语言背景有关,这就是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 stems from a ques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about whether one's language determines the way one thinks. This question has given birth to a wide array of research withi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especially anthropology, cognitive science,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Among the most popular and controversial theories in this area of scholarly work is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also known as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An often cited "strong version" of the claim, first given by Lenneberg in 1953 proposes that the structure of our language in some way determines the way we perceive the world. A weaker version of this claim posits that language structure influences the world view adopted by the speakers of a given language, but does not determine it.[1]由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这种强假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本没有真正的翻译,学习者也不可能学会另一种文化区的语言,除非他抛弃了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习得说目的语的本族语者的思维模式。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述评-大学语文论文“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述评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自问世以来影响巨大,争议不断,本文在对其作大致客观的描述和整合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得出一种中立的、较为合理的观点,即语言与思维(思想、逻辑、理性)至少不是平行时空下两条互不相交的直线,而是以一种至今还未明朗的关系紧紧交织在一起,语言并不仅仅是思维的附属工具,彼此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语言思维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前世今生(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理论基础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是普遍论,二是相对论。
前者认为,尽管语言存在差别,思维却是普遍的和同一的,换句话说,语言的差异并不影响思维的一致性。
后者认为,语言的差别导致思维的差异,因为思维受语言的影响。
这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逐步发展成当今的语言普遍论和语言相对论。
无论是语言普遍论还是语言相对论,其思想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西方思想史的初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们的思维受到风俗习惯(包括语言)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话语是思想符号,虽然不同文化的话语包括口头和书面话语都存在差异,但是所有思想是一致的、普遍的,如同语言所表达的事物是一致的和普遍的那样。
到了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精神语言”。
这种“精神语言”独立于任何语言外壳的思维内核之外。
例如,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声称,概念名称超越所有语言,仅存于人们的大脑之中,并不通过说话而外现。
13世纪英国哲学家罗杰·培根对上述两种观点都有过论述。
他有一句经常为人引用的名言,充分表达了普遍论的观点:“所有语言基本上有一种一致的语法,虽然偶尔有些差异。
”[1]然而,经过对古希腊语、古罗马语和希伯来语的比较研究,培根相信语言能表达说话人的文化特质。
他发现,由于人们长期使用某些熟悉的词语,因此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了与事物的真实相距甚远的理念。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述评-大学语文论文“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述评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自问世以来影响巨大,争议不断,本文在对其作大致客观的描述和整合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得出一种中立的、较为合理的观点,即语言与思维(思想、逻辑、理性)至少不是平行时空下两条互不相交的直线,而是以一种至今还未明朗的关系紧紧交织在一起,语言并不仅仅是思维的附属工具,彼此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语言思维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前世今生(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理论基础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是普遍论,二是相对论。
前者认为,尽管语言存在差别,思维却是普遍的和同一的,换句话说,语言的差异并不影响思维的一致性。
后者认为,语言的差别导致思维的差异,因为思维受语言的影响。
这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逐步发展成当今的语言普遍论和语言相对论。
无论是语言普遍论还是语言相对论,其思想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西方思想史的初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们的思维受到风俗习惯(包括语言)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话语是思想符号,虽然不同文化的话语包括口头和书面话语都存在差异,但是所有思想是一致的、普遍的,如同语言所表达的事物是一致的和普遍的那样。
到了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精神语言”。
这种“精神语言”独立于任何语言外壳的思维内核之外。
例如,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声称,概念名称超越所有语言,仅存于人们的大脑之中,并不通过说话而外现。
13世纪英国哲学家罗杰·培根对上述两种观点都有过论述。
他有一句经常为人引用的名言,充分表达了普遍论的观点:“所有语言基本上有一种一致的语法,虽然偶尔有些差异。
”[1]然而,经过对古希腊语、古罗马语和希伯来语的比较研究,培根相信语言能表达说话人的文化特质。
他发现,由于人们长期使用某些熟悉的词语,因此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了与事物的真实相距甚远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