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825.50 KB
- 文档页数:50
精品资料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课程类型:必须课程教学材料:河南大学、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授课时间:16课时授课教师:郑州市第七十三中学周灿茹常慧贤授课对象:郑州市第七十三中学七年级课程目标:(1)掌握文本的编辑、修改。
(2)会进行版式的设计。
(3)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
(4)知道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5)会进行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6)能够收发电子邮件。
课程内容: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经过河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委员会审定通过。
其课程内容包括:第一章文字处理1、制订《中华牡丹园》的创作方案2、采集电子板报的素材3、文字格式的设置4、段落和页面的设置5、标题和文本框的制作6、图片和表格的插入7、综合实践第二章网海漫游1、揭开网络神秘面纱2、走进网络世界3、搜索旅游信息4、旅游信息的下载5、认识“网址小助手”6、网上邮局——电子邮件7、来自远方的问候——收发电子邮件8、信息素养与信息道德9、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激趣导学、问题驱动、实践应用(二)学习方式:主题活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自主学习(三)课时安排:(1)上机学习:11课时(2)室内学习:3课时(3)实践活动:2课时(四)课外拓展性练习:4课时课程评价(一)评价指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紧密围绕课程的基本目标展开,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由“学会信息技术”到“会学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课程评价本身的教育功能,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充分体现课程评价对教师教学及其改革的调节功能,指导信息技术教师科学认识课程评价的各项结果。
《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网海漫游”课程纲要一、一般项目学校名称:XXX课程名称:七年级下册教学材料: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信息技术》设计教师:XXX适用对象:七年级二、课程元素(一)、课程目标:本下学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教学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网海漫游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上网的基本能力如会从互联网中收集信息,共享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其他学习生活服务。
根据以上内容课程目标定为以下几项:(1)初识Internet。
初步认识什么的因特网、因特网的分类,并简单了解网络是如何组合起来的。
(2) IP地址和域名。
初步认识什么是IP地址,为什么计算机网络需要有IP地址,可以简单的区分局域网和广域网IP地址的区别、同时简单了解网络域名的相关知识。
(3) 网络中信息的共享。
简单掌握在局域网与他人共享信息。
(4) 广域网中信息的共享。
简单掌握在广域网中如何与他人共享信息,比如使用网络空间,电子邮箱(E-mail),即时通讯工具(QQ)等来进行信息共享。
(5)网络浏览器。
认识并掌握多种网页浏览器的基本操作,简单了解浏览器的工作原理。
(6)使用搜索引擎。
理解什么是搜索引擎,掌握利用关键字进行搜索收集信息的能力。
(7)网络信息的下载。
有共享就一定有下载,初步掌握如何下载保存网页中信息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网海漫游主要以网络信息活动中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为主线,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运用网络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增进对网络的熟练使用,同时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感受和领悟网络文化。
(三)、课程实施:第一是扩大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寻找在日常生活中的上网应用实例,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体验。
结合日常学习中的实际应用,如收发邮件、浏览网页等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在应用网络处理信息。
结合学科学习的需要,如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网上提交作业、开展网上学习探讨、搜集与管理学习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开展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体验。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解读一、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
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
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间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等)。
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三、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内容和要点,并探讨如何在课程实施中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指导思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具备基本的信息科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评估、组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时代中主动获取并理解所需信息。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和展示成果的能力。
4. 实现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2. 计算机应用基础:包括办公软件的使用、多媒体应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3. 编程与算法:包括编程语言、程序设计、算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
4. 数据库与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5. 信息科学与技术: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实践探究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驱动法: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一、课程理念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的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概括来讲,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素养,将所学应用与实践中。
二、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文化论”的基础)的影响下,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5所大学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产生了第一个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试验性教学大纲。
由此开始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历程。
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来未来。
”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两位少先队员进行电子计算机表演,摸着其中一个学生李劲的头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作为当时国家核心领导人,这一句高瞻远瞩的话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也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计算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高指令。
1986年第三次全国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后,受国际上通行的“工具论”的影响,原国家教委颁发了第二个试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增加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等应用软件,开课年级向初中发展,选修课名称改为“计算机课”。
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同年9月,确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18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教育发展中起示范和带头作用,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体系。
1997年又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把计算机课程分为可选的若干模块,开课年级从高中到初中,一直到小学。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等三个重要文件。
课程的名称正式由“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
会后还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获取知识和推动社会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目标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养:1.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筛选和整理信息,并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分析和加工,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2.信息安全和保护意识: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学会正确使用和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保障信息安全。
3.信息交流和协作能力: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多媒体信息的创作、共享和交流,善于团队合作和协调。
4.信息伦理和法律意识:学生了解和遵守信息使用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明确信息的合法使用范围。
二、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信息技术课程的首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
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组成结构、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熟悉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软件安装和网络配置。
2.多媒体技术应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图像处理、音频处理和视频制作等。
学生将通过实践项目,运用多媒体技术工具进行图像编辑、音频剪辑和视频制作,提升自己的创意表达能力和视觉艺术素养。
3.应用软件开发信息技术课程还将引导学生学习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的使用,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步骤和流程,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学生还将在实践中开发一些简单的应用软件,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4.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课程将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将学习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同时,学生也将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培养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追求。
三、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信息技术(上)◆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授课时间:16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1-8班学生◆课程目标1、体验信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能说出什么是信息,知道信息是无处不在的;能列举出信息传递与获取的方法和作用;理解为什么人们一直在创新信息传递的方式;掌握信息处理的含义和过程,深刻体会信息处理的作用及意义,深入了解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2、了解网络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方法,会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硬件的分类,知道计算机软件的分类,软件的维护,文件的管理。
了解云存储。
4、掌握WORD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会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和刊物。
5、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采用人教版发行的《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其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开学第一课】:1个课时。
解读本学期《课程纲要》;学习《微机教室管理规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网络安全规范教育,指导学生规划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的自我管理要求和预定本学期学习目标。
◆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资源1. 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材,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为适应七年级学生在同学段学习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2. 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具,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益和学习效度。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了《纲要》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学习领会讨论了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结合郑州市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对纲要中各模块教学内容和标准进行了深入细化解读。
本课标解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单元目标细化解读,第二部分是课时目标细化解读。
课程标准解读,共分为九个模块,各模块如下:1. 信息技术基础;2. 操作系统基础;3. 文字处理;4. 数据处理;5. 网络基础与应用;6. 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7. 动画制作;8. 网页制作;9. 图片处理。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单元目标细化解读: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1)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的传播媒体,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 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1)了解计算机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网络辅助自主学习等。
(2)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联系生活中实际,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计算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通过身边实例,说明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 .了解信息安全和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1)了解计算机犯罪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编制和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黑客破坏、越权存取、窃听、传播有害信息等。
(2)明确建立震慑、检查、预防、回复、纠正等机制可以有效防止计算机犯罪。
(3)通过开展倡议大家共同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德等活动引导中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4.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概况、特点和种类(1)了解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历史。
《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材料: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河南大学出版社◆科目名称: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授课教师:郑州市39中俞欣◆授课时间:14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学案,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初步了解表格处理的基本操作方法,认识表格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使电子表格成为日常办公或学习过程中的好助手。
2、通过阅读教材,收集图片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掌握架设网站的基本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建立网站的基本步骤和过程,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利用。
3、采用学生探索性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引用学生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导言课整体把握教材,分享课程纲要(1课时)第一章表格处理第1课设计表格(1课时)第2课制作表格(1课时)第3课数据计算(1课时)第4课数据排序与筛选(1课时)第5课美化表格(1课时)第6课创建图表(1课时)第7课巧制算盘(1课时)第二章网页制作第8课规划网站(1课时)第9课建立站点(1课时)第10课主页结构的编辑(1课时)第11课网页的制作(1课时)第12课建立超级链接实现网页间交互(1课时)第13课设置动画和特殊效果(1课时)第14课网站发布(1课时)【课程实施】1、课程资源(1)《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河南大学出版社。
(2)根据校情、学情编制导学案和习题集。
(3)网络和班班通,,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
2、实施手段学案导学,合作交流,专题讲座,播放音像资料。
3、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法:通过学案上老师预设的学习目标,阅读教材并独立完成学案上所设计的作业题,逐步提高操作技能。
2、合作讨论法:学习小组探讨;班内探讨。
3、讲授法:对于全班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由教师来讲授。
【课程评价】1、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权重:40%)(1)考勤(10分)(2)课堂表现(10分)课堂纪律及参与互动、小组讨论等情况(4)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20分)2、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权重:60%)(1)平时作业(20分)(2)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评价(40分)过程评价与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总分为学期末最终评价,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主要依据之一。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信息技术组:邱长海课程名称:七年级上册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教学材料: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信息技术》授课时间:15课时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信息技术教学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根据以上内容,七年级信息技术(一)、课程目标定为以下几项:(1)信息技术的现在与未来。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神奇的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初步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
(3)了解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并熟练操作Windows来处理海量信息。
【课程内容】七年级信息技术以日常信息活动中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为主线,通过学生相关学习,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解决日常问题,逐渐增进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感受和领悟信息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巨变。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主题。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状况与趋势。
(3)认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特性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4)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状况和简单工作原理,能使用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
【课程实施方法】计算机学习的经典名言是:讲8分钟,练1小时,通过大量真实的结合日常学习中的应用,如各学科学习资料的录入、搜集与保存,让学生来逐渐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学会在真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成绩评价】(1)课上测试课上测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在本节学习的内容掌握是否牢固,在每节课都会有一个针对这节课的具体测试,包括笔试和上机测试。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一、课程理念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的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概括来讲,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素养,将所学应用与实践中。
二、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一、一般项目1.学校名称:郑州市第八十四中学2.科目名称: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3.授课教师:赵卉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5.教学教材: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信息技术》6.适用年级:七年级7.授课时间:188.日期:2011年8月二、课程元素(一)、课程目标:以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5、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6、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本学期在郑州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教育局教研室对新课程标准解读的指导精神,认真学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了《纲要》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学习领会讨论了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结合郑州市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对纲要中各模块教学内容和标准进行了深入细化解读。
郑州市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是在全市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
在课标解读活动中,协作区主要负责课标解读的标准制订、主要内容与格式、小组的分配、解读活动的督促与指导。
全市共分九个课标解读小组,各小组由一名组长全面负责解读任务的分配与各项活动,各参与教师齐心协力,从单元标准解读,到课时标准解读,倾注了广大教师的辛勤与智慧,总体上看,各模块的解读都做到了认真、细化、科学,符合郑州教育发展实际。
本课标解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单元目标细化解读,第二部分是课时目标细化解读。
课程标准解读,共分为九个模块,各模块如下:1.信息技术基础;2.操作系统基础;3.文字处理;4.数据处理;5.网络基础与应用;6.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7.动画制作;8.网页制作;9.图片处理。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单元目标细化解读: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1)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的传播媒体,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1)了解计算机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网络辅助自主学习等。
(2)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联系生活中实际,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