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语文阅读的根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它是学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涵的根本途径。
小学生因学习时间短,阅读经验少,技能较弱,容易产生阅读障碍,如无法理解文章内容、无法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无法提取信息等。
因此,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学习效果。
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以下是小学语文阅读方法的掌握:1. 集中注意力:读者可以先浏览或扫描文章,概括全文的结构和大意,然后有针对性地阅读自己关注的细节部分。
这样能帮助读者集中注意力,增加对文章的理解。
2. 理解词汇:阅读过程中,掌握词汇的意义很重要。
读者可以根据文章语境推测某些生词的意思,也可以通过字谜等练习来提高词汇水平。
3. 确定主题: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应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这样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也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4. 重要细节:在阅读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文章中涉及的具体事实和信息,例如人物的基本信息,事件的发生地点、时间、起因和结果以及故事的情节等等。
这些细节是理解文章的重要基础,应该仔细对待。
5. 提取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主题。
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一些技巧,例如标注和总结等。
6. 速度控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阅读的速度。
一般来说,快速阅读可以提高阅读效率,但是学生需要保证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否则没有意义。
7. 文字分析: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文字的规则和语法结构很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对于语言表达生硬、结构复杂的文章,需要进行逐字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总之,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不仅关系到语文学科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甚至是精神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应该注意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努力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做到知识点的廓清。
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句子写作能力,也会对学生当下及以后的人生有很大帮助。
把根留住:语文教学应然的三个“指向”听沈玉芬老师执教《晏子劝齐王》,感到沈老师的教学既简单又丰满。
教学板块简单明了,教学内容却丰满充实;教学没有乱眼的“繁花”,学生的身心却时刻“在场”,充分经历着学的过程。
沈老师的课堂高明又高效,她引示我再回首,去审视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一、指向“生本”:咬定青山不放松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语文教学“以生为本”成为执着而不懈的追求。
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教学就成功了大半。
当下的小语课堂“生本”缺位现象仍旧严重,披着伪生本外衣惊艳出场的课堂也屡见不鲜。
我以为语文教学中真正的生本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窥见:身心俱动与思维在场。
顾名思义,身心俱动就是学生在学习中身体与心理同期、协同参与,最显著的表征就是情感愉悦。
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的路径很多,但最持久、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收获,促生学习的成就动机,而这恰恰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通过情境创设、游戏表演、语言激励等方式就容易得多。
其实,情感愉悦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在场密切相关,换言之,学生一直有思维深度参与到学习中来,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如此学习自然是愉悦的。
所以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在场”的人,让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起来。
沈老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朗读短语,发现短语之间的关联,运用短语练习说话,还是读懂劝说的理由,特别是找出第三次劝说隐藏着的理由,抑或让学生角色置换来练习劝说……都需要学生全部身心的积极投入,需要思维的即时参与,学习由此而变得美妙起来。
以生为本,课堂教学从“教过”向“教会”自然滑行。
二、指向“文本”:千淘万漉见真金语文教学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教语文”已成为全民共识,一旦认识到,真正做到也就近在咫尺了,或者,即使没有认识到,也可能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做到了。
以此观照当下小语课堂,我们却遗憾地发现这里没有“常规”,围绕着课文内容进行的教学随处可见。
让学生走进语文阅读中作者:张英芳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9期【摘要】结合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从而走进文体,走进生活,做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和谐发展,从而走进生活,加强实践,深入认识。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谈的重点应定位在:继续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学生认识,品评重点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
【关键词】边读边想;加强实践;深化认识一、边读边想,走进文本,获得情感熏陶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语言(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所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中,学习语言,提升自己,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而边读边想是实现有效阅读,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重要方法和良好习惯,因此,阅读训练重点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中将继续运用。
(一)加强整体阅读,重视初步感知这里的整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把一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二是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
首先是进行一组内容的整体阅读。
根据本组教材专题明确,整合性强的特点,无论是从学习语言还是发展学生认识的角度讲,整组阅读都是必要的。
我们可让学生先把整组内容读一读,这样学生就对本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印象,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对本组教材的初步认识和阅读中的发现,为深入学习每一项内容奠定基础。
一组内容学习完之后,还要重视一组的整体回顾,从内容、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回顾整理,从整体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要扎扎实实落实一篇课文的整体阅读,力避整体感知中的形式主义。
在从整篇课文件入手,通过学生的反复思考、交流,尽可能地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总体感受,这是进一步感悟重点词句的基础。
为使整篇课文的阅读落到实处,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思考、交流,既要保证整体阅读的充分性和目的性,又要注意交流的宽泛性和针对性,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根深才能叶茂鸡西市和平小学刘丽艳根深才能叶茂,这是自然界的一条规律。
莲和萍的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什么莲能开出艳丽的花,萍却不见鼙鼓的花与果?这是因为莲有根,而萍却居无定所,随波逐流。
想想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就像这水中浮萍吗?伴随着课改的东风,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领域拓宽了……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头看时,却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不大,语文教学依旧低效甚至负效。
这样的结果似乎出人意料,但如果仔细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因为我们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根,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语文教学的根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看看《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在10条总目标里,无论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或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亦或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等等。
可以说,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以语言文字为依托。
毋庸置疑,抓语言文字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
那么,该如何抓住语文教学的根呢?我想先讲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某校一次四年级下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中的课内阅读是节选自语文课本的最后一篇课文。
第一题是让学生们写出这段话节选自哪篇课文?试想:课本的最后一篇课文,学生刚刚学过,印象应该会很深刻,这道题几乎就是白给分的题目嘛。
然而,结果却让所有人瞠目结舌,有一多半的学生答案是错误的。
题目是文章的魂,连“魂”都游离于记忆之外,更别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了,所以对于其他题目答得自然也很肤浅。
看到这个结果,我们不禁要问:“课文学生读过吗?读了几遍?对重点词句品味了吗……”因此,我以为,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最简单,最直接,最具效果的方式就是读。
因为读是完成语言强化、完成语言积累、完成理解感悟的必由之路,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硬件。
当然,现在很多课堂的读书声已是不绝于耳,但绝不是书声琅琅。
因为这种书声只是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盲目地读而已,只是一遍比一遍声音洪亮一点而已。
阅读——语文之根作者:贾晓凡来源:《教育界·上旬》2014年第01期自2004年以来,重庆市教科院语文研究员钱金涛一直参与高考评卷工作,据他统计,学生在除选择题、作文以外的阅读、语言运用题目中大部分得20多分,最高不超过40分。
仔细分析平时语文教学考试,都可以发现影响学生语文成绩高低的因素:第一是阅读,第二是作文。
不是学生的解答技巧有问题,也不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差,而是语文素养不够,缺乏文化积淀。
阅读是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阅读是语文之根。
只有博览群书,汲取书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滋养语文这棵大树,使其根繁叶茂。
1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1.1 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古语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今人也说:“行万里路,不读一本书,是瞎走。
”课本里、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毕竟有限,要“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除了网络、影视外,就要靠阅读。
阅读不再使学生拘于一隅,阅读不再使学生故步自封,阅读不再使学生狭隘保守,阅读可以让学生知古明今、心游万仞、博学多识。
1.2 积累语汇,培养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的功效如春雨滋润大地一般慢慢熏陶、渐渐浸润,它不会让人在一时半刻便有显著成效,而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汲取书中的精粹,自然而然的学会、运用书中精美的词汇、语汇,就如每天喝水吃饭一样,其中的营养人是看不见的,但它的的确确是被人吸收了,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
1.3 激发兴趣,开启智慧好多学生以为背诵几句古诗,识记一些字词便是语文了,加之应试的需要,语文节节课都有做不完的试题,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其实,如果老师变做题为阅读,让语文不再数字化,不再功利化,学生松静匀乐的来读书,效果就会更好些。
多读多思,在阅读中学习语文,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打开学生的心智之门,让语文教学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各门课程中,这应该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追求。
1.4 提升思想,丰富情感阅读是写作的支柱,没有阅读的写作是仓白而空乏的,是浅薄而鄙陋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浅谈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根本功,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我认为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初读,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准,读通还可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以便读后解决,对一些不理解的词,还可以通过联络上下文反复读的方法解决。
这时,学生对课文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在此根底上去理清课文的.脉络,学生自然会感到不再无从下手。
二、再读,读熟课文,思句分段。
初读扫除了障碍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读细。
把课文读熟读细,可采用多种方法,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同桌轮流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
边读边画出重点的,不易理解的句段。
对于那些已经理解的也可以做上记号,以便和同桌或小组交流。
对于那些不理解的,可以读出来和小组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
在合作交流后,假如还有不懂的句或段,还可读出来请全班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从而到达了明白句子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的目的。
三、三读,读出感情,明篇设疑。
在读懂个别句子,段落的根底上,即可用段意串连概括法较为完好的归纳主要内容,和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然后,进展三读课文,这便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也是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课文内容,是否体会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好方法。
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读中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读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
老师予以肯定的或赞扬的评价。
最后,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品读,引读,想象读等通读全篇,以到达课文内容的再现和思想感情的升华。
总之,不管什么样的文章,我们只要肯认真读,肯下功夫读,不愁不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理。
叶圣陶——关于语文阅读教育的根本训练指导叶圣陶——关于语文阅读教育的根本训练指导本文关键词:语文,训练,指导,叶圣陶,教育叶圣陶——关于语文阅读教育的根本训练指导本文简介:摘要:文章试图从客观角度就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做一简要探讨,即小见大,以求揭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庐山真貌。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帮助学生形成适宜、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叶圣陶——关于语文阅读教育的根本训练指导本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客观角度就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做一简要探讨, 即小见大, 以求揭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庐山真貌。
叶圣陶先生认为,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帮助学生形成适宜、有效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历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阅读教学应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那么、因材而施原那么、循序渐进原那么和转化运用原那么;精讲多练、启发引导, 抓住根本训练, 突出关键能力, 阅读教学与思维训练的统一, 是实施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 是阅读教学取得好的效果的中心环节, 学生的阅读练习, 那么是语文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叶圣陶; 语文阅读教学; 根本训练; 阅读指导;叶圣陶是我国现代着名的作家、语文教育家, 在长达几十年的教育、写作实践中, 形成了丰富而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
2022年, 语文教育界深具影响的知名刊物《语文教学通讯》刊发了两篇颇受同行关注的文章, 一篇是李华平教授针对潘新和教授的专着《语文:表现与存在》所写的《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兼评潘新和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1], 另一篇是潘氏随即发表在该刊的回应文章《诚心、专心治学才是正道——对李华平教授的回应与思考》。
语文的本色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抓住语文的“根”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在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上,张文花老师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其朴实而实在的教学风格,让我记忆尤深。
张老师在课件中出示学习的长句: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读出美景来。
又如:在教课文第二自然段“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这个句时,张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奶奶的表情,读出奶奶亲切的说话语气。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感受语言,学生们练的认真,读的到位。
在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识字,学词,感悟,积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读中释词,析句,实现了教学功能的综合化。
事实上,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语言就是语文的本位,语言学习就是语文教学的根。
只有扎扎实实实行语言训练,学习效果才能落实,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发展。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唤起语文的“情”我们老师的课文朗读,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变化上,而没有体现朗读层次上的提升。
一节课老师读,个人读,比赛课,分角色读读,师生共读等等,读的形式是多了,读的时间看似也多了,不过,很多的读都是停留在对课文理解的同一层面上,甚至是为了读而读。
能够说,这些读,仅仅机械重复读,而没有体现读的层次、情感、理解的提升。
情感是语文的本色,课堂因激情而绚烂!教师怎样传递信息,诠释文本,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人入胜,都与教师的语言情感息息相关。
在张文花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范读对学生实行朗读指导,无论是奶奶的话,还是小张衡的话,她都读的绘声绘色,很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据统计,高中语文阅读是试卷十分的大型现场。
很多学生知道自己阅读差,但是不知道如何补救,对根结底是他们还没抓到阅读的答题技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2高考实用性文本阅读答题技巧1.信息筛选题。
首先这种题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对所要求筛选的信息进行总体上的概括。
第二步,对第一步所概括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陈述。
即:①总体概括+②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只有依照这样的公式做出来的答案才有得满分的可能。
2021高考语文备考复习心得体会2021高考语文复习心得1一、两个根本——阅读和写作1.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
抓住了阅读,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从而也就扼住了语文高考的命门。
让阅读成为一种学习习惯,从而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措施:①抓好课外阅读,继续读书文化节活动,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上好阅读课,拓宽学生眼界,提升思想高度。
②落实课内阅读,通过专题训练,掌握做题技巧,规范答题步骤,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
措施:①两周一次大作文,第一周写作,第二周升格,可以整体升格,也可针对某个点升格。
②每周两次新闻短评,跨界阅读,跨界写作,训练学生思辨能力。
③每月一篇读书感悟,读写结合,加深理解,增加思想厚度。
二、两个阶段——前期和后期1.前期9月:继续复习课本文言文必修五、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统梳理教材,落实背诵默写,掌握文言实词推断、文言虚词应用、文言断句、文言文翻译等考点。
2.后期10月——1月底:根据《考试说明》和高考命题方向,按专题复习高考考点。
具体见附表三、双线推进——明线和暗线1.明线:上面两个阶段提到的内容。
依托课本和《创新设计》,根据高考命题方向,设计导学案。
2.暗线:基础、默写、素材积累。
①基础:基础知识重在平时积累。
字音、字形、词语利用早自习背诵《厚积薄发》《创新设计》上的相关知识;病句、标点通过专题讲解与训练,形成知识网络;通过老师们自己精心编制的“天天语文”,每天对所积累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检测。
②默写:将考纲规定的必背篇目印制给学生,每天早自习背诵并当堂检测。
③素材积累:首先,上好阅读课,督促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每读一本书,学生要深入了解作者并能将之转化成论据,写一篇读后感并能积累几个好句子。
其次,看《新闻周刊》,写好新闻短评。
再次,早读时间,教师投放好句、好段,学生朗读背诵,并能化为己用。
四、四种课型文言文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作文指导课阅读课:阅读方法指导课、优秀书籍推荐课、作品赏析课、阅读成果展示课等。
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刘 敏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学生是语文阅读活动中无可替代的主体力量,“个性化发展”则是培养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因素。
有了这一理念和明确定位,教师应当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个性化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让他们在“情趣性阅读”中激发个性,在“生活化阅读”中涵养个性,在“问题式阅读”中凝炼个性,在“自主性体验”中深化个性,在“激励性评价”中滋润个性,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
“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究竟如何开展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呢?笔者试对此做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以情趣性教学为路径,不断激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个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对于“情趣”有着无可摆脱的依赖性。
在老师的有效主导下,有了内在情趣的驱动,小学生才会形成无可替代的阅读期待,才会乐此不疲地沉浸在阅读其中,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从中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实际效益和令人期待的良好效应。
以《赶海》为例,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了《赶海的小姑娘》的视频,并领着全班一起学唱。
孩子们从像文互动中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的小姑娘背着竹篓,在黄色的沙滩上欢快地捡海螺、抓对虾,唱着歌、奔跑着,情绪不由地高昂起来。
“你还能从沙滩上看到什么呢?我们快来阅读《赶海》课文吧!”在课文阅读中,他们“看”到了螃蟹、海鱼、大虾、海鸥,还“看”到了泥螺在爬行、螃蟹在斗架……二、以生活化教学为路径,不断涵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个性“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了社会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小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广,阅读源头更活,个性发展会更加实在、更具内涵。
比如,笔者正在解读《游园不值》,有位小男孩迟到了,他不管不顾地推门而入,把全班师生都吓了一大跳。
笔者随机提问:“作者为什么说是‘小扣’柴扉呢?如果没有人出来开门,他是不是就可以‘猛烈地敲打’院门呢?”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可以”。
关于语文阅读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关于语文阅读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了解材料的根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
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
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说明中心效劳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我比拟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
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小学二年级语文打好阅读能力根基的办法小学二年级语文打好阅读能力根基的办法一、识字认字1、要掌握按偏旁部首、形近字、多音字给生字分类(1)按偏旁部首分类例如:波浪滑冰果汁;邮票郊外部分;宽广丰富寄信;盘子脸盆盒子;透明到达追赶;次序出席家庭大家可以依据偏旁部首总结大家所学习的字。
同时字不离词,词又进行归类,如此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尤其是对一些不容易见到的偏旁部首,要有意识地归类,例如带包字头的一些字。
(2)按形近字、音近字进行归类同学们看:从前的从和花丛的丛这两个字形非常像,幻灯的幻和幼年的幼只有一笔之差。
但通过组词、比较,比较容易把这部分形近字加以区分。
画卷和入场券中的卷和券是不一样的,放在一块比较容易发现他们的不一样,可以防止将来写错。
辛苦和幸福中的辛和幸不一样;客人和容易中的客和容虽然都是宝盖头,但是下面部分是不一样的。
另外,贫穷和贪玩中的贫和贪,提水和问题中的提和题,前进和近处中的进和近,栽树和裁衣中的栽和裁,这部分都是形近字。
还有些字形近音也近。
比方说:直线的直,职务的职;平原的平,评选的评;蓝天的蓝,竹篮的篮。
记忆这部分字应该学会规律。
比方说:蓝天和竹篮中,蓝表示颜色的,刚开始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因此它是草字头。
篮是竹字头,由于篮子是由竹子编成的。
同样,辨认和争辩,日历和厉害,艰苦和坚持都是这种字。
(3)按多音字分类如:假jiǎ山--假ji 日;重zhnɡ量--重chnɡ复;调tio 皮--调dio 换:电扇shn--扇shān风;团结ji--结jiē识;缝fn ɡ补--门缝fnɡ;撒sā手--撒sǎ种;睡觉jio--觉ju得等等。
2、怎么样对生字进行更快捷和稳健的记忆在语言环境中记忆学习生字必须要注意在语言环境中记忆,最好把字放到词、句子中记忆。
比方说:学习朝阳的朝时,可以记句子火红的朝阳从东方升起;学习露珠的露时,可以记忆叶子上的露珠闪闪发亮。
如此大家不只把字记住了,而且词也容易记牢,还能积累句子。
语文阅读《根》的答案《根》阅读答案根①或许,全部的全部,盖源于那个绿色的梦。
②或许,只有那个绿色的梦,才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
③梦想着沙漠里腾起绿云,梦想着绿云里闪出娇媚的花朵,梦想着花朵能邀来洁白的小鸟,梦想着小鸟能衔来蓝色的河流和绿色的草地,梦想着蓝的河流奔涌着不息的生命之歌,绿的草地生长着不败的爱情之果⋯⋯④于是,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深深地、深深地饮着这份永无终点的黑色孤独。
⑤这是一种难以忍耐的黑色孤独!⑥没有语言,没有阳光,没有喝彩,千年万年,有的不过一种强烈的生计欲念和绿的梦想。
⑦默然是唯一的语言。
或许,唯有默然才能真实表达万语千言也难以表述的丰蕴内涵。
默然也是一种灵魂的独白。
在无月的黑夜假如你尽心倾听,乌黑而神奇的丛林里有一颗热忱的灵魂在难过地呻吟或欢喜地喊叫。
⑧有什么比家雀和秋蝉更乐于絮絮不休的呢?就成全它们吧!让它们一千遍一万遍尽兴地陈说着浅薄的生命感悟吧!根不必表白,根永久静静无语,用生命的伟大为人类撑起一片绿荫。
⑨默然,才有力量倔强地延长。
⑩每日每日,都是一场无言的抗争。
与坚硬的地壳、与冰凉的岩层、与灼人的干渴或泛滥的洪涝。
根难过地歪曲着身体,探访着点点沃壤,吸吮着滴滴甘露。
千年万年,生生不息,于是,才有了这宇宙的伟大奇观:树木──树林──丛林⋯⋯把绿的光荣托给丛林,把美的浅笑交给花朵,把爱的温柔送给草地,把生命的歌声让给长流不息的江河。
却把磨难和孤独永久地、永久地留给自己。
在深深的、深深的地下,永久地、永久地生活着盘错着虬曲着一个可歌可泣的根之家族!或许,会有风暴,但风暴只好推折地上的茎,却不可以摧毁地下深植的根,或许,会有野火,但野火只好将大地化为焦土,却不可以烧掉根的绿色的梦想。
而风暴和野火事后,铺天盖地照常奔涌出那神奇的绿。
是的,只需根在,生命之绿便永存!1.解说以下加线的字。
( 2 分)默然可歌可泣2.写出本文表达看法的句子。
( 2 分)3.第①段和第②段的关系是什么?( 1 分)4.写出第③段和第段陈说的对象。
让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生根发布时间:2022-12-29T03:32:39.414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9月第17期作者:蔡敏娟[导读] 阅读教学一直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蔡敏娟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中心小学 317525摘要:阅读教学一直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阅读在学生成长学习方面起着很重的地位。
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从而达到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的生根。
需要对语文要素有所把握。
本文就语文实践而言如何让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生根,进行一系列的思考以及研究,并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及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要素;引言:小学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一直都是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来施行的。
但是在新课改教育的改革下,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中挖掘蕴含在里面的语文要素,从而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和语文实践,为今后生活、工作及其他活动创造条件。
不同角度教学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课堂,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语文要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内容,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分析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有利于创设高效的小学阅读课堂。
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来了解文中周围环境与任务之间的联系、课文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境界。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学生中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生根的实施策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在生活中有着实际的作用,语文要素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文就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生根来谈谈教学方案以及策略。
语文难学,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
很多家长、学生都会疑惑,为什么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努力学语文,语文成绩还是难以提高。
很多老师会困惑,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到底该用什么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难学,语文难学好!那是因为没有找到语文学习的“根”。
1、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早有明确阐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
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
语文教育的“根”丢了,语文教育就难免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了。
初中3年,600多个课时,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围着6本教科书,百多篇课文,从早学到晚,经冬复历春。
教来教去,语文被教成了一条风干的黄瓜,干瘪丑陋,食之无味。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画地为牢,让数以亿计的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体力封闭在极其有限的应考知识上。
追根探源,主要还是丢失了读书这个教育的“根本”。
2、“教科书”是不是“书”?
或许有人要问:我们的学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地捧着书在读,怎么说是丢了“根”呢?难道教材不是“书”吗?“教科书”是不是“书”?两者能不能画等号?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科书”是什么,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模本”。
而古往今来人们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林语堂语)。
这些“书”和“教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
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而其重要途径就是读书。
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
3、培养读书兴趣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下面谈谈我们对“文学经典名著”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关于“文学”。
在给学生推荐读物时,我们是以文学为主,兼顾其他方面的书籍。
传统文化精华方面,先后推荐了《论语》《庄子》以及古诗百首、对联百副等,利用早读时间去读去背。
历史方面,先后推荐《大秦帝国》《左宗棠》等。
哲学方面,推荐“老庄”、王阳明、周国平等。
经济方面,推荐《现代化的陷阱》《猎杀中国龙》等。
社会学方面,推荐《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
军事方面,推荐《长征》《解放战争》等。
心理学方面,推荐毕淑敏、卡耐基等人的作品……我们让学生读书,并非为培养作家,而是着眼于增加人文积淀,提升语文综合能力,进而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
所以在给学生推荐的读物范围较广,不限于文学作品。
其次,关于“经典名著”。
以“经典”为主,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
但还要兼顾其他优秀作品,因为读书活动能否开展起来,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在培养兴趣方面,读物选得是否妥当至关重要。
古今中外堪称经典名著的作品浩如烟海,有一些作品偏深偏难,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接受理解起来都有相当困难。
如果上来就给孩子推荐这类作品,孩子很可能一下就会呛水,进而产生畏难排斥心理,从此拒绝读书。
有时学生走近经典要有一个由浅而深、由低而高的渐进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去给学生搭一个台阶。
比如:为了让孩子走近《老子》,先让孩子读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为了让孩子走近《传习录》,先把《明朝一哥王阳明》推荐给他们……待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孩子们就会一步步走近名著。
推荐一本书之后,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径直走进去,完全自主地去读,无拘无束地去读,轻轻松松地去读。
这样坚持下来,兴趣就会自然产生。
兴趣一旦形成,孩子的读书爆发力就会产生,他们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地提高。
我们觉得: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
读书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
但只要持之以恒,读着读着,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4、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
读写结合是我们的一贯做法。
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长短不限,内容不限,写法不限,只让真情实感从心底流出。
随后,老师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发现亮点,选出范文,在讲评中真诚赞美,热情鼓励,顺便做一点读写指导。
最后,说说教师因素。
名著阅读活动开展得如何,老师是关键,语文教师决定着语文教育。
因此,要引导学生阅读,老师自己首先要阅读,不仅要进行职业阅读,还要对文史哲、时政、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广有涉猎,以不断充实智库,裨补精神。
除了老师的因素外,引领学生读书还会遇到其他困难和阻力,其中首先是来自家长的阻力。
2010年,我在人大附中连续教了8年高三后,空降
到初一,去引领孩子开展名著阅读。
孰料几个月后,家长的告状信铺天盖地飞到校长手里,家长们众口一词:既然中考只考上千个词语、十几首诗、二十多篇古文,那老师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去读名著?如果孩子因为读书使中考受到影响,没能升入重点高中,这个责任谁来负?声声质问,咄咄逼人。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召开了家长会。
在会上,刘彭芝校长给家长讲了很多读书的道理,翟小宁校长还宣读了我就读书问题写给家长的信,最终风波止息,名著阅读活动才得以坚持下来。
可见,在关键时刻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会举步维艰。
尤其在现有中考方向的“指挥”下,面对严峻的升学现实,从老师、学生到学校、家长都有诸多的无奈。
朱永新先生这样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