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赏析孤独与愤怒的文字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论蒲松龄之“孤愤”摘要作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创作了被世人广为传颂的《聊斋志异》而其“孤愤”的主要创作心态也越来越多的为学者所研究。
生不逢时,贫困潦倒,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的压迫之下,他以遗世独立的姿态观察着周围的生存环境,封建官吏对劳苦大众的压迫,朋友对其创作的不理解,家庭生活的长期贫困,屡试不第的种种绝望,才发现自己与这样的社会格格不入,在文字狱与统治者的高压之下,他只有通过将自己的“孤愤”之情寄托到《聊斋志异》中并通过各种典型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编排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所以本文将进一步研究蒲松龄的创作心态及其精神世界。
关键词:蒲松龄;孤愤;《聊斋志异》AbstractAs a "Chinese king of the short story" Pu Songling created by the world widely famous 《Liaozhaizhiyi》the main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creation mentality "indignation" is also more and more scholars. The poor, long life in the Born Under A Bad Sign, under feudal oppression, he watche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ith independent the attitude of the toiling masses, the oppression of feudal officials, friends do not understand of its creation, the long-term poor family life, not the first try all sorts of despair, only to find themselves with such social misfits, under high pressure the inquisition and the rulers, he only through his "indignant feelings" to "sustenance Strange Tales from《Liaozhaizhiyi》, and through a variety of typical image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tory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So this paper will further study the creation of Pu Songling and the spiritual worldKeywords: Pu Songling ;indignant feelings ;《Liaozhaizhiyi》引言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从小就受正统的封建思想教育。
蒲松龄《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第一篇:蒲松龄《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蒲松龄《聊斋志异》武技蒲松龄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吾少林出也。
《聊斋志异》经典片段赏析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袱独奔,甚艰于步。
急走趁之,乃二八姝丽。
问:“何夙夜踽踽独行?”女曰:“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问!”生曰:“卿何愁忧?或可效力不辞也。
”女黯然曰:“父母贪赂,鬻妾朱门。
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
将远遁耳。
”问:“何之?”曰:“在亡之人,乌有定所。
”生言:“敝庐不远,即烦枉顾。
”女喜从之。
生代携幞物,导与同归。
女顾室无人,问:“君何无家口?”答云:“斋耳。
”女曰:“此所良佳。
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
”生诺之。
乃与寝合。
使匿密室,过数日而人不知也。
生微告妻。
妻陈,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生不听。
偶适市,遇一道士,顾生而愕。
问:“何所遇?”答言:“无之。
”道士曰:“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生又力白。
道士乃去,曰:“惑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生以其言异,颇疑女。
——《画皮》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
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
”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
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
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
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
意甚乐其幽杳。
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
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
宁趋为礼,且告以意。
士人曰:“此间无房主,仆亦侨居。
能甘荒落,旦暮惠教,幸甚!”宁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几,为久客计。
是夜,月明高洁,清光似水,二人促膝殿廊,各展姓字。
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
”宁疑为赴试者,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
诘之,自言:“秦人。
” 语甚朴诚。
既而相对词竭,遂拱别归寝。
宁以新居,久不成寐。
闻舍北喁喁,如有家口。
起伏北壁石窗下,微窥之。
见短墙外一小院落,有妇可四十余;又一媪衣绯,插蓬沓,鲐背龙钟,偶语月下。
妇曰:“ 小倩何久不来?”媪曰:“殆好至矣。
”妇曰:“将无向姥姥有怨言否?”曰:“不闻,但意似蹙蹙。
”妇曰:“婢子不宜好相识。
”言未已,有一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
假借狐鬼抒“孤愤”假借狐鬼抒“孤愤”——《聊斋》的思想内涵雷群明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并以某种方式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着时代。
蒲松龄的《聊斋》也不例外。
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的大变动时代,而与以前多数历史阶段的大变动不同的是,清代是一个以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特殊时代,这在向来只习惯于接受本民族的统治的汉族知识分子来说,又会生出许多特别的感情来。
他晚年自题画像谓“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可见他对清朝统治者是不满的。
蒲松龄诞生的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北面日益强大的满族统治者正睥睨中原,沿海的“海贼”、“倭寇”也频繁骚扰,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伏彼起,越烧越旺。
李自成、张献忠义军声势浩大,作者的家乡也先后发生了白莲教、谢迁、于七等小规模起义。
熹宗时(1621—1627)有童谣云:“天下兵起,遍地皆烟。
”极形象地描绘出了明末统治者坐在“火山口”之上的岌岌可危的处境。
蒲松龄诞生这年,正值山东大旱,受灾的百姓被饥饿所迫,到了吃死人肉充饥的地步。
这种种严重的天灾人祸,对蒲松龄不能不发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在后来的《聊斋》创作中也有所反映。
清王朝建立以后,同历代统治阶级一样,也是软硬兼施、恩威并用,以图巩固自己的统治。
当它逐个收拾完残余的农民武装和反叛的地方势力后,也不忘笼络人心。
开科举选录人才,就是它的“文治”手段之一。
但与此同时,它并没有忘记思想的钳制,大兴“文字狱”就是它留给历史的独特记录。
在蒲松龄的一生中,著名的文字狱案就有七起:顺治九年(1652)程可则的试策案,康熙元年(1662)金人瑞的哭庙案,康熙二年庄廷珑的《明史》案,康熙六年沈天南诗集案,康熙七年即墨黄培案,康熙二十六年朱方旦密书案,康熙五十年戴名世的《南山集》案。
清王朝对文字狱的处分是残酷无情的,哪怕是大名人,也照样格杀勿论,而且肆意株连。
像《明史》案,“主犯”庄廷珑死后被“戮尸”,还株连杀死70多人,充军者更不计其数。
从《聊斋志异》中看蒲松龄的孤愤心理摘要:蒲松龄所谓的“孤愤”,其实只是指怀才不遇。
他在潦倒落拓的大半生之中费尽心血创作的《聊斋志异》,集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从反面显露了自己的“孤愤”。
从这种苦闷孤愤的心理也成为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的一种经常性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蒲松龄孤愤创作心理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被压抑的潜意识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要求通过正常渠道宣泄,否则便会形成神经症状,艺术创作活动无疑是非常好的渠道。
在创作过程中,能够通过虚伪面目和身份表达被压抑的愿望。
蒲松龄作为那个时代的下层知识分子,科举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
虽然有才华有天赋,却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救世济民的理想抱负难以实现。
蒲松龄的大半生一直漂泊在外,寄人篱下, 财不足以养家, 才又不被认可。
这种外部环境的压抑和内心的苦闷情绪折磨着蒲松龄,使蒲松龄产生了异常强烈的倾吐欲望,但是蒲松龄本身性格比较朴实,完全不是慷慨激昂之士,所以,创作《聊斋志异》让他能够很好地把自己内心的各种情绪得以宣泄,这种苦闷孤愤的心理也成为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的一种经常性的创作心理。
朱缃在对蒲松龄作出评论的时候曾经说过“《聊斋志异》其实和屈原以及司马迁的著作一样都寄托了自己的一种心态”。
蒲松龄的儿子蒲箬在《祭父文》中也这样描述过蒲松龄的创作心态:“大抵皆愤抑无聊,借以抒劝善惩恶之心,非仅为谈谐调笑已也。
”从蒲箬的这句话来看,也是肯定了其父亲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孤愤的心理是他的一种重要的创作心理。
而蒲松龄自己也在他的《聊斋自志》中这样写道:“集腋为裘, 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 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 亦足悲矣!”这里可以说明确地概括出了他在创作中的孤愤心理,通过创作宣泄心中的压抑和苦闷。
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里也提到:“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鬼神世界来反应人类社会,并对现实中的黑暗进行批判与揭露,从而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懑。
聊斋自志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气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气自鸣天簇气不择好音叱有由然矣气松落落秋萤之火,魁魅争光气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气才非千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气闻则命笔,遂以成编气久之,四方同人气又以邮筒相寄气因而物以好聚气所积益夥气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气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气遗飞逸兴,狂固难辞气永托旷怀,痴且不讳气展如之人气得毋向我胡卢耶妇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气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气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气【注释】CD披萝带荔,三间氏感而为骚:意为披萝带荔的山鬼类的民间传闻引起了屈原的诗兴。
披萝带荔,《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薛荔兮带女萝。
“写山鬼以薛荔为衣,以女萝为带。
薛荔,也叫木莲;女萝,一名松罗,两者均指香草。
三闾氏,指屈原。
屈原(约前340—前227),名平,战国时楚国伟大诗人,出身贵族,曾做过三间大夫,掌楚王族昭、屈、景三姓之事。
感,感触,有所感而发。
骚,指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一种诗歌形式,也称“楚辞”。
@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意为李贺对于牛鬼蛇神那样的荒诞不经的事情却纳入诗歌,嗜吟成癖。
牛鬼蛇神,指虚荒诞幻的不经之事。
唐杜牧《李长吉歌诗序》论其诗云:"鲸咕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长爪郎,指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中期诗人。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能苦吟疾书。
”@天赖:自然界的音响。
《庄子·齐物论》:"汝闻人赖而未闻地赖,汝闻地赖而未闻天簇夫。
”这里借指发自胸腿的诗作。
@好音:好听的声音。
《诗·鲁颂·洋水》:“食我桑跳,怀我好音。
”这里以之指世俗所崇尚的“正声”、“善言”。
@有由然:有一定的原委。
以上举屈原、李贺为例,说明描写鬼神的虚荒诞幻之作,有着久远的传统和理由。
@松落落秋萤之火,魁魅争光:意谓自己孤寂失意,犹如一点微弱的萤火,而冥冥之中,精怪鬼物却争此微光。
聊斋志异《种梨》原文、翻译及赏析聊斋志异《种梨》翻译有个乡下人,在集市上卖梨。
梨的味道非常香甜,但价钱很贵。
有个道士,戴着破道士帽,穿着破烂道袍,在车前伸手向乡下人乞讨。
乡下人呵斥他,他也不走。
乡下人生气了,大声地辱骂起来。
道士说:“你这一车梨有好几百个,贫道只讨你一个,对你来说没多大损失,为什么还要发这么大的脾气呢?”观看的人劝乡下人拿一个不好的梨给老道士,打发他走算了,乡下人坚决不肯。
路旁店铺里的一个伙计,见他们吵得不成样子,就拿出钱买了一个梨,给了道士。
道士拜谢,然后对着众人说:“出家人不知道吝惜东西。
我有好梨,请大家品尝。
”有人问:“你既然有梨,为什么不吃自己的?”道士说:“我是需要这个梨核做种子。
”于是捧着梨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道士吃完梨,把核放在手里,取下背在肩上的小铁铲,在地上挖了个几寸深的坑,然后放进梨核,盖上土,向旁边的人要点热水浇灌。
有好事的人便到路边店铺中提来一壶滚开的水,道士接过开水浇进了坑里。
大家都瞪着眼看着,见一棵嫩芽儿冒了出来,并渐渐长大,一会儿就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转眼间开花、结果,又大又香的梨子挂满了枝头。
道士从树上摘下梨子,分给围观的人吃,一会儿功夫就吃光了。
然后,道士就用铁铲砍树,叮叮当当地砍了好长时间方才砍断。
道士把满带枝叶的梨树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走了。
一开始,道士做戏法时,那个乡下人也杂在人群中,伸着脖子瞪着眼看,竟忘记了自己的营生。
道士走了以后,他才回来去看顾他车上的梨,却已经一个也没有了。
他这才恍然大悟,道士刚才分的梨子都是他的;再细细一看,一根车把没有了,碴口是新砍断的。
乡下人心里非常气愤,急忙去追赶道士。
转过一个墙角,见砍断的车把扔在墙角下,这才知道道士刚才砍的那棵梨树,就是他的车把,而道士却已经不知去向了。
满集市上的人都笑得合不上嘴。
异史氏评论:“乡人烦闷昏庸的样子,憨状可掬,十分痴傻,他受市人嘲笑,也是有道理的。
我每每见到乡中富人,至亲好友向他乞米求助,就表现出一副气愤的样子,就计较说:'(这)是好几天的物资开支了。
聊斋志异《画皮》原文、翻译及赏析聊斋志异《画皮》原文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襆独奔1,甚艰于步2。
急走趁3之,乃二八姝丽4。
心相爱乐,问:“何夙夜5踽踽6独行?”女曰:“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问7。
”生曰:“卿8何愁忧?或可效力,不辞也。
”女黯然9曰:“父母贪赂10,鬻11妾12朱门13。
嫡妒甚,朝詈14而夕楚辱15之,所弗堪也,将远遁耳。
”问:“何之16?”曰:“在亡17之人,乌有定所。
”生言:“敝庐18不远,即烦枉顾19。
”女喜,从之。
生代携襆物,导与同归。
女顾室无人,问:“君何无家口?”答云:“斋20耳。
”女曰:“此所良佳。
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21。
”生诺之。
乃与寝合。
使匿密室,过数日而人不知也22。
生微23告妻。
妻陈,疑为大家媵妾24,劝遣之。
生不听。
偶适市25,遇一道士,顾生而愕。
问:“何所遇?”答言:“无之。
”道士曰:“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生又力白26。
道士乃去,曰:“惑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27。
”生以其言异,颇疑女;转思明明丽人,何至为妖,意道士借魇禳28以猎食29者。
无何,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
心疑所作,乃逾垝垣30。
则室门亦闭。
蹑迹而窗窥之31,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32如锯。
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
睹此状,大惧,兽伏而出33。
急追道士,不知所往。
遍迹之34,遇于野,长跪乞救。
道士曰:“请遣除之35。
此物亦良苦,甫能觅代者36,予亦不忍伤其生。
”乃以蝇拂37授生,令挂寝门。
临别,约会于青帝38庙。
生归,不敢入斋,乃寝内室,悬拂焉。
一更许,闻门外戢戢39有声,自不敢窥也,使妻窥之。
但见女子来,望拂子不敢进;立而切齿,良久乃去。
少时复来,骂曰:“道士吓我。
终不然宁入口而吐之耶40!”取拂碎之,坏寝门而入。
径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
妻号。
婢入烛之,生已死,腔血狼藉41。
陈骇涕不敢声42。
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绪论………………………………………………………………本论………………………………………………………………结论………………………………………………………………注释、参考文献………………………………………………………论文摘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盖传奇风韵,明未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
”【1】确实清代文人创作文言小说的热情丝毫未减,究其原因,清廷的高压政策,尤其是文字狱,严重打击和挫伤了文人的政治热情,使广大知识分子不得不将主要精力转向学术和创作,“今海内操觚之土,其趋不出二端,曰训古之学,曰词章之学。
”【2】当大多数人埋首于故纸堆而穷经皓首却也有人醉心于志怪传奇以抒发感概。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3】蒲松龄因此创作出《聊斋志异》;“文人例有嗜奇癖,心知其妄姑自欺。
”蒲松龄《聊斋自志》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灵,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4】显然《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是蒲松龄“寄托”之所在,其创作心态就是“泄愤”。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社会、现实、孤愤、表达、寄托绪论:顺治十五年,19岁的蒲松龄参加县、府、道三试,均获第一,从此“文明籍籍诸生间”【5】。
当时的主考官施闰章以《孟子》“蚤起”为题,蒲松龄将其写成颇具小说意味的记叙文章,施大为赞赏:“直足以维风移俗”,“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6】。
这给了蒲松龄很大鼓励,其后来屡困场屋可能与此有关。
康熙九年,宝应知县孙蕙请其担任幕僚,“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
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磊块愁”【7】。
借助此诗,可知此番游幕并不开心。
次年,蒲松龄回家备考,结果名落孙山,他写信给孙蕙说:“君疲牛马身犹病,我困遭逢数亦悭。
”【8】孙则回复:“文章憎命,不其然乎?”【9】未料一语未谶,“自是以后,屡设帐缙绅先生家,日夜攻苦,冀得一第”【10】。
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5篇第一篇: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摘要《聊斋志异》刻画高尚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刻画了一系列极具讽刺意味的人物,想象力丰富、构思奇特,蒲松龄借志怪的名义暗讽封建统治社会的黑暗。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其讽刺艺术。
关键词阴暗残酷至任至义罪恶本质根深蒂固前言《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
作者蒲松龄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阴暗的现实激起了他满腔的孤愤,发而为文,或悲悯、或讽刺、或鞭挞,处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相通。
《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讽刺意义的人物形象,对当时黑暗的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
对其讽刺的内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浅略的分析:(一)对统治者、官吏的昏暗狠毒的揭露《聊斋志异》带着对现实社会的悲愤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乡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尖锐的刺向封建政治制度。
《促织》大胆的指出现实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官吏的阴狠滑黠以及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
只因为“宫中尚促织之戏”便让官吏向百姓征收蟋蟀,使百姓苦不堪言,“辄倾数家之产”“惟思自尽”。
作为一方土地的管理者,不为百姓生活操劳,却因为巴结讨好上官使百姓的生活艰难困苦。
蒲松龄大胆的暴露了统治者荒淫无道和官吏狠毒自私的嘴脸,善良无辜的百姓只能成为统治者玩乐、贪官污吏压迫下的牺牲者。
成名一家的遭遇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成名本是一名忠厚老实的普通百姓,因捉不到蟋蟀而遭到官吏的严厉惩罚,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在女巫的帮助下捉到俊健的蟋蟀而举家庆贺,虽连城壁不啻。
由此可见,朝廷向百姓征蟋蟀比肆无忌惮的向人民征收赋税、征敛粮食更让人害怕!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在统治者、官吏的眼中竟然比不上一只蟋蟀。
成名儿子只因为不小心打破养蟋蟀的罐子,就使全家陷入绝望,吓得投井自杀,灵魂变成一只蟋蟀,解救了父母。
因这只蟋蟀战无不胜,能闻琴瑟之声应节而舞,讨得帝心大悦,成名一家所受赏赐颇多,“屡得抚军殊宠,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漫谈《聊斋志异》中的喜怒哀乐作者:宋广斌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年第08期【摘要】“聊斋志异”,望文思义,在一方叫“聊斋”的小屋子中记录一些怪异之事。
何种怪异之事呢?花能笑,狐能语,人鬼可谈情,阴阳可穿越。
那这部由近五百篇文言短篇小说组成的集子,究竟有何魅力,得到了诸如王士祯、鲁迅、郭沫若等历代文学大家极大的推崇,甚至能让伟大的政坛领袖毛泽东频频赞赏。
其实,不只中国,就连西方的文人学者对《聊斋志异》这部奇书也从不吝赞美之词,法国汉文学家克罗德-罗阿曾赞美道:“《聊斋志异》是世界上最美的寓言。
”【关键词】聊斋志异;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图分类号】623.3 【文献标识码】A一位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考场失意者,一位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读书人,究竟在“聊斋”里聊出了一部篇幅有限却魅力无限的皇皇巨著。
乔羽先生曾经在《说聊斋》这首歌中写道:“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
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真人君子更可爱。
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
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
”笔者感觉,或许都生于齐鲁大地,或许是其他的原因,在当代,最能理解蒲松龄的唯乔羽先生而已。
仅这首歌词便足以说明一切:在《聊斋志异》这部书中,无论聊鬼魂、聊神祇、聊精怪,都饱含蘸着、寄托着蒲松龄的喜怒哀乐;更奇妙的是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读者也会解读出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
蒲松龄驰骋着自己不亚于曾驻足齐鲁大地的诗仙李太白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跳动着诗圣杜甫般的审视批判、忧民伤时的心脏,饱蘸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挥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又属于世人的光怪陆离的世界。
纵使后世研究《聊齋志异》者比比皆是,但正如乔羽先生歌词所言:“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
”解铃还须系铃人,真能咂摸透个中滋味的或许只有那位落魄老人自己吧。
面对《聊斋志异》这样一部旷世奇书,纵使才疏学浅者抑或是像我辈一样暂无才学者,都会有想说上两句的冲动,我亦不免。
《聊斋志异》赏析一、关于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
蒲松龄的父亲蒲盘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着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
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
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
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
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
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
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
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
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
“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
”〔1〕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知己主题传达出了宋明以来平民社会个人意识的骚动。
无论是对“士为知己者死”传统认知的质疑,还是向着“异类”与“异性”寻求知己,都抒发着属于庶民百姓的孤独与慰藉。
这是这部志怪小说集给“知己”主题带来的新质。
古人的“知己”之情并不是单纯的友情,而是用来传达用世之心与自伤之感的手段。
如唐李翱《感知己赋》所谓:“彼众人之容易兮,乃志士之所难。
”“纷予生之多故兮,愧特于世之谁知。
”〔2〕因无人知而无人助是这一主题的本质。
在明代,朋友之伦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何心隐在五伦之中独重朋友,李贽将朋友之伦置于君臣之上,《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等文学作品多写朋友之义。
这些都表明了明代社会的交友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对蒲松龄的文学世界产生了影响。
《聊斋志异》对这一主题的贡献是以神异化的手段丰富了它的内涵,用一个个温暖而美好的神怪故事,表达了蒲松龄对友情与爱情的理想,并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知己难逢的孤愤情怀,这是来自文人抒情传统的固有题材领域。
蒲松龄用“良马非不骏,盐阪徒悲鸣。
美玉非不贵,抱璞为世轻”的诗句进行过自我的价值定位,这么高的期许使他一生难以得到内心宁静。
一方面痛感【古代文学】《聊斋志异》中的个体孤独与神怪叙事[摘要]《聊斋志异》的“知己”主题显示了明清时代文人的精神转向。
在传统话语中,下层士人的“知己”之求本质上是寻“知遇”,与之对应的是“士为知己者死”中“报”的逻辑。
每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有待”的,需要在上者的承认和赏识。
受明代交友观的影响,蒲松龄从平民的立场对“知己”中的等级观念进行了挑战与消解。
主要表现为:出于个体尊严,对“士为知己者死”的不平等本质进行反思;作者的眼光从追求上位者的“知遇”转向弱小者间的互助;“知己难逢”的切身感受使得蒲松龄的“知己”之求转向鬼神与闺阁之间。
这种神异化的“知己”叙事,显示了平民社会中等级意识的消解及对孤独个体的关注。
第三节一腔“孤愤”写《聊斋》康熙十八年(1679),《聊斋志异》已经大体完成,蒲松龄为作《聊斋志异·自序》,笔端流情地描述了自己创作《聊斋志异》的过程,也抒发了内心的“孤愤”,是解读《聊斋志异》最好的参考,文章写得很美,情辞凄婉,感人肺腑,值得一读全文: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
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闻则命笔,遂以成篇。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
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
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
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固粘乳际。
寤而松生,果符墨志。
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
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
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
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蒲松龄一辈子生活在僻野乡村,生活在农民中间,目睹了天灾人祸带给农村平民的苦难,亲历了普通百姓的艰难生活,体验了劳苦民众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十分熟悉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农村的风俗人情,因而受到民间文学与乡土农民文化的熏陶,其艺术趣味的形成受到深刻影响,也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吸纳了民间文学和乡土文化的宝贵营养。
但他毕竟是一个文人,饱读诗书,熟谙经史,笔墨为生,而且得到过地位显赫的诗坛领袖王士祯的常识,并文字交往二十余年,与地方名流和官场中人也有接触,并以文章才华受到欢迎,赢得尊敬。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孤独的思想者)《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孤独的思想者)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聊斋志异》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
它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除了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外,还因为它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读后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
《聊斋志异》的艺术美,表现为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绝不是那些逞才使气、炫弄技巧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聊斋志异》虽然名为短篇小说集,实际上其中所收的作品非止一体,而是兼采众体之长,又加以融会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体式和散文体式的总结和发展。
《聊斋志异》中的作品,从形式体制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
一般篇幅都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
书中的传世名篇多为这类作品,如《促织》、《席方平》、《红玉》、《婴宁》、《青凤》等等。
这类作品多取法于唐人传奇,又广泛地从志怪小说和散文传统中吸取营养,是对传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
比之唐人传奇,想像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描写更细腻。
在形式上,这类作品多采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小说也多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又仿《史记》人物传记后的“太史公曰”,篇末一般附有“异史氏曰”,在讲完故事之后,直接发表的议论和见解。
或者点明主题,或者借题发挥,尖锐泼辣,短小精悍,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杂文。
这些都显然熔铸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史传文学和散文的艺术传统,以及宋元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构思、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和语言提炼等方面,都有新的特色。
其二,可以称为志怪短书。
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但与上一类不同的是,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
从形式上看,这类作品很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但多数在意趣、情韵上与传统的志怪小说又很不相同。
《聊斋志异》赏析:隐藏在孤独与愤怒后的是自由研究《聊斋志异》的人都说聊斋乃孤愤之书,读《聊斋志异》的多数人说聊斋故事精彩,孤独愤怒不假,但我更认为孤愤不仅仅是书中所流露出的,而是聊斋先生为什么写这部奇书的终极缘由,最重要的,蒲松龄要寻求的,是他心里所梦想的乌托邦——自由。
初读《聊斋志异》还是十一二岁的时候,说是古小说,其实是一个小册子罢了,文字也是白话。
因为外祖母家是淄川罗村镇,与蒲松龄故居——洪山镇,也就是隔了几十里,柳泉文化在当地也是家喻户晓,所以大多数人家有一本或古文或白话版本的《聊斋》也不足为奇了。
尽管是简化的白话版本,但记得那时候母亲是不支持看的,甚至编造出了“少不看聊斋”的话给我。
但是还是忍不住偷偷晚上在被窝看,其中才子配佳人的绝唱、人与非人的友情、善恶分明的故事,是彻底地吸引了我。
所以在一年里,去了蒲松龄故居三次,站到里面的湖边,常常想象读过的故事是否就是发生在这里。
那时读《聊斋》只是稀奇里面的故事罢了,但是现在拿着古文的《聊斋》再去细细读时,却是别有的滋味。
一个个故事要讲述的,是聊斋先生平生无法言语的孤独,无法挥泄的愤怒,更是对自由自主的诉求与梦想。
聊斋先生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
秀才后,虽有文名却再也屡试不中。
即使对科举心存不满,难为是草民一介,无法言表。
跟他一样的人有很多,坚持到七八十岁的也不在少数,自己对科举怀疑、不满,却找不到另一个敢于跟他一起言说的人,皆是埋头读书考试,他是孤独的;七十几岁才得岁贡生,几十年努力无果而终,这样的结果这样的体质,他是愤怒的。
而愤怒和孤独的深层原因便是——他没有自由的他,换言之,他没有自由发展、驰骋的空间,没有想说就说的自由的环境。
在当时朝政之下,蒲松龄是不敢直接写出心里的话的,所以,人生一段南方之游的所见所闻,自小搜集的鬼怪故事,便成了他言说孤独、挥泄愤怒、梦想自由的武器——我认为这才是聊斋志异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所以,《聊斋志异》整篇是孤独与愤怒的文字。
13《聊斋志异》之悲愤之情一、读《聂小倩》原文,并翻译理解二、相关评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欢笑,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说聊斋》三、看《倩女幽魂》片段一(一)理解蒲松龄人生的悲愤1.一生热衷科举。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
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2.塾师生涯。
33岁至70岁在本县乡绅毕家坐馆,一边教书,一边应试。
3.一生穷愁潦倒,思想比较复杂矛盾。
“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大江东去〕《寄王如水》)“集腋成裘,妄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二)主题与思想内容1.针砭封建社会——揭露社会政治黑暗。
2.抨击科举制度——揭露科举制度腐朽。
3.讴歌真挚爱情——歌颂美好的爱情,抨击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4.讽喻世间百态——教育、劝诫人们追寻真、善、美,摈弃假、丑、恶。
(三)《聊斋志异》名字来由和故事来源邹弢《三借庐笔谈》载,作者作此书时,常设茶烟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
“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四、艺术特色1.环境描写《聂小倩》文章借助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性格的发展趋向。
“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
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
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巨池,野藕已花。
”2.以虚写实,幻中见真鲁迅评价“用法传奇,而以志怪”。
3.情节曲折离奇,富于变化以《聂小倩》为例赏《倩女幽魂》影片二(1)文章借助聂小倩的言行表现了她的精神和性格的转变。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阅读感想 (集锦4篇)_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让我们了解了人生的真谛,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受益匪浅。
《聊斋志异》不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而且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似乎在谈论鬼怪、狐狸、神仙和怪兽。
事实上,这句话充满了真情实感,这句话充满了蒲公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社会智慧。
在蒲公英的作品中,狐仙的鬼魂不再凶猛可怕,而是欢笑与愤怒之间的深情,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浪漫、温暖、尘封、庸俗的不同世界。
我对《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记忆尤新:刚正不阿的宁采臣不计前嫌拯救了聂小倩的鬼魂并接受她以至爱上她,宁母从“辞使归寝,不为设床褥”到“心德之,日渐稔,亲爱如己出,竟忘其为鬼,不忍晚令去,留与同卧起”直至“有纳女意”,甚至乎那些在宴席中才认识聂小倩的亲朋好友亦“反不疑其鬼,疑为仙”并且以得到小倩的画作为荣耀,这些转变不都体现了人们,至少是作者的慈悲为怀,追求真、赞美善、向往美心愿!当然,《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仍然是一朵奇葩。
它的正义主张和贪婪之鞭不容忽视。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善与恶、美与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终善战胜恶,美战胜丑。
这本书里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做人不可以贪财好色,要非常正直,才不会有悲惨的后果。
《聊斋志异》的主题是一个不同的词。
它在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情方面不同于明代的小说。
他们大多写花妖、狐狸和鬼魂的故事。
他们有的写鬼,有的写狐狸,有的写鬼和狐狸。
此外,在蒲松龄的作品中,虫、鱼、鸟、兽、花、草、树都可以成为精致的人物。
即使在一些没有昆虫、鱼、鸟和动物、花和树的故事中,也总是有奇怪的东西。
比如著名的儿子的灵魂蟋蟀在推广编织和孙子楚的灵魂附鹦鹉在阿宝。
这是一本孤独而愤怒的书,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它涉及到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聊斋志异》赏析:隐藏在孤独与愤怒后的是自由
研究《聊斋志异》的人都说聊斋乃孤愤之书,读《聊斋志异》的多数人说聊斋故事精彩,孤独愤怒不假,但我更认为孤愤不仅仅是书中所流露出的,而是聊斋先生为什么写这部奇书的终极缘由,最重要的,蒲松龄要寻求的,是他心里所梦想的乌托邦——自由。
初读《聊斋志异》还是十一二岁的时候,说是古小说,其实是一个小册子罢了,文字也是白话。
因为外祖母家是淄川罗村镇,与蒲松龄故居——洪山镇,也就是隔了几十里,柳泉文化在当地也是家喻户晓,所以大多数人家有一本或古文或白话版本的《聊斋》也不足为奇了。
尽管是简化的白话版本,但记得那时候母亲是不支持看的,甚至编造出了“少不看聊斋”的话给我。
但是还是忍不住偷偷晚上在被窝看,其中才子配佳人的绝唱、人与非人的友情、善恶分明的故事,是彻底地吸引了我。
所以在一年里,去了蒲松龄故居三次,站到里面的湖边,常常想象读过的故事是否就是发生在这里。
那时读《聊斋》只是稀奇里面的故事罢了,但是现在拿着古文的《聊斋》再去细细读时,却是别有的滋味。
一个个故事要讲述的,是聊斋先生平生无法言语的孤独,无法挥泄的愤怒,更是对自由自主的诉求与梦想。
聊斋先生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
秀才后,虽有文名却再也屡试不中。
即使对科举心存不满,难为是草民一介,无法言表。
跟他一样的人有很多,坚持到七八十岁的也不在少数,自己对科举怀疑、不满,却找不到另一个敢于跟他一起言说的人,皆是埋头读书考试,他是孤独的;七十几岁才得岁贡生,几十年努力无果而终,这样的结果这样的体质,他是愤怒的。
而愤怒和孤独的深层原因便是——他没有自由的他,换言之,他没有自由发展、驰骋的空间,没有想说就说的自由的环境。
在当时朝政之下,蒲松龄是不敢直接写出心里的话的,所以,人生一段南方之游的所见所闻,自小搜集的鬼怪故事,便成了他言说孤独、挥泄愤怒、梦想自由的武器——我认为这才是聊斋志异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所以,《聊斋志异》整篇是孤独与愤怒的文字。
当然,隐藏在孤愤背后的,是那些蒲松龄心中遥不可及的——自由。
郭沫若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老舍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青凤》、《画皮》、《董生》、《陆判》等等耳熟能详的故事也被翻拍成了多个版本的影视作品,拿具体作品来讲,《促织》请天子关心民命,《席方平》请二郎神主持公道,《红玉》请侠客义士济困扶贫。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蒲松龄唯有此法来道出自己的心里话。
《考弊司》,写阴间主管考试的考弊司司主虚肚鬼颁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谒见,要先割一块髀肉孝敬司主,但贿赂丰者可以免割。
可他在堂上悬挂的楹联却是“孝弟忠信”与“礼义廉耻”。
蒲松龄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借写地狱里的考官,而对尘世的考官进行辛辣的讽刺。
《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因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为中了翰林进士,大摇大摆的样子最终却闹出许多悲剧性的笑话。
《叶生》之中的叶生因屡试不第竟一病不起,最终竟成冤魂,只能借好友之子来展现自己的实力。
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之中,作者通过对知识分子近乎变态的心理描写,告知世人科举制度的可怕。
这其中,对当朝科举之怒,也便挥泄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会孤愤?便是有一种无形的禁锢束缚着他。
书中的主人公们——那些花妖狐媚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聪明美丽,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德才取人,爱得忠贞,经历祸患至死不渝。
她们来去自由,离合随心,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矫情,不虚伪,生气勃勃,一往情深,她们在没有自由恋
爱的封建社会,获得了幸福爱情。
但我认为,这些说是反应蒲松龄反对封建婚姻,倡导自由自主,但是从更深层讲,不如说是自由,自由地发展、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由地言他欲言,才是他想要的现实。
看聊斋看的不仅仅是故事,说聊斋不能单单说他是孤愤之书,隐藏在孤独与愤怒后的更沉重的,是自由。
参考资料:《新读写》《聊斋背后的寂寞——读<聊斋志异>》作者:钱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