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7.56 KB
- 文档页数:8
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原文及鉴赏【导语】:〔清〕蒲松龄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聊斋志异·珠儿》一文赏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源自于吴承恩的《聊斋志异珠儿》,它给了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恶行终究会受到愤怒的天道的惩罚,而善行则会受到好运的加持。
这篇故事讲述了张铁拐的故事,让我们领略到了良心的价值。
《珠儿》取材自宋代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张铁拐的故事,他等拐带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的父母死了,为了让小孩们能有活的精神,他来带他们。
当拐带路途中,他遇见一个小伙子,小伙子帮助他照顾小孩,让他们不再受苦,给他们学习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保护他们免受欺凌。
而这位小伙子就是吴承恩创造的虚构人物珠儿。
珠儿不仅提供了给小孩们的精神上的关爱,故事中她的善行也让张铁拐受到了惊喜的好处,最后张铁拐发现小孩们原来就是他的外孙,而珠儿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珠宝。
这篇故事表明,恶行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善行则会带来不可思议的好处。
在《珠儿》中,珠儿的慈爱使得小孩们得到了温暖的关爱,她以自己的真诚改变了这个家庭,让小孩们有安全可靠的家庭环境,从而改变了他们的运势。
而张铁拐受到的惊喜也让我们认识到,善行终究会受到天道的报答,也给了我们信心,其实每个人都有天使般的善良和慈悲。
《珠儿》以其特定的文学传统,把现实与虚构相结合,不仅把善行和恶行的惩罚做出了客观定性,而且还展示出了良心的价值:它让我们了解到,无论困境多么的艰难,善行仍是值得做的,善行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让我们懂得了好的结果,善行会得到天道的祝福;而恶行会受到天道的惩罚,这正是作者以《聊斋志异珠儿》让我们看到的。
正因为有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到恶行终究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善行则会受到诸多的祝福。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桓侯》是一篇精彩的文章。
该篇故事展现了桓侯这一角色的勇敢、智慧和忠诚,以及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决心。
首先,桓侯作为一位忠诚的将领,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故事中,他为了保卫国家而奋勇杀敌,展现出了忠诚和勇敢的一面。
同时,他也展现出了智慧和决断力,能够在战斗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桓侯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了坚韧和决心。
当他陷入敌人的包围时,他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战斗,最终成功脱险。
此外,他还展现出了谦逊和自知之明的一面,对自己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和改正。
最后,故事中的细节描写也增加了读者的代入感。
例如,桓侯在战斗中受伤时感受到了剧烈的疼痛,这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此外,故事中的景色描写也增加了故事的氛围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明清⼩说之《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内容解读与赏析对《罗刹海市》的理解,应当从“异史⽒⽈”⼊⼿。
那是作家对整个社会的概括,也是作家创作意图的表⽩。
“异史⽒⽈”指出,⼀、社会已经变得美丑颠倒,越是坏的越受欢迎,因⽽⼈⼈要装假⾯逢迎⼈,⼈情世态如同⿁蜮世界⼀样阴冷。
“花⾯逢迎,世情如⿁; 嗜痂之癖,举世⼀辙;⼩惭⼩好,⼤惭⼤好。
” ⼆、⼈决不可以⾃⼰堂堂正正的男⼦汉⾯⽬处世。
“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者,盖⼏希矣。
”三、美好理想只能在幻想中存在。
“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
《罗刹海市》完整地体现了《聊斋志异》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先,作家以奇妙的想象对社会现实作了折光式的、⼊⾻三分的揭露。
⿊⽯为墙的罗刹国不过是现实社会颠倒的投影,在这个社会中,真正有才学的⼈必须由那些⽬不识⽂,⼼存鄙见者擢拔,品格⾼尚者永远要被蝇营狗苟者左右,美丑颠倒的异域就是“世情如⿁”的⾎腥现实!作家⼗分善于把深邃的哲理隐化在类似于恶作剧的描写中,罗刹国相国的⾯⽬,执戟郎家中的歌舞场⾯,都是以极度夸张的怪异⾯⽬出现。
“貌类夜叉,皆以⽩锦缠头,拖朱⾐及地,扮唱不知何词,腔拍恢诡。
”歌舞场⾯从唱腔、唱词到扮相,都丑恶之极,滑稽之⾄,作家却写得煞有介事。
对极为可笑的、极不合理的事物,采⽤平静的、冷静的、乃⾄冷峻的描写,所谓⽪⾥阳秋的描写。
这既是富于谐趣和幽默感的,⼜是思想深沉和透辟的表现。
其次,充溢着诗情画意的龙宫,是作家的浪漫情趣和理想主义的集中表现。
龙宫是凡俗中有志于“致君尧舜上”者的伊甸园。
蒲松龄终⽣不能从科举中得到展才良机,却始终怀抱“他⽇勋名上麟阁”的愿望。
康熙⼗七年他在《拟上征天下博学鸿词,亲考栋⽤,以备顾问,群⾂谢表》中,讴歌皇帝“盛世崇⽂”,“揆⽂奋武”,“礼⼠亲贤”,幻想⾃⼰可以被皇帝赏识:“幸得以⼗年枯枿,蒸⽽为芝”。
他实际的遭遇呢?却是拟表中那两句话:“⼈握灵蛇,或使泣卞和之⽟;⽂飞彩凤,⽆由弹贡禹之冠”。
《聊斋志异》经典片段赏析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袱独奔,甚艰于步。
急走趁之,乃二八姝丽。
问:“何夙夜踽踽独行?”女曰:“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问!”生曰:“卿何愁忧?或可效力不辞也。
”女黯然曰:“父母贪赂,鬻妾朱门。
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
将远遁耳。
”问:“何之?”曰:“在亡之人,乌有定所。
”生言:“敝庐不远,即烦枉顾。
”女喜从之。
生代携幞物,导与同归。
女顾室无人,问:“君何无家口?”答云:“斋耳。
”女曰:“此所良佳。
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
”生诺之。
乃与寝合。
使匿密室,过数日而人不知也。
生微告妻。
妻陈,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生不听。
偶适市,遇一道士,顾生而愕。
问:“何所遇?”答言:“无之。
”道士曰:“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生又力白。
道士乃去,曰:“惑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生以其言异,颇疑女。
——《画皮》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
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
”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
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
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
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
意甚乐其幽杳。
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
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
宁趋为礼,且告以意。
士人曰:“此间无房主,仆亦侨居。
能甘荒落,旦暮惠教,幸甚!”宁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几,为久客计。
是夜,月明高洁,清光似水,二人促膝殿廊,各展姓字。
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
”宁疑为赴试者,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
诘之,自言:“秦人。
” 语甚朴诚。
既而相对词竭,遂拱别归寝。
宁以新居,久不成寐。
闻舍北喁喁,如有家口。
起伏北壁石窗下,微窥之。
见短墙外一小院落,有妇可四十余;又一媪衣绯,插蓬沓,鲐背龙钟,偶语月下。
妇曰:“ 小倩何久不来?”媪曰:“殆好至矣。
”妇曰:“将无向姥姥有怨言否?”曰:“不闻,但意似蹙蹙。
”妇曰:“婢子不宜好相识。
”言未已,有一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
聊斋黄英赏析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以古代民间传说为基础的短篇小说集。
其中的《黄英》是其中的一篇,讲述了一个关于妖魔与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黄英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被一只妖狐所迷惑,而这只狐狸妖正是她相恋的男子化成的。
黄英对这只妖狐深信不疑,并与之结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怀疑丈夫的真实身份,直到发现他竟然是一只妖狐,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黄英》通过描述妖魔与人类之间的爱情纠葛,探讨了欺骗、妖术、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中,黄英被妖狐欺骗,她的美貌和善良使得她容易上当受骗。
故事通过这种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脆弱性。
此外,《黄英》还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被动。
黄英一开始对妖狐深信不疑,全心全意地爱着他。
然而,当她发现真相时,她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只能接受事实并面对悲伤。
总体而言,蒲松龄的《黄英》是一篇以妖魔与人之间的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
通过揭示人性的弱点和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地位,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它也让我们反思爱情中的欺骗和复杂性。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赏析作者在这个故事里描述了两个国度:一个是罗刹国.一个是龙的国度。
故事中还刻画了一个飘洋过海游历了两个国度而最后回归故土的人物——马骥。
罗刹本是古印度土著民族之一,据说男的黑身、朱发、绿眼。
故事里当然不是说的这个民族,作者也许由此得到启示,而想象出一个"大罗刹国。
在这个国度里美二肚颠倒,越丑越是担任高官要职,掌管朝政;越是美.越被看成妖怪。
"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
〃因此,越是不怕丑化自己的面日,就越是能得到重用.越是能取得高官厚禄。
在这个国度里,容不得美的存在,墙是黑色,舞女貌如夜叉,音乐〃腔拍恢诡〃。
马骥以煤涂面,则人以为美,他唱靡靡之音,则“王人悦"。
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在龙的国度里,一切与之相反。
这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这里环境优美,光明澄沏;这里人物美,宫殿美,花美、树美、鸟美,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政治清明。
这里重用的是贤士,看重的是文才,君仁臣忠,夫义妻贞。
这毫无疑问是作者理想的寄托。
作者一生郁郁而不得志,抱旷世之才,而屡斌不中,所以他在“异史氏日〃中感叹万端,说这种理想只能"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贯穿故事始终的人物马骥也是刻画得十分成功的。
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时不仅充分利用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所处的故事环境,而且还利用了议论。
故事一开始在介绍人物时,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美丰姿",一是"喜歌舞〃,一是有文才,这三点都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线。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者借马父之口插入了一段议论:〃数卷二挎,饥不可煮,寒不可衣〃。
这就使得马骥在向求厚禄而不求功名的方向发展。
他到罗刹国后,遇到的是一个"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的环境。
开始他奇怪,惊异,但是渐渐地在他身上出现了"以煤涂面作张飞”的行为。
这不是偶然的,他已经在接受丑的影响,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婴宁》一文中,描写婴宁的形象十分生动,也隐隐吐露着作者的心意。
婴宁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文中用“笑”来刻画其天真烂漫共26处.出游时“笑容可掬”,见有人挑逗她时是“笑语自去”在园内是“含笑捻花”,见客人时是“笑不可揭”,下树时是“且下且笑”,行婚礼时是“笑极”.与王子服正是初见时的婴宁是这样的: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生曰:“小于甥一岁.”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又问:“甥妇阿谁?”答曰:“无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似乎这样频频的笑在众人眼中是痴,可她真的痴傻吗?如若她真的痴傻作者也不会如此偏好她了吧。
不似小倩的鬼魅,如一颗明珠般存于世间,以欢乐的笑声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
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而且着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环境。
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
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杨花糁径”。
《聊斋志异》花妖故事中的男性形象赏析优选份《聊斋志异》花妖故事中的男性形象赏析 1关键词:花妖男性形象多疑矫情通达《聊斋志异》400余篇中绝大部分写的都是神仙鬼狐花妖,历来论者亦多瞩目于此,郭沫若就曾评价道:“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鲁迅先生也说:“花妖狐魅,多具人情”【①。
然而,与这些鬼狐花妖所交往的男性却较少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聊斋志异》花妖故事中的男性形象。
据笔者统计《聊斋志异》一书中关于花妖、花神的篇目共五篇,分别是《葛巾》、《香玉》、《黄英》、《荷花三娘子》和《绛妃》。
其中,《绛妃》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讲自己在梦中应邀为花神绛妃写一篇讨伐封神的檄文,全篇重点在这篇精彩的檄文,人物形象塑造上略逊一筹,因此这里不做讨论。
《荷花三娘子》虽然里面有个荷花仙子,但是这个故事实际上分了两部分,前半部分出现的狐女形象更加鲜明,尤其是她大胆前卫的“春风一度”的情爱论个性十足,她的光芒几乎掩盖了后半部分出现的荷花三娘子,因此在这里也暂不做讨论。
本文重点在于分析《葛巾》、《香玉》、《黄英》三篇中的男性形象。
三篇都写了人与花妖之恋。
《葛巾》写常大用与紫牡丹花葛巾之恋,由于常大用身份的的怀疑,导致二人的恋情以失败告终。
《香玉》写黄生与白牡丹香玉的生死相恋。
《黄英》写马子才与菊精黄英相识并结为夫妻的故事。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第一卷)里,认为艺术中理想的人物性格首先应具备完满性,即人物性格应有多侧面的特点。
他称赞荷马史诗中许多形象地塑造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②从性格的美学特点来看,《聊斋志异》中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是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完满性和明确性的__,这在常大用、黄生和马子才身上同样体现的很明显。
首先从三人的共同点来看,三人皆为爱花惜花之人,因花缘起。
“常大用,。
,癖好牡丹。
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
《聊斋志异》赏析《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奇幻小说集,收录了许多奇闻异事的故事。
本文将对《聊斋志异》进行赏析,探讨其中的主题、文学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主题探讨《聊斋志异》以奇闻异事为题材,主要探讨了人与妖鬼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善恶之间的较量。
通过各种奇幻故事的讲述,作者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二、文学特点1. 奇幻情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大多具有奇幻的背景和情节,包括人与妖魔、鬼魂的互动,以及超自然的事件等。
这种奇幻的设定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2. 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塑造了许多有趣的角色。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讲述了一个妖魔与人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受害者的形象。
这些鲜明的形象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3. 隐喻与象征:《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往往包含着隐喻和象征的意味。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牡丹亭》表达了对自由与爱情的追求,以及社会伦理规范对个体的束缚。
这些隐喻和象征使得故事更富有内涵,引发读者的思考。
三、对社会的影响《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价值观的传承:《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人性的审视与反思。
通过描述人与妖鬼之间的关系,作者表达了对道德与伦理的关注。
这些价值观的传承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导人们思考道德问题。
2. 文学创作的启示:《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奇幻故事和精彩的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启示。
许多作家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影响,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3. 文学研究的对象:《聊斋志异》作为一部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对《聊斋志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该作品的内涵,同时也能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综上所述,作为清代文学的杰出代表,《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风格、奇幻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含蓄地反映了蒲松龄生活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其中也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孤愤。
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聊斋志异》的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题材内容来看,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梅女》等;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等;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等;
第五类,是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狼》等。
《聊斋志异》之《席方平》赏析席方平,東安人。
其父名廉,性戇拙。
因與里中富室羊姓有郤,羊先死;數年,廉病垂危,謂人曰:「羊某今賄囑冥使搒我矣。
」俄而身赤腫,號呼遂死,席慘怛不食,曰:「我父樸訥,今見陵於強鬼;我將赴地下,代伸冤氣耳。
」自此不復言,時坐時立,狀類癡,蓋魂已離舍矣。
席覺初出門,莫知所往,但見路有行人,便問城邑。
少選,入城。
其父已收獄中。
至獄門,遙見父臥簷下,似甚狼狽;舉目見子,潸然涕流。
便謂:「獄吏悉受賕囑,日夜搒掠,脛股摧殘甚矣!」席怒,大罵獄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豈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抽筆為詞。
值城隍早衙,喊冤以投。
羊懼,內外賄通,始出質理。
城隍以所告無據,頗不直席。
席忿氣無所復伸,冥行百餘里,至郡,以官役私狀,告之郡司。
遲之半月,始得質理。
郡司扑席,仍批城隍覆案。
席至邑,備受械梏,慘冤不能自舒。
城隍恐其再訟,遣役押送歸家。
役至門辭去。
席不肯入,遁赴冥府,訴郡邑之酷貪。
冥王立拘質對。
二官密遣腹心,與席關說,許以千金。
席不聽。
過數日,逆旅主人告曰:「君負氣已甚,官府求和而執不從,今聞於王前各有函進,恐事殆矣。
」席以道路之口,猶未深信。
俄有皂衣人喚入。
升堂,見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詞,命笞二十。
席厲聲問:「小人何罪?」冥王漠若不聞。
席受笞,喊曰:「受笞允當,誰教我無錢耶!」冥王益怒,命置火牀。
兩鬼捽席下,見東墀有鐵牀,熾火其下,牀面通赤。
鬼脫席衣,掬置其上,反復揉捺之。
痛極,骨肉焦黑,苦不得死。
約一時許,鬼曰:「可矣。
」遂扶起,促使下牀著衣,猶幸跛而能行。
復至堂上,冥王問:「敢再訟乎?」席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訟,是欺王也。
必訟!」又問:「訟何詞?」席曰:「身所受者,皆言之耳。
」冥王又怒,命以鋸解其體。
二鬼拉去,見立木,高八九尺許,有木板二,仰置其上,上下凝血模糊。
方將就縛,忽堂上大呼「席某」,二鬼即復押回。
冥王又問:「尚敢訟否?」答云:「必訟!」冥王命捉去速解。
既下,鬼乃以二板夾席,縛木上。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与"书香"家庭。
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
但到蒲松龄尚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
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
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
四年后,蒲松龄去世。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前后历时四十余年。
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
它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我认为婴宁是个很憨、很可爱的狐女,她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笑声。
看似是没有心肺的人,可是墙角一戏却可以看出她机灵得很,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习婴宁的至孝精神,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就是《婴宁》所要表达的主旨。
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
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
《聊斋志异》赏析一、关于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
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
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
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
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
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
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
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
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
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
聊斋志异讽刺故事
《聊斋志异》中有许多讽刺故事,其中包括:
1. 《梦狼》:这个故事讲述了知县白甲的父亲做了一个怪梦,梦见白甲的冥中衙门里,官吏全都是狼,而白甲化成了一只虎。
这实际上是蒲松龄用来讽刺当时官府的凶残、黑暗。
2. 《盗户》:这个故事中,盗贼们为了逃避惩罚,竟然冒充被盗的户主。
这反映了当时地方官员对盗贼的宽容程度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也讽刺了地方官员的失职。
3. 《邑人》:这个故事中,一个乡里的村民们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互相诽谤。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功利心态和道德沦丧。
4. 《考弊司》:这个故事中,一个学子的考试作弊被发现后,他反而成为了官员们攀附权贵的工具。
这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
5. 《罗刹海市》:这个故事中,一个书生在海上遇到了罗刹国的公主,公主相貌奇丑无比,但书生仍然被她的才华所吸引。
然而,当书生回到故乡后,他发现公主所说的“以丑为美”的社会观念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
这个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对于美丑的扭曲看法。
这些故事都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人性弱点。
明清小说之《聊斋志异·侠女》内容解读与赏析《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
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
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
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
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
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
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
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
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
《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
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
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
“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
《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
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
对聊斋志异的评价诗句
一、聊斋志异的概述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该书汇集了四百余则神怪、仙侠、人鬼相恋等奇闻异事,堪称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
二、聊斋志异的主题与风格
《聊斋志异》以神秘、奇诡、荒诞的氛围为基调,书中故事既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又有现实主义的影子。
主题涵盖了爱情、友情、忠孝、道德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书中所描绘的鬼怪世界,实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聊斋志异的价值评价
《聊斋志异》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丰富了古代小说的类型,拓展了表现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中的许多故事富有教育意义,寓意深刻,为后人传颂。
同时,《聊斋志异》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字优美,寓意深远,被誉为“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聊斋志异的影响与传承
《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
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该书被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部千古传世之作。
同时,聊斋志异的研究也成为一门独特的学问,吸引了无数学者深入探讨。
总之,《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
涵,传承不衰,历久弥新。
《聊斋志异》赏析一、关于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
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
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
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
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
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
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
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
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
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
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
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
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
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
蒲松龄的著作,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祟书》等。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路大荒)二、思想内容《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
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
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虐、豪强的横行霸道、民生的痛苦无奈,在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比如《促织》通过成名一家为捉一头蟋蟀“以塞官责”而经历的种种悲欢离合,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席方平》则通过席方平魂赴地下,历尽曲折,为父伸冤的故事,写出了官吏的贪赃枉法和人民的痛苦无奈,虽然写的是幽冥,其实是现实的反映;《公孙夏》写王子的门客、与督抚有故交的公孙夏,劝说一位太学生行冥贿、图阴官的荒诞故事,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肮脏交易做了讽刺性的揭露。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蒲松龄19岁进学,文名日起,却屡应乡试不中,断绝了功名之路。
他饱受考试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孙山,沮丧、悲哀、愤懑不仅倾注于诗词里,也假谈鬼说狐发泄出来。
如《素秋》《神女》等揭露科场的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司文郎》《于去恶》等讽刺考官的不学无术、颟顸无能,大都感情强烈,爱憎分明。
尤其是《司文郎》,文笔幽默,讽刺更为尖刻。
故事中,一位盲僧人能够凭嗅觉判别文章优劣,但他评价好的王生却名落孙山,于是他气愤地说:“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这是讽刺考官一窍不通。
《贾奉雉》中又有一位异人,深知科举弊病,劝贾奉雉效法拙劣文章应试,说“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事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
他教贾奉雉“于落卷中,集其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在科场中神差鬼使地写了出来,竟中了经魁。
放榜后,贾奉雉再读其文,汗流浃背,感到这是“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
这些幻设的讽刺,矛头仅指向科场考官,虽然还不够深刻,但也表达出像作者一样怀才不遇的文士的愤懑心情。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一类情节比较单纯者,如《绿衣女》《连琐》《香玉》等,大体是写一位书生或读书山寺,或书斋临近郊野,忽有少女来到,或吟唱,或嬉戏,给寂寞的书生带来了欢乐,数度相会,方知非人,或者进而生出一些波折。
有理由认为这正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
他长期在缙绅人家坐馆,受雇于人,一年中只在年节假日返家小住几日,他曾在题为《家居》的诗里感慨说:“久以鹤梅当妻子,且将家舍作邮亭。
”独自生活的寂寞,不免假想像自遣自慰,如他在独居毕氏宅第外花园时曾有诗云:“石丈犹堪文字友,薇花定结欢喜缘。
”(《聊斋诗集·逃暑石隐园》)《绿衣女》《香玉》等篇,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还有一些故事,狐鬼花妖的出现不只是让苦读的书生或做了馆师的书生解除了寂寞,还使书生得到敬重、鼓励,事业上也获得上进,为之编织出种种理想的梦。
蒲松龄曾写过一出小戏《闹馆》和俗曲《学究自嘲》,反映穷书生做乡村塾师的辛酸,其中自然有他个人的亲身感受。
写河间徐生坐鬼馆的《爱奴》却是另一番景象:鬼馆东蒋夫人礼遇厚待徐生,徐生为她“既从儿懒,又责儿工”大发脾气,她赶忙“遣婢谢过”,最后还将徐生喜爱的婢女相赠,“聊慰客馆寂寞”。
篇末异史氏曰:“夫人教子,无异人世,而所以待师之厚也,不亦贤乎!”这正是一般做塾师的书生们跂予望之的。
狐女凤仙将穷秀才刘赤水带到了家中,狐翁对女婿们“以贫富为爱憎”,凤仙以丈夫“不能为床头人吐气”为憾,留下一面镜子相激励。
刘赤水“朝夕悬之,如对师保,如此二年,一举而捷”。
篇末异史氏曰:“吾愿恒河沙数仙人,并遣娇女婚嫁人间,则贫穷海中,少苦众生矣!”(《凤仙》)这也只能是像作者一样困于场屋的书生的天真幻想。
(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与上述几类故事不同,大约是由于立意在于劝诫,这类篇章多数是直写现实人生,少用幻化之笔,而且是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美刺的原则。
这样,当他讥刺社会、家庭中的负义、伪孝、弃妇种种失德现象的时候,笔锋是犀利的;而要为社会树立一种道德楷模的时候,如《张诚》《曾有于》,以主人公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调和家庭嫡庶兄弟关系为美德,虽然表现了淳风厚俗的愿望,但却失之迂阔。
《珊瑚》《邵女》等篇中精心塑造的现实妇女的典型,珊瑚被休而不再嫁,受凶姑悍娌虐待而无怨;邵文甘心作人妾,受大妇的凌辱至于炮烙,而“以分自守”,更是鼓吹了女性为夫权而牺牲一切的奴性。
还有颇可注意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实际的感受突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人生的某些问题有了独特的思索。
《乔女》中的主人公形体丑陋,而心性善良,承受着丑陋带来的不幸。
老而且贫的丈夫死后,她拒绝了亟待续弦的孟生的求婚,理由是“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
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孟生“益贤之,向慕尤殷”,她终未相许。
然而,当孟生暴卒后,她却前往哭吊,并在孟家遭到侵凌时,挺身而出,为之护理家业,抚育幼子至成人。
以丑女作为正面颂扬的主人公已是小说中的超俗之作,写她未许身再嫁,却许之以心,实际上做了孟生的没有名分的“未亡人”,作者和他的小说人物一样,都已走出了旧道德的藩篱。
《田七郎》是写社会交往的:猎户田七郎受了富家公子的救助之恩,后来又为报恩而拼上性命。
小说突出展示的是田七郎意识到受人恩就要报人恩,极不愿意受人之恩,以避免承担报恩的义务,但由于家贫而未能幸免。
这样,报恩的故事也就含有了深刻的悲剧内蕴,显示出作为社会交往的道德准则:“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表面上是彼此平等的,但由于人有富贵贫贱之别,用以为报的也就不同:“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
”知恩报恩的道德准则实际上是片面的、不公平的。
蒲松龄演绎的这个故事,表现了他对当时崇尚的、文学家反复讴歌的人际道德原则之一的“义”的思考、质疑,也可称之为一种思想觉醒。
(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
三、艺术特色《聊斋志异》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想像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它“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指出了《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风格。
《聊斋志异》的基本样式,就是历史传记和“传奇”的结合。
书中有190余篇作品,篇末缀有“异史氏”评语,类似《史记》中的“太史公曰”。
从体裁看,《聊斋志异》大部分作品有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具备短篇小说的体制。
有一部分作品则篇幅短小、记述简略,仍保留着魏晋“残丛小语”的形式,如《蛙曲》《鼠戏》《刘亮采》《狐入瓶》《斫蟒》等。
小部分记述作者自身见闻的作品,又像随笔杂录,具有素描的性质。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大都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比如同是狐狸幻化的女性,婴宁天真烂漫,憨态可掬(《婴宁》);小翠顽皮善谑,喜开玩笑(《小翠》);青凤温柔拘谨,情意缠绵(《青凤》)。
同是鬼女,聂小倩“绰约可爱”,被胁迷人却又心地善良(《聂小倩》);林四娘“意绪风流”,喜诗善歌而心境凄苦(《林四娘》);连琐“瘦怯凝寒”,多情善感(《连琐》);小谢活泼调皮,乐不知愁(《小谢》);李女羞涩怯弱,感情笃厚(《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