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场的认知框架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19.95 KB
- 文档页数:4
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的情感隐喻认知阐释
情感隐喻认知阐释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被称为“情绪暗喻原则”。
关于情绪隐喻认知理论,也被称为情感隐喻原理。
它建立在有关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将
感官经验转换为概念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情绪概念。
一般来说,暗喻是指将一个个体的社会经验与他的感官经验联系起来的一种方式。
例如,
有许多著名的暗喻,如“曲折的路径”,其意思是生命是充满挑战的,不断存在着岔路口
和转折,从而进入另一条未知的路径。
不仅如此,情绪隐喻还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概念,其中有几种特定的情绪比如:开心、悲伤、焦虑和激励等等。
这些情绪可以用许多有趣的方式来表达,如小流沙;当讲述某个
不安或困难的故事时流沙代表焦虑和悲伤,而当讲述欢乐的故事时,它代表开心和欢乐,
以及激励他人变得更好。
总的来说,暗喻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带入一些较深层次的情绪概念,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这些
情绪,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把握各种情绪体验。
情感隐喻理论用于帮助我们更深
入地理解和分析情绪概念,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个体改变和发展。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
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
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
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
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包括隐喻的研究范畴,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它拥有基于
认知心理学测量下所计算出的结论所做出的解释。
它提供了研究者一个可以用于研究教学
和诊断过程中学习者概念学习的理论框架,也提供了一种具有视觉层面的记忆模式。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构成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认知和物理隐喻,它
们两者都是以象征的形式来描绘被学习的概念。
认知隐喻是以抽象的概念来比喻物理概念,而物理隐喻则是以物理概念来比喻抽象概念。
两者具有相似的功能,即把抽象概念映射到
有意义的物象之上,从而使学习者易于理解和学习这些概念。
另外,概念隐喻理论还分析了如何把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并有意义的联系。
在认知过程中,隐喻分析过程不仅会把不同概念联系起来,也会把本身抽象的概念变得具
体和实际。
换句话说,概念隐喻理论在研究视觉化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
帮助学习者将逻辑结构转化为具象图像,并帮助他们理解概念背后更深层次的概念。
最后,这项理论还为教师提供了诊断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参考标准,用于进行针对
知识弱点的补救教学,以及用于介绍一种协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和掌握知识。
概念隐喻理论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囊括性地分析学习者在学习概念背后所涉及的技能和
连接,以及他们在认知学习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努力,让教师能够更客观的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用以指导教学。
探讨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对概念整合运作的阐释-回复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了人们在理解抽象概念时基于具体、感官经验的概念来进行隐喻迁移。
而概念整合则是指将多个概念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使其具有更丰富的意义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对概念整合运作的阐释,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概念隐喻的定义和特点。
概念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对应、类比,从而使前者借用了后者的部分特征来增强其意义。
在概念隐喻中,源概念(即隐喻概念)通常是具体、感官经验丰富的,而目标概念(即被隐喻概念)则是抽象、抽象程度较高的。
通过隐喻机制,人们将具体的观察、经验转化为概念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抽象概念。
概念整合是一个基于概念隐喻的认知过程,指的是将多个概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概念。
概念整合的过程中,不同概念之间会发生意义和特征的转移和共享,使整合后的概念具有更丰富的表达能力和意义。
而概念隐喻则是概念整合的重要手段,是概念整合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概念整合运作过程中的隐喻机制包括隐喻映射和隐喻转喻两个方面。
隐喻映射主要指的是源概念与目标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和联系。
通过隐喻映射,人们可以将源概念的一些特征和含义借用到目标概念中,使得目标概念更容易理解和解释。
隐喻映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人们对源概念的理解和表征。
例如,将“时间”隐喻为“金钱”,源概念中的特征如“有限”、“可以成长”等被映射到目标概念中,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隐喻转喻是概念整合运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隐喻转喻主要指的是在概念整合过程中,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发生了转移或变化,使得目标概念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灵活。
隐喻转喻可以是直接的,即将源概念的特征直接应用到目标概念中;也可以是间接的,即通过其他概念的桥梁将源概念的特征转移给目标概念。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提出的,隐喻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文化的现象。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热点,也在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概念隐喻理论是源于西方哲学传统和语言哲学的研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语言的隐喻表达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它认为人类在认知活动中借助于概念隐喻来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乔治·莱科夫认为,人们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来理解并解释语言。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对象属性和关系的工具,更多的是通过隐喻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并对认知结构进行整合和重组。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概念是认知结构的核心,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和抽象,是我们对世界进行认知、理解和描述的基本单位。
概念隐喻就是通过将一个概念和另一个概念做类比来实现对概念的抽象与理解。
人们通常用“时间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用“爱情是战争”来描述夫妻关系的复杂。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和隐喻,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之中,对人们的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可以实现对复杂事物的简化和概括,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件。
概念隐喻也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进行认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概念隐喻,可以实现对复杂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认知和解释。
二、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隐喻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方面。
语言学家通过对语言文本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揭示了隐喻在语言中的丰富表达方式和认知作用,从而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是一种认知机制,用于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它基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将一个概念(被称为源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被称为目标概念),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难以捉摸的抽象概念。
这一原理是由语言学家乔治·拉卡夫(George Lakoff)和教授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他们的合著作品《隐喻的哲学》中首次提出。
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在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时,依赖于对具体物体和行为的了解。
我们通过将抽象概念映射到我们对物体和行为的经验的知识中,来理解和表达这些抽象概念。
例如,我们常常用以空间位置为基础的隐喻来理解时间。
我们说“过去是在我们的后面”,“未来是在我们的前面”。
在这个例子中,时间被映射到了空间位置,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时间。
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1. 结构映射:概念隐喻依赖于我们对物体和场景的知识,通过一种结构映射的方式将源概念映射到目标概念上。
这种映射可以是直接的、个别的,也可以是隐含的、多维度的。
例如,我们将“理论”这个抽象概念映射到“建筑”的结构上,即将“理论的印象分布广泛且巩固”映射到“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均匀且稳固”。
通过这样的映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的稳定性。
2. 联系映射:概念隐喻还依赖于我们对对象与对象之间联系的知识。
通过将源概念与目标概念之间的联系映射到我们对对象关系的经验上,来理解和表达难以捉摸的概念。
例如,我们将“友谊”这一抽象概念映射到“建立起的桥梁”这一具体对象上。
通过这个映射,我们可以理解和表达友谊的“连接”和“稳固”。
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一系列抽象概念,包括时间、情感、关系等。
它不仅在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在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将抽象概念与我们对具体物体和行为的经验联系起来,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表达这些抽象概念,从而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论认知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作者:魏静之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纵观概念隐喻的研究,在其研究语料的选择上几乎绝大多数都是政治演讲,很少有非政治演讲。
本文以其独到的眼光选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研究语料,打破了传统的、重复使用语料的困境,旨在扩展概念隐喻的研究文本范围,同时也希望对英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等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概念隐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认知学关于隐喻的研究,历史上有众多名家对其进行了详尽深刻的论述。
近年来,也不乏大批研究者对隐喻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研究。
其中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隐喻的认知性质,语法隐喻、概念隐喻,隐喻与词汇,隐喻与中西文化差异等方面。
纵观概念隐喻的研究中,在其研究语料的选择上几乎绝大多数都是政治演讲,很少有非政治演讲。
本文作者观察到这一特殊现象,以其独到的眼光选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研究语料。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扬·马特尔所著的风靡全球的小说,在今年被好莱坞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翻拍,创造了本年度最火、最成功、最励志的电影奇迹,并一举夺下奥斯卡大奖。
横贯作品中的一系列完整的隐喻更是其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原创性的研究语料打破了传统的、重复使用语料的困境。
本文的目的主要是扩展概念隐喻的研究文本范围,同时也希望对英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等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概念隐喻纵观概念隐喻研究的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众多名家对其提出了一些创举。
概念隐喻的定义指的是隐喻无所不在,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它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著名学者Lakoff & Johnson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Lakoff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映射”,映射是指将某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去,即寻找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
概念隐喻与通感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摘要]通感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一种隐喻。
通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其思维与认知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感官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是形成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而且通感隐喻是从基本低级的认知感官域到复杂高级感官域的投射。
[关键词]通感隐喻概念隐喻[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59-02一、引言“synaesthesia”一词源自希腊语,“syn”意为“融合”,“-asesthesia”意为“感觉”,顾名思义就是感觉融合、感觉互通的意思。
通感又叫“移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通过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交错、沟通,彼此转换挪移,将本来表示a感觉的词汇挪用来表示b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作为一种修辞现象,通感早已存在于古今中外的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之中。
被称之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应是我国正式引进通感研究的第一人,在他的《七缀集》里辟专章对通感加以阐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如piercing cry, sweet music, hot debates;冷眼,眼睛尖,等。
”王寅教授指出,“通感,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自从lakoff 与johnson创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以来,不少学者重新对日常语言的种种表象进行反思,探究其语言背后的认知与思维过程。
本文欲以概念隐喻为理念框架,通过逐步分析通感的特点,从而揭示其语言的特点。
二、概念隐喻与通感人的五官是相通的,某一感官所受到的刺激会给另一感官带来类似的感受。
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的隐喻认知阐释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学派继概念隐喻观及映射论之后隐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认知主体通过不同认知空间特征的类比、映射、整合及扩展,构建新的结构,产生新的意义。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隐喻认知是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多空间的复杂映射,它是一个动态实时意义的构建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认知思维活动。
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认知主体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了更为深入的揭示,对隐喻的认知与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概念整合;隐喻认知;认知语言学;认知主体赵冬生(1969-),男,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河南洛阳47102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按照类似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
19世纪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为主的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语言本质上是隐喻的。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隐喻进入了多元化研究的新纪元,诸多学者从修辞学、心理学、认知学、文学、符号学、人类学、语言哲学等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探讨,在新的隐喻研究理论中,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思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对隐喻开展的研究中,认知语义学者莱科夫与约翰逊(Lakoff&Johngon)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观的理论框架,使人们意识到隐喻是一种独具魅力的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工具,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但是,由于概念隐喻观的映射理论在其映射方向的单向性和映射内容的静止性等方面有不足,在解读尤其是新奇隐喻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而福柯尼耶(Fauconnier)在其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在1997年发表的《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thoughts and Language)一书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修辞手段,同时还是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宏观上来看,英语课程的教与学主要是建立已知与未知联系的过程,其本身就是较为明显的隐喻过程;而从微观上来看,英语课程中的词汇、语法、文化以及篇章阅读中大都运用了隐喻的形式,并且在解析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隐喻式的思维。
在实际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运用隐喻的方式来启发学生,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概念隐喻大学英语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其在人们的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存在着。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语言学专家开始关注隐喻在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概念隐喻对语言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主要是指通过对一个知识领域的参照来理解和解析另外一个知识领域的具体过程,其也是源域与目的域两者之间的一组映射。
概念隐喻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词汇、语法和篇章阅读等方面来探讨和分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大量存在,如文学作品、日常用语、科技、医学、经贸等领域中的许多隐喻语言都是概念隐喻所派生出来的。
在实际的大学英语课程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概念隐喻来帮助学生提高对单词和词汇的理解,并增强他们对词汇的识记效果。
如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中,英语中的隐喻表达可以说成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其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概念隐喻应为“money is water”,但在汉语中则可以说成是“挥金如土”。
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可以通过bank这个词汇来进行更好地认识。
英语中“bank”的最原始和基本意思为“堤、岸”,从表面看来,其与现在所经常使用的“银行”之意基本没有什么联系。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应用研究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
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
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Saeed(1997.30)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概念隐喻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
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
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
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的概念隐喻认知解析范敏【摘要】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模式,对于人们构建概念体系至关重要.在认知语言学家将体验哲学作为概念隐喻研究的哲学基础的大背景下,概念隐喻的建构机制可以尝试着从概念隐喻理论(CMT)和王寅教授提出的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ECM)的视角下去分析和阐释.【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1【总页数】5页(P124-128)【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构建机制【作者】范敏【作者单位】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自20世纪初以来,隐喻已经开始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传统观点到当代的认知观点,长期的论辩过程不仅促进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而且加深了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
但是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Lakoff & Johnson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1],书中提到:“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至此概念隐喻理论才正式形成。
人们现在已经深刻地意识到隐喻已经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一种理解未知世界的认知模式。
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所赖以存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就是隐喻的。
特别在最近10年中,隐喻的研究开始受到了来自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各方面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概念隐喻的文章和书籍也相继大量出版,一场关于隐喻的革命爆发了,因此我们也有必要去重新认识一下“概念隐喻”这一语言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以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为研究背景,在对事件域认知模型和概念隐喻两个重要的认知理论进行详细阐明的基础上,尝试着利用王寅的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对概念隐喻的始源域以及建构机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
(一)概念隐喻的组成要素及其工作机制传统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即不同事物之间名字的迁移,因此它具有一定的装饰和美化的作用。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隐喻理论研究了人们如何用一种概念(称为“源语言”)来解释另一种概念(称为“目标语言”)。
而概念隐喻理论,则将注意力放在了人们如何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上。
本文将在回顾传统的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探讨其发展和挑战,并提出一些扩展和追求新思路的建议。
一、传统概念隐喻理论1.概念隐喻的定义概念隐喻可以分为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
直接隐喻是直接将源语言的特征映射到目标语言之中,例如“生命是一场旅程”中,“生命”指的是源语言,“旅程”指的是目标语言。
而间接隐喻则是通过一个中介概念来建立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联系,例如“人生是一部小说”,这个隐喻中,中介概念是“故事”或“叙述”。
此外,还有一种混合隐喻,即将多个隐喻结合在一起运用。
概念隐喻的运用广泛,包括文学、语言、科学等各个领域。
例如,诗歌中常使用隐喻来美化描绘、表现情感;科学领域中,重大科学发现往往借助隐喻来表达、传递概念。
然而,传统的概念隐喻理论并不能涵盖所有类型的隐喻,因为现实中有一些隐喻并不是通过两个概念之间的直接映射来生成的,而是通过概念的内在特质和所处的语境来推断得到的。
1. 类比式隐喻类比式隐喻是指将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的方法。
在这种隐喻中,不是直接对比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概念差异,而是通过两个领域之间的相同点来发掘出源语言中的隐含意义。
例如,“漫长的路途象征着人生的旅程”,这种隐喻中将“人生”这个概念扩展到了“路途”之中。
2. 功能隐喻3. 植基于剖面的隐喻剖面是指一种构成概念的特定方面。
在这种隐喻中,剖面被视为概念中最重要的部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联系因此通过相同的剖面建立。
例如,将“社会”和“生物学”两个领域纳入同一隐喻中,通过它们的“进化”这个共同剖面来建立概念联系,体现了这种隐喻的特点。
三、概念隐喻理论的挑战与超越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中,随着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或进行了一些拓展。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语言学界和认知科学界的一个重要理论,其从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进行交叉探讨,形成了一种理论框架。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探讨其内涵、意义和应用。
一、概念隐喻的内涵概念隐喻是指一个概念被另一个概念所取代,隐含了一种类比关系。
该理论认为,概念不是简单的事物或概念集合,而是一组类比体系。
对于同一个概念,可以有不同的隐喻方式。
不同的隐喻形式可以揭示出概念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概念隐喻理论对人类认知的理解具有基础性和启示性意义。
首先,概念隐喻宣扬了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应用。
其次,概念隐喻表明人们经常依靠类比、隐喻等方式来进行信息的处理和转化。
概念隐喻打破了“语用即工具”的传统观念,表明语言的应用本身就是具有思维、智慧的意义。
最后,概念隐喻可以促进不同领域间知识的迁移和交融,帮助人们理解不同领域的概念和概念体系。
一方面,概念隐喻可以加深人们对自然语言、文字、图像等语义信息的理解。
通过理解不同隐喻的自然含义,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各类语言信息,这对于语言和文化交流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概念隐喻可以被应用于各类人工智能技术中。
例如,通过将语义相似的概念进行隐喻扩展,可以提高自然语言处理、搜索引擎等技术的精准度和效率。
此外,概念隐喻还能够协助机器学习进行知识表示,支持机器进行推理、推断等高级认知活动。
总之,概念隐喻理论是一个重要的认知科学理论,它赋予了语言和认知更为丰富的意义,拓展了我们对于知识处理和交流的认识。
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潜力也很大,可以在语言处理、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