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1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宣告新中国成立的仪式、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意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感受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历程,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新中国成立的过程,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外交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目标】1.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及其大致经过。
通过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对开国大典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组织观看《开国大典》,走访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小组内分析探究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的策略,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认识到和平解放是最终目的,同时理解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3.学生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的革命历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建构知识——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拓展延伸,深化主题——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开国大典的视频,设计学生自学提纲。
2.学生准备: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自学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刚结束,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出发时,毛泽东回头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周恩来笑着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毛泽东说完,登上汽车,汽车向北平方向驶去。
毛泽东等进京后,“考试”成绩如何呢?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教师出示下列学习提纲,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学习提纲找出相关知识;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教材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巩固政权的措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具体过程和巩固政权的措施,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历史史实,知道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历史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措施。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探究讨论法:针对重难点问题,学生进行探究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准备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引出新中国成立的话题。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材分析】本课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现代史时期,也就是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因此,学好本课是学习以后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本课有三个子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国大典;西藏的和平解放。
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筹备工作,新中国建立后继续追缴国民党残余势力,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除港澳地区的中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对历史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能力。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由于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初二学生对于开国大典有所了解,有利于本课教学,可鼓励他们多多参与课堂。
教学目标:(内容标准:讲述开国大典的史事,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基础知识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掌握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概括表达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对比鉴别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异同讨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民族团结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教学难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联系与区别;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第2页“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纲要信号”:民主主义革命上溯到1840年→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3年以来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本课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感悟新中国的伟大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
2.教学素材:收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如历史文献、新闻报道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图片,如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形势等,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和意义。
教材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切入,通过介绍新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的的重要途径。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和意义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6.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7.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合作破裂,国民统治腐化过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站起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从事初中新课程教学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在教法上进行改革创新,既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又能使学生学的更轻松、更愉快呢?我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地自由,在此基础上加以上当的引导,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今天,我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标志,它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这一课学好了,会给以后的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教材的具体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收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①如何理解“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以及成立的意义。
教材通过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以及国共两党的斗争,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同时,教材还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强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是什么?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包括人民解放战争和国共两党的斗争。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从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以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活动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到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对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国庆节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此外,学生对本课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人物关系还需进一步梳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庆节的相关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讲解法:对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教学素材:收集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问题,如: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国庆节是如何庆祝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的历史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知道此会议的召开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法律程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2、了解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明白:有了共产党,才有新中国。
3、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过程设计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生相互问好,教师目光扫视全班,组织教学)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门见山,直接指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师: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尤其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同样要做一些准备工作,那就是召开了一次重大会议。
现在请同学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学习一次会议时都从哪能些方面来学习?生:名称、背景、目的、时间、人物、地点、主要内容、意义或是作用。
(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来简单叙述,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对于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几个学生才能完成,甚至有时需要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在列完之后,教师应该强调并非所有的会议都具备这些方面,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条目来自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教师强调在自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在课本上标注好所有的问题,而且还要对一些简单的知识进行边学习边巩固。
)生:自学(教师巡视,必要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段时间后师:同桌或前后桌之间交流一下(当学生基本学完之后,先让学生同桌或是前后桌之间进行交流,以便对他们自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同时也能够帮助后进生把一些简单的知识标注出来。
)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巡视一下,也可以做适当的指导)交流一段时间后师:还有那些问题不明确,请指出来(此时进行全班的交流,让学指出自己不会或是不能确定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可以是一个回答,也可以让多个来回答,但当学生确实都不能回答时,教师要分析引导并最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答案来。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3课时)教案华东师大版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对照油画《开国大典》,能够描述当时开国大典盛况,能够列举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及纪年方法,初步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技能,形成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2、过程方法与能力运用归纳法归纳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分析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资料,培养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才取得了民族独立。
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统一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以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设情境,结合教科书导入。
2、讲解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内容:第一、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全国人民热烈盼望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会议本着“民主、团结、严肃、负责”的精神,代表全国人民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等一系列有关成立新中国的法律文件和决议案,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1课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2、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了解某某解放的具体过程。
新课学习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基础知识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的
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二)主要内容
1、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
①《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是:中华人民某某国。
②《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性质是:中华人民某某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某某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共同纲领》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临时宪法的作用。
2、大会产生的国家机构以及领导人
①国家机构:中华人民某某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②领导人:选举为中华人民某某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三)其他:
①国旗:国旗为五星红旗②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③首都:④纪年公元纪年
发散思维
1、新中国建立之前,为什么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由于当时人民解放战争尚在进行中,国民党仍然盘踞在部分地区,全国权威完全解放,在全国X围内进行普选条件还不成熟。
2、为什么说《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共7章60条。
①它肯定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告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和人民某某某某国的建立。
②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国家性质)和政体,这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国体(国家性质):它确认“中国人民某某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某某分子的人民某某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政体:它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③宣布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④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
⑤并且规定了新中国的各项基本政策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⑥由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因此,尽管《共同纲领》还不是一部正式的宪法,但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法律效力上看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了怎么样的职权?
《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并且由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二、开国大典
基础知识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内容: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宣称:中华人民某某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某某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发散思维
1、课文中讲到,开国大典54门礼炮齐鸣28响是何意义?
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8月中旬,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员高存信向军区新组建的礼炮团传达了华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的指示:开国庆典定在10月1日午后举行,庆典的第一项是奏国歌、升国旗、鸣礼炮;礼炮要有54门,代表政协的54个方面的人士;鸣放礼炮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28年取得胜利。
这是毛主席亲自定的,一定要很好地完成任务。
礼炮团由华北特种兵部队组成。
后来在庆祝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35周年、45周年、5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庆典,以及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上都鸣放了28响礼炮。
很多国家在举行盛某某典时都鸣放礼炮,但响数、鸣放时间也不同。
如英国的君主诞辰鸣放62响,议会开幕和闭幕鸣放41响;美国国庆日全国各地军营鸣放50响,以示美国50个州;1945年5月9日,苏联在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这天鸣放礼炮时,用1000门火炮齐鸣3 0响。
按照国际惯例,鸣放礼炮分为庆典礼炮和迎宾礼炮两种。
鸣放迎宾礼炮是隆重迎送国宾仪式上的一种最高规格的礼遇。
凡国家元首,鸣放21响;欢迎外国政府首脑,则鸣放19响。
我国鸣放迎宾礼炮始于1961年6月13日欢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仪式。
当时苏加诺总统第二次访华之前,提出要我国在总统专机抵达机场前,由空军派出8架战斗机护航;在机场的欢迎仪式上,按照国际上欢迎国家元首的规格鸣放21响礼炮。
2、新中国成立了,是否意味着真正的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新中国面临哪些问题?
只能说站了起来,新中国面临的问题很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上,由于战争的破坏,通货膨胀,急需稳定全国经济,恢复生产。
②政治上,国民党虽然退守某某,但是部分地区仍然盘踞着大量的国民党部队、特务、土匪,新中国需要继续国内战争,完全解放中国,巩固新生政权。
③国际上,新中国受到资本主机国家的封锁与排挤,在国际上并没有得到承认。
④军事上,二战结束,新中国受到西方大国的核讹诈,急待完善国防体系,保卫新生政权。
三、某某和平解放
基础知识
(一)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二)某某和平解放:
1、战略:提出“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
2、主要人物:阿沛阿旺晋美
3、结果:1951年同某某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某某办法》的和平协议
1952年10月,进驻某某,某某和平解放。
发散思维
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
从实际出发,依据某某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历史经验,而提出这样的方针。
某某地区存在的问题:
①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分布零散,民族成分单一。
②经济、交通落后,人处在农奴制社会。
③政教合一,教派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④性息闭塞,对新生政权存在意识偏见。
⑤历史上大多以政治和谈为主要方式的管理均取得良好效果。
⑥即便不采取作战,其入藏部队的补给难度较大,加之解放后恢复和建设某某地区经济,补给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