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悟老子
- 格式:docx
- 大小:14.42 KB
- 文档页数:2
老子的修行悟道之心法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做到完全放下自我,不带任何成见,身心放松,安静下来,让心处在空明宁静的状态。
这时候就能逐渐看清万物杂然并茂、生生灭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运作法则。
虽然万物齐生、齐长、齐茂,但落叶归根,万物最后都会再回归到其根源处。
生命从哪里来,就会回归到哪里。
回归到生命的根源,生命自然安心、自在、宁静,也就是“复命”——回复生命的本源,与道合一。
生命从哪里来,就会回归到哪里,也就是万物都会回复到生命的本源、本然,这是宇宙运转的法则,这是恒常不灭的真理。
(一切万有源自于道,也回归于道。
)了悟宇宙(道)的运转法则、了悟生命实相,就称为“明”……大彻大悟大明白。
如若不知宇宙(道)的运转法则,就会背道而驰、胡作非为,招来灾祸。
宇宙大道……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演化一切万有,养育一切万物,而且平等对待。
所有生命也都是由道所化育。
当我们能了悟宇宙的运转法则、生命实相,自然会启发出我们的道性,如道一般……包容万有。
心量广大能包容一切,做人做事自然公平、公正。
为人处世有包容量、公平公正,考量事情自然会周全、全面兼顾。
能周全、全面兼顾、不偏颇的人,其德行就与“天”一样,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生。
(如太阳,无私地普照地球上所有的人、动物、植物。
)老天爷(太阳·虚空)……就是道的显相。
人的德行如能做到与老天爷、与太阳一样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生,此乃真得道之人。
得道之人,所作所为……德泽天下,其生命自然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虽然有形肉体会在世间消失,但其生命不会死亡。
其智慧、其阴德与日月同辉;其生命、其心灵与天地共存。
智慧分享如果你没有突破、颠覆掉很多传统的观念认知的话,你没办法了解无界线的宇宙真理,没办法体会到超越二元对立的真理实相。
从“知其白,守其黑”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留传的《道德经》却穿透时空,留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感悟。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下面是编者个人的体悟:知其白守其黑,在不同的境界中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仅仅在文字上面去研究,很难知其精髓。
老子是一个修行者,他的理解,是超于文字的。
文以载道,文字不过是承载道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个人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中有这么一层涵义:作为一个修行者,是要明明白白的放下自己利益的,譬如,一个修行者,看到有人侵占自己的利益【知其白】,也明知这利益的好处【知其白】,却能泰然处之,就当这个利益从来不属于自己一般,从内心坦然放下。
【守其黑】从而达到个人境界的提高。
作为一个修行者,有时明明白白地发现有人在“骗”自己【知其白】,却让对方以为自己不知道,且能从内心也不计较【守其黑】(当然,这得要这个人在大体上还是不错的,如果真是不可救药,那就只能敬而远之了),让他保持一定的尊严。
因为,如果真的说破了,那可能就真得失去这个朋友了,形同陌路,也就无从去帮助他或是渡他了!唐代黄滔创作了一篇散文《知白守黑赋》文词优美,值得一读:知白守黑赋白之能知,须守黑于所为。
黑之能守,则知白而无咎。
圣人所以立言于彼,垂训于后。
将令学者,得韬光用晦之机,不使来人,有炫实矜华之鬼。
是宜采厥理,扣其辞。
岂非白也吐耀含辉,禀西金而成姿,或元黄而可得,或苍赤而可期。
知之者必能洞彻万物,昭彰一时,故为祸患之所之。
黑也光沉影匿,浸北水而成色,既视之而不见,亦晓之而莫得。
守之者必能混合群象,冥蒙众惑,故为安宁之所则。
繇是任怀霜而怀雪,不在明言。
纵如璧以如圭,终须默识。
如此则准绳万国,龟镜八区。
俾其擅清名者若昧,抱明智者如愚。
有于不有,无于不无。
亦犹玉之贯虹,以韫石而为妙。
珠之象月,以蚌胎而为殊。
论于物而物且能尔,验于人而人焉忽乎。
是以钓璜于西渭之滨,扣角向南山之夕。
须知刖足以招祸,莫若漆身而遁迹。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十分名。
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哀悼短信舆。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
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
老子道德经心得感悟五篇《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
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
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
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
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
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
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无为思想的缔造者。
老子竭力倡导无为而治,他认为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运动形式和法则是“道”,统治者的“有为”是违背了“道”的本意,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统治者越“为"越“乱”的社会弊端。
如何才能不违背“道"的本意?老子认为就是要遵循大道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就是无为政治,即一切遵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自然而然,不妄于过多的干预,一切顺其自然,让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真正融为一体。
这虽带着浓厚的个人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坚守自己思想的独语者的顽强意志。
无为思想作为老子的重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汉初,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刘邦统治者从秦亡中接受教训,面对现实采取因势利导,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的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据《汉书?食货志》称“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以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故黄老思想盛极一时,可见影响之深之大,所以历史上才有“大汉”、“汉人"之说和“文景之治”。
唐时,高祖李渊起兵太原,为争取社会民心支持,宣布废除隋法,只“约法十二条"。
唐初几代统治者均“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宣称:“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并十分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
唐太宗说,“君无为则人乐”。
魏征则说,“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无为而治,德之上也”。
有了唐代君主的无为政治思想,才有我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
宋、明、清几代君主对老子“无为思想”均有过狂热推崇,但多是迷信于某些玄妙的禅学方术,而未付诸于治国实践,其所作所为也完全背离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所以多落了个国亡身败的下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重视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对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进行了创新完善,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方面,无不体现着无为思想的深邃的智慧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实质,如农村承包责任制、开放搞活、多种经营、黑猫白猫的猫论、发展就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见,无为思想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不仅对古今统治者实行统治、治国安邦产生了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同时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一种古代先哲智慧和文化特质也仍在极大的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企业.这种极富东方文化特质的独特智慧,在今天已经成了一种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营养宝库,供我们不断从中受益并吸取营养.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无为思想和其他思想一样,对人们的影响首先是表现为,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接受抽象的概念化影响,其次是再由概念的导向所引起的潜移默化中,继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引起变化,产生习惯性记忆意识。
道悟老子——做人之道记得第一次知道老子这个人还是从中学历史课上知道的,当时只知道他是个道士,或者认为他是个得到神仙,后来我才知道自己误解了,我开始从多种情况下去了解他。
以前我们学习从不教《道德经》,只是背了一些他的名句,对他的著作还是知之甚少。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道悟老子》这门课程,老师对老子的讲解,使我越发有了兴趣而且我也发现了它的思想太有道理了。
《道德经》真是一本充满人生哲理的著作,有点相遇恨晚的感觉。
下面我就稍微写下自己学习了这门课程的一些道理的感悟。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
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我觉得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
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
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
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
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人都难免遇到磕磕绊绊、不顺心不如意的事,然而光阴易逝,人生短暂,又何必计较太多!当你取得成绩被人嫉妒时,当你与别人发生口角、兵刃相见时,当你面对荣誉的争夺时,何不用自然天性自然之道——宽容这个法宝,去化解人生中的那些摩擦和恩怨呢?宽可以容忍,厚可以载物,宽以待人天地宽。
道悟《老子》—谈老子的治国思想一、老子治国思想的提出春秋末期的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无德无能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以"无为而治"为主的政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在汉初被统治者采纳,至此以后老子的治国思想对中国以后各个朝代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君主作为圣人的自身修养老子认为圣人把自己摆在众人的后面,却身居前列,把自己的身体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圣人正是由于不追求私利的缘故,不追求私利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君主就要成为这样的圣人。
《道德经》第三章讲到,不崇拜贤能,使得百姓不去争名;不看重难得之物,使得百姓不去夺利;不展现可求欲望,使得百姓心里不去糊思乱想。
因此,圣人的处事原则是:使自己心胸豁达,腹孕乾坤,志存高远,精力旺盛;使百姓心平气壮,对名利的追求保持神秘与无非分之想,使智者不乱作为。
作为了未作为的事务,则天下事物没有不可治理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说道:修养最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与世无争,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上善如水是老子对人的德行的最高概括。
统治者就要精微神妙玄远通达,为人处事庄重恭敬、彬彬有礼,胸怀宽广、态度谦下,就像渊深的山谷。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说道,江海之所以能为百川河流所汇注而成王,就是因为它善于处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得到人民的推崇,必先在言行上对人民表示谦下;要引导人民,必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
因此他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但人民却并不感到负担沉重;虽然走在人民的前面,但人民却并不感到他构成妨碍。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
“,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
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
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
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老子》(也叫《道德经》)一书是老子思想的集聚,以其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受到了后人的充分注意。
《老子》一书晦涩难懂,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老子》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思想,就是他把“道”作为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这个“道”既可以说是一种自然法则,又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本体,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
期中答卷一.据题谈谈对《老子》的认识:其全书共五千四百字,却让历代的文人研究的两千多年,考证、注疏释义,而今还有看不懂、参不透、悟不出。
老子著五千言,距今两千四百年(《老子》的真实时间至今仍有争议),其间注释、疏解、立书者,不可胜数。
而且,同一本书,在有些人看来就是争权夺势、设陷布险的政治秘笈,在有些人开来却是清新自在,无为逍遥的出世宝典,在有的人看来是调理生息,益寿驻颜的养生法门,在有些人的眼里是诡谲谋策,决定胜败的武学兵书。
同样的一本书,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是不同的样子,这越发的说明《老子》这本书的深奥。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过:“复以斯经细睹其文之行用,若云霭群山之叠嶂,外虚而内实,貌似仿佛,其境又不然。
架空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峦,悠然成于幽壑。
若不知其意,如入混沌鸿蒙之中。
方乃知少微旨,则又若皓月之成澄渊,镜中之睹实象,虽形体之如染,探亲不可得而扪抚。
况本经云:吾言甚易之,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以此思之,岂不明镜水月者乎?(摘自《明太祖注道德经》)。
”老子的真经在于隐,似峰似谷,若虚若实,隐于混沌鸿蒙。
初探之,水中明镜,镜中睹象而已。
非仰天望月,弃镜扪实,物后求真,非透过文字,破隐取真。
所谓归真,有两个含义:一是,回归老子原本的意思,即研究老子的原来所要表达的想要说出的“道”;二是,就是回归本质,即追求真我,无为。
在这里我想论述的是追求真我。
第一章类似于《老子》全书的导语,提出了“道”这个中心范畴。
在《老子》书中,“道”有多重含义。
它是语言难以透彻表达的,如果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是创造宇宙的动力;它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灭亡、转化的规律;它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方法;它是人生修炼身心的方法、途径和境界;它是人类行为的规范……老子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期望政治权力不干涉人们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灾祸,要求人们的行为取法自然,守柔不争。
老子将宇宙的原始状态称为“无”,“无”中生“有”,由“有”化生万物。
论文道悟《老子》——老子之“道”作为一名中国文学爱好者的我今年上了道悟《老子》这门课,感悟颇多,对这门在我眼里一直很深奥的学说有了一定的见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认为,《老子》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是绝对值得我们中华儿女去用心拜读和深入研究的。
《老子》一书仅五千多字,但全书微言大义,包罗万象。
其内容涵盖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似乎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
我们品悟《老子》在不同时期可以从中悟出许多不同的道理,所以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任何情绪下悟《老子》都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启迪,收获良多。
《老子》又叫作《道德经》,全文分上下两篇,即“道”和“德”。
《老子》是一部奇书,其文字精美,思想玄之又玄,不同的人都能从中悟出不同的真意,哲学家能从中悟出宇宙真理;军事家能从中悟出兵法要领;政治家能从中悟出安邦治国的良策;淡泊自守者能从中悟出养生之道;胸怀大志者能从中悟出成功之法;更多的人能从中悟出人生真意......“道”在《老子》中是处于核心地位,整部著作的思想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在文字形式上“道”虽然是一样的,但其含义却有各方面的不同。
老子说的“道”究竟是什么意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有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是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其次是讲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就是讲生活的准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
概括说起来,《老子》书中的“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1.“道”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老子“道”的根本特征。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章)显然,老子的道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
这说明,《老子》的道既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
在宇宙万物的生成问题上,老子还曾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在创生万物后,并不是就与事物分离了,老子说;“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汲取老子“无为”思想精华,提高青少年自我管理水平[摘要]老子“无为”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无为”即实践主体认识并利用规律开展实践活动不妄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高瞻远瞩求善为。
它对青少年自我管理的启示:自我管理须在青少年的积极参与下,在一定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管理者应约束私欲,为人谦虚平和,惜时勤学;将确立个人远大目标和完善管理方法有机结合,提高管理水平,追求卓越的自我管理。
[关键词]老子“无为”青少年自我管理启示当前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子女有出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如何摒弃简单粗暴或是放任自流的家教方法,而是用正确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家教行动,不断提高青少年家教水平,进而提高青少年自我管理水平,以保证他们取得较高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大多数家长可能并未仔细思考或是尝试过。
本文拟从对老子“无为”思想的精华解读出发,来探究这一问题的答案。
著书于春秋末年的《老子》又名《道德经》,全书共81章,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部政治治理哲学,书中既有思想糟粕,也包含着许多管理思想精华,其最基本的范畴是道,“无为”则是道所体现的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本文认为,关于“无为”思想解读及其对青少年自我管理的影响,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无为”即无违,即有所不为如《老子》第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中说“‘无为’,则无不治矣。
”四十章中说“无为而无不为”。
等等,全书涉及“无为”、自然、无事说法多达廿余处。
文章中论述到“无为”即无违,指为人处事要遵从规律。
对当今青少年而言,汲取老子“无为”思想精华,则是指要加强自我管理,遵从学习、生活、工作乃至自然界的各种规律。
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同学的行为或思想是不遵从规律的,如放松自我管理,不刻苦学习却想得到好的成绩;不讲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彻夜沉溺于网吧、游戏厅,白天却昏昏欲睡;与人交际有时缺少从对方立场出发的换位思考;贪小便宜或轻信他人,难以透过假象识别事情的本质(骗局);学习、工作关系有时难以兼顾;工作有时眉毛胡子一把抓等,如此行事,出现失败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道悟《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道”透过《老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在《老子》一书中,“道”的思想一直贯穿始终,成为文章的关键。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总规,天下万物的生命活动,有显现和不能显现两种形态。
“道”无时空之限,无形无象。
“道”是事物本源、本质和规律的总称。
文章第一章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开门见山提及“道”,直接点题,突出了“道”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所在。
道,可道还是不可道,这是一个问题。
正是这个问题把人群一分为二,相信“道可道”是一种人,相信“道可道,非常道”的是另一种人。
此外,《老子》认为,“道”像水一样,是自然无为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是无色的,但可以调成各种颜色;水是无形的,但它随器皿的形状而百变;水是无味的,但放进去什么,就成了什么味。
在正常情况下,水是液体;加热到沸点,就变成了气体;冷却到了冰点,却成了固体。
滔滔江水,遇到山体,能够绕过去,继续流淌;你拦住它,它就静止不动,安之若素;你引导它,它就跟着你走,永远向前;利剑劈去,却荡然无痕。
《老子》认为,水又是无不为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小小水滴,日长月久,就能滴穿巨石;涓涓细流,经过汇集,终成汹涌澎湃的大海;水库死水微澜,一旦冲垮大坝,排山倒海;大海风平浪静,一旦发生海啸,惊天动地。
《老子》认为,“道”也是如此,“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此外,《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01105003354 职英11-1 赵鸿宇1.谈谈你作为《老子》的爱好者对《老子》的认识。
大二这个学期,我选修了《道悟老子》这门课程,老师对老子的道的思想的讲解,使我对这门课程越来越有兴趣,而且我也发现了《道德经》真是一本充满人生哲理的著作。
《老子》又名《道德经》,它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
作为《老子》爱好者,我认为:老子“无为”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无为”即实践主体认识并利用规律开展实践活动不妄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高瞻远瞩求善为。
“无为”即无违,即有所不为。
如《老子》第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中说“‘无为’则无不治矣。
四十章中说“无为而无不为”等等,文章中论述到“无为”即无违,指为人处事要遵从规律。
“无为”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
《老子》不仅在中国受欢迎,而且在西方也尤为推崇。
当然,《老子》不是因为“像”《圣经》而备受欢迎,《老子》在西方盛行,从内在看是源于《老子》本身,言简意深,哲理宏富,诗化的话语寓意隐晦,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后人解读的广阔空间;从外在看,《老子》的精神特质系反对文明的异化,它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和贵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发展因而其负面问题愈发显现的西方社会,自然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
随着课程的学习,我认为《老子》是一部能教导我们为人处世,告知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哲理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著作。
2.谈谈你对“道悟《老子》”的看法。
在我看来,道悟《老子》即对《老子》中所讲诉的“道”的感悟。
“道悟”即对《老子》中所讲诉的“道”的领悟。
老子一直强调“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老子》这本著作中,老子用“道”解释万物演变的规律,即事物的客观规律。
“道”被学者称为无极,“一”被称为“太极”,道生一,是宇宙变化的程序,是由无极而生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的,太极是一个大混沌,由混沌的变动中产生了阴阳二气或二体,然经由阴阳的配合,产生了第三者物体。
《老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老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老子》读后感1《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觉得对“修心养性”是有帮助的,他教人顺乎自然、安守清静、无为、不争之心、为天下式。
二十八章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释这段话,就是说:知道要用雄(刚强)的手段保护自己,可却不与人争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顺),这样,就会如天下溪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最高的不变的德不离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达到纯真的境界。
所以有“小儿是神的肯定”之说。
知道要显露表现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表现,而甘愿隐伏,甘居黑暗。
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和典范,其最高的不变的德不会出差错和过失,而能返朴归真,回归于纯天然而与道合一(无极乃太极之母)。
知道光荣和富贵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与富贵,而甘居耻辱和平常。
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得天下人的归服,其最高的不变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复归于万物的本来,朴是至真至纯的。
朴被破坏,朴散成为具体的器物。
圣人在朴被破坏的基础上,以浑朴的原则建立管理和领导,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顺天道,使万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从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顺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强。
人工有损自然,因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驱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
大自然是什么?便是万能的天道。
所以人当服从天道,不能自作主张。
庄子说:“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为人道之极轨,守不争之德,守住清静、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则修行。
我们凡人如照此修心养性,对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今天中午听一位医生谈某文章上说,把病人分两组:一组服药,一组学《道德经》,几个月后,学《道德径》这组的疗效好过另一组;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心病(烦恼心)还需心药治。
先贤“老子”主张悟道中的道,究竟是指什么呢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先人的基础上,创立了道教,将道家思想发扬光大,并以太极图为标志,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精辟论述。
这个“道”究竟是指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参考天道轮回的理论,以及那个作为道家标志的太极图,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所谓道,从广义来说,它就是宇宙运行的总纲即宇宙运行的自然总法则或规律;
从狭义来说,它或许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宇宙在诞生之前的那个状态,---- 我们前任宇宙即将停止收缩的那个状态。
太极图或许就是我们前任宇宙即将停止收缩的那一瞬间的抽象画面。
道生一,意思就是在宇宙即将停止收缩和即将膨胀的之间的那一瞬间的状态,
一生二,就是说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在重新膨胀的那一刻之后,即产生了阴阳离子之分,
2生3,意思就是阴阳离子产生之后随即构成了产生万事万物的基本微粒即原子,原子产生之后就慢慢生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由此可知,老子的这个悟道,真是悟得有点太透彻了。
也许,老子就是那个见证了我们这个宇宙的原始高能智慧信息编码的幸临者。
天道轮回启发我们,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或许真的由收缩与膨胀交替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我们在这里先不说有关“道”的抽象的哲学思想,仅就这个“道”的实质做一个分析...........。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先贤圣哲,他们用智慧和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便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瑰宝。
老子四字——“道可道,非常道”,寓意深远,给人以启迪。
以下是我对老子四字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一、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中的第一句话,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存在的,但道是无法用言语来完全描述的。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原理。
1. 道的内涵老子所说的“道”,是一种超越言语、形而上的存在。
它既包括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等自然规律,也包括人类社会、道德伦理等精神文化领域。
道是普遍存在的,它贯穿于世间万物,无所不在。
2. 道的不可言说性老子认为,道是无法用言语来完全描述的。
这是因为道具有无限性、抽象性、复杂性等特点,超越了人类语言的范畴。
人类语言只能表达道的一部分,无法涵盖其全部。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感悟、体悟来接近道。
3. 道的可追求性尽管道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追求道。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顺应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我们要放下功利心、私欲,以一颗平静、宽容的心态去感悟道。
二、感悟老子四字的启示1. 谦虚谨慎老子四字启示我们要谦虚谨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自满、自负,认为自己的观点、能力是无可置疑的。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的,我们对于道的认识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2. 顺应自然老子四字启示我们要顺应自然。
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变化、衰亡,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我们要学会观察、感悟自然,从中汲取智慧,使自己的生活、工作与自然和谐共生。
3. 放下功利心老子四字启示我们要放下功利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名利、地位,导致心态失衡。
老子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的,我们对于道的认识是有限的。
悟道,是一个过程,为认知万物本质;得道,是一个状态,悟透了一切,全知全觉。
【重温道德经,悟老子智慧】“道教是中国人的游戏姿态,孔教是工作姿态。
每一个中国人,成功发达春风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败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
道家的自然主义是一副镇痛剂,抚慰受了创伤的中国人灵魂。
”《道德经》蕴藏着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辉灿烂的自保阴谋哲学。
老子是中国人“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
老子提倡谦恭,再三重复柔和、忍耐、争论之无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战术优势。
他宣扬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刚。
《道德经》阐述老子的哲学、老子的功用论,可以直接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在第十六章,老子是讲了悟道的法门,以及悟到了什么东西。
悟道是为了去认知万物的本质,也即宇宙万物真实的模样。
他所教授的方法也就是回到万物的起点之前,保持极静的状态,这样就可以看到万物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时候就已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看到万物的变化过程,也就知晓了万物之道是怎么样的。
01、老子是如何悟道的?自古至今,想要悟透宇宙生命的实相,只能够通过实证来证到,无法通过逻辑或学习来认知实相的,实相到底是什么只能够被亲自感受却不能够被描述。
所以自己悟道,学习经典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亲自去实证修行。
老子在第十六章已经讲述了他的法门。
自己也是修行“致虚极,守静笃”,也就是内心没有执着妄想,保持清清静静,在虚极的状态是什么都不存在的,自己打坐是为了回到这个极点极静的状态,平时修行禅宗也是为了回到这个极点极静的状态。
这样也就可以与万物融而为一,超越时间空间,看到万物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得道了。
02、老子悟到了什么?悟道是一个过程,是为了去认知万物的本质。
帛书《老子》甲本全文(新分二十篇)一、失道篇忠信之薄而乱之首01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 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02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其诫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jué] 。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曰孤寡不毂,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luò]硌若石。
二、闻道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0340反也者,道之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441上士闻道,勤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05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毂[gǔ],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
故强良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0643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三、悟道篇知足浑心损之又损07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45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肭[nà]。
老子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与实践
老子,姓李名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所著的《道德经》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实践。
在修身方面,老子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即要淡泊名利,摒除杂念,保持一种恬淡、宽松的心态;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即要求统治者在政治上不要有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即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
老子的一些思想无论是在对现代人的为人处世上,还是在现代行政管理上,以及我们现代的教育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首先,在修身方面。
自古以来,注重修身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老子的这种淡泊名利,不与人争的这种道德修养和性情修养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是自然与意识之德的完美结合。
老子讲过做人要大气:“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意思就是要保持纯真朴实的本性,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
强调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保持纯真,保持一种恬淡、宽松的心态,淡泊名利。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中,有多少人能做到老子所说的这样呢?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在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时候总想着自己的利益优先而失去了自己原本的
纯真本性,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纯真朴实。
古往今来又有多少贪官落马,为了钱,为了权,他们鱼肉百姓,罔顾民生,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的人并不多。
在治国上,老子最大的主张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与自然界相通的,这也正是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老子所提倡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很难为统治者所接受的,也不会有统治者会这样做。
但在无为而治的基础上,老子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德政方针,他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
这一点,在治国上是非常重要的。
老子说过:“圣人之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虑其心,强其骨”。
这里老子所要表达的就是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发展生产,满足百姓的物质生活,培养健康的身体,为百姓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很明显,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如今是得到了极大的实现了的百姓变得越来越富裕,生活得越来越好,相比以前,我们的民生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我国如今处于一个有着相对良好的发展时期,也是矛盾的高发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依旧需要得到提高,所以目前我们的民生问题依旧是党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老子的许多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极大的运用和实践,他的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也在我国思想文化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