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诗句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
“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
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
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5、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 陶渊明《拟古》)
陶诗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
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6、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
“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
“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
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
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7、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文中说,木,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
讨论明确:我们要从这两句诗的诗眼,即“悲”和“扫”来分析。
在“高树多悲风”句中,树有饱满浓密的叶子,风吹动这些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在诗人曹植听来,仿佛人的呜咽,如泣如诉,而这满树涌动的叶子,满海涌动的波涛就像诗人胸中涌动的情感。
如果没有了树叶的涌动,没有了波涛的翻滚,怎能体现诗人满怀的哀伤?怎能体现这个“悲”字?“木”,我们知道是落光了叶子的树,光秃秃的树干。
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层岭洒下一层秋霜,瑟瑟的寒风刮过高冈,枯黄的树叶早已被秋风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的树干还倔强地挺立着。
在深秋时节,目睹如此深秋之景,空旷和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所以,此时的树,必须是干枯的没有叶子的树干,不如此不足以体现“扫”字。
正如作者所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
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比“树”显得单纯,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以秋风叶落之景表空旷凄凉之情,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一个艺术特征。
1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12、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这是交代人物、地点。
人物是一个美丽姑娘,她的容貌艳丽,性格娴静。
地点是"歧路间",即岔路口,她在采桑。
"歧路间"是来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这就为下文"行徒"、"休者"的倾倒预作铺垫。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紧接"采桑",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
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13、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
曾举进士,为剑南节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也是大历十才子一,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
(1)卢纶: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详见卢纶《送李端》的作家小传。
见宿:一作访宿,即过访并住宿的意思。
(2)旧业:指家中旧有的产业。
(3)独沉:孤独沉沦。
(4)愧:惭愧。
君:指卢纶。
频:多次,一次又一次的。
(5)分(fen奋):指缘分。
(6)霍家亲:表亲。
西汉霍去病是卫青姐姐的儿子,卫家和霍家是表亲。
霍,一作蔡,则用羊祜为蔡邕外孙的事,也是指表亲,均切合作者和外弟卢纶的关系。
[简要评析]
司空曙的这首诗,通过外弟的探访,抒了自己沉沦不遇和荒居孤寂的情怀。
正因为如此,所见外弟来访而喜,同喜而悲更显得无限凄凉和伤感。
前四句用静夜中的荒村,陋室里地贫士,寒雨中的黄叶。
昏灯下的白发这样一组衰飒的画面构成完整的意境,充满了辛酸和悲哀。
诗的开头,一落笔就写出了自己荒居的寂寞和贫困。
而接着的一联,语意惨恻。
雨中黄叶,即有飘零之感;灯下白头,实含老大之悲。
又有更进一步的,即雨中飘零的黄叶,不正象征着这灯下白头人的孤苦命运么。
该联向称名句,对仗工整,情韵凄切。
诗人把这些并不新奇的普通的词语,经过艺术的锤炼和加工,竟组合成了一幅形象鲜明、色彩强烈的秋夜雨另黄叶图。
第三联的“独沉久”承上联的“雨中”而来;“相见频”应“灯下”而生,把自己苦况和亲属的慰藉连在一起,既感到了人世的一丝温暖,也增加了无限愧感。
末联以亲情友谊作结,极为得体。
这两句是说,朋友之间的聚散离合,自有缘分,何况你我亲戚,能在这荒居共宿夜话,也是极有缘分的了。
全诗语意亲切,而诗意悲怆,写尽了沦落荒居的哀伤。
14、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15、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16、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
“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17、午阴嘉树清圆: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圆”字绘出绿树葱茏的形象。
本词正是作者在无想山写所闻所见的景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