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中村改造视角分析西安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57.57 KB
- 文档页数:3
西安市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综合评估报告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带动的迅速城市化进程,造就了独特的经济社会现象——“城中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中村改造已经成为摆在每个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面前的焦点与难点。
据统计,西安市城六区共有行政村624个,其中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城中村286个,人口约37万。
加上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三区和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因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规模扩张,形成城中村326个,人口约46万人,有各类土地21.6万亩。
其中,作为改造工作重点的二环路以内有行政村72个,涉及农业人口2.5万户、8.98万人,集体土地2.3万亩左右。
[1]伴随西安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城市价值的兑现,突出的城中村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这些都对统筹发展提出了严峻而紧迫的诉求。
该问题不仅严重损害城中村(棚户区)居民的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进步,而且严重影响着西安市的稳定与发展、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有鉴于此,西安市从1999年起,着手对城中村(棚户区)进行改造,并逐年加大力度,取得初步成效。
经过8年多的不断探索和认真总结,2007年开始全面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作。
西安市汲取先期发展城市的经验教训,为避免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引发矛盾冲突、群体上访事件屡发的问题,本着“政府主导、以人为本、安置先行、利民益民”的原则,探索出了在全国堪称拆迁改造奇迹的“西安模式”,创造了西安市建设史上“拆迁量之大、安置房建筑面积之大、动迁之平稳”三个“绝无仅有”,基本实现了拆迁改造平稳推进,平抑了飞速上涨的房价,缩小了城乡差别,把拆迁安置工程做成了“民心工程”。
其经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也吸引了众多兄弟城市前来学习取经。
为回顾与总结西安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的发展历程,评估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对西安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建设,以及相关社会群体的影响,解决与预防西安在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中遇到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西安市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办公室与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联合在全市开展了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的“百村千户万人”大型社会调研活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调查报告“关于城中村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年级: 大二专业班级:材成0801班组员:博博———学号080820131任超————学号080820115程宝————学号080820104凯————学号080820114廖嵩————学号080820113汪洋————学号080820119王珊珊———学号080820121喆————学号080820103成绩:调查实施情况调查市城中村居民及暂住在城中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对象市安东街及建设西路调查地点2009年12月5日星期六调查时间58人调查人数发放54份问卷数量54份回收问卷数量93.31%有效问卷比例调查前言﹙调查背景与目的﹚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治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治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目的:通过具体问卷的情况来具体的反映城中村居民的真实生活状况,从而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存在的困难。
通过这一举措,能够更好的向人们反映这一现状,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做出对应的举措来解决,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才会被很好的改善,生活质量才能被很好的提高,在现在的教育平衡中给教育部提供可参考性建议,实时得为城中村居民考虑,解决他们的教育平衡及教育设施问题,通过国家的调整来妥善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在每年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背景:在中国,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和发展,城中村和城郊村现象层出不穷,而这一现象的存在,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中成为令政府头疼、操作起来又十分棘手的问题,而且一直以来城中村的安全一直存在隐患,安全意识低下,给政府的管理带来极大地挑战。
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西安市作为人口大省,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在管理流动人口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流动人口的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管理体系等。
还提出了实施这些对策的路径。
在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流动人口管理的发展方向,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西安市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对策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实施路径、结论总结、展望未来、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安市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吸引着大量人口流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西安市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和管理挑战。
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西安市作为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
在全国范围内,西安市是人才聚集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涌入的流动人口给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医疗资源紧张、住房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已成为西安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及对策的分析,探讨如何有效管理和引导流动人口,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解决流动人口管理难题,推动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旨在为西安市改善流动人口管理提供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深入了解西安市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分布特点和生活状况,为有效制定管理政策提供依据;二是剖析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原因及影响,为改进管理提出对策建议;三是提出一些可行的管理对策,包括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能力,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最终目的是为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提供一些建议和方向,促进城市社会管理的顺利进行。
西安城中村居住空间模式调查研究西安城中村居住空间模式调查研究引言: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发展迅速,城中村是其城市扩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城中村居住空间既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城市发展中的短板之一。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探讨西安城中村居住空间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西安城中村居住空间模式的特点1. 高密度居住: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中村的建筑密度较大,人口聚集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内。
2. 房屋老旧:大部分城中村的房屋建造年代较早,没有得到有效的改造和维护,房屋结构老化、漏雨等问题普遍存在。
3. 租赁现象普遍:城中村多为廉租住宅或自建房,具有抵御房价上涨的功能,因此许多年轻人或外来人口选择在城中村租房居住。
二、西安城中村居住空间模式存在的问题1. 环境恶劣:由于居住密集,城中村的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问题严重,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此外,缺乏绿化和公共空间,居住质量较低。
2. 隐患巨大:城中村建筑年代久远,存在大面积安全隐患,如危旧房屋、漏电等。
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3. 公共服务不足:城中村多为人口流动较大的地区,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滞后,居民生活便利性不高。
例如,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不足。
三、改善西安城中村居住环境的建议1. 重新规划和改造:通过城中村的再规划,将其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提高建筑密度合理性,改善居住环境。
同时,对老旧房屋进行改造,确保安全和居住品质。
2. 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标准,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
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建设公共空间,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
3. 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供给,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同时,加强社区管理,引入社区服务站等机构,提供便民服务。
4. 完善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城中村改善的支持和激励措施。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社会问题研究摘要: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后涉及村落、人口、区域及可耕地面积都在呈递减的趋势,但围绕改造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却呈多样化态势。
问题的累积表明,城乡之间的开放维度这个结构性背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更,也就是说城中村仍是一个单向度开放的社区。
城中村地理空间城市化而社区管理边缘化所引发的农民的悖论心理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具体表现为:朝城市的单向流动与失去土地的困窘焦虑相伴、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礼与心理上的弱势认同并存、融入城市的期望与新身份模糊感同在。
关键词:西安市城中村农民;单向度开放;悖论心理2010年11月13日西安市“十二五”规划初稿完成,明确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
12月31日西安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出炉,提出了一城多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和“13560”四级城镇体系。
这些目标及规划与年初西安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对接,意见中提出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骤,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先导区,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20年达到15000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的目标内在地包含在“十二五”规划中。
这表明西安市整体发展框架中的城中村改造已步入全面发展阶段,包括村落、人口、区域及可耕地面积在内的问题呈现递减态势,但同时围绕城中村改造出现的社会问题却呈多样化态势,这些问题的累积提示我们注意:城乡之间的开放维度这个结构性背景还有待发生根本性变革。
换句话说,西安市大多城中村还属于单向度开放的社区,政府赋予这一区域的社会意义与社会资本含量还需要更高程度的认同。
而围绕上述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时我们的目光被吸引到这群特殊群体的悖论心理上,即由城中村地理空间城市化而社区公共管理边缘化所引发的悖论心理。
正视这种悖论心理对解决今天城中村改造中各种社会问题或许具有启示性帮助。
一、单向度开放的城中村现状考察由于历史原因,西安市在全国属于城中村较多的城市之一,城六区共有行政村624个,人口约37万人。
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西安市是一个吸引大量流动人口的城市,但是目前的流动人口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包括管理制度不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保障机制。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提升西安市的流动人口管理效率,改善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展望未来,加强社会各界合作,共同促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持续改善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效率,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实现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的全面改善。
【关键词】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问题、对策、制度、服务保障、展望、社会合作、信息技术、效率提升。
1. 引言1.1 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西安市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前来定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市的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管理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对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是当务之急。
我们需要对西安市的流动人口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在过去的几年里,西安市的流动人口增长迅速,主要集中在工厂工人、务工人员和学生等群体。
这些流动人口在西安市的就业、居住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认真对待。
当前,西安市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流动人口服务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由于流动人口众多,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导致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佳。
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们能够实现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的持续改善,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2. 正文2.1 西安市流动人口现状分析西安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00万人,占据了城市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浅析西安市城中村改造中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李曼李世平来源:《经济师》2010年第06期摘要:文章通过对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着缺乏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土地转变及改造过程中资金压力大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18-02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获得扩展的空间,在许多城市中,昔日城乡结合部中的农村被包围在城市地域之中,成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地域——“城中村”。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欠缺,同时,因为管理薄弱与外来人员混杂,城中村违法建设、违法占地屡禁不止,消防隐患大、治安问题突出。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城中村内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影响到城市的整体环境和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中许多城市问题的焦点所在。
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探讨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一、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现状西安的城中村数量在全国属于较多的城市之一,仅新城、莲湖、碑林、雁塔、未央、灞桥城六区和4个开发区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城中村共286个,再加上长安、临潼、阎良3个郊区40个城中村,共计326个城中村,人口约46万人,有各类土地21.6万亩。
作为改造重点,西安市二环路以内的行政村有72个,涉及农业人口2.5万户、8.98万人,集体土地2.3万亩左右。
这些城中村,特别是二环以内的72个城中村的基本特征有:一是耕地极少,许多村子村民几乎无地可耕;二是地理位置优越,生产经营主要以房屋出租为主,以房生财;三是村内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四是规划建设管理缺位,村庄建设无序发展,违章建筑不少,安全隐患较多;五是大量流动人口涌入,成为社会不良现象的多发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已成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成为改善西安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迫切需要。
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已成为西安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中村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废弃工厂、旧厂房、集体宿舍以及老旧小区等区域,这些地区的住房条件较差,环境脏乱差,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和安全问题。
因此,对于西安市城中村的居住形态进行更新改造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研究首先需要分析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居民的实际情况。
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省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对住房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城中村的居民也面临着低收入、低教育水平、住房条件差等问题。
因此,更新改造模式的研究需要结合城中村居住形态的现状和居民的实际需求,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改造方案。
其次,西安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
例如,上海“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及北京的“小汤山”地区都是成功的范例。
上海“城中村改造”项目通过土地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原有居住区进行改造,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
北京的“小汤山”地区则通过清理低效用地,进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功能的提升,使得该地区的居住形态焕然一新。
这些成功案例为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在借鉴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西安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研究还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创新。
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城中村居民的具体情况,包括收入水平、文化素质、职业分布等。
其次,需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确定更新改造的目标和方向。
例如,可以将城中村改造为集中居住区,为居民提供可负担的住房和完善的社区设施。
同时,还可以将城中村改造为创新园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提升区域的产业经济。
此外,西安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研究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在改造过程中应采取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也需要注重居民参与和共建共享的理念,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改造过程中,共同打造美丽宜居的城中村。
从城中村改造视角分析西安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
贺媛;宋震洋;莉艳霞
【期刊名称】《建筑与环境》
【年(卷),期】2008(002)006
【摘要】当前我国关于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将城乡二元结构的分析框架运用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分层研究.而本文则从城中村改造视角下分析西安市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具体包括对城中村是西安市流动人口的主要聚居场所、西安市现行的城中村改造方式对流动人口居住的影响及从城中村改造视角下解决西安市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三部分的论述.
【总页数】3页(P128-130)
【作者】贺媛;宋震洋;莉艳霞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城中村外来人口类型及居住问题调查研究——西安市西八里村的实证研究 [J], 沈莹;李志民
2.西安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社会问题研究——基于单向度开放的城中村农民悖论心理
分析 [J], 刘玲
3.西安城中村改造中流动人口的空间剥夺——基于网络文本的分析 [J], 汪丽;李九全
4.城市更新视角下城市“异质”流动人口聚居区“城中村”改造研究——以广州市石牌村为例 [J], 朱华; 薛世远
5.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功能分析——基于城中村空间改造的思考 [J], 蓝宇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调查报告“关于西安城中村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年级: 大二专业班级:材成0801班组员姓名:张博博———学号080820131任超————学号080820115程宝————学号080820104刘凯————学号080820114廖嵩————学号080820113汪洋————学号080820119王珊珊———学号080820121陈喆————学号080820103成绩:调查实施情况调查西安市城中村居民及暂住在城中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对象西安市安东街及建设西路调查地点2009年12月5日星期六调查时间58人调查人数发放54份问卷数量54份回收问卷数量93.31%有效问卷比例调查前言﹙调查背景与目的﹚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治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治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目的:通过具体问卷的情况来具体的反映城中村居民的真实生活状况,从而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存在的困难。
通过这一举措,能够更好的向人们反映这一现状,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做出对应的举措来解决,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才会被很好的改善,生活质量才能被很好的提高,在现在的教育平衡中给教育部提供可参考性建议,实时得为城中村居民考虑,解决他们的教育平衡及教育设施问题,通过国家的调整来妥善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在每年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背景:在中国,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发展,城中村和城郊村现象层出不穷,而这一现象的存在,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中成为令政府头疼、操作起来又十分棘手的问题,而且一直以来城中村的安全一直存在隐患,安全意识低下,给政府的管理带来极大地挑战。
西安市城中村用地去留问题探析
李冠元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8(0)11
【摘要】近年来,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却同时带来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的问题,城中村用地该去该留值得进一步探讨.文章通过对西安市城中村的总量概况、区位分布、周边环境、公共交通四个方面的调查分析发现,城中村具有区位良好、租金低廉两大优势,因此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居住.进一步分析城中村用地的利弊关系,其消极影响在于对内降低了生活质量,对外阻碍了城市建设;而其积极意义在于满足了低收入住房困难人群的居住需求,也为城市提供了底层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城中村改造应重点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保障,最后从政策、规划、建设三个层面提出了规划建议.
【总页数】7页(P73-79)
【作者】李冠元
【作者单位】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七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2
【相关文献】
1.西安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社会问题研究——基于单向度开放的城中村农民悖论心理分析 [J], 刘玲
2.西安市城中村房屋拆迁补偿探析 [J], 殷琳
3.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用地综合开发问题探析 [J], 郭斌; 王屿同
4.观察:西安市"城中村"更新改造中的问题与对策
——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 [J], 李玲慧;王森;张明俊
5.“城中村”社区分化现象探析——以西安市北沙坡村为例 [J], 苏雷;王全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